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與社會保障法第十二章自測答案
❶ 勞動與社會保障法 誰有全文 發一下 謝謝
首先要跟復您解釋一下:並沒有「勞制動與社會保障法」這個法律,勞動法和社會保障法分別是兩個部門法體系(部門法是法學名詞,也稱法律部門,勿進行字面理解,詳請網路),前者目前有單行的法律即《勞動法》,由該單行法與《勞動合同法》以及相關法律法規構成,後者尚無單行的法律,目前由《社會保險法》等法律和相關法律法規構成。
至於前述提到的三個法律名稱,網路和國務院網站均有具體的條文。至於兩個部門法體系涉及的各項法律法規和規范性文件,由於條文太多,我就不一一給你列出了。如果你有興趣了解或學習,建議去書店尋找法律匯編翻閱或購買。如《勞動和社會保障法典》等,其中法律出版社的《勞動法典》(暗金色書皮,是各匯編法典中的一部)比較不錯。
❷ 勞動與社會保障法案例分析
答;景某部分請求能得到法律支持;一、因為雖然雙方未簽訂書面勞動合同,但景某提供了有償勞動,用人 單位並對景某實施了管理,雙方履行了勞動內容,仲裁院會按照雙方實際履行合同內容確定雙方承擔權利和義務。2010年1月至3月工資應得到支持。
二、未簽訂書面勞動合同雙倍工資得不到支持;因為《勞動合同法》第82條規定「用人單位自用人之日起超過一個月至一年未與勞動者簽訂書面勞動合同的,應向勞動者支付雙倍工資。超過一年未與勞動者簽訂書面勞動合同的雙方屬無期限勞動合同並應補簽書面勞動合同」《勞動調解、仲裁法》規定; 第二十七條 勞動爭議申請仲裁的時效期間為一年。仲裁時效期間從當事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權利被侵害之日起計算。
前款規定的仲裁時效,因當事人一方向對方當事人主張權利,或者向有關部門請求權利救濟,或者對方當事人同意履行義務而中斷。從中斷時起,仲裁時效期間重新計算。
因不可抗力或者有其他正當理由,當事人不能在本條第一款規定的仲裁時效期間申請仲裁的,仲裁時效中止。從中止時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仲裁時效期間繼續計算。
勞動關系存續期間因拖欠勞動報酬發生爭議的,勞動者申請仲裁不受本條第一款規定的仲裁時效期間的限制;但是,勞動關系終止的,應當自勞動關系終止之日起一年內提出。
應簽書面勞動合同未依法簽訂書面勞動合同不屬勞動報酬范疇,屬懲罰性「工資」,勞動者應在自己知道或應當知道之日起一年內主張,景應在2009年10月1日主張11個月雙倍工資,最晚在2010年9月31日前主張雙倍工資(註:2009年10月後每晚一個月主張,雙倍工資少一個月)。所有景某主張雙倍工資已超過仲裁期限,得不得支持。
❸ 圖片中是勞動與社會保障法的一個論述題,還請各位網友幫忙解答,謝謝
其實這道題目是有爭議的
1,關於第一條提問,本身是存在爭議的
理由:根據勞動合同法的解釋,勞動合同法規定的一般勞動者屬於狹義的勞動者,其中「學生」身份的人其職業是被認定為「學生」而非一般勞動者,因此全日制在校生不能認為是一般勞動者。由於不能認定一般勞動者身份,也就很難認定可以成為勞動合同主體。
但是根據原勞動部意見第四,第十二條的相關解釋,由於馬紅麗已經取得畢業生推薦表,而且與用人單位之間建立勞動關系的行為明顯,應當認定雙方有意向建立勞動關系,可以視為勞動關系建立且有效。
月長石個人意見:按照目前的法律法規,對臨近畢業的畢業生建立勞動關系的法律界定存在嚴重爭議,在法律未修改的前提下,月長石個人認為馬紅麗不具備與用人單位建立勞動關系的資格。理由上面已經闡述。
2,根據第一條解釋,本案中馬紅麗與該用人單位之間存在的關系應當視為一般勞務關系而非法定的勞動關系,可根據合同法進行約定,而不能適用於勞動合同法。
3,由於無法認定勞動關系,自然不存在勞動爭議。
