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合同法培養
① 勞動法中 什麼叫做專業技術培訓
專業技術培訓指的是用人單位的職業培訓。
勞動法第八章職業培訓內容:
第六十六條國家通過各種途徑,採取各種措施,發展職業培訓事業,開發勞動者的職業技能,提高勞動者素質,增強勞動者的就業能力和工作能力。
第六十七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把發展職業培訓納入社會經濟發展的規劃,鼓勵和支持有條件的企業、事業組織、社會團體和個人進行各種形式的職業培訓。
第六十八條用人單位應當建立職業培訓制度,按照國家規定提取和使用職業培訓經費,根據本單位實際,有計劃地對勞動者進行職業培訓。
從事技術工種的勞動者,上崗前必須經過培訓。
第六十九條國家確定職業分類,對規定的職業制定職業技能標准,實行職業資格證書制度,由經過政府批準的考核鑒定機構負責對勞動者實施職業技能考核鑒定。
(1)勞動合同法培養擴展閱讀:
《勞動合同法》第二十二條第一款規定:用人單位為勞動者提供專項培訓費用,對其進行專業技術培訓的,可以與該勞動者訂立協議,約定服務期。
《勞動合同法實施條例》第十六條規定:勞動合同法第二十二條第二款規定的培訓費用,包括用人單位為了對勞動者進行專業技術培訓而支付的有憑證的培訓費用、培訓期間的差旅費用以及因培訓產生的用於該勞動者的其他直接費用。
從上述規定來看,本案中中介服務公司對鍾某進行的一些簡單、必要的崗前培訓而並非是專業技術培訓,也未為此支出相關的培訓費用,故仲裁委支持了鍾某的仲裁請求。由此可見,用人單位企圖通過弄虛作假、濫用服務期協議,損害勞動者的合法權益的企圖是行不通的。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勞動法
② 勞動合同法:服務期尚未履行部分所應分攤的培訓費用是什麼意思能通俗點解釋或舉個例子么
第一、解釋:單位對你(勞動者)其進行專業技術培訓,並且支付專項培訓費用的,才可以與你(勞動者)訂立協議,約定服務期。你(勞動者)違反服務期約定的,服務期尚未到就離開,那麼造成單位的損失怎麼算呢?法律規定,把這個培訓費用分攤到約定的年限中去,你未履約的年限乘以分攤數額即為違約金。
第二、舉例:單位對你(勞動者)其進行專業技術培訓,並且為你支付專項培訓費用10萬元。並與你(勞動者)訂立協議,約定服務期為5年。你(勞動者)做了一年,想離開。那麼這違反服務期約定,造成單位的損失就按照法律規定,把這個培訓費用10萬元分攤到約定的5年中去,每年2萬;你未履約的年限是4年乘以分攤數額2萬即為違約金為8萬。
第三、10萬是什麼時候花掉的呢?就是所謂的培訓么?怎麼證明有10w啊?
首先,你沒有認真看法條!當然是簽訂協議之前阿,只有「用人單位為勞動者提供專項培訓費用,對其進行專業技術培訓的」,「可以與該勞動者訂立協議,約定服務期。」!
其次,所謂的培訓,是為勞動者對其進行專業技術培訓,不是其他的非專業技術培訓。
最後,培訓費是有相應的單據作為憑證的。最常見的就是發票。
順祝順利!
③ 勞動合同法案例分析關於培訓費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1)張某能否終止勞動合同?
兩年的合同期限已到,而且張某沒有違反合同的情形,按照合理合法的程序履行了合同終結手續。所以張某完全可以終止該合同。飯店亦無權阻礙。
(2)《飯店員工須知》第十八條對張某是否有約束力?
這個第十八條屬於明顯的格式合同條款,而且是嚴重違反勞動合同法的條款,就自始無效的條款。我就納悶是哪個文盲制定的這個條款,還有臉拿出來,拿出來給人看無異於自己到大街上裸奔,沒有一點法律常識。你去仲裁他敢拿出來這個條款那隻會讓他丟人。以你們的合同為准。
(3)張某是否有賠償飯店培訓費的義務?
