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與法他鄉有故鄉
❶ 「夢里不知身是客,直把他鄉作故鄉。」這句詩我記對了嗎求作者、原詩和賞析,謝謝!
是夢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
出自南唐▪李煜《浪淘沙》。
原詩:
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羅衾不耐五更寒。夢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
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釋義:
門簾外傳來雨聲潺潺,濃郁的春意又要凋殘。羅織的錦被受不住五更時的冷寒。只有迷夢中忘掉自身是羈旅之客,才能享受片時的歡娛。
獨自一人在太陽下山時在高樓上倚靠欄桿遙望遠方,因為想到舊時擁有的無限江山,心中便會泛起無限傷感。離別它是容易的,再要見到它就很艱難。像流失的江水凋落的紅花跟春天一起回去也,今昔對比,一是天上一是人間。
賞析:
上片用倒敘,先寫夢醒再寫夢中。起首說五更夢回,薄薄的羅衾擋不住晨寒的侵襲。簾外,是潺潺不斷的春雨,是寂寞零落的殘春;這種境地使他倍增凄苦之感。
回過來追憶夢中情事,睡夢里好象忘記自己身為俘虜,似乎還在故國華美的宮殿里,貪戀著片刻的歡娛,可是夢醒以後,卻加倍地感到痛苦。這首詞,情真意切、哀婉動人,深刻地表現了詞人的亡國之痛和囚徒之悲,生動地刻畫了一個亡國之君的藝術形象。
(1)社會與法他鄉有故鄉擴展閱讀:
李煜亡國的原因應該具體分析,就南唐國來講,其不亡是不可能的。理論上,當時整個中國的形勢和歷史發展趨勢要求南唐滅亡,北宋統一;事實上,南唐國勢已敗,李煜即使有能力也無力回天,更何況國策早有失誤。
在李煜繼位的前一年,其父李璟已經因國勢衰危而稱臣於宋,減制納貢了。宋朝滅南唐的形勢已定,李煜繼位,也只能採取消極守業的政策。
但是,盡管李煜時的南唐面臨著這樣那樣的困難,其畢竟維持政權達15年之久,而且在他被俘的日子中始終時時不忘故國,心繫故土,從未心歸宋朝,終至客死他鄉。
❷ 他鄉有故鄉的電視劇是什麼
是中央電視台社會與法頻道(CCTV-12)一檔社會紀實劇情欄目《方圓劇陣》。
該劇以「真實故事改編」為核心,致力於用真實案例改編的劇情故事,展現真實的人間百態和社會面貌,普及法律知識,探討社會現象,聚焦百姓生活,弘揚向上向善的人間正能量。
「他鄉有故鄉」共有4集,從20200726期-20200729,主要講述自幼失去雙親的薛碧穎的爺爺的撫養下,長大成人努力拚搏的故事。
(2)社會與法他鄉有故鄉擴展閱讀:
劇情:
2002年,養豬場突發大火,薛碧穎永遠地失去了父母。之後薛碧穎一直和爺爺相依為命,爺爺是一位七十八歲的退伍老兵。爺爺為了讓小穎念書,一直在辛苦支撐著。
長大後的薛碧穎因為她的真誠與善良,讓她收獲共同奮斗的夥伴鄭升;薛碧穎、男友徐誠和鄭升三人並肩同行,一起開創自己的事業。
一次小穎的鄉親小武從山上摔下來,腿摔斷了急需用錢。小穎為了給鄉親一個承諾,連夜和徐誠開夜車回去送錢。路遇塌方,徐誠為了救小穎被砸身亡。徐誠走後,小穎日日消沉,對生活失去了信心。
2015年冬,甕安縣茶山因寒冷天氣遭遇不小的損失,也讓薛碧穎他們的種茶道路經歷波折,薛碧穎拿出僅剩的兩萬元給創業夥伴們分紅讓他們回家過春節,可挫折未能阻止薛碧穎追夢的腳步;因為薛碧穎用真心換真情,春節留下的異鄉人薛碧穎在當地尋找到了家鄉的味道。
❸ 「他鄉當故鄉」的全句是什麼
是陳寅恪的《憶故居》裡面的句子。
《憶故居》
序:寒家有先人之敝廬二:一曰崝廬,在南昌之西山,門懸先祖所撰聯,曰「天恩與松菊,人境託蓬瀛。」一曰松門別墅,在廬山之牯嶺,前有巨石,先君題「虎守松門」四大字。今卧病成都,慨然東望,暮境蒼茫,因憶平生故居,賦此一詩,庶親朋覽之者,得知予此時之情緒也。
渺渺鍾聲出遠方,依依林影萬鴉藏。
