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合同法422

合同法422

發布時間: 2022-02-01 03:58:41

A. 行紀合同的問題

行紀合同中的"行"讀音是hang.
行紀是指行紀人受委託人的委託,以自己的名義與第三方進行交易,委託人支付報酬的合同,行紀人承擔規定的法律責任的商業行為。如房屋中介等。

合同法第414條、第424條對行紀合同、居間合同作了定義:「行紀合同是行紀人以自己的名義為委託人從事貿易活動,委託人支付報酬的合同」,「居間合同是居間人向委託人報告訂立合同的機會或提供訂立合同的媒介服務,委託人支付報酬的合同」。從定義不難看出兩類合同有相類似之處。

首先,行紀合同和居間合同均為提供服務的合同。委託人與行紀人、居間人訂立合同是基於互信關系,委託人可以利用行紀人的資產、信用、交易關系及有關業務知識,利用居間人的信息資料、業務經驗及相關知識。行紀人與第三人直接發生法律關系,為委託人的利益辦理貿易業務,居間人作為中介人也是為委託人作成交易服務。1995年10月26日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發布的《經紀人管理辦法》曾將行紀人、居間人統稱為經紀人。

其次,行紀合同、居間合同均為雙務、有償、諾成、不要式合同。行紀人負有為委託人辦理買賣或其他商事交易的義務,居間人負有向委託人報告訂約機會或提供訂約媒介的義務,委託人依雙方訂立的合同負有向行紀人、居間人支付一定報酬的義務,合同雙方的義務相互對應,同時行紀人、居間人完成事務有權收取報酬,即為有償,雙方的利益具有對價關系,故行紀合同、居間合同為雙務有償合同。行紀合同、居間合同均只需雙方當事人之間的意思表示一致即告成立,無須為實際履行,也無須有特別的方式,因而是諾成合同,不要式合同。

再次,行紀人、居間人都有忠實於委託人利益的義務。行紀人、居間人就自己所為的行紀活動、居間行為應當遵守誠實信用的原則,行紀人與第三人為法律行為時,應當充分考慮到委託人的利益,選擇對委託人最有利的條件,通常應親自辦理並盡善良管理人的注意。居間人按照其辦理的事務可分為報告居間人和媒介居間人,但不論是哪種居間人都應將所知道的有關訂約情況或商業信息如實告訴委託人,不得對訂立合同實施不利影響或損害委託人的利益,在媒介居間中還應對於委託人與第三人之間的障礙加以說合克服,盡力促成簽訂合同。

第四,行紀合同、居間合同的主體都具有限定性。行紀人只能是經批准經營行紀業務的法人或公民,未經法定手續批准或核准不能成為行紀合同的行紀人。居間活動有著二重性,既可以促進交易,繁榮市場,但如果處理不當也有可能幹擾正常的經濟秩序,敗壞社會風氣,因而居間人必須是取得居間人資格並經核准具備從事居間活動條件的法人、公民。而且行紀、居間屬於特殊行業,行紀人、居間人只能在核准、登記的經營范圍內從事行紀、居間活動。

行紀合同和居間合同有共同點,但作為兩類不同的合同又有著嚴格的區別。

第一,辦理事務的范圍不同。在我國行紀業務主要包括辦理購銷貨物、寄售商品和有價證券的買賣等業務,行紀行為屬於動產和有價證券買賣等商事行為。居間的業務范圍較廣,除法律禁止交易的事項以及國家管理的未允許放開市場經營的重要生產資料和部分生活資料以外,均可以進行居間服務。關於婚姻中介,婚姻關系不能簡單地理解為一種合同關系,因而婚姻介紹不屬於居間的業務范圍,應由相應的法律法規進行調整。

第二,合同的標的不同。所謂標的即合同的權利,義務所指向的對象。行紀合同中行紀人為委託人提供的服務不是一般的勞務,而是行紀人與第三人發生法律關系,為一定的法律行為,該法律行為的實施是委託人與行紀人訂立行紀合同的目的所在,故行紀合同的標的是行紀人為委託人進行一定的法律行為。居間合同的標的是居間人為委託人進行一定的事實行為,居間人為委託人提供特定的勞務即報告訂約機會或提供訂立合同的媒介服務,居間人所辦理的事務本身並不具有法律意義,而行紀合同中行紀人受託的事務是法律行為,這正是行紀合同與居間合同本質上的區別。

