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婚姻法
A. 1990年中國婚姻法農婦女結婚生育法定年玲是多少
你好!我是經過那個時期的人,1990年的時候是我國計劃生育最嚴格的時期,當時《婚姻法》規定可生育年齡是男25周歲,女22周歲,城鄉一樣。
B. 社會主義國家婚姻家庭法產生於哪一年
社會主義國家婚姻家庭法最早是前蘇聯,
1917年12月18日,蘇聯革命政權頒發了《關於民事婚姻、子女及實施戶籍登記簿的法令》;不久又頒發了《關於離婚的法令》。
在中國,1950年5月1日公布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是新中國頒布的第一部法律。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C. 上世紀90年代的結婚法定年齡是多少
上世紀八十年代男22周歲,女20周歲可以結婚。我國的婚姻法對結婚年齡沒有修改。
婚姻法》第6條對法定結婚年齡做出了規定:「男不得早於二十二周歲,女不得早於二十周歲」。男女雙方不到這個年齡就不能結婚,只有達到或高於這個年齡才能結婚,至於結婚的最高年齡,則無限制。關於「晚婚」年齡在《婚姻法》中並沒有明確規定;根據計劃生育政策,男性年滿25周歲、女性年滿23周歲,屬於晚婚。
D. 新舊婚姻家庭法到底有何不同
新舊婚姻法對夫妻共同財產的規定有很大不同:
1、 舊婚姻法規定:夫妻一方婚前個人所有的財產,婚後由雙方共同使用、經營、管理的,房屋和其他價值較大的生產資料經過8年,貴重的生活資料經經過4年,可視為夫妻共同財產。當時婚姻法這樣規定是因為80年代,公民個人的財產尚不多,但90年代未,隨著公民個人財產的增加,百萬、千萬富翁的不斷涌現,如婚姻法仍這樣規定顯然不利於防範某些別有心機的女子利用法律的這一規定來騙取男方的財產。比如:一年輕女子和一光婚前房產就值2000萬的富翁結婚,那麼她只要結婚8年後提出離婚,就可以分割男方婚前價值2000萬的房產,而成為千萬富翁。
2、 正是考慮到這一因素,新婚姻法規定:夫妻一方所有的財產,不因婚姻關系的延續而轉化為夫妻共同財產。除非當事人另有約定。
同時新婚姻法明文規定:夫妻可以約定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財產以及婚前財產歸各自所有、共同所有或部分各自所有、部分共同所有。夫妻對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財產以及婚前財產的約定,對雙方具有約束力。
3、 也就是說,按新婚姻法的規定,夫妻一方的婚前財產,除非雙方有書面約定,不可能因結婚時間長而轉化為夫妻共同財產了。
4、 夫妻財產約定的內容:包括財產所有權的歸屬、財產的管理、使用、收益、處分,家庭生活費用的負擔、債務的清償責任,婚姻關系終止時財產的清算及分割等。
現實生活中,有些成功男士,無法識別女人是愛自己的錢,還是愛自己的人時,也想進行婚前財產公證,但這又與中國的傳統似乎格格不入。結婚就意味著一生一世的約定,進行婚前財產約定,不就是對婚姻的長長久久不沒信心嗎?所以,很多人不敢提出婚前財產約定。
但現實生活中,確實有些夫妻因未進行婚前財產約定,在離婚時,對有些財產難於判定是婚前個人財產還是婚後
夫妻共同財產而爭得死去活來。。。。。。。比如:男女雙方在戀愛期間雙方用自己的積蓄共同購買了商品房,辦好房產證後再結婚,並且房產證按習俗一般是男方的名字,這樣,萬一以後離婚,律師就會以房產證的時間是婚前為由,主張房屋是男方個人財產,而女方要證明自己婚前出了資卻往往很難、很難
http://wenku..com/view/90fe19858762caaedd33d47f.html
E. 90年代婚姻法
如何一部《婚姻法》都不涉及婚姻雙方一方失蹤的判定問題。
建議參閱《民訴法》的相關規定。
F. 婚姻的婚姻發展史
▲婚姻的起源
原始人類並不需要婚姻,這跟今天的靈長動物是一樣的,不必細說。後來有了氏族社會,採用的是集體群婚制,即一個氏族的男性或女性集體嫁到另一個氏族。這也是在進化過程中為了族群繁衍和防止亂倫導致族群退化而形成的一個習俗。再後來進入了私有制社會,才有了一對一或一對數的固定的夫妻關系,於是就產生了婚姻制度。
