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簡述經濟法的獨立性

簡述經濟法的獨立性

發布時間: 2025-08-22 11:41:49

⑴ 經濟的獨立性體系是什麼

經濟法的獨立性 「經濟法」顧名思義是有關經濟方面的法律,這是一般人對經濟法的粗淺認識,實際上要全面認識經濟法,這種定義未免過於籠統模糊,不能表明經濟法的性質和特徵。即使在法學界大多數法律名家尚未達成一致意見。有些學者提出經濟法不能獨成體系,它是叢民法行政法中各抽出一部分強制性的劃歸到自己的體系中;還有些學者提出現階段中國不需要經濟法,只要將民法的作用充分發揮出來就足以解決經濟法所要調整的社會關系了;而有些學者肯定經濟法的存在以及所發揮的作用。究竟經濟法能否成為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呢?答案是肯定的。經濟法的地位問題歸結到一點就是經濟法是不是一個法律部門的問題,而進一步研究其實重要的就是經濟法的獨立性問題,這個問題是上個世紀以來法學界爭論的焦點,可以肯定的說經濟法是一個部門法。前面已對經濟法的概念進行了分析,下面具體就經濟法的獨立性進行研究。判斷經濟法是否為部門法須確立一個明確的部門法劃分的標准,而不是不顧現實自封為部門法。部門法的劃分有對象說,對象加方法說,還有方法說,還有目的說等。按照多數的觀點認為特有調整的對象和方法是劃分的標准。但方法相對於對象來說是次後的,特有的調整對象才是關鍵,任何法律部門都有其調整的對象,這是劃分部門的根本標志,它是指法律部門調整的特定社會關系(5) .雖然有人對這一傳統的劃分方法提出了質疑,但他還是不得不承認,對經濟法的基本界定說還是應當立足於經濟法的調整對象及其根本特徵,否則經濟法就成了無本之木,無異於空中樓閣,經濟法的科學性也就值得懷疑(6) .在前面的定義中已經闡述了經濟法的調整對象是國家對經濟的管理協調關系。這種關系的一方主體是國家經濟機關,另一方則是市場經營的主體,大到公司企業集團,小到「戶」(7) 這種經營的單位。從客觀上說,經濟法調整的的對象是一種社會關系,具體說有宏觀調控法(或者宏觀經濟法)、市場規製法、經濟組織法等方面。宏觀調控法主要包括金融財稅等,市場規製法包括不正當競爭法和反壟斷法以及產品質量法等方面的內容,經濟組織法主要包括了公司企業法等方面的內容。調整的對象基本上就決定了經濟法的獨立性和特殊性,在經濟的管理協調過程中會使用包括民事、行政等方面的調整手段,這並不會影響經濟法的獨立地位,現實的情況非常復雜,使得國家必須用多方面的手段進行調整。另外經濟法也不是沒有自己的調整手段和方法,如「經濟不名譽」處罰等。所以從理論上來說經濟法有明確的調整對象並輔以一定的調整方法,它就具有作為一個法部門的獨立性,應該成為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
http://wenwen.soso.com/z/q121281607.htm
http://www..com/s?wd=%BE%AD%BC%C3%B5%C4%B6%C0%C1%A2%D0%D4%CC%E5%CF%B5&ch=&tn=8751&bar=&inputT=1016

⑵ 2018年中級會計師《經濟法》重點:經濟法主體的法律責任

考友們都准備好2018年中級會計師考試了嗎?本文「2018年中級會計師《經濟法》重點:經濟法主體的法律責任」,跟著來了解一下吧。要相信只要自己有足夠的實力,無論考什麼都不會害怕!

2018年中級會計師《經濟法》重點:經濟法主體的法律責任

經濟法主體的法律責任,是經濟法主體因實施了違反經濟法規定的行為而應承擔的法律後果。

一、經濟法責任的分類

經濟法主體的法律責任,可以依據不同的標准,作出不同的分類。

二、經濟法責任的獨立性與特殊性

(一)經濟法責任的獨立性

經濟法主體的法律責任並不是民事責任、行政責任和刑事責任的簡單相加,而是有其獨立性。

(二)經濟法責任的特殊性

三、經濟法責任的具體類型

1.按照承責主體的不同,可以將經濟法責任分為調控和規制主體的責任,以及接受調控和規制的主體的責任。

2.按照追究責任的目的,可以把經濟法責任分為賠償性責任和懲罰毀念性責任。

3.依據責任的性質,還可以把經濟法責任分為經濟性責任和非經濟性責任,或稱為財產性責任和非財產性責任。

四、不同主體的責任差異與司法救濟

由於經濟法主體的身份和地位、行為目標和宗旨有別,各自的法律待遇、享有權利或權力的法律依據不同,相應的義務各異,因而所需承擔的違法責任也不同。

在市場規製法領域,由於規制主體的責任螞森一般是可以特定化的,因而可以通過司法途徑來追究其責任。但在宏觀纖物困調控法領域,由於調控主體的行為往往被認為屬於抽象行為等原因,要追究其責任比較困難。

