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婚姻法民法典修改亮點
⑴ 《民法典》的新規,對於夫妻之間有什麼改變
《民法典》在婚姻家庭編對夫妻關系的規范主要就是上述內容。對於每一對夫妻來說,知曉並弄懂了《民法典》對夫妻之間在財產和身份關繫上的一些規定,對指導夫妻生活,主動運用法律解決夫妻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將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⑵ 評析民法典草案:民法典婚姻家庭編的亮點和不足之處
【導讀】最近,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了我國《民法典》,這部法律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民法典是新中國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它的出台,取代了現行的民法通則、物權法、合同法、擔保法、婚姻法、收養法、繼承法、侵權責任法。
民法典由民法總則與各分編「合體」而來,包括總則編、物權編、合同編、人格權編、婚姻家庭編、繼承編、侵權責任編及附則,共1260個條文,覆蓋每一個公民從出生到死亡的全部生活。
民法典與人口和生育問題關系比較密切的部分是婚姻家庭編。我們認為,婚姻家庭編的最大亮點,是刪除了原婚姻法和收養法有關計劃生育的內容,婚姻家庭編(以及整部民法典)沒有出現「計劃生育」一詞。但婚姻家庭編也有一些不足之處,主要是關於法定婚齡以及限制收養子女數這兩個方面。下面分別進行詳細分析:
一、在婚姻部分,民法典第一千零四十七條規定:「結婚年齡,男不得早於二十二周歲,女不得早於二十周歲。」
這條關於法定婚齡的規定,是沿用了原《婚姻法》第六條的規定。事實上,1980年我國制定《婚姻法》時之所以把法定婚齡規定得這么高,其中一個原因就是為了配合當時推行的「一胎化」政策。隨著我國生育政策的逐步放寬,原《婚姻法》規定的法定婚齡早已不合時宜。
全國人大代表黃細花在2012年和2017年全國兩會上提交建議,把男性和女性的法定婚齡統一降到18周歲。何亞福先生也曾在《新京報》上撰文分析,我國現行法律規定18周歲的人是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成年人。而結婚是一種民事行為,如果18歲不允許結婚,意味著這個成年人不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因此,法定婚齡統一到18歲,是對法律體系邏輯統一的尊重。需要指出的是,降低法定婚齡並不等於提倡早婚。這是因為,法定婚齡只是允許結婚的最低年齡,並不是說到了法定婚齡就應該結婚。
有一種很普遍的觀點是:現在很多人在18歲時仍然讀高中,怎麼能結婚?這種觀點忽視了這樣一個事實:現在很多農村人並不讀高中,而是初中畢業就去打工了。這些農村青年出去打工兩三年,到18歲時,心智已比較成熟。所以,用城市人的眼光來看法定婚齡降到18歲,可能不切實際;但從農村人的角度來看,這一議案是接地氣的。
法定婚齡降到18歲,對大多數人來說並沒有什麼影響,因為即使法定婚齡降低了,大多數人仍然會在男22歲、女20歲以上的年齡結婚。2015年中國婦聯發表的《中國幸福婚姻家庭調查報告》顯示,我國平均結婚年齡為26歲,男性比女性高2.3歲。而根據江蘇省民政廳的數據,2017年,江蘇省平均初婚年齡為34.2歲,其中女性34.3歲,男性34.1歲。因此,法定婚齡降到18歲,並沒有損害到多數人的權益,但保護了少數人的權益。
從國際上來看,我國現行的法定婚齡高於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其中我國男性的法定婚齡是世界最高。比如,歐洲大多數國家的法定婚齡是18歲;美國的法定婚齡由各州決定,很多州也規定是18歲;在東亞地區,日本的法定婚齡是男女均為18歲,我國台灣省和韓國的法定婚齡是,在父母同意下,男18歲,女16歲就可以結婚,而到了20歲,就不需要父母同意也可以結婚。
二、在收養部分,民法典第一千一百條規定:「無子女的收養人可以收養兩名子女;有子女的收養人只能收養一名子女。」
我們認為,雖然這條規定比原《收養法》規定「只能收養一名子女」有所放寬,但限制收養人最多隻能收養兩名子女,仍然是不必要的。
過去,限制生育的政策以及《收養法》對收養設置嚴苛的條件,是導致棄嬰和拐賣兒童增多的兩個重要原因。因為生育限制政策在壓縮普通家庭按意願生育孩子空間的同時,嚴苛的收養規定大大窄化了正常收養的渠道。一旦正常合理的途徑被阻滯,非法的行為就有了滋生的土壤,兒童拐賣猖獗正是這一規律的體現。這可以從拐賣兒童的需求和供給兩個方面來理解。
從需求來看,在生育限制政策下,部分家庭無法通過增加生育數量來滿足有兒、有女或兒女雙全的需求,也無法滿足《收養法》中無子女的規定,但購買兒童卻可以進行性別選擇,也可繞過當地計劃生育機構在懷孕期間的干擾和脅迫。還有,無法生育的夫妻早年可將親友的孩子過繼到身邊,但《收養法》將送養的孩子也當成計劃內生育名額,使得親友很難生育更多的孩子過繼出去。
從供給來看,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李春雷副教授針對133個被拐賣兒童案例的實證分析顯示,有一半多兒童是被親生父母或親戚出賣。該分析並未列出具體的出賣原因,但如果這些家庭能將孩子合法送養給親友,其中很多應該不至於將孩子賣掉。
中國早已經陷入低生育率陷阱已是不爭的事實。特別是,在全面二孩政策實施之後,近三年全國出生人口仍然連續下降。這種人口趨勢將嚴重威脅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在全面放開乃至大力鼓勵生育已經逐漸成為社會共識的背景下,以限制生育為目標對公民收養子女數量進行限制早已不合時宜。為此,我們建議把民法典第一千一百條規定「無子女的收養人可以收養兩名子女;有子女的收養人只能收養一名子女。」改為「收養人可按意願和經濟狀況收養多名子女」,並明確規定被收養的孩子與親生孩子在落戶和受教育方面享有同等的權益。
最後,我們建議政府建立收養制度,在父母沒有條件自己養育時,孩子可由政府機構代養,在規定年限內可以領回。
⑶ 2020年民法典這些亮點一定要知道,一點就懂!
