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社會的葬法
㈠ 古人方法葬禮
土葬。。。。
㈡ 原始社會喪葬
《中國殯葬史》(楊曉勇,徐吉軍)
淺談原始社會的二次喪葬習俗(祁英民)
原始社會「靈魂不滅」的觀念與殯葬禮儀_喪葬吧_貼吧
http://www.bzinchina.com/article/news_show.asp?no=112
㈢ 我國歷史上有哪些傳統的葬法
葬禮的階級等級。我國歷史悠久,幅員遼闊、民族眾多,自古以來就有天葬、水葬、土葬、保存干屍等多種葬法。在人口眾多的漢族地區,土葬最為普遍。雖然喪葬從古代的原始社會就有,但到了階級社會才形成制度,殯葬禮儀開始復雜化,並帶上鮮明的階級性。商周時期則出現了"貴賤有儀、上下有等"的葬制。天子、諸侯、大夫、士、奴隸主死了,對殮、殯、葬祭的時間、儀式、棺槨及殉葬品等,都有等級區別,奴隸主階級為利用宗教迷信維持其統治,厚葬之風和迷信活動盛行。他們可以把奴隸當做祭祀品、殉葬品,而奴隸死了則"舉而委之壑"。
㈣ 原始社會什麼時候開始墓葬
中國新石器文化中絕大部分出現了形式明確固定的喪葬,在東南地區和西南地區,相應發現較少,但不能認定是被食用,可能是丟棄
前6500年-前5500年 黃河下游 後李文化 單人仰身直肢葬,隨葬品極少。
前5000年-前3000年 黃河中上 仰韶文化 在村落外有墓地
前4700年-前2900年 東北地區 紅山文化 有積石冢
前5000年-前3000年 長江中游 大溪文化 屈肢葬
前5000年-前4500年 長江下游 河姆渡文化 早期的無棺葬後期有棺、瓮葬
舊石器的尼安德特人有墓葬,但是中國的似乎還沒發現?
=============
大汶口比上面的後李還要晚1000年的樣子
㈤ 我國人死後有哪幾種安葬方式呢
我國傳統社會的安葬方式主要有土葬、懸棺葬、塔葬、衣冠冢及火葬、水葬、天葬。
一、 土葬
土葬是中國古代最標準的葬式,也是世界流行最廣的葬式。華夏之民歷來是一個定居的農業民族,又歷奉偶像崇拜。「非土不立」,以土地為生命之本;土居五行之中,是一個最穩定、最可靠的基礎。
因此,將死者裝入棺中(「千年屋」)、葬入土中是使靈魂得到安息的最好地方,也是地上生活的自然延伸。故舊有俗語「入土為安」。
(5)原始社會的葬法擴展閱讀:
安葬禁忌:
安葬儀式民間原本多以土葬為主,因葬地有限,因而火化漸成風氣,火化過程基本上比照土葬儀式進行,如擇妥火化的時辰,事先向火葬場辦理登記,火化前先由孝家祭拜,火化後由家屬親見火葬場人員將骨揀入骨灰罐內,所以「火葬」即等同土葬。
孝子捧骨灰罐「進塔」,也是需要擇定時辰,先在納骨塔前祭拜;由於塔位多為八卦形,擇妥座向,於擇定的時辰將骨灰罐(揀骨則為骨罐)移入塔位,祭拜後即完成儀式。
㈥ 在古代,埋葬人是怎麼埋的
李璇 Moira的日誌
土葬
最古老、最普遍的方式之一。在我國,已知最早的土葬是舊石器時代的北京山頂洞人。新石器 時代的墓葬已有大量發現。當時人們實行土葬主要是為了防止死者被野獸吃掉,同時也是為了 使死者的得到永恆的安息和葬地。初期的土葬不用棺材,只是將死者用樹皮等物稍加包裹,埋入地下,不起墳墓。以後為了便於辨認和紀念,逐步起墳修墓。土葬方式一般通行仰身直肢式,手放在兩胯旁,不像西方人那樣兩手交叉於胸前。仰身代表睡眠的姿勢,表示死者得到了安息。 雲南拉祜族人認為,如果把死者仰身葬就會使更多的人死亡,所有讓死者俯首側身而卧,兩手交叉胸前。
由於巫術和宗教的影響,古人普遍承認陰間的存在。為了使死者在陰間有個安定的歸宿,常要 給死者穿上干凈的新衣,為了讓死者在陰間有房子住,棺材和墓室也就應運而生,地上的墓丘 也越修越大。豪奢之家墳墓內外皆華貴精美,豪富之家為了使死者在陰間用度不缺乏,還要在 棺柩和墓穴之中放入陪葬品,帝王之家甚至以人做陪葬,帝王的墓穴稱為地宮。除了放置棺材 之外,還有陪葬品、長明燈、牆壁上有壁畫等,地宮分為幾室,主室放棺材,附室放陪葬品, 他們死後仍要享受榮華富貴。
在上古時期,氏族成員死後,都實行氏族叢葬,葬入公共墓地。後來公共墓地往往成為下層社 會人民的埋葬地,稱為「義冢」,因為墳墓大小不一,墓與墓間的距離也沒有定製,比較混亂, 所以又稱為「亂葬岡」。統治者的墓地又演變為家族墓地。古代的家族墓地是維護社會倫理道德的一種方式。
初期的墳墓沒有墓碑,立碑的目的只是為了便於識別墳墓,在墓碑上題刻文字,始於漢代。墓碑銘記載死者的姓名、籍貫、家世、生平事跡,宣揚死者的功德,或文章著作、逝世時間、 葬地,最後是銘文。石碑可以留存千百年之久,既可以使死者流芳千古,同時也能起到勸化世人的功用。
