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崙婚姻法
A. 拿破崙 歷史問題
b
拿破崙和他的帝國雖然滅亡了,但是他親自參與起草和編寫的 《民法典》(又稱 《拿破崙法典》) 卻已經成為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立法規范,在後起的德國,義大利等資本主義國家制定憲法時,都將它作為重要的參考。它不光在當時作為許多法律條文的依據,時至今日,仍然有很強的借鑒價值。
可以說,拿破崙法典 超越了那個時代,深刻的影響了人類的進程。
成果?他主持編寫的《民法典》就是他的成果。
拿破崙因為民法典而不朽,所以說人物雖然泯滅,不朽之光(他的成果,《民法典》)卻仍在閃爍。
B. 中國在婚姻法上借鑒了哪些法律
婚姻法屬民法,是屬親屬法的一部分。親屬法在其發展沿革中,逐步形成自己的體例,完善了自身的內容。中國在婚姻法上借鑒了日本和大陸法系的民法。
1.拿破崙法典中,親屬法包括結婚、離婚、夫妻財產制、血緣關系、收養、親權、監護等內容。
2. 德國民法親屬編和瑞士民法親屬編的體例均分為婚姻、親屬、監護三部分。
3. 日本民法親屬編包括親屬范圍、親等的計算、婚姻、父母子女、親權、監護、扶養等內容.
4. 韓國民法親屬編包括婚姻、父母子女、監護、扶養、戶主、家庭會議等內容。
5. 俄國婚姻和家庭法典分為總則,婚姻,家庭,戶籍,婚姻家庭立法對外國人、無國籍等人的適用和外國婚姻家庭法、國際條約、國際協定的適用五編。
6. 羅馬尼亞家庭法典分為婚姻,親屬關系,對無行為能力人、限制行為能力人和其他人的保護三編。
7.南斯拉夫婚姻法分為總則和結婚、婚姻無效、夫妻的權利義務、婚姻終止、婚姻糾紛的訴訟五章。
8. 我國台灣民法親屬編包括婚姻、父母子女、監護、扶養、家、親屬會議等內容。以上大致可以看出,親屬法通常包括親屬范疇、親等的計算方法、婚姻、收養、親屬間的權利義務關系、監護、涉外親屬關系的法律適用等內容。
我國目前尚無民法親屬編。親屬法的主要內容含於婚姻法、收養法、繼承法、民法通則之中。《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規定了婚姻關系的准則,《中華人民共和國收養法》規定了收養關系的基本內容,《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第十條中規定了親屬范疇的重要內容。《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規定了監護和涉外親屬關系的法律適用。這些,共同構成我國的親屬法。隨著社會主義法制的健全,親屬法的內容將日臻完善,並有可能制定民法親屬編。
C. 拿破崙《民法典》的具體內容
《法國民法典》於1804年3月21日通過。法典除總則外,分為3編,《法國民法典》第一版封面共2281條。第一編是人法,包含關於個人和親屬法的規定,實際上是關於民事權利主體的規定。第二編是物法,包含關於各種財產和所有權及其他物權的規定,實際上是關於在靜態中的民事權利客體的規定。第三編稱為「取得所有權的各種方法」編。內容頗為龐雜:首先規定了繼承、贈與、遺囑和夫妻財產制;其次規定了債法,附以質權和抵押權法;最後還規定了取得時效和消滅時效。實際上,該編是關於民事權利客體從一個權利主體轉移於另一個權利主體的各種可能性的規定。
立法原則 這部法典可以用3項原則予以概括:自由和平等原則、所有權原則、契約自治原則。
①就自由和平等原則來說,該法典包括兩條基本的規定。第11條規定:「所有法國人都享有民事權利。」民事權利是指非政治性權利,包括關於個人的權利、親屬的權利和財產的權利。第488條規定:滿21歲為成年(1974年改為18歲),到達此年齡後,除結婚章規定的例外外,有能力為一切民事生活上的行為。這就是說,在原則上,每個人從成年之日起,都享有平等的民事行為能力,雖然關於這種能力的享有在法律上定有某些限制。
②就所有權原則來說,法典第544~546條給與動產和不動產所有人以充分廣泛的權利和保障。所有權的定義是「對於物有絕對無限制地使用、收益及處分的權利」。國家徵收私人財產只能根據公益的理由,並以給予所有人以公正和事先的補償為條件。不論是動產或不動產的所有人,都有權得到該財產所生產以及添附於該財產的一切物。這一規定使資產階級的生產資料可以自由地使用、收益和出售,同時農民的私有土地也得到了保障。該法典還規定了對他人財產的用益物權和地役權,這對小農經濟是重要的。
