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經濟法對市場主體的權利保護

經濟法對市場主體的權利保護

發布時間: 2022-01-05 03:44:07

經濟法主體能夠享有的經濟權利有哪些

(一)調控主體與規制主體的職權
調控主體與規制主體的職權,可以總稱為「調制權」,分為宏觀調控權和市場規制權兩大類。
1.宏觀調控權。
宏觀調控權可以分為宏觀調控立法權、宏觀謫控執法權。還可根據具體調控領域、具體調控方式等標准,把宏觀調控權分為財政調控權、金融調控權、計劃調控權等。其中,財政調控權包括財政收入權和財政支出權,前者包括征稅權、發債權等;後者包括預算支出權、轉移支付權等。金融調控權包括貨幣發行權、利率調整權等;計劃調控權包括產業調控權和價格調控權等。
2.市場規制權。
市場規制權可以分為市場規制立法權、市場規制執法權。主要包括對壟斷行為、不正當競爭行為、侵害消費者權利行為的規制權,特別是對價格、質量、廣告、虛假信息、濫用優勢地位,以及其他違反公認的商業道德等行為的規制權。此外,隨著市場經濟發展等因素的出現,又產生了特殊市場規制權(或稱特別市場規制權),如金融市場規制權、房地產市場規制權、能源市場規制權,等等。
3.調制權的分配。
由於調制權的種類各異,各個調控主體和規制主體作為負有特定職能的部門,所享有的職權各不相同。同時,同一主體可能既享有調控權,又享有規制權。
(二)調控主體和規制主體的主要職責
調控主體和規制主體在享有宏觀調控權和市場規制權等職權的同時,也要履行相應的職責。這些職責主要包括貫徹法定原則,依法調控和規制,不得棄權等。
1.貫徹法定原則。
貫徹法定原則是調控主體和規制主體的基本職責。法定原則是經濟法的基本原則,也是各類主體必須貫徹和遵守的原則。
2.依法調控和規制。
依法調控和規制是調控主體和規制主體的重要職責。調控主體和規制主體必須依據法律的規定,來行使調制權,而不是濫用或超越自己的調制權。
3.不得棄權。
調控主體和規制主體不能放棄調制權,由於調制權直接關繫到國家的基本利益和國民的基本權利,因此,該調控的時候調控,該規制的時候必須規制,不能違法地不作為,或者任意放棄。
(三)接受調控和規制的主體的權利
接受調控和規制的主體主要是市場主體,其權利可以統稱為「市場對策權」。市場對策權是接受調控和規制的市場主體從事市場經濟活動的一種自由權,它可以是平等的市場主體之間的對策權,也可以是市場主體隊調制行為的對策權。東 奧中級職稱欄目精選稿件。
(四)接受調控和規制的主體的義務
1.接受調控和規制的義務。
市場主體應當接受相關國家機關依法作出的宏觀調控和市場規制。依法實施的調制行為,如國家立法機關依法調整稅率、利率,國家征稅機關依照法律的規定進行征稅,中央銀行調整存款准備金率等,只要是依法進行的,市場主體就不能拒絕或反抗,這是其基本義務。
2.依法競爭的義務。
在競爭的過程中,市場主體不能採取不公平的方式、不正當的手段,去損害其他競爭主體的利益,這是依法競爭的基本要求。一旦市場主體違反這些義務,就要承擔經濟法上的責任。

② 我國經濟法遵循的基本原則包括有( ). A. 保護市場主體合法權益的原則 B. 誠實信

ACE ; CDE ;ABCDE; ABCE ;ABCE 你這些題目感覺都像出自 研究生編的練習冊~·~ 許多問題 如調整對象 特徵都是眾說紛紜~

③ 在經濟法方面的規范性法律文件中,屬於規范市場主體方面的文件有哪些

《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價格法》 《中版華人民共和國產品權質量法》
規范性法律文件是表現法的內容的形式或者載體,它是普遍、多次和反復適用的法律文件,即通常所謂的法律,有憲法、法律、法規規章等淵源形式。

