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法vs權社會和諧該靠誰

法vs權社會和諧該靠誰

發布時間: 2022-01-08 10:04:36

Ⅰ 和諧社會的構建主要依靠法律還是道德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既是中國社會發展的現實要求,又有充分的理論依據。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科學理論依據是科學社會主義。古今中外的和諧思想雖不是理論依據,但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思想淵源,特別是西方學者關於社會轉型期和現代社會的一些思想理論對於我們分析我國社會不和諧因素、探索促進社會和諧的路徑具有參考價值。

古今中外,和諧思想源遠流長。中國文化中的和諧思想更是博大精深。早在先秦時代,古人即通過對樂律和諧的發現與天地萬物的贊美,由自然理性導出社會理性:「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中國人自古以來不僅崇尚物和、事和、人和、家和,而且形成了「小康社會」、「大同社會」「世外桃源」等和諧社會理想,還有「協和萬邦」和追求天地人和的大境界。西方古代就有和諧美的追求和和諧哲學理論,後來又有了經濟和諧、政治和諧、社會和諧的思想。尤其是空想社會主義者所表達的和諧社會理想和所設計的和諧社會制度,集中體現了西方人的社會理想。自古以來的這些和諧社會思想,是我們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思想淵源。

馬克思主義關於和諧社會的思想理論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科學理論依據。馬克思恩格斯不僅基本上繼承了空想社會主義的理想,而且找到實現和諧社會的社會主體和正確途徑,還科學地預示了未來和諧社會,這個和諧社會的最高境界就是「自由人聯合體」。馬克思恩格斯的社會和諧思想是建立在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基礎上的,因而具有科學性與合理性。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的唯物史觀揭示了社會的本質、發展動力和發展規律,使人類的社會和諧理想變成了科學,並且論證了實現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歷史必然性,預示了未來社會和諧發展的基本特徵,指出了實現社會和諧的基本條件。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如馬克思指出:「一切社會變遷和政治變革的終極原因,不應當到人們的頭腦中,到人們對永恆的真理和正義的日益增進的認識中去尋找,而應當到生產方式和交換方式的變革中去尋找」[1],就為我們分析當代中國社會變革中的問題提供了一個科學的視角。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的唯物辯證法揭示了社會系統內各種要素之間的普遍聯系、對立統一和相互轉化的規律,闡明了社會結構、人與社會、自然以及人自身辯證關系。辯證唯物主義關於兩條最基本的原則、關於三大規律尤其是對立統一規律、關於人、自然、社會之間相互關系的理論,既能幫助我們認識現實社會問題,又能為我們解決問題提供方法論指導。過去,我們往往重視馬克思主義關於無產階級革命、無產階級專政和未來社會的預測,實際上,馬克思主義理論博大精深,今天對我們更重要的,遠不只是這些,也不只是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觀點。我們還應當關注馬克思恩格斯批判資本主義社會的理論。

馬克思恩格斯是在批判舊世界中發現新世界的。過去我們更重視這個「新世界」,而對他們批判的那個「舊世界」和現實社會主義在那個「新世界」中的歷史方位缺乏深刻的認識。今天我們應當更加清醒地看到,馬克思恩格斯批判的那個「舊世界」 相當於「現代社會」,那個「舊世界」種種弊端和矛盾實際上是資本主義現代化過程中的問題。他們指出,資本主義現代文明用最卑鄙、最殘酷、最野蠻、最偽善的動機和手段毀壞了古老的文明,資本主義社會的最大弊端就是社會兩極分化、人的異化和畸形發展、生態環境惡化等,集中表現為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之間的矛盾和沖突。資本主義社會基本矛盾決定了資本主義文明的發展和進步總是有限度的,而且不可能擺脫畸形發展的怪圈。只有通過無產階級革命,鏟除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以及與之相適應的整個社會制度,實現共產主義(相當於「後現代社會」),才能真正解決人與社會、自然之間矛盾,實現社會和諧和文明進步。馬 克思恩格斯對現代社會的深刻批判,對於正處在從前現代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的中國,具有重要的警示作用。