③契約自治,或稱契約自由原則,規定在第1134條中:「依法成立的契約,在締結契約的當事人間有相當於法律的效力。」除非該契約違反了該法典第6條所說的公共秩序或善良風俗,才不具有法律效力。契約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意思表示的一致,其目的在於產生某種法律上的效果,或者將所有權從一人移轉於他人,或者產生某些債務,或者解除當事人先前締結的債務,或者只是改變已經存在的一些約定。該法典賦予兩個或兩個以上個人的意思表示的一致以等於法律的效力,來使他們以自己的行為產生相互間的權利義務,從而改變其原有的法律地位。所以,契約自治,也稱為當事人意思自治。契約一經合法成立,當事人必須按照約定,善意履行,非經共同同意,不得修改或廢除。契約當事人的財產,甚至人身(該法典原來規定了對違約債務人的民事拘留),都作為履行契約的保證。基於這些觀念,立法者作出了一系列規定:契約義務的強制履行、不履行的損害賠償、履行遲延、債務人的破產程序等等。
D. 婚姻法讀書筆記
這學期利用公選課時間我學習了《婚姻與家庭法》通過這門課程的學習我了解到婚姻與家庭制度產生與發展的社會歷史原因正確理解了我國婚姻法的立法精神包括婚姻、家庭、婚姻家庭法、親屬關系、結婚、離婚、家庭關系、收養關系、夫妻關系等基本概念及相關法律規定。通過系統的學習我能夠運用婚姻法的理論知識分析實際案例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婚姻法的基本原則是婚姻法的立法指導思想也是婚姻法的基本精神、婚姻法操作、運行的基本原則。它貫穿婚姻家庭法的始終集中體現了以婚姻家庭為主要內容的婚姻家庭制度的本質和特徵。婚姻從表現上看是男女兩性的生理結合從本質上看是男女的一種特點的社會結合。 毛主席曾經說過「婚姻法是有關一切關於利害的、普遍性僅次於憲法的國家根本大法。」這句話真是一語道破婚姻法的玄機。 婚姻家庭關系與其他社會關系不同有其本身的自然屬性。男女性別的差異和人類所固有的性的本能是婚姻成立的生理基礎。種的繁衍及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等家庭成員之間血緣上的聯系是家庭的生物學上的功能。所以婚姻家庭這種社會關系是以兩性結合和血緣聯系為其自然條件的如果沒有這種自然條件也就無所謂婚姻和家庭。正因為如此不論任何時代、任何國家的婚姻家庭制度和婚姻家庭立法都不能無視這種自然屬性。 婚姻家庭制度是基於一定經濟結構的上層建築是由有關婚姻家庭的各種行為規范構成的制度它屬於社會上層建築的范疇正體現了一定經濟基礎對婚姻家庭關系的要求。 婚姻是為當時社會制度所確認的男女兩性的結合。婚姻家庭法又稱「婚姻法學」是規定婚姻家庭關系的發生和終止以及基於這些關系而產生的權利和義務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它是婚姻家庭關系的基本准則在我國習慣上稱為「婚姻法」。 婚姻法其內容主要包括關於婚姻的成立和解除婚姻的效力特別是夫妻間的權利和義務等。我國的《婚姻法》是調整人們婚姻、家庭關系的法規是人們正確處理婚姻家庭關系的行動指南。它確定婚姻的原則、結婚的條件、夫妻之間的權利和義務以及父母子女之間、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孫子女、外孫子女等親屬之間的關系以及離婚及離婚後子女撫養等規則。我國婚姻法的基本原則是實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權利平等的社會主義婚姻制度保護婦女、兒童和老人的合法權益實行計劃生育。這是處理婚姻家庭關系的基本准則。婚姻法是適用於一切公民是關繫到千家萬戶、男女老少社會家庭生活的重要法律。 從現代文明發展的歷史演變看婚姻自由是各國婚姻法律制度的一個核心立足點。如何才能尋找到最合適的定位和標尺讓法律與道德攜手合作在各自的職責許可權范圍內各司其職、互動融合優勢互補這不僅是一門立法技術更是一項社會管理的綜合藝術。 俗話說「法網恢恢疏而不漏」。既然法律是一張網而不是一堵牆法律有網可以讓人來鑽而眾人推牆牆必定要倒。婚姻法這張網的網眼究竟多大才能有其度而立之恆這真不是惟法是舉才能解決的。我個人認為道德自律的加強與公民整體人文素質的提高才是我國法制現代化的正途所在。婚姻法的立法一定要考慮給道德預設一定的空間度只有這樣才能「導之以德、齊之以法」婚姻法的法律制度才會在道德正義的輔佐下發揮其更大的行為規制功能和作用。 婚姻自主權是一種事實是法律所賦予公民的一種權利。婚姻自由卻是婚姻內在價值的體現是婚姻的題中之義和價值評判。有了婚姻自主權並不等於婚姻自由婚姻自由是對婚姻自主權的肯定和界定即就其性質來說婚姻自由是對婚姻自主權的肯定就其范圍來說則是對婚姻自主權的界定。 婚姻既是一種契約當然應該建立在真實合意的基礎之上。婚姻作為一種權利所以應該可以自由地行使或不行使只要符合法律規范的允許性規定而不違反其禁止性規定。我們說自由是做法律所不禁止的一切事情婚姻自由也應如此。 總之婚姻具有契約的本質特點它是雙方當事人之間的協議這種協議在雙方間產生了婚姻關系當事人也可以通過協議解除婚姻關系因此婚姻是種契約。婚姻契約不僅有利於維護婚姻關系而且也有利於維護社會關系的穩定不僅有利於市場經濟的發展而且有利於市民社會的發展與完善。