④ 經濟法對政府與市場關系的處理

經濟法對政府和市場關系的處理,應該是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同時通過政府的宏觀調控彌補市場不足。

⑤ 經濟法對經濟法律關系的保護有哪些特點

在整個國民經濟生活中,經濟法對經濟法律關系的保護,既可以在通過監督經專濟法律關系的參加者正屬確行使權利(權力)和切實履行義務中得到體現,也可以通過嚴格執法來保護權利主體的的合法權益來保護經濟法律關系。
保護經濟法律關系的方法:
1、經濟制裁。常用的有賠償經濟損失,交付違約金等。
2、經濟行政制裁。指行為人尚未構成犯罪,由國家行政機關依法給予的經濟性質的行政處分。
3、經濟刑事制裁。指對違反經濟刑法造成嚴重後果的經濟犯罪分子,由法院給予的刑事制裁。

⑥ ( )體現經濟法對市場的監督,為市場主體提供一個公平、安全的交易環境

經濟法主體與市場主體是不同的。
經濟法主體亦稱經濟法律關系的主體,內是在國家協容調本國經濟運行過程中,依法享受權利(權力)和承擔義務的社會實體。它是經濟法律關系構成的基本要素,是經濟法律關系的直接參與者,既是經濟權利(權力)的享有者,又是經濟義務的承擔者,是經濟法律關系中最積極、最活躍的因素。
市場主體是指在市場上從事經濟活動,享有權利和承擔義務的個人和組織體。具體來說,就是具有獨立經濟利益和資產,享有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責任的可從事市場交易活動的法人或自然人。任何市場主體參與經濟活動都帶有明確的目的,以在滿足社會需要中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為目標。

⑦ 經濟法主體與市場主體有什麼區別

經濟法主體與市場主體是不同的。
經濟法主體亦稱經濟法律關版系的主體,是權在國家協調本國經濟運行過程中,依法享受權利(權力)和承擔義務的社會實體。它是經濟法律關系構成的基本要素,是經濟法律關系的直接參與者,既是經濟權利(權力)的享有者,又是經濟義務的承擔者,是經濟法律關系中最積極、最活躍的因素。
市場主體是指在市場上從事經濟活動,享有權利和承擔義務的個人和組織體。具體來說,就是具有獨立經濟利益和資產,享有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責任的可從事市場交易活動的法人或自然人。任何市場主體參與經濟活動都帶有明確的目的,以在滿足社會需要中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為目標。

⑧ 經濟法主體的權利和義務的一致性

經濟法主體的權利和義務的一致性

一、責任、紀律與自主:更為廣泛意義上的經濟責任制

(一)經濟責任制的概念

經濟責任制,作為公有制中的經濟管理制度,同時也是公有制組織之間及組織內部的一種經濟法律制度。經濟責任制不僅僅是一種管理關系,同時是一種法律關系。經濟責任制通過法定或是約定的法律形式,確定各方的權利義務,以及相應的經濟指標和經濟核算,採取獎勵和制裁來實現對於主體行為的引導。由此,經濟責任制是一種完全的法律制度。它是指,在公有制領域內的經營管理中,國家、集體和個人之間相互承擔經濟義務和相應的享有權益的經濟法律關系和制度。廣義的經濟責任制,也包括非公有制領域的經營管理責任制關系,如私營企業的經理與董事會的關系、董事與股東的關系等,但其主要由私法自治或當事人意思自治,一般而言不屬於經濟法的范疇。

經濟責任制實行的主要范圍有:國家機關之間,如政府對人大,上級對下級;國家與公有組織之間,如國有企業對出資的機關、主管部門和國有資產管理部門;個人與組織之間,如國有股東代表、董事、監事等對其委派機關,個人承包者對集體、企業或政府主管部門;組織內部,如實行內部承包或崗位責任制等。

