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理學法與社會的關系
Ⅰ 法理學與其他法律的關系
法理學抄和
憲法,刑法,民法
之間是一般和特殊的關系。也就是說法理學是對具體法律共同的東西提取公因式,然後整合成的一門學科。它是學習其他法律的基礎。
其中法理學,憲法和法制史三門構成了法律中的理論法學
理論法學是和部門法學相對的,理論法學說明他們是講理論的。其他的法律如民法和刑法,都是有相應的法條與其對應的。
這樣你就知道法理學與理論法學也不是一樣的了吧
法理學是理論法學中的一門!
Ⅱ 法律社會學與法理學對法理概念的解釋有什麼不同
法律社會學是將法律置於其社會背景之中,研究法律現象與其他社會現象的相互關系的一門社會學和法學之間的邊緣學科。法律社會學的研究有助於人們從社會整體觀念出發,認識法律的社會 基礎和社會作用,從而更好地利用法律的控製作用解決社會問題。 20世紀初在西方興起的一門社會學分支學科,又稱法社會學。由於學科內支派繁多,對它尚無確切的定義。法律社會學可以看到社會條件、社會結構、政治結構乃至微觀上的個人的行動對法律的影響。很多問題都可以納入法律社會學的研究領域,如女權主義、同性戀問題,以及在國際交往中出現的不同社會的不同做法如對待安樂死的態度問題,西方由於基督教的傳統和某些技術問題而對安樂死相當慎重。(再如人工流產問題,一夫一妻制和一夫多妻制的問題,等等。)我們僅僅通過概念法學的角度都很難理解這些問題。只有把部門法的邊界打破,把學科的邊界打破,問題才能達到很好的認識和解決。
法學又稱法律科學,是一切專門以法律現象為研究對象的學科的總稱。是我國法學體系中處於基礎理論地位的理論學科,它是系統闡述馬克思主義法律觀,從總體上來研究法和法律現實的一般規律,研究法的產生、本質、作用、發展等基本問題,研究法的創制和實施的一般理論,並著重研究我國社會主義法和法制的基本理論問題的理論學科。
Ⅲ 司考法理學中什麼是法與政治的一般關系
您好!所謂法律是國家制定或認可的,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以規定當事人權利和義務為內容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社會規范。
即人類在社會層次的規則,社會上人與人之間關系的規范。它以正義為其存在的基礎,以國家的強制力保證實施為手段。法治和法律要逐漸變得適當寬容以利於社會和諧。法律一般限於憲法。法屬於上層建築范疇,決定於經濟基礎,並為經濟基礎服務。法律的目的在於維護有利於統治階級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是統治階級實現其統治的一項重要工具。所以,法律是階級社會特有的社會現象,它隨著階級、階級斗爭的產生、和發展,法律將隨著社會階級、階級斗爭的消滅而自行消亡。政治要大於法律 因為法律來源於政治體系,根據上面的解釋可以理解為:法律是為約束人們的行為而誕生的。而且縱觀各種社會現象你也可以理解,政治的行為是大於法律的!