1.(一般概念)婚姻:是為當時社會制度所確認的,男女兩性互為配偶的結合(婚姻是男女兩性的結合,婚姻制度的確定,是出於維護兩性關系社會秩序的客觀需要;婚姻是男女雙方具有配偶身份的結合;婚姻是家庭產生的前提);家庭:是以婚姻、血緣關系和共同經濟紐帶而組成的親屬團體(家庭是一個親屬團體,同一家庭的成員是被婚姻和血緣紐帶聯結在一起的;家庭須有共同經濟,具體情況因不同的社會經濟結構而異)。
2. 法律概念)婚姻:是男女雙方以永久共同生活為目的,以夫妻的權利義務為內容的合法結合;家庭:是共同生活的,其成員間互享法定權利、互負法定義務的親屬團體。(婚姻的長期性、穩定性和合法性;婚姻雙方與其他家庭成員間權利義務的一致性,這種權利義務是以個人為本位的)
3. 婚姻家庭的社會職能:實現人口再生產的職能、組織經濟生活的職能、教育職能(鄧小平:革命的理想,共產主義的品德,要從小開始培養)
4. 婚姻家庭制度與經濟基礎、上層建築:經濟基礎對婚姻家庭制度的決定作用、上層建築包括意識形態對婚姻家庭制度的制約和影響(政治、法律、道德、宗教、文學藝術等等)
5. 婚姻家庭制度的歷史類型:廣義說――群婚制、對偶婚制、一夫一妻制;狹義說――奴隸制的、封建制的、資本主義的和社會主義的婚姻家庭制度
6. 奴隸制時代的婚姻家庭制度完全依附於宗法制度;與婚姻家庭有關的成文法源自戰國時代;中國封建時代的婚姻家庭法至唐代進入了全盛時期
7. 外國古代的婚姻家庭法:羅馬親屬法(強烈的宗法性質、人身依附關系十分突出、實行婚約制度:共食婚;買賣婚;時效婚、家父權和夫權突出、婚姻終止的原因有三:配偶死亡;自由權或市民權的喪失;離婚)、歐洲中世紀習慣法、寺院法(亦稱宗規法或天主教教會法)
8.1804年《法國民法典》(拿破崙法典)中的親屬制度,在資本主義國家早期的婚姻家庭立法中是很有代表性的。
9. 自中世紀以來,英國親屬法在很長的時期中以不成文法為其主要形式。普通法和衡平法在調整婚姻家庭關系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英國法原來是不承認收養制度的。
10. 在美國,合法的婚姻有三種形式:依各州立法而成立的法律婚(民事婚)、依習慣法而成立的習慣婚、依宗教儀式而成立的宗教婚
11. 在蘇聯的法學理論和立法體制中,婚姻家庭法是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不被認為是民法的組成部分,婚姻家庭法典和民法典同時並存。
12. 封建主義婚姻家庭制度的基本特徵:封建的包辦強迫婚姻;剝削階級的多妻制;男尊女卑,夫權統治;家長專制,漠視子女利益;女子的「從一而終」和男子的出妻、休妻
13. 中國近代的婚姻家庭立法活動發端於清朝末年。1911年8月制定的《大清民律草案》是舊中國第一部獨立的民法草案
14.1950年4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七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自同年5月1日起公布施行。這是新中國成立初期一項極為重要的立法,是國家為全面改革婚姻家庭制度而採取的重大立法舉措
15. 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於 1980年9月10日通過了第二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該法自1981年1月1日起施行
16. 婚姻家庭法是指調整婚姻家庭關系的發生和終止,以及由此所產生的特定范圍的親屬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的法律規范總和:我國婚姻家庭法中既包括婚姻法規范,又包括家庭法規范,還包括有關其他親屬的法律規范;我國婚姻家庭法是我國現行法律體系中所有調整婚姻家庭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和;在法律特性上,婚姻家庭法屬於部門法、實體法和國內法
17. 婚姻家庭法的調整對象可概括為婚姻家庭關系:從調整對象的范圍來看,婚姻家庭法既調整婚姻關系,又調整家庭關系,既包括婚姻家庭關系發生、變更和終止的動態進行的全過程,又包括由該動態運行所形成的主體之間的權利和義務;從婚姻家庭法調整對象的性質來看,既有婚姻家庭方面的人身關系,由有婚姻家庭方面的財產關系。
