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合同法爭議最新案例
A. 勞動合同法案例分析(2)
【法源】《勞動合同法》
第八十二條 用人單位自用工之日起超過一個月不滿一年未與勞動者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應當向勞動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資。用人單位違反本法規定不與勞動者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自應當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之日起向勞動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資。
【說明】
1、勞動者與勞務派遣公司簽訂勞動合同,先有勞動關系,而後再有派遣關系,所以勞動者獲取的報酬應該由勞務派遣公司給付。至於本案操作為校方直接支付,存在一定問題,值得注意的是校方給勞務派遣公司每人每月50元,這個就是校方與勞務派遣公司的合作報酬證明。
2、勞動與派遣合同於2009年2月到期,無論校方沒有續約,勞務派遣公司應該負責續約事宜,否則按照《勞動合同法》82條處理。至於後面提及校方願意承擔經濟補償金責任,這是後話,關鍵要找出主要討薪的對象,校方處於人道主義。
【大致裁決】
1、勞務派遣公司向勞動者賠償3月—6月或者3月-勞務派遣公司正式提出解聘的時間點,按照勞動合同按每月二倍報酬賠償。
2、勞務公司可以向校方提出連帶責任,要求承擔部分,但這個是司法程序,不在仲裁判決范圍內。
以上僅供參考。
至於樓上提及的92條,勞動者可以向工商行政部門舉報,後者將會介入罰款或吊銷執照事宜。這個與追討薪酬直接無關,但也可以作為談判的籌碼。
B. 勞動合同法的三個案例分析
問題我已經在別的提問者那裡回答過了你可以去看看!
第一道題:有一些不明白的地方,上面寫這個劉先生2005年3月已經自動離職,那麼公司怎麼會在4月份與他簽訂勞動合同呢?!
拋開時間的問題不談,根據上面的敘述我認為仲裁的裁決沒問題,公司提起仲裁要求劉先生承擔違約責任,賠償違約金是負有舉證責任的,如果不能舉證怎麼能夠得到支持呢?我國民法的原則是誰主張,誰舉證。
C. 關於勞動法、勞動合同法的案例分析
一、員工騙取病假丟了飯碗,不服除名的訴求被法院駁回
年薪10萬元的白領員工因騙取病假,被公司以嚴重違反規章制度而除名,其不服經勞動仲裁,訴至法院要求雙方恢復勞動合同關系等。近日,浦東新區法院作出一審判決,駁回員工張先生的訴訟請求。
張先生是上海一家外資公司的員工,2008年度,他向公司請病假21天,提交9張病假單。後公司派員前往出具病假的醫院核實,因其中5張病假單在醫院沒有掛號就診記錄,認定11天病假無合法手續,故公司根據相關規章制度,以張先生騙取病假,屬曠工為由,於今年2月作出解除勞動合同處理,並扣發了張先生的相應薪金。
事後,張先生申請仲裁,要求與公司恢復勞動關系,要求公司支付相關薪金,仲裁裁決對張先生的請求均不予支持。張先生不服仲裁裁決,訴至法院要求解決。
在法庭上,張先生雖認可沒有掛號是自己讓認識的醫生開了病假,但主張其中有2張病假有病史記載,並提供了門診病歷卡。張先生認為,根據公司考勤管理規定,虛開病假只是加倍處罰,記不良信用記錄,尚不至於解除勞動關系。