火葬
火葬也是古老而普遍的喪葬方式之一。在我國已有大約4000——5000年的歷史,在甘肅臨洮出 土的陶器中發現有骨灰,說明火葬在原始社會已經開始了。有文字記載的火葬最早見之於先秦 時期的文獻,《墨子》、《列子》、《荀子》中都有記述。如《荀子》「大略篇」說:氐羌的俘虜,不擔憂其被捆綁繫纍,而擔憂死後不被焚燒。當時,火葬是西北地區游牧民族的習俗。
佛教從東漢時期傳入我國,僧人和信徒都實行火葬,逐漸影響到全國。唐、五代、宋、元時期,民間火葬比較普遍,尤其風行於江南各省。瘟疫流行之後死人太多,或貧賤之家無錢又無地埋 葬時往往如此。《水滸傳》中就有關於武大郎被火葬的描寫。但是,儒家文化排斥火葬,宋、元、明、清時期,政府都曾明令禁止過火葬。現代社會文明開放,移風易俗,國家大力提倡火葬。
火化後的骨灰,處理方式各民族有所不同。游牧民族有掘坑掩埋和撒入江河的習慣。佛教僧人及信徒,多裝於陶罐之中,再放入墓塔,或埋於墓地。漢族人吸收了他們的方式或將骨灰撒向山河大地;或留以紀念,祭供於靈堂;或裝於陶罐、石匣、木棺之中埋入墓地。作為死者的象徵,骨灰的處理是一件莊重的事情。
漢人的喪葬方式一般以土葬和火葬為主,少數民族地區除了土葬和火葬外,葬法還有多種
天葬
這是西藏及臨近地區十分盛行的一種葬法。大約始於十世紀,藏人死後,一般用牛馱到天葬場,將屍體仰面平放,由喇嘛念經超度,燃燒樹枝使靈魂隨輕煙升天,同時引來蒼鷹和烏鴉,喇嘛用刀在死者身上劃開皮肉,然後由天葬師將屍體分解,以屍肉飼喂蒼鷹和烏鴉,待蒼鷹和烏鴉吃完屍肉,又將死者的骨架和顱骨打碎,拌上血水糌耙,讓蒼鷹和烏鴉把屍首吃得一點不剩最好,證明死者已經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了。如果不曾吃完,則說明死者罪孽深重,將墮入地獄。天葬時喇嘛不停地念經,家人跪在一旁,向天禱告,祈求亡人靈魂升天。甘肅地區的天葬,略有不同,死者的屍體放在一塊大石頭上,由親人把屍體的衣服脫去,喇嘛念經後即離去,過幾天再來看,如果屍體已經被蒼鷹和烏鴉吃光,就證明死者已經升天,然後就地堆石壘墳。
水葬
靠近江河湖海的地區還流行一種水葬法。四川大渡河沿岸的漢人對患麻風病而死的人,實行水葬。藏族對患傳染病而死的人,用牛將屍體馱至江邊,先由喇嘛念經敲鼓,超度亡靈。然後把屍體投入江中水葬。雲南地區的少數民族也有實行水葬的。水葬有全屍與分屍之別,有的把屍體捆成一團,裝入木盆等物中拋入大江,有的把屍體碎裂,扔到江里。
風葬
藏族、東北、內蒙古等地流行的一種風葬法。藏人的葬法是將屍體焚化,再有親人帶到高山頂上順風揚撒。藏人認為,骨灰被風刮到哪裡,哪裡就是他的轉世之地。鄂倫春人和鄂溫克人的葬法是將屍體裝入柞木鑽成的棺材或用獸皮裹屍,放在野外並架在樹上任其風干,然後再撿骨埋葬。
崖葬
古代西南少數民族地區流行的一種古老的葬法,包括懸棺葬和崖洞葬。人們將棺材放在鑿出的山崖平台上;或在峭壁上鑿孔再打入木楔,木楔上放置棺材;或將棺材放入天然岩洞之中,岩壁上雕刻各種圖案,銘文等等。我國目前已發現有殷商、戰國、兩漢、南北朝、唐、宋、元時期的懸棺。以四川地區為多,蜀地人以為死人的靈魂升天可為仙,入地則成鬼,故以崖葬為高尚。北方人和漢人有少數地區使用崖葬。比如,漢代中山靖王與山東曲阜魯王的墓葬方式就是崖葬,眾多的崖穴是由人工開鑿而成,規模宏大,儼然地下宮殿。
塔葬
是藏族最高貴的一種葬式,又稱靈塔葬。只有極少數大活佛死後才能實行這種葬禮。先把屍體脫水,再用各種葯物和香料處理後藏入塔內,永久保存。在布達拉宮內有這類靈塔。
高棺葬
美國印第安人特林基特族的頭領去世以後,屍體裝入一個雕刻的象大鯨魚似的棺材裡,然後把 棺材用木桿高高托起,矗立在半空中,棺材成為部落的紀念碑。
其他葬
原始社會仰韶文化中,人們把夭折的兒童放入瓮中,實行瓮棺葬,瓮棺埋在住屋附近。瓮底有孔,以便於死者的靈魂出入。
近現代赫哲族人把夭折的兒童用樺樹皮困吊於樹枝上,是為了使死者的靈魂轉生。他們認為,孩子的屍體埋在地下,幼小的靈魂無力從地下鑽出來轉生,其母可能會因此喪失生育能力。
在一些瑤族地區,人們把夭折的嬰兒用草席包裹後埋在屋旁的山崗之上,或父母親的床下,或放在籃子、笸箕等容器中,吊掛在樹林中,希望死者的靈魂早日轉生。
古代傈傈族人把死嬰的心臟和骨頭砸碎扔到山谷里,以防靈魂來討債。古人認為,孩子來到這個家中或是來報恩,或是來討債。罵不聽話的孩子常常稱為「討債鬼」。孩子夭折也被視為討債鬼。