值得指出的是,由於婚姻產生於私有制,所以它一直與人的財產關系密切相關。由於男子是私有制社會的主體,所以女子一直被看作男子的財產,於是多數古代社會是一夫多妻制。而且搶婚、買賣妻妾等現象也源於此。由於私有制的財產由於血緣關系中的男性繼承,為了保證血緣的純凈,就有了「處女情結」和對女子性行為的嚴格約束。
當出現了部落和國家等社會組織之後,婚姻又成了一種政治籌碼。從部族的通婚,到國家統治者之間的「聯姻」,都是試圖通過婚姻來達到政治目的。直到今天,婚姻仍被富豪家庭用於結盟和理順財產繼承關系。
至於在自然小農經濟社會中,婚姻則是一種勞動的分工組合,即所謂「男耕女織」,「男主外女主內」。而在現代社會中的老百姓,婚姻則是為了組成一個家庭,在滿足人的正常生活需要的同時,承擔為家族和社會養育後代的責任和義務,也是人的一種歸宿。
婚姻的起源即是對財產的保護。它是父系社會的產物,是把女人視作物,一種可供交換的財產。至於母系社會里的一些所謂的「走婚」等,並不是婚姻,只是人類繁衍的本能在生產力極為低下的情況對抗惡劣的自然環境下的選擇。那時,多生下一個孩子,當然就多一份人類活下去的可能。女人因為生育而成為神祗,有權與想性交的任意一個男性發生關系,包括亂倫。「活下去」這三個字在很大程度上還決定了母系社會剛邁入父系社會時的性行為。相當長一段時間,人們是按照供養關系,而不是血緣關系來決定是否發生性行為。但隨著生產力的逐漸提高,人類學會狩獵與農耕,私有財產出現,保護財產成了首務之急,於是,婚姻出現,妻子成了丈夫的財產。一開始規矩還不嚴,婚姻還未能完全統治性,女人在婚前還可以有性行為,所以當時普遍有「殺首子」之風俗,以求保證血緣的純凈。到後來,婚姻完全統治了性,人類徹底邁入農業社會,任何一個女人的婚姻都已不能再由她自己說了算。女人已經完全淪為財產,她不僅是父母待價而沽的商品,也是某個男人即將購買的財產。
▲婚姻的演變
在人類社會中,婚姻不是自始存在的,永恆不變的,它經歷了復雜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它經過最初的雜亂兩性關系發展到原始禁忌、習慣、道德和法律加以確認和調整以後,產生了對人們具有普遍約束力的行為規范,從而形成了人類社會的婚姻家庭制度。婚姻的演變過程分為幾個階段:1、前婚姻時代的血緣團體。即同一原始群體內的男女,在兩性關系方面是雜亂的,沒有任何限制。不僅在兄弟姐妹間,而且在父母子女直系血親間都沒有禁忌。這一時期存在於人類最初數以百萬年計的漫長時代。2、群婚制。隨著原始社會不斷由低級階段向高級階段發展,人類從最初毫無限制的兩性關系中,逐漸演進為各種群婚制的兩性結合的社會形式,開始形成了最初的婚姻制度。群婚制,指一群男子和一群女子互為夫妻的婚姻形式。最大的特徵在於,兩性關系受到一定范圍的血緣關系的限制。期間經歷了兩個發展階段:先經歷了血緣群婚制,排除了直系血親間的兩性關系,即不同輩分的男女間不得結婚;再經歷了亞血緣群婚制,排除了同胞兄弟姐妹之間的通婚。這從而引起了母系氏族的產生,使人類婚姻由族內婚向族外婚發展。3、對偶婚制。指一男一女在或長或短的時間內,過著相對穩定的配偶生活的婚姻形式。即一個男子在許多妻子中有一個主妻,一個女子在許多丈夫中有一個主夫。其產生於原始社會晚期。是從群婚向一夫一妻制的過渡形態,從血緣結構上為父系氏族和一夫一妻制的形成奠定了基礎。現居住在雲南瀘沽湖畔的摩梭人,其帶有神秘色彩的「走婚」,其實就是對偶婚的開殘留形態。4、一夫一妻制。指一男一女結為夫妻的婚姻制度。它既不是自然選擇規律作用的結果,也不是男女性愛的結果,而是私有制確立的必然結果。形成了以男子為中心的婚姻家庭。它經歷了長期的演變過程,包括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四個歷史時期。
G. 婚姻家庭法
婚姻家庭法抄經由以1950年《婚姻法》為標志的初創、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的停滯、以1980年《婚姻法》為標志的恢復和發展,至90年代逐漸形成了以《婚姻法》為主幹、以《收養法》和《婚姻登記管理條例》為配套、以其他部門法相關規范和各個不同效力層次的法律淵源為補充的分散化結構態勢。
簡單的說,婚姻家庭法在內容形式上大於婚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