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法新古典主義的基本特點
⑴ 法律經濟學的研究方法
從法律經濟學的研究方法來看,法律經濟學是以「個人理性」及相應的方法論的個人主義作為其研究方法基礎,以經濟學的「效率」作為核心衡量標准,以「成本——收益」及最大化方法作為基本分析工具,來進行法律問題研究的。W·赫希曾指出:「盡管並非所有的研究者對法和經濟學的研究視角和方法都持有一致的看法,但是,絕大多數的人都認為,新古典主義經濟學的分析方法――包括經濟理論與計量分析工具――構成了法律和法律制度經濟分析的基本特徵。」這一點,甚至連法律經濟學中的非主流學派的學者也看得十分清楚,R·P·麥樂怡就一針見血地說,「法律的經濟分析通過對法律規則(Doctrine)進行成本和收益分析及經濟效率分析,使我們可以就法律實施的結果得出結論,並對特定的法律安排的社會價值作出評價」。 法律經濟學是以方法論個人主義的假定作為其研究基礎的。方法論個人主義的核心思想是:社會理論的研究必須建立在對個人意向和行為研究的基礎之上,分析研究對象的基本單元是有理性的個人,並由此假定集體行為是其中個人選擇的結果。因此,從法理學的角度來看,法律經濟學實質上是研究理性選擇行為模式的方法論個人主義法學,或者說,是一種以人的理性全面發展為前提的法學思潮。
由於方法論個人主義同樣也是古典經濟學研究方法的重要基礎,並且在「邊際革命」興起後的新古典主義經濟學的發展過程中得到廣泛的運用。因此,法律經濟學在以方法論個人主義假定作為其研究基礎時,同時也就不可避免地借用了與這一方法論相一致的經濟學的基本概念和分析方法,例如「效用」、「效率」、「機會成本」等概念,以及「成本—收益分析」、「均衡分析」、「邊際分析」等分析方法。羅伯特·考特和托馬斯·尤倫在闡述運用微觀經濟理論的工具來研究法律問題的理由時指出:「法律所創造的規則對不同種類的行為產生隱含的費用,因而這些規則的後果可當作對這些隱含費用的反應加以分析」,據此,「我們認為諸如最大化、均衡和效率之類的經濟概念是解釋社會,尤其是解釋理性的人們對法律規則的反應行為的基本范疇」。 規范研究和實證研究分別是經濟理論中規范經濟學和實證經濟學的最基本的分析方法。規范經濟學研究的主要問題是「為什麼?」,實證經濟學研究的主要問題是 「是什麼?」。在法律經濟學的規范研究中,其最大的特點就是確立和突出法律的經濟分析中的「效率」標准,即研究在一定社會制度中法律的制定和實施的「效率」問題。在一些法律經濟學家看來,傳統法學研究所強調和重視的是「公平」、「正義」,而這一類概念本身的含義往往是模糊不清的,同時,在非常多的情形下,經濟學的分析都可以得出與法律分析相同的結論,所以,可以用「經濟效率」去取代「正義」之類的傳統法律概念,甚至可以將法律轉為經濟學。
從具體的效率標准來看,法律經濟學在規范研究中所運用的經濟效率標准,主要的並不是「帕累托最優」,而是「卡爾多—希克斯補償原則」意義上的效率標准。按照這一效率標准,在社會的資源配置過程中,如果那些從資源重新配置過程中獲得利益的人,只要其所增加的利益足以補償(並不要求實際實償)在同一資源重新配置過程中受到損失的人的利益,那麼,這種資源配置就是有效率的。法律經濟學的規范研究所確立的這種經濟效率標准,可以認為是支撐法律經濟學理論大廈最重要的「頂樑柱」,也是法律經濟學展開實證分析必不可少的前提。
在法律經濟學的研究中,實證研究最適合用來分析法律的效果問題,或者說,實證經濟學的分析方法最適合於研究法律的「效果評估」問題,包括對法律的效能做定性的研究和定量的分析。法律經濟學運用實證研究來分析預測各種可供選擇的法律制度安排的效果,目的是為了更好地說明,法律的實際效果與人們對該項法律預期的效果是否一致,或是在多大程度是一致的。實證研究在法律經濟學中的運用,不僅促進了法律經濟學研究的「模型化」和研究的「精確化」,而且使得法律效果這個在法學中處於十分重要地位的法律分析問題研究取得了極大的進展。