古代少數民族有坐棺和立棺的埋葬方式。如:僚人用豎棺埋葬死者。
苗族有扭頭葬,即將死者的頭扭向背後,表示死去的老人正在扭頭看著後人的成長,可以保佑後人。高車人掘地為坎,將死者坐放其中。
一些高山族人安葬死者的方式,是讓死者以蹲踞的姿勢豎埋在死者生前的床下,這是高山族人吃飯的姿勢,表示死者仍然與家人生活在一起。
安葬觀念
各民族對葬法有不同的看法。這些觀念往往與原始宗教和巫術有關。各民族文化普遍都承認有人間、陰間、天堂、地府。靈魂不死是喪葬觀念的核心,安放屍體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安放靈魂。不過,各民族對靈魂不死的認識有所不同,導致了人們對喪葬方式的態度不同。漢族人一般以土葬為榮耀,墓地的風水關繫到家族的興旺乃至國運的長久,所以盡量厚葬,帝王更是大興土木。其中也含有忠孝的觀念,與封建意識形態緊密相關,且十分復雜,這里不做贅述。
西藏人普遍相信有來世,重視天葬,以求轉生,視土葬為懲罰,是犯人和瘟疫病人死後的葬法。雲南普米族人認為,火葬可以把死者的靈魂送到天上,土葬是將死者的靈魂連同屍體一起埋入了地下,是為了防止「惡死」者的靈魂再投胎托生為人。
布依族對正常死亡的人實行土葬,而對於非正常死亡和客死他鄉的人則實行火葬,認為這種人的靈魂不潔,祖宗不會接納。
我國大多數民族都是以土葬為主,認為死人「入土為安」。
職業殯葬
我國最早的職業殯葬服務始於西周,是國家一級的官吏「冢大夫「和「墓大夫「。他們只為國家官吏提供殯葬服務,該行業也具有壟斷性,而且世代世襲。
以後逐步商業化,據北魏時期楊之炫的《洛陽伽藍記》記載,洛陽市北有慈孝、奉終二里,里內之人以賣棺槨為業,喪車為事,有唱輓歌的等等。反映了當時殯葬服務社會化的情況。
唐代輓歌郎
職業的輓歌郎是專門為喪事提供唱輓歌服務的。
唐代長安城裡已有了很多的凶肆。唐代傳奇小說《李娃傳》中的滎陽生,淪落到「凶肆」,即當時出售喪葬用品並承辦喪事的場所,當了一名唱輓歌手。他被「東肆「的人請去,與另一「凶肆」--「西肆」的輓歌手比歌,場面十份的熱鬧。
殯葬儀式的娛樂化
原始時代的殯葬儀式已有了娛樂的風俗。文獻記載,在春秋時期,南方祭神時有「作歌樂」並「鼓舞」的習俗,仍保留著遠古的遺俗。魏晉南北朝時期,一些士人故意在喪期作一些歌舞(及飲酒食肉)等怪誕舉動。是出於對禮法的鄙視。喪事的娛樂性是蒙元人喪葬儀式的特點。明朝初年(1368年),御史高元侃上書請求廢止這一習俗。我們在《紅樓夢》中賈府給秦可卿辦喪事的描述看,其中也具有相當的娛樂性質。說明民間喪事的娛樂性是難以禁絕的,它在生活內容單調而刻板的中國古代農村無形中成了娛樂的補充形式,並可沖淡殯葬的悲哀和恐怖氣氛。
㈦ 古代的昭墓葬法是個什麼意思求答案
上古時代宗廟或墓地排列,始祖居中,二世、四世、六世位於始祖左方,稱昭;三世、五世、七世位於始祖右方,稱穆。昭穆用來區分父子。《左傳·僖公二十四年》:「管、蔡、成、霍、魯、衛、毛、聃、郜、雍、曹、滕、畢、原、豐、郇,文之昭也。」這十六國始封之君是周文王的兒子,均為「昭」,文王則是「穆」。武王是文王之子,為昭。共王為穆王之子,為穆。……同一輩的人即兄弟相繼為君,當然是昭穆相同,鮮簋記載周厲王禘於昭王,是五世一組的定製,昭王—穆王—共王—懿王—夷王,怎麼沒有孝王的位次?因為孝王是共王之弟,被排除在外。沒有二君在同一位次的事實,體現了昭穆制度分別宗族內部長幼、親疏、遠近的功能。
周昭王、魯昭公屬於穆位,周穆王是在昭位,魯穆公在穆位,說明謚號的昭、穆與昭穆制度無關。《逸周書·謚法解》:「布德執義曰穆,中情見貌曰穆。......昭德有勞曰昭,容儀恭美曰昭,對聞周達曰昭。「謚號在君死後定,昭穆位次則由世系決定。有人認為謚昭的必為昭位,謚穆的必為穆位,這是截然不同的兩個范疇,不可混淆。
昭穆制度始於何時?《左傳·僖公五年》:「太伯、虞仲,太王之昭也,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太王、王季、文王、武王、成王依次為父子相承。武王之前為諸侯,「王」號為追加,但世系是一個連續的整體,按照昭穆上溯到太王。這是為了滿足五世一組的形式需要所以故上推到太王。文獻對各諸侯國昭穆記載很少,其實這種制度肯定是廣泛實行過的。
