市場經濟與合同法
A. 合同法在市場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
維護市場經濟秩序,保護交易雙方的交易安全。
B. 合同法的基本原則與市場經濟的關系
合同法的來基本原則是合源同法的主旨和根本准則,也是制定、解釋、執行和研究合同法的指導思想,合同法的基本原則的功能還在於:在合同約定不明或有漏洞時,可以依據合同法基本原則予以適當糾正,甚至可以以合同法的基本原則作為處理合同糾紛的依據。合同法的基本原則包括平等原則、自願原則、誠實信用原則、合法原則和鼓勵交易原則。
C. 合同法和經濟合同法有什麼區別經濟合同法現在還有效嗎
目前已經沒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合同法》這個概念,此法律已經被《中華版人民共和國合同法》所權代替。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
(1999年3月15日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通過 1999年3月1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十五號公布 自1999年10月1日起施行)
附 則
第四百二十八條 本法自1999年10月1日起施行,《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合同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涉外經濟合同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技術合同法》同時廢止。
D. 《消法》為什麼是經濟法,它與合同法之類的有何區別.
因為經濟來法是國家從整體源經濟發展的角度,對具有社會公共性的經濟活動進行干預,管理和調控的法律規范的總稱,而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是國家為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維護社會經濟秩序,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制定的一部法律。
民商法、合同法的特點是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不是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關系,是國家宏觀調控經濟活動的法律。
E. 合同法和物權法在調整市場經濟運行中作用的不同
第一,將進一步鞏固改革開放成果,維護國家基本經濟制度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體制已發生了深刻變化。變化之一,就是確立了市場經濟對資源配置的基礎地位。市場經濟的本質,是財產交換。財產交換的前提是該財產在法律上必須有明確的歸屬。完善的所有權制度,是實行市場經濟體制的必要條件之一。
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建立了土地承包經營制。體現在法律上,物權法通過用益物權制度,固定發包方與承包方之間的農地使用關系,從而鞏固了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成果,即「土地承包經營制」。城市經濟體制改革,逐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國民經濟的長期穩定發展,依賴企業的穩定發展。企業的發展離不開對資金的大量需求。企業獲利資金最主要的方式是向金融機構融資,融資的關鍵問題是風險。《物權法》在總結《擔保法》實施以來的經驗基礎上,參考發達國家和地區的立法,規定了較為完善的擔保物權制度,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化解和降低金融機構的融資風險,滿足企業發展的資金需求。我國在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實行國有土地有償使用制度,主要採用行政法規形式(即1990年《城鎮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轉讓暫行條例》)規定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轉讓制度。國有土地使用權的性質和內容,不甚明朗。有鑒於此,《物權法》確定國有土地使用權的性質是用益物權,內容是用於經濟建設,稱為「建設用地使用權」。