法院審理後認為,張先生以虛假證明騙取病假,即便扣除其中2次雖無掛號憑證但有病史記載的病假5天,其騙取的病假仍累計達到6天,還是嚴重違反了公司規章制度的相應規定,公司將其除名並無不當。
二、雙方雖有約定 職工出資單位代繳社保費無效
職工劉某在家待崗期間,單位與其約定他自己承擔全部社會保險費用,公司只為他代繳。近日,法院認定,該代繳關系不成立,單位返還劉某墊付的全部社會保險費用。
2005年9月22日,劉某應聘到濟南某空調公司從事售後服務工作,雙方於2005年9月30日簽訂了1年期限的勞動合同。自2007年6月開始,劉某在家待崗,但空調公司未支付劉某待崗期間的生活費。劉某2007年6月至2008年1月期間的社會保險費,由劉某每月向空調公司繳納保險費330元之後,再由空調公司向社保部門繳納。2008年12月24日,劉某向濟南市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訴,要求空調公司按每月1600元(他上班時的工資)的標准,支付4個月工資的解除勞動合同經濟補償金6400元;返還墊付的社會保險費2640元;補繳2008年2月至12月期間的社會保險費。仲裁委以劉某的申訴請求已超過仲裁申請時效未予受理。劉某不服,訴至濟南市歷城區法院。
庭審中,空調公司辯稱,對劉某的社會保險費,雙方曾有約定,由劉某出資後,公司代繳。
法院審理後認為:2005年9月至2008年12月期間,雙方存在勞動關系,雙方應按《勞動法》及《勞動合同法》等有關法律、法規履行各自的權利義務。因社會保險費具有法律規定的強制征繳性,必須由用人單位及勞動者按各自承擔的比例繳納,因此空調公司主張的代繳關系不能成立。2007年6月至2008年1月期間,劉某在家待崗,沒有收入,因此上述期間劉某墊付的社會保險費2640元,空調公司應返還給劉某。因空調公司未為劉某提供勞動條件及按時繳納社會保險費,劉某2008年12月提出與空調公司解除勞動關系的主張,於法有據,空調公司應向劉某支付經濟補償,因劉某一直在家待崗,空調公司可按濟南市最低工資標准每月760元支付劉某3個半月的經濟補償2660元。劉某的訴訟請求,未超過仲裁申請時效1年的規定。劉某要求空調公司為其補繳2008年2月至2008年12月的社會保險費的請求,不屬人民法院的受理范圍,劉某可向當地勞動行政主管部門申請解決。
據此,依照《勞動法》、《勞動合同法》等規定,法院判決:空調公司支付劉某解除勞動合同經濟補償2660元,返還劉某墊付的社會保險費2640元;駁回劉某的其他訴訟請求。
三、工資代領未還 單位連帶賠償
尹某系一家公司的職工。2009年8月,公司財務人員發工資時,見尹某未到,為圖方便,遂叫與尹某同寢室的一名員工代領。可該員工並未將工資轉交給尹某,而是於當天逃走了。公司以已經實際發出、不可能支出雙份工資為由拒絕對尹某給予任何補償。雙方因而成訟。
法院審理認為公司應對該款承擔連帶賠償責任,遂判令公司向尹某支付全部工資。
一方面,本案屬於無權代理。根據法律規定,民事代理包括委託代理、法定代理和指定代理。委託代理是指基於被代理人的委託授權而發生的代理。法定代理是指依照法律規定直接產生的代理。指定代理是指代理人根據人民法院或者行政機關的指定而進行的代理。而那名員工為尹某代領工資,既不是出於尹某的委託,也不是基於法律的規定,更不屬於人民法院或者行政機關的指定。
另一方面,該代理行為對尹某不具有法律約束力。正因為那名員工與尹某之間屬於無權代理,而尹某事後也對該代理不予追認,決定了所有的行為和內容都不是尹某的真實意思表示,而根據《民法通則》第五十五條之規定,民事行為發生法律效力的要件之一,就必須是「意思表示真實」。