五、賠償性責任與懲罰性責任

經濟法主體可能承擔的賠償性責任,主要有兩類:一類是國家賠償;另一類是超額賠償。國家賠償的主體是國家,超額賠償的主體是市場主體。

⑶ 簡述經濟法責任的獨立性

經濟法的法律責任的形式:

民事責任形式、刑事責任形式、行政責任形式。經濟法的法律責任是指在國家干預和調控社會經濟過程中因主體違反經濟法律、法規而依法應強制承擔的否定性、單向性、因果性經濟義務。經濟法責任是由經濟法律法規所確認的各種責任形式的總稱。

4.經濟法責任具有明顯的不對等性和不均衡性。經濟法責任以社會整體利益、社會責任為本位,改變了原來法律責任中權利與義務對等,責任與義務對等性。經濟法律關系主體之間責任往往是單向義務,不存在對等性。

5.責任形式的多樣性。基於此,經濟法的法律責任的承擔方式應該是包括民事、刑事、行政責任在內的綜合責任形式

⑷ 簡答經濟法作為法的部門的獨立性

凡調整仔老特定社會關罩彎系的全部現行法律規范,就組成一個獨立的法的部門,法的調整對象是劃分法的部門的標准。根據法律規范調整對象的不同,可以把現行的法律規范劃分為若干類。每一類現行的法律規范,在法學上稱為一個獨立的法的部門。而經濟法有特定的調整對象,即國家協調本國經濟運行過程中發生的經濟關系;經濟法的調整對象同其他法的部門的調整對象是可以分開的,念悶升因此,經濟法是一個獨立的法的部門。

⑸ 求一篇學習《經濟法概論》心得或體會。。。。1200字左右。。。。

試論經濟法的獨立地位

經濟法的地位問題其實就是經濟法是不是一個法律部門的問題,解決這一問題必須明確經濟法的概念,證明其獨立性,並在理論和現實的基礎上對相關部門法加以區分.

一、經濟法的概念

經濟法從其萌芽至今已走過了100多年風風雨雨的歷程,它的產生以至發展都伴隨著爭吵,目前學界還沒有統一的定義。作為理論思維的第一步就是給經濟法下定義,這也是經濟法研究學者的首要任務。前人在此已做了相當的工作,總的說來,對經濟法的定義可以分為兩類觀點:一是承認經濟法是一個法部門,進而在此基礎上進行定義;二是不承認經濟法的獨立地位,認為經濟法是一個學科或是一種規范的綜合等等。

否定經濟法的普遍觀點認為「經濟法沒有統一的調整對象和方法,所以無論是單個的經濟法規或是這些法規的總合,都不能構成獨立的法律部門」(1) 。而肯定派則認為經濟法有獨立的調整對象和方法,堅持經濟法的獨立法律部門地位(2)。綜觀兩方的觀點其最大的分歧就在於經濟法是否有有別於其他部門法的調整對象和方法,這也是傳統部門法的劃分標准。還有部分學者為求證經濟法的獨立地位對傳統的部門法劃分標准提出了質疑,認為法部門的劃分並非如此,現在不得不對這一傳統理論加以徹底的改造了(3)。當然還有提「法域說」和「法體制說」的。筆者以為我們沒有必要一廂情願的為建立一套理論而去任意否定已有的且被大家所公認的東西,否定這一點就不是一種實事求是的研究態度。唐詩有言:「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這句詩用來說明經濟法的發展極恰。經濟法的獨立地位應該得到肯定,如何去詮釋經濟法呢?首先還得從法談起,法律就是調整一定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那麼經濟法也是為調整一定的社會關系而存在,了解這一點給經濟法下定義就不是一件難事。從蘇聯改造過來的「縱橫統一說」在學界曾佔有相當的地位,此說認為經濟法調整的是縱向的經濟管理關系和橫向的經濟協作關系(4)。這一觀點試圖使經濟法的調整對象更加明顯,但無意間卻犯下了一個致命的錯誤,那就是經濟協作關系更多的是平等的民事主體之間的關系,這不應屬於經濟法調整的范疇,而是民法調整的范疇。經濟法主要是從公權力入手來調整公私融合的部分,也就是公私之間的交叉關系。現在特別是象中國這樣的日益發展的經濟民主社會,公權力應該在一定的地方適可而止,不應過多的涉入私權利。因此,經濟法應定義為是調整國民經濟的管理和協調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這一概念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和理解:首先,經濟法調整的是縱向的經濟管理和協調關系,這區別於平等民事主體之間的關系。其次,調整的主體其中重要一方是國家相關的經濟機關,這是為擺脫行政機關對經濟的盲目干預,確定一定的機關進行經濟的管理和協調工作。雖然,經濟法是以一定的強力為基礎的,但強力並不是直接調整手段而是作為經濟管理協調的堅實後盾。