18. 婚姻家庭法調整的財產關系與其他民事法律調整的財務關系的區別:基本原則不同(前者以男女平等、保護弱者為原則;後者以等價有償、公平、自願等為原則)、目的不同(前者以服務於家庭共同生活、實現家庭職能為目的;後者以服務於商品經濟關系或市場經濟關系為目的)、主體不同(前者以具有特定身份關系的自然人為主體;後者以一切具有平等屬性的自然人、法人為主體)、產生根據不同(前者以引起特定身份關系的法律事實為根據;後者以各種能夠引起民事法律關系的事件、行為或事實構成為根據)、性質不同(前者大多數帶有強制性;後者帶有任意性,具有「意思自治」的特點)
19. 婚姻家庭法的特點:適用范圍的廣泛性、強烈的倫理性、鮮明的強制性
20. 婚姻家庭法的淵源(婚姻家庭法藉以表現和存在的形式):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務院所屬部門制定的有關規章、地方性法規和民族自治地方的有關規定、最高人民法院所作的司法解釋及援用、認可的有關判例
21. 婚姻家庭法的地位:婚姻家庭法在立法體例上的發展(諸法合體的古代婚姻家庭法、附屬於民法的近代婚姻家庭法、形成獨立法律部門的社會主義婚姻家庭法)、婚姻家庭法與其他法律的關系(與憲法――「母法」和「子法」的關系;與民法通則――婚姻家庭法屬於民法的組成部分,同一法律部門中的內部關系;與行政法――《婚姻登記條例》屬於行政法范疇;與民事訴訟法――實體法與程序法的關系;與刑法――婚姻家庭法的強力後盾
22. 婚姻家庭法的基本原則:婚姻自由〔(首項原則,包括結婚自由和離婚自由);禁止包辦、買賣婚姻和其他干涉婚姻自由的行為,禁止借婚姻索取財物(包辦婚姻――婚姻關系以外的第三人{包括父母}違反婚姻自由原則,在完全違背婚姻當事人意願的情況下,強迫其締結的婚姻;買賣婚姻――婚姻關系以外的第三人{包括父母}以索取大量財物為目的,包辦、強迫他人締結的婚姻。包辦婚姻不一定是買賣婚姻,而買賣婚姻必然是包辦婚姻;包辦婚姻不是出於索取大量財物的目的,如果包辦者從中索取大量財物,則應以買賣婚姻論處)〕;一夫一妻(必然性:符合婚姻的本質;反映了男女性別比例的自然要求;從形式上看,已成為當今世界各國普遍實行的婚姻原則;是男女平等的要求,又是實現男女平等的保障,對提高婦女社會地位、家庭地位,保護婦女合法權益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有利於婚姻的穩定和婚姻質量的提高,有利於家庭的和睦、團結、穩固和家庭職能的實現,有利於子女的健康成長);男女平等;保護婦女、兒童和老人的合法權益(保護婦女的合法權益;保護兒童的合法權益,泛指保護18周歲以下的未成年人的一切合法權利和利益;保護老人的合法權益;禁止家庭暴力,禁止家庭成員間的虐待和遺棄);實行計劃生育(少生、優生、優育和適當地晚婚晚育);婚姻雙方和家庭成員的共同責任(夫妻應當互相忠實,互相尊重;家庭成員間應當敬老愛幼,互相幫助,維護平等、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關系)
23. 親屬:得到法律確認、受到法律調整、具有一定法律效力。作為法律意義的親屬,首先是指因婚姻、血緣和法律擬制而產生的一種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其次是指這種社會關系經過法律的確認和調整,則在特定的主體之間形成具有法律約束力的權利義務。特性有:親屬不僅是一種社會關系,而且是一種法律關系,這種法律關系兼具身份和財產雙重性,但身份性是前提和基礎,財產性則是身份性的結果和表現;作為法律關系,必然有賴以產生的法律事實,而且這種法律事實與一般民事法律關系不同;親屬具有嚴格的法律內涵,具體表現為主體身份上和財產上的權利義務;親屬作為人際互動關系,具有特定的組織形式或共同體結構。
24. 親屬的分類:按親屬間的聯系中介,分男系親與女系親、父系親與母系親、直系親與旁系親;按親屬關系的親疏遠近,分近親屬和一般親屬;按親屬的輩分,分長輩親、晚輩親與同輩親;按親屬關系的發生原因,分配偶、血親(自然血親、擬制血親)和姻親(以婚姻為中介而產生的親屬,分血親的配偶、配偶的血親、配偶的血親的配偶)――我國的立法模式是采分別限定的立法模式
25. 親系:親屬間的聯絡系統:直系親(直系血親和直系姻親)與旁系親(旁系血親和旁系姻親)、父系親與母系親、男系親與女系親、長輩親同輩親與晚輩親
