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是所特有的社會現象
① 法的現象與本質
法的現象,「法的本質」的對稱。法是法的現象與本質的統一。法的現象是社會運動的一種特殊形態,是一定的社會關系在國家規范領域中的外部特徵和聯系。它是一個綜合性、概括性的概念,包括靜態的由國家制定或認可並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法律規范的總和以及法律文件,也包括動態的法律調整和與法有著直接的、不可分割聯系的表現形式,如法律關系、法律行為、法律意識等等。
任何事物都是本質與現象的有機統一。事物的本質即事物的根本性質,是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特殊矛盾及其主要矛盾方面,它是事物的內部聯系並深藏於事物內部,對事物的存在和發展起著決定作用;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只能靠人們的科學抽象思維去把握並通過實踐來檢驗。
現象是事物的外在聯系、外在表現和特徵,它是多樣、易變的,能為人們的感官所感知。本質決定現象,現象又從不同側面反映本質。認識法應先找到法的現象,然後透過現象深刻把握其本質。法的現象的尋找,法的本質的顯現,有其過程。對法的認識也是一個過程。實踐—認識—一實踐,循環往復,認識是無止境的。
② 法律具有哪四個顯著特徵
法律有六個顯著特徵,分別如下:
1、法律是一種概括、普遍、嚴謹的行為規范
法律首先是指一種行為規范,所以規范性就是它的首要特性。規范性是指法律為人們的行為提供模式、標准、樣式和方向。
2、法律是國家制定或認可的行為規范
這是法律來源上的一個重要特徵。所謂國家制定和認可是指法律產生的兩種方式。國家制定形成的是成文法,國家認可形成的通常是習慣法。
3、法律是國家確認權利和義務的行為規范
法律所規定的權利和義務,不同於其他社會規范的權利和義務,它是由國家確認或認可和保障的一種關系,這是法律的一個重要特徵。
4、法律是由國家強制力保障實施的行為規范
由於法律是一種國家意志,它的實施就由國家強制力來保障。法律所規定的權利和義務是由專門的國家機關以強制力保證實施的,國家的強力部門包括軍隊、警察、法庭、監獄等有組織的國家暴力。
5、法律是調整社會關系的行為規范
因為社會是指以物質生產為基礎而結成的人們的總體,法律的調整是指向人們的行為,是對人們行為所設立的標准,即調整一定的社會關系。
6、法律是具有普遍性的社會規范
普遍的有效性,在一國主權內法具有普遍效力;普遍的一致性,法律不可以強人所難。
(2)法是所特有的社會現象擴展閱讀
法律的滯後性
法律滯後現象與我國當前的立法程序有關。按照全國人大常委會的立法程序,最快也需要三次上會審議,現有記錄中最快的立法周期是2年,通常都需要3-5年才能獲得通過。如《公司法》從起草到通過用了15年,《商業銀行法》用了10年。
每一種法律都有適用限度,從縱向來看,法律也有其時間適用范圍,過了某個時期則需要重新立法或者修訂法律。在傳統社會中,法律的修改、修訂頻率相對緩慢,其適用性持續時間較長。
立法效率是一個法律結合經濟學分析方法而得出的概念,具體來看即立法效益與立法成本之比,其中立法效益指這個法律出現所能產生的社會效益,立法成本主要指立法程序中出現的成本,及執法、守法、違法等所產生的成本。
③ 法是靠社會輿論和個人習慣來保證實施的行為規范先判斷再說理由
這句話判斷正誤選擇錯誤。
理由:法律是一種特殊的行為規范,與道德、紀律等規則相比較,具有三個最為顯著的特徵:法律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的;法律是靠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法律是對全體社會成員具有普遍約束力的。不包括」法律是靠社會輿論、習慣和信念來維持的「。
(3)法是所特有的社會現象擴展閱讀:
關於法與道德的主要辨析
1、法通常由國家制定的憲法、法律、法規等規范性文件和國家認可的習慣表現出來,成為國家意志。道德通常存在於人們的意識中,是通過社會輿論確立的。
2、法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違法行為會引起相應的法律制裁。道德依靠人們的信念、社會輿論以及習慣力量來維持。不道德行為會受到人們的譴責,從一定意義上說,這也是一種強制,但同國家強制有重大區別。
3、法是階級社會所特有的歷史現象,始終具有階級性。道德則貫穿於整個人類社會,在原始社會和將來的共產主義社會中,道德不具有階級性;只在階級社會中,道德才具有階級性。
4、只有統治階級的意志才能成為法,因而一國內的法律是統一的。而道德則不然,不同的階級有不同的道德。統治階級的道德與被統治階級的道德常常是相互對立的,而居於支配地位的總是統治階級的道德。