再一方面,雖然事情的引起是由於財務人員大意,但財務人員發放工資行為是履行職務。《民法通則》第四十三條規定:「企業法人對它的法定代表人和其他工作人員的經營活動,承擔民事責任。」該法第六十六條還指出:「沒有代理權 、超越代理權或者代理權終止後的行為, 只有經過被代理人的追認,被代理人才承擔民事責任。未經追認的行為,由行為人承擔民事責任……第三人知道行為人沒有代理權、超越代理權或者代理權已終止還與行為人實施民事行為給他人造成損害的,由第三人和行為人負連帶責任。」
本案中,公司知道該員工無權代理而為之,應當承擔連帶責任。所謂連帶責任是指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當事人就同一債務,對債權人不分份額、不分先後次序的承擔責任。即尹某既可以要求公司或那名員工之一承擔全部責任,也可以要求公司或那名員工共同承擔全部責任。
D. 新《勞動合同法》下的勞動爭議熱點、難點、疑點問題全解、典型案例剖析及違紀員工處理技巧
你的問題比較多,有的問題不是三言兩語就能說清的。以下按照你的問題序號對能夠簡單說明的部分問題進行回答:
勞動關系解除終止:
3.考核需要制定一個周全的計劃。應當明確考核的目的、考核的對象、考核的內容、考核的標准、考核的後果。要事先對勞動者進行與考核相關的崗位技能培訓(培訓記錄可以作為證據),給予合理的時間實踐,然後再安排考核。需要注意的是,對於試用期內的勞動者,單位如果合理合法的考核不通過,單位可以依法辭退並且不需要支付經濟補償金,但是對於正式期內的勞動者如果被證明不能勝任工作的,單位應當再培訓或者調崗,經過再培訓或調崗仍然不能勝任工作的,那麼單位才可以依法辭退,但是需要支付經濟補償金。
4.末位淘汰需要制定一個合理的判斷標准,末位不等於絕對最差。比如:某企業有三名銷售員,企業約定每月必須達到10萬銷售額,而某月甲的銷售額為15萬,乙為13萬,丙為12萬,那麼這三名銷售員都是合格的,但是按照末位淘汰制丙將會面臨淘汰,這顯然是不合理的,也是不合法的。
5.解除勞動合同通知書的關鍵點核心點是解除的法律依據和事實依據。
6.單位需要有事實依據,一般最好通過企業工會出面和勞動者溝通解決,沒有工會的最好能夠主動與勞動部門溝通,在勞動部門參與監督下和勞動者解除勞動合同。
7.經濟性裁員要有事實依據,單位應當從財務角度、運營實況角度證明。較好的具體操作方法同第6點。
8.單位必須做好一個關鍵點,就是事先應當明確告知勞動者(在解除到了合同協議中明確說明)按照法律規定單位應當支付給勞動者A元經濟補償金,經過雙方協商一致,勞動者同意單位實際支付B元經濟補償金(B<A)。有了這個協議說明,單位可以100%勝訴。
9.與第8個完全相同,三期婦女在協商解除勞動合同的問題上與普通勞動者相比沒有任何特權,但是三期婦女可以提出她自己的合理要求,如果單位不同意,她完全可以依法拒絕單位協商解除勞動合同。
10.歸根結底這是單位人事行政的管理問題。除了常規的人為直接管理,還可以通過電腦化管理,比如各種軟體。
11.勞動合同到期而約定的服務期未到期的,單位有權決定是終止勞動合同不續簽還是續簽勞動合同要求勞動者繼續履行服務期約定。單位不續簽合同的應當支付經濟補償金給勞動者,並且不得要求勞動者支付違約金。服務期約定僅僅是對勞動者的約束,而不是對單位的約束,所以單位不構成違法解除勞動合同。勞動合同到期後合同自然終止,只要勞動者沒有勞動合同法第四十二條規定的情形,那麼單位就可以依法終止合同不續簽,這等於是單位主動放棄服務期要求。