Ⅳ 法理學 試分析法律與道德是否有必然的聯系
一、法理學(Jurisprudence)是以整個法律現象的共同發展規律和共同性問題為研究對象的學科。它的研究范圍十分廣泛,主要包括法律的起源、發展和消亡、法律的本質和作用、法律和其他社會現象的關系、法律的創制和實現、法律的價值等。法理學就其學科本性而言,是理論思維科學,而這種理論思維性科學必定是抽象的而非具體的,是形而上的而非形而下的,具有較濃厚的哲學色彩。正是在此種意義上,法理學有時也被稱之為「法哲學」。但法理學的抽象性並非是空想性,它不是空靈之物,而是有其堅實的基礎,即豐富的法律實踐。法理學正是在對大量豐富的法律實踐和法律現象考察的基礎上,抽象出其帶有共同性和規律性的理論。二、法理學的理論體系包括兩個方面:第一,法理學作為法學的一個分支學科,應當研究哪些理論問題。第二,按照什麼樣的邏輯線索把這些相對獨立的理論問題組織起來,使它們成為一個結構嚴謹的邏輯整體。1、研究「法」,必須對法和法學中最基本的概念和范疇加以研究。這些基本概念和范疇包括權利、義務、法律行為、法律關系、法律程序、法律責任等。2、法的價值論涉及到法的理想、目標,因而在法理學中佔有特別重要的位置。法的價值論包括法的價值的概念以及法與人權、秩序、自由、正義、效率的關系等問題。3、法理學所研究的法的歷史問題包括法的起源、法的歷史類型、古代法律制度、近現代法律制度、法律發展、法制現代化等理論問題。4、法在現實生活中的運行又具體包括立法、守法、執法、司法、法律監督、法律職業、法律方法和法治國家等問題。5、法與社會其他方面是相互作用的,法是社會體系的一部分,與社會體系的其他方面存在著密切的聯系。一方面,法能夠影響、改變社會的其他方面;另一方面,社會的其他方面也能影響、改變法,乃至決定法的內容及其發展。脫離開法與社會之間復雜的互動關系,同樣不可能科學地和合理地解答法「是什麼」和「應當是什麼」的問題。此類又具體包括法與經濟、法與政治、法與文化、法與道德、法與科技、法與生態文明等問題。
Ⅳ 法理與法律的區別和聯系是什麼
說到法理,建議朋友你去學習一下《法理學》,《法理學》是專門講法理的一門課程,是學習法律的基礎課程、理論課程。法律專業專科大約有十五六門課程,本科大約有四五十門課程。
Ⅵ 法律: 法理學與部門法的關系是( )
法理學與部門法是一般與特殊的關系。
部門法是一個法學概念,在現實的法律制度中並不存在與之相對應的法規或法典;是構成法律體系的基本要素。部門法的內容具有相對獨立性,但彼此間又不是截然可分的。
在法理學上,法的部門的劃分主要是依據兩個標准,一個是調整對象,一個是調整方法,前者是主要標准,後者是輔助標准。
(6)法理學法與社會的關系擴展閱讀:
法理學是教育部確定的全國高等學校法學專業十四門核心課程之一。在法律科學中,法理學是基石,是最為主要的理論法學,構成了整個法學的基礎理論、一般理論、方法論。
在法學教學體系、課程設置中,法理學是專業課程、專業基礎課,統領著法學的教學,既構成了法學階梯的入門課程,又高於部門法學,成為法學的理論集大成學科。
法理學是關於法律的原理、原則、精神的科學,是關於法律、法律現象、法律問題的最一般最普遍最根本的思想,是關於法律的所以然的道理。
本課程主要研究、講授法學、法理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當代中國法理學界的理論熱點和難點,當代中國的法治實踐和制度建設的核心理論問題。本課程以法理為基礎,以問題為中心,以理性分析為形式,以塑造和提高法律人的思維方式為目標。
教學的著重點在於系統學習法理學的基本原理,掌握法理學的範式,實現視野的更新和融合,實現思維方式的更新和提高,實現理論思維能力和水平的深化,深化理論知識和修養,提高專業水平,形成博厚的知識框架。
Ⅶ 法律與法理的關系
法律和法理是兩個概念。
法律是由國家制定的,是統治階級意志的表現。
而法理只是法學理論,不是法律。是解釋闡述法律的
Ⅷ 法與社會的關系
法以社會為基礎
法是社會的產物。
社會性質決定法律性質,社會物質生活條件在歸根結底的意義上最終決定著法律的本質。不同的社會就有不同的法律。即使是同一性質或歷史形態的社會,在其不同的發展階段上,法律的內容、特點和表現形式也往往不盡相同。中國當前正處於一個社會迅速變革的時期,這一偉大變革必然帶來對於新法律制度的巨大需求。
但是,法律也像上層建築的其他組成部分一樣,並不僅消極地反映社會,而且對社會具有強大的反作用,它要麼表現為對社會發展的促進作用,要麼表現為對社會發展的阻礙作用。
社會是法的基礎;如果相反,以法為社會的基礎,那麼,實質上就可能強迫社會接受那些已經被這一社會生活條件及物質生產本身宣判無效的法律,把法律看成了永恆不變的東西。