一生負氣成今日,四海無人對夕陽。
破碎山河迎勝利,殘余歲月送凄涼。
松門松菊何年夢,且認他鄉作故鄉。
(3)社會與法他鄉有故鄉擴展閱讀:
渺渺鍾聲出遠方,依依林影萬鴉藏。鍾聲渺遠而悠揚,林影依依可愛,群鴉歸巢,故鄉的回憶總是溫馨的;而此刻漂泊嶺南的作者卻有家歸不得。由於奉行自由之思想、獨立之精神,絕不依從任何一個政黨的思想,即使在抗戰取得勝利的日子,可作者內心深處的孤獨與凄涼仍然無法排遣。
破碎山河迎勝利,殘余歲月送凄涼。作者眼中的山河早已破碎,破碎的還有中國的文化,還有中國人的尊嚴,中國人的精神家園。正如他在送別學生的詩中所說的「群趨東鄰受國史,神州士夫欲羞死」,也許中國文化的破碎更讓詩人悲痛。
因此,即使在舉國同慶的日子,詩人仍然擺脫不了內心深處的孤獨與凄涼。「人間不會孤游意,歸去含凄自閉門」,也許只有早已遠去的、「贏得大清干凈水的靜安先生才是詩人的知音。
一生負氣成今日,四海無人對夕陽。 一身傲骨、一腔正氣、一生不願隨波逐流之氣、一天的浩然之氣。在一九四五年那個舉國同慶的日子裡,一代大師留給了我們一個默默凝視夕陽的孤獨的背影。
而此後的四十年,大師是寂寞的,直到新世紀的曙光照耀神州大地,當中華民族開始偉大復興之路時,人們開始重建被我們自己曾經一再否定的文化,於是,若干年前那個夕陽下的背影,又被人們重新提起。
一個沒有大師的民族是可悲的奴隸之邦,一個有大師而不知尊重的民族則是不可救葯的生物之群。
竹門松菊家何在,且認他鄉作故鄉。他鄉且作故鄉,這是大師的自我安慰,自我解脫, 是一種無奈,是一種妥協,也是一種抗爭。
❹ 「男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出自
出自《七絕·改西鄉隆盛詩贈父親》,是毛澤東於1910年創作的七言絕句,此詩寫於辛亥革命前夜,少年毛澤東目睹國力衰敗、民不聊生的慘況,憂國憂民,壯懷激烈,欲走出家鄉去實現更大的理想。起首兩句直抒胸臆,敘述出作者心中立志走出家鄉,不創造一番事業不還鄉的抱負與志向。
原文如下:
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
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
譯文如下:
孩兒立下志向走出家鄉,學習不取得成就發誓不還來。
死後埋葬何必在故鄉的土地,人生到處都是可以埋葬屍骨的青山。
詞句注釋
1.西鄉隆盛:1828—1877在世,日本江戶時代末期(幕末)的薩摩藩武士、軍人,政治家、維新志士,他和木戶孝允(桂小五郎),大久保利通並稱「維新三傑」。
2.鄉關:即故鄉,家鄉。如崔顥《黃鶴樓》詩句:「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3.桑梓地:古代常在家屋旁栽種桑樹和梓樹。又說家鄉的桑樹和梓樹是父母種的,要對它表示敬意。後人用桑梓比喻故鄉。
(4)社會與法他鄉有故鄉擴展閱讀:
1910年,毛澤東的父親毛順生要毛澤東去做生意,毛澤東卻立志走出韶山沖到新式學校湘鄉縣立東山高等小學繼續求學。毛澤東經過自己的力爭和親友、老師們的一致勸說,父親答應他的要求。在離家赴湘鄉縣立東山高等小學求學前夕,毛澤東提筆寫了這首《七絕·改西鄉隆盛詩贈父親》,夾在父親每天必看的賬簿里。
這首詩是少年毛澤東走出鄉關、奔向外面世界的宣言書,從中表明了他胸懷天下、志在四方的遠大抱負。日本明治維新前夕,詩僧月性在離鄉東游前寫了兩首自述其志向的題壁詩《鏘東游題壁二首》。後來被西鄉隆盛讀到了,他認為其中第二首詩的內容符合自己的抱負,便稍作修改後存留著自勉。
清朝末年,中國在西方列強的侵略下,國將不國、民不聊生。日本明治維新運動的成功成為中國有志青年效法的榜樣,西鄉隆盛的著名事跡也流傳到了中國。由此可以推斷:在這種條件下,少年毛澤東或者是從書籍報刊上,或者是直接從留學東洋的教師那裡,讀到了西鄉隆盛版本的這首述志詩。