12.與勞動者簽訂培訓協議,約定好服務期、合法的違約金。
E. 《勞動合同法》案例分析 急急急~!!跪求高手~!!
1、制葯廠的要求基本合理。
依據勞動合同法 第二十二條規定:用人單位為勞動者提供專項培訓費用,對其進行專業技術培訓的,可以與該勞動者訂立協議,約定服務期。
勞動者違反服務期約定的,應當按照約定向用人單位支付違約金。違約金的數額不得超過用人單位提供的培訓費用。用人單位要求勞動者支付的違約金不得超過服務期尚未履行部分所應分攤的培訓費用。
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約定服務期的,不影響按照正常的工資調整機制提高勞動者在服務期期間的勞動報酬。
第二十三條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可以在勞動合同中約定保守用人單位的商業秘密和與知識產權相關的保密事項。
對負有保密義務的勞動者,用人單位可以在勞動合同或者保密協議中與勞動者約定競業限制條款,並約定在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後,在競業限制期限內按月給予勞動者經濟補償。勞動者違反競業限制約定的,應當按照約定向用人單位支付違約金。
第二十四條競業限制的人員限於用人單位的高級管理人員、高級技術人員和其他負有保密義務的人員。競業限制的范圍、地域、期限由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約定,競業限制的約定不得違反法律、法規的規定。
在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後,前款規定的人員到與本單位生產或者經營同類產品、從事同類業務的有競爭關系的其他用人單位,或者自己開業生產或者經營同類產品、從事同類業務的競業限制期限,不得超過二年。
第九十條勞動者違反本法規定解除勞動合同,或者違反勞動合同中約定的保密義務或者競業限制,給用人單位造成損失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
王某未經許可、未履行辭職手續擅自離職,違法合同約定,應承擔違約責任。
2、王某及某合資企業應全額承擔原單位所花費培訓費;
至於原單位的300多萬經濟損失,和王某離職沒有直接的因果關系,法庭不會支持。
勞動合同法第九十一條規定:用人單位招用與其他用人單位尚未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的勞動者,給其他用人單位造成損失的,應當承擔連帶賠償責任。
——————————————————————————————————
不過在起訴時可以主張賠償300多萬,只要有充分的證據證明是由於王某的離職而造成原單位的損失,法庭會支持的。
F. 關於勞動合同法案例分析,急急!!
答:(1)適用於這批新女工。集體合同是工會或勞動者代表與用人單位或用人單位團體之間簽訂的以改進勞動組織、改善勞動條件和生活條件、協調勞動關系為主要內容的協議。這種協議要對當事人雙方在勞動過程中的權利和義務等勞動關系的有關方面作出規定,既是對各項勞動立法的具體落實,又是調處企業內部勞動關系的具體規范。
依法簽訂的集體合同對企業和企業的全體職工都有約束力。只要屬於企業的職工,不管其是在集體合同簽訂時還是在集體合同簽訂後進入企業的,均應適用集體合同約定的勞動條件和勞動報酬等的保護。本案中,雖然新女工是在集體合同簽訂後被公司招用的,仍應適用集體合同。在集體合同有效期限內,如企業行政或工會組織要求變更集體合同的內容,或者提出解除集體合同的請求,應當由雙方進行協商,在取得一致意見的情況下修改集體合同的條款或者終止集體合同的執行。因為集體合同是企業和工會組織雙方共同簽訂的協議,任何一方都無權任意修改或者廢止合同。
(2)無效。本案中,集體合同中規定在上下午連續工作4小時內安排工間休息各一次;職工的工資報酬不得低於900元,加班工資和其他實物福利不包括在內。而在與新女工的合同中工資報酬只有700元,無工間休息?這涉及到集體合同對於勞動合同的效力問題。
集體合同和勞動合同作為勞動法中的兩種合同形式,既存在著聯系也有著明顯的區別。從歷史角度看,集體合同是在勞動合同的基礎上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它是對勞動合同不足的補充。從現實程序看,也只有在勞動合同確立了用人單位與勞動者之間的勞動法律關系之後,才會進一步簽訂集體協議。
根據《勞動法》第35條的規定,集體合同對本企業具有約束力。勞動合同當事人一方是企業,另一方作為勞動者中的一員,必須遵守並履行集體合同,集體合同中有的約定在勞動合同中未涉及的,這些內容對勞動者和企業同樣具有約束力,要按集體合同的規定執行。另外,勞動合同中勞動條件和勞動標准不得低於集體合同的規定,否則認為無效,總之集體合同的法律效力高於勞動合同,勞動合同不得違反集體合同。
本案中新女工與公司簽訂的勞動合同中關於工間休息的規定和工資低於集體合同中勞動條件的標准,因而無效。
朋友 要是你也是公選課作業的話 不要完全抄我的吖~~估計咱老師是同一個~~適當改一下哈!
