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社會保障法其發布國家

社會保障法其發布國家

發布時間: 2022-01-01 06:37:04

㈠ 社會保障法的名詞解釋

、社會保障——它是政府和社會為了保持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穩定,對勞動者和社版會成員因年老、傷殘、權疾病而喪失就業機會,或因自然災害和意外事故等原因面臨生活困難時,通過國民收入再分配提供物質幫助和社會服務,以確保其基本的生活需要。

㈡ 論述社會保障法的功能

社會保障的功能。人類發展到今天,社會保障與人們的關系幾乎到了密不可分的程度,隨著歷史的延續及社會化大生產的發展,社會保障愈來愈顯示出其強大的生命力,在促進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功能。

首先,社會保障具有多種經濟功能,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保護和配置勞動力功能。社會成員正常健康的生活是一個社會進步的基礎。沒此則民不聊生,是社會產生不安定的隱患;沒此則不能調動起勞動者生產的積極性。但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出現優勝劣汰的競爭又是不可避免的,這就必然會導致部分勞動者可能要退出勞動力市場,使其及家屬失去收入而面臨生存危機。此時,社會保障就可以通過各種幫助,使這部分社會成員得以擺脫生存危機的困擾,維持最起碼的基本生活需要,這樣才能保護勞動力的生產和再生產。同時,還可以通過建立全社會的統一的社會保障網路及健全的社會保險制度,解除社會成員因變換工作或家庭遷徒而帶來的後顧之憂,從而促進勞動力的合理流動,實現勞動力資源的有效配置,實現社會經濟的正常運行。調節投融資功能。社會保障資金具有較高的穩定性,如把經過幾十年積累的社會保障基金合理地利用起來,其作用將不可忽視。目前,世界各國社會保障基金的運用都是在保證投資安全的情況下,投向可獲較高利潤的項目上以使其增值,但客觀上也確實成為國家調節投資的一大手段,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國家建設。如1988年菲律賓和馬來西亞的保險基金投資收入已佔到社會保障總收入的54.9%和35.4%,可見它在財政投融資上發揮的作用是很重要的。但目前我國社會保障基金被挪用的情況較嚴重,出現短缺的現象,因此這種作用並沒有發揮出來。國民所得再分配功能。首先,市場機制在運行中雖保證了各種資源的合理配置,但也形成了負面影響,出現了一些不安定因素,如分配的差異、收入的懸殊等,這勢必會導致部分社會成員收入下降,生活出現困難。這時,社會保障就可以對低收入階層給予生活所必需的給付,或者在老齡、失業、傷病、殘廢等情況發生之時實施必要的所得給付,就會對經濟活動所造成的所得分配不均進行再分配,實現對國民收入的再調節,盡量縮小貧富差距,緩和社會矛盾。

其次,社會保障也具有社會功能。社會保障可以通過社會救助、社會保險和社會福利對失業或沒有生活來源者、貧者和一切工薪勞動者,在暫時或永遠失去勞動能力以及暫時失去工作崗位者提供幫助,使其能維持最低的生活水平,滿足基本生活需要。其次,還具有社會穩定功能。眾所周知,導致社會不安定因素有很多,其中,社會成員生活無保障是重要的致因。我國古代就有「民貧則姦邪生」的觀點。因此,社會保障已普遍被認為是穩定社會政治秩序、保障社會安定的「安全網」和「減震器」。20世紀70年代盛行起來的「從搖籃到墳墓」的福利國家雖然在某一時期出現了很高的失業率,但其社會秩序卻比較穩定,這即是社會保障在發揮「安全網」的作用時的一種表現。國際勞工組織在總結各國社會保障制度的作用時指出:「沒有社會的安定,就沒有社會的發展;沒有社會保障,就沒有社會安定。」這一概括充分說明了社會保障的社會穩定功能。此外,社會保障的社會性功能中還包括社會公平功能,它通過保障基金的籌集和保障待遇的給付,把一部分高收入的社會成員的收入轉移到另一部分生活陷入困境的社會成員手中,實現促進社會公平的目標。

