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社會與法鏡子感想

社會與法鏡子感想

發布時間: 2021-12-26 01:55:10

A. 如何評價CCTV12紀錄片,鏡子

我認為,裡面有很多問題值得我們反思:
家長面對所謂「問題孩子」,動不動就花錢找「機構」,真的好嗎?
機構的人一開始採用暴力手段對待孩子,是否合理?
大部分家長認為當今社會,學習是唯一出路。這種對教育的看法是否正確?
經過訓練營,家長和孩子都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了嗎?而後是否有好轉?
訓練營回來後,部分孩子對家長過度索取,家長也似乎接受了。那麼,這種一時的過度索取會給親自關系帶來積極影響,還是會一路縱容孩子、「破罐破摔」、對孩子產生更大的消極影響?
……
其實有些問題可以在紀錄片中找到答案:
出來後,有些孩子報了高考,而有些孩子沒有返回學校。(如果是廣告的話,何不全列舉出營後全返校的例子呢?)
訓練營對一部分孩子有用,而另一部分收效甚微。
而有些問題,則是我們都關注的問題。
紀錄片里的心理咨詢師認為,學習不是唯一出路。但是,仔細想想,假如你不讀書,在接下來的日子裡,如果不依賴父母,你能幹些什麼?

B. 為什麼家庭教育紀錄片《鏡子》中父母的愛卻變成了傷害

4月19日晚,央視紀錄片《鏡子》首播,給了中國家庭教育當頭一棒,這部紀錄片讓問題少年說出心聲:父母更需要改造。看完這部片子,人大附中的校長直言:有些家長沒有資格當家長。這些家長的愛,最終都變成了傷害。

其實這部紀錄片也是一面鏡子,正如心理學專家張久祥老師所說的「它是時代的鏡子,夏陽也好,澤清也好,張釗也好,家明也好,他們都不叫主人公的名字,他們叫這個時代的孩子,他們的父母也不叫他們的父母,他們叫這個時代的父母。」