昭穆制度源於母系社會二輩制族外婚。每個氏族內男女各有兩個輩份,兩個氏族的同輩異性才可以通婚,孩子的世系按母親的世系決定。這樣,第一代和第三代理論上是同輩關系。摩爾根《古代社會》介紹19世紀澳大利亞卡爾羅依部落分為兩類氏族,可用甲、乙兩類來區分開,甲類氏族和乙類氏族各3個氏族。每類氏族分兩個輩份,以A、B區分。
甲類氏族慕里(A組男) 布塔(A組女)
瑪塔(A組女) 孔博(A組男)
庫比(B組男) 伊帕塔(B組女)
卡波塔(B組女) 伊排(B組男)
每類氏族內部有A、B兩個輩份,不同類氏族A組為同輩,可通婚;B組也都是同輩,可通婚。慕里只能與布塔通婚,生子為伊排,生女為伊帕塔。瑪塔只能與孔博通婚,生子為庫比,生女為卡波塔;卡波塔之女為布塔,與瑪塔同輩。這可以在墓地的排列上得到證實。摩爾根舉了一個例子:在圖斯卡羅臘部落的公共墓地,凡是同一氏族的死者都葬在同一行墓地里。……夫妻分葬而且異行;父親與其子女也不葬在同一行;但母親與其子女、兄弟姐妹卻葬在同一行。母系社會,父子屬於不同氏族,是昭穆制度的根本意義。
昭穆制度與墓葬的情形相同,只不過王、諸侯一世只一位,昭、穆的排列與原始習俗如出一轍。正因為昭穆制度是上古習俗的繼續,並非周代首創,所以春秋時期的宗伯、宗有司身為專職人員,卻無法把問題講清,以至後來的學者對魯國僖公、閔公的昭穆位次作出種種解釋,產生兄弟異昭穆的觀點。兄弟同輩昭穆相同,現代人才弄清其實質。
中國的昭穆制度,原來來自原始社會。只有中國在進入文明時代之後幾千年仍保存了這一古老的習俗。這足以支持中國是古老文明唯一未曾中斷的國家這一結論。根據與昭穆制度相關的史書、文物上的記載,能夠考訂某些史實,糾正錯誤的記載。——雍正、嘉慶、道光、光緒
㈧ 全國各地的各種葬法有哪些
喪葬是整個社會文化基因之一,在中華文化的發展史中,葬法雖多種多樣,葬俗亦百態紛呈。但它實際上始終作為一個象徵系統而存在,它不僅象徵人們頭腦中的彼岸———鬼神世界,也象徵著人生彼岸的現實世界。反映了芸芸眾生對已知和未知世界的觀念和看法。它是人們各個不同歷史時期的共同認識所形成的,有其時代的烙印。 人類學和考古學的資料表明,喪葬習俗不是人類在誕生時就具有的,而是在人類社會發展到了一定的階段才出現的一種現象。早期人類,人死以後並不埋葬,而是在死後就地拋棄屍體,置之不理。如《孟子·滕文公》篇:「蓋上世常有不葬其親者,其親死,則舉而委之於壑。」人類最初的喪葬活動是為了保護屍體。隨著社會生產力的不斷發展,人類的智力逐步增長,產生了靈魂觀念,認為人具有「靈魂」和「肉體」兩個部分,人的死亡是「靈魂」離開了「肉體」,所以「肉體」就沒有知覺。將來,「靈魂」還會回到「肉體」里來。因此,活著的人要把死者的「肉體」保護好。這種對「肉體」的保護行動,就是早期的喪葬活動。 我國的喪葬禮俗在舊石器晚期已經出現。考古學家在北京周口店山頂洞遺址中發現下室有墓葬的遺存。到新石器時代晚期,隨著氏族成員之間貴賤的進一步分化, 喪葬儀式也逐漸增加了宗教的儀式行為。到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古代的喪葬禮儀已基本具備。 在我國古代,人死之後,由於地域的不同,喪葬習俗也不一,有「三葬」、「四葬」之說。《大唐西域記》卷二稱:「送終殯葬,其儀有三:一曰火葬,積薪焚燎;二曰水葬,沉流飄散;三曰野葬,棄林飼獸。」《中國歷代葬禮》雲:「遠古時期,葬法葬式的形成或選擇往往與人們生活環境關系密切。實行樹葬的,多為生活於森林中的民族,如我國古契丹人,將屍體懸掛於樹上,三年後才焚燒屍骨;水居民族,如獨龍族對非正常死亡者,扔屍體於江河中,任其飄流;中國西北的氐羌民族,因生活在高寒地區,火於生活的重要性特別突出,喪葬便盛行火葬。以火為媒介,讓死者的靈魂隨著冉冉上升的煙霧飄入天堂。」(萬建忠著,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8年第1版) 由於歷史、地理和民族的原因,古代宕昌、參狼、白馬和鄧至羌氐民族聚居的今甘肅隴南地區,普遍存在著火葬、石棺葬、石棚葬和懸棺葬的葬式、葬法習俗,並且沿襲到近現代。現分述於後: 一、石棺葬。以石頭為原料製作葬具,歷史悠久且流行廣泛,我國西南、西北、東北、東南地區都有發現。《華陽國志·蜀志》中有這樣的記載:「周失綱紀,蜀先 稱王。有蜀侯蠶叢,其縱目,始稱王;死,作石棺石槨,國人從之,故俗以石棺槨為縱目人冢也。」今日,在白龍江、白水江中上游的宕昌、舟曲、武都、文縣與岷江上游的四川松潘、茂汶、平武等地同屬古代羌民族「石文化圈」。在上世紀七十年代的文物普查中,發現今舟曲和宕昌等地馬家窯文化和寺窪文化遺址中,大都存在土坑石棺葬墓。