二、經濟法的獨立性

經濟法的地位問題歸結到一點就是經濟法是不是一個法律部門的問題,而進一步研究其實重要的就是經濟法的獨立性問題,這個問題是上個世紀以來法學界爭論的焦點,可以肯定的說經濟法是一個部門法。前面已對經濟法的概念進行了分析,下面具體就經濟法的獨立性進行研究。

判斷經濟法是否為部門法須確立一個明確的部門法劃分的標准,而不是不顧現實自封為部門法。部門法的劃分有對象說,對象加方法說,還有方法說,還有目的說等。按照多數的觀點認為特有調整的對象和方法是劃分的標准。但方法相對於對象來說是次後的,特有的調整對象才是關鍵,任何法律部門都有其調整的對象,這是劃分部門的根本標志,它是指法律部門調整的特定社會關系(5)。雖然有人對這一傳統的劃分方法提出了質疑,但他還是不得不承認,對經濟法的基本界定說還是應當立足於經濟法的調整對象及其根本特徵,否則經濟法就成了無本之木,無異於空中樓閣,經濟法的科學性也就值得懷疑(6)。在前面的定義中已經闡述了經濟法的調整對象是國家對經濟的管理協調關系。這種關系的一方主體是國家經濟機關,另一方則是市場經營的主體,大到公司企業集團,小到「戶」(7) 這種經營的單位。從客觀上說,經濟法調整的的對象是一種社會關系,具體說有宏觀調控法(或者宏觀經濟法)、市場規製法、經濟組織法等方面。宏觀調控法主要包括金融財稅等,市場規製法包括不正當競爭法和反壟斷法以及產品質量法等方面的內容,經濟組織法主要包括了公司企業法等方面的內容。

調整的對象基本上就決定了經濟法的獨立性和特殊性,在經濟的管理協調過程中會使用包括民事、行政等方面的調整手段,這並不會影響經濟法的獨立地位,現實的情況非常復雜,使得國家必須用多方面的手段進行調整。另外經濟法也不是沒有自己的調整手段和方法,如「經濟不名譽」處罰等。

所以從理論上來說經濟法有明確的調整對象並輔以一定的調整方法,它就具有作為一個法部門的獨立性,應該成為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

四、經濟法與相關部門法的關系

若要進一步明確其部門法的地位,須與相鄰的部門法加以比較,不能區別就難說經濟法是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經濟法涉及公私權利的問題,一方面它與民法有千絲萬縷的聯系,一方面它的主體是行政機關,與行政聯系緊密,所以准確的區分經濟法與民法和行政法的關系才能說明經濟法的是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相較而言,其他部門法就沒有什麼可比較的必要,本文由於篇幅的限制,也不打算與民法和行政法之外的部門法相比較。

與民法相比較,雙方調整關系的主體明顯是不一樣的,民法調整的是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而經濟法則是調整的不平等主體之間的經濟管理協調關系,與人身關系無關。明確的區分經濟法和民法是為了讓公權利不幹預私權,讓市場經濟按價值規律發揮最大的作用。經濟法與民法並不是對立的,經濟法是民法的重要補充,可以說民法是經濟法的基礎,經濟法是民法的保障。

