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法上的完全賠償原則
① 急:尋關於<<合同法>>違約賠償原則的論文資料。
論可得利益及其違約賠償
—兼評《合同法》第113條
我國《合同法》第113條規定:「當事人一方不
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給對
方造成損失的,損失賠償額應當相當於因違約所造
成的損失,包括合同履行後可以獲得的利益,但不得
超過違反合同一方訂立合同時預見到或者應當預見
到的因違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損失」。這里的「可以獲
得的利益」即學界所謂的可得利益。由此可見,我國
新合同法對於可得利益的違約賠償是給予肯定的。
然而,究竟什麼是可得利益?為什麼要賠償可得利
益?如何在司法實踐中正確確定可得利益違約賠償
的數額?對於這些問題,《合同法》並沒有作出明確規
定。在我國學術界,雖然部分學者有所論及,但至今
仍有分歧。不明確這些問題,勢必會影響司法實踐中
對《合同法》第113條規定的正確適用。
一、究竟什麼是可得利益?
什麼是可得利益?《合同法》本身並未給予立法
界定。在學界,筆者注意到,學者們對其理解和表述
則各有所異。概括起來,主要有如下各說:其一,可得
利益是指如合同按約定履行後受害人應當得到的經
濟利益,又稱為「履行利益」或「期待利益」。①其二,
可得利益即《法國民法典》第1149條所規定的「所失
的可獲得的利益」,「有時被稱為消極損失,是指如果
債務人履行合同將會合理產生的但卻沒有實現的利
潤,通常表現為產品的轉售利潤」。②其三,可得利益
即《德國民法典》第252條所規定的「所失利益」,是
指依事物通常進行或依特殊情況,特別是依已採取
的措施或准備,可取得的預期的利益。③其四,「所謂
可得利益,是指合同在適當履行以後可以實現和取
得的財產利益」。①其五,可得利益是指當事人通過
合同「預期實現和取得的財產增值利益」。③其六,可
得利益是指「由於違約方的違約而導致受損方喪失
的應得收益」⑥。
在以上各說中,「其一」說將可得利益等同於履
行利益或期待利益,顯然混淆了可得利益與相關概
念的區別,是值得商榷的。除「其一」說外,其餘各說
在實質含義上基本相同。其中,「其二」說和「其五」說
明確肯定了可得利益為財產的增值利益或利潤損
失,「其三」說則特別強調了確定可得利益賠償范圍
的標准。筆者比較贊成這幾種理解。首先,可得利益
體現為一種財產利益,非財產利益,不屬於可得利益
范疇的;其次,可得利益是一種財產的增值利益,即
它不是債務人依據合同所為的履行本身,而是通過
債務人對合同標的的履行可以獲得的超過合同標的
本身價值的那部分財產利益;第三,可得利益不是非
違約方既有財產的損失,而是體現為在合同得到履
行的基礎上非違約方通過對合同標的的運用未來可
以獲得的財產利益;第四,可得利益是依事物通常進
行或依特殊情況,特別是依已採取的措施或准備,可
取得的預期的財產利益。也就是說,可得利益雖然不
是已有財產的損失而是未來預期可獲得的利益,但
它不是臆想的,而是已具備了充分實現的條件和基
礎。基於以上理解和分析,筆者將可得利益的概念表
述如下:可得利益,是指合同債權人在合同全面適當
履行的基礎上,依事物通常進行或依特殊情況,特別
是依己採取的措施或准備,可預期取得的財產增值
利益。
可得利益與期待利益具有密切的聯系,兩者極
為相似,兩者都具有期待性,都是當事人期望通過合
同的訂立和履行所獲得的財產利益。但是,兩者是不
同的。「期待利益是指當事人在訂立合同時期望從此
交易中獲得的各種利益和好處」,①它通常包括兩個
部分,即債務人依據合同所作的義務履行本身(被稱
為履行利益)和債權人在債務人履行合同義務的基
礎上可以實現的財產增值利益(即可得利益)。期待
利益賠償可以替代合同履行,賠償了期待利益,就可
以達到如同合同履行的狀態。②可得利益則只是期
待利益的一個組成部分.是指其中除履行利益之外
的財產增值部分,僅賠償可得利益是不能達到如同
合同被履行狀態的。
可得利益也不同於履行利益。履行利益「謂法律
行為有效成立,債權人就其獲得債務履行所存之利
益,即因債務人不履行其債務,致有效成立之法律行
為之效力未獲實現所生之損害」。③履行利益是債務
人依據合同約定應當向債權人所作的合同標的的交
付本身,賠償履行利益,實際上是要使義務人完成合
同約定的義務。履行利益與可得利益共同構成期待
利益。
二、為什麼要賠償可得利益?