現代化理論和西方各種關於社會轉型和社會變遷的思想理論為我們觀察、分析、解決社會發展問題提供了許多有益啟示。現代化是持續了幾個世紀的世界潮流,也是當今時代潮流,又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根本任務。不懂得現代化理論、世界歷史進程和基本經驗,就不可能更好地認識和解決當代中國的社會發展問題。西方現代化理論異彩紛呈,西方一些經濟學家、政治學家、社會學家關於社會轉型和社會變遷中的社會分化、社會排斥、社會矛盾和社會沖突等問題形成了一系列理論,如「李嘉圖定律」、西蒙·庫茨涅茨的「倒U形曲線規律」、美國政治學家亨廷頓的政治發展理論、法國社會學家托克維爾的政治社會學理論、美國社會學家戴維斯的J曲線理論、赫西曼的「隧道理論」、朗西曼的「ABX理論」、德國社會學家貝克的風險社會理論、法國社會學家塗爾乾的社會團結理論、美國社會學家帕森斯的社會整合理論、美國哲學家與政治理論家羅爾斯的社會正義理論等,從不同的角度探討了現代化過程中社會矛盾與沖突產生的原因,並提出了解決問題的看法。這些理論對於我們分析我國社會轉型時期的不和諧現象、選擇構建和諧社會的戰略,無疑具有借鑒作用

Ⅱ 辯論賽方面 "和諧社會的構建主要依靠法律還是道德" 急需 謝謝(我們是正方,反方的內容也要!)

法律是一定的 道德是無力的
你可以想像 一個社會沒有道德只有法律時 它至少是可以管制的 但是只有道德沒有法律的社會 一旦腐壞 沒有法律的強制力量 誰都無能為力

Ⅲ 社會和諧靠道德,還是法律。辯論賽,求解!!

法律是底線,道德是基礎

Ⅳ 和諧社會需要靠德治還是法治,我方是德治,求一些犀利點的問題提問法制那一方的,有急用,謝謝各位了!

法律是統治階級得工具,德適應全社會

Ⅳ "維護社會和諧穩定主要依靠法律"的依據是什麼

以德配天,明德慎罰
1.「以德配天,明德慎罰」的思想內容。
為謀長治久安,周初統治者繼承了夏商以來的神權政治學說。同時為了修補神權政治學說中的缺漏,並確定周王朝新的統治策略,進一步提出了「以德配天,明德慎罰」的政治法律主張。這里的「天」仍是夏商以來一直尊奉的「上天」,但周初統治者認為,「上天」只把統治人間的「天命」交給那些有「德」者;一旦統治者「失德」,也就會失去上天的庇護,新的有德者即可以應運而生,取而代之。
因此,作為君臨天下的統治者應該「以德配天」。「德」的要求,主要包括三個基本方面:敬天、敬祖、保民,也就是要求統治者恭行天命,尊崇天帝與祖宗的教誨,愛護天下的百姓,做有德有道之君。在這種「以德配天」基本政治觀之下,周初統治者具體提出了「明德慎罰」的法律主張。這種「明德慎罰」的主張要求統治者首先要用「德教」的辦法來治理國家,也就是通過道德教化的辦法使天下人民臣服,在適用法律、實施刑罰時應該寬緩、謹慎,而不應一味用嚴刑峻罰來迫使臣民服從。
「明德慎罰」的具體要求可以歸納為「實施德教,用刑寬緩」。其中「實施德教」是前提,是第一位的。「德教」的具體內容,周初統治者逐漸歸納成內容廣博的「禮治」,即要求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都按既有的「禮」的秩序去生活,從而達到一種和諧安定的境界,使天下長治久安。
2.「以德配天,明德慎罰」的思想的影響。
「以德配天,明德慎罰」的主張代表了西周初期統治者的基本政治觀和基本的治國方針。這種主張的提出,不僅解決了為什麼商湯可以伐桀、武王可以伐紂的理論問題,而且為西周社會的發展確定了基本的方向。
這種法律思想的形成,說明當時的統治者在政治上已趨成熟。這一法律觀的影響是極為深遠的。在這種觀念指導下,西周統治者把道德教化即「禮治」與刑罰鎮壓相結合,形成了西周時期各種具體法律制度和「禮」、「刑」結合的宏觀法制特色,使這一思想深深紮根於中國政治政府中,被後世奉為政治法律制度理想的原則與標本。
漢代中期以後,「以德配天,明德慎罰」的主張被儒家發揮成「德主刑輔,禮刑並用」的基本策略,從而為以「禮法結合」為特徵的中國傳統法制奠定了理論基礎。