⑵ 經濟法的基本特徵是( ) 多選 A、經營性 B、綜合性 C、有效性 D、政策性 E、全局性
BCDE
⑶ 簡答題 簡述經濟法的特徵及基本原則
經濟法的特徵
一、經濟法具有調整經濟關系的統一性。
二、經濟法在市場調節內中的穩定性。
三、容經濟法在組成和內容上的綜合性。
四、經濟法在功能上的限制和促進的一致性。
五、經濟法在作用上的針對性和效益性。
六、經濟法是獎勵和懲罰相結合的法律。
經濟法的基本原則
(一)資源優化配置原則;(二)國家適度干預原則;(三)社會本位原則;(四)經濟民主原則;(五)經濟公平原則;(六)經濟效益原則;(七)可持續發展原則
⑷ 經濟法有哪些主要特點
經濟法復的特徵
一、經濟法具有制調整經濟關系的統一性。
二、經濟法在市場調節中的穩定性。
三、經濟法在組成和內容上的綜合性。
四、經濟法在功能上的限制和促進的一致性。
五、經濟法在作用上的針對性和效益性。
六、經濟法是獎勵和懲罰相結合的法律。
⑸ 法國新古典主義的藝術特徵代表畫家有哪些
新古典主義
以復興古希臘羅馬藝術為旗號的古典主義藝術,早在17世紀的法國就已出現。在法國大革命及其政治和社會改革之前,有一場純粹的藝術革命,這就是新古典主義美術運動。這一時期的法國美術既不是古希臘和羅馬美術的再現,也非17世紀法國古典主義的重復。它是適應資產階級革命形勢需要在美術上一場借古開今的潮流。 所謂新古典主義也就是相對於17世紀的古典主義而言的。同時,因為這場新古典主 義美術運動與法國大革命緊密相關,所以也有人稱之為"革命的古典主義"。
新古典主義美術的特徵是:選擇嚴峻的重大題材(古代歷史和現實的重大事件),在藝術形式上,強調理性而非感性的表現;在構圖上強調完整性;在造型上 重視素描和輪廓,注重雕塑般的人物形象,而對色彩不夠重視。法國新古典主義美術從維安、達維德到安格爾,取得了最優秀的成就,並達到高峰。
維安是法國最早的新古典主義畫家,他試圖反對情慾的、過分雅緻的藝術,力 求恢復古希臘藝術的樸素、庄嚴。由於他的才能和個性的局限,他沒能實現藝術上的根本變革。維安的學生達維德在大革命爆發前夕,從羅馬留學歸來,他非常成功 地展出了他的繪畫《乞食者貝里塞赫》。隨後他的《荷拉斯兄弟之誓》在1785年的 沙龍上展出,這幅畫明顯表現出庄嚴、雄偉的希臘和羅馬藝術的影響,對公民道德 加以頌揚,又同法國革命的步調一致,引起了資產階級的強烈共鳴。1789年他創作了《布津蒂斯》,這幅畫具有明顯的向路易十六王朝挑戰的意味。正是這些作品奠 定了他作為一個藝術家在大革命時期的重要地位。19世紀初期,在達維德無可置疑的領導下,新古典主義在法國取得了勝利。在達維德的周圍,他的追隨者眾多,其學生就有400多人。他們大都成為法國畫壇上的活躍人物, 其中最享盛名並就某種 程度來講獲得了獨特地位的是熱拉爾、吉羅代和格羅。
達維德的同時代人普呂東的藝術表現了革命年代藝術理想的另一方面,作為藝術家,有人認為他並不遜色於達維德,在某些形象的嚴整和作品富有生氣的處理上還在達維德之上。
達維德的學生安格爾不久成為當時最有獨創的藝術家並被推崇為古典畫派的首領。新古典主義從達維德到安格爾是一個轉折,從描繪與時代相關的事件轉向了脫 離現實的神話和純藝術,從形式上由嚴格的古典主義風格走向了帶有華麗東方色彩的古典主義。安格爾的一生藝術活動極為活躍,他的女性人體和肖像畫成就最高。
法國的新古典主義繪畫對歐洲的一些國家也產生了影響,其中首先應該提到的 是同時期的英國繪畫。當時一大批優秀的畫家活躍在畫壇上,其中有風景畫家威爾 遜、桑德比和動物畫家斯塔布斯。富塞利則是一位獨具風格的英籍瑞士畫家。明顯受新古典主義影響的畫家還有巴里、韋斯特。同時期的德國畫家有希克、科赫和傑內利。