㈢ 社會保障法的內容簡介

《社會保障法》 講述了:在人類歷史發展的長河中,各個國家、各個民族都擔負著發展社會生產,推動社會進步的歷史重任。與此同時,每個國家、每個民族為求得社會的穩定,又不得不設計出符合本國國情與民族需要的社會保障措施,並用法律的手段保障其實施。因為不如此,便無法實現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以致使人類陷入社會危機。對人們來說,勞動是最基本的經濟保障,如果人人能勞動,人人勞動了,並且勞動所得足以維持人們有人格尊嚴地生存和發展,那麼就人人有保障了,並且這是最好的保障,這在很大程度上就實現了社會保障。但由於各種原因,社會上總有一些人失業,他們無法通過就業獲得生存和發展所必需的各種物質生活資料,他們的生存和發展面臨危機。這樣的人多了會釀成嚴重的社會問題。此外,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生老病殘死,人人在所難免,人生是充滿風險的。一旦風險來臨,往往使人不堪一擊,甚至使人一蹶不振,並且這種風險是不確定的,降臨到誰的身上是不可知的,人人面臨風險的情況具有普遍性,風險來臨後給人們和社會造成的損害和影響也具有社會性。

㈣ 什麼是社會保障法律制度的主體和客體

經濟法律關系的主體

經濟法律關系的主體是指依法參加經濟活動,享有經濟權利並承擔經濟義務的當事人。

經濟法律關系產生於國家干預經濟關系的活動中,而且必須經過經濟法律規范的設定,即享有法律保障的經濟權利,又承擔著必須履行的經濟義務。依據法律主體的共用性理論,下列自然主體可以成為經濟法律關系的主體。

(一)國家機關

國家機關是行使國家職能的各種機關的通稱。在經濟法律關系的主體范疇中,國家機關,主要是指經濟管理機關。具有經濟管理職能的國家管理機關,具體的來講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按不同的經濟部門來劃分的部門性經濟管理機關,如鐵道部、礦產資源部、農業部、信息產業部等;二類是職能性經濟管理機關,如財政部、國家工商管理總局、稅務總局、物價局、海關總署等,它們體現國家計劃、組織、指揮、管理和調節的職能。

(二)社會組織

社會組織,是指經法定程序設立,實行獨立核算或預算,擁有獨立的財產權或經營管理權的企業、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等。

1、實行獨立核算的社會組織,一般是指擁有財產,從事生產經營等經濟活動,以創造物質財富為目的的組織和其他經濟實體。企業、公司是其中的主要主體。

2、實行獨立預算的社會組織,一般是指其財產來源主要依靠國家財政撥款的事業單位或社會團體。它們不專門從事生產經營管理活動,不直接創造物質財富。它們在履行職責過程中,與經濟組織發生經濟關系時,成為經濟法律關系的主體。

(三)經濟組織內部的職能機構或下屬單位

經濟組織內部一般都有職能部門和下屬的分支機構或基層單位,表現為一定的隸屬層次,如企業內部的職能科室、工廠中的車間、班組等。一個企業的經濟效益在一定程度上取決於內部經濟關系調整的好壞,在於內部各種機構以所屬成員的能力是否得到了充分地發揮。因此,對內部機構實行法律保護,確認其地位和許可權是非常重要的。當社會組織內部機構的關系用經濟法律規范來調整時,主體就成為經濟法律關系的主體。

(四)個體戶與承包戶

1、城鄉居民從事個體經營活動,一般要在經濟法律規范允許的范

圍內進行,他們依法申請營業執照後,從事工商經營的為個體戶。

2、城鄉居民與其他經濟組織簽訂承包合同,進行承包經營的為承

包戶。

個體戶與承包戶的不同表現在:(1)個體戶是私有制經濟在法律上的反映,而承包戶則不盡然;(2)個體戶進行經濟活動的依據是營業執照,而承包戶則依據承包經營合同進行經濟活動;(3)個體戶承擔絕對無限連帶責任,而承包戶則承擔相對無限連帶責任;(4)個體戶經營方式靈活,承包戶的經營則受到諸多的限制。