在我國,新《合同法》實施之前,法院在司法實踐
中是極少判決可得利益的違約賠償的。法官們解釋
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立法沒有明確規定,缺乏直接
的明確的立法根據;二是可得利益非既有財產的減
損、滅失,而是一種預期的未來可獲得的利益,太過
抽象,難於計算和把握。在學術界,就可得利益是否
應予賠償問題,也存有爭議。一部分學者主張賠償可
得利益,另有部分學者則持反對態度,主張違約賠償
的范圍應限於實際財產損失而不應包括可得利益的
損失。其理由主要有:首先,違約責任制度的宗旨不
在於對局部利益的保護。通過賠償積極損失(即實際
損失)已經對受害人的經濟利益提供了充分的保護,
就不必要對受害人另行提供保護。其次,我國絕大多
數法人承擔的是有限責任,要求違約方賠償可得利
益的損失會超出其經濟能力。最後,在實踐中,可得
利益損失的伸縮性大,難於准確計算,且注重可得利
益的賠償必然助長一些企業提出過分的賠償要
求。①自新《合同法》實施以來,由於第113條的規
定,應該說至少是暫時結束了關於是否應支持可得
利益違約賠償之爭。然而,為什麼應賠償可得利益
呢?對此,《合同法》則未給予明示。充分認識可得利
益違約賠償的必要性和理由,不僅對於立法具有意
義,而且對於正確地理解立法的精神進行司法亦具
有重要意義。
筆者認為,確定可得利益違約賠償無疑是非常
有必要的。其理由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完全賠償原則之要求。綜觀世界各國合同立
法,幾乎毫無例外地肯定了違約賠償的完全賠償原
則。所謂完全賠償原則,是指因違約方的違約使受害
人遭受的全部損失都應當由違約方負賠償責任。違約
行為所致損害不僅包括實際損失,也包括可得利益的
損失。因此,根據完全賠償原則,損害賠償不僅要包括
受害人遭受的全部實際損失,還應包括可得利益的損
失,這些都是完全賠償原則的具體體現。
二是損害賠償宗旨之要求。損害賠償是違約者
承擔違約責任和對非違約方進行救濟的重要方式之
一。損害賠償的宗旨就在於「回復或填補他人所受之
損害」,①以恢復到合同訂立之前的狀態或者達到如
同合同履行的狀態。由於可得利益之未實現是違約
方違約的結果,如果對此損失不加賠償,則無法「填
補」受害人的損害,因而無法達到如同合同被履行的
狀態。這顯然有違損害賠償的宗旨。
三是維護合同嚴肅性,穩定交易秩序之要求。合
同是商品交換的媒介和橋梁,是商品交換的法律表
現形式。合同的法律意義就在於,有效成立的合同當
事人必須履行,否則,即構成違約,除非被依法免責,
違約者應對其違約所致一切後果承擔責任。這也正
是合同嚴肅性的表現。如果不確定可得利益之違約
賠償,則實際上是鼓勵和放縱當事人違約。合同秩序
代表著交易秩序,合同的嚴肅性遭到破壞,必然損害
交易秩序的穩定,從而破壞整個社會經濟秩序,這是
不應被允許的。
另外,我們也注意到,肯定可得利益的違約賠償
實際上是世界主要合同立法的通例。《法國民法典》、
《德國民法典》以及我國台灣地區《民法典》對此都有
類似的規定。即使在英美法判例和制定法以及《聯合
國國際貨物買賣合同公約》中,雖然沒有直接使用可
得利益這一概念,但實質上是肯定可得利益違約賠
償的(或稱為預期利益,或稱為利潤損失,或被包括
在期待利益之中)。因此,從符合世界合同立法的潮
流看,我國《合同法》肯定可得利益的違約賠償也是
完全有必要的。
三、如何確定可得利益違約賠償的數額?