第三,與第三人的關系不同。由上述本質區別必須引申出二類合同中行紀人與第三人的關系、居間人與第三人的關系,兩種關繫上存在著很大的差別。合同法第421條規定「行紀人與第三人訂立合同時,行紀人對該合同直接享有權利、承擔義務」,行紀人與第三人的合同關系相對於行紀合同本身來說是外部法律關系,根據合同的相對性規則,行紀人與第三人的合同關系只能發生在特定的合同當事人之間,即發生在行紀人和第三人之間,盡管行紀人與第三人之間的法律關系所生的權利義務最終歸屬於委託人,行紀人與第三人訂立合同也應充分考慮委託人的利益,但是委託人對行紀人和第三人之間的合同無權干涉,行紀人對合同直接享有權利和承擔義務。在第三人不履行與行紀人的合同中所約定的義務時,該義務的不履行所帶來的不利後果應由行紀人承受,如行紀人不能對此不利後果及時彌補而最終給委託人帶來損害的,委託人有權依據與行紀人之間的合同向行紀人主張損害賠償責任,當然行紀人與委託人另有約定的除外。居間合同中,無論是報告居間還是媒介居間,居間人並不參與委託人與第三人的合同關系,其在交易中僅是一個中介人,既不為交易的當事人一方或其代理人,也不直接參與交易雙方的談判,在決定交易雙方的權利義務內容上並不體現居間人的意見,合同的權利義務在委託人與第三人之間設定、產生,居間人沒有將處理事務的後果移交給委託人和向委託人匯報所為行為的始末經過的義務。但合同法第425條規定了「居間人應當就有關訂立合同的事項向委託人如實報告」,居間人違反該義務,故意提供虛假情況,致使委託人利益受到損害的應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第四,「介入」不同。行紀人在一定條件下有介入權,居間人在特定情形下承擔介入義務。合同法第419條規定了行紀人的介入權,即行紀人接受委託買賣有市場定價的商品時,除委託人有反對的意思表示外,行紀人自己可以作為出賣人或買受人的權利。行紀人的介入權是法律規定的結果,是一種形成權,使委託人和行紀人之間產生了買賣合同,從締約程序的角度講可以認為委託人的委託就是要約,行紀人的自行交易就是承諾。一般情況下為保障行紀人為委託人的利益活動行紀人不得自行交易即介入。委託人的自行交易需要一定的條件:首先行紀合同合法存在,其次行紀人賣出或者買入的商品採用市場定價,再次委託人沒有不允許自行交易的意思表示。在這樣的條件下行紀人的自行交易不會損害委託人的利益,同樣實現了委託人的經濟目的,達到了效益最優化。在媒介居間中如果委託人一方或雙方指定居間人不得將其姓名、商號、名稱告知對方,居間人根據誠實信用原則有保密義務,由此居間人產生為委託人隱名的義務,這種居間稱為隱名居間。在隱名居間這種情形下,對於委託人依據與相對人的合同應承擔的義務,在一定條件下由居間人以履行輔助人的身份負履行義務,並領受對方當事人所為的給付。因此,只有在保護隱名委託人利益的前提下才有居間人的介入義務,而不存在居間人基於特定情形主張介入的權利。

第五,取得報酬的時間不同。合同法第422條、第426條分別規定了行紀人、居間人的報酬請求權。行紀合同中,行紀人與第三人訂立了合同,該合同得到了履行,行紀人將第三人履行的標的物移交給委託人,行紀人有權要求委託人依合同約定或交易習慣給付報酬,即行紀人取得報酬的時間是行紀人與第三人的合同得到履行且履行的標的物交付給委託人時。居間合同中,居間人履行了居間義務,報告居間的情況下居間人有權向委託人主張報酬,媒介居間的情況下居間人的報酬應由訂立合同的雙方當事人負擔,居間人取得報酬的時間是居間人促成委託人與第三人訂立合同時,並不要求合同得到了履行。

第六,必要費用的負擔不同。合同法第415條規定,行紀人處理委託事務支出的費用由行紀人負擔。行紀費用的負擔不同國家和地區的立法規定不同,我國法律考慮到委託人支付的報酬中往往已包含了行紀人處理委託事務支出的費用,故規定除當事人另有約定的以外由行紀人負擔。但從合同法有關委託人支付報酬的條文來看,若行紀人完全沒有完成委託事務則無權向委託人主張報酬,即行紀人處理委託事務的費用也自行負擔。與此相反,合同法第427條規定「居間人未促成合同成立的,不得請求支付報酬,但可以要求委託人支付從事居間活動支出的必要費用」。合同法這樣規定是考慮到商業機會有限,多數居間人不可能經常促成合同的成立,為了促進居間業的發展,雖然居間未取得成果,受託人不能得到報酬,但是在從事居間活動中支出的必要費用可以請求委託人支付。