(五)自然人

自然人在特定情況和條件下,也可以成為經濟法律關系的主體。如在稅收法律關系中。

二、經濟法律關系的客體

(一)經濟法律關系客體的含義

經濟法律關系的客體是指經濟法主體所享有的經濟權利和所應承擔的經濟義務共同指向的對象或事物。經濟法律關系的客體是經濟法律關系中不可缺少的要素。在經濟法律關系中,如果缺少客體,則經濟法律關系的權利和義務就無所指,就會虛空,從而經濟法律關系也就無任何法律意義。

(二)經濟法律關系客體的研究思路

1、「事物是什麼」的研究。對於經濟法律關系客體的研究,我們認為第一層次的問題應該是對「事物是什麼」的研究,即揭示經濟法律關系客體的質的規定性。

經過實例的分析,可以看出,經濟法律關系的客體在多數情況下表現為綜合體,在少數情況下表現為單一體。綜合體在不同的具體的經濟法律關系中有不同的表現,或者表現為物與物的總和,或者表現為物與行為的總和,或者表現為行為與行為的總和;單一體在不同的具體的經濟法律關系中或者表現為物,或者表現為行為。

2、「事物分(表現)為什麼」的研究。「事物分(表現)為什麼」的研究,就是對經濟法律關系的客體種類的研究。

根據我們對「事物是什麼」的剖析和研究,我們認為,經濟法律關系的客體可分為三大類:一類是有形物;一類是無形物即非物質財富;一類是行為。

(三)經濟法律關系客體的種類

1、 有形物。是指由人類所控制和支配的生產、使用、佔有、交易的

財富,其中包括天然存在和人類勞動的產品,以及固定充當一般等價物的貨幣和有價證券。

2、非物質財富。是指人們運用腦力勞動所取得的智力成果,包括專利權、商標權、專有技術、經濟信息等。

3、經濟行為。經濟行為是經濟法律關系的重要客體之一。它是指經濟法主體為達到一定的經濟目的所進行的活動,包括完成一定的工作和提供一定的勞務以及職權行為。

(四)客體、標的、標的物的異同

客體、標的、標的物從實質意義上來講是相同的,它們均是指經濟法律關系主體雙方的經濟權利和經濟義務所共同指向的事物。但是,三者又有著明顯的不同:

1、客體主要運用於對經濟法律關系的整體研究之中,對應的是抽象的經濟法律關系。它主要是對經濟法律關系客體的權利和義務所共同指向的事物進行抽象性、概括性、理論性的研究,較多地出現在經濟法學的基礎理論研究之中。

2、標的主要運用於對經濟法律關系的具體研究之中,對應的是具體的經濟法律關系。它是對經濟法律關系主體的權利和義務所共同指向的事物進行具體的、實踐性的研究,較多地出現在經濟法律關系的具體研究之中。

3、標的物是標的的具體化,或者說是標的一部分,當標的表現為物(或者表現為物與物的總和,或者表現為單一的物)時,我們把該標的稱作標的物。

第三節 經濟權利和經濟義務

一、經濟權利和經濟義務概述

1、經濟權利是指經濟法律關系主體在法定范圍內,根據需要,進行經濟活動時所享有的維護、獲取某種經濟利益的一種手段。

2、經濟義務是指經濟法律關系主體在經濟活動中必須為一定行為或不為一定行為的責任。

經濟法律關系中的經濟權利和經濟義務是不可分割的。經濟法律關系的主體不得只享有權利而不履行義務,反之也不可。例如,不能只有計劃的權利而不承擔計劃的義務。所以,因上級計劃編制不當,計劃變動或指揮調度上的原因影響計劃執行所造成的經濟損失,應由上級責任單位負責解決或賠償,各計劃單位相互之間,因一方不執行上級計劃或不服從指揮調度,給另一方造成損失時,應由造成損害的一方負責賠償。