Ⅵ 構建和諧主要依靠道德還是法律

首先,我先說說我的看法,我覺得這個辯題既然能談到法律和道德在一個平面上,那麼這個和諧的主題就應該是和諧社會,因為無論其實和諧社會就把所有和諧都包了,而對於和諧社會這個概念應該還是比較好查的,畢竟經常談。而且你要考慮到並不是所有東西說具體都好,考慮具體是好的,但是說具體會把自己的路也給封死,所以這一點斟酌吧。 另外,我覺得你們應該考慮到法律的必要性,為什麼法律是這個社會乃至法治社會也一樣必要存在的,那麼法律其實並不一定是道德的最低體現,如果考慮到法律的廣泛性,那麼法律也不一定是不可以推出獎勵機制的法規措施,那麼法律和道德的最大的區別就在於被動和自發,這是一種真道德和假道德,真和諧和偽和諧的問題,那麼偽和諧顯然不是我們所謂的和諧社會。而且你要看到你們的辯題,是主要依靠,並不是不依靠,所以不要犯缺失性比較的錯誤。而所謂兩者的主要依靠是指的是誰更重要,強調一種必要性,而這種情況下就用法律進一步規范和道德進一步提倡的影響來比較出更重要,而不能用有一個沒有另一個,這也是前面說的缺失性比較,沒有什麼意義。下面說說你的分析,對於辯論來講,雖然層次也重要,但是對於邏輯來說就很蒼白了,不必刻意追求層次;而道德的最低要求這要看時代,時代不同法律不同,不能說法律就是道德的最低底線,因為法律是政府行為。即使是最低底線,那麼提高最低底線呢?這和高級形態沒有什麼必然聯系,因為高低這種形容詞放在兩個主題的個體形容也只能是形容的作用,沒有邏輯論證性,所以你的第一點有待完善和修改。對於第二點,馬克思說過(雖然不一定對,還有好多是抄襲的)但是人的意識和行為一定是互相影響的,也就是主客觀相互影響,所以第二點所謂的只能內化影響外化那麼就有點唯心主義的意味了。從理論上來講,你的第二條最後的結論其實從道德和法律上都是可以成立的 查看原帖>>

Ⅶ 構建和諧社會主要靠道德還是法律怎麼打辯論

我只能告訴你,出這個題目的人水平太低。因為法律是最低層次的道德,所以說,這兩個觀點說的其實是一回事,沒法辯 答案補充 這不是一個可辯的選題,所以沒人能給你提供材料 答案補充 所以我說出題人水平太低。法律和道德本來就是不可分割的整體,你想把它人為地割裂來談,恐怕很難。建議你從「和諧社會」上下功夫吧。

Ⅷ 構建和諧主要依靠法律還是道德(辯論賽)

我方資料陳詞:
看看美國就知道了,美國政府是一個非常有限的政府,可卻是世界上最有力的政府!靠的是什麼?法律!正是法律維系著美國的高效和諧的運轉!道德建設已經成為建設和諧社會無法避開的難點,說是難點,一方面道德建設是一個長期性的問題,另一方面道德建設是一個艱巨性的任務,它牽涉到各個環節,哪怕一個環節出問題都會導致道德建設成為空話。
關於道德建設的思路,我個人認為主要包括以下幾點:首先、公民的道德必須建立在一定的基礎上,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要求是道德建設的基石。其次、政府必須成為道德建設的先行者,言傳不如身教。第三、道德培養需要更為寬松的環境,自然的和諧社會,人性的趨向於道德。第四、法律應該成為社會道德的最後屏障,失去法律的保障,道德將一瀉千里。
法律應當是道德的最後屏障,失去這道屏障,道德將在社會潰散。道德是調節人們行為的軟工具,它是以法律為後盾的。如果法律的潰散,道德就無從談起。當前社會許多人們寧願上訪,而不願通過法律解決問題,說明在個別地方法律在一定程度上失去公眾信任,尤其部分貧困低收入人群已經徹底拋棄對法律的信任
你不能指望人人都有道德這個東西,可只要有萬分之一的人沒道德,社會就會亂套,怎麼處置這個敗類?每個人的道德標准不一樣,有的說關上幾年,有的說教育,有的說殺了,有的說做奴隸,有的可能認為那個不是敗類,你認為該一樣樣意見執行過去還是全民投票?等你投完了,下一個敗類又出現了,你什麼都不用做了,天天投票吧。所以還是要有法律。所謂法律,本身就應當是一個強制性的道德要求,達不到就要處罰。中國人德治了幾千年了,結果中國人是最沒道德的,你居然還想要靠道德這東西?法治所維系的秩序是和諧社會形成的重要標志 1.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法治保障的有序社會 法治,是一種貫徹法律至上,嚴格依法辦事的治國原則和方式.它要求整個國家以及社會生活都依法 而治,即管理國家,治理社會,是憑靠法律這種公共權威的