⑹ 古典主義經濟學與新古典經濟學的聯系從哪些方面問答
新制度經濟學與新古典經濟學的 新制度經濟學與新古典經濟學的關系現代西方經濟學的系統性發展源自亞當·斯密,中經大衛·李嘉圖、西斯蒙第、穆 勒、薩伊等,逐漸形成了一個經典的經濟學理論體系,這就是古典經濟學。在 20 世紀以 後,現代西方經濟學歷經了「張伯倫革命」、「凱恩斯革命」和「預期革命」等所謂三次大 的革命,形成了包括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的基本理論框架,這個框架被稱為新古典經濟 學。新古典經濟學集中而充分地反映了現代西方主流經濟學過去 100 年間的研究成果和發展 特徵,長期以來,一直作為正統經濟學理論占據西方經濟學界的主流地位。新制度經濟學, 是一種用經濟學的方法來研究制度的經濟學,即利用正統的經濟理論(新古典經濟學)分析 制度的構成和運行,並發現這些制度在經濟體系運行中的地位和作用。新制度經濟學與新古 典經濟學具有密切的關系,這種密切關系不不僅僅表現在新制度經濟學是在新古典經濟學的 框架下分析問題,而且還表現在它對新古典經濟學的沖擊」與修正、繼承和發展。 一、新制度經濟學對新古典經濟學的「沖擊」與修正 新制度經濟學對新古典經濟學的「沖擊」 新古典經濟學的主流地位盡管一直沒有被動搖,但是對新古典經濟學的批評和職責也 從來沒有停止過。雖然有的經濟學家從根本上否定新古典經濟學,但是大多數批判和指責主 要是針對新古典經濟學的不足或局限性。 新古典經濟學的不足或局限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從研究對象來看,新古典經 濟學的交換中心論嚴重地限制了其思想的范圍和方法,是對經濟體系的實際結構和運轉的嚴 重誤解。從認識論的角度來看,新古典經濟學的無所作為以及同現實的強烈矛盾源於基本的 認識論。主流經濟學把經濟過程定義為面對稀少進行選擇,其整個核心都依賴於對經濟的邏 輯演繹分析,而忽視了對在歷史上同生產和消費聯系在一起的現實的社會制度和行為的分 析。從解釋力的角度來看,古典經濟學也是有限的,它不能有效地解釋對自我利益的計較並 不構成動機因素的行為。在批評者看來,基於理性選擇範式的主流經濟學雖然有明顯的解釋 優勢,但是,它既然先驗地認同了既有的制度,就永遠無法為制度的改革和創新提出見解, 使理論的構建趨於保守;它既然對個人的理性判斷如此單一化,就必然忽視個人的社會需求 一面,這樣的經濟學,即使解釋了現象,其解釋的深度也值得懷疑。新古典經濟學之所以出 現這樣的危機,與其本身的方法論的缺陷,即忽視社會和制度對人類行為的影響,有著密切 的聯系,然而,完全消除社會屬性並成功地運用純個人主義術語來表述社會理論是極其困難 的,制度對個人的行為、世界的看法和追求的目標有著重要的作用。 由於制度的重要作用,新制度經濟學力圖在古典經濟理論的基礎上,通過修正和擴展 新古典經濟學理論,將制度理論整合到經濟學中,使人們能夠把握和處理迄今為止還處於其 分析范圍之外的大量問題。新制度經濟學堅持資源的稀缺性和競爭性假設,放棄了使新古典 經濟學成為與制度無關的理論的機械理性主義假設。除了修正理性主義假設之外,新制度經 濟學把制度作為一個極其重要的約束條件,把交易成本的分析作為制度和生產成本之間的聯 系添加到了新古典經濟學理論中。此外,新制度經濟學還對一些關鍵性假設做了修正,這些 假設包括方法論上的個人主義、最大化、機會主義行為、經濟社會、治理結構制度和組織 等。 二、新制度經濟學對新古典經濟學的繼承著名哲學家拉卡托斯認為,一份研究綱領可分為兩個組成部分:綱領的不便的硬核和 它可變的保護帶。