有必要指出的是,這里所說的經濟責任制,不同於以往所稱的經濟責任制 ,如「經濟責任制是在國家計劃指導下,以提高社會經濟效益為目的,實行責、權、利緊密結合的生產經營管理制度」 ,這種經濟責任制只是一種局限於公有競爭性組織內的管理制度,忽視了經濟法中經濟主體的統一性。作為強調管理的經濟責任制,我們所指的是一種更為廣泛意義上的經濟責任制。經濟責任制不僅僅是對公有競爭性組織而言的,它同時存在或應當存在於經濟管理機關為代表的所有公有制組織。實質上,企業同政府機構的共性在於它們都是層級組織,經濟責任制在任何一個經濟組織中都存在,政府經濟管理機關作為公法意義上的組織,在依法治國、依法調整和管理市場中同樣要依照經濟責任制來組織,它更深刻的表明了經濟法上的公有經濟管理主體的特色所在。公有經濟管理主體同競爭性組織的管理是相通的,經濟法中主體的統一性,也要求將公有組織的管理統一調整,因而,我們所說的經濟責任制,要比經營責任制的范圍要廣。這也是經濟法主體的統一性所決定的。

(二)與相關概念的比較

第一,責任制。責任制不僅僅是法律上的范疇,它實質上是對一定的人或組織所負擔的工作和應該完成的任務必須切實負起責任的一種強制性的規定或約束 .責任制的出現是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隨著分工與專業化的發展,以及組織一體化的發展,管理學逐漸獨立而成為一門學科 .責任制體現了管理中的角色分工、利益與責任相一致的思想。公有制組織的出現,使得責任制逐步上升為法律。體現在經濟法中就是經濟責任制。當然,法律上的責任制不僅僅包括經濟責任制,同時也包括其它法律部門中的各種責任制。

第二,經濟責任。經濟責任制與經濟責任的概念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經濟責任制是公有制組織的管理經營在各個領域、各個部門、各環節和各方面的責任制度,同時一種具體的法律制度,是將權利、義務和責任、利益等結合起來的生產管理經營制度。它更多的強調經濟責任中的角色責任,強調依法來實現對經濟生活的管理經營。而經濟責任則是經濟法的基本范疇,經濟責任制這一經濟法的部門制度需要經濟責任來加以保障。在經濟責任制中,經濟法主體應當依照法定義務和約定義務來作出一定的作為或是不作為,在經濟法主體不或不當履行經濟義務時,則產生經濟責任,從而引致相應的制裁。

第三,經濟許可權。所謂經濟許可權,是指「經濟法主體享有的經濟權利和承擔的經濟義務的總和」 .經濟許可權的概念是由蘇聯經濟法學家提出來的,它與經濟機關的概念相聯系,「經濟許可權是依據每一個機關的活動宗旨決定的……不是一般許可權,而是專門許可權,它只允許經濟機關進行符合自己任務的某項活動」 .許可權的概念來自於行政法,屬於國家的管理機關的權利義務的總和。而經濟法上的經濟許可權不僅僅包括經濟管理性質的權利義務,而且包括具有經濟利益性質的財產性權利義務 .經濟責任制同經濟許可權是不同的,經濟許可權包括經濟權利,它指出了經濟管理機關的權利與義務的統一性;而經濟責任制則是一種具體的法律制度,兩者是不同的法律范疇。

第四,經濟職權。經濟職權也是經濟法律關系中權利的一種,它是「經濟法主體依法所享有的組織管理經濟的一種職能性的固定權利」 .它與經濟責任制這一經濟法的部門法律制度是不同的。

從根本上而言,經濟許可權和經濟職權僅僅是表述出了經濟管理主體權利的特徵 ,而經濟責任制則不同,它表明了經濟法對於主體的一種強制性義務,它使得經濟法主體產生法律上的經濟責任,不同於一般性的行政責任或是黨內責任,經濟責任應當由司法機關依據法律來加以衡量和評價,因而,它是政府經濟管理法制化的必要途徑。經濟許可權和經濟職權的概念顯然不具備這一能力。