《物權法》正是通過所有權、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等法律制度,進一步鞏固改革開放成果,維護國家基本經濟制度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
第二,將進一步明確物的歸屬,發揮物的效用,保護權利人的物權。《物權法》通過第45-69條規定,規定了國家、集體和私人財產所有權,進一步明確了物的歸屬。財產歸屬只有涇渭分明,所有權人才能通過設立用益物權,將自己的財產交給他人利用;或者通過設立擔保物權,予以融通資金,進一步促進「物盡其用」。
物權法實施,將進一步保護私人的財產權。盡管我國新修訂的《憲法》第13條第1款和第3款規定:「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財產不受侵犯。」「國家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規定對公民的私有財產實行徵收或者徵用並給予補償。」但公民的財產權仍然得不到有效的保護。究其原因,憲法上的權利,不是可訴性權利,公民的財產權利即使受到不法侵害,也不能依據憲法提起訴訟,法院也不能援引憲法進行判案。《物權法》就是將憲法上有關公民財產權保護的原則性規定,予以細化、具體化,使憲法上的權利,成為在物權法中可以找到相對應的可訴性的權利。
第三,進一步促進行政機關依法行政,完善我國財產權的法律保障體系。物權法第2條第3款明確規定物權是排他性權利。物權「排他性」,不僅排除一般人的干涉,而且排除國家的干涉,同時劃分了「公權力」與「私權利」之間的界限。「依法行政」要求政府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實施行政行為時,不僅行政行為在職權范圍內,而且行政程序必須依法。「依法行政」是對具體行政行為的要求,更是法治理念體現。
物權法頒布實施之前,我國的財產權的法律保障體系,除憲法外,主要還包括保護動態財產權的合同法,保護靜態無形財產權的知識產權法,以及保護財產權的民法通則。保護靜態有形財產權的法律顯然缺失。物權法實施,將進一步完善我國財產權的法律
F. 合同法和經濟合同法的區別
合同法是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交易關系的法律,主要規范合同的訂立、效力、履行、變更、轉讓、終止、違反合同的責任等問題。其特徵表現:
(1)合同法以任意性規范為主。
(2)合同法以平等協商和等價有償為原則。
經濟合同法是調整法人之間、法人與個體工商戶、專業戶、承包經營戶之間在經濟活動中所形成的經濟合同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經濟合同法調整對象是法人之間、法人與個體工商戶、專業戶、承包經營戶在經濟活動中所發生的各種經濟合同關系。作為經濟合同法調整對象的經濟合同關系主要指下列關系:
(一)法人之間的經濟合同關系;
(二)法人與個體工商戶、專業戶、承包經營戶之間的經濟合同關系;
(三)上級業務主管部門和合同管理機關對經濟合同的監督、檢查關系;
(四)各級業務管理部門(人民銀行、專業銀行、信用社)對經濟合同的監督檢查關系;
(五)經濟合同仲裁機關、人民法院對經濟合同糾紛的裁決與裁判的關系等。 下列合同由於不是經濟合同,因此,不受經濟合同法調整:
(一)公民個人之間訂立的各類民事合同;
(二)公民個人與法人之間訂立的勞動合同;
(三)公民個人為了滿足家庭物質、文化生活的需要而與法人之間訂立的買賣、承攬、保管、借貸等合同;
(四)企業內部各種形式的承包合同、租賃合同和生產責任制合同等;
(五)中國法人與外國公司、企業、其他經濟組織或者個人簽訂的合資經營、合作經營、來料加工、來件裝配、補償貿易、貨物買賣、貨物運輸、技術引進和技術轉讓等合同。
由以上可看出,兩者的范圍不同,合同法的范圍更廣一些。而一般公司在制定製度時,可參照合同法施行,牽涉到經濟具體行為時參照經濟合同法施行。
G. 反應市場經濟最重要的標準是合同法中的什麼
《合同法》是否反映了市場經濟現實需要的一個重要標准,就在於其是否在內容上確立了合同自由原則。
合同自由原則,是合同法中最重要、最基本、最核心的原則,所謂合同自由,是指當事人依法享有締結合同,選擇相對人,選擇合同內容變更和解除合同,確定合同方式等方面的自由。其中核心內容為「約定優先原則」(當事人合意具有法律的效力)。