26. 親等:計算親屬關系親疏遠近的基本單位:親等數小的,表示親屬關系親近;親等數大的,表示親屬關系疏遠:羅馬法計演算法――(直系血親親等的計算:從己身往上或往下數但不算己身,以一世代為一親等);(旁系血親親等的計算:首先找出同源直系血親,即己身與對方的最近的共同長輩直系血親,再按直系血親親等的計算方法從己身往上數至同源直系血親,記下世代數;再從同源直系血親往下數至要計算的旁系血親,記下世代數;最後將兩邊的世代數相加所得之和,就是旁系血親的親等數)、寺院法計演算法――(直系血親親等的計算與羅馬法完全相同);(旁系血親親等的計算:從己身往上數(不算己身)至同源直系血親,記下世代數;再從同源直系血親往下數至要計算親等的旁系血親,記下世代數,如果兩邊的世代數相同,即以此數為旁系血親親等數;如果兩邊的世代數不同,則取數大的一邊世代數為旁系血親的親等數)―――我國:代,即指世輩,一輩為一代;(直系血親:從己身開始,己身為一代,往上或往下數)、(旁系血親:找同源,往上數至要計算的旁系,記下代數;往下數至要計算的旁系,記下代數,如果兩邊的代數相同,即以此數定其代數。如兩邊的代數不同,則取世代數大的一邊定代數)
27. 親屬關系的重復:又稱親屬關系的並存,指有親屬關系的兩人之間,同時存在兩種或兩種以上不同的親屬關系。
E. 習慣法的差別
存在形式 從法社會學視角考察,法律有多種表現形式,「它可以是有組織的有序體,也可以是無組織的鬆散體」。古羅馬著名法學家烏爾比安認為,「在無成文法可循的情況下,那些長久的習慣常常被當作法和法律來遵守。」尤里安認為,「沒有理由不把根深蒂固的習慣作為法律來遵守(人們稱它是由習俗形成的法)。事實上,我們遵守它們僅僅是因為人民決定接受它們。那些在無成文法的情況下人民所接受的東西,也有理由為所有人所遵守。」而從法人類學、法史的視角考察,習慣法是法律的最早淵源形式,它先於國家的存在而存在。「有國家以前之社會及初期之國家,習慣幾佔法律之全部」。
「遠古時代的法律無一例外都是習慣法,部落法時代的法均為習慣法。早期的成文法也只是習慣法的匯編,羅馬的十二表法、兩河流域的烏爾納姆法典和漢漠拉比法典概莫能外。古希臘的法律、古羅馬王政共和時期習慣均為主要法源」。「隨著制定法日益發展,習慣法的地位開始下降,但也存在反復。羅馬帝政時期,制定法極為發達,習慣法地位很低。但在羅馬滅亡、北方野蠻民族入侵以後的中世紀,習慣法又成了主要的法律。」然而,自18世紀至19世紀之初,中央集權各國為謀法律的統一,大規模編纂法典,在理性主義思潮支配下,力圖將民法法規悉羅入而無遺。1804年的拿破崙法典,1811年奧地利民法典,皆有否認習慣法效力之傾向。至19世紀歷史法學說漸盛,排除成文法萬能之思想,1896年之德國民法關於此點未設規定,1907年瑞士民法第1條始明定習慣法對於成文法有補充的效力。 我國現行立法對習慣法的態度。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以後,長期以來,習慣作為法源的作用是比較有限的,但亦並未禁絕。例如,1949年的《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第53條的規定:「我國各少數民族均有保持或改革其風俗習慣及宗教信仰的自由。」現行憲法第4條第4款規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發展自己的語言文字的自由,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風俗習慣的自由。」現行《民族區域自治法》第10條規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保障本地方各民族都有使用和發展自己的語言文字的自由,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風俗習慣的自由。」上述規定為確立習慣法在我國法律體系中的地位奠定了憲政基礎。在民事立法和司法方面,習慣法受到了尊重。例如,作為新中國建立後的第一部法律——1950年婚姻法在列舉禁止結婚諸情形的同時,規定「對其他五代以內的旁系血親間禁止結婚,從習慣」。
1951年7月18日,《最高人民法院西南分院關於贅婿要求繼承岳父母財產問題的批復》中指出,「如當地有習慣,而不違反政策精神者,則可酌情處理。」1953年6月15日,《中央人民政府司法部關於不同民族男女結婚後所生子女應屬何族問題的復函》認為,不同民族結婚後所生子女應屬何族,「應根據群眾一般習慣決定」。