在審理合同糾紛案件的司法實踐中,人民法院
經常會碰到計算可得利益違約賠償的具體數額問
題。然而,如何計算可得利益賠償的數額呢?K合同
法》未作規定。《合同法》只是在其第113條簡單地肯
定了違約賠償的范圍應當包括可得利益,但對於以
什麼為依據進行計算以及採用什麼具體方法進行計
算其數額,則完全未作規定。對於人民法院來說,這
顯然缺乏可操作性。因此,關於如何確定可得利益違
約賠償的數額問題,便有待學理進行探討。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我們首先應當明確確定可
得利益違約賠償數額的基本依據。筆者認為,確定可
得利益違約賠償數額的基本依據應是因果關系。「所
謂因果關系,是指違約行為與損害後果之間的聯
系」,「一方面,任何人都必須對自己的行為所造成的
後果承擔責任(不可抗力造成的損失除外)。要確定
責任,必須確定引起損害後果發生的真正原因。另一
方面,因果關系對於損害賠償范圍的確定具有重要
意義」。②在實踐中,因果關系非常復雜,多因一果和
因果鏈現象較為普遍。在理論上,對因果關系的主張
也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這里筆者較為贊成以「充
分原因」學說為基礎的「相當因果關系」。所謂相當因
果關系,是指原因與結果之間存在直接的必然的聯
系,其間未介人其他因素。如果其間介人了其他因
素,則該原因不是該結果的充分原因,因而它們之間
不存在相當因果關系。相當因果關系以「充分原因」
學說為基礎。「充分原因」學說最早由德國學者馮·
克里斯於19世紀80年代提出,後為德國法院的判
例所肯定,並被比利時、荷蘭、瑞士、奧地利等國家所
採納,成為世界民法因果關系理論中最具有影響的
一種⑧。根據相當因果關系理論,凡是違約行為是損
害的後果的充分原因,即違約行為與損害的後果之
間具有相當因果關系,違約者均應全額予以賠償,其
中包括對可得利益的賠償。正如史尚寬先生所言「損
害賠償之范圍,畢竟依相當因果關系而定」。①在法
國和英美國家的學理及立法和判例中,有以「可預見
性」規則對損害賠償范圍(包括可得利益的賠償范
圍)進行確定和限制的主張和做法,我國《合同法》第
113條也規定了這一規則(即該條最後一句所規定
的「但不得超過違反合同一方訂立合同時預見到或
者應當預見到的因違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損失」)。對
這種主張和做法,筆者不敢苟同。筆者認為,「可預見
J睦」規則存在可操作性差和對非違約方有失公平等
弊端,弊大於利,是不可取的。從一般標准上說,只能
以相當因果關系對可得利益賠償額進行確定和限
制。因此,筆者建議我國在將來修改《合同法》時,應
刪去其第113條最後一句的規定。
在明確了確定可得利益賠償數額的基本依據之
後,接下來應探討的就是採取什麼具體方法來確定
其賠償數額了。這一問題確實是既重要而又十分復
雜的。在這一問題上,德國判例的做法是根據實際情
況在「差額法」和「交換法」兩種方法中進行選擇。⑥
「差額法」是根據違約發生前與違約發生後的利益狀
態進行比較並確定其差額,該差額由違約者賠償。這
一方法用以確定實際損失是可行的,因為實際損失
是一種客觀狀態.其狀態之差容易判定,但用以確定
可得利益損失則是不可取的,因為可得利益不是一
種現實的實際損失,而是一種預期將來可以獲得的
利益,其差額狀態是不容易比較和判定的,且這一方
法未考慮市場價格因素。「交換法」是非違約方只能
以自己履行合同應當應由自己履行的義務為條件,
才能獲得違約方的全部履行,可得利益包含在相互
的履行之中。執行交換法的結果雖然對非違約方的
利益保護比較客觀,但容易給非違約方造成交易中
的諸多不便,而且,在一方違約情況下,由另一方履
行自己的本應後履行的義務以換取違約方的履行,