4,因為馬紅麗和用人單位之間的關系不屬於勞動關系,不存在勞動爭議,因此仲裁應當駁回馬紅麗的訴求。
而由於沒有勞動關系存在,用人單位行為也就不存在違反勞動合同法規定的情況,適用於合同法。
另外,本案月長石個人認為由於法律的界定,馬紅麗和用人單位沒有建立勞動關系,但不代表馬紅麗和用人單位之間不存在關系。一般勞務關系在出現糾紛時,適用於民法,侵權責任法及合同法,如馬紅麗的損害確實和用人單位存在直接關系,馬紅麗可另行向法院起訴主張賠償。
PS:月長石這里的解釋是基於認為馬紅麗不具備勞動關系建立主體的資格而做出的判斷,但由於這一點目前存在很大爭議,尤其是馬紅麗已經取得畢業生推薦表。目前已知部分地區出台的規定是認為這種情況已經可以認為畢業,而有些地區則認為只有持畢業證書後才能認定其畢業生身份,因此本案如果真實發生,實際判決可能要根據地方不同而決定。
❹ 勞動與社會保障法問題
勞動法規定職工每個自然日需要8小時工作時間(累積),超出8小時工作時間企業需要支付職工加班費。企業要求最低工作時間8小時符合規定。
❺ 勞動關系與社會保障實務形成性考核冊答案
答:
作業3
單選擇題:CADABDBDCC
二選題:1ACD 2AD 3 ABCD 4 BCD 5 CD 6 ABCD 7 ABC 8 ABCD 9 ABD 10 ABCD
三名詞解釋:
1、 勞律關系:指勞律規范調整勞關系程形律勞權利勞義務關系
2、 勞業:指具勞能力公民定勞齡內自願事定勞報酬或經營收入社勞
3、 競業限制:指僱主與雇員通合同約定勞關系存續期間勞關系解除定期限內雇員事僱主競爭關系工作
4、 工資:稱薪金、薪水指基於勞關系用單位根據勞者提供勞數量質量按照律規定或勞合同約定貨幣形式直接支付給勞者勞報酬
5、 職業安全衛:稱勞安全衛即勞保護指直接保護勞者勞(或工作)安全健康律保障
四簡答題:
1、 說勞獨立律部門
答:勞獨立律部門自19世紀初工業產由於家僱傭關系干預傳統民獨立獨立律部門其原:
(1)、 特定調整象勞主要調整勞關系其律部門包容
(2)、 勞特定主體勞勞者與勞使用者間主體關系勞重要特點雙均特定主體資格
(3)、 勞獨立內容體系勞內容包括勞業、勞合同與集體合同、工資保障、工休假、職業安全衛、社保險、工、勞爭議處理等內容勞完整系統內容體系其律部門所能包容
2、 簡述勞務派遣與般勞關系區別
勞務派遣員(勞者)與用單位存勞關系;勞者與派遣單位存勞關系
般勞關系勞者與用單位存勞關系
五論述題:
試述集體合同與勞合同區別
答:集體合同指集體協商雙代表根據律、規規定勞報酬、工作間、休息休假、勞安全衛、保險福利等事項平等協商致基礎簽訂書面協議
勞合同指勞者與用單位間確定勞關系依協商達雙權利義務協議
、 集體合同與勞合同聯系
集體合同與勞合同著密切聯系同屬於勞律體系重要組部都調整勞關系手段協調穩定勞關系程發揮著重要作用
二、 區別
1、主體同集體合同主體比勞合同主體廣泛集體合同主體工、工團體或職工代表另僱主或僱主團體;勞合同主體特定僅限於勞者用單位(即僱主)
2、、內容同集體合同所約定條件涉及簽訂集體合同工或勞者所代表全體勞者般勞條件、待遇、集體談判程序及民主管理式;勞合同則僅涉及別勞者特殊勞條件
3、目同集體合同目通工或者勞者代表與用單位談判平衡體勞者與用單位力量保護勞者合權益協調、穩定勞關系;勞合同目建立勞關系明確雙權利義務
4、適用范圍同集體勞合同適用於簽訂集體合同工或勞者代表所代表全體勞者;勞合同則適用於簽訂勞合同勞者用單位
5、效力同集體合同效力高於勞合同
6、形式要件同簽訂集體合同需要提交職工代表或者全體職工討論通由雙首席代表簽字必須採用書面形式並報勞行政部門批准;勞合同需勞者與用單位協商簽訂應採用書面形式律排除口形式勞合同同事實勞關系進行保護
7、糾紛處理式同集體合同糾紛利益爭議且涉及范圍較廣各般採取政府協同勞資各協調處理式勞合同爭議則採用普通勞爭議處理式
六、案例
所企業新補發李某探親假工資、每度探親往返路費予報銷企業應撤銷給予李某處決定並且給予李某定精神損失補償費