對方資料陳詞:
在人類存在的社會中,「理性就是道德性。」「國有道,雖加刑,無刑也;國無道,雖殺之,不可勝也。」道德才是法之根本。看問題要著本質。不能光看錶面呀!對方說維系社會秩序靠法律。請問法律又是靠什麼來維系社會秩序的?那就是道德。只有道德,才能保證立法的公平,執法的公正;只有道德,才能保證守法的自覺。首先,守法是什麼?是法律,還是道德?我們因為怕被處罰而守法,還是因為覺得那是一種美德而守法?難道沙子認為大多數人去守法不做壞事是因為害怕被判刑嗎?要是那樣的話,那可真是危險人物噗!照對方的觀點,在一個秩序的社會,那極少數的危險人物是這個社會主要的,而我們大多數人守法,有守法的美德倒是次要的了。這難道是你們的邏輯嗎?
事實表明,守法觀念越強,社會越強調這種守法觀念,我們的社會中危險人物就越不敢冒險,社會秩序就越穩定。再從執法的層次看,執法的公正靠什麼?靠執法者的良心。良心就是個人品行符合社會道德的標准。無論是亂世用重典,還是盛世之大赦,重典不是亂典,大赦不是亂赦。重典與大赦無不歸因於執法者望天下更太平、社會更穩定的動機。這種動機就是個人品行與社會道德的相一致。立法也是道德,立法的依據首先要有守法的可能性。我們說過,守法本身就是一種公德,否則立了法又沒有人遵守,最後只好法不責眾了。執法要有勇,立法要有才,可是「才而無德謂之奸,勇而無德謂之暴」啊!現代社會,法律的作用比原來大了許多,我方從不否認這一點。但是,這本身就是道德的需求,它隨時受到道德的約束。
總之,道德不僅貫穿了立法、執法和守法的始終,而且是整個法律系統真正有效運作的保證。對方辯友說維系社會秩序靠法律,那麼我們應該說是道德保證了法律的維系功能。
社會維系靠道德還是靠法律 ?這個問題問的好,我是一個對社會法律不是很懂的人,我基本都不是很懂法律的人,但是我知道如果一個人沒有了基本的道德觀念,那麼他必定遭世人吐罵沒人肯與你相交,依理而推,如果人人都這樣,那麼我們就會變得很孤立,一孤立就各走各走的,不管對方怎樣,只顧自己,這樣人心都變了,人心都變了,人心都散了,怎麼去維持社會。所謂「得天下必先得民心」同理可證,撐天下必先取民心,而心最直接的一個標准就是道德。沒有道德就沒有心,沒有心就會散,我是一個對社會法律不是很懂的人,我基本都不是很懂法律的人,但是我知道如果一個人沒有了基本的道德觀念,那麼他必定遭世人吐罵沒人肯與你相交,依理而推,如果人人都這樣,那麼我們就會變得很孤立,一孤立就各走各走的,不管對方怎樣,只顧自己,這樣人心都變了,人心都變了,人心都散了,怎麼去維持社會。所謂「得天下必先得民心」同理可證,撐天下必先取民心,而心最直接的一個標准就是道德。法律和道德都是一種行為標准。 區別是,法律是外在的,可見的(有法律條文),是強制的,是最低標准。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即使沒有道德,每個人必也須強制的遵守法律,因此法律保證了社會的最基本的穩定和正常運轉。 道德是內在的,不可見的(沒有明確條文),基本不具有強制性,是高於法律的行為標准。每個人道德的標准不盡相同,表現的方式也不盡相同。因此,比較難對道德作出明確的評判。道德的存在是社會良好發展的保證。