對一種綱領的修正是重新調整它的保護帶,新制度經濟學引入信息和交易 成本以及產權的約束,就是修正了新古典經濟學的保護帶,但是,與此同時,它也保留了新 古典經濟學的核心假設:穩定的偏好、個人的理性選擇以及可比較的均衡。新制度經濟學是 利用新古典經濟學的理論基礎和研究方法,分析制度的構成和結構,研究制度的作用和地 位,堅持了新古典主義經濟學個人理性主義前提下的均衡分析框架,堅持偏好、技術、稟賦 三大結構固定不變、堅持完全競爭的工具性假設。「新制度經濟學家認為,他們正在做的乃 是對常規分析的補充,而不是對它的取代」同許多經濟學相同,威廉姆森認為新制度經濟學 所涉及的方法論在本質上與正統的微觀經濟學分析是一致的。這種方法論上的一致性表明, 新制度經濟學融入主流經濟學是沒有什麼問題,它是對古典經濟學的良好的繼承。 三、新制度經濟學對新古典經濟學的發展新制度經濟學雖然以新古典經濟學作為理論研究與方法論的基礎,但是它不僅局限於 對新古典經濟學的利用、繼承與修正,它還在此基礎上對其做了發展。新古典經濟學把機會 成本作為分析工具並強調相對價格的重要性,把新古典分析的范圍擴大,把交易費用包括在 內,就能提供一個重要的理論途徑,通過它就可以分析經濟組織,並探討現有的產權制度與 一個經濟的生產潛力之間的沖突。新制度經濟學引入的交易成本范疇拓展了新古典經濟學的 分析框架,用交易成本比較各種不同制度安排的經濟績效,解釋了經濟制度的多種多樣的差 異性,使得經濟制度有可能也有必要成為新古典框架中一個可以量化分析的維度。雖然新制 度經濟學的許多著作存在著很多方面的差異,但是他們都有著共同的內在一致性。首先,它 們都試圖將規則的限制和約束交易的契約納入經濟模型,而且新古典模型中的理想產權結構 也被作為基本的標准加以確認。其次,新古典經濟學中關於完全信息和交易無成本的假設也 被放寬,正的交易成本的影響得到了廣泛的研究,在交易成本為正的世界裡,產權、企業、 契約、組織、法律及制度就極為重要了。最後,對於有價值的商品僅存在兩方面的價格和數 量的兩個特徵的假設也被放寬,經濟產出的內在意義以及與商品和勞務的質量有關的經濟組 織方式得到了研究。新制度經濟學對新古典經濟學的發展不但沒有停止,而且還在進行之 中,其研究還在迅速的擴展和深化。它對傳統經濟學領域的拓展主要表現在為經濟協調方 式、企業縱向一體化和非一體化、契約不完全性、組織安排等關鍵性問題提供了新的見解和 更有說服力的解釋,而且它還擴展到法學、政治學和人類學等新的研究領域,為人類社會發 展的研究不斷做出貢獻。 新制度經濟學利用新古典經濟學的理論和方法去分析制度問題,但是這種利用並不是 一種簡單的、照搬式的應用,而是一種有修正和發展的運用。我們應注意不斷地把傳統正規 新古典價格理論與我們的制度理論相結合,我們的最終目的不是要試圖去替代新古典理論, 而是要使新制度經濟學成為對人類更有用的理論,能夠更好地分析和解決社會發展過程中遇 到的各種經濟社會問題。
⑺ 經濟法的特徵是什麼
經濟法的特徵
a、社會公益性
b、經濟性
c、政策性
(一)綜合性
經濟法的綜合性表明其不限於單一的范圍,主要表現在:
1.在調整手段上,經濟法將各種法律調整手段有機地結合起來對經濟關系進行綜合調整,這主要表現在經濟法往往運用民事的、行政的、刑事的、程序的、專業及技術的等手段作用於某一經濟領域,以達到維護社會經濟秩序的目的。
2.在規范構成上,經濟法既包括若幹部門經濟法,又包括有法律、法令、條例、細則和辦法等許多規范形式的經濟法律規范;既包括實體法規范,又包括程序法規范;既包括強制性規范和任意性規范,又包括指導性規范和誘導性規范等。
