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社會保障法的立法理念
A. 社會保險法的立法宗旨是什麼
總則開宗明義提出「維護公民參加社會保險和享受社會保險待遇的合法權益,使公民回共享發展成果」。這答充分表明《社會保險法》的立法宗旨在於保障和改善民生,因此被百姓稱為民生大法。社會保險立法突出保障民生,這為貫徹落實黨和政府關於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宗旨提供了法律保證。
B. 憲法和社會保險法在我國法律體系中各佔有什麼地位
憲法在我國的法律體系中居於首要地位,是我國的根本大法。
社會保險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中起支架作用的重要法律,成為我國社會保障法律體系的核心部分
C. 《社會保障法》在我國是不是沒有相關具體法條的頒布
我只找到這個`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勞動與社會保障法
勞動內法是調容整勞動關系以及與勞動關系密切聯系的其他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社會保障法是指調整有關社會保險、社會救濟、社會優撫和社會福利方面的法律。《勞動合同法》、《工會法》以及《失業保險條例》和《社會保險費征繳暫行條例》,以及《婦女權益保障法》、《殘疾人權益保障法》等。
D. 我國社會保障法律體系包括哪些內容
社會保障法的概念對社會保障法概念的理解正確、全面與否,涉及版到社會保障法律權體系構架是否合理和有效的問題。而在對社會保障法的概念下定義時,最主要的是正確地概括社會保障法的調整對象。社會保障法的調整對象取決於社會保障的內容與范圍,凡因社會保障工作而形成的社會關系,即是社會保障法的調整對象。那麼,我國社會保障制度包括哪些內容呢?八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批準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明確提出,我國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的總體目標是:加快養老、失業、醫療保障制度改革,初步形成社會保障、社會救濟、社會福利、優撫安置和社會互助、個人儲蓄積累保障相結合的多層次社會保障制度。也就是說上述六個方面內容構成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的基本框架。凡因調整上述社會保障制度而發生的社會關系都應屬於社會保障法的調整對象。應當指出的是,上述各項制度中,社會保險制度是基礎和支柱部分。其內容包括養老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醫療保險和生育保險等方面。一般情況下。通過社會保險就能夠使大多數暫時遇到困難的社會成員獲得基本生活保證。社會救濟是補充,它旨在對生活在貧困線以下的社會成員提供物質幫助並
E. 如何完善社會保障法
(一)社會保障法制制度的構建應與基本國情相適應
目前我國的生產力發展水平不高,經濟實力不強,這就決定了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模式應結合我國國情,一方面,在社會保障立項上應分重點、多層次,採取循序漸進的方式,並制定相比的必要的法律,依法保障實施;另一方面,要將社會保障定位在保障人們的最低生產生活要求,重點加強就業促進的保障項目,充分調動人們的就業積極性,促進經濟發展,從而更好地為社會保障服務。
(二)由地方立法向中央立法發展,並確定中央立法和地方立法許可權
目前,中國社會保障立法大量表現為地方立法。當進入社會保障總體設計與整體推進階段,就必須高度重視並有計劃的頒布全國性的社會保障法律和法規,這是在全國范圍內使社會保障法制走向統一的基本保障。
(三)樹立正確的社會保障立法價值理念
有學者將20世紀初的歐洲社會保障制度原則概括為四個方面:強制性和自願性相結合原則;僱主責任原則;共同責任原則;權利與義務相結合。如德國社會保障的基本價值:公平與效率兼顧,自我負責和團結互助結合。因此,我國在完善社會保障法制時,要根據實際情況樹立正確的社會保障立法理念。
(四)選擇合適的立法模式
就國外社會保障立法模式看,主要有三種:一是美式立法,即制定一部綜合性的社會保障法作為調整社會保障關系的基本法。二是德式立法,即制定多部平行的社會保障法律共同構成社會保障法系統;三是混合立法,就是在頒布有關社會保障的專門法律的同時,將另一些社會保障法的規范納入其他法律部門,從而形成一種混合性的社會保障立法模式。王樅為認為,我國的社會保障立法應採取以社會保障基本法為龍頭,單行法律法規為主導,相關法律為補充的立法模式。首先應抓緊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障法》,這是因為這是整個社會保障法體系中最重要、最核心的部分,也是目前最急需制定的一部法律。在此基礎上,由國務院分別制定《社會救助條例》、《社會福利條例》、《社會優撫條例》等單行條例,待條件成熟時將其上升為人大的立法,最後再編撰為綜合性的法典。
(五)完善社會保障法的監管機制
我們要明確劃分各執法部門的職責范圍,提高執法人員的素質,建立健全工作制度和程序,從嚴執法,公正執法,建議充分調動廣大市民,實施信息公開化,加強監督和監管,從而達到完善社會保障法的監管機制。
F. 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的立法宗旨是