B. 行紀合同的權利義務

1.行紀人的主要義務:
(1)為委託人從事貿易活動的義務。行紀人應按照委託人的指示完成行紀行為,並應當盡注意義務,以使委託人的利益不受損失或少受損失。
(2)依委託人指示處理事務的義務。委託人指定了賣出價格或買入價格的情況下,行紀人應當按委託人的指定價格處理事務。行紀人低於委託人指定的價格賣出或者高於委託人指定的價格買入的,應當經委託人同意。未經委託人同意,行紀人補償其差額的,該買賣對委託人發生效力。行紀人高於委託人指定的價格賣出或者低於委託人指定的價格買入的,可以按照約定增加報酬。委託人對價格有特別指示的,行紀人不得違背該指示賣出或者買入。
(3)妥善保管的義務。行紀人佔有委託物的,應當妥善保管委託物。
(4)委託物處置的義務。委託物交付給行紀人時有瑕疵或者容易腐爛、變質的,經委託人同意,行紀人可以處分該物;與委託人不能及時取得聯系的,行紀人可以合理處分。
(5)負擔行紀費用的義務。行紀人處理委託事務支出的費用,由行紀人負擔,但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
2.行紀人的主要權利:
(1)請求報酬權。行紀人完成或者部分完成委託事務的,委託人應當向其支付相應的報酬。委託人逾期不支付報酬的,行紀人對委託物享有留置權,但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
(2)介入權。行紀人接受委託實施行紀行為時,可以自己的名義介入買賣活動。行紀人買入或賣出市場定價的商品時,只要委託人沒有相反的意思,可以自己作為買受人或出賣人。行紀人行使介入權後,仍可要求委託人支付報酬。
(3)提存權。行紀人按照約定買入委託物,委託人應當及時受領。經行紀人催告,委託人無正當理由拒絕受領的,行紀人可提存委託物。委託物不能賣出或者委託人撤回出賣,經行紀人催告,委託人不取回或者不處分該物的,行紀人可提存委託物。
(4)留置權。「 行紀人完成或者部分完成委託事務的,委託人應當向其支付相應的報酬。委託人逾期不支付報酬的,行紀人對委託物享有留置權,但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合同法》第422條)行紀人的留置權,擔保法未作規定。因此,它應該算一個新規定。 1.委託人的主要義務:
(1)及時受領委託物的義務。如果因委託人遲延接受而造成的損失,由委託人承擔。
(2)支付報酬的義務。委託人應當按約定向行紀人支付報酬及其他約定的費用。行紀人高於委託人指定的價格賣出或低於委託人指定的價格買入的,可按照約定增加報酬。
2.委託人的主要權利:
(1)驗收權。對於行紀結果,委託人有權檢驗。如行紀人未按照指示實施行紀行為,委託人有權拒絕接受行紀結果,並可要求行紀人賠償損失。
(2)損害賠償請求權。在行紀人與第三人訂立合同的情況下,如果第三人不履行義務致使委託人受到損害的,委託人有權要求行紀人賠償損失。

