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現代社會的法概念
❶ 法學的概念
法學(英文:law,science of law,又稱法律學或法律科學)是研究法、法的現象以及與法相關問題內的專門學容問,是關於法律問題的知識和理論體系。法學思想最早淵源於春秋戰國時期的法家哲學思想。法學一詞,在中國先秦時被稱為「刑名之學」,自漢代開始有「律學」的名稱。在西方,古羅馬法學家烏爾比安(Ulpianus)對「法學」(古代拉丁語中的Jurisprudentia)一詞的定義是:人和神的事務的概念,正義和非正義之學。現代的法學,是指研究法律的科學。但是關於法學與科學的關系有不同的看法,這主要涉及價值論的研究是不是科學的問題。
❷ 前現代社會是什麼
前現代化社會最顯著的特徵是封閉性,包括生活地區封閉型和思想封閉性,更多的是後者。包括民眾對社會領導階層缺乏批評性的態度,過熱的民族主義情懷,盲目崇外傾向與盲目排外傾向的矛盾等。
當代社會是國際化社會,各國之間高度聯系,不同的文化交流不斷,擁有一個國際性的思想和思維方式是一個現代社會中每一個人的基本要求。
中國現在就處於前現代社會階段,即:物質上擺脫了貧困,生活條件好了,物質越來越豐富,但是中國在文化上尚未真正實現「走出去」,而且年輕人多數受到封閉性的思想教育,對國外的情況不甚了解。中國人,也包括眾多海外華人,更樂於在自己的文化圈內生活,如唐人街、華人圈等,實際上都是封閉性的體現。雖然是外國的國籍,遵守外國的法律,但是只要生活在華人圈子內,就拒絕外國的生活習慣,不願意走出「唐人街」去闖天下。
前現代社會的這些特點帶來的是勞動力的集中,極快的發展速度,物質生活的迅速改善,經濟影響力的顯著提高等。
缺點是人們對於外來文化吸收的能力下降,著不同於所謂的「盜版」「山寨」,而是指對外來東西的一種莫名的淺理解,以至於出現盲目崇外傾向或盲目排外傾向。嚴重的後果是傳統文化底蘊的流失,年輕一代與年長一代的矛盾突出,過分注重物質生活,甚至導致官僚腐敗等。
後現代社會則是經濟發展比較穩定,國家和個人都比較開放,法律完善,精神生活充沛,對非物質生活的關注度較高等。
缺點是一些福利問題,對突發的經濟沖擊較弱,社會轉型困難重重。
大體應該是這樣的
❸ 前現代社會的特點是什麼 與後現代有何區別
工業社會。信息社會
❹ 現代經濟法概念的形成,始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的哪個國家【 】
現代經濟法概念的形成始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的德國,經濟法最早產生版於資本主義國家權。資本主義國家學家關於經濟法的概念,主要見於德國,日本等大陸法系國家的學術文獻中。
英美法系國家盡管存在我們看來屬於經濟法的法律規范,但它們不注重法律部門的區分,沒有民法的概念,更沒有經濟法這一概念。因此,要說明大陸法系國家,尤其是德日學界對經濟法的解說。
(4)前現代社會的法概念擴展閱讀
蘇聯法學家斯圖契卡認為,20世紀20年代蘇聯存在兩種經濟成分和經濟關系,私有者之間的財產關系由民法調整,社會主義成分的各種經濟關系由經濟法調整,民法最終將滅亡,被經濟法取代。
30年代中後期,兩成分法被認為將社會主義社會中的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對立起來而遭到全盤否定,當時的法學權威雅辛斯基斥之為「法律機會主義」的理論。在隨後的大清洗中,斯圖契卡被處決,兩成分法也淡出了蘇聯主流經濟法思想。
❺ 現代法治的基本理念,內容是什麼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是體現社會主義法治內在要求的一系列觀念、信念、理想和價值的集合體,是指導和調整社會主義立法、執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監督的方針和原則。把握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必須從中國社會主義國體和政體出發,立足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民主政治發展的時代要求,以科學發展觀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思想為指導,深刻地認識社會主義法治的內在要求、精神實質和基本規律,系統地反映符合中國國情和人類法治文明發展方向的核心觀念、基本信念和價值取向。基本內容是:
[1]、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是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核心和精髓;
[2]公平正義是社會主義法治的基本價值取向;
[3]尊重和保障人權是社會主義法治的基本原則;
[4]法律權威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根本要求; [5] 監督制約是社會主義法治的內在機制; [6]自由平等是社會主義法治的理想和尺度。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是建立在馬克思主義理論基礎上的、反映和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實踐的現代法治理念。它既有包容一切先進的法治理念的進步性,又有立足現實、強調歷史發展階段的具體性。忽略其進步性,容易導致遷就人治的現實傾向;忽略其具體性,則容易導致超越現實可能性的空想或思想混亂。
❻ 法律的概念和基本特徵
法是指由國家制定或認可並由國家強制力保障實施的,反映由特定物質生活專條件決定的統治屬階級意志,以權利和義務為基礎,以確認、保護和發展統治階級所期望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為目的的行為規范體系。
法的特徵:
1.規范性:它是一個不斷完善的行為規范體系,它能夠去調整、去制約行為。
2.國家意志性:是由國家制定的規范;
3.普遍性: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
4.強制性:法律是必須遵守的;
5.程序性:有嚴格的程序要求的,比如:起訴-一審-二審 - 終審 - 宣判等以及米蘭達規則這些都是有程序可循的;
6.穩定性:不能朝令夕改。
(6)前現代社會的法概念擴展閱讀:
「法律不強人所難」,法律的行為要求不能超過人的認知和能力,法律的要求應該是「常人」所能做到的,「常人」做不到的行為不應該確立為法律的義務。
「法律不強人所難」要求,當追究一個人的行為責任時,一定要有期待可能性,即在當時的條件下,要有期待行為實施合法行為的可能性,如果沒有期待可能性,則不承擔過錯責任。
❼ 考察現代社會的憲法概念,需要考慮的三個基本角度是什麼
憲法的特徵: 一、憲法是國家的根本法。 1、在內容上,憲法規定一個國家最根本、... 三、法治原則:法治是相對於人治而言的概念,基本價值在於限制國家權力、保障人...