即四周和上下皆用大身岩板或麻岩片覆裹的葬式。它與岷江上游早期氐羌人石棺槨的石棺葬文化屬同一時期、同一類型。從墓葬中採集到的陪葬品,有板岩石刀、磨谷器、刮削器、砍砸器等,其質地堅硬,形制規整,磨製精細。可見,古代羌人石制技藝之高精。 二、石棚葬,又稱石桌墳。是在地面上豎立四塊石板,上面再覆蓋一塊石板而製成的墓室。盛行於新石器時代晚期和銅器時代,歐洲西部分布較多,考古發現在我國東北遼東半島等地也有這種墓葬。據考古研究認為石棚距今已有9000 年的歷史。 在今宕昌縣南陽地區至上世紀七年代尚存此葬法。初步考證,擬為隋唐時期從遼東遷徙西來的,曾統治過的時為宕州的吐谷渾部族從老家帶來的一種葬式,後被羌人後裔接受並傳承於後世。 三、火葬。即用火焚化死人遺體,將骨灰放入容器,然後埋葬或保存的一種葬式。中國真正的火葬可上溯到原始社會,近年考古工作者已提供了大量的中國火葬習俗源於原始社會的證據。甘肅考古工作者在發掘甘肅臨洮縣寺窪山史前文化遺址時,發現了一個盛著人類骨灰的陶罐。寺窪文化層屬於原始社會晚期的一種青銅文化。這就充分證明了我國火葬之俗可遠溯到原始社會晚期。 查考我國古代文獻,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就有火葬習俗。如我國西部的甘肅、青海等地區的少數民族。這在《列子·湯問》、《呂氏春秋·義賞》、《荀子·大略》等篇均有記載。《墨子·節葬下》記載道:「秦之西有儀渠之國者,其新戚死,聚柴薪而焚之」,儀渠在今甘肅慶陽一帶,這說明最晚在先秦時代,西北地區已有 火葬,並且很流行。 黃河流域上游地區的寺窪山遺址屬氐羌族原始文化層帶,而今隴南地區的土著文化皆屬寺窪文化范疇。故在上世紀出土的許多古墓葬中,發現了成堆的人骨焚燒遺存,證明了《太平御覽·四夷部》引《莊子》曰:「羌人死,燔而揚其灰」的火葬習俗之記載。此一習俗在武都、宕昌和舟曲的藏族(本屬羌族後裔)中仍沿用至今,不過其方法較過去進步文明多了。 四、懸棺葬,又名「風葬」。此一葬俗,筆者曾於上世紀70年代初,在宕昌縣境內的岷江(古羌水)沿岸發現過多處。因初來乍到,頗感奇特,問及當地人,都叫它「架干葬」,但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後來在偶讀郭沫若《讀『隨園詩話』札記》:「石棺與虹橋」條時方解開了多年來的心頭之謎。 原來,這「架干葬」就是「懸棺葬」,又名「風葬」,實質上是一種洗骨葬,換言之就是實行二次葬的每一次葬法。其方法與步驟是:將新死未腐之屍體放在用整塊木頭刳成的「獨木舟式」「船棺」中,懸掛於高山絕壁之上,任憑風吹雨打,讓屍體的皮膚、肌肉、毛發等很快腐化分解而只剩下骨骼,然後取出,再放入特製木匣或陶罐中,藏到天然或人工鑿成的岩洞內,並在洞旁鑿一石龕,放入死者的木雕偶像,穿以生前所著衣服,稱之曰「鬼堂」或叫「享堂」,並有欄桿或窗檑門檻之類為圍護之用。這種葬式在我國南方少數民族中,與「欄桿式」住宅建築風格一樣,成為一種獨特的文化因素,而且二者通常多半「共生」。這種葬式,曾廣泛地分布在我國四川、雲南、廣西、湖北、湖南、江西等地,其北沿甚至伸展到陝西渭水、甘肅羌水、河南洛水流域。 據《北史·宕昌傳》說:「宕昌羌者,其先蓋三苗之胤 。」《史記·五帝本紀第一》記載,三苗在堯舜時的原始部落,屢屢作亂,在戰爭中常吃敗仗,堯遂命舜「竄三苗於三危,以變西戎」。(包括隴南白龍江流域的羌戎)至今分布在武都縣坪埡鄉、宕昌縣官鵝鄉和舟曲縣拱壩、博峪鄉聚居的藏民族有三苗血統。故其祖先的葬式承襲著苗民和巴人的「懸棺葬」式。「懸棺葬」的地方與放棺方法,參合中外所記,可分為「岩樁葬」(即將棺木擱置於插入峭壁的木樁上)、「岩洞葬」(系插棺於峭壁的天然洞內或置棺於岩腔內)、「崇墩葬」(則置棺於 岩的突出處)等。其地點一般多在靠近河流的懸崖上。棺木多是從山頂用繩索垂吊下放在提前予置好的岩樁或岩洞里,其位置離地面越高越顯其子孫之孝心。而現在所謂的「移風易俗」實乃是對古代火葬傳統的繼承。 此外,在宕昌羌的後裔中,至今尚傳承著「娛屍」的習俗。親人故去,號啕痛哭本是人之常情,然而有的民族在辦喪事時卻長歌當哭,蹁躚起舞,甚至還要唱戲,其熱鬧氣氛與婚禮一樣,這就是學者們稱之「娛屍」。歷史文獻對「娛屍」多有記載,如「《峒豀纖志》謂:「苗人親死,則聚親族笑呼歌舞,謂之『鬧屍』」。雲南《馬關縣志》謂苗人之喪禮,「自人死時,即敲鼓吹蘆笙以樂鬼,晝夜不停,直至埋而後已」。