C. 經濟法的目錄

第1章經濟法基礎理論11.1經濟法的產生與發展21.1.1經濟法的產生21.1.2經濟法的發展41.2經濟法的概念和調整對象51.2.1經濟法的概念51.2.2經濟法的調整對象61.3經濟法的地位和基本原則71.3.1經濟法的地位71.3.2經濟法的基本原則91.4經濟法律關系131.4.1法律關系131.4.2經濟法律關系151.5經濟法律責任181.5.1法律責任181.5.2經濟法律責任20本章思考題21
第2章公司法222.1公司和公司法概述232.1.1公司的概念和特徵232.1.2公司與其他組織形式的區別242.1.3公司的分類272.1.4公司法概述282.2《公司法》的基本制度302.2.1公司的設立302.2.2公司的章程312.2.3公司的名稱和住所322.2.4公司的投資332.3有限責任公司332.3.1有限責任公司的特徵332.3.2有限責任公司的設立342.3.3有限責任公司的組織機構352.3.4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權轉讓382.3.5一人有限責任公司的特別規定382.3.6國有獨資公司的特別規定392.4股份有限公司392.4.1股份有限公司的特徵392.4.2股份有限公司的設立402.4.3股份有限公司的組織機構422.4.4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份和股票452.5公司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的資格、義務和責任482.5.1公司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的任職資格482.5.2公司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的義務482.5.3公司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的責任502.6公司的財務和會計512.6.1公司財務、會計的基本要求512.6.2公積金制度512.6.3公司稅後利潤分配522.7公司的合並、分立、增資、減資、解散和清算522.7.1公司的合並522.7.2公司的分立532.7.3公司的增資和減資542.7.4公司的解散542.7.5公司的清算55本章思考題56
第3章合同法573.1合同法概述583.1.1合同的概念和法律特徵583.1.2合同的分類593.1.3合同法的基本原則603.2合同的訂立633.2.1合同的形式633.2.2合同的內容643.2.3合同的訂立程序663.2.4格式條款和締約過失責任693.3合同的效力713.3.1合同的生效713.3.2無效合同733.3.3可撤銷合同743.3.4效力待定合同773.4合同的履行793.4.1合同履行概述793.4.2合同履行的原則803.4.3合同履行的規則813.4.4合同履行的抗辯權833.4.5合同的保全863.5合同的變更、轉讓和終止893.5.1合同的變更893.5.2合同的轉讓903.5.3合同權利義務的終止933.6違約責任973.6.1違約責任的概念和特徵973.6.2違約責任的構成要件983.6.3違約責任的承擔方式101本章思考題102
第4章競爭法1044.1競爭法概述1054.1.1競爭及其作用1054.1.2競爭法及其立法模式1064.2反壟斷法1084.2.1反壟斷法概述1084.2.2反壟斷法規制的對象1104.2.3反壟斷法的實施1134.2.4壟斷行為的法律責任 1144.3反不正當競爭法1154.3.1反不正當競爭法概述1154.3.2不正當競爭行為的種類1174.3.3對不正當競爭行為的法律規制125本章思考題127
第5章證券法1295.1證券和證券法概述1305.1.1證券概述1305.1.2證券法概述1315.2證券市場的主體1345.2.1證券公司1345.2.2證券交易所1365.2.3證券服務機構1385.2.4證券登記結算機構1395.3證券的發行制度1405.3.1證券的發行概述1405.3.2股票的發行1445.3.3公司債券的發行1465.3.4證券的承銷和保薦制度1475.4證券的交易制度1495.4.1證券交易的概念和特徵1495.4.2證券交易的方式和程序1505.4.3證券上市1505.4.4禁止的證券交易行為1525.5證券的監督管理制度1545.5.1證券監督管理制度概述1545.5.2證券監督管理機構的職責和職權1565.5.3證券的行業自律管理157本章思考題158
第6章票據法1596.1票據和票據法1606.1.1票據的概念和特徵1606.1.2票據的種類1606.1.3票據的功能1626.1.4票據法的概念和特徵1626.1.5票據法律關系1636.2票據行為1656.2.1票據行為的概念和特徵1656.2.2票據行為的種類1666.2.3票據行為的有效要件1676.3票據當事人的權利1686.3.1票據權利1686.3.2利益償還請求權1706.3.3票據抗辯權1716.4匯票1736.4.1匯票的概念和特徵1736.4.2匯票的種類1746.4.3匯票的出票1756.4.4匯票的背書1766.4.5匯票的承兌1776.4.6匯票的保證1796.4.7匯票的追索權1806.5本票和支票1816.5.1本票1816.5.2支票182本章思考題184
第7章保險法1857.1保險與保險法概述1867.1.1保險的概念和特徵1867.1.2保險的分類1877.1.3保險的作用1897.1.4保險法概述1907.2保險合同1937.2.1保險合同的概念和特徵1937.2.2保險合同的主體1947.2.3保險合同的訂立1967.2.4保險合同的主要內容1977.2.5保險合同的履行1987.2.6保險合同的解除和終止2007.3人身保險合同2017.3.1人身保險合同的概念和特徵2017.3.2人身保險合同的分類2027.3.3人身保險合同的主要內容2037.4財產保險合同2057.4.1財產保險合同的概念和特徵2057.4.2財產保險合同的分類2067.4.3財產保險合同的主要內容2087.4.4財產保險合同的索賠與理賠2107.5保險經營法律制度2117.5.1保險公司2117.5.2保險經營規則2127.5.3保險業的監督管理214本章思考題215
第8章稅法2168.1稅法概述2178.1.1稅收的概念和特徵2178.1.2稅收的種類2178.1.3稅法的概念和調整對象2188.1.4稅法的構成要素2198.2流轉稅法2218.2.1增值稅法2218.2.2消費稅法2258.2.3營業稅法2278.3所得稅法2298.3.1企業所得稅法2298.3.2個人所得稅法2348.4稅收徵收管理法2418.4.1我國的稅收徵收管理機關2418.4.2稅務管理2418.4.3稅款徵收2468.4.4稅務檢查2498.4.5違反稅法的法律責任250本章思考題252
第9章工業產權法2549.1知識產權與工業產權2559.1.1知識產權2559.1.2工業產權與工業產權法2569.1.3工業產權的國際保護2579.2專利法2609.2.1專利法概述2609.2.2專利權的主體2619.2.3專利權的客體2629.2.4專利權的內容2639.2.5專利權的申請原則與取得條件2649.2.6專利權的取得、終止和無效2659.2.7專利實施的強制許可2669.2.8專利權的保護2679.3商標法2699.3.1商標與商標法概述2699.3.2商標注冊的申請2719.3.3商標注冊的審查和核准2739.3.4商標注冊的續展、轉讓和使用許可2749.3.5注冊商標專用權的保護2759.3.6馳名商標及其法律保護277本章思考題279
第10章產品質量法28010.1產品質量法概述28110.1.1產品28110.1.2產品質量28210.1.3產品質量法28310.2產品質量監督管理制度28510.2.1產品質量監督管理體制28510.2.2產品質量檢驗制度28610.2.3企業質量體系認證和產品質量認證制度28710.2.4工業產品生產許可證制度28910.2.5產品質量監督檢查制度29010.2.6產品質量社會監督制度29210.3生產者、銷售者的產品質量義務29310.3.1生產者的產品質量義務29310.3.2銷售者的產品質量義務29510.4違反產品質量法的法律責任29610.4.1產品質量責任概述29610.4.2產品質量的民事責任29810.4.3產品質量的行政責任30110.4.4產品質量的刑事責任303本章思考題303
第11章消費者權益保護法30511.1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概述30611.1.1消費者與消費者權益的概念30611.1.2消費者問題、消費者運動和消費者保護立法30711.1.3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概念和調整對象30911.1.4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立法宗旨和基本原則31011.2消費者的權利和經營者的義務31111.2.1消費者的權利31111.2.2經營者的義務31611.3消費者權益的法律保護32111.3.1消費者權益保護體系32111.3.2國家對消費者合法權益的保護32111.3.3消費者組織對消費者合法權益的保護32311.4消費者爭議32411.4.1消費者爭議的概念和特徵32411.4.2消費者爭議的當事人32511.4.3消費者爭議的解決途徑32611.5侵害消費者權益的法律責任32711.5.1民事責任32711.5.2行政責任32911.5.3刑事責任330本章思考題331
參考文獻332

