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法的社會制約性

法的社會制約性

發布時間: 2021-12-13 06:48:57

㈠ 簡述社會保障法的社會性表現在哪些方面

教育的社會制約來性:是教育社會性自的最主要的表現形式。教育的社會制約性,指教育受一定社會的生產關系和生產力發展水平的制約,同時也受到社會文化傳統和人口等其他社會因素的制約。這種制約是客觀地存在,只有認識它,才能把握教育發展和改革的規律,教育本身才能得到更好的發展,教育也才能更好地為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建設服務,促進社會的進步

㈡ 任何法律都會受到哪些社會因素制約和影響

雖然在普遍意義上為人們所知道或者熟悉的法律條文是相對比較單一,很少變化的,但是當這些看似單一的法律條文真正運行起來的時候,卻會因為各方面因素的影響而呈現出多元化的結果。這就是將法律放置於社會這個大的環境中來實施時,法律不可避免的會出現運行過程中的多樣性,遠遠比條文復雜和多變。正如經常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在不同時間發生的兩例幾乎相同的案件會受到完全不同的審理和判決;由不同的人所實施的兩例相似度極高的案件也會不知不覺中受到區別對待;而同一案件若發生在不同的地方,那麼法律最終給出的結果也會是有所差異的。類似的情況數不勝數。下面就是對社會因素對法律的多樣化的運行情況所作出的分析。
一、法律的運行受到人的因素的影響
從法律的本質屬性和根本起源上來看,法律體現的是統治階級的立場和統治利益。這也就表明,法律若離開了人,便沒有了任何的意義。而在針對案件進行審判的過程中,人是除了書面存在的法律基礎條文之外的第二決定因素,甚至在有些情況下,因為現實的需要,針對案件所作出的判決甚至會和條文的規定和約束是不相符合的。法律是社會的產物,也是一種社會存在,社會歸根到底或者從本質上來講就是人的活動。所以,社會中的人這個因素對法律的施行起到了至關重要的影響作用。在法律運行的過程中,影響法律運行的人的因素又可以分為三類:引發法律紛爭的原告和被告及其代理人,國家機關中參與實施法律的人,社會成員中關注此案例的人,其中第三類人在法律運行的過程中主要體現出社會輿論的影響作用。人是最具有特殊性和差異性的,每一個個體都表現出不同的狀態和特徵。所以,由於人的這種個體差異性,一些很細微的變化則有可能引起整個運行過程的變化,甚至對其最終的發展走向到決定性的作用。這並不是表明法律的運行會因為人的因素而導致不公正待遇,相反,這是在公正的基礎上產生影響。
(一)引發法律糾紛的人的不同影響
法律運行的最初引發者是產生紛爭並且被公檢法機關所受理的人們,也就是通常意義上的原告和被告以及代表其各自利益的代理人。最終影響判決結果的遠遠不只是那些法律糾紛的事實和情節,而原告和被告原來在社會上的地位高低,原告和被告兩者相對的強勢和弱勢,以及原告和被告在法律運行過程中的態度表現,還有兩者原本在社會中的角色等多方面的因素,都將在很大程度上引起案件判決的不同走向。例如就有這樣一個案例:一位年輕的母親駕車去接自己的孩子放學,自己的孩子坐在副駕駛位置上吃雞蛋,突然小孩的雞蛋掉了,這時這位母親雖然還在開著車,卻彎下腰去幫小孩撿雞蛋,失手開車撞上了一塊大石頭,導致自己的小孩死亡,這位母親自己卻沒有任何損傷。訴諸法律的時候,這位母親未被追究責任。這就反映出了社會人中的因素對案件判決的極大影響。試想這件案件中,這位母親載的如果不是自己的孩子,而是別人的小孩呢?那麼在中國社會,她一定會因交通肇事罪受到制裁。但是現實就發生了一點改變,這點改變卻決定了整個案件。正是因為兩位當事人的至親關系,正是因為他們兩位的角色,社會價值觀給予這位母親的更多的是同情而不是譴責,發生這樣的不幸,這位母親自己也會自責和痛苦的。這是兩者的角色關系導致的不同結果。而同樣還有很多情況,譬如社會地位高的人侵害社會地位相對低的人會受到制裁,而反過來呢?社會地位相對低的人同樣程度的侵害了社會地位高的人,法律給予的制裁一定是與前者有差異的;而很多案件中,代理人的影響也是不可忽視的,代理人在法律運行過程中的表現會在很大程度上引起案件判決結果的多樣性。
(二)參與法律運行的實施者的多樣影響
