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合同法中有解釋權

合同法中有解釋權

發布時間: 2022-02-01 02:16:25

㈠ 什麼叫解釋權

解釋權分法律解釋權和最終解釋權。

1、法律解釋權,對法律作出法定解釋的權利。只有享有法律解釋權的機關所作出的法律解釋才具有法律效力。在中國,享有法律解釋權的機關有:

(1)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2)國務院及其主管部門;

(3)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

(4)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5)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及其主管部門。

2、最終解釋權,是一個涵蓋多領域的比較復雜的概念,包括司法最終解釋權、學術最終解釋權、行政最終解釋權以及民間最終解釋權等。根據《合同法》的規定,商家在商品促銷廣告中所附的「最終解釋權」條款,違背了公平原則,違反了合同法的強制性規定,是無效條款,商家的「最終解釋權」條款並不能免除其應當承擔的法律責任

(1)合同法中有解釋權擴展閱讀

最終解釋權法律效力:

1、無論是消費者還是商場,他們所提供的「解釋」實質上只是當事人對合同的理解,而非具有法律效力的解釋。因為對合同享有解釋權,在合同法中領域是指在對合同的理解當事人產生分歧或者合同存在漏洞的場合,以法院認定的公平正義去解釋合同,填補漏洞。

2、這樣既能在雙方當事人之間實現平均合同正義,又符合社會的公平正義;既能適用於雙方當事人本應約定而未約定的合同條款場合,又能適用於雙方當事人約定的合同條款違反強制性規范、社會公共利益、社會公德標准。

3、本案中商場通過合同為自己設定的「最終解釋權」,在權利內容上相當於司法機關對合同的解釋權。根據合同解釋的原理,這項權利只能由司法機關依法享有,而不能由當事人約定產生。

㈡ 在很多合同上會出現最終解釋權歸本公司所有,這種有法律效力么

沒有法律效力,是無效行為,法律明文規定不得以保留最終解釋權為由,損害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合同法》第40條明確規定,格式合同中,提供格式條款方免除其責任、加重對方責任、排除對方主要權利的,該條款無效。

《零售商促銷管理辦法》第六條規定:「零售商促銷活動的廣告和其他宣傳,其內容應當真實、合法、清晰、易懂,不得使用含糊、易引起誤解的語言、文字、圖片或影像。不得以保留最終解釋權為由,損害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拓展資料

」最終解釋權「違背了公平原則,公平原則是合同當事人所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所謂公平原則,是指在合同的訂立和履行過程中,要以公平觀念來調整合同當事人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公平觀念表現為「於利益不自取過多而與人過少,於損害亦不自取過少而與人太多」 ,是指以利益是否均衡作為價值判斷標准來確定當事人之間的利益關系,追求公正與合理的目標。

在合同法中,公平原則要求當事人之間公正合理地確立相應的權利和義務,從而排斥制定格式合同一方憑借其優勢對另一方當事人合法權益的侵害,而要求格式條款提供方對其相對人盡到合理的提請注意和說明義務就是遵循公平原則的表現。

㈢ 合同上面有條最終解釋權歸甲方所有是什麼意思

指若合同中出現爭議點,則以甲方的解釋為准。

一般情況下,這種條款是具有法律效力的版;只要甲方沒有排除權對方權利,加重對方義務,就可以視為有效的格式條款;如果合同中存在排除對方權利,加重對方義務的條文,並具有最終解釋權歸甲方的條款,該條款是無效的,屬於無效條款。

是一種違反法律行為,因此一旦對簿公堂,這一條往往第一個就被斃掉。合同的解釋由合同法的明確規定,約定明顯違背法律規定的條款沒有法律效力;因此,你可以建議甲方刪除該條款,也可以無視該條款。

(3)合同法中有解釋權擴展閱讀:

《合同法》

第四十條

格式條款具有本法第五十二條和第五十三條規定情形的,或者提供格式條款一方免除其責任、加重對方責任、 排除對方主要權利的,該條款無效。

第四十一條

對格式條款的理解發生爭議的,應當按照通常理解予以解釋。對格式條款有兩種以上解釋的,應當作出不利於提供格式條款一方的解釋。格式條款和非格式條款不一致的,應當採用非格式條款。