作業4
單選擇題:ACBDAC ACCD
二選題:1CD 2CD 3ABCD 4 AC 5ABCD 6 ABCD 7 ABD 8 ABCD 9 CD 10 ABCD
三名詞解釋
1、業服務-指承擔安置失業員任務由家社扶持進行產經營自救股份合作制集體所制經濟組織所提供種服務
2、勞務派遣-叫勞務租賃指勞務派遣單位招聘管理職工使用職工用單位使用職工招聘管理職工
3、特殊群體勞保護-指家職工及未工勞保護權利
4、集體協商-亦稱集體談判指用單位工或職工代表與相應用單位代表勞標准勞條件進行商談並簽訂集體合同行
5、勞監督檢查:由勞行政部門、工組織及其組織依用單位遵守勞律、規情況進行監督檢查制度
四、簡答題
1、簡述勞勞特徵
答:勞勞並指切勞特徵:1、勞勞般雜爭取與實現勞全程勞勞業律保障勞重要內容;2、勞勞償性勞區別於償義務性勞;3、勞勞帶勞雇關系(或勞雇關系勞區別於單家務勞)
2、簡述職工探親期間基本待遇
(1)職工規定探親假期路程假期內按照本標准工資發給工資
(2)職工探望配偶未婚職工探望父母往返路費由所單位負擔
(3)已婚職工探望父母往返路費(包括車船費、市內交通費、住宿費)本月標准工資百三十內由本自理超部由所單位負擔
(4)軍隊現役幹部未隨軍幹部每休假探親假期30軍隊現役幹部每部隊往返車船費能報銷由軍隊報銷
五論述題
試述社保險與商業身保險聯系與區別
答:1)聯系:二者都保險命、健康作保險標並且都形巨保險基金保障支付能力2)二者存差別具體表現:①保險象范圍同前者限於勞者(職工)者切公民②兩者性質同前者強制性保險者任意性保險除律另規定少數情況(航空、輪船、火車等旅客身安全保險)外般遵循自願原則否建立保險律關系由事雙決定③二者保險金構徵集式同前者用工單位繳納或財政撥款主並強制式扣交;者主要通合同式徵集保險基金保險金交納完全由投保自行承擔④兩種保險關系事同前者事特定即除體經營者外社保險投保特定用工承保專門社保險經辦機構保險職工(或投保勞者)受益特定職工或其前供養(直系)親屬;者事則:投保公民承保經營性保險公司保險通投保或其指定受益亦由投保指定
六、案例
勞仲裁接申訴5內確定否受理15內派員所單位解事實並調解解決調解功則作勞仲裁
❻ 勞動與社會保障法試題
1、商場要求「吳某需先交200元風險抵押金,如果吳某違約,則200元押金不再退還」。
2、試用期內約定為容6個月。因為本合同約定的期限才2年,勞動合同期限一年以上不滿三年的,試用期不得超過二個月。
3、試用期工資低於勞動合同約定工資的80%。
4、約定勞動者「患病住院懷孕」,用人單位有權解除勞動合同,並且不對吳某進行任何經濟補償。屬於用人單位免除自己的法定責任、排除勞動者權利。
❼ 求兩勞動和社會保障法題目答案:
1.(1)單位辭退吳某等30名員工不合法。根據我國《勞動合同法》的規定,用人單位單方合法解除勞動合同的事由之一是「勞動者不能勝任工作」,但符合這一條的前提是「經過另行安排工作(即調崗)或培訓後仍不能勝任工作時」才能予以解除(即辭退),此處甲公司未另行安排吳某等人工作或再次培訓就以不能勝任為由解除勞動合同的做法違法;(2)應當支持,理由同上;(3)該案中甲公司違法解除勞動合同,吳某等人作為勞動者可以選擇兩種主張:一是主張繼續旅行勞動合同並要求甲公司另行安排工作;二是不要求繼續履行勞動合同(即接受辭退)但應主張單位違法解除勞動合同的經濟賠償金。如果用人單位符合法律規定的情形,以「不能勝任工作」合法解除勞動合同的,也應當支付解除勞動合同經濟補償;現在家公司未符合法律規定的「不能勝任工作」的解除勞動合同情形而違法解除勞動合同,應當支付相當於上面提到的基礎勞動合同經濟補償兩倍的賠償金。解除勞動合同經濟補償的計算方法是按勞動者在單位的工作年限,每滿一年的支付一個月工資,但最多不超過12個月。