❽ 簡述法律的概念和作用
法律是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具體來說,奴隸制國家的法律是奴隸主階級意志的體現,封建制國家的法律是地主階級意志的體現,資本主義國家的法律是資產階級意志的體現,社會主義國家的法律是工人階級及其領導下的廣大人民意志的體現。可見,法律不是一切階級共同意志的體現,它反映的是統治階級的願望和要求。法律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的,這是國家創製法律的兩種形式。所謂國家制定法律,是指國家立法機關按照一定的立法程序直接創製法律,即制定出新的、過去沒有的法律規范。所謂國家認可法律,是指國家立法機關根據實際需要,對社會上原來已經存在的某些風俗習慣、道德規則、宗教教規等加以確認,賦予其法律效力,使之成為法律。法律的實施方式是靠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這是法律最主要的特徵,也是法律同其他行為規范最顯著的區別。保證法律實施的強制力主要指軍隊、法庭、警察、監獄等。法律具有普遍約束力,即在國家權力管轄范圍內對全體社會成員都具有普遍約束力。這是法律的另一個顯著特徵。法律的內容是規定公民的權利和義務關系,並且這些權利與義務是由國家確認和加以保障的。這是法律的一個重要特點。
作用是
可以分為規范作用與社會作用。這是根據法在社會生活中發揮作用的形式和內容,對法的作用的分類。從法是一種社會規范看,具有規范作用,規范作用是法作用於社會的特殊形式;從本質和目的看,法又具有社會作用,社會作用是法規制和調整社會關系的目的。這種對法的作用的劃分使法與其他社會現象相區別,突出了法律調整的特點;同時,又明確了各個時期法律目的的差異。 法的規范作用可以分為指引、評價、教育、預測和強制五種。法的這五種規范作用是法律必備的,任何社會的法律都具有。但是,在不同的社會制度下,在不同的法律制度中,由於法律的性質和價值的不同,法的規范作用的實現程度是會有所不同的。 指引作用是指法對本人的行為具有引導作用。在這里,行為的主體是每個人自己。對人的行為的指引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個別性指引,即通過一個具體的指示形成對具體的人的具體情況的指引;一種是規范性指引,是通過一般的規則對同類的人或行為的指引。個別指引盡管是非常重要的,但就建立和維護穩定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而言,規范性指引具有更大的意義。從立法技術上看,法律對人的行為的指引通常採用兩種方式:一種是確定的指引,即通過設置法律義務,要求人們作出或抑制一定行為,使社會成員明確自己必須從事或不得從事的行為界限。一種是不確定的指引,又稱選擇的指引,是指通過宣告法律權利,給人們一定的選擇范圍。 評價作用是指,法律作為一種行為標准,具有判斷、衡量他人行為合法與否的評判作用。這里,行為的對象是他人。在現代社會,法律已經成為評價人的行為的基本標准。 教育作用是指通過法的實施使法律對一般人的行為產生影響。這種作用又具體表現為示警作用和示範作用。法的教育作為對於提高公民法律意識,促使公民自覺遵守法律具有重要作用。 預測作用是指憑借法律的存在,可以預先估計到人們相互之間會如何行為。法的預測作用的對象是人們相互之間的行為,包括公民之間、社會組織之間、國家、企事業單位之間以及它們相互之間的行為的預測。社會是由人們的交往行為構成的,社會規范的存在就意味著行為預期的存在。而行為的預期是社會秩序的基礎,也是社會能夠存在下去的主要原因。 強製作用是指法可以通過制裁違法犯罪行為來強制人們遵守法律。這里,強製作用的對象是違反者的行為。制定法律的目的是讓人們遵守,是希望法律的規定能夠轉化為社會現實。在此,法律必須具有一定的權威性。離開了強制性,法律就失去了權威;而加強法律的強制性,則有助於提高法律的權威。 社會作用是從法的本質和目的這一角度出發確定法的作用,如果說法的規范作用取決於法的特徵,那麼,法的社會作用就是由法的內容、目的決定的。法的社會作用主要涉及了三個領域和兩個方向。三個領域即社會經濟生活、政治生活、思想文化生活領域;兩個方面即政治職能(通常說的階級統治的職能)和社會職能(執行社會公共事務的職能)。 當然,盡管法在社會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但是,法律不是萬能的,原因在於:(1)法律是以社會為基礎的,因此,法律不可能超出社會發展需要「創造」或改變社會;(2)法律是社會規范之一,必然受到其他社會規范以及社會條件和環境的制約;(3)法律規制和調整社會關系的范圍和深度是有限的,有些社會關系(如人們的情感關系,友誼關系)不適宜由法律來調整,法律就不應涉足其間;(4)法律自身條件的制約,如語言表達力的局限。在實踐活動中,法律必須結合自身特點發揮作用。