㈣ 合同及附件的解釋權問題

根據《合同法》第四十一條 和相關原理,提供格式合同的一方是沒有合同解釋權的。一般海報,宣傳單、合同上聲明的解釋權,只能對相關規定或者活動細則做說明和解釋,不是法律意義上的解釋。如果出現糾紛。法院才擁有解釋權,根據通常理解、不利於提供格式條款一方和非格式條款約定來對協議進行解釋。
提供格式合同的一方,免除其責任、加重另一方責任、排除對方主要權利的條款是無效的。

㈤ 合同中約定如果合同有異議解釋權規一方違反法律規定嗎

1、合同中約定異議復解釋制權歸一方,屬於格式條款,通常此類合同也是格式合同。
2、格式條款,格式合同,合同法有特別的規定:
1)採用格式條款訂立合同的,提供格式條款的一方應當遵循公平原則確定當事人之間的權利和義務。
2)格式合同的提供方有提示或說明的義務。《合同法》規定:提供格式條款的一方應採取合理的方式提請對方注意免除或者限制其責任的條款,按照對方的要求對該條款予以說明。
3)免責條款的無效。根據《合同法》第四十條的規定:格式條款凡是具備合同絕對無效條件之一的,一律無效;凡是規定造成對方人身傷害而予以免責的,規定因故意或重大過失給對方造成財產損失而予以免責的條款的一律無效;凡是免除提供格式條款一方當事人主要義務,排除對方當事人主要權利的,一律無效。
4)歧義條款不利於表意者解釋的原則。《合同法》規定,對格式條款的理解發生爭議的,應當按照通常的理解予以解釋。對格式條款有兩種以上的解釋的,應當作出不利於提供格式條款一方的解釋。
5)約定條款優先原則。格式條款和約定條款不一致時,應當採用約定條款。

㈥ 最終解釋權歸XX的合同有效嗎合法嗎

最終解釋權條款違反《合同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有關格式合同的版解釋規則,屬於無效權條款。

《合同法》第125條規定:「當事人對合同條款的理解有爭議的,應當按照合同所使用的詞句、合同的有關條款、合同的目的、交易習慣以及誠實信用原則,確定該條款的真實意思」。第41條規定:「對格式條款的理解發生爭議的,應當按照通常理解予以解釋。對格式條款有兩種以上解釋的,應當作出不利於提供格式條款一方的解釋。格式條款和非格式條款不一致的,應當採用非格式條款」。第40條規定:「格式條款具有本法第52條和第53條規定情形的,或者提供格式條款一方免除其責任、加重對方責任、排除對方主要權利的,該條款無效」。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24條規定:「經營者不得以格式合同、通知、聲明、店堂告示等方式作出對消費者不公平、不合理的規定,或者減輕、免除其損害消費者合法權益應當承擔的民事責任。格式合同、通知、聲明、店堂告示等含有前款所列內容的,其內容無效」。

上述規定的解釋規則均為強制性法律規范。最終解釋權條款違反了上述法律規定,屬於無效合同條款。

㈦ 請問在合同條款中能不能添加「本合同最終解釋權歸XX方所有」

不可以,合同是兩方商定好的,沒有解釋權一說!只要在任何一方對此合同有爭議或者利益趨向於一方過大都有可能倒至合同的作廢~

㈧ 簡述合同法解釋權的適用情形

1、根據《合同法》的規定,商家在商品促銷廣告中所附的「最終解釋權」版條款,違背了公平原則,違權反了合同法的強制性規定,是無效條款,商家的「最終解釋權」條款並不能免除其應當承擔的法律責任。
2、商家在商品促銷廣告中提出種種誘人的、似是而非的優惠條件,待沖著優惠條件去購物的消費者跌入消費陷阱後,仗著隱匿其中的「最終解釋權」條款免除其法律責任的行徑,無疑侵犯了消費者知悉真情的權利、公平交易的權利、獲得賠償的權利和對商品和服務進行監督的權利。