這部紀錄片給了我們所有人一個機會、一個警醒,因為我們或許就是這樣的父母,或許在未來某一天可能成為這樣的父母

C. 鏡子觀後感

「我是一面鏡子,我的面孔,能照出我是如何忠實於父母,無論是外表還是內心,與他們是多麼相似。」 「我告訴你們,最好不要抓著我,你們抓著我是控制不了我的。」 「你讓他跳,你看他敢嗎,他每次說完這句話,我就想我要是再回家我就是孫子!」 「親,你有多久沒有叫我媽媽了?」 4月19日晚,央視紀錄片《鏡子》首播,這部紀錄片讓問題少年說出心聲:父母更需要改造。 這是一個關於心靈回家的故事。 紀錄片只有三集,一共90分鍾,央視社會與法頻道花了10年策劃、兩年攝制。內容很簡單:三個家庭因孩子輟學而陷入困境,父母們無奈將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學校接受「改造」,卻意外地讓自己接受了一次觸及靈魂的啟蒙教育。 父母對孩子滿滿的愛有時卻造成了滿滿的傷害,這究竟是為什麼?「問題孩子」的背後往往有一個問題家庭教育模式的存在。 影片以代際情感問題為切入點,通過客觀冷靜地真實紀錄,呈現三個家庭的社會學樣本,以情感教育缺失這一新視角,重新審視當今時代中國家庭面臨的親子關系、親密關系等情感問題。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鏡子,而家庭更是社會的一面鏡子。紀錄片在充分呈現社會生態復雜性的基礎上,給觀眾提供了充分的思考空間,讓心靈回家!讓愛不再變成傷害。 孩子是家庭的鏡子 每個孩子都有各自的「問題」,有輟學的,有早戀的,有網癮的,但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在家庭教育模式上都存在問題。 當孩子出現迷失的行為,例如不想學習、情緒不穩定、有抵觸性情緒時,他反映的很可能是父母間夫妻關系的失衡或模糊。 當孩子出現注意力分散、依賴、易結交壞朋友時,他所反映的往往是父母雙重標准、夫妻關系分裂、在家中缺乏歸屬感。 當母親的位置缺席時,孩子容易空虛憂郁、焦慮緊張、較優柔寡斷,也比較容易發生人際關系問題,難以表達自己,也難與人連接。 當父親的位置缺席時,兒子很容易發生成癮行為,例如沉迷於電玩、抽煙、喝酒、吸毒;女兒則很容易發生早熟、暴食或厭食症、對成年男子有興趣、期待有人保護。 當父母一方或雙方想離開家或死去時,孩子在潛意識里會接收到這個信息,並以逃家、重病、發生意外危險等方式反映,嚴重者甚至會死亡,因為他們小小的心靈里幻想著:「我代替你走,這樣你就可以留下來」或是「我會跟著你一起走,這樣我們就永遠不會分開」。 改變孩子,父母就要改變自己 一位媽媽跟我談起她的小女兒。小姑娘已經上小學了,平時聽老師和同學反應孩子很聰明,大家還是很喜歡她的。但是最近一次春遊中,媽媽發現孩子總是「教訓」同學,而且有些刻薄,尤其對班裡比她成績差的學生表現出蔑視。 春遊中,老師表揚一位同學:「某某今天表現很好,一直幫助同學,還幫家長拿東西。」 女兒就說:「什麼呀!我也會,有什麼好表揚的!」孩子表現出生氣而且否認了同學的做法,還不承認自己沒有做到。 女兒這樣的表現,讓媽媽非常擔心。 我由於對媽媽比較了解,就說:「要知道孩子為什麼這樣,看看自己平時的言行舉止,你平時對孩子是不是要求嚴格?你對老公的歇斯底里是不是造成了家庭氛圍的緊張?」 媽媽喟然而嘆,說最近由於大女兒學習問題以及自己的工作有點脾氣不好,確實對小女兒嚴厲了些,也經常訓斥老公。 無論這是我們平時所說的「模仿學習」還是心理學對應的「鏡子效應」,孩子的言行常常可以反映出父母的言行。這位媽媽有所醒悟改變了自己待人刻薄和愛教訓別人的毛病,還跟孩子進行了溝通,經常跟孩子聊聊學校、學習的事,漸漸地小女兒也發生了變化。 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任,也是終身的老師。家長的改變也使得孩子發生了變化,教育就在無形中產生了效果。 欣賞孩子內在的純真。 作為家長,我們並不是一定要在所有方面懂得比孩子多,也不是要永遠正確,其實我們需要學習謙卑,對人生、對生活,對孩子,我們可以做一個學習者,在自我的成長中帶動孩子的發展。和孩子做朋友,尊重孩子對事物、對世界的理解和思考、想像與表達。

D. 如何評價紀錄片《鏡子》

2017年4月16日,在第七屆北京國際電影節召開之際,紀錄單元的影片放映活動先期展開。在200多部提名的紀錄片作品中,由中央電視台社會與法頻道出品的真實電影《鏡子》脫穎而出,入圍終審環節,它將於另外四部優秀的紀錄影片角逐紀錄單元「最佳中國長片獎」。
央視紀錄片《鏡子》經過《天網》欄目十年的醞釀與策劃,兩年的拍攝與製作,最終完成。
《鏡子》三個家庭因孩子輟學而陷入困境,父母們無奈將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學校紐特教育接受「改造」,卻意外地讓自己接受了一次觸及靈魂的啟蒙教育。
《鏡子》這部影片經過《天網》欄目十年的醞釀與策劃,兩年的拍攝與製作,最終完成。
《鏡子》是中國首部深度探討家庭情感教育的真實電影。影片講述了一個關於心靈回家的故事。三個家庭因孩子輟學而陷入困境,父母們無奈將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學校接受「改造」,卻意外地讓自己接受了一次觸及靈魂的啟蒙教育。
影片以代際情感問題為切入點,通過客觀冷靜地真實紀錄,呈現三個家庭的社會學樣本,以情感教育缺失這一新視角,重新審視當今時代中國家庭面臨的親子關系、親密關系等情感問題。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鏡子,而家庭更是社會的一面鏡子。
鏡子》這部影片經過《天網》欄目十年的醞釀與策劃,兩年的拍攝與製作,最終完成。
《鏡子》是中國首部深度探討家庭情感教育的真實電影。影片講述了一個關於心靈回家的故事。三個家庭因孩子輟學而陷入困境,父母們無奈將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學校接受「改造」,卻意外地讓自己接受了一次觸及靈魂的啟蒙教育。