這實際上就是強制當事人雙方實際履行合同,已脫
離了損害賠償的原本含義。因此,交換法也是不太科
學的。
筆者認為,在立法上和司法實踐中,不妨根據具
體情況,有選擇地採取以下幾種方法具體確定可得
利益賠償的數額「」首先是「約定法」,即在立法上明確
肯定當事人可以在合同中預先約定違約損害賠償的
數額或其數額的計算方法,在司法中則由法官按照
當事人的約定執行(其中包括可得利益賠償的數
額)。這樣便很容易解決可得利益賠償的數額問題。
這種方法是非常可取的,因為當事人最清楚某一具
體合同交易的風險和收益,由當事人預先在合同中
預測並確定損害賠償的數額,是完全尊重了當事人
的自由意志,是符合合同法的本質要義的。囚此,「約
定法」應當是立法予以鼓勵的首選的確定可得利益
賠償數額的方法我國現行合同立法對此已予以肯
定。《民法通則》第112條規定,當事人「可以在合同
中約定對於違反合同而產生的損失賠償額的計算方
法」。《合同法》第113條也規定,當事人「也可以約定
因違約產生的損失賠償額的計算方法」。「約定法」可
廣泛地適用於各種類型的合同。
其次是「比照法」.即選擇一個可行的客觀的參
照體,對比得出非違約方的可得利益損失。例如,以
非違約者在相同條件大致相對應的另一時期的所得
利潤為參照體,以該利潤減去現存利潤,其差額就是
非違約者應獲得賠償的可得利益。再如,以與非違約
者情況基本相同的另一主體在同一時期的利潤為參
照體,以該利潤額減去非違約者現存利潤,其差額即
是非違約者的可得利益損失。採取「比照法」的關鍵
和前提是確定客觀可行的參照體,如果不能確定這
一參照體,則不能採用「參照法」確定可得利益的賠
償數額。「比照法」比較適用於可得利益表現為經營
利潤的合同,如租賃合同(用於經營)、承攬合同、建
築工程承包合同、技術合同等。
再次是「差額法」,主要適用於可得利益表現為
轉售利潤的買賣合同。具體方式可以有兩種,第一種
是根據轉售合同,將轉售合同的價款減去為獲得該
價款而必須支付的費用,再減去在前一合同中應支
付的價款,所得的差額即為應賠償的可得利益。採用
這種方式的前提是必須在違約發生前,存在轉售合
同。第二種方式是將確定的買賣合同標的的市場價
(無公認的統一的市場價時,則采平均價)減去買賣
合同的價款,再減去獲得該標的物市場價必須支出
的費用,其差額就是應賠償的可得利益額。採用這種
方式的前提是,其一,買賣合同的買方(原告)訂立買
賣合同的目的必須是為了轉售;其二,買賣合同標的
物的市場價是確定的(或者說是可以確定的,該市場
價的確定時間應為賣方違約時)。
最後是「估演算法」,即由法官根據案件的具體情
況確定可得利益損失的大致數額。也可以以原告的
請求額為基礎,在被告方可以接受的范圍內,估算一
個數額,作為可得利益損失賠償的數額。在此必須強
調的是,由於「估演算法」摻雜法官個人主觀因素過大,
不夠准確、科學,因而只能在不能採取其他方法的情
況下才可以採用,並且所估算的數額不能太大,否
則,不可採用。
結合以上所述,反觀我國《合同法》第113條的
規定,我們可以看到,一方面,《合同法》第113條明
確肯定了對可得利益的違約賠償,從而結束了長期
以來關於應否支持可得利益違約賠償之爭,為人民
法院在司法實踐中支持可得利益的賠償提供了立法
依據,其積極意義無疑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在另-
方面,《合同法》第113條既未明確界定什麼是可得
利益,也未規定計算可得利益的方法,顯然缺乏可操
作性,從而為當事人和人民法院在司法實踐中止確
理解和執行第113條的規定留下了障礙。特別是《合
同法》第113條規定了以「可預見性」規則對違約賠
償的范圍(主要是對可得利益違約賠償的范圍)進行
限制,筆者認為缺乏足夠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是不