合同自由原則是鼓勵交易,發展市場經濟所必須的法律措施,合同關系越發達越普遍,則意味著交易越活躍,市場經濟越有活力,社會財富才能在不斷增長的交易中得到增長。然而,這一切都以合同當事人依法享有的充分的合同自由為前提。正因為合同自由是市場經濟條件下交易關系發展的基礎和必備條件,因而以調整交易為主要內容的《合同法》當然應以此為最基本的原則,可以這樣說,在某種意義上說,檢驗合同法是否反映我國市場經濟現實需要的一個重要指標 ,就在於是否在內容上確認了合同自由原則。
在我國,由於長期的實現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徹底取消了合同自由的原則。盡管改革開放以後,交易當事人所享有的必要自由得到極大的增強,在實際生活當中,限制,阻礙,剝奪合同當事人的合同自由現象還嚴重存在。例如,1981年經濟合同法第4條將遵守國家政策和計劃的要求作為訂立經濟合同的一項基本原則,第7條也確認凡違反國家計劃合同為無效合同。可見,合同自由在當時並為得到認可,直到 《民法通則》出來以前以及1993年修改經濟合同法,合同自由原則才逐漸得到認可,新《合同法》第三條,第四條可以認為是對合同自由的規定,盡管沒有使用「合同自由」一詞,《合同法》已經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合同自由原則。
附:
合同法第三條:合同當事人的法律地位平等,一方不得將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另一方。
合同法第四條:當事人依法享有自願訂立合同的權利,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非法干預。
H. 經濟法和合同法的區別
合同法是規范平等民商事主體間合同行為的法律部門,屬於私法,它屬於專民商法的范疇。屬
經濟法是和民商法平行的一個法律部門,公法性更強。它的內容是國家對市場和市場行為的調整,如市場准入的設定、反壟斷法、反不正當競爭法,以及對產品質量、金融市場的監督規制等。它是一個公與私的互動過程。
如果說合同法是橫向的,那麼經濟法就是縱向的。二者不是一碼事。
當然,要研究經濟法,研究國家如何調整市場行為,就一定要先對市場行為本身有了解,因此,合同法作為民商事領域的基本法律部門,在研究經濟法的時候也是不可逾越的。《合同法》這部法律本身更是基礎性文本。
另外,有些法學領域的外行把經濟法理解成所有與經濟和經濟行為相關的法律,包括民商法、國家規制類法律,這是不準確的。所以看到經濟法這個詞彙時,一定要看清在那個文本里它指代的什麼意思,因為內行和外行對這個詞的運用是完全不同的…
I. 《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合同法》
為保障社會主義市來場經源濟的健康發展,保護經濟合同當事人的合法權益,維護社會經濟秩序,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而制定的法律
全文:http://ke..com/view/1058954.htm#3
J. 急!!!!!勞動合同法律制度與市場經濟關系
勞動合同法的立法目的是什麼?
第一條 為了完善勞動合同制度,明確勞動合同雙方當事人的權利和義務,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構建和發展和諧穩定的勞動關系,制定本法。
【解讀】本條是關於勞動合同法立法宗旨的規定。
立法宗旨也稱立法目的。本條規定的立法宗旨有三層意思:
一、完善勞動合同制度,明確勞動合同雙方當事人的權利和義務
勞動合同是市場經濟體制下用人單位與勞動者進行雙向選擇,確定勞動關系,明確雙方權利和義務的協議,是保護勞動者合法權益的基本依據。改革開放以後,隨著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我國開始對計劃經濟下的固定工制度進行改革。1986年國務院發布了《國營企業實行勞動合同制暫行規定》,決定在國營企業中新招收的職工中實行勞動合同制,開始打破勞動用工制度上的「鐵飯碗」。1994年通過的勞動法將勞動合同制度作為法定的用工制度,規定適用不同所有制的用人單位,勞動者也從新招用的職工擴大到所有的勞動者,不分固定工和臨時工,不分管理人員和普通工人。勞動法對勞動合同作了專章規定,是我國現行勞動合同制度的主要法律依據。勞動法的制定,標志著我國勞動合同制度的正式建立。