之後,他堅持要離家前往湘鄉接受更加高等的教育,開拓更為廣闊的天地。這與固執守舊的父親發生了嚴重的沖突,在這種形勢下,他改動了這首詩的幾個字,而後呈給父親。
❺ 「男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的出處。
出自毛澤東的《七絕·改西鄉隆盛詩贈父親》。
《七絕·改西鄉隆盛詩贈父親》是毛澤東於1910年創作的七言絕句,此詩寫於辛亥革命前夜,少年毛澤東目睹國力衰敗、民不聊生的慘況,憂國憂民,壯懷激烈,欲走出家鄉去實現更大的理想。
全文如下:
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
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
譯文:
孩兒立下志向走出家鄉,學習不取得成就發誓不還來。
死後埋葬何必在故鄉的土地,人生到處都是可以埋葬屍骨的青山。
(5)社會與法他鄉有故鄉擴展閱讀:
作者介紹:
毛澤東(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潤之(原作詠芝,後改潤芝),筆名子任。湖南湘潭人。
中國人民的領袖,馬克思主義者,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戰略家和理論家,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導人,詩人,書法家。
1949至1976年,毛澤東擔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領導人。他對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發展、軍事理論的貢獻以及對共產黨的理論貢獻被稱為毛澤東思想。
因毛澤東擔任過的主要職務幾乎全部稱為主席,所以也被人們尊稱為「毛主席」。
毛澤東被視為現代世界歷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時代》雜志也將他評為20世紀最具影響100人之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七絕·改西鄉隆盛詩贈父親
❻ 「你方唱罷我登場」的原文是什麼出自哪裡
出自曹雪芹《紅樓夢》甄士隱解好了歌:「亂烘烘你方唱罷我登場,反認他鄉是故鄉。」
原文:擇膏梁,誰承望流落在煙花巷!因嫌紗帽小,致使鎖枷扛;昨憐破襖寒,今嫌紫蟒長:亂哄哄你方唱罷我登場,反認他鄉是故鄉;甚荒唐,到頭來都是為他人作嫁衣裳。
譯文:費盡心機選擇富家子弟做女婿,誰想姑娘後來竟流落在煙花巷,有些人因嫌官小而拚命往上爬,卻落得個枷鎖套在脖子上;昨日里還哀嘆衣不蔽體挨寒凍,到今朝反倒嫌紫金蟒袍拖地長。亂哄哄的這個剛倒台那個又登場,分明是他鄉竟說成是自已的故鄉;這是多麼荒唐又多麼可笑,到頭來都是為別人作嫁衣裳。
你方唱罷我登場釋義:你剛唱完,我就登上場來。一般用於權力更迭,屬於政治諷刺的說法。
(6)社會與法他鄉有故鄉擴展閱讀
大致交待了主要人物的結局,例如「誰承望流落在煙花巷」應指史湘雲被賣到煙花之地,「因嫌紗帽小,致使鎖枷扛」應指賈雨村陷害賈家,後反被參。由此也看出後四十回與原著核心思想相差較遠,這也曹雪芹嘔心之處,在作品前處處埋下伏筆,為後世研究留下可尋之處。
《紅樓夢》是一部具有世界影響力的人情小說,舉世公認的中國古典小說巔峰之作,中國封建社會的網路全書,傳統文化的集大成者。
小說以「大旨談情,實錄其事」自勉,只按自己的事體情理,按跡循蹤,擺脫舊套,新鮮別致,取得了非凡的藝術成就。「真事隱去,假語村言」的特殊筆法更是令後世讀者腦洞大開,揣測之說久而遂多。
參考資料:網路-你方唱罷我登場
❼ 「夢里不知身是客,直把他鄉作故鄉。」的作者、原詩和賞析
作品原文
浪淘沙令
南唐▪李煜