民國33年所修《汶川縣志·風土志》卷五謂羌人喪俗是「喪葬有鬧喪曲……相互舞蹈,以示悲歡」有的文人墨客更是以「耕織辛勤淳俗在,婚喪歌唱古風存」的動人詩句來贊譽羌族的習俗,至今在茂汶羌區一些村寨羌族的喪葬儀程中,特別是「大夜」(入葬前一天晚上)的時候,釋比(巫師)要圍繞死者的遺體邊跳「莎朗」(喪葬舞)、邊唱哀歌,情景十分動人,讓人們在對死者的悲痛中,也獲得一些精神的安慰。現為藏族的宕昌少數民族中,每逢喪葬都要請「苯苯」(宗教職業者)念《苯苯經》和跳「強巴舞」(又稱「苯苯舞」)俗稱「牛頭馬面舞」(因舞蹈隊伍中有頭戴牛頭和馬頭面具者———既為氂牛羌和白馬羌部族圖騰崇拜之族徽)。「娛屍」三天後,在送喪的路上,整個舞隊按著鈴聲、鼓點,忽進乍退,左旋右轉,踏著「乾巴路」的舞步,在岷迭山地上以古老、粗獷、肅穆的原始舞蹈,為遠去的故人送行,並寄託親人的哀思與期盼
㈨ 一般王陵葬法
中國原始社會的墓葬如大型的良渚土墩墓,皆是填土堆積的小山。上海青浦福泉山遺址是一金字塔型的大土墩,東西長94米,南北寬84米,估計先民在原有高地上堆築的土方體積為25920立方米,土方取自附近一個大水塘,或者可說,取土的地方被掏空成為一個大水塘!
從瑤山與匯觀山的祭壇與墓葬看來,墓葬後築,穿透祭壇的地層,以墓葬隨附於有祭壇的人工土山。祭壇在山頂,大約是登山祭天之用。
封建社會則早在周代就有了封土為墳的做法,秦漢間先修地宮,從平地夯築起巨大的錐形金字塔,與埃及不同,陵墓要截去頂部,形成平台,稱為「方上」。
到唐代,李世民廢平地起高坡的做法,開始以山為陵越顯得氣勢非凡。
明代則採用「寶城寶頂」的形式,即在地宮上砌築高大的磚城,有垛及女兒牆,即為「寶城」,磚城內填土高出寶城為一圓頂,稱為「寶頂」。
為了推崇皇權,朱元璋恢復了預造壽陵的制度,並且對漢唐兩宋時期的陵寢制度作了重大改革。這些改革表現在很多方面。首先,陵墓形制由唐宋時期的方形改為圓形,以適應南方多雨的地理氣候,便於雨水下流不致侵潤墓穴。所以,這一時期非常講究棺槨的密封和防腐措施,墓中的屍體一般都保存地比較好。其次,陵園建築取消了下宮建築,保留和擴展了謁拜祭奠的上宮建築。相應的取消了陵寢中留居宮女以侍奉亡靈起居的制度。這是對陵寢制度的重大改革。它說明,隨著社會的發展,陵寢中原始迷信的方式不能不逐漸廢止,這樣就更加突出了朝拜祭祀的儀式。明朝特別注重三叩九拜的祭祀排場,這是統治者推崇皇權、鞏固統治的一種手段。
隨著南方園林建築藝術的發展,明代陵園建築的藝術風格比較以前歷代都有較大的突破,形成了由南向北、排列有序的相對集中的木結構建築群。這是明清陵寢制度的一個顯著特點。
㈩ 古代墓葬的種類
墓葬有土葬、火葬、水葬等。
墓葬俗稱山墳,古墓葬是清代以前的墓葬。古代葬俗因時代、地方的不同而有差異,有土葬、火葬、水葬等。常見的多是土葬。
簡介
明、清時期的墓多數有碑,易於識別;清朝九品官以上的墓較多,一般墓碑上刻有其官職;一經發現都要及時上報。明清以前的墓則很難在墓地表面分辯出來,因此在開發推土過程中,必須特別注意。明、清時期多灰砂墓;明清以前多土坑墓、磚室墓。葬具多為木棺,也有瓮棺、陶棺、石槨、石棺;有的因各種原因,下葬後又將死者遺體挖出來重新裝棺或裝在陶罐里,移到別的地方埋葬,俗稱移(遷)葬,又叫二次葬。
其葬具多為陶罐,俗稱骨罈。墓葬多有隨葬品,明、清以前多以生活用具、生產工具陪葬,有的有專門用作陪葬的明器,如漢墓中出土的陶屋、陶灶、陶片、陶豬等;明、清時期,盛行薄葬,陪葬品很少,一般以裝飾物如玉器、金銀器為主。
起源發展
中國古墓葬墓與葬是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兩種事物。「墓」是指放置屍體的固定設施,「葬」則是指安置屍體的方式。在考古學上,二者常被合稱為「墓葬」。在墓葬中﹐往往還包含著各種隨葬的器物。自古以來,由於受「祖先崇拜」以及「事死如生」等傳統觀念的影響,人們對喪葬十分重視。因此,墓葬資料所提供的就不僅僅是埋葬習俗和墓葬制度本身,往往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社會政治、經濟、生產、生活、風俗、宗教、觀念等方面的情況。所以,墓葬所展現的埋葬習俗與埋葬制度常常被視為當時社會的縮影,墓葬研究就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