D. 法律本科自考科目有哪些

法律本科自考科目

序號 課程代碼 課程名稱 學分
1 03708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2.0
2 03709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 4.0
3 00167 勞動法 4.0

4 00228 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 4.0
5 00226 知識產權法 4.0

600230 合同法 5.0

7 00263 外國法制史 4.0

8 00262 法律文書寫作 3.0

9 07944 經濟法學原理 7.0
選考課(選考課不少於5門,學分不得低於26學分

00015 英語(二) 14.0

00258 保險法 3.0

00249 國際私法 4.0

00259 公證與律師制度 3.0

00264 中國法律思想史 4.0

00265 西方法律思想史 4.0
05678 金融法 4.0
05680 婚姻家庭法 3.0
07945 企業與公司法學 7.0
10232 法律畢業論文


報考條件:凡國家承認學歷的專科及專科以上畢業生均可報考本專業。

E. 學習合同法心得3000字論文

合同法是民事立法中的一部佳作

「編者按」今年九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以下簡稱《合同法》),至此,歷經六年修改的統一的《合同法》終於誕生了。《合同法》的頒布,無論在社會主義法制建設方面,還是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方面都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為了更好地學習和貫徹落實《合同法》,本刊邀請了我國著名的法學專家,就《合同法》的立法宗旨、基本原則、重大突破及得失等問題撰文,以饗讀者。

今年3月15 日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以下簡稱《合同法》),是調整市場經濟與人們社會生活的一部重要法律,是我國民事立法的又一個新的里程碑。《合同法》頒布以來,可以看出人們對《合同法》是充分肯定的,對其不足之處的評價則有分歧。正確理解與評價《合同法》,既需要以正確的理論為指導,又需要從我國實際情況出發。因為一項立法是否成功,不僅要看其科學性,還要看其可行性。

(一)從執行國家計劃的經濟形式到市場交易的法律形式

合同本是商品交換的法律形式,但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國有企業根據國家指令性計劃簽訂合同,合同主要是落實產品供應、工程建設及貨物運送等的時間、地點,標的物與價款的交付方式等具體細節,而標的物的數量、工程項目、價格等主要內容,是計劃或行政法規規定,而不是由當事人協商決定的。合同的變更必須依據計劃的變更。一方不履行合同造成他方損失,由主管機關通過行政手段協調解決,不講違約責任。在舊的經濟體制下,計劃就是法律,合同實際上是貫徹執行國家計劃的經濟形式。

1981年12月13日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合同法》(以下簡稱《經濟合同法》),是改革開放初期,在國家實行開展和保護社會主義競爭,擴大企業自主權的政策情況下制定的。當時仍然實行計劃經濟,《經濟合同法》第1 條規定製定本法的目的之一是「保證國家計劃的執行」。該法還專章規定了經濟合同的管理。「經濟合同」這個概念是採用前蘇聯計劃經濟體制下特有的概念。該法的規定說明,合同仍被視為執行國家計劃的形式。與過去不同的是由不講違約責任的經濟形式,轉為強調違約責任的法律形式。這是重要的轉變。

1993年9月2日公布的修改後的《經濟合同法》,主要是刪去了不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國家計劃的規定,明確了《經濟合同法》屬於民法的范圍。修改是小修,但它反映了黨的方針政策和法學觀念上的重大變革與進步。