3.在調整范圍上,經濟法調整的內容既包括宏觀經濟領域的管理和調控關系,也包括微觀經濟領域的管理和協作關系,具體包括工業、農業、商貿、財政、稅收、金融、統計、審計、會計、海關、物價、環保、土地等范疇。
(二)經濟性
經濟法直接作用於經濟領域,並具有經濟目的性,故經濟法的經濟性是不言而喻的。經濟法的經濟性的重要表現是經濟法往往把經濟制度、經濟活動的內容和要求直接規定為法律。此外,經濟法反映了經濟生活的基本經濟規律,並服務於經濟基礎,受經濟基礎的決定和制約。任何經濟法律規范都不是立法者主觀意志的隨意編造,而是取決於客觀經濟條件是否成熟和客觀經濟形勢是否需要。再之,經濟法調整的手段主要是經濟手段,即以經濟規律和經濟現實為依據而確立的具有經濟內容的手段,這與行政、刑事手段不同。
(三)行政主導性
經濟法是國家管理、干預、從事經濟活動,參與經濟關系的產物,因此,經濟法在調整經濟關系的過程中直接體現了國家的特殊意志。作為國家特殊意志在法律上的反映,經濟法更濃重地體現了法的強制性、授權性、指導性的色彩,並多以限制或禁止性規定來規范主體作為或不作為,以此來限制或者取締某種經濟活動和某種經濟關系的發生或者存在,還常以獎勵與懲罰並用的方法來促進主體的行為符合社會經濟利益的整體需要,藉以達到促進與支持某種經濟關系的建立和發展的目的,並為處理經濟糾紛提供相應的依據。這與民法規范不同。
(四)政策性
經濟法是國家自覺參與和調控經濟的重要手段。因此,其重要任務是實現一定經濟體制和經濟政策的要求,這就使得經濟法具有顯著的政策性特徵。這主要表現在經濟法隨時根據國家意志的需要賦予政策以法的效力,並根據政策的變化而變化,在經濟法的執法和司法力度方面,也無不受政策的影響。
⑻ 請問西方市場經濟理論中的重商主義、重農主義等的基本觀點是什麼
1、重商主義 重商主義是隨十七、十八世紀英國海外貿易的增長而一同興旺起來的,其基本假設是出口為國家帶來財富。這一學派的倡議者支持並主張政府採取措施保護貿易順差。 重商主義者堅信,對外貿易是國家致富的唯一手段。在國際金融制度得到高度發展以前,對外收支逆差必須用現金彌補,而國際間唯一可接受的現金形式是金銀,因此貿易赤字會導致國庫空虛,反之則國庫殷實。從中可得出結論,出超將帶來國內經濟增長,而入超會使國內經濟萎縮。這種思想迎合了當時政治和經濟環境的需求,並在事實上引導了十七、十八世紀的商業革命。 2、重農主義 重農主義主導了法國十七、十八世紀的經濟思想。法國在十八世紀還保持著封建經濟的結構,其工業變化、海外貿易的步伐並非那麼快捷有力,為主的經濟活動仍然是農業生產。地租連同向耕種者徵收的賦稅是法庭、軍隊和藝術文明的經濟來源。農民只得用剩餘部分來維持自己的生存和再生產。重農主義者以此為依據提出,產生地租的土地是純產品依賴的唯一源泉。重農主義者將國民分為三個階級,即生產階級、土地所有者階級和不生產階級,最早運用社會階級體系來說明社會經濟結構。 弗蘭斯瓦.魁奈(1694-1774)是十八世紀法國最著名的經濟學家,重農主義學派的領袖和宗師。「自然秩序」是魁奈及其重農主義體系的精髓,成為重農主義者看待問題的基本出發點、根本標准及最終歸宿。在魁奈重農主義體系中,自然秩序和自然權利緊密相連,自然權利包括財產所有權和自由,而在財產所有權中,土地所有權是基礎,是國家統治的自然秩序的根本條件,是進行農業資本主義的根本條件。 3、古典經濟學派 亞當·斯密於1776年發表《國富論》,標志著古典經濟學的誕生,經濟學作為一門科學已形成了完整的研究方法和理論體系。 古典經濟學派是自由競爭資本主義從起飛到昌盛時期的主流經濟學派,它忠實地反映了那個時代產業資本的利益和要求,既是對封建舊制度以及資本原始積累時期國家干預主義經濟思想的批判,也是對經濟自由主義新時代的呼喚和論證。 古典經濟學信奉經濟自由主義。