第五,經濟核算制。經濟核算制是一種重要的公有制組織管理制度,它是經濟管理在法律上的體現和具體化。經濟核算制是採用價值的形式來對經營效果加以評價的方法和制度。經濟核算往往通過一定的指標體系來實現對公有組織的評價。它不僅僅存在與企業組織之中,而是整個社會主義國家的經濟管理的組成部分。「經濟核算制的發展史證明,它的原則可以適用於經濟的各部門、各行業和各環節」 .我國的國民經濟管理中普遍採用了經濟核算制。它與經濟責任制是不同的,經濟核算制不僅僅是一種法律上的制度,各個組織都要相應的採用經濟核算來實現價值管理,而經濟責任制本質上是一種法律關系,由法律所確認的經濟核算制應當屬於經濟責任制的組成部分。

第六,經營責任制。經營責任制,又稱為經營管理責任制,它是國有企業同政府之間的法律關系,它是經濟責任制的一種。經濟責任制是從經營責任制發展起來的,但是經濟責任制的概念不僅僅指這種國有資產管理制度和國家所有權實現方式中的權利義務承擔方式,它同時包括整個國民經濟管理中的責任制度。

(三)經濟責任制的分類

經濟責任制依據不同的標准,可以作不同的劃分:

1.根據經濟責任制產生依據性質的不同,可以將經濟責任制分為一般經濟責任制與特殊經濟責任制。

一般經濟責任制是指由法律一般的規定經濟法律關系當事人之間的權利(力)義務關系,普遍適用於某一類主體或關系,對於法律主體不作規定的細節或實際出現的具體問題,通過經濟管理主體和經濟活動主體的日常活動去解決。許多經濟管理法律法規中間都對經濟管理主體的責任、權利(力)、義務以及程序作出了規定。 一般經濟責任制通過普遍性規范來加以確認,有利於經濟法律主體的能動性、創造性、主動性的發揮,不容易發生短期行為。但是由於法律法規的普遍性所帶來的抽象性、原則性,權利義務的明確性較低,法律主體的自由裁量度較大,因而容易出現濫用權利或疏忽懈怠的弊端。

特殊經濟責任制,是指依法由個別性的法律規范、章程、契約等來規定某一類具體的經營管理責任制關系。當事人依法可以享有的權利義務均通過一定的形式予以明確。如承包租賃經營制度和資產佔有負責制;公有主體同其委任者之間以協議、責任狀等形式明確權利義務關系,由特別法對某一企業的設立和運作作出專門管理等。特殊經濟責任制有利於突出管理者與被管理者之間平等性的方面,權利義務較為明確、具體,當事人不易濫用權利(力)或怠於履行義務,發生糾紛較為容易得到解決。但是,具體確定權利義務的成本較高,較為耗時耗力,當事人談判力的不同會導致不同的權利義務安排,難以實現整體公正,如果權利義務規定過細,有可能在長期關系性契約 中對當事人形成束縛,或者導致短期行為。

一般經濟責任制與特殊經濟責任制的劃分,突出了經濟責任制產生的法律依據的不同,表明了國家參與與調整國民經濟手段的豐富。

2.依據經濟責任制中的具體法律規范的構成不同,可以將經濟責任制分為職權式的經濟責任制和目標式的經濟責任制(或稱為消極經濟責任制和積極經濟責任制或靜態經濟責任制和動態經濟責任制)。

一般而言,經濟責任制是由經濟權利、經濟義務、經濟指標、經濟核算以及責任的確定和制裁五個部分組成的。職權式的經濟責任制,其立法的宗旨在於確立一定職位或角色的權利、義務和責任,因而,往往是由經濟權利、經濟義務、責任的確定和制裁五個部分組成的,如我國已有的國有競爭性主體中內部經濟責任之中的廠長經理負責制、總工程師制度和總會計師制度等等,都是通過一定的法律規范確立起一定職位的責權義利;與之不同的是,經濟責任制中的另外一種,則是由經濟責任制的三個子制度(法律規范的五個組成部分)構成的,即經濟職責、經濟核算以及責任的確定和制裁三個子制度構成的,也就是經濟權利、經濟義務、經濟責任、經濟指標和經濟考核等五個部分組成,這是一種完整的經濟責任制。如我國既有的承包經營責任制、扭虧為盈責任制等等。