我國現行法律體系中,相當一些法律、法規涉及到習慣法方面的內容。例如,《人民警察法》第20條要求警察「尊重人民群眾的風俗習慣」。《監獄法》第52條規定「對少數民族罪犯的特殊生活習慣,應當予以照顧」。《戒嚴法》第29條規定戒嚴執勤人員「尊重當地民族風俗習慣」。尤其應當指出的是,由於目前我國尚未誕生統一的民法典,民事立法處於分散、不完備的狀態,因此,習慣法補充民法法源的地位不可或缺,習慣法作為法源實際上已被我國民事立法所確立。例如,《民法通則》第151條規定,「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可以根據本法規定的原則,結合當地民族特點,制定變通的或者補充的單行條例或者規定」。第142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締結或者參加的國際條約沒有規定的,可以適用國際慣例」。《婚姻法》第50條規定,「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有權結合當地民族婚姻家庭的具體情況,制定變通規定」。《繼承法》第35條規定,「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可以根據本法的原則,結合當地民族財產繼承的具體情況,制定變通的或者補充的規定」。《消費者權益保障法》第14條規定,「消費者在購買、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務時,享有其人格尊嚴、民族風俗習慣得到尊重的權利」。
F. 應該怎樣評價《拿破崙法典》
《法國
》於1804年3月21日通過。法典除
外,分為3編,《法國
》第一版封面共2281條。第一編是人法,包含關於個人和親屬法的規定,實際上是關於
主體的規定。第二編是物法,包含關於各種財產和所有權及其
的規定,實際上是關於在靜態中的
的規定。第三編稱為「取得所有權的各種方法」編。內容頗為龐雜:首先規定了繼承、贈與、遺囑和夫妻財產制;其次規定了債法,附以
和
法;最後還規定了取得時效和消滅時效。實際上,該編是關於
從一個權利主體轉移於另一個權利主體的各種可能性的規定。 立法原則 這部法典可以用3項原則予以概括:自由和平等原則、所有權原則、契約自治原則。 ①就自由和平等原則來說,該法典包括兩條基本的規定。第11條規定:「所有法國人都享有民事權利。」民事權利是指非政治性權利,包括關於個人的權利、親屬的權利和財產的權利。第488條規定:滿21歲為成年(1974年改為18歲),到達此年齡後,除結婚章規定的例外外,有能力為一切民事生活上的行為。這就是說,在原則上,每個人從成年之日起,都享有平等的
,雖然關於這種能力的享有在法律上定有某些限制。 ②就所有權原則來說,法典第544~546條給與動產和不動產所有人以充分廣泛的權利和保障。所有權的定義是「對於物有絕對無限制地使用、收益及處分的權利」。國家徵收私人財產只能根據公益的理由,並以給予所有人以公正和事先的補償為條件。不論是動產或不動產的所有人,都有權得到該財產所生產以及
於該財產的一切物。這一規定使資產階級的
可以自由地使用、收益和出售,同時農民的私有土地也得到了保障。該法典還規定了對他人財產的
和
,這對
是重要的。 ③契約自治,或稱契約自由原則,規定在第1134條中:「依法成立的契約,在締結契約的當事人間有相當於法律的效力。」除非該契約違反了該法典第6條所說的公共秩序或善良風俗,才不具有法律效力。契約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
的一致,其目的在於產生某種法律上的效果,或者將所有權從一人移轉於他人,或者產生某些債務,或者解除當事人先前締結的債務,或者只是改變已經存在的一些約定。該法典賦予兩個或兩個以上個人的
的一致以等於法律的效力,來使他們以自己的行為產生相互間的權利義務,從而改變其原有的法律地位。所以,契約自治,也稱為當事人意思自治。契約一經合法成立,當事人必須按照約定,善意履行,非經共同同意,不得修改或廢除。契約當事人的財產,甚至人身(該法典原來規定了對違約
的民事拘留),都作為履行契約的保證。基於這些觀念,立法者作出了一系列規定:契約義務的強制履行、不履行的
、履行遲延、
的
等等。 在《法國
》中用1000多條條文來規定契約之債,可見契約對
的重要性。契約自治也是在形式上平等和自由的名義下實行的,並且是自由和平等原則的邏輯結果。對於這個原則,馬克思曾在《
》中予以深刻的批判。 隨著100多年來法國政治、 經濟、社會情況的變化,該法典也經過100多次修改,以不斷適應新的情況。其中較重要的有:1819年的法律廢止了第726、912兩條,從而使外國人在繼承法上和法國人處於完全平等的地位;1854年的法律廢止了第22~33條的民事死亡制和第2059~2070條的民事拘留制;1855年的《登記法》改進了關於
的規定。1871年開始的第三共和國得到鞏固以後,進行了范圍廣泛的法典改革運動。該運動主要針對婚姻法和親屬法,結果,關於結婚的形式要件和實質要件的修改,特別是放鬆了對於父母同意的要求,對當事人較為方便。離婚制度一度於1816年廢除,
得到恢復,但基於夫妻共同同意的離婚到1945年才得到恢復。關於親權的行使,發展了加以控制的制度,並且在1889、1910、1921年的《受虐待或遺棄的未成年人保護法》中規定,親權在一定條件下可予以剝奪或限制。由於戰爭的結果,
的法律曾對收養的規定作了重大修正,1966年的法律再次進行了修改。關於