④ 為什麼法是社會進步的標志
人們常說「依法辦事,依法律己」,但是法是什麼呢?簡單地說,法就是規范人們行動的規則。無論是在日常生活中,還是在工作和學習當中,人們無法避免地要參加一些政治、經濟、變化和社會活動。在這些活動中,人們總要自覺地或不自覺地遵守一定的規則。簡單地說,這些規則可以分為兩類,即道德規范和法律規范。
一般情況下,道德規范主要依靠人們的自覺自願地遵守來維持。無論誰違反了道德規范,都會自然而然地受到輿論的譴責。但是法律並不是靠人們自覺自願遵守來維持的,它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其實施。任何人違反了法律都要承擔法律責任,受到法律的制裁。
由此可見,法律和道德規范是不同的。法律是體現統治階級意志,由國家機關批准或認可,並以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一種規范。
作為強制人們遵守的法律規范,是什麼時候產生的呢?在人類歷史上,曾經有很長一段時間,既沒有國家與法律,人們也不知道國家與法律為何物。這個時期就是沒有階級也沒有壓迫的原始社會。
在漫長的原始社會里,人們使用的生產工具極其簡陋,生產力水平也非常低下。當時,單個的人根本無法生存下去。為了生存,人們不得不共同勞動,共同佔有和使用生產資料,並把勞動得來的產品平均分配。
在那個時候,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平等的,沒有剝削和壓迫。所有的原始人都自覺自願地遵守在勞動和生活中形成的各種習慣。這種習慣不需要有專門機構來強制執行,而是靠人們的自覺遵守、氏族首領的威信來保證實施。
進入奴隸社會以後,人與人之間開始變得不平等了,奴隸和奴隸主兩個對立的階級產生了,剝削和壓迫也產生了。奴隸主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鎮壓奴隸的反抗,就建立了國家。伴隨著階級對立的產生,法律也就產生了。奴隸主們制定了反映自己利益的行為規則,這就是奴隸製法律。奴隸製法律是通過國家暴力機器來實施的,國家暴力機器就是軍隊、監獄等。奴隸主階級迫使奴隸服從他們制定的法律,也要求所有人遵守這些法律。
那麼,為什麼進入了奴隸制社會,產生了階級和壓迫就會產生法律呢?在漫長的原始社會,人類經歷原始群、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等三個重要的發展時期。這個三個時期共100多萬年。在原始社會的前期,由於生產工具極其簡陋,生產力水平極其低下,人們為了生存,不得不建立一種平等的關系。人與人之間平等了,也就不會存在階級和壓迫。沒有階級和壓迫,自然也就沒有法律存在。
但是生產在發展,社會在前進。在母系氏族社會里,婦女在勞動中佔主導地位,所以女人統治一切,世系也以母親來計算,故人們知其母而不知其父。後來由於生產力的發展日益加速,男子的勞動在農業、畜牧業和手工業中逐漸占據主導地位,母權制也就十分自然地過渡到了父權制,對偶婚也隨之過渡到了一夫一妻制,世系以男子來計算,因為每個父親都需要有一個確實屬於他自己的兒子作為他的繼承人。
父權制確定以後,生產力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提高,有了剩餘生產物,出現了私有財產,特別是氏族首領經常利用自己的權力把公共財產據為己有,這樣階級分化的現象就開始出現並隨著生產的發展而日益加深,逐漸形成了富人和窮人。從前生產力很低,人們把戰爭中俘虜來的其他氏族成員殺掉;現在生產力發展了,人們把俘虜變為奴隸,讓他們給主人創造財富。後來,本氏族的成員也有因為貧窮降為奴隸的,遭受奴隸主的壓迫與剝削。
這樣,到原始社會末期,社會就分裂為兩大對立的階級——奴隸主階級和奴隸階級,此外還有少數的自由民。原始公社是在沒有階級對立情況下發展起來的,現在社會分裂為階級並展開了劇烈的斗爭,這樣就打亂了原始社會的生活秩序,它按老樣子再也生活不下去了。特別是部落之間頻繁的戰爭,加強了軍事首長的權力,他再也不以本身所據有的顯赫地位為滿足了,權力謀取把他的權力傳給他的子孫後代。
這樣就逐漸由「選賢任能」的公天下過渡到「父死子繼」的家天下,由氏族民主制過渡到王位世襲制,國家與法律也就隨之而出現了。
由此可見,法律不是從來就有的,而是隨著私有制和階級的產生而出現的,是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法律與國家一樣,都是階級社會特有的現象,是一個階級壓迫另一個階級的工具。
當然,這並不是說,產生了法律,人與人之間突然變得不平等了,社會就比從前更加野蠻,更加落後了。法律的產生和國家一樣,是人類由野蠻進入文明的重要標志之一。