「墓」作為放置屍體的固定設施,是隨著人類文化的進步而發生的,並隨時代發展而不斷變化。最初的時候,對屍體的處理非常簡單。《周易·系辭下》雲:「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樹,喪期無數」。即用茅草裹屍,棄置荒野了事,並不挖墓穴。後來,人們可能不忍心看到親人屍體被禽獸所食,開始掩埋屍體,於是就出現了專門放置屍體的墓穴。
在舊石器時代,由於人類經常利用天然洞穴作為住所,故也常利用天然的洞穴或岩棚作為墓地以安置屍體,如山頂洞人的墓就與住所處於同一洞穴之中。進入新石器時代之後,由於生產力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便開始有意識營造各種形式的墓,墓葬及埋葬習俗更加流行且形式多樣,而且明顯具有制度化的特點。
中國所發掘的3000餘座母系氏族公社墓葬表明,史前時代的葬俗因時代、地域、文化的不同而在墓形、葬式、葬具等方面顯示出不同的特色。盡管如此,史前時代各文化共同體一般都是以氏族制度為基礎的,因此在埋葬制度方面往往也存在著一些符合氏族制度的共同原則。在新石器時期,人們掘坑埋屍已成為黃河流域最普遍的葬法,出現了氏族公共墓地,有單人葬、多人葬、二次葬等葬式。
隨著社會的發展,還出現了成人與嬰幼兒分葬及等級埋葬制度。到原始社會末期土坑式墓葬從黃河流域發展到長江流域、東南沿海、東北地區,出現了男女合葬,男子仰面直身和女子側體屈身表明父系氏族的社會結構特徵,墓坑也更加規整,通過墓葬規模大小、葬具的有無或質量以及隨葬品多寡優劣等來體現身份等級的差異更加明顯。
如龍山時代,隨著社會經濟、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在氏族公共墓地原則普遍存在的同時,因等級差異而存在的不同等級分葬現象更顯突出,甚至還因聚落的等級差異出現了不同規格的貴族墓地,其中以良渚文化的情況最為清楚。反山和瑤山遺址都是良渚貴族墓地,但反山墓地的規格明顯高於瑤山墓地;另外,還有不少規格低於瑤山的良渚貴族墓地。中原地區陶寺墓地也存在不同等級分葬現象,墓葬規格可分為三類七、八個等級。
結構演化
地下部分
在原始社會早期,墓穴形式很簡單,只在地下挖一土坑,墓坑一般較小,只能容納屍體,無棺槨,屍體也無特殊東西包裹。到新石器時代晚期,在大汶口文化後期,少數墓坑面積很大,坑內沿四壁用天然木材壘築,上部用天然木材鋪蓋。隨著社會歷史的發展,墓室結構也發生了很大變化。主要有以下三種類型:第一種木槨地宮:進入階級社會後,墓葬制度中存在著嚴格的階級和等級的差別,統治階級陵墓有著十分宏大的規模。河南安陽侯家莊的一座商代亞字形墓,墓室面積約330平方米,加上墓道,總面積達1800平方米。王和各級貴族的墓,都用木材築成槨室。槨是盛放棺木的「宮室」,即棺外的套棺,將砍伐整齊的大木枋子或厚板用榫卯構成一個扁平的大套箱,下有底盤,上有大蓋,在槨內分成數格,正中放棺,兩旁和上下圍繞著幾個方格,稱之為廂,分別安放隨葬品,如1972 年湖南長沙馬王堆發現的西漢墓棺槨形式墓葬——軑侯利蒼妻墓即屬此類。棺中女屍完好如初,廂內隨葬品有漆器、帛書、綿綉、樂器、竹簡、木俑、農畜產品、中草葯、印件等1000 余件。
「黃腸題湊」是木槨玄宮的發展,其規模、復雜程度為木槨地宮高峰。黃腸是指柏木黃芯即榫頭用柏木芯;題湊是指槨室的構築形式,榫鉚結構前身,方木交叉構築,榫頭後無現實建築意義,成為禮儀象徵,即為「題」,「湊」為構築形式。至漢時,榫頭已脫離槨木,在槨室周圍堆放,成為「題湊」,若從內側看,四壁都只見枋木的端頭。根據文獻記載,這種葬制至遲在戰國時已經出現,目前所知發現年代最早的黃腸題湊是鳳翔秦雍城秦景公1號大墓出土,此外還發現西漢早期、中期、晚期的黃腸題湊。其中西漢中期的北京大葆台漢墓1號墓,是用15000多根柏木椽疊壘成的宏大題湊,高達3米,直抵墓室頂部,其內設有迴廊及前後室,為黃腸題湊的成熟形式。
第二種磚石地宮:從漢代開始,普遍採用磚石築墓室,木槨墓室逐漸被取代。這是中國古代墓制度的一次劃時代的大變化。這種變化主要是從西漢中期才開始的,然後普及到各地。西漢中期,中原一代流行空心磚墓;西漢晚期開始出現石室墓,墓室中雕刻著畫像,故稱「畫像石墓」。墓室的結構和布局,也是仿照現實生活中的住宅。從漢到隋、唐、宋、元、明、清各代,磚石砌築的墓室和地宮一直在不斷發展。
第三種土洞地宮:在北方黃土富集地區,利用土層厚,粘性強,質地均一和降水少的特點,開鑿成土洞土宮,壁面有精美雕刻和壁畫。如西安乾陵的陪葬墓,永泰公主、章懷太子和懿德太子墓,唐僖宗靖陵地宮。