互繼承遺產的權利,由於1891、 1917、
的法律補充規定了對配偶遺產的一部分享有用益權而有所擴大。1965年的法律根本變更了在丈夫單獨控制下的夫妻共同財產制。廢除了奩產制,並且許可妻子在不經其夫同意下開立銀行帳戶,並管理其個人財產。1970年的法律廢除了丈夫是一家之長的原則。最後,1972年的法律廢除了婚生子女和
的不平等地位。 法典的影響該法典在不少資產階級國家裡有頗大的影響。首先,在1804年原屬法國因而自該法典施行之日起即屬於它的效力范圍的一些國家中適用,比利時和
現在仍然把它作為自己的法典。該法典在法國的某些前殖民地中也仍在施行。例如,加拿大的
現行的民法典,部分以該法典為基礎,部分以《巴黎
》為基礎。美國的
自1825年起採用了該法典,不過作了若干修改和補充。其次,有些國家以該法典為
制定本國的民法典。例如,1838年的《丹麥民法典》是依據該法典制定的,
的《希臘民法典》也是以該法典為範本的 。最後,還有很多國家的民法典在編纂時或多或少地受到了該法典的影響,如
的《
》、1907年的《瑞士民法典》、1867年的《葡萄牙民法典》、
的《西班牙民法典》、1855年的《智利民法典》、1869年的《阿根廷民法典》、
的《巴西民法典》等。 《
》是人類歷史上資產階級國家的第一部民法典,原則鮮明,編排合理,邏輯嚴謹,語言簡潔,是世界法制史上的一個里程碑。這部誕生於1804年的法國民法典是法國
,為保衛
的勝利果實而制定的。而且這部法典的立法精神和原則也為後來許多歐洲國家借鑒和效仿。隨著拿破崙在歐洲的軍事擴張,《
》也被應用到法軍所到之處。由於該法典的系統性、完整性和規范性,因而對後來其他
的立法產生了巨大影響,起到了立法規范的作用,從而具有了廣泛的世界意義,其內在的價值和思想即使在今天也仍然
。
G. 審議通過的《民法典》與我們的個人利益有什麼關
關系我們方方面面,在立法中更多的考慮到人性化和道德的養成,比如婚姻法的離婚,不是以前那麼隨便與簡單,現在有一個雙方考慮期,冷靜下來思考一段時間,雙方一致認為婚姻無法繼續的才可以離婚
H. 急需關於拿破崙統治時期的政治制度!
對所有法國人實行統一的法律;
所有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個人自由;
取消等級制度;
進入公共職務只根據業績而不根據出身;
經營自由;
擇業自由;
財產佔有權;
宗教自由和實行民事婚姻。
法典內容 《法國民法典》於1804年3月21日通過。法典除總則外,分為3編,《法國民法典》第一版封面共2281條。第一編是人法,包含關於個人和親屬法的規定,實際上是關於民事權利主體的規定。第二編是物法,包含關於各種財產和所有權及其他物權的規定,實際上是關於在靜態中的民事權利客體的規定。第三編稱為「取得所有權的各種方法」編。內容頗為龐雜:首先規定了繼承、贈與、遺囑和夫妻財產制;其次規定了債法,附以質權和抵押權法;最後還規定了取得時效和消滅時效。實際上,該編是關於民事權利客體從一個權利主體轉移於另一個權利主體的各種可能性的規定。
立法原則 這部法典可以用3項原則予以概括:自由和平等原則、所有權原則、契約自治原則。
①就自由和平等原則來說,該法典包括兩條基本的規定。第11條規定:「所有法國人都享有民事權利。」民事權利是指非政治性權利,包括關於個人的權利、親屬的權利和財產的權利。第488條規定:滿21歲為成年(1974年改為18歲),到達此年齡後,除結婚章規定的例外外,有能力為一切民事生活上的行為。這就是說,在原則上,每個人從成年之日起,都享有平等的民事行為能力,雖然關於這種能力的享有在法律上定有某些限制。
②就所有權原則來說,法典第544~546條給與動產和不動產所有人以充分廣泛的權利和保障。所有權的定義是「對於物有絕對無限制地使用、收益及處分的權利」。國家徵收私人財產只能根據公益的理由,並以給予所有人以公正和事先的補償為條件。不論是動產或不動產的所有人,都有權得到該財產所生產以及添附於該財產的一切物。這一規定使資產階級的生產資料可以自由地使用、收益和出售,同時農民的私有土地也得到了保障。該法典還規定了對他人財產的用益物權和地役權,這對小農經濟是重要的。
③契約自治,或稱契約自由原則,規定在第1134條中:「依法成立的契約,在締結契約的當事人間有相當於法律的效力。」除非該契約違反了該法典第6條所說的公共秩序或善良風俗,才不具有法律效力。契約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意思表示的一致,其目的在於產生某種法律上的效果,或者將所有權從一人移轉於他人,或者產生某些債務,或者解除當事人先前締結的債務,或者只是改變已經存在的一些約定。該法典賦予兩個或兩個以上個人的意思表示的一致以等於法律的效力,來使他們以自己的行為產生相互間的權利義務,從而改變其原有的法律地位。所以,契約自治,也稱為當事人意思自治。契約一經合法成立,當事人必須按照約定,善意履行,非經共同同意,不得修改或廢除。契約當事人的財產,甚至人身(該法典原來規定了對違約債務人的民事拘留),都作為履行契約的保證。基於這些觀念,立法者作出了一系列規定:契約義務的強制履行、不履行的損害賠償、履行遲延、債務人的破產程序等等。