㈤ 新中國成立的第一部社會保障法是什麼

中央人民政府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會法》。1950年6月

㈥ 社會保障法有哪些形式

社會保障法是典型的社會法,因而社會性是社會保障法最主要的特徵。其社會性表現在:第一,目的的社會性。社會保障之設立即為社會利益,保障社會全體成員的生活安全,所以社會保障法的目標即在於通過保證社會成員的基本生活需要來達到社會穩定。第二,享受權利主體的普遍性。社會保障的權利由全體社會成員享有,而且隨著經濟的發展,可以享受保障的成員數目以及可以離開受的社會保障項目會截止來越多。第三,社會保障責任和義務的社會化。社會保障要獲得長久的生命力,需要整個社會的參與,社會保障通過立法,採取國家、用人單位和社會成員共同負擔的原則,將責任和義務分散到整個社會,以資金來源的多渠道來保證社會保障的正常運轉。
嚴格的法定性
社會保障法是社會法,有其自身的特點,它不同於私法的意思自治,也不同於公法的國家行使行政權利。它帶有明顯的國家干預法的特徵,是國家為了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需要而強行規定的一系列准則,從社會保障項目的確立、社會保障資金的籌集和繳納到社會保障的享受人群范圍,以及社會保障金的發放都有明確的法律規定,任何單位和個人不能任意更改。
實體法與程序法的統一性
實體法和程序法是對法律功能的劃分。規定社會關系參加者實體權利和義務的法是實體法;為保障實體法的實現,規定實體法的運用和實現手續的法是程序法。一般而言,實體法和程序法是一種互為依存的關系,有一定的實體法,就有與之對應的程序法,例如民法與民事訴訟法刑法與刑事訴訟法。
但社會保障法則不然,其既有實體性法律規范,也有程序性法律規范,並非具單一特性的實體法或程序法。之所以如此,是因為社會保障法所在地調整關系的復雜性。社會保障法調整的是一個在社會保障領域中由各種社會關系、各個運行環節組成的系統,因而社會保障法就必須不僅有具體的權利義務的規定,還要有維持程序正常運轉的程序性規定。例如社會救助性,既有救助對象所享受的權利義務的實體規定,又有救助對象資格認定以及發放手續的程序性規定。
特定的立法技術性
社會保障的運營須以數理計算為基礎,這使得社會保障法在立法上有較高的技術性。「大數法則」和「平均數法則」在社會保障立法中會經常用到。另外,還有一些保障項目在費率、范圍等的確定上會常用到統計技術。以養老保險為例,我國養老保險立法中的關鍵技術,涉及到退休後平均存活年數的確定、養老保險基金的社會統籌范圍的確定、養老保險費率的確定等種種問題,都需要運用數理技術來確定

㈦ 最早頒布社會保障法的是哪一個國家

美國 1935《社會保障法》

㈧ 社會保障法的具體內容是什麼

社會保障的具體內容
(一)社會保險
社會保險,是指國家通過立法建立的一種社會保障制度,目的是使勞動者因年老、失業、患病、工傷、生育而減少或喪失勞動收入時,能從社會獲得經濟補償和物質幫助,保障基本生活。從社會保險的項目內容看,它是以經濟保障為前提的。一切國家的社會保險制度,不論其是否完善,都具有強制性、社會性和福利性這三個特點。按照我國勞動法的規定,社會保險項目分為養老保險、失業保險、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社會保險的保障對象是全體勞動者,資金主要來源是用人單位和勞動者個人的繳費,政府給予資助。依法享受社會保險是勞動者的基本權利。
(二)社會救濟
社會救濟,是指國家和社會對生活在貧困線以下的低收入者或者遭受災害的生活困難者提供無償物質幫助的一種社會保障制度。從歷史發展看,社會救濟先於社會保險。早在1536年,法國就通過立法要求在教區進行貧民登記,以維持貧民的基本生活需求。1601年,英國制定了濟貧法,規定對貧民進行救濟。中國古代的「義倉」也是一種救濟制度。這些都是初級形式的社會救濟制度。維持最低水平的基本生活是社會救濟制度的基本特徵。社會救濟經費的主要來源是政府財政支出和社會捐贈。
(三)社會福利
廣義的社會福利,是指國家為改善和提高全體社會成員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所提供的福利津貼、福利設施和社會服務的總稱。狹義的社會福利,是指國家向老人、兒童、殘疾人等社會中需要給予特殊關心的人群提供的必要的生活保障。
(四)優撫安置
優撫安置,是指國家對從事特殊工作者及其家屬,如軍人及其親屬予以優待、撫恤、安置的一項社會保障制度。在我國,優撫安置的對象主要是烈軍屬、復員退伍軍人、殘疾軍人及其家屬;優撫安置的內容主要包括提供撫恤金、優待金、補助金,舉辦軍人療養院、光榮院,安置復員退伍軍人等。