G. 有關《勞動合同法》以及《勞動合爭議調解仲裁法》 的一個案例分析 希望高手詳細的寫出答案 要是好的話 再
案例為
李某於2008年8月6日,被公司聘用,簽訂了2年的固定期限的勞動合同,經3個月試用合格,轉為正式工。
2009年4月,李某結婚。同年5月,李某懷孕,10月10日,公司以孕婦不能正常從事工作為由,解除與李某的勞動合同。
答案:公司在婦女員工孕期解除勞動合同,違反勞動合同法。即2009年10月10日起,為雙方發生勞動爭議計算起始日。
11月1日,李某向人民法院起訴,法院裁定不予受理。
答案:李某直接向法院起訴,法院不予受理。是符合法律程序(《勞動合爭議調解仲裁法》)要求的。
發生勞動爭議時,應首先向勞動仲裁機關申請勞動仲裁,未經勞動仲裁程序的,法院不予受理。
李某生完孩子後,於2011年4月8日,向勞動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再次要求確定公司解除勞動合同行為無效,仲裁委員會查明事實後,裁決駁回仲裁請求。
答案:2011年4月8日,李某向勞動仲裁委申請仲裁,被駁回申請,勞動仲裁委的裁定是符合《勞動合爭議調解仲裁法》的要求的;即:自2009年10月10日勞動爭議發生時,至2011年4月8日申請仲裁時的時間已經過了 1 年多,因此,過了仲裁時效,因此,勞動仲裁委按法律程序要求,對申請人的的申請予以駁回是符合法律要求的。
H. 勞動合同糾紛案例
1、首先,你需要證明你的勞動關系存在及其期限;
2、在證明第一項內容後,企業不能僅以其與其他員工簽訂的3年期6個月試用期的合同來證明你也是期限3年試用期6個月的合同。單位必須提供與你簽訂的合同,證明他簽署了合同並且期限是3年,且6個月試用期。
3、單位在證明了與你簽訂了合同,期限3年,使用6個月的情況,還應當舉證證明你不合格。
4、社保應當自建立勞動關系之日起交納,不區分試用期或者非試用期;
5、雙倍工資是單位自用工之日起1個月內沒有簽訂書面勞動合同,自1個月期滿之次日起計算雙倍工資。
I. 關於<<勞動合同法>>和《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的案例
案例為
李某於2008年8月6日,被公司聘用,簽訂了2年的固定期限的勞動合同,經3個月試用合格,轉為正式工。
2009年4月,李某結婚。同年5月,李某懷孕,10月10日,公司以孕婦不能正常從事工作為由,解除與李某的勞動合同。
答案:公司在婦女員工孕期解除勞動合同,違反勞動合同法。即2009年10月10日起,為雙方發生勞動爭議計算起始日。
11月1日,李某向人民法院起訴,法院裁定不予受理。
答案:李某直接向法院起訴,法院不予受理。是符合法律程序(《勞動合爭議調解仲裁法》)要求的。
[發生勞動爭議時,應首先向勞動仲裁機關申請勞動仲裁,未經勞動仲裁程序的,法院不予受理。]
李某生完孩子後,於2011年4月8日,向勞動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再次要求確定公司解除勞動合同行為無效,仲裁委員會查明事實後,裁決駁回仲裁請求。
答案:2011年4月8日,李某向勞動仲裁委申請仲裁,被駁回申請,勞動仲裁委的裁定是符合《勞動合爭議調解仲裁法》的要求的;即:自2009年10月10日勞動爭議發生時,至2011年4月8日申請仲裁時的時間已經過了 1 年多,因此,過了仲裁時效,因此,勞動仲裁委按法律程序要求,對申請人的的申請予以駁回是符合法律要求的。
因此,雖然單位違法剝奪了李某的合法勞動權益,但是因為李某不懂勞動合同法,而錯過了仲裁時效及未先申請仲裁而去要求訴訟,因而形成了自己放棄權益的事實,所以,李某的合法權益無法再得到法律的保障。
J. 勞動合同法案例
第二份合同中的試用期不得辭工是不對的,勞動合同法規定在試用期間雙方都可在提前3天的情況下提出解約。
第二份合同中提到在試用期間不提供社保也是不對的。
再就是試用期滿後辭工的通知時間為60天超過法規要求的30天。
《勞動合同法》第三十七條 勞動者提前三十日以書面形式通知用人單位,可以解除勞動合同。勞動者在試用期內提前三日通知用人單位,可以解除勞動合同。
《社會保險管理條例》中規定,所有勞動者均需參加社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