不但沒有義務繳納,我覺得他們這簡直就是變相敲詐,如果態度很惡劣的話,強烈建議你去法院起訴他敲詐勒索罪。很有可能飯店的法人以及執行該條款的人會被判刑。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祝好。
④ 各位懂勞動合同法的大俠幫忙 我們公司想培養一批技術骨幹,要進行單位內專業知識培訓,怎麼規定服務期限
因為沒有依據所以不好規定,規定出來了也無法律依據。所以我建議你:
1、培訓對象的選擇要嚴謹。
2、培訓的內容、必要性的確定。
3、培訓可以內外結合,把部分培訓外聘化,從而具備簽訂培訓服務合同,要求其服務期限。
⑤ 勞動合同法有關實習生的規定
目前出現此抄類糾紛或爭議時,襲你可以主動要求跟酒店簽訂勞動保障協議,如果酒店不簽訂你完全可以去法院起訴,要求酒店跟你簽訂勞動保障協議。
不過我感覺意義不是很大,個體在強大你也強大不過集體啊,好好考慮一下吧。現在這社會就是這樣。
下面這些是我在別的地方看到了你自己看一下吧。
肖律師指出,出台詳細、嚴格的法律或行政規章制度,這對在校學生、學校和實習單位都是一種保護。而目前的情況下,實習期間遭受權益侵犯的,一般只能通過協商解決。
在法律尚未完善的情況下,實習生自我保護最有效和可行的辦法,是與實習單位簽訂勞動保障協議。也就是說,實習生要到實習單位時,主動要求和實習單位簽訂勞動保障協議,約定有關在工作中受傷是否享受工傷待遇、如何賠償,以及勞動報酬等問題。雙方一旦就合同達成一致,就會發生法律效力。
推出社會實踐保險
廣東鑫一華律師事務所的唐紅炬律師則建議,應由保險公司推出一種「大學生社會實踐險」,然後由學校統一為外出實習的學生購買。這樣,一旦學生在社會實踐中發生人身意外傷害,就可以由保險公司保障學生的權益。
⑥ 《勞動合同法》
勞動合同法當中根本就沒有要求,可以扣除培訓費的規定,而且勞動法當中規定了不可以以任何理由來剋扣員工的工資,不可以收取服裝費和培訓費。
⑦ 緊急需求!!!!!!!學習新勞動合同法的感想
新勞動合同法頒布,企業用工面臨巨大挑戰。轉眼間各類相關培訓競相上市,主要針對企業如何應對、如何規避風險,且面面俱到,無疑給還在迷茫中的眾多企業撥開了迷霧。
那麼作為離新法最近的一群——企業的HR從業者,又會受到什麼樣的影響呢?
1.企業對HR從業者的綜合素質要求將普遍提高。目前為止,很多企業的HR部門還停留在人事管理階段,HR從業者的素質也參差不齊。新法實施後,企業用工、違法成本大幅度提升,因此,HR將在企業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同時也要承擔更多的責任和壓力。
其中,由於勞動合同解除或終止的經濟補償總體成本上升,招聘的質量受到極大關注,從事招聘工作的HR也將面臨巨大壓力。即便是相對成本較小的試用期解聘,企業也還增加了額外的「試用期不合格」舉證責任。於是很多企業「普遍撒網,重點培養」的招聘政策宣告結束,任職招聘這一崗位的門檻調高,無法勝任的HR將面臨淘汰或轉崗。
同時員工關系的重要性將到達新的高度,新法對勞動者的保護力度加大,使得原來部分企業員工關系崗位形同虛設甚至未設置的情況不復存在。其穩定勞動關系、避免勞動糾紛的重要作用,促使員工關系這一崗位的專業含量也再次提高。
2.HR成為企業內勤懇的「普法」老黃牛。為了保證企業的用工成本得到有效控制,HR們還需在全公司范圍內四處普法。小心提示、大膽建議、嚴令禁止……總之不管唱紅臉白臉,唱好了才最重要。務必把高層中層基層全部普及,竭盡所能把各種風險都扼殺在搖籃里。
3.HR部門的事務性工作增多。例如,新法規定:用人單位應當將直接涉及勞動者切身利益的規章制度和重大事項決定公示,或者告知勞動者。那麼在眾多企業里,尤其在內部溝通平台還不完善的企業里,HR為確保勞動者了解新規定,可能會需要更多的時間去進行確認、簽到等工作。
當然,新勞動合同法給HR同行帶來的影響遠遠不止於此,也不盡是「狼來了」的威脅感,同時也有很多有利的變化。
關鍵在於,面對改變,你選擇「坐以待斃」,還是自我增值、適應變化?