第一條為了規范社會保險關系,維護公民參加社會保險和享受社會保險待遇的合法權益,使公民共享發展成果,促進社會和諧穩定,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G. 社會保障法的名詞解釋
、社會保障——它是政府和社會為了保持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穩定,對勞動者和社版會成員因年老、傷殘、權疾病而喪失就業機會,或因自然災害和意外事故等原因面臨生活困難時,通過國民收入再分配提供物質幫助和社會服務,以確保其基本的生活需要。
H. 簡述社會保障立法原則
社會保障法的基本原則
1.人權保障原則。人權保障是社會保障法的立法之本。當今世界各國的憲法普遍確認了公民的生存權,規定了國家保障公民生存權的義務,因而保障基本的人權就成為社會保障法的立法依據。我國於2004年修正憲法時,首次將「國家尊重和保證人權」寫入了憲法,表明中國政府對社會公民所固有的權利——人權的重視。生存權與發展權是最基本的人權,生存權是維護人的生存所必不可少的權利,包括生命權、健康權、物質享受權等內容。作為一名社會人,生存權是其生存的基本條件,國家應通過相關社會保障立法解決公民的溫飽問題和物質需求,一方面保證公民個體能夠正常的參與社會生活,另一方面,維護社會安全與穩定。發展權是指個人的生理、心理和社會能力獲得的權利,包括學習權、就業權、社會交往權等內容。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與人的價值的提升,社會保障法也越來越關注人的發展權問題,表現為九年義務教育制度、就業服務計劃、公共文化事業的投入等方面。人權保障原則是社會保障法的最基本原則。
2.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結合原則。任何法律都應是一種普遍的規范,社會保障立法應考慮全體社會成員的利益與需求,即普遍性原則。普遍性指全體社會成員平等的享有社會保障權,而不問其性別、種族、年齡、職業地位和信仰等。我國憲法第45條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喪失勞動能力的情況下。有從國家和社會獲得物質幫助的權利」。在保證所有公民平等享有社會保障權利的同時,也要考慮到社會成員之間的階層差別與個體差異,從而需要差別對待,即針對不同類型的社會成員制定內容有別的社會保障法律,即特殊性原則。比如,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的現有構架是包括社會保險、社會福利、社會救濟和優撫安置四大組成部分,我國社會保障在不同領域,將會針對不同的社會對象、層次和結構,制定出相應的應對策略。比如,大體上,在社會救助層面,主要對象為貧困者;在社會保險層面,主要對象為工資勞動者;在社會福利層面,主要面對全體公民;在社會優撫層面,主要面對的是軍人和軍烈屬。另外,由於地區發展水平的不平衡,社會保障也不可能實行「一刀切」。所以,應在全國統一的社會保障制度框架下,因地制宜,普遍性與特殊性相結合。
3.權利與義務相對等原則。權利與義務是法律關系的一個重要構成要素,沒有法律權利和義務,也就不存在法律關系。權利與義務相對等是指公民在享受權利的同時必須承擔相應的義務,只要履行了義務就應當享受相應的權利。作為國家的根本大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任何公民在享有憲法和法律規定權利的同時,必須履行憲法和法律規定的義務。」因此,社會保障立法也必須遵循這種基本原則。社會保障是由國家、單位和個人共同承擔與實現的。因此,每個勞動者都應該在履行規定義務的前提下,去享受社會保障待遇的權利。比如勞動者必須履行勞動的義務,並按社會保險法規定的標准繳納保險費用,才能在退休時享受領取養老保險金的權利。
社會保障法中的權利與義務的對等關系是針對社會保障制度整體而言的,並不能理解為每個社會成員所享受的權利與承擔的義務在數額上嚴格相一致。這也是社會保障制度的互濟性質所決定的。另外,對於一些不具備勞動能力的社會成員,維護他們的基本生存權利是國家的責任,並不需要他們履行特別的義務。
4.與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原則。法律制度作為一種上層建築,必須與經濟基礎相適應。社會保障制度其實是政府主要運用經濟手段協調社會成員之間的關系,實現社會保障的二次分配,解決特定社會問題和實施相關社會政策,進而達到穩定社會秩序目標的宏觀調控措施。社會的生產力水平或者說經濟發展水平是社會保障的物質基礎,所以,在社會保障的立法實踐上,應適應經濟、社會的發展。國家在制定社會保障法律法規時,必須充分考慮當時當地的經濟發展狀況,既要考慮保障國民的生活,又要顧及增強國民投身工作、參與經濟發展的積極性,結合短期利益與長遠利益。
5.集中立法原則。在社會保障出現的初期,社會保障的立法是零散的,但是這樣的分散立法不利於社會保障的正常運行,社會保障立法應遵循集中立法的原則。綜觀當代世界發達國家的社會保障立法體系,有兩種典型立法模式:一是「美國式」,即制定一部綜合性《社會保障法》,作為調整社會保障關系的基本法;二是「德國式」即制定多部平行的社會保障法律共同構成社會保障法系統,如「社會保險法」、「社會福利法」等。
6.國際協調發展原則。社會保障立法在與本國本地區經濟社會水平相適應的同時,也要考慮與國際接軌,遵循國際協調發展的原則。即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社會保障立法應考慮在不同的國家之間建立協調機制,創造處理繳費和支付待遇的國際平台,為全球勞動力流動創造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