作為法律運行的重要參與者或者說是決定者,國家機關中參與法律運行的人的作用和影響是不可忽視的。從法官到陪審團,到公訴人等工作人員的意志和價值傾向會對案件的最終結果有決定作用。然而,這種影響因素在很多時候是不表露在外的,多為實施者的內在體現。例如他們的性格,他們的喜好,他們在成長過程中所經歷的一些事情和記憶,他們各自的家庭教養,文化修養和價值觀的迥然不同,或者在判案時的情緒,在業餘生活中的經歷等,他們眼中的善惡觀,甚至於陪審團的組成結構(這一點在國外尤為明顯)等等,這些潛意識中的東西,很多時候就會不知不覺的影響到整個案件的法律運行過程,而很可能他們自己卻完全不能夠察覺到這些看似細微的影響。但是這種影響是不可能被消除的,因為人都是具有社會性的,在社會化的過程中,每個人都是被一定的文化環境等打上烙印的,其價值觀等也是多年養成的被內化的特質。要讓參與法律運行過程的工作人員人人都完全做到價值無涉和價值中立是一件十分困難或者不可實現的事情。這樣看來,這些影響都是必然的。
(三)社會輿論的推動作用
每一件案子特別是那些影響重大的案件,都會引起社會其他方面和成員的廣泛關注,於是,就有社會輿論以及輿論所產生的種種壓力,特別是在信息發展程度如此高速快捷的現代社會,公眾的關注和社會的輿論有著很大的作用。實施法律的機關工作人員在作出判決後,如果招致社會上很多不滿和譴責以及呼籲等等,為了使判決結果能夠被社會道德等公眾價值觀所接受,比較符合社會的一致呼聲,往往會在稍後對原判結果予以改變,而做出偏向於公眾呼聲的判決結果。這就是社會輿論在法律運行過程中的強大的作用。例如,2006年發生的許霆案件,在最初審理時被判處無期徒刑,但接下來卻被判處5年有期徒刑。前後的判決差別之大讓人驚訝,而造成這種變化和差異的原因便是公眾對此案件的普遍關注以及對最初判決的強烈質疑和不滿。正是因為社會這種輿論的影響,還有許多的案件的判決中,前後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一件案件的判決結果必須做到讓公眾折服和覺得這是理所當然的,應該的,反之,輿論的強大力量會阻礙或者是阻攔法律程序的接下來有效地運行。這就可以理解為法律的道德化。當輿論覺得相對公正或是可以為其所接受了,法律才有更高的司法威性。
二、地域文化的差異帶來法律的多樣運行
橫向的研究法律的運行,除了考慮法律在一固定地區的運行之外,也不能夠忽視其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文化中的運行的差異和多樣性。這就好比這樣一種情況:同樣的案子,放在不同的地方,法律給予的最終的制裁會產生差異。雖然中國實行的是屬地原則,但是有些例如交通肇事的賠償責任在不同地區也是做出了不同的規定的。因為法律是習慣的再規范化,而習慣又是人們良知和文化所認同的長期行為方式和規則,所以,法律的運行結果必須是符合習慣的。不同的地域往往會有不同的文化要求和氛圍,所以,法律在作出實施的時候,不可避免的要顧及到當地的文化和習俗的要求,或者在較大的程度上,需要考慮到文化和地域的差異性。這就表明,在某些時候,當法律條文的規定和現實社會中的習慣和文化對判決結果合理合情性的要求有沖突的時候,法律的運行會偏向於社會特定地域文化的需求,而不惜與法律書面條文相違背。
三、社會發展變遷縱向影響法律的運行
社會總是在不斷的發展變遷的,法律也是社會的產物,所以它也是隨著社會的變遷而以符合社會的需求為前提不斷的發生著變化的。這是時代的發展需要。雖然規則永遠不能夠窮盡行為,但是在不同的社會時期或者是不同的時代中,對於出現的新的行為,往往還是有法律的最終判決結果的。同樣的,在這個時期,一種行為不被允許或者不允許被違背,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時代的發展以及社會的變遷,在下一個時期,它又是被允許的甚至是被提倡的。譬如說,在新中國解放初期,個人私自做生意是被認為投機倒把的,要受制裁的,然而,後來,這卻是被大力倡導和需要的。這就表明了社會的變遷對法律運行的重要影響。
綜上可以看出,法律的運行是要被放在社會這個大的環境下進行的,它受社會多方面的影響。這些影響包含著方方面面,上面所討論的只是筆者認為的幾種主要的影響方面。例如社會中參與法律運行過程的人的差異性會影響法律的運行,社會隨著時間的發展以及變遷程度會影響法律的運行,而社會的地域文化差異等和法律具體的實施也有很大的關聯,所以法律的運行在社會因素的影響下會呈現出多樣的特點。法律既然是一種社會事實,就必然是發生在社會范圍類的,要受到社會制約的行為,而不僅僅是一紙法律條文,所以,賦予法律社會意義,才能最終實現法律的價值。