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羅衾不耐五更寒。夢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
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白話譯文
門簾外傳來雨聲潺潺,濃郁的春意又要凋殘。羅織的錦被受不住五更時的冷寒。只有迷夢中忘掉自身是羈旅之客,才能享受片時的歡娛。獨自一人在太陽下山時在高樓上倚靠欄桿遙望遠方,因為想到舊時擁有的無限江山,
心中便會泛起無限傷感。離別它是容易的,再要見到它就很艱難。像流失的江水凋落的紅花跟春天一起回去也,今昔對比,一是天上一是人間。
賞析:
《浪淘沙令·簾外雨潺潺》是南唐後主李煜的詞作。這首詞作於李煜被囚汴京期間,抒發了由天子降為臣虜後難以排遣的失落感,以及對南唐故國故都的深切眷念。全詞情真意切、哀婉動人,深刻地表現了詞人的亡國之痛和囚徒之悲,生動地刻畫了一個亡國之君的藝術形象。
此詞上片用倒敘手法,簾外雨,五更寒,是夢後事;忘卻身份,一晌貪歡,是夢中事。潺潺春雨和陣陣春寒,驚醒殘夢,使抒情主人公回到了真實人生的凄涼景況中來。夢中夢後,實際上是今昔之比。
應當指出,李煜詞的抒情特色,就是善於從生活實感出發,抒寫自已人生經歷中的真切感受,自然明凈,含蓄深沉。這對抒情詩來說,原是不假外求的最為本色的東西。因此他的詞無論傷春傷別,還是心懷故國,都寫得哀感動人。
(7)社會與法他鄉有故鄉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這首詞作於李煜被囚汴京期間,抒發了由天子降為臣虜後難以排遣的失落感,以及對南唐故國故都的深切眷念。全詞情真意切、哀婉動人,深刻地表現了詞人的亡國之痛和囚徒之悲,生動地刻畫了一個亡國之君的藝術形象。不久後詩人去世。
詞句注釋
1,浪淘沙令:原為唐教坊曲,又名《浪淘沙》、《賣花聲》等。唐人多用七言絕句入曲,南唐李煜始演為長短句。雙調,五十四字(宋人有稍作增減者),平韻,此調又由柳永、周邦彥演為長調《浪淘沙漫》,是別格。
2,潺潺:形容雨聲。
3,闌珊:衰殘。一作「將闌」。
4,羅衾(音qīn):綢被子。不耐:受不了。一作「不暖」。
5,身是客:指被拘汴京,形同囚徒。
❽ .你方唱罷我登場,反認他鄉是故鄉;甚荒唐,到頭來都是為他人作嫁衣裳。是什麼意
甄士隱在解完《好了歌》後便拋下一切出家了(書中提及他是個有宿命慧根的)。若是字面意思,便不足以使之出家,必是當下一念真悟於心了。所以便不能做一般解。紅樓夢多處玄機暗藏,譬如太虛幻境兩邊的對聯寫著: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與你所問的:亂哄哄你放唱罷我登場,反認他鄉是故鄉。所表之法是同一法。先從其中一個角度概解上句,字面意思理解人生如戲台。這不是單純的「你」或者「我「。有如,人都是合緣而聚,此身死,來生換件衣服(肉身)又是一台戲。追溯到本源,戲無始無終,無有又非無。由一心現耳。那有什麼"你"或者「我「呢。但我們認為這是你,這是我,這是他,在戲里執著了(所以就有了生活中種種苦困傷愁,說到底都是自己跟自己在耍)。 下句,反認他鄉是故鄉。這里的他鄉故鄉說的不是什麼地理位置上的他鄉和故鄉,應說為,在你不明白故鄉到底在何處的時候,你所認為的故鄉皆是他鄉(不知道的時候,地球的任何一個角落皆是他鄉,十方三世無一處是故鄉)。那麼故鄉在哪呢。你明白沒有什麼故鄉他鄉,沒有什麼你我他,愛恨情仇。明白一切的一切都之是一念心之體的時候。才是十方無故鄉,當下無處不故鄉。甚荒唐。你說認物為己,認己為物荒唐不荒唐。到頭來都是為他人做嫁衣裳。這個他人為我執,煩惱習氣,無明妄想。世人本身就是金子啊,生時父母兒女姥姥舅舅金銀財寶的去分別。法身慧命都給這個『我』(此我實非我,所以此處寫他人)做了嫁衣,到死一場空還好說了,世人反惹下種種冤孽,由此無盡顛倒輪回。
甄深深明了此理於是二話不說灑灑脫脫戲服一脫(此處所脫之衣為我執)便回鄉咯。
❾ 鄉土中國對禮俗社會的解釋