勞動法實施十多年來的實踐證明,勞動法確立的勞動合同制度,對於破除傳統計劃經濟體制下行政分配用工的勞動用工制度,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用人單位與勞動者雙向選擇的勞動用工制度,實現勞動力資源的市場配置,促進勞動力的合理流動,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建立和發展,勞動用工情況多樣化,勞動關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出現一些新型的勞動關系,如非全日制用工、勞務派遣工、家庭用工、個人用工等等。同時,在實行勞動合同制的過程中出現一些問題,如用人單位不簽訂勞動合同、勞動合同短期化、濫用試用期、用人單位隨意解除勞動合同、將正常的勞動用工變為勞務派遣等等,侵害了勞動者的合法權益,破壞了勞動關系的和諧穩定,也給整個社會的穩定帶來隱患。因此,有必要根據現實存在的問題對勞動合同制度做進一步的完善。制定勞動合同法,就是要規范勞動合同的訂立、履行、變更、解除或者終止行為,明確勞動合同中雙方當事人的權利和義務,促使穩定的勞動關系的建立,預防和減少勞動爭議的發生。
二、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
勞動合同法的立法宗旨是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還是保護勞動者和用人單位的合法權益,也就是說是「單保護」還是「雙保護」是勞動合同立法中爭論的一個「焦點」的問題。在公開徵求意見和審議中,一種觀點認為勞動合同法應當「雙保護」,既要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也要保護用人單位的合法權益。因為勞動合同也是一種合同,是在平等自願、協商一致的基礎上達成的,理應平等保護合同雙方當事人的權利。只提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偏袒了勞動者,加大了用人單位的責任,束縛了用人單位的用人自主權,加重了用人單位的經濟負擔,損害了用人單位的利益,將會使勞動關系失去平衡,最後也必然損害勞動者的利益。有的甚至還認為,如果勞動合同法過分保護勞動者,不顧及用人單位的利益,將會誤導境內外投資者,中國的法律不保護投資者的合法利益,甚至傷害投資者的感情,不利於我國吸引外資的政策。但是多數意見認為應當旗幟鮮明地保護勞動者地合法權益。因為我國目前的現實狀況是勞動力相對過剩,資本處於強勢,勞動力處於弱勢,勞動者與用人單位力量對比嚴重不平衡,實踐中侵害勞動者合法權益的現象比較普遍。勞動合同法作為一部規范勞動關系的法律,其立法價值在於追求勞資雙方關系的平衡。實踐中由於用人單位太強勢,而勞動者過於弱勢,如果對用人單位和勞動者進行同等保護,必然導致勞資雙方關系不平衡,背離勞動合同法應有的價值取向。規定平等自願訂立勞動合同的原則並不能改變勞動關系實際上不平等的狀況,要使勞動合同制度真正在保持我國勞動關系的和諧穩定方面發揮更積極的作用,就要向勞動者傾斜。
最後考慮到勞動合同法是一部社會法,勞動合同立法應著眼於解決現實勞動關系中用人單位不簽訂勞動合同、拖欠工資、勞動合同短期化等諸多侵害勞動者利益的問題。所以從構建和諧穩定的勞動關系的目標出發,立法還是定位於向勞動者傾斜。
三、構建和發展和諧穩定的勞動關系
勞動合同法是實現勞動力資源的市場配置,促進勞動關系和諧穩定的重要法律制度。構建和發展和諧穩定的勞動關系是勞動合同法的最終價值目標。法律是社會關系和社會利益的調整器,任何立法都是對權利義務的分配和社會利益的配置,立法必須在多元利益主體之間尋找結合點,努力尋求各種利益主體之間特別是同一矛盾體中相對方之間的利益平衡。在勞動關系中,應當承認勞動者一方是弱勢,但是,如果立法過分擴大勞動者的權益,加大企業責任,就會使企業用人自主權受到束縛,難以實行優勝劣汰的靈活管理,影響人力資源的優化配置,最終影響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如果勞動者權益保護不到位,對企業責任要求過少,就會影響勞動力供給,不利於高素質的健康的職工隊伍的形成,最終企業利益也會受到損害。因此,勞動合同立法要在公民的勞動權和用人單位的企業責任之間找到適當的平衡點,確保勞動關系和諧。目前我國勞動用工中普遍實行勞動合同制度,將勞動合同制度化、法律化,明確勞動合同雙方當事人的權利和義務,有得於建立穩定的勞動關系,減少勞動爭議的發生,有利於保護勞動者和用人單位的雙方的合法權益。因此,勞動合同法從構建和諧社會的大局出發,確立了構建和發展和諧穩定的勞動關系的最終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