職權式的經濟責任制和目標式的經濟責任制的功能是不同的,前者的目的在於確立起一定職位和角色相聯系的權利義務的法律關系;而後者在於通過一定的激勵機制來實現一定的經濟目標,其直接來自於「目標管理」 .這種劃分是經濟法上的一種極為重要的分類。

3.經營責任制與組織管理責任制依據經濟責任制所調整的法律關系的側重點的不同,可以將其分為經營責任制與組織管理責任制。

經營責任制側重於調整財產關系的法律關系,如國有企業的承包租賃制度、資產經營責任制度等。經濟法律主體通過對財產的運營來實現責任目標。而組織管理責任制則側重於組織管理關系的法律調整,如經濟目標責任制,崗位責任制,廠長(經理)負責制和董事責任制等,注重於上下級的職責劃分與分工合作。

這種劃分的意義在於,區分兩種不同的法律關系特性,從而形成不同的法律調整方式。一般而言,對於財產性的經濟責任制,通過法律來對主體之間的財產權利安排加以調整;對於組織管理性的經濟責任制,則通過對不同層次、部門的職責、許可權的劃分來實現。這種劃分是相對的,經濟法本身具有組織管理因素和財產因素的統一性。這兩種經濟責任制都是極為必要的。

4.內部責任制與外部責任制依照經濟責任制存在的范圍可以將其劃分為內部責任制與外部責任制。內部責任制是組織內部的管理制度,如崗位責任制、財務責任制、經濟目標責任制;外部經濟責任職責是在不同的經濟法律主體之間發生的,如資產經營責任制等。當然,有的經濟責任制既可以是內部的,也可以是外部的,如承包制。

這種劃分突出了經濟責任制不僅僅是存在於公有制內部,相反,不同的經濟法律主體之間同樣需要經濟責任制對其經濟管理及經營作出規范與制約。

5.經濟管理機關責任制、公有經營組織責任制與非公有組織責任制依據經濟責任制的調整領域的不同,可以依照經濟法律主體的不同作出上述劃分。這一劃分的意義在於不僅僅是企業、公司需要經濟責任制來規范其經營管理,對於經濟管理機關、非公有組織同樣需要責任制 .如四川省出現的經濟發展目標責任制就是一種經濟管理機關中的責任制 .需要指出的是,一般而言,經濟法上的經濟責任制主要指發生於公有組織之間、組織內部的責權利關系。廣義的經濟責任制才包括非公有組織內部的責任制。

(四)經濟責任制的本質

經濟責任制的本質在不同的角度上來理解,是不同的,但它們又都是相通的,共同指出了經濟責任制實質所在。

第一,經濟責任制本質上是一種法律關系。

經濟責任制將經濟利益同經營、管理上的權責相結合,要求嚴格考核、賞罰分明、監督有效,以及糾紛裁判、處罰和相應的強制措施等。它是公有財產有效管理經營和在公有制下實行市場經濟的必要條件。鑒於公有國家的經濟、政治的統一性,以及公有制組織所具有的主導性經濟地位,由法律對其管理組織制度加以規定就是自然而必要的邏輯結果。我國的經濟法律制度中,有相當一部分是經濟責任制的法律制度 .可以說,任何一種組織內部都需要責任制度來確定其相互之間的權利義務和責任的安排,只是這些責任制度的名稱與規范形式有所不同。在私有制國家內部,經濟責任制往往是通過法律個體的自由意志來加以確定的,因而經濟責任制不通過法律的形式表現出來。而公有制國家則不同,它不能通過社會個體的自由意志來形成,公有制的特....