可取的,應於將來修改時刪去。
② 合同法規定違約方如何賠償別一方
樓主是問違約賠償的規則吧。分述如下: 一. 根據合同法相關規定,違約方應按照「完全賠償原則」賠償損失,即需要賠償受害人期待利益的損失,包括受害人積極利益(指現有財產的減少,即履行利益的損失,如為了履約而付出的運費,工本費等)和消極利益(指本應得到的財產利益未得到,即合同履行後可以獲得的利益,如受害人已經與他人簽訂轉賣的合同,此時消極利益就是指轉賣獲得的差價額); 二. 但是,另一方獲得的違約賠償也存在限制: 1)合理預見的規則:指違約方承擔損害賠償的范圍不應該超過其締約時應當預見的因違約而可能造成的損失; 2)損益相抵的規則:指受害人基於損害發生的同一原因獲得利益時(如保險賠償),應當將所獲利益從所受損失中扣除; 3)過失相抵的規則:指受害人對損害的發生或擴大有過錯的,可減輕或免除違約方的賠償責任; 三. 當然,當事人雙方也可以事先約定違約金,當違約發生時,違約方只要向守約方支付違約金就可以了。這里需要說的一點是:當違約金過分高於(司法解釋規定為30%以上)實際損失時,當事人才能請求減少;當違約金低於(不強調「過分」)實際損失時,當事人可請求增加; 具體法律規定樓主還可以參見《合同法》第107條至122條
③ 完全賠償原則的法律限制有哪些
您好,目前,中國的違約完全賠償原則受到的限制主要有如下幾種:
根據違約金的性質,違約金可分為懲罰性違約金和賠償性違約金。賠償性違約金是具有預定賠償性質的違約金,適用時,在一方違反合同時,不問給對方造成的損失情況如何,違約方向對方支付約定或規定數額的違約金,違約方不再賠償對方的損失。合同法貫徹合同自由原則, 盡可能地取消法定違約金,違約金一般只是由當事人在合同中約定。根據合同法第114條第1款,當事人可以約定一方違約時應當根據違約情況向對方支付一定數額的違約金。盡管根據該條第2款,約定的違約金可以調整,即約定的違約金低於造成的損失的,當事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增加。但立法的本意是原則上約定多少就賠償多少,並不是說當事人可以隨意調整,只有實際損失與約定違約金的差距達到顯失公平的程度才可以調整。再者,還可能要增加訴訟成本支出。因此,當事人在訂立合同時要慎重考慮將來的情況,來約定違約金數額或計算方法,否則,損失的完全賠償就可能受到限制。
另外,合同中的免責條款也使受害人的損害賠償受到限制。免責條款是當事人雙方在合同中事先約定的,旨在限制或免除未來所謂責任的條款。當免責條款生效時,受害人的損害賠償就難以實現。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
④ 合同法中的完全賠償選擇與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的雙倍賠償是否有競合或者抵觸
合同法中的完全賠償,是一種經濟賠償。所謂賠償,就是對損失的補償。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的雙倍賠償是懲罰性的,超出部分是對欺詐行為的懲罰。懲罰肯定是要超過實際損失的,否則不具有懲罰性。
⑤ 什麼是完全賠償原則,如何認定違約損害賠償范圍
一、什麼是完全賠償原則
違約行為所遭受的全部損失應當承擔全部賠償責任。完全賠償原則,是指違約方對於受害方因違約行為所遭受的全部損失應當承擔全部賠償責任。換言之,只要是違約方的違約行為給對方造成的損失,違約方都應該予以賠償。
完全賠償原則規定於《合同法》第113條中,其表述是「損害賠償額應當相當於因違約所造成的損失,包括合同履行後可以獲得的利益。損害賠償范圍包括現有財產損失和可得利益損失。
二、如何認定違約損害賠償范圍
(一)現有財產損失