鄉土中國》解讀
《鄉土中國》解讀
——中國社會的鄉土本色,一個以禮俗為主導的熟人社會
(Mr.tang根據賈紅翔講解稿整理)
今天咱們來聊一本關於中國鄉村的經典社會學著作。生在中國,您知道中國的特性是什麼嗎?中國的鄉土社會是如何構成的?上世紀40年代,中國老一輩社會學家的代表人物費孝通先生,在大學開了一門鄉村社會學課程,並將其講課內容集結成一本小書出版,這便是在世界社會學界都頗有影響力的著作——《鄉土中國》。一開篇,費先生就開宗明義地指出,從基層上看,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那些土頭土腦的鄉下人,他們才是中國社會的基層。如今中國城鄉二元分離十分嚴重,城裡人看不起鄉下人,覺得他們土氣,但是費先生覺得這個「土」字用的很好,他認為土地是鄉下人的命根,中國歷來是個農業社會,老百姓靠土地謀生,因而常常固定在一片土地上,俗話說的好,安土重遷嘛,人們為了從事農業生產、抵抗災害,家家戶戶喜歡聚居成村,但相隔一定距離的村莊之間就很少往來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農民每天的生活都是相似的,他們接觸的人也是相似的,無非就是街坊鄰里、同村親戚朋友,這樣的社會是一個沒有陌生人的社會,生活形態是固定的,這便是土氣的一種特色,因為只有直接依賴於泥土的生活,才會像植物一般的在一個地方生下根,這些生了根在一個小地方的人才能在悠長的時間中從容地去摸熟每個人的生活,像母親對於她的兒女一般,陌生人對於嬰孩的話是無法懂的,但是對於母親來講都清清楚楚,甚至還能聽出沒有用字音表達的意思。這一下我們就明白了,中國的傳統鄉土社會本色在於熟悉,因為熟悉,大
-1-
家相處不需要現代社會抽象的法律和規則,只需要掌握手段和目的之間的個別關聯就行了,不同於以城市為主導的現代法理社會,鄉土社會是一個以禮俗為主導的社會。
一、鄉下人比城裡人笨嗎?知識結構不一樣!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晏陽初、陶行知等教育學家推崇平民教育,認為中國的頑疾在於平民的「愚、貧、弱、私」,通俗點兒說,就是中國老百姓愚笨、貧窮、體弱多病、自私。怎麼辦呢?應該讓文字下鄉,對農民進行掃盲和教育。不過費孝通卻對這一教育理念有不同的看法,他認為,城裡人往往覺得鄉下人愚蠢,沒見過世面,但來到鄉下的城裡人和進城的鄉下人,他們的驚奇和不明白是一樣的,比如鄉下人沒見過汽車,城裡人也沒見過麥子呀。為什麼費老要舉這么一個例子呢?他認為城裡人和知識分子,經常對農民有一種偏見,覺得他們愚蠢,其實他們並不是智力不如人,而只是知識結構與所謂的文化人不一樣罷了!鄉村不同於龐大而且流動性很強的城市(人與人之間要很久才能見一次面),鄉村社會是一個面對面社會,聯系靠喊,(在這山坡喊一嗓子,「二狗子你家牛跑啦」,那邊也扯著嗓子回一句,「知道啦」),而且鄉下人是有話就當面說明白,也不需要求助於文字、寫個文章什麼的來表達,因此即使向農民推廣了文字,他們平時也不寫信,文字不會有太多實際的用途,文字久了不用,一樣會忘記。他們只需要記得節氣、日子,知道什麼時候刮風,什麼時候下雨,就足以應對農村的生活了。有朋友可能就要說了,鄉下人如果遇到靠個人經驗解決不了的事情該怎麼辦呢?費孝通說,鄉村是固定的社會,語言足以傳遞各代際之間的經驗,年輕人解決不了的問題可以請教年長
的,因為鄉下人世世代代生活都是這樣過來的。費老的這種觀點是非常具有社會學眼光的,「觀察而不幹涉」。當然這些經驗在我們今天的社會中是否還能適用,就需要我們自己去思索了。
❿ 反認他鄉是故鄉 解析
我認為他鄉,故鄉按需分配的共產主義原則。
故鄉者三統即馬克思主義政統,市場經濟民統,國學傳統。
他鄉者資本主義長統。
這里辯證法啟作用了。
即沒有矛盾的不和諧,也沒有不和諧的矛盾。也即矛盾中有和諧,和諧中有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