⑨ 經濟法中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基本內容是什麼啊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基本原則是指貫穿了該法的內容及整個調整過程的總的指導思想或總的指導方針,是國家處理有關消費者問題,對相關社會關系進行法律調整的基本准則。是貫穿於消費者權益保護立法、司法以及消費活動的每一個環節,反映市場經濟條件下,國家保護消費者權益的根本宗旨。主要有以下幾大原則:
1、國家對消費者特別保護的原則

從法律地位上看,消費者和經營者都屬於平等的民事活動主體。可以實際的生活中,在商品交易以及服務的過程中,消費者處於相對弱勢的地位。消費者是分散的個體,而經營者多數是有組織的經濟實體,有些甚至是經濟實力非常雄厚的企業,而消費者經濟能力相對較弱又缺乏專業的辨別商品或服務的技術知識。再者,消費者購買商品和接受服務主要是以滿足其個人或家庭生活需要為目的,而經營者關心的是能否給其帶來經濟效益,兩者之間利益需求的差異,必然要求給消費者以特別保護。

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專章規定了消費者的權利,同時,站在消費者權益的立場上,對經營者設定了明確的義務,也規定了國家機關在保護消費者權益方面的職責,同時,在消費爭議的解決、消費者權益受到損害的救濟問題上,規定了一系列有利於消費者的程序和措施,對消費給予了特別保護。

2、國家保護與社會監督相結合的原則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六條規定:「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是全世界社會共同的責任。國家鼓勵、支持一切組織和個人對損害消費者合法權益的行為進行社會監督。大眾傳播媒介應當做好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的宣傳,對損害消費合法權益的行為進行輿論監督。」

3、充分、及時、有效保護原則具體體現在四個方面:

(1)每個消費者的權益均受《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保護,《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未作規定的,受其它法律保護。

(2)每個消費者都享有全面的消費權利,《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規定了消費者的九大權利,基本上概括了消費者在社會生活不同領域、不同方面應當享有的權利。

(3)《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不僅要求經營者對消費者承擔修理、重作、更換、退貨、補足商品數量的責任,退貨款和服務費用或者賠償的責任,而且還要求經營者承擔人身、財產損害賠償責任,承擔因欺詐行為造成損害的加倍賠償責任。

(4)行政職能機關、消費者權益保護組織和司機關等。發現損害消費者合法權益的行為應及時立案查處。

4、平等自願、誠實信用原則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四條明確規定:「經營者與消費者進行交易,應當遵循自願、平等、公平、誠實信用的原則。」在「消費者的權利」中又明確了消費者的自主選擇權、公平交易權、受尊重權等,在「經營者的義務」中也明確了經營者京戲當誠實信用的一些具體義務,在「法律責任」的規定中,更規定了經營者違反此原則的處罰措施。

5、經營者應當承擔質量責任的原則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規定了消費者在消費過程中因質量缺陷而遭受損害,可向有直接合同關系或沒有直接合同關系的生產商、銷售商(含批發商與零售商)提出賠償,銷售者賠償後,屬於生產者的責任或者屬於向銷售者有權向生產者或者其他銷售者追償;屬於銷售者責任的,生產者賠償後,有權向銷售者追償。

熱點內容
勞動合同法和合同法的區別 發布:2025-08-22 14:08:09 瀏覽:9
海商法的調整對象簡答 發布:2025-08-22 14:02:10 瀏覽:908
魔法學院九 發布:2025-08-22 14:00:26 瀏覽:627
汽車企業的法律顧問 發布:2025-08-22 14:00:18 瀏覽:549
商法txt 發布:2025-08-22 14:00:15 瀏覽:634
刑法原則6 發布:2025-08-22 13:59:36 瀏覽:741
同學當法官 發布:2025-08-22 13:54:57 瀏覽:320
法律職業道德講座 發布:2025-08-22 13:54:57 瀏覽:167
明法典還是民法典 發布:2025-08-22 13:50:38 瀏覽:300
最新版農村常用法律知識問答 發布:2025-08-22 13:49:56 瀏覽: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