《合同法》在我國立法上的進步,突出體現在立法指導思想上,由將合同視為貫徹執行國家計劃的經濟形式,轉變為把合同作為市場交易的法律形式。黨的十四大作出了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決策以來,市場經濟有了長足的發展。市場經濟是競爭經濟,市場主體在平等的基礎上競爭,在自願的基礎上交易。他們之間的關系不是用計劃形式相互聯系,相互約束,而是用合同形式相互聯系,相互約束。合同是一種法律形式,而不是經濟形式。正如馬克思所說:「通過交換中才產生的實際關系,而後才獲得了契約這樣的法的形式」(《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422~423頁。)有效的合同在當事人之間具有相當於法律的效力,法律保護合同當事人的權利,違約應當承擔違約責任。

市場交易需要有交易規則,合同是當事人之間相互約束的具體規則,合同法則是市場交易的基本規則。新頒布的《合同法》在指導思想上把合同作為市場交易的法律形式,而不再視合同為執行國家計劃的經濟形式,主要體現在《合同法》貫徹了自願原則,而不是計劃原則。《合同法》第4條規定:「當事人依法享有自願訂立合同的權利, 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非法干預。」自願原則(通說為合同自由原則)是合同本質的體現。

合同關系是平等的民事主體在自願基礎上發生的法律關系,當事人一方要約,另一方承諾,即雙方達成協議,合同方為成立。無自願則合同不能有效成立,因此合同自由是合同法的基本原則。

新頒布的《合同法》,對當事人是否訂立合同,與誰訂立合同,合同內容的確定,合同的變更與轉讓,合同方式的選擇,違約責任形式的選擇,都給予充分的自由。《合同法》的許多條款具有任意性,當事人有約定的從其約定。

在起草《合同法》過程中,有一種意見主張合同法應當對行政合同和國家訂貨合同作具體的規定,立法機關沒有採納。因為《合同法》所稱合同是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之間的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的協議,應貫徹自願原則,不應與行政關系相混淆。

《合同法》對合同自由作了適當的限制。例如:當事人有自願訂立合同的權利,但應當依法訂立,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行性規定的無效(第4條、第52條)。造成對方人身傷害、 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造成對方財產損失的,其免責條款無效(第53條)等。對合同自由的適當限制,符合現代市場經濟的需要,是現代合同關系的共同規則。

(二)從宜粗不宜細到原則與具體相結合

改革開放以來,在我國立法指導思想上有一種觀點是:宜粗不宜細。持這種觀點的主要理由是經驗不足,條件不成熟。修改後的《經濟合同法》僅47條,加上《技術合同法》和《涉外經濟合同法》,三個合同法只有145條。為解決實際問題不得不制定了一系列合同條例、 實施細則。新頒布的《合同法》共428條, 是原有三個合同法條文總數的三倍,可操作性強。

《合同法》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原則與具體相結合。 總則有八章,129條。第一章為一般規定,明確規定了合同關系的基本原則。 分則有15章,298條。分則規定的合同有15種,技術合同包括技術開發合同、技術轉讓合同、技術咨詢合同和技術服務合同,實際上有18種有名合同。關系知識產權、保險、保證等方面的合同,有關法律中已有規定,在《合同法》分則中未再作規定;上述有關法律未作規定的,可適用《合同法》的總則的規定。由此可見,《合同法》既是作為民事基本法的民法通則的特別法,又是民事合同關系的基本法。《合同法》既有總則與分則之分,又有基本原則與具體規定之別。總則的規定基本涵蓋了傳統民法典債編通則的內容,體系嚴謹,頗有特色。

值得重視的是《合同法》第124 條:「本法分則或者其他法律沒有明文規定的合同,適用本法總則的規定,並可以參照本法分則或者其他法律最相類似的規定。」從學理上看,這是關於無名合同適用法律的規定。合同根據法律上有無明文規定,區分為有名合同與無名合同兩類。關於無名合同的法律適用問題,學者早有論述;但是外國民法典或合同法,對無名合同的法律適用均無反映。我國《合同法》對此作了明文規定,具有開創性。民事合同關系涉及面廣泛,內容紛繁,隨著經濟文化和科學技術的發展,新型的合同逐漸增多,法律上沒有必要也不可能把所有合同關系規定無遺,合同分則只能規定典型性的合同的基本法律問題。同時,根據合同自由原則,當事人對合同的名稱及相互的權利義務可以協商決定,即使與法律規定不一致,只要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行性規定,就應認定有效。當事人訂立的不屬於法律上規定的合同,即無名合同。對於有效的無名合同的糾紛的處理,應當依據合同的規定。合同規定不明確的,則應當類推適用有名合同的規定,即《合同法》第124條所規定的「參照本法分則或者其他法律最相類似的規定。 」無名合同的內容多種多樣,有的與某種有名合同最類似,則應類推適用該合同的規定。有的一部分與某種有名合同最相類似,另一部分與另一種有名合同最相類似,則應分別類推適用相關合同的規定。還有的完全找不到類似規定,則應適用《合同法》總則的規定,或直接適用《合同法》的基本原則。