E. 為什麼家庭教育紀錄片《鏡子》引人思考

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鏡子,而家庭更是社會的一面鏡子。由中央電視台社會與內法頻道出品的中容國首部深度探討家庭情感教育的紀錄片《鏡子》,通過客觀冷靜的真實紀錄,呈現3個家庭的社會學樣本,讓人重新審視當今中國家庭面臨的親子關系等情感問題,給觀眾提供了充分的思考空間。

北京國際電影節紀錄單元評委、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張同道說,「現在我們的很多紀錄片提供的是巧克力,而《鏡子》是一味中葯,給人們提供鏡鑒、給生命提供力量,讓社會更加和諧,這是紀錄片本身的責任。」

F. 央視家庭教育題材《鏡子》是一部什麼樣的電影

《鏡子》是中國首部深度探討家庭情感教育的真實電影。影片講述了一個關於心靈回家的故事。三個家庭因孩子輟學而陷入困境,父母們無奈將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學校接受「改造」,卻意外地讓自己接受了一次觸及靈魂的啟蒙教育。

首都文明辦未成年人工作處處長常建軍在《鏡子》走進首都師范大學活動中評價認為,《鏡子》這部片子反映出真實的社會現實問題,是關乎孩子成長、家庭和諧、社會穩定的大問題。這個片子播出,必將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讓全社會更加重視未成年人健康成長。應做好發行宣傳活動,在學校、婦聯、家長中廣泛播出,擴大影響。

中央電視台社會與法頻道(CCTV-12)將於2017年4月19日至21日每晚20:07播出紀錄片《鏡子》的三集電視版。同時,紀錄片《鏡子》將於2017年4月19日中午12點通過央視網進行網路首映,在19日至21日期間分段播完。

G. 《鏡子》劉慈欣500字左右讀後感


劉慈欣的科幻小說《鏡子》一直是我最喜歡的科幻小說之一,小說講述了一個物理學取得大突破的時代,人們發現量子效應只是物質更深層規律擾動的影子,量子力學的不確定性被確定性和唯一性取代,換句話說,當宇宙發生大爆炸的一瞬間,往後的一切都將註定。

主人公是一名生活在內地城市鄭州的軟體工程師,他率先利用超級計算機開發了宇宙演化模擬軟體,即創立一個大爆炸奇點的模型,使其在計算機中開始演化。他誤打誤撞地產生了我們生活的宇宙,創造了一個「現實鏡像」的模型,由此能夠看到地球上過去發生的任何事件,同時能夠看到遙遠的未來。由於對本地腐敗現象的深惡痛絕,他本來希望鏡像技術能夠用於司法領域,但他震驚地發現,在遙遠的未來,人類文明消亡了,正是鏡像技術在人類社會的應用導致了消亡的發生。

他發現,雖然鏡像技術一開始僅用於司法領域,但其影響已開始滲入社會的各個角落,一切人類社會的黑暗和骯臟的事物都暴露在鏡像的強光之下,罪惡無處可逃。鏡像技術毀滅了人類文明的一切罪惡和一切不道德的東西,使人性如一汪清水般純潔。由於沒有可描寫和表現的,人類文學首先消失了,接著整個藝術領域都陷入停滯,而以藝術為發展動力的科學領域也因此停滯。隨著地球自然資源的耗盡,人類工業文明開始衰退。

社會的活力,其實是以種種偏離道德主線的慾望和沖動為基礎的,正是在對舊道德的不斷挑戰的過程中,產生了新道德,也就生成了社會進一步發展的動力。一個在道德上永不出錯的社會,其實是一個死了的社會,因為它的每個社會成員都精確地按照其道德標准行事,即使道德倫理不再符合文明進一步發展的要求,也無力去推翻它。

水清無魚的道理,其實適用於社會的許多問題。在地球35億年的生命進化史中,正是DNA的錯誤進化了生命,推動了文明的進程。設想,如果DNA永遠精確地復制和遺傳,那森林古猿永遠無法直立行走,現在的的地球可能仍是單細胞生物的天下!