㈨ 社會保障法的特徵

實體法和程序法是對法律功能的劃分。規定社會關系參加者實體權利和義務的法是實體法;為保障實體法的實現,規定實體法的運用和實現手續的法是程序法。一般而言,實體法和程序法是一種互為依存的關系,有一定的實體法,就有與之對應的程序法,例如民法與民事訴訟法、刑法與刑事訴訟法。
但社會保障法則不然,其既有實體性法律規范,也有程序性法律規范,並非具單一特性的實體法或程序法。之所以如此,是因為社會保障法所調整關系的復雜性。社會保障法調整的是一個在社會保障領域中由各種社會關系、各個運行環節組成的系統,因而社會保障法就必須不僅有具體的權利義務的規定,還要有維持程序正常運轉的程序性規定。例如社會救助性,既有救助對象所享受的權利義務的實體規定,又有救助對象資格認定以及發放手續的程序性規定。 公平效率結合,將效率寓於公平,在社會保障領域實現更高境界的公平。
再分配與儲蓄相結合,即二者在制度上和功能上的互補作用。 社會保障關系的主體究竟包括哪些?首先,有學者認為,保障的政府機制的形成,或者說導致政府介入社會保障的原因是由於工業化、城市化以及市場經濟的固定特徵所致。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由於「看不見的手」無法增進公共利益,實現公共消費,必須構造一隻「看不見的手」——政府機制的「社會保障」,去實現這一項任務。這也是自工業革命以來為社會多數人們所在地接受的邏輯。還有學者認為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是以國家責任為基礎的,例如西方一些學者從經濟學的角度看待社會保障,認為其是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的一項經濟職能。為實現社會公平而對國民收入進行分配和再分配。因而,從一般原理看,是市場失效的客觀現實和社會對公平的關注,為政府幹預經濟、插手社會保障提供了理論依據。確實,任何一個國家社會保障制度都離不開政府的參與。調動市場和個人機制的作用,但這只是要解決以往的高福利政策所釀成的政府財政危機並導致經濟效率下降這一弊病,就高層自身無法克服的「市場失靈」而言,政府仍應是社會保障關系的主體。當然,政府是一個泛化的概念,社會保障項目的確立、社會保障的管理和運作、監督乃至出現爭議的解決,都要通過具體的社會保障機構以及國家的職能部門來操作。因而,在社會保障實施過程中,社會保障職能機構就始終代表著國家一方。而且,由於現代市場經濟中的社會保障是政府基本職責而啟動的,因而社會保障關系的一方必須是社會保障職能機構,也即國家。
社會保障關系主體中的「社會」,在我國主要指用人單位、社會共部分社會服務機構。西方發達國家社會保障的實踐表明:政府通過經濟政策手段干預調節經濟運行過程的作用是有限的,不可能完全擔負起社會保障的責任。在美國,一些經濟學家在分析市場失效的過程中,發現政府也存在失效。「當政府政策或集體行動所採取的手段不能改善經濟產率或道德上可接受的收入分配時,政府失靈便產生了。」用這種政府失效的理論保障體制的弊端所在。例如英國貿工部專家指出,英國失業問題還在於半個多世紀來,英國歷屆政府對「坐吃山空」的高福利政策不敢觸及,以致為所欲為業者依賴政府津貼仍能度日,客觀上助長了不少惰性。因此,在發展中國家,尤其是在經濟轉軌國家,例如我國,在「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指導思想下,國家不可能承擔起全部或大部分的保障,必須分散到社會或個人,構築起一個多層次的社會保障體系。不能片面強調社會保障穩定社會、實現社會平等的作用,還要重視其促進經濟發展、提高經濟交率的功能。從目前我國許多保障措施來看,無論是「國家、用人單位、勞動者三方負擔」,還是「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都體現了力圖使經濟發展與社會公平兼顧的原則,所以社會和個人也是社會保障制度的重要主體。特別是個人,其在社會保障制度中主體身份可以說是雙重的,不僅是社會保障被給付主體,在許多項目上(例如社會保險的一些項目上)還是資金來源主體(從該意義上講,也有說是給付主體)。 研究社會保障關系的屬性,可以分為幾個層次:
⑴社會保障關系具有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相結合的屬性。社會保障包括社會保障、社會救助、社會福利,以及優撫安置等。除社會福利具有廣泛性以外,社會保險、社會救助、優撫安置都是針對特定社會群體的,只有具備一定的主體身份才能享受這些保障項目。而社會保障的核心是給付,通過給付,使保障對象獲得生活的必需,因此,社會保障關系又是一種典型的財產關系。