㈨ 合同中出現(最終解釋權)歸甲方,具有法律效益嗎,是不是霸王條款啊

一般情況下,這種條款是具有法律效力的;
只要甲方沒有排除對方權利,加重對方義務,就可以視為有效的格式條款;
如果合同中存在排除對方權利,加重對方義務的條文,並具有最終解釋權歸甲方的條款,可以視為把問題看看。
所以,依據合同自願平等的原則,出現類似條款,需要結合整個合同內容判斷是否為霸王條款。

㈩ 法律上有沒有「最終解釋權」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看到,商家為了促銷張貼公告或者散發傳單,舉辦一些優惠活動,比如中獎、折扣、買一送X等,在列舉出一些優惠內容之後,商家往往會在最後加上一句「本活動的最終解釋權歸本店(公司)所有」。一旦消費者與商家之間就優惠的內容產生了不同意見,商家就會搬出這個「最終解釋權歸本店所有」的條款作為擋箭牌,讓消費者無話可說。

其實,商家關於「最終解釋權」歸屬的說法,是沒有法律效力的。

從法律角度上來看,商家關於優惠活動的店堂公告或者宣傳單屬於「要約」,是合同的重要組成部分,當消費者購買了其產品或者服務,該合同便成立了。因此,該店堂公告或者傳單的內容應當受《合同法》和《消費者權益保障法》調整。從一定意義上來說,由於這種公告或傳單是商家早就擬訂好,並針對大多數消費者使用的,所以它本身是一種「格式合同」。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三十九條:「採用格式條款訂立合同的,提供格式條款的一方應當遵循公平原則確定當事人之間的權利和義務,並採取合理的方式提請對方注意免除或者限制其責任的條款,按照對方的要求,對該條款予以說明。」 第四十條「提供格式條款一方免除其責任、加重對方責任、排除對方主要權利的,該條款無效。」第四十一條「對格式條款的理解發生爭議的,應當按照通常理解予以解釋。對格式條款有兩種以上解釋的,應當作出不利於提供格式條款一方的解釋。」

由於「最終解釋權歸本店所有」這樣的條款未遵循公平原則確定商家與消費者之間的權利義務,排除了消費者對於合同條款的解釋權利,導致消費者在發生合同糾紛的時候無法保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因此,很顯然該條款是無效的。

那麼,解釋權到底歸誰所有呢?對於合同的解釋,是當事雙方都享有的權利,在格式合同中,如果對條款的理解發生歧義,解釋權其實屬於消費者一方,而不是所謂的「本店」。而「最終解釋權」,毫無疑問,只有中立的權威的部門才享有。也就是說,只有法院或者仲裁機關,才享有「最終解釋權」。

「最終解釋權歸本店所有」這句話,不但剝奪了消費者的合同解釋權,還將司法機關才享有的「最終解釋權」據為己有,很顯然是無效的。當消費者與商家就某些事項發生爭議的時候,當商家搬出「最終解釋權」的時候,消費者應當理直氣壯地回答道:

不,你沒有這個權力!

熱點內容
國家最高立法權 發布:2025-08-01 23:29:33 瀏覽:205
道德下的讓座 發布:2025-08-01 23:21:54 瀏覽:960
評析我國夫妻共同財產制度婚姻法與物權法 發布:2025-08-01 23:11:57 瀏覽:59
里格律師事務所 發布:2025-08-01 23:06:47 瀏覽:79
法官主體責任制度 發布:2025-08-01 22:45:42 瀏覽:927
嚴國聯法院 發布:2025-08-01 22:24:42 瀏覽:438
鶴崗中級人民法院 發布:2025-08-01 22:21:26 瀏覽:301
工程建設法規ppt第一章 發布:2025-08-01 22:20:24 瀏覽:247
催收最新法律法規 發布:2025-08-01 22:20:24 瀏覽:316
法院工作照 發布:2025-08-01 22:19:43 瀏覽: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