㈢ 簡述法的階級性與社會生活條件制約性的關系

嗯,簡述法的階級性與社會生活條件制約性的關系,嗯,這是歷史法學問題。

㈣ 如何理解法的物質制約性本質。

把法的本質首先歸結於統治階級的意志,是較淺層次的「初級本質」,而法的物質制約性本質則是法的更深層次的本質。社會物質生活條件培植了人們的法律需要,同時又決定著法的本質。因此,
法是由特定的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所決定的。
法的物質制約性包含兩層意思:(1)統治階級的意志由統治階級的利益所制約的。馬克思認為,「人們為之奮斗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由統治階級的「共同利益所決定的這種意志的表現,就是法律」。(2)統治階級利益又是由一定的物質生活條件所決定的。所謂的社會生活條件指與人類生存相關的地理環境、人口和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其中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方式是決定性的內容。馬克思曾說,「社會不是以法律為基礎,那是法學家們的幻想,相反,法律應該以社會為基礎,法律應該是社會共同的,由一定物質生產方式所產生的利益需要的表現,而不是單個的個人的恣意橫行。」
在理解法的物質制約性時,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①法受到物質生活條件的制約,並不意味著法是符合客觀經濟條件和經濟規律的要求;②法有物質的制約性,並不意味著社會物質生活條件以外的因素對法就沒有影響。除了物質生活條件外,政治、思想、道德、文化、歷史傳統、民族、科技等因素也對統治階級的意志和法律制度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③法受到物質生活條件的制約,並不意味著法就沒有自己的相對獨立性。法具有繼承性和自身發展的規律。

㈤ 法的階級性與社會生活條件制約性的關系是什麼

對事物進行系統周密的考察和了解的方法。調查法是科學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地搜集有關研究對象現實狀況或歷史狀況的材料的方法。調查方法也是教育科學研究中常用的基本研究方法,它綜合運用歷史法。


法的本意並不指法律,比如「方法」、「辦法」詞彙中的「法」。國家法律只是社會語言發展到一定階段後產生的引申意義。

法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以權利義務為主要內容,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社會行為規范及其相應的規范性文件的總稱。法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規范,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產物。但人們對於法的概念的理解,古今中外並不一致。

法的概念因為學派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法實證主義者認為法是權威性制定(authoritative issuance)和社會實效(social efficacy)。

而在法實證主義者中,區分法的概念有兩大類:以社會實效為首要定義要素的法的概念,以權威性制定為首要定義要素的法的概念。非實證主義者的法的概念中不僅以內容的正確性作為定義要素,而且可以包括社會實效性要素和權威性制定要素。

㈥ 法律的本質中正式性,階級性,物質制約性都怎麼體現

1、法的正式性有三種表現形式:①法由國家根據一定的許可權和程序制定或認可;②法由正式的權力機關保證實現;③法總是通過正式的表現形式予以公布。
法的正式性,也叫做法的官方性、國家性,是指法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並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正式的官方確定的行為規范;法的正式性反映了法的現象的特徵,是法的本質的表現;法的正式性表明了法與國家權力之間存在密切聯系,法律直接形成於國家權力,是國家意志的體現。

2、階級性:由於資產階級的存在,即使是社會主義的國家和社會制度,在法的層面必然也會反映被統治的資產階級的意志,比如《共同綱領》、《51憲法》、《80憲法》及其修正案等。當資產階級在國家權力機關占據主導地位成為統治階級以後,則必然根據自己的需要制定出有利於自己的法,體現自己的意志。
法的階級性證實了什麼統治階級制定什麼樣的法,反之什麼樣的法亦可以證實什麼階級處於統治地位。

3、物質制約性:法的內容受社會存在因素的制約,最終由一定社會的物質生活條件所決定。體現在民事權利設定中的局限,因為法律作為上層建築是受到經濟基礎制約的。法的本質就是國家意志、階級意志與社會存在、社會物質條件之間的對立統一