在《法國民法典》中用1000多條條文來規定契約之債,可見契約對資本主義社會的重要性。契約自治也是在形式上平等和自由的名義下實行的,並且是自由和平等原則的邏輯結果。對於這個原則,馬克思曾在《資本論》中予以深刻的批判。
隨著100多年來法國政治、 經濟、社會情況的變化,該法典也經過100多次修改,以不斷適應新的情況。其中較重要的有:1819年的法律廢止了第726、912兩條,從而使外國人在繼承法上和法國人處於完全平等的地位;1854年的法律廢止了第22~33條的民事死亡制和第2059~2070條的民事拘留制;1855年的《登記法》改進了關於抵押權的規定。1871年開始的第三共和國得到鞏固以後,進行了范圍廣泛的法典改革運動。該運動主要針對婚姻法和親屬法,結果,關於結婚的形式要件和實質要件的修改,特別是放鬆了對於父母同意的要求,對當事人較為方便。離婚制度一度於1816年廢除,1884年得到恢復,但基於夫妻共同同意的離婚到1945年才得到恢復。關於親權的行使,發展了加以控制的制度,並且在1889、1910、1921年的《受虐待或遺棄的未成年人保護法》中規定,親權在一定條件下可予以剝奪或限制。由於戰爭的結果,1923年的法律曾對收養的規定作了重大修正,1966年的法律再次進行了修改。關於夫妻相互繼承遺產的權利,由於1891、 1917、 1925年的法律補充規定了對配偶遺產的一部分享有用益權而有所擴大。1965年的法律根本變更了在丈夫單獨控制下的夫妻共同財產制。廢除了奩產制,並且許可妻子在不經其夫同意下開立銀行帳戶,並管理其個人財產。1970年的法律廢除了丈夫是一家之長的原則。最後,1972年的法律廢除了婚生子女和非婚生子女的不平等地位。
法典的影響該法典在不少資產階級國家裡有頗大的影響。首先,在1804年原屬法國因而自該法典施行之日起即屬於它的效力范圍的一些國家中適用,比利時和盧森堡現在仍然把它作為自己的法典。該法典在法國的某些前殖民地中也仍在施行。例如,加拿大的魁北克省現行的民法典,部分以該法典為基礎,部分以《巴黎習慣法》為基礎。美國的路易斯安那州自1825年起採用了該法典,不過作了若干修改和補充。其次,有些國家以該法典為藍本制定本國的民法典。例如,1838年的《丹麥民法典》是依據該法典制定的,1940年的《希臘民法典》也是以該法典為範本的 。最後,還有很多國家的民法典在編纂時或多或少地受到了該法典的影響,如1896年的《德國民法典》、1907年的《瑞士民法典》、1867年的《葡萄牙民法典》、1889年的《西班牙民法典》、1855年的《智利民法典》、1869年的《阿根廷民法典》、1916年的《巴西民法典》等。
《拿破崙法典》是人類歷史上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資產階級民法典,原則鮮明,編排合理,邏輯嚴謹,語言簡潔,是世界法制史上的一個里程碑。這部誕生於1804年的法國民法典是法國大革命時期,為保衛資產階級革命的勝利果實而制定的。隨著拿破崙在歐洲的軍事擴張,《拿破崙法典》也被應用到法軍所到之處。由於該法典的系統性、完整性和規范性,因而對後來其他資本主義國家的立法產生了巨大影響,起到了立法規范的作用,從而具有了廣泛的世界意義,其內在的價值和思想即使在今天也仍然光彩奪目。
《拿破崙法典》目錄:
總則 法律的公布、效力
第一編 人
第一章 民事權利的享有及喪失
第二章 身份證書
第三章 住所
第四章 不在
第五章 結婚
第六章 離 婚
第七章 父母子女
第八章 收養與非正式監護
第九章 親 權
第十章 未成年、監護及親權的解除
第十一章 成年、禁治產及裁判上的輔助人
第二編 財產及對於所有權的各種限制
第一章 財產分類
第二章 所有權
第三章 用益權、使用權及居住權
第四章 役權或地役權
第三編 取得財產的各種方法
總 則
第一章 繼 承
第二章 生前贈與及遺囑
第三章 契約或合意之債的一般規定
第四章 非因合意而發生的債
第五章 夫妻財產契約及夫妻間的相互權利
第六章 買 賣
第七章 互 易
第八章 租 賃
第九章 合 伙
第十章 借 貸
第十一章 寄託及訟爭物的寄託
第十二章 賭博性的契約
第十三章 委 任
第十四章 保 證
第十五章 和 解
第十六章 民事拘留
第十七章 質 押
第十八章 優先權及抵押權
第十九章 對於債務人不動產的強制執行及債權人間受分配的順位
第二十章 時 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