2. (1)單位以不符合錄用條件為由辭退王某,應當提供證據證明有哪些錄用條件,王某為何不符合錄用條件,如果單位不能舉證,則應當承擔舉證不能的後果,不能據此辭退王某;(2)2011年10月,李某已過試用期,屬於與用人單位的勞動合同存續期間(即正常用工期間),回家探親路上受傷屬於「非因公負傷」,根據《勞動合同法》,勞動者患病非因工負傷,醫療期過後不能從事原工作,也不能從事單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才可予以辭退。本題中用人單位未與李某另行安排工作就與之解除勞動合同的做法違反法律規定,李某應當要求為繼續履行合同(另行安排工作)或支付違法解除勞動合同的賠償金;(3)不妥當。用人單位安排勞動者加班而不支付加班工資的做法構成勞動者可隨時解除勞動合同,用人單位應支付補足相關加班工資並配合勞動者辦理轉移手續,這是用人單位的法定義務。劉某可以要求用人單位辦理社會保險關系的轉移手續,支付所欠的加班工資並支付解除勞動合同經濟補償(因為是由於用人單位過失而由勞動者單方提出解除)。
❽ 勞動與社會保障法
1,不能成為依據
2、公司的做法是不合理的,可以申請勞動仲裁
❾ 勞動和社會保障法案例題,求答案
(1)商場來和小張簽訂的勞動源合同中的不得懷孕時違法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婦女權益保障法》 第2 3條:「……各單位在錄用女職工時,應當依法與其簽訂勞動(聘用)合同或者服務協議,勞動(聘用)合同或者服務協議中不得規定限制女職工結婚、生育的內容。…
《婦女權益保障法》第2 7條:「任何單位不得因結婚、懷孕、產假、哺乳等情形,降低女職工的工資,辭退女職工,單方解除勞動(聘用)合同或者服務協議。但是,女職工要求終止勞動(聘用)合同或者服務協議的除外。……」
《勞動合同法》第2 6條:「下列勞動合同無效或者部分無效:(一)以欺詐、脅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訂立或者變更勞動合同的;(二)用人單位免除自己的法定責任、排除勞動者權利的;(三)違反法律、行政法規強制性規定的。對勞動合同的無效或者部分無效有爭議的,由勞動爭議仲裁機構或者人民法院確認"
(2)應先申請勞動仲裁。
❿ 學完《勞動與社會保障法》這門課程後,談談本門課哪一章節的什麼內容讓你印象最深、最受用,為什麼
勞動與社會保障法內容介紹:本書分為勞動法、社會保障法和法律救濟三部分,共三編二十一章,系統地論述了勞動法基礎理論、勞動法的產生和發展、勞動法主體、促進就業和職業培訓、勞動合同、集體合同、勞務派遣和非全目制用工、工作時間和休息休假、工資、勞動安全衛生、職工民主管理、社會保障法基礎理論、社會保障法的產生和發展、社會保障法主體、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社會優撫、勞動爭議處理、勞動保障監督、勞動保障行政復議和行政訴訟。隨著《勞動合同法》、《就業促進法》、《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的頒布和實施,以及社會保險等方面的法律法規的相繼出台,我國的勞動與社會保障立法不斷完善,《勞動與社會保障法》力求使學生掌握勞動與社會保障方面的基本法律問題,全面反映我國勞動與社會保障方面的立法現狀和最新發展,並緊密結合社會實踐,對現行相關法律法規進行闡述與分析。
《勞動與社會保障法》為普通高等教育法學專業的核心課程教材,內容系統簡練,並附有勞動與社會保障相關重點法律文本,適合高等學校法學、經濟學、管理學等專業學生學習勞動與社會保障法時使用,也可作為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中從事勞動與社會保障工作的人員的參考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