現在的社會仍然有許多錯誤,但不應當建立強制性的監視與監督機制來維護規避社會問題,而扼殺社會成員的思想自由。我們應當以珍視的眼光看待錯誤,在改正錯誤的同時不斷發展完善自身。

H. 央視家庭教育題材《鏡子》入圍什麼了獎

2017年4月16日,在第來七屆北京源國際電影節召開之際,紀錄單元的影片放映活動先期展開。在200多部提名的紀錄片作品中,由中央電視台社會與法頻道出品的真實電影《鏡子》脫穎而出,入圍終審環節,它將於另外四部優秀的紀錄影片角逐紀錄單元「最佳中國長片獎」。

該影片以代際情感問題為切入點,通過客觀冷靜地真實紀錄,呈現三個家庭的社會學樣本,以情感教育缺失這一新視角,重新審視當今時代中國家庭面臨的親子關系、親密關系等情感問題。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鏡子,而家庭更是社會的一面鏡子。

I. 如何評價CCTV12紀錄片 鏡子

《鏡子》是中國首部深度探討家庭情感教育的真實電影。影片講述了一個關於心靈專回家的故事。三個屬家庭因孩子輟學而陷入困境,父母們無奈將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學校接受「改造」,卻意外地讓自己接受了一次觸及靈魂的啟蒙教育。
影片以代際情感問題為切入點,通過客觀冷靜地真實紀錄,呈現三個家庭的社會學樣本,以情感教育缺失這一新視角,重新審視當今時代中國家庭面臨的親子關系、親密關系等情感問題。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鏡子,而家庭更是社會的一面鏡子。

J. 為什麼家庭教育紀錄片《鏡子》引人思考

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鏡子,而家庭更是社會的一面鏡子。由中央電視台社會與法頻道出品的中國首部深度探討家庭情感教育的紀錄片《鏡子》,通過客觀冷靜的真實紀錄,呈現3個家庭的社會學樣本,讓人重新審視當今中國家庭面臨的親子關系等情感問題,給觀眾提供了充分的思考空間。
向左轉|向右轉
影片講述的是3個家庭因孩子輟學而陷入困境,父母們無奈將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學校接受「改造」,卻意外地讓自己接受了一次觸及靈魂的啟蒙教育。
向左轉|向右轉
「問題孩子」的背後往往有一個問題家庭教育模式的存在。
向左轉|向右轉
北京國際電影節紀錄單元評委、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張同道說,「現在我們的很多紀錄片提供的是巧克力,而《鏡子》是一味中葯,給人們提供鏡鑒、給生命提供力量,讓社會更加和諧,這是紀錄片本身的責任。」

熱點內容
法院仲和 發布:2025-08-24 19:04:01 瀏覽:473
2013河北政法幹警民法真題 發布:2025-08-24 19:02:58 瀏覽:135
口頭保證的錄音有法律效力 發布:2025-08-24 19:01:27 瀏覽:898
建築工程行政法規 發布:2025-08-24 19:01:26 瀏覽:54
西城區人民法院執行庭 發布:2025-08-24 19:00:25 瀏覽:400
學術道德內容包括 發布:2025-08-24 18:55:30 瀏覽:562
工資協商法 發布:2025-08-24 18:55:30 瀏覽:832
刑法張宇琛幾歲了 發布:2025-08-24 18:49:54 瀏覽:722
行政法制外部監督指 發布:2025-08-24 18:47:23 瀏覽:896
機動車管理法規 發布:2025-08-24 18:29:31 瀏覽: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