(PS:以上為個人看法,歡迎交流指正!)
⑧ 簡述勞動合同法對勞動者利益的保護
勞動合同法明確用人單位用工之日必須與勞動者訂立書面勞動合同,通過書面勞動合同的形式保障勞動者的基本權利。單位用工之日起一個月內未與勞動者訂立勞動合同的,勞動者工作一個月可以要求兩個月的工資。這樣,一方面以書面形式固定了勞資雙方的勞動關系,在勞動合同中明確約定崗位、工資、社會保險、加班費支付等內容,避免用人單位以沒有勞動合同只有事實勞動關系為由剝奪勞動者權益,致使勞動者有苦難言,缺乏有力維權證據的被動局面 用人單位在招用勞動者時,如實告知勞動者工作內容、工作條件、工作地點、職業危害、安全生產狀況、勞動報酬等情況,有利於勞動者對企業、對崗位了解和對自己未來的期望和籌劃。對於工資報酬約定不明確的,實行同工同酬,這主要針對新聘用的人員,他們的工資往往低於同崗位的其他人員的待遇,干一樣的活,掙不一樣多的錢。此條規定旨在杜絕這一現象。現實生活中,存在大量不規范企業違法用工,延長試用期期限、利用試用期隨意辭退員工、在試用期內少發工資,嚴重侵害勞動者合法權益的現象。規定為試用期內員工的工資待遇設定了底線:可以有效地預防單位利用試用期做文章,損害職工的權益,杜絕個別企業永遠僱用試用期內的勞動者的惡劣用工現象。許多勞動者尤其是外地農民工不願與單位簽訂勞動合同,他們的主要顧慮就是怕將來自己離開企業不容易、怕承擔違約金。其實勞動者的擔心是多餘的,勞動者離開企業很容易、很簡單,有三個途徑:一是按照勞動合同法36條的規定,雙方協商解除勞動合同,好聚好散,不傷和氣;二是按照勞動合同法37條的規定,勞動者只需提前30天以書面形式通知單位,30日後,即可與單位解除勞動合同,(當然,需要辦理解除勞動合同的相關交接手續);三是只要單位存在勞動合同法38條規定的拖欠工資、保險、未提供相應勞動條件、規章制度違法、非法強迫勞動等情形的,勞動者隨時可以告訴單位,就可以解除勞動合同。 企業經營發生困難,如果不允許企業卸下冗員過剩的包袱,企業經營會雪上加霜,反而會更大程度上損害全體職工的利益,在這種情況下允許企業經濟性裁員,輕裝上陣,渡過危機,有利於企業的發展,有利於大多數職工的利益。但如果不嚴格控制經濟性裁員的條件和適用范圍,有些企業就會鑽空子,利用其隨意解聘員工,不利於社會和諧。勞動合同法41條明確經濟性裁員的各種條件,對於嚴格控制經濟性裁員的適用,保護勞動者權益有重要作用。實踐中固然存在一些企業為了減少人工成本,不給勞動者繳納社會保險的現象,但同樣大量存在外地農民工本身不願繳納社會保險的現象,就其原因,在於我們的社會保險制度不完善,社會保險統籌部分不能跨省轉移,勞動者跨省就業時,即使繳納了社會保險,退休時無法享受相應養老待遇,勞動者沒有積極性。勞動合同法本條倡導性的規定指明了方向,但具體內容還需要社會保險法出台相應規定。
⑨ 《勞動合同法》對IT公司造成什麼影響為什麼新勞動法的出台對於公司今後的員工的培養、人才的儲備以及
勞動法的頒布都是對勞動者的保護,並沒有什麼壞的影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