他們堅信,自由競爭市場勢力的自發作用能夠保證經濟生活的協調和穩定增長,反對國家對經濟生活的干預;他們不是無政府主義者,但他們認為,國家只需充當為自由競爭市場經濟創造良好外部條件的「守夜人」。 古典經濟學派關注經濟增長。在他們看來,經濟活動的首要任務就是增加生產,為此必須增加資本積累,改進生產方式,提高勞動生產率。他們還研究與此密切相關的分配和產品實現問題,研究生產、交換、分配和消費中的規律,以及相應的經濟政策。 古典經濟學的奠立者是亞當·斯密,大衛·李嘉圖、馬爾薩斯、薩伊對亞當·斯密的體系進行了擴展,而J.S.穆勒則是古典經濟學的集大成者。 4、新古典主義 新古典主義是十九世紀末葉以來具有廣泛影響和重要地位的經濟理論。它的基本觀點和古典主義相同,主張自由放任的經濟思想;同時它也融合和吸收了其它一些學派的觀點。它淵源於十九世紀七十年代的所謂「邊際革命」。當時奧地利的門格爾、英國的傑文斯和法國的瓦爾拉斯幾乎同時提出了以邊際效用決定商品價值的理論。他們使用抽象演繹法、邊際分析法、心理分析法和數理分析法建立了包括邊際效用理論、時差利息論和一般均衡論等在內的理論體系。它把市場現象歸結為個人選擇的結果,著重解釋在技術知識、社會習慣以及資源稀缺的約束下,個人在市場上進行的主觀評價和選擇,會導致市場過程的協調和均衡,進一步證明了自由放任的正確性。 新古典經濟學的基本特點是: (1)經濟和諧觀 新古典主義認為,經濟體系的變動和發展是漸進的、而不是突變的;是和諧的,而不是沖突的;對經濟刺激的反應是靈活的。邊際分析是體現這種觀點的分析工具。 (2)供求力量決定價格的主觀價值 新古典主義認為商品和要素的價格決定於市場上的供求力量。市場上的理性行為是,需求一方,消費者尋求最大的滿足;在供給一方,生產者追求最大利潤,通過價格的變動,使供求量調整到雙方相等時的均衡狀態。 (3)完全競爭的經濟 新古典主義的均衡價值理論建立在完全競爭的基礎上,認為資本主義經濟是一個完全競爭並趨於均衡狀態的經濟。 (4)充分就業的經濟 新古典主義認為市場供求力量能使一國經濟實現充分就業,一切生產要素在分配中所得到的份額取決於他的邊際產品數量。 新古典主義的代表人物有瓦爾拉斯、馬歇爾、凱恩斯以及二十世紀的阿羅和德布魯等。 5、凱恩斯主義 凱恩斯於1936年發表《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提出有效需求理論體系和通過國家干預經濟以求減少失業,這被稱為「凱恩斯革命」。 《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一書是凱恩斯的代表作。凱恩斯提出了總量分析、短期分析和比較靜態分析的方法,建立了宏觀經濟學體系。 凱恩斯認為失業和危機不是資本主義制度的必然產物,它只是「有效需求」不足的結果。「有效需求」包括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兩部分。它是由「消費傾向」、「對資本資產未來收益的預期」和對貨幣的「流動偏好」這三個基本心理因素及貨幣量決定的。凱恩斯在理論上分析上採用了「總量分析」即「宏觀分析」的方法。他研究了收入、需求、投資、儲蓄、消費、貨幣、價格水平的總量及其相互關系,使「庸俗經濟學」從微觀分析進入了宏觀分析。 依據凱恩斯的理論,他提出了一整套政策,這些政策的核心就是國家干預經濟生活,藉此刺激有效需求,即刺激消費和投資。在財政政策方面,在總需求小於總供給時,主張減稅、增加財政支出,以擴大投資和消費;在總需求大於總供給時,主張增稅、減少財政支出,以減少投資和消費。在貨幣政策方面,在蕭條時期主張增加貨幣供應量,降低利息率以刺激投資;在高漲時期主張減少貨幣供應量,提高利息率以限制投資。 