《合同法》的總則與分則相結合,又有關於無名合同的法律適用的規定,既克服了原有三個合同法條文過於簡略的缺陷,又沒有把合同種類規定得過多。《合同法》不僅能適應現實需要,而且在今後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都能與合同關系的新發展相適應。至於有名合同規定得多一些還是少一些為好,《合同法》規定的有名合同種類是否十分恰當,不無商榷餘地,但這是細節問題,可在今後實踐中總結與改進。

(三)從總結自己經驗到與世界接軌

建國之初,我國的立法基本上是借鑒前蘇聯的立法,60年代開始強調總結自己的經驗。任何國家的立法,都應從自己的國情出發,總結自己的經驗。同時,借鑒外國的立法也很重要。哪些法律應以總結自己的經驗為主,哪些法律應以借鑒外國立法為主,應視不同情況而定。民事立法領域里,在婚姻家庭關系與繼承關系方面,由於民族傳統習慣的原因,自應以總結自己的經驗為主。在合同關系方面,由於我國自古商品經濟不發達,立法滯後,則應借鑒商品經濟發達國家的立法為主,並應注意世界立法的趨勢。在這方面我們走過彎路,例如1964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試擬稿)》不用「法人」的概念,而用「單位」;不用「合同」的概念,而用「關系」等等。

《合同法》既從我國國情出發,總結自己的經驗,又注重借鑒外國立法,特別是考慮國際上合同法融合統一的趨勢,盡可能與國際法接軌。

1.運用債權的原理豐富了合同法的內容。合同是債的主要發生根據,在我國民法典尚未頒布的情況下,為適應現實需要,《合同法》的總則吸收了傳統民法典債編的很多內容。例如,針對我國企業之間久拖不決的「三角債」問題,為保護債權人利益,在第四章合同的履行中增設了債權人的代位權(第73第)和撤銷權(第74條)。在第五章合同的變更與轉讓中,對債權轉讓與債務轉移作了明確的規定。在第六章合同的權利義務終止中,借鑒了債的消滅的規定,較為周全。

2.運用民事法律行為原理,增強了合同效力的規定。在第三章合同的效力一章,對附條件的合同(第45條)、附期限的合同(第46條)、合同效力的補正(第47~48條)、表見代理(第49條)等,都作了規定,比民法通則的有關規定前進了一步。

3.借鑒國際上的經驗,完善了合同法。《合同法》制定中,除主要借鑒民法法系國家的立法外,注意吸收普通法系的某些規定,重視國際合同法統一化。《合同法》關於締約過失責任(第42~43條)、附隨義務(第60條第2款)、後合同義務(第92條)、 同時履行抗辯(第66條)、不安抗辯(第 68~69條)、合同的解釋(第125條)以及法定代表人越權行為後果(第50條)等規定,完善了《合同法》的內容。關於要約與承諾、締約過失、不安抗辯等規定,參考了《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和《國際商事合同通則》的規定,體現了民法法系和普通法系合同法的融合。合同的訂立一章關於數據電文(包括電報、電傳、傳真、電子數據和電子郵件)到達期限的規定(第16條、第24條、第26條),關於出賣具有知識產權的計算機軟體等標的物的權利歸屬的規定(第137條)、技術合同的規定(第18章),頗具時代氣息。

總之,《合同法》是我國民事立法中的一部佳作。不足之處,有實際工作操作上的原因而存在,也有因學理上的分歧而產生,需要在實踐中檢驗、總結。

F. 合同法第395條和422條

1、第三百九十五條是關於適用保管合同的規定。
盡管倉儲合同與保管合同有幾項重要回區別,但倉答儲合同與保管合同的本質是一樣的,即都是為他人保管財物。有些學者認為倉儲合同就是特殊的保管合同。因此,在本章中沒有特別規定的,適用保管合同的有關規定。
2、第四百二十二條是行紀合同對委託人支付報酬義務的規定。
行紀人就自己處理委託事務的不同情況,可以按照合同的約定請求委託人支付報酬。有以下幾種情況:(l)行紀人按照委託人的指示和要求履行了全部合同的義務,有權請求全部報酬;(2)因委託人的過錯使得合同義務部分或者全部不能履行而使委託合同提前終止,行紀人可以請求支付全部報酬;(3)行紀人部分完成委託事務的,可以就已履行的部分的比例請求給付報酬。
行紀人享有留置權委託人不按照約定支付報酬時,行紀人對其佔有的委託物可以行使留置權。