即所謂的直接損失,是指因一方違約給對方造成的財產減少和支出的增加。常見的有:1、作為合同標的物的財產的毀損滅失;2、為准備履行合同而支出的費用;3、停工損失;4、為減少違約損失而支出的費用;5、訴訟費用。從理論上講,受害方為追究違約方違約責任而提起訴訟的訴訟費用應當計入損失。
(二)可得利益
可得利益是指受損害方在合同正常履行時可以獲得的利益,主要是指利潤。一般來說,只要是合理預期能夠取得的利潤,都可以認定為可得利益。可得利益只是對可能或者預計獲取的財產的預期,容易發生爭議,計算也存在種種實際的困難,應綜合當事人的預期、市場行情、當事人同樣交易的獲利情況、其他經營者同類交易的一般獲利情況等進行判斷,盡量做到公平合理。
現有財產損失和可得利益損失是違約損害賠償范圍的兩個組成部分,兩者有不同的內容,並行不悖,受害人可以同時請求。
⑥ 完全賠償原則的相關簡介
從公平和等價交換原則來看,由於違約當事人的違約而使受害人遭受損害,違約 當事人也應以自己的財產賠償全部損害。當然,合同法中所稱的完全賠償是指對受害人遭受的全部財產損失予以賠償全部損害。當然,合同法中所稱的完全賠償是指對受害人遭受的全部財產損失予以賠償,同時此種賠償應限制在法律規定的合理范圍內。
(《合同法》第113條第1款)
⑦ 《最高法人身損害賠償司法解釋》與《合同法》中完全賠償原則相沖
合同法是違約責任,而人損司法解釋適用於侵權責任。違約與侵權是兩選一的,不能同時適用。
⑧ 合同法賠償原則有哪些
(一)平等原則
根據我國《合同法》第3條的規定,「合同當事人的法律地位平等,一方不得將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另一方。」平等原則意味著合同法律關系的當事人在訂立和履行合同以及承擔違約責任等方面地位是平等的,享有的權利和承擔的義務是對等的。在合同關系以外的其他關系中,當事人可能存在地位上的差異,例如在行政管理關系中行政主體和被管理者之間的關系;但兩者在合同法律關系中的地位仍然是平等的,例如行政管理部門向其管轄下的企業采購物品,就不能憑借自身的行政權力而凌駕於企業之上。
(二)合同自由原則
《合同法》第4條規定:「當事人依法享有自願訂立合同的權利,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非法干預。」合同自由原則要求當事人通過自由協商來確定彼此的權利義務關系,不受任何單位和個人的非法干預。合同自由原則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涵義:締約自由,即自由決定是否與他人訂立合同;自由選擇合同相對人;自由決定合同內容,包括訂立哪種類型的合同、訂立哪些合同條款;自由選擇合同的形式,包括書面形式、口頭形式以及其他形式;自由變更和解除合同,在當事人協商一致的情況下,可以對合同的內容進行變更或者解除合同關系。
(三)公平原則
《合同法》第5條規定:「當事人應當遵循公平原則確定各方的權利和義務。」公平原則主要體現在:當事人雙方在訂立合同時,應當公平地確定彼此的權利義務,不能使權利義務顯失公平的合同是可以撤銷的合同(《合同法》第54條);一旦發生合同糾紛,司法機關和仲裁機構需要對當事人的權利義務進行公平的考量,在此基礎上作出裁判。
(四)誠實信用原則
《合同法》第6條規定:「當事人行使權利、履行義務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誠實信用原則意味著當事人在訂立和履行合同的過程中,應當誠實守信,不得濫用權利和規避義務。誠實信用原則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合同訂立階段,當事人之間應當相互承擔忠實、誠實、保密、相互照顧和協助的附隨義務。在談判的過程中,不得採取惡意磋商、欺詐等不正當手段牟取不法利益,不得泄露和不正當地使用對方的商業秘密。