6、凱恩斯以後 在這個階段出現了許多具有代表性的流派和經濟學家,由於統計分析理論的發展,這個時期經濟學術著作的特點是大量運用統計理論和數學模型。 (1)新古典綜合派 新古典綜合派又被稱為當代凱恩斯主義正統派或主流派,它的主要代表人物有保羅·薩繆爾遜、托賓、索洛等。「新古典」是指他們接受凱恩斯以前的新古典主義對於市場和一般均衡的分析,但同時應當「綜合」凱恩斯主義。 這種綜合體現在:一、將凱恩斯理論本身綜合成宏觀一般均衡理論,但理論本身卻和新古典理論有相似之處;二、凱恩斯的宏觀理論體系和新古典的微觀理論體系相結合,注重尋找宏觀經濟理論的微觀基礎;三、強調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相互配合。 他們認為,戰後的經濟是一種「混合經濟」,既存在市場機制的調節,又有國家對經濟生活的干預。一方面,經濟中的基本問題,即生產什麼、如何生產和為誰生產的問題仍然由市場機制,即「看不見的手」來解決;另一方面,政府在經濟生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政府要運用各種經濟政策來糾正市場調節不可避免的缺陷,對經濟進行宏觀調控,以保證經濟長期穩定地發展,並實現社會公正。 他們用IS-LM模型完善了總需求分析,並用總供給分析來補充總需求分析,建立了總需求總供給模型。發展了凱恩斯的消費理論、投資理論和貨幣理論,並且將經濟增長理論進行了長期化和動態化。 (2)當代經濟學的其它主要流派 當代經濟學除了新古典綜合派外,其它具有重要影響的學派主要有:新自由主義、貨幣主義、理性預期學派、新劍橋學派、新制度主義。
⑼ 經濟法的特點
經濟法的特徵
(一)從法律組成的形式講,經濟法是一系列單行回經濟法律規范的總稱,是答一種帶有綜合性特點的法律
(二)從法律內容上講,經濟法同社會經濟的關系更為密切,與經濟基礎更為直接,是一種具有經濟性特點的法律
(三)從調整對象的特殊性講,經濟法同科學技術、自然規律的關系十分密切,是一種具有效益性特點的法律
(四)從經濟法的功能與作用講,經濟法具有明顯的限制性和促進性兩種功能,貫徹懲罰和獎勵相結合是一種帶有指導性特點的法律。
(五)從實施上講,經濟法的實施是由國家經濟行政部門和司法部門共同負責的,遵循經濟司法與經濟立法相結合,實體法和程序法相結合,獎勵與懲罰相結合的原則。
⑽ 經濟法主體具有哪些主要特徵
經濟法主體的主要特徵
1、范圍的廣泛性
在市場經濟社會中,經濟法主體數量龐大,類型豐富,這是主體經濟利益性的外在化要求:通過對每種經濟利益都有數種具體經濟法主體加以代表、維護和追求,實現各種經濟利益的和諧發展,才能最終達致經濟法所要維護的社會公共利益的實現。
2、地位的層級性
這里的層級性和層次性並不是完全等同的概念,層級更強調縱向位階與橫向位階的統一。理解經濟法主體層級性的時候,要清醒地認識到經濟法主體地位「不平等」並非行使國家權力的需要使然,而是源自根據主體各自應當承擔社會責任的大小而由法律合理分配的需要,借用經濟法「責權利相統一原則」的話說,就是要「以責定權,以責定利」。如果只看到經濟法主體之間存在著管理和被管理的關系,而忽視了不同經濟法主體之間的協作和競爭關系,便會有本末倒置的危險,動搖經濟法主體制度存在的基石。
3、角色的變動性
就具體的某個經濟法主體而言,由於其在不同經濟關系中「角色」的不同,也令其主體外在類型和內涵發生著各種交錯和轉換,比如一個主體既可能是經營者(相對於生產者而言),或者銷售者(相對於消費者而言),又可能是競爭者(相對於其他競爭者而言),或者被調控者、被規制者(相對於政府而言),甚至是經過授權的行業管理者(相對於本行業其他經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