【導讀】民法典被譽為社會生活的網路全書,大到合同簽訂、公司設立,小到物業費、離婚糾紛,民法典幾乎涵蓋了所有的民事活動。我國首部民法典草案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審議。草案共7編,依次為總則編、物權編、合同編、人格權編、婚姻家庭編、繼承編、侵權責任編,以及附則,共1260條。
作為保護民事權利的法典,各分編草案對結婚、離婚、收養、繼承、小區物業生活等民事生活的各個方面,以及高空拋物責任認定規則、網路侵權責任等社會關注焦點,均作出了規定。
草案有7亮點。
1 婚前隱瞞重大病史可以申請婚姻無效
對比現行婚姻法,婚姻家庭編草案對坦白婚前重大病史作出了規定,明確提出:一方患有重大疾病的,應當在結婚登記前如實告知另一方;不如實告知的,另一方可以向人民法院請求撤銷婚姻。
對此,有的全國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提出,婚前應該坦白哪些重大病史?草案上述條款應明確認定重大疾病的標准。
無效婚姻中的無過錯方的民事賠償權,現行婚姻法及相關司法解釋均未作出規定。因此,如果當事人因重婚、近親婚、早婚等原因向法院起訴請求確認婚姻無效,法院只能判決宣告婚姻無效,並不能同時判決過錯方給予損害賠償。也就是說,無效婚姻中的無過錯方沒有直接主張民事損害賠償的權利。
草案則對上述無效婚姻賠償制度作出了重大調整,明確提出「婚姻無效或者被撤銷的,無過錯方有權請求損害賠償」。
也就是說,因重婚、早婚、近親婚、「騙婚」等原因向法院起訴請求確認婚姻無效的當事人,或者因被脅迫結婚、婚前未告知重大疾病等原因請求撤銷婚姻的當事人,只要對無效婚姻、被撤銷婚姻的發生並無過錯,均可以同時主張民事損害賠償。
此外,從一審稿到三審稿,都增加了一項婚姻無效的情形,即規定「以偽造、編造、冒用證件等方式騙取結婚登記的,婚姻無效」。
有的專家學者提出,以偽造、編造、冒用證件等方式騙取結婚登記的情形較為復雜,其中既可能有重婚、未達到婚齡等問題,也可能僅是違反結婚登記的形式要件,不宜一律認定為無效,可以在實踐中根據具體情況確定婚姻效力。
據此,去年12月的四審稿刪除了上述婚姻無效的情形。
不過,有觀點認為,近年發生了數起「被結婚」事件,例如貴州一位女士辦理購房事宜時查詢到,自己竟與一位素不相識的男子在外地的民政局登記結婚。一審至三審稿新增的「騙婚」無效情形,可以遏制此類「被結婚」,即冒用他人身份證件、戶口簿、無配偶證明等方式騙取結婚登記的行為。
2 離婚損害賠償增加「兜底」條款
現行婚姻法規定,因重婚、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家暴、虐待遺棄家庭成員等情形導致離婚,無過錯方有權請求損害賠償。也就是說,沒有達到與他人同居、重婚程度的婚內出軌,視頻、照片、聊天記錄等證據如果無法證明存在長時間、持續的同居關系,無過錯方也很難獲得賠償。
婚姻家庭編草案對離婚損害賠償增加了「兜底」條款,新增了「有其他重大過錯的」情形,即婚內出軌等造成婚姻嚴重損害的情形,都可以納入上述「兜底」條款。
對於婚內財產轉移,現行婚姻法規定:離婚時,一方隱藏、轉移、變賣、毀損夫妻共同財產,或偽造債務企圖侵佔另一方財產的,分割夫妻共同財產時,對隱匿、轉移、變賣、毀損夫妻共同財產或偽造債務一方,可以少分或不分。離婚後,另一方發現有上述行為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請求再次分割夫妻共同財產。
草案則刪除了上述條款中的「離婚時」這一特定時間限定條件,由此強化了夫妻共同財產安全的保護范圍。
依據現行婚姻法的規定,只有在夫妻分別財產制下,即夫妻書面約定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財產歸各自所有,如果一方因撫育子女、照料老人、協助另一方工作等付出較多義務的,離婚時有權向另一方請求補償。
草案則擴大了離婚補償的適用范圍,刪除了上述夫妻分別財產制的限定條件。
此外,圍繞離婚訴訟中的「搶孩子」「藏孩子」糾紛,草案也作出了針對性規定:已滿兩周歲的子女,父母雙方對撫養問題協議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根據雙方的具體情況,按照最有利於未成年子女的原則判決。