換句話說,法的產生是社會進步的標志。為什麼這么說呢?盡管奴隸製法律是極其殘酷的,甚至一人犯罪要禍滅九族,但它用法律手段建立了某種公共秩序,使人們在秩序的范圍內活動,從而制止了部族間的野蠻殘殺,這當然是社會的一大進步。
⑤ 與其他社會現象相比,法有哪些基本特徵
1.法律關系是在法律規范調整社會關系的過程中所形成的人們之間權利與義務關系。法律關系由法律關系主體、法律關系內容(權利義務)和法律關系客體三要素構成。
2.特徵:法律關系是以法律規范為前提的社會關系;法律關系是以權利義務為內容的社會關系;法律關系是以國家強制力作為保障手段的社會關系
⑥ 法是一種歷史現象,是階級社會的產物是什麼學派的觀點
它的法是一種它的歷史現象,也是階級社會它的產物的,並且它的學派的觀點還是會給我們大家帶來更多的精彩和幫助的了。
⑦ 法律現象是社會政治生活中的一種什麼現象
法律現象是社會政治生活中的一種社會現象。
法律現象的一個層面是指曾經存在過和現在存在著的法律,它是各個國家依據強制力確定的法律制度。它表現在一切成文法和不成文法。
可稱之為實在法、人定法等文本法針對法律現象起著直接的約束、規製作用,是具體的法律規章。以文本法為研究對象的理論的直接目的是解析法律是什麼,其立足點和研究方法是對事實的分析、歸納、總結。
在法律現象的研究中,文本法是以真實為標準的,只要真實的、全面的反映歷史或現狀,便是實事求是、有科學價值的理論。與理想法不同,文本法對法律本質特徵的界定結論只能說明法律過去或現在的內涵而不能用以指導未來的立法。
(7)法是所特有的社會現象擴展閱讀:
法律現象研究既可以用於科學地闡述法的本質,又有自己直接的現實的功利目的;揭示法的本質或許有助於深刻認識法律現象,然而卻不能代替法律現象本身的研究。如果將這兩種不同性質的研究混為一談。
其結果只能是或者將本質視為現象,或者將現象視為本質,從而導致認識上的混亂與錯誤。因此,律現象有相對獨立的研究領域。法學研究對象包括法律現象和與法律有關的現象針對法律現象,各國學者和理論流派都有自己的見解。
⑧ 辨析題:法律是伴隨著人類社會的產生而出現,是全體人民意志的體現
錯。
應是:來法律伴隨階級社會的產自生而出現,是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傳統觀點如此)
辨析:人類社會的產生之初,並沒有私有制,物質極度匱乏,不需要法律對財產關系等進行調整;任何國家任何歷史階段的法律都不可能體現全體人民的意志,只能是一部分人的意志。
⑨ 法律現象是社會政治生活中的一種什麼現象
法律現象並非一個法律名詞,在法律范疇與之相對應的概念是「法律行為」,具體解釋如下:
法律行為的概念:
以意思表示為要素,依照意思表示內容發生法律效果為目的的行為。
人們所實施的、能夠發生法律效力、產生一定法律效果的行為。
以發生一定司法效果的意思表示為要素的法律事實。
成立條件
法律行為的成立必須具有下列條件:
①必須是出於人們自覺的作為和不作為。無意識能力的幼年人、瘋癲、白痴,精神病,以及一般人在暴力脅迫下的作為和不作為,都不能被視為法律行為。
②必須是基於當事人的意思而具有外部表現的舉動,單純心理上的活動不產生法律上的後果,如雖有犯罪意思而無犯罪行為的,不能視為犯罪,也不能視為法律行為。
③必須為法律規范所確認、而發生法律上效力的行為。不由法律調整、不發生法律效力的,如通常的社交、戀愛等不是法律行為。
特徵
法律行為具有以下三個特徵:第一,法律性。法律行為是法的現象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由法律規定的、具有法律意義、可以用法律進行評價的人的行為,由此區別於一般的社會行為。第二,社會性。法律行為作為人的活動,具有社會性的特徵,法律行為並不是一種孤立的行為,而是其他社會行為的一種形式或一個方面。第三,法律行為是能夠為人的意志所支配的行為,具有意志性。法律行為是人所實施的行為,受人的意志所支配。反應了人們對一定的社會價值的認同,一定利益和行為結果的追求以及一定的活動方式的選擇。
結構
法律行為的結構有兩個方面:一是內在意志方面,即法律行為有一個內在的、主觀的領域,包括動機、目的和認知能力等要素;二是外在表現方面,即法律行為外在地客觀表現為行動、手段和效果等要素。
能發生法律上效力的人們的意志行為。即根據當事人的個人意願形成的一種有意識的活動。它是在社會生活中人們實施的能夠發生法律效力,產生法律效果的行為。法律行為包括直接意義上的作為,也包括不作為(即對於一定行為的抑制)。通常又把前者稱為積極的法律行為,後者稱為消極的法律行為。法律行為的成立必須具有下列條件:①必須是出於人們自覺的作為和不作為。無意識能力的幼年人、瘋癲、白痴的作為和不作為,都不能被視為法律行為。②必須是基於當事人的意思而具有外部表現的舉動,單純心理上的活動不產生法律上的後果,如雖有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