⑵社會保障關系既不完全是平等主體間的關系,也不完全是體現國家權力的管理和服從關系。傳統公、私法的二元劃分理論認為,公法調整的是政治國家的關系,即國家權力運作產生的諸種關系;私法調整的是市民社會的關系,即市民社會中的個人權利。而隨著現代「公法私法化」和「私法公法化」的相互滲透,有學者認為已出現了一個新的法域——社會法。社會法以社會利益為本體,追求社會公平的實現,社會保障法即為典型的社會法。所以其中既有國家權力干預 的關系,又有公民享受國家給付的權利的關系。有學者以社會保障關系中的核心——給付關系為例進行了闡述,認為給付關系實質上是一種特殊的合同的約定關系。在給付關系中,在存在行政法律關系中基於行政權利的管理與被管理關系,而是平等主體間基於合同約定而產生的權利義務關系,但這種約定又是國家依據行政權利單方面做出的一種授益約定。因此,給付關系是一種國家依據行政權利做出授益約定,社會保障管理機構依法履行授益的約定的關系。按照有的者的說法,認為它是一種社會連帶責任關系。通過社會保障權利與社會保障義務將國家、社會團體以及全體社會成員聯系在一起,形成一種社會連帶責任關系。
⑶社會保障關系中的權利義務具有非對等性。這種權利義務的非對等性是指在社會保障關系中,既有無形履行了義務的法定權利,也有不享受任何權利的國家義務。前者體現在社會救濟、社會優撫和社會福利法律關系中,享受社會保障權利的公民,不需要履行任何社會保障義務( 不需要履行繳費等法定義務),只要符合一定的條件或主體身份,即可享受社會保障權利。例如在社會救濟中,只要公民生活在國家規定的貧困線和最低生活標准以下,就可以獲得救濟。此外,在社會保障項目中,勞動者對養老、醫療和失業保險都負有繳費義,其中,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都充分體現了權利義務對等原則,但對失業保險來說,繳納失業保險費是勞動者法定義務,但並非所在地有繳費者都享受失業保險待遇。 在確定和理解社會保障關系的內容上,一個難點就是社會保障關系的內容是只限於對公民最低生活的保障,還是不僅包括對公民最低生活的保障,還包括了國家逐步提高公民生活質量的保證?
我國與西方國家社會保障的范圍是不一樣的。西方國家的社會保障是社會福利的一部分,因此許多國家學者認為社會保障只限於對公民最低生活的保障,是社會福利中的最低層次。因此,我們看到的西方「福利國家」早已超越了這個層次。而我國社會保障制度本身飲食了社會福利,因而我們的社會保障關系的內容不應只限於對公民最低生活的保障。社會福利是國家為改善和提高全體社會成員物質、精神生活而採取的措施,提供的設備和服務,社會福利是社會保障的最高境界。因此,在我們。社會保障關系的內容應是指後者。但同時要注意的是,由於社會福利的普遍性和高水平,它必須是在經濟發展水平達到較高的程序時才能充分實施,否則會導致「福利危機」,阻礙經濟的發展,今日西方一些高福利國家的「福利病」就證實了這一點。所以。這也是同我國社會保障「低水平、廣覆蓋」的精神相適應的。 社會保障關系從不同的角度可以做出多種劃分。依其內容不同,可以分為社會保障關系,社會救助關系、社會福利關系,以及優撫安置關系。依社會保障的體制來劃分,又可以分為社會保障管理關系、社會保障資金籌集關系、社會保障給付關系、社會保障資金運營關系、社會保障監督關系等。概括地講,社會保障關系就是在社會保障實施過程中國家、用人單位以及社會成員之間所發生的各種關系的總和。具體有以下關系:
⑴政府與社會保障實施機構之間的關系。其間包括了委託、管理和監督的關系,政府委託並管理社會保障實施機構對社會成員進行給付和幫助,而社會保障實施機構也要接受政府的監督。
⑵國家與社會成員之間的關系。主要是一種給付關系,明確國家的職責和義務以及社會成員應享受的保障性權利。
⑶社會保障管理機構之間的關系。它是指社會保障職能機構由於職責劃分的不同而形成的分工協作關系。包括社會保障資金的籌集機構、管理機構、運營機構和發放機構,它們應各自有明確的分工,但又在職能上相互銜接,構成一個統一運作的整體。
⑷國家與用人單位之間的關系。國家與用人單位之間因社會保障費用的徵收與繳納而發生的關系。
這些關系並非是單獨存在的,它們往往呈現出交錯復雜的特點。除此之外,就廣義而言,還有社會保障爭議的仲裁與訴訟關系,一般來說,社會保障訴訟應採用行政訴訟的程序進行。