㈦ 如何理解法的物質制約性本質

把法的本質首先歸結於統治階級的意志,是較淺層次的「初級本質」,而法的物質制約性本質則是法的更深層次的本質.社會物質生活條件培植了人們的法律需要,同時又決定著法的本質.因此,
法是由特定的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所決定的.
法的物質制約性包含兩層意思:(1)統治階級的意志由統治階級的利益所制約的.馬克思認為,「人們為之奮斗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由統治階級的「共同利益所決定的這種意志的表現,就是法律」.(2)統治階級利益又是由一定的物質生活條件所決定的.所謂的社會生活條件指與人類生存相關的地理環境、人口和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其中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方式是決定性的內容.馬克思曾說,「社會不是以法律為基礎,那是法學家們的幻想,相反,法律應該以社會為基礎,法律應該是社會共同的,由一定物質生產方式所產生的利益需要的表現,而不是單個的個人的恣意橫行.」
在理解法的物質制約性時,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①法受到物質生活條件的制約,並不意味著法是符合客觀經濟條件和經濟規律的要求;②法有物質的制約性,並不意味著社會物質生活條件以外的因素對法就沒有影響.除了物質生活條件外,政治、思想、道德、文化、歷史傳統、民族、科技等因素也對統治階級的意志和法律制度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③法受到物質生活條件的制約,並不意味著法就沒有自己的相對獨立性.法具有繼承性和自身發展的規律.

㈧ 簡述教育的社會制約性及其表現

論述教育的社會制約性和表現 小1 2 3 4……為表現 自己斟酌簡化
(一) 生產力對教育發展的影響和制約
1.生產力的發展制約著人才的質量和規格
2.生產力的發展制約著教育事業的規模和速度
3.生產力的發展制約著課程設置及教學內容的選擇
4.生產力的發展制約著教育教學手段及其組織形式
(二) 政治、經濟制度對教育發展的影響和制約
1.政治、經濟制度決定著教育的領導權
2.政治、經濟制度決定著受教育權
3.政治、經濟制度決定著教育目的和部分教育內容
(三) 文化對教育發展的影響和制約
1.文化影響著人們的教育觀念
2. 文化影響著人們對教育內容的選擇
3. 文化影響著人們的教育需求
4.文化影響著教育管理體制
5.文化影響和制約著教育方法、手段的選擇和組織形式的採用
(四) 科學技術對教育發展的影響和制約
1、科學、技術的概念
科學首先是真理性的知識體系,同時也是探索這種知識的認識活動過程,20世紀中葉以來,它並且還成為一種社會建制。
技術是科學的應用,是根據生產實踐和科學原理發展而成的各種工藝、操作方法與技能,它還包括生產工具、設備、程序等。科學與技術是相輔相成的,在現代,科學轉化為技術的周期有越來越短的趨勢。
2、科學技術如何影響教育
(1)科學技術對教育的可能影響
首先,科學能夠有力地改變教育者的教育觀念,提高他們的教育能力。
其次,科學也能夠影響到教育對象。
再次,科學還會滲透到教育資料的所有環節之中,為教育資料的更新和發展提供各種必需的思想要素和技術條件。
(2)可能的影響轉化為現實的影響
從人類歷史發展的總體上看.科學進步與教育發展是同步的,但在某種的歷史時期和某些局部地區,兩者之間並不一定同步.甚至還會出現相反的情況。
科學發展與教育發展的這種不同步,表明科學不會自動地對教育發生影響,它們之間不是直線關系。科學能夠對教育發生影響,關鍵在於科學因素能否進入教育過程。而這種介入的有無或大小,則又取決於當時的政治經濟制度、科學與教育制度以及文化傳統。
(3)科學技術影響教育的途徑
第一,思想理論的途徑。
第二,技術手段的途徑。
(4)科學技術影響教育的特徵
首先,動力性
其次,方向性
再次,趨同性
(五) 人口對教育發展的影響和制約
人口是指居住在一定地區或一個單位內的人的總稱。其具體狀況通常包括人口的數量、人口的質量。而人口的質量一般又由人口的年齡結構、就業結構、文化結構等來反映。人口狀況對教育發展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人口數量對教育發展的影響和制約
2.人口質量對教育發展的影響和制約
3.人口結構對教育發展的影響和制約

熱點內容
黃銳律師 發布:2025-09-02 04:35:37 瀏覽:679
侯永斌經濟法百度雲 發布:2025-09-02 04:35:36 瀏覽:52
勞動法95年 發布:2025-09-02 04:35:01 瀏覽:510
北京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經典案例分類精解 發布:2025-09-02 04:34:55 瀏覽:812
女律師笑話 發布:2025-09-02 04:29:55 瀏覽:508
2013新婚姻法離婚 發布:2025-09-02 04:28:31 瀏覽:794
普法法律知識1到3年極 發布:2025-09-02 04:05:10 瀏覽:145
根據合同法94條通知 發布:2025-09-02 03:55:13 瀏覽:761
我要咨詢法律援助 發布:2025-09-02 03:48:40 瀏覽:480
開封律師咨詢 發布:2025-09-02 03:48:40 瀏覽:8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