Ⅸ 構建和諧社會主要靠道德還是法律怎麼打辯論啊我是正方(道德),該從哪幾點入手啊

您好!我是學法律的,因為我實在是不知道怎麼從道德上說,我學得靠法律,也許幫不上你的忙,不好意思。道德這個詞攏統、寬泛。是人們內心的價值判斷,主觀色彩很重,很難評判孰是孰非。沒有一個統一的尺度去衡量,大家針對同一問題看法不一,會得出不同的結論,所以依道德去評價很難得出一個明確的結果。道德在人們的心裡,我們常常會說一個人道德敗壞或品德高尚,往往是依他的行為為參照。既然道德的好壞是靠外在行為來表見,那麼一個人做了錯事只靠道德上的遣責去懲罰他顯然是不足夠的,這樣也不利於社會的穩定和諧。而法律,關注的是主體的行為,對於違法行為,法律會懲罰你,讓行為人對自己的行為負責。行為人承擔責任的同時也接受了這種道德非難性評價。從中獲得反醒,歷經心靈的救贖。這才是法律最終的目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只有靠法律解毒問題才能做到最大程度的不偏私。構建和諧社會,是需要社會安定、繁榮、秩序、高效。很明顯只有有法律的統籌安排才能使一個個目標最終實現。法律是為其提供保障的最直接的手段。法律是對一個國家、社會發展的最必要的保護。

Ⅹ 辯題:正方: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靠法制建設 反方: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靠經濟建設

今天是星期一,下午的班會課改為了聽來自南京市中級人民法院的少年法庭的一位尹法官的法制報告,聽完之後對我受益匪淺,也讓我明白了一些有關法律的知識。
這位尹法官是一位年輕的女法官,她顯得十分親和,平易近人。他先向我們講了幾個案例,然後通過這些我們身邊鮮活的案例來告訴我們一些法律知識與法律的「高壓線」。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她講的一個案例:就是說有一個學生平時成績很好,品學兼優的孩子。可他就是有一個缺點喜歡帶刀來學校。又一次,他帶了一把瑞士軍刀來學校,刀雖不長但十分鋒利,因為一點雞毛蒜皮的小事,他竟然拿起刀插入了同學的身子!事後他自己也十分後悔,但是沒有後悔葯可以吃了。
由此我看出人一時不能沖動,也看出了帶刀的後果——造成事故。尹法官也嫌我們既少了一個法律知識,不能隨意攜帶管制刀具,也許那天你會控制不住自己,但是千萬不要碰上法律的「高壓線」 我想,造成他們現在的樣子,根本原因是他們的法律意識太差,總認為自己做的是小事,等到弄得不可收拾才反應過來。其實有很多人只是他一時沖動,才范下了故意傷害罪,如果當初平下心來仔細想想,自己能否做這些事,也許就不會像現在這樣成為階下囚。大家想一下值不值得:犯了罪,一關就是幾年,十幾年,甚至是把一生都毀了。
我覺得聽完講座後收益匪淺,自己平時要從自我做起,從小事做起,"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在交友方面還要增強判斷力,判斷出該交的朋友和不該交的朋友,從而更好的發展自我。

熱點內容
東莞勞動法電話號碼 發布:2025-08-21 21:29:54 瀏覽:140
黑社會女人形法 發布:2025-08-21 21:20:56 瀏覽:490
司法局民法典宣講 發布:2025-08-21 21:19:49 瀏覽:293
保安服務管理條例英文 發布:2025-08-21 21:19:11 瀏覽:351
東奧經濟法誰講的有意思 發布:2025-08-21 21:15:42 瀏覽:905
條金條例 發布:2025-08-21 20:38:44 瀏覽:974
道德經第26章 發布:2025-08-21 20:09:54 瀏覽:744
法治與和諧社會論文 發布:2025-08-21 19:58:09 瀏覽:836
涉及法律知識的笑話 發布:2025-08-21 19:51:02 瀏覽:468
國家勞動法流產假期多少天 發布:2025-08-21 19:41:58 瀏覽: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