新的法律不可能產生於舊的社會基礎之上,舊的法律也不可能長期在新的社會基礎上生存和延續。
舊的法律是從舊的社會關系中產生的,它不可避免地要隨著生活條件的變化而變化,也必然同舊的社會關系一起消亡。因此,舊的法律不可能成為新社會發展的基礎。如果保存那些屬於前一個社會時代的,由已經消失或正在消失的社會利益的代表人物所創立的法律,這種法律肯定會同新的社會共同利益發生矛盾,因此會導致濫用國家權力去強迫大多數人的利益服從少數人的利益。
法是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私有制和商品經濟的產生是法的起源和經濟根源。社會經濟的發展引起階級的出現,也是法的起源的根本原因。
社會的性質決定法的性質,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最終決定法的本質 。馬克思說:「社會不是以法律為基本的,那是法學家的幻想。相反,法律應以社會為基礎。法律應該是社會共同的,由定的物質生產方式所產生的利益需要的表現,而不是單個人的恣意橫行。」
(8)法理學法與社會的關系擴展閱讀:
法與社會共同利益:
社會共同利益是以社會名義出現的全體社會成員的共同需要以及實現這些需要的手段和措施。每一個社會中都有一定的社會共同利益。每一種類型的法都維護一定的社會共同利益,而通過法來維護和實現社會共同利益的程度和方式都與法的階級本質密切相關。
法律維護社會共同利益對全社會都有利,能夠滿足全體社會成員的需要。但這個社會總是一定階級在其中占統治地位的社會,所以法律維護一定社會的共同利益同維護統治階級的利益從根本上是一致的。同時維護社會共同利益的這部法律規范也是整個法律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也要服從於整個法律體系的規律性和使命,所以,這部分規范也具有階級傾向性。
法通過規定社會關系主體的權利和義務確認和維護一定的社會共同利益,調節社會利益與個人利益、集體利益和國家利益等的關系,積極預防和制裁侵犯社會共同利益的違法行為。在社會主義社會,廣大勞動人民的根本利益相一致,社會共同利益的范圍大大擴展,社會主義法對社會共同利益的確認和保護也呈擴展之勢。
Ⅸ 法理學和法學有什麼異同
不同之處:
法理學通常是指研究法的基本問題、一般問題和共通性問題的專門學問,即作為法學體系中一門分支學科存在的專門學問。法學是以法律這個社會現象為研究對象的學科。
相同之處:
都在法學的學習范圍之內。法學包括法理學,法理學是法學的一般理論。
法理學(Jurisprudence)是以整個法律現象的共同發展規律和共同性問題為研究對象的學科。它的研究范圍十分廣泛,主要包括法律的起源、發展和消亡、法律的本質和作用、法律和其他社會現象的關系、法律的創制和實現、法律的價值等。
法學,又稱法律學、法律科學,是以法律、法律現象以及其規律性為研究內容的科學,它是研究與法相關問題的專門學問,是關於法律問題的知識和理論體系。
法學,是關於法律的科學。法律作為社會的強制性規范,其直接目的在於維持社會秩序,並通過秩序的構建與維護,實現社會公正。作為以法律為研究對象的法學,其核心就在對於秩序與公正的研究,是秩序與公正之學。
(9)法理學法與社會的關系擴展閱讀:
法理學專業的基本要求:
1、要求具有堅實的法學理論基礎、全面的部門法知識和基本的人文社科知識。
2、熟練掌握一門外語,能閱讀本專業的外文資料,具備良好的文字表達能力。
3、具有良好的理論素養和抽象概括能力,以及敏銳的洞察能力和思辨能力。
4、具備優秀的學術品格和學術原創力,有較強的獨立從事法學理論研究、教學、國家立法、司法工作等相關的工作能力。
5、從總體上研究法和法律的一般理論,重點研究法與各種社會現象的關系,法的理念與價值,法治國家的理論與實踐、現代西方法哲學、法理學前沿問題和比較法學等法學基本理論。
6、並掌握和運用法學方法,開展地方立法研究等實踐活動,為地方法治建設服務。
法的特徵:
歷史上 ,出現過四種為不同階級利益服務的 、體現不同意識形態的法學,即奴隸主的、封建主的、資產階級的和無產階級的。法是調整人們行為的規則。以法作為研究對象的法學 ,必然具有實踐性的特徵,即它來源於社會實踐,又轉過來為社會實踐服務。
法學是歷史和國情的范疇,不同的時空條件下的法學,總是印有特定的痕跡,其內涵和外延、內容和體系是有差別的。首先,法學可以對社會發生直接和間接和影響。第二,法學的對象、分科、方法都是實在性的。第三,法學在實踐中產生,其發展也是為了指導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