眾所周知狹義的民法不包括商法,商法是後來才出現的特別民法。盡管有民商分離和民商合一的不同,但商法屬於廣義的民法是沒有異議的,其基本的價值理念與民法是相同的,調整的對象仍然是平等的民事主體之間的關系,脫離這點商法就不成其為民法。一般認為商法包括公司法、保險法、海商法等,但這些同時又被納入經濟法的范疇,如何具體的區分商法和經濟法呢?有的學者為了解決這一問題,考證了商法的來源,認為商法本來就是一個不十分規范的叫法,也就是說沒有商法,建議把調整平等主體的部分劃入民法中,而餘下的劃歸經濟法(8)。筆者以為這完全沒有必要,保持民商法的現有提法已是共識,所以屬於商法的相關法中可以有經濟法規范,只是雙方的研究角度不同,商法可以從主體資格、權力自治等方面就以規定和研究,而經濟法則從經濟組織、競爭規范等方面進行規定和研究。商法與經濟法並不矛盾,它們是相輔相成的,其區分關鍵在調整的主體不同。

與行政法相比較,二者主體方面存在相似之處,行政機關有行政職能和經濟職能,也就是說國家一方面是統治者的身份,另一方面又是管理者、組織者,在某些時候還是經營活動的參與者。其行使行政職能的由行政法調整,行使經濟職能的由經濟法加以調整。傳統的行政法內容龐雜,不利於提高行政機關的效率並規范行政行為,一些原來行政領域的東西應分離出來納入新的法律部門如經濟法來調整,而一些未成熟又沒有形成一套法律系統的法規繼續留在行政法中,最終行政法調整餘下的部分。所以行政法應該是規定行政機關的組織和職權,並規定公民在受到行政機關侵害時的行政救濟(9)。因此區分經濟法和行政法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首先從調整對象上看,行政法只調整發生在行政活動中的行政關系,如公安管理關系,人事行政關系等,經濟法調整的是經濟活動中的管理協調關系,包括產業政策管理關系,工商管理關系等。再是從調整的方法上看,經濟法更廣,不僅涉及有民法和行政法的方法,還有自己特有的方法,而且經濟法在宏觀調控上更多的是採用間接調控方式。最後,經濟法規范專業性更強,更復雜。

⑹ 經濟法能成為一個獨立的法的部門的原因是

經濟法能成為一個獨立的法的部門的原因是經濟法的調整對象特定。

1、調整對象的獨特性

經濟法有著獨立的調整對象,即具有獨立的經濟關系。這種獨立的經濟關系是在國家協調本國經濟運行過程中發生的,以各類經濟主體為核心的具有全局性和社會性的經濟關系。這種經濟關系的獨立性和重要性使得經濟法成為一個獨立的法的部門。

經濟法的基本內容

1、經濟法的調整對象

經濟法的調整對象主要是宏觀經濟調控關系和市場規制關系,包括宏觀經濟調控關系和市場規制關系,以及與此密切聯系的生產關系、交換關系、分配關系和消費關系。經濟法的調整對象具有特定性、復雜性、廣泛性和社會性等特點。

2、經濟法的基本原則

經濟法的基本原則是指經濟法的基本准則和最高指導思想,是制定和實施經濟法的總綱領和總要求。經濟法的基本原則主要包括:維護國家經濟秩序和促進經濟發展;保護市場主體合法權益;公平與效率兼顧;社會利益與個人利益協調;國內經濟與國際經濟協調發展等。

3、經濟法的法律制度

經濟法的法律制度是指國家在經濟管理和調控過程中所制定的各項法律制度,是經濟法的重要組成部分。經濟法的法律制度主要包括:反壟斷法、反不正當競爭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產品質量法、價格法、產業政策法、財稅法、金融法、計劃法等。

熱點內容
公司治理規章制度 發布:2025-08-22 13:07:22 瀏覽:318
民法典的專題 發布:2025-08-22 13:01:54 瀏覽:812
寧波私自外牆開設門窗條例 發布:2025-08-22 12:53:06 瀏覽:629
綜合行政執法局規章制度 發布:2025-08-22 12:49:42 瀏覽:190
行政案件不開庭也聯系不到法官 發布:2025-08-22 12:45:33 瀏覽:729
法官年度個人總結 發布:2025-08-22 12:30:13 瀏覽:615
法律援助的律師可靠嗎 發布:2025-08-22 12:26:00 瀏覽:611
行政機關公眾號的法律效力 發布:2025-08-22 12:20:11 瀏覽:884
2018司法考試卷四真題 發布:2025-08-22 12:18:46 瀏覽:772
順義法院法官照片 發布:2025-08-22 12:16:46 瀏覽: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