隨葬品
在原始社會早期,墓中隨葬品主要是死者生前喜歡和使用過的物品,包括陶器皿、石制和骨制的工具、裝飾品等。在同一墓地中,各墓隨葬品的多寡、厚薄往往差別不大。
墓葬
到了原始社會晚期,出現了貧富分化的現象。如在汶口文化晚期10號墓中,有結構復雜的葬具,死者佩戴精緻的玉石飾物,隨葬玉鏟、象牙器和近百件精美的陶器。
進入階級社會以後,貧富分化更加懸殊,王和貴族墓的隨葬品極其豐富、精美,包括青銅器、玉石器、漆木器、骨角器魯等。商代還流行人殉制度;人殉是用活人來為死去的氏族首領、家長、奴隸主或封建主殉葬。商王和大貴族的陵墓,殉葬者少則數十,多則一二百人,包括墓主人的侍從、婢妾、衛兵和各種勤雜人員。人殉在西周前期仍很普遍,中期以後稍減少。從戰國開始,用木俑和陶俑隨葬的風俗已盛,這可以看作是人殉的替代。
從西漢中期以後,隨葬品中增添了各種專為隨葬而作的陶質明器,包括倉、灶、井、磨、樓閣等模型和豬、狗、雞等模型。到了東漢,明器的種類和數量愈多。這是中國古代墓葬在隨葬品方面的一次大變革。魏晉南北朝時期,隨葬品主要是陶瓷、器皿、陶制模型、陶俑和鎮墓獸。隋唐五代時期,隨葬品以大量的陶俑為主。陶俑分為出行時的儀衛行列和家居時的家臣侍者兩大類。宋至明代,隨葬品以實用物品和珍寶為主,包括陶瓷器、金銀器和玉器等。
地面部分
墓葬
大約從殷末周初,在墓上開始出現了封土墳頭。春秋戰國以後,墳頭封土越來越大,形狀好似山丘。特別是帝王陵墓的封土,工程大,發展變化明顯。下面介紹幾種帝王陵墓的封土形式:
第一種「方上」。其做法是在墓穴之上,用土層層夯築,使之成為上小下大的方錐體,因其上部為一小的方形平頂,好像方錐體截去了頂部。故日「方上」。陝西臨潼的秦始皇陵的墳頭,望上去好像一座土山,它的形式就是典型的方上。漢代帝王陵墓的墳頭也多採用方上形式。
第二種「以山為陵」。即利用山丘作為陵墓的墳頭,唐代帝王陵採用了以山為陵的形式。唐昭陵就是以九蝬山為陵,鑿山建造的。
第三種「寶城寶頂」。即在地宮之上砌築高大的磚城,在磚城內添土,使之高出城牆成一圓頂。這種城牆稱之為「寶城」,高出的圓形墳頭,稱之為「寶頂」。在寶城之前,還有一個向前突出的方形城台,台上建方形明樓,稱之為「方城明樓」,樓內豎立皇帝或皇後的謚號碑。明清兩代的皇帝和後妃皆採用了這種以寶城寶頂的方城明樓構成的墳頭。
歷史意義
墓葬研究是以考古出土之墓葬材料為基礎,結合文獻材料來探討社會習俗以及宗教行為與觀念的一個研究領域。因此墓葬研究與人對死亡及死後世界觀有著密切關系。
由於生死之事是每一個社會都必須面對的問題。無論古今社會,一個成員的死亡,常隱含其對整個社會存在的威脅。故生死之事不但具有社會意義,也具有宗教意義。
在古代社會中,由於人的生命一般均相當短促,死亡更是日常生活中經常發生的事件。人類普遍習俗都會在某個社會成員死後,透過一套喪葬禮制的施行,幫助死者離開生者的社會而進入另一個世界。而我們也可以從生人處理死者和面對死亡的態度窺探此社會宗教信仰的特色。
喪葬制度通常包括了喪禮儀式和埋葬兩部分。喪禮為生者替死者所施行的一套儀式,以結束他與這世界的關系,並且保證或引導死者進入另一個世界;埋葬則將死者的身體以一種生者認為恰當的方式加以處理。
葬禮為喪禮的延續,而在許多文化中,葬禮後還有祭祀,為生者企圖與死者往來的活動。由於中國人一向對喪葬採取謹慎的態度,故人類著實可以利用墓葬材料來討論中國古代的宗教與社會現象。先秦兩漢文獻討論墓葬制度時通常有二方面的重點,一是有關墓葬制度發展,一是墓葬制度的等級問題。
前者可以藉由墓葬的建築形制討論社會對死後世界的觀念,而後者則是說明墓葬可以反映出社會階級為基礎的喪葬禮儀。曾子曾說過「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這句話不但是他個人的期望,也可以反映喪葬之禮在當時社會中佔有的重要地位。
中國史上重視喪葬的情況,至少從那些商王大墓的存在已經可以窺知端倪。到了春秋,大墓及喪禮制度的出現都可作為那個社會中人們對於葬禮重視的象徵。
到了戰國,雖然也有一些薄葬的言論出現,但這些主張卻恰好說明厚葬是整個社會的大勢所趨。這並非說所有考古發掘得到的墓葬均為厚葬。而是說,一般人即使實際沒有能力實行厚葬,仍然會有一種要求厚葬的企望,這正說明戰國以來,普通墓葬會高級身分所使用的陶禮器陪葬品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