G. 行紀合同怎麼讀

hang ji he tong.
行紀合同」的「行」字讀hang,二聲。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414條的規定,行紀合同是指行紀人以自己的名義為委託人從事貿易活動,委託人支付報酬的合同。委託他人從事貿易活動的人為委託人,接受委託從事貿易活動的人為行紀人。行紀合同在大陸法系國家及我國合同法理論上又稱信託合同。
行紀合同也稱信託合同,最早羅馬法所稱信託是一種遺產處理形式。是指被繼承人將遺產的全部、一部或者一特定物,囑托其繼承人轉交給指定的第三人,這時的信託並不產生法律上的效力。英美法信託是從英國中世紀所通行的用益權制度發展而來,源於英國的衡平法。信託是英美法中一項很重要的財產法律制度。其主要內容是受託人根據信託人(財產所有人)的委託,為受益人(第三人)的利益而運用此財產,對信託人的財產進行管理、處分。大陸法系由於有財團法人制度及法定代理制度,可以實現信託所想要達到的目的,因此大陸法無信託制度。隨著行紀業務的發展,行紀合同逐漸被廣泛應用,成為一種獨立的合同類型,與委託合同並存。有些國家把行紀合同規定在商法典中,如法國商法典和德國商法典對行紀合同都作了專門詳細的規定。我國台灣地區「民法典」對行紀也有專門的規定。

H. 關於合同法的問題

1.第一條當事人對合同是否成立存在爭議,人民法院能夠確定當事人名稱或者姓版名、標權的和數量的...
2.第二條當事人未以書面形式或者口頭形式訂立合同,但從雙方從事的民事行為能夠推定雙方有訂立...
3.第三條懸賞人以公開方式聲明對完成一定行為的人支付報酬,完成特定行為的人請求懸賞人支付報酬...
4.第四條採用書面形式訂立合同,合同約定的簽訂地與實際簽字或者蓋章地點不符的,人民法院應當...

I. 2016解除勞動合同經濟補償金連雲港市最低是多少

連雲港市勞動關系解除或者終止時,用人單位應當支付的經濟補償金,按勞動者本單位勞動關系解除前12個月平均應得工資計算,最低為連雲港市最低工資,當前為市區(不含贛榆區)1600元/月,贛榆區、灌南縣、灌雲縣、東海縣為1400元/月。


法律依據

《勞動合同法》

第四十七條經濟補償按勞動者在本單位工作的年限,每滿一年支付一個月工資的標准向勞動者支付。六個月以上不滿一年的,按一年計算;不滿六個月的,向勞動者支付半個月工資的經濟補償。

勞動者月工資高於用人單位所在直轄市、設區的市級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區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三倍的,向其支付經濟補償的標准按職工月平均工資三倍的數額支付,向其支付經濟補償的年限最高不超過十二年。

本條所稱月工資是指勞動者在勞動合同解除或者終止前十二個月的平均工資。


《勞動合同法實施條例》

第二十七條 勞動合同法第四十七條規定的經濟補償的月工資按照勞動者應得工資計算,包括計時工資或者計件工資以及獎金、津貼和補貼等貨幣性收入。勞動者在勞動合同解除或者終止前12個月的平均工資低於當地最低工資標準的,按照當地最低工資標准計算。勞動者工作不滿12個月的,按照實際工作的月數計算平均工資。


江蘇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

《關於調整全省最低工資標準的通知》

蘇人社發[2015]422號








一、月最低工資標准:一類地區1770元;二類地區1600元;三類地區1400元。非全日制用工小時最低工資標准:一類地區15.5元;二類地區14元;三類地區12元。


企業支付給頂崗實習學生的實習報酬和勤工助學學生的勞動報酬按照小時計酬,並不得低於當地非全日制用工小時最低工資標准。


二、最低工資標准不包括下列內容:(一)加班加點的工資;(二)
中班、夜班、高溫、低溫、井下、有毒有害等特殊工作環境、條件下的津貼;(三)法律、法規和國家規定的勞動者福利待遇等。


在剔除不包括內容和個人按下限繳存住房公積金後,用人單位支付勞動者的月工資不得低於最低工資標准。


三、請各市、縣(市)人民政府在規定期限內向社會公布調整後的最低工資標准。


2015年12月18日



2016年1月1日全省各市、縣(市、區)執行最低工資類別和標准對照表.doc













熱點內容
國家最高立法權 發布:2025-08-01 23:29:33 瀏覽:205
道德下的讓座 發布:2025-08-01 23:21:54 瀏覽:960
評析我國夫妻共同財產制度婚姻法與物權法 發布:2025-08-01 23:11:57 瀏覽:59
里格律師事務所 發布:2025-08-01 23:06:47 瀏覽:79
法官主體責任制度 發布:2025-08-01 22:45:42 瀏覽:927
嚴國聯法院 發布:2025-08-01 22:24:42 瀏覽:438
鶴崗中級人民法院 發布:2025-08-01 22:21:26 瀏覽:301
工程建設法規ppt第一章 發布:2025-08-01 22:20:24 瀏覽:247
催收最新法律法規 發布:2025-08-01 22:20:24 瀏覽:316
法院工作照 發布:2025-08-01 22:19:43 瀏覽: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