3 已有1名子女收養人也可收養
近年來,事實收養(未辦理合法手續的收養行為)不斷增多,部分法學工作者和公眾呼籲修改收養法,降低收養人門檻,解除「無子女」「只能收養一個子女」等收養條件的制約,並增加跟蹤回訪規定,完善收養審查考核制度。
婚姻家庭編草案呼應了上述立法建議,部分放寬了對收養條件的限制。收養人應當具備的條件,由「無子女」修改為「已有1名子女的收養人也可收養」;收養子女的人數限制,由「收養人只能收養一名子女」修改為「無子女的收養人可以收養兩名子女,有一名子女的收養人只能收養一名子女」;收養對象的年齡,刪除了現行「不滿十四周歲」的限制,即18周歲以下未成年人都可以被收養。
此前,一些基層民政機關在現行收養法和民政部《中國公民收養子女登記辦法》基礎上出台規定,要求辦理收養登記,需提交由公安機關出具的無違法犯罪記錄證明等材料。
草案吸納了上述做法,將收養人無不利於被收養人健康成長的違法犯罪記錄納入收養條件。同時設定了收養異性子女年齡差,無配偶者收養異性子女,收養人與被收養人的年齡應當相差四十周歲以上。
對於上述修改,部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認為,收養條件應當進一步放寬。委員陳文華就提出,「無子女或者只有一名子女可以收養,這一款不應該成為收養人的限制,世界上把收養視為一種慈善行為,是一種善舉,只要有善心、有能力,沒有其他不良的情況,我覺得善舉是完全可以的,不應該限制」。
還有觀點認為,2015年「南京虐童案」等虐童事件表明,現行法律主要對收養條件、收養程序作出了規定,但收養追蹤評估制度缺位。建議除民政部門之外,引入居委會以及第三方機構等社會組織,通過長期的追蹤評估,判定收養關系是否遵循了「最有利於被收養人原則」。
4 配偶、父母有權決定捐獻逝者遺體
當前,我國器官捐獻立法,仍以國務院制定於2007年的《人體器官移植條例》為主,近年來,不斷有代表、委員建議制定有關器官移植、遺體捐獻的法規。本次民法典編纂,人格權編草案2018年8月首次提請審議時,就對器官移植作出了規范,規定:自然人有權依法自主決定無償捐獻其人體細胞、人體器官、人體組織、遺體。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強迫、欺騙或者利誘自然人捐獻,同時也明確禁止以任何形式買賣人體細胞、人體器官、人體組織、遺體。
5 「禁止性騷擾」條款細化用人單位責任
「禁止性騷擾」入法系人格權編草案的亮點之一。2018年8月,民法典各分編草案初次審議時,草案就寫入了「禁止性騷擾」條款:違背他人意願,以言語、行動或者利用從屬關系等方式對他人實施性騷擾的,受害人可以依法請求行為人承擔民事責任。用人單位應當在工作場所採取合理的預防、投訴、處置等措施,預防和制止性騷擾行為。
6 私人生活安寧納入隱私權
隱私權是一項重要的人格權,但近年來頻發的賓館客房安裝攝像頭偷拍、「人肉搜索」等事件,以及電信詐騙、騷擾電話等,帶來了隱私權保護的新問題。本次人格權編的編纂,隱私權和個人信息保護章節回應了上述新問題,從一審到四審,「隱私」定義不斷完善。
此外,草案擴大了個人信息保護的范圍,將「電子郵箱地址」和「行蹤信息」納入其中。
7 AI換臉、偽造聲音侵犯肖像權聲音權
肖像權作為人格權的一部分,一直受到法律的嚴格保護。不過,去年2月,有人用AI技術將演員朱茵的臉換成了楊冪,「AI換臉」對肖像權維權提出了新的挑戰。
兩個月後,人格權編草案二審稿提請審議時,回應了「AI換臉」的肖像權維權問題,新增規定:任何組織或個人不得以醜化、污損,或者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偽造等方式侵害他人的肖像權。未經肖像權人同意,不得製作、使用、公開肖像權人的肖像,但是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同時,二審稿還將「聲音」納入了人格權的保護范圍,增加規定:對自然人聲音的保護,參照適用肖像權保護的有關規定。
也就是說,利用信息技術手段「惡搞換臉」;偽造他人的聲音、面部表情及身體動作,拼接合成虛假內容,均屬於侵犯肖像權、聲音權。
以上就是小編今天給大家整理分享的關於2020年民法典亮點的相關內容,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