❾ 社會法的起源
社會法的源頭可以追溯到英國16—17世紀頒布的救貧法,但現代意義的社會立法出現在19世紀。當時,工業革命的興起極大地推動了社會生產力,但勞資沖突亦空前激烈。由於長期忍受惡劣的工作條件、超長的工作時間,領取吃不飽、餓不死的「飢餓工資」,廣大勞工被迫不斷與資本家進行斗爭,社會因此長期處於動盪之中。在不斷蔓延的工人運動的強大壓力下,再加上社會輿論對勞工人權的普遍同情,西方工業國家的政府終於意識到必須妥善、公正地解決勞工問題,由此啟動了社會立法。
1802年,英國政府頒布了保護學徒的健康與道德法案,這被視為現代社會立法的開端。1811年,德國國王威廉一世在一次演講中首次提出了社會法的概念。19世紀70年代,英國政府先後頒布了工會法、工廠法等,保護童工、女工的基本權利,並逐步發展到規定最高工時、最低工資等等。此後,勞動法的興起成為各國社會立法的重要方向。
1883年至1889年,德國的俾斯麥政府先後頒布了包括疾病保險、災害保險、養老保養等在內的一系列保障勞工權益的社會保險法案。此後,針對勞工的社會保險立法開始在西方各國推行。
20世紀30年代以後,西方國家以保護勞工權益和實施社會救助為主要內容的社會立法,開始逐漸擴展為以增進全體國民福祉為宗旨的福利性社會立法。其中,身為近代資產階級民主、法治發祥地的英國,再次成為各國的立法樣板。在二次大戰期間,英國發布的「貝弗里奇報告」已經為戰後英國社會保障制度描繪了一幅藍圖,上世紀40年代末,英國先後制定了國民保險法、國民醫療保健法、國民救助法等一系列適用於全體國民的社會保障立法,進而建立了「從搖籃到墳墓」的福利國家。此後,「福利國家」的模式風靡西方世界,在50年代至60年代,西方國家紛紛設計了「社會福利計劃」,並通過社會立法予以法制化。有分析表明,「二戰」以來,一些西方國家之所以經濟持續發展、社會較為穩定,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頒行了以社會保障法為代表的社會立法,並成功發揮了「經濟穩定器」、「社會安全網」的功效。
❿ 法的基本定義
通說認為,法的概念可以表述為,法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的,經過必要的程序通過,能夠反應統治階級意志,並且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規范體系。
法的概念,由國家制定或認可的,反映著被一定物質生活條件決定的統治階級(在社會主義社會是工人階級為首的廣大人民)的意志,並且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規范體系;它通過確定人們在一定社會關系中的權利和義務,確認、保護和發展對統治階級有利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法具有以下基本特徵:(1)法是一種特殊的社會規范。所謂「被奉為法律」就說明法是一種特殊的社會規范。(2)法是由國家制定和認可的。法是被奉為法律的統治階級意志,意味著法是國家制定和認可的,是國家意志的體現,具有普遍的約束力。法是國家意志,但不等於說國家意志都是法。(3)法是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國家的強制力不同於其他組織的強制力。國家強制力掌握在統治階級手中,針對的主要是被統治階級。(4)法是通過規定社會關系參加者的權利、義務,來確認、保護和發展對統治階級有利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的。法是由規范構成的,法這種規范又有上層建築意識形態的特點,法是統治階級的意志,這是主導的方面,但作為上層建築的東西,不能不包括文化的內容,凝結著人們調整社會關系的智慧、知識和經驗。法的內容既有意志的方面,又有經驗、知識的方面,前者占支配地位,後者是前者的「載體」。法除了具有社會政治的內容以外,也還有專門法律內容。法的社會政治內容直接反映經濟基礎和階級本質的要求。專門法律內容則是為這些要求服務的法律手段。關於法的概念,剝削階級法學家提出了許多不同的說法,形成許多學派,但由於歷史條件和階級條件的局限,他們的概念不可能揭示法的本質,至多隻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法的某些形式特徵。只有馬克思主義法學者揭示了法的本質和法的特徵,從而提出了法的科學概念。[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