㈩ 社會保障法的基本內容

社會保障的功能。人類發展到今天,社會保障與人們的關系幾乎到了密不可分的程度,隨著歷史的延續及社會化大生產的發展,社會保障愈來愈顯示出其強大的生命力,在促進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功能。

首先,社會保障具有多種經濟功能,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保護和配置勞動力功能。社會成員正常健康的生活是一個社會進步的基礎。沒此則民不聊生,是社會產生不安定的隱患;沒此則不能調動起勞動者生產的積極性。但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出現優勝劣汰的競爭又是不可避免的,這就必然會導致部分勞動者可能要退出勞動力市場,使其及家屬失去收入而面臨生存危機。此時,社會保障就可以通過各種幫助,使這部分社會成員得以擺脫生存危機的困擾,維持最起碼的基本生活需要,這樣才能保護勞動力的生產和再生產。同時,還可以通過建立全社會的統一的社會保障網路及健全的社會保險制度,解除社會成員因變換工作或家庭遷徒而帶來的後顧之憂,從而促進勞動力的合理流動,實現勞動力資源的有效配置,實現社會經濟的正常運行。調節投融資功能。社會保障資金具有較高的穩定性,如把經過幾十年積累的社會保障基金合理地利用起來,其作用將不可忽視。目前,世界各國社會保障基金的運用都是在保證投資安全的情況下,投向可獲較高利潤的項目上以使其增值,但客觀上也確實成為國家調節投資的一大手段,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國家建設。如1988年菲律賓和馬來西亞的保險基金投資收入已佔到社會保障總收入的54.9%和35.4%,可見它在財政投融資上發揮的作用是很重要的。但目前我國社會保障基金被挪用的情況較嚴重,出現短缺的現象,因此這種作用並沒有發揮出來。國民所得再分配功能。首先,市場機制在運行中雖保證了各種資源的合理配置,但也形成了負面影響,出現了一些不安定因素,如分配的差異、收入的懸殊等,這勢必會導致部分社會成員收入下降,生活出現困難。這時,社會保障就可以對低收入階層給予生活所必需的給付,或者在老齡、失業、傷病、殘廢等情況發生之時實施必要的所得給付,就會對經濟活動所造成的所得分配不均進行再分配,實現對國民收入的再調節,盡量縮小貧富差距,緩和社會矛盾。

熱點內容
賠償款怎麼給法院 發布:2025-08-23 10:13:31 瀏覽:113
新婚姻法關於彩禮女方如何維權 發布:2025-08-23 10:00:00 瀏覽:851
法學的精神 發布:2025-08-23 09:37:11 瀏覽:794
勞動法對企業員工身份和退休年齡規定 發布:2025-08-23 09:32:08 瀏覽:191
勞動法中木工定義 發布:2025-08-23 09:08:54 瀏覽:860
法官想退額 發布:2025-08-23 08:59:38 瀏覽:591
縣級政府行政法規嗎 發布:2025-08-23 08:44:31 瀏覽:881
律師商務照 發布:2025-08-23 08:32:08 瀏覽:506
闡述畜牧獸醫行政法的組成 發布:2025-08-23 08:30:41 瀏覽:158
雲南省法律援助第七條 發布:2025-08-23 08:30:34 瀏覽: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