《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二)》第8條規定:「依照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經批准或者登記才能生效的合同成立後,有義務辦理申請批准或者申請登記等手續的一方當事人未按照法律規定或者合同約定辦理申請批准或者未申請登記的,屬於合同法第四十二條第(三)項規定的『其他違背誠實信用原則的行為』,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案件的具體情況和相對人的請求,判決相對人自己辦理有關手續;對方當事人對由此產生的費用和給相對人造成的實際損失,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2.合同履行階段,當事人要依據合同的性質、目的及交易習慣,按照誠信原則的要求履行通知、協助和保密等附隨義務。在合約約定不明確的情況下,需要遵循誠信原則履行自己的義務。
3.在合同條款和用詞存在模糊不清的情況時,應當按照誠實信用原則明確各自的權利義務。由此引起糾紛時,司法機關和仲裁機構應該遵循誠實信用原則,確定當事人的真實意思,對合同進行正確的解釋。
案例1:簽約談判過程中泄露商業秘密,應否承擔賠償責任?
[案情回放]
王金城是一名製造廠的老技工。他利用自己的業余時間從事發明創造,研發出一種新型的多功能裝訂器,並申請了專利。甲廠獲悉後,與王金城取得聯系,表示願意將這種多功能裝訂器投入生產。考慮到未來的市場風險,甲廠提出先生產一批,投入市場後銷售情況好的話,雙方再正式簽訂專利轉讓合同。王金城表示同意。在此期間,該廠的技術員孫某將多功能裝訂器的專利技術資料擅自出售給乙廠,乙廠批量生產後投入市場。甲廠發現後,借故拒絕與王金城簽訂專利轉讓合同。王金城查明真相後,遂提起訴訟,要求甲廠賠償自己的損失。
[專家點評]
依據誠實信用原則,當事人雙方在訂立合同的過程中應當承擔保密義務。我國《合同法》第43條規定:「當事人在訂立合同過程中知悉的商業秘密,無論合同是否成立,不得泄露或者不正當的使用。泄露或者不正當的使用該商業秘密給對方造成損失的,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甲廠雖然未與王金城正式簽訂專利轉讓合同,但在談判階段仍然負有對其專利技術保密的責任。甲廠的技術員泄露專利技術,給王金城造成損失,違反了訂立合同的附隨義務,應當由甲廠承擔賠償責任。
(五)合法與公序良俗原則
《合同法》第7條規定:「當事人訂立、履行合同,應當遵守法律、行政法規,尊重社會公德,不得擾亂社會經濟秩序,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當事人訂立和履行合同的行為不僅要遵守法律規定,還要符合公共秩序和善良風俗的要求。也就是說,當事人在訂立和履行合同的過程中不得擾亂經濟秩序,損害公共利益。如果當事人的行為顯著損害了社會公共利益,在沒有明確法律規定的情況下,司法機關可以直接適用公序良俗原則,宣布合同無效。
(六)嚴守合同原則
《合同法》第8條規定:「依法成立的合同,對當事人具有法律約束力。當事人應當按照約定履行自己的義務,不得擅自變更或者解除合同。依法成立的合同,受法律保護。」這一原則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旦合同成立,當事人雙方要受合同條款的約束;當事人不得擅自變更和解除合同,合同的變更和解除需要雙方協商一致;如果沒有法律規定的免責事由,當事人未按照合同約定履行義務,必須承擔相應的違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