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法離婚損害賠償制度
❶ 婚姻法是怎麼規定離婚損害賠償的
有下列情形之一,導致離婚的,無過錯方有權請求損害賠償:
(一)重婚的;
(二)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的;
(三)實施家庭暴力的;
(四)虐待、遺棄家庭成員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千零九十一條:有下列情形之一,導致離婚的,無過錯方有權請求損害賠償:
(一)重婚;
(二)與他人同居;
(三)實施家庭暴力;
(四)虐待、遺棄家庭成員;
(五)有其他重大過錯。
❷ 婚姻法規定的離婚損害賠償有哪些情形
婚姻法規定的離婚損害賠償適用情形有重婚行為,包括法律意義上的重婚和事實上的重婚。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指有配偶者與婚外異性不以夫妻名義持續、穩定地共同居住。實施家庭暴力,以及虐待、遺棄家庭成員。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民法典》第一千零九十一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導致離婚的,無過錯方有權請求損害賠償:
(一)重婚;
(二)與他人同居;
(三)實施家庭暴力;
(四)虐待、遺棄家庭成員;
(五)有其他重大過錯。
❸ 最新婚姻法有關離婚損害賠償的規定有哪些
婚姻法已經失效,目前新生效的民法典關於離婚損害賠償情形有:重婚、與他人同居、實施家庭暴力、虐待、遺棄家庭成員以及法律規定的其他應當損害賠償的重大過錯。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千零八十七條
離婚時,夫妻的共同財產由雙方協議處理;協議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根據財產的具體情況,按照照顧子女、女方和無過錯方權益的原則判決。
對夫或者妻在家庭土地承包經營中享有的權益等,應當依法予以保護。
第一千零九十一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導致離婚的,無過錯方有權請求損害賠償:
(一)重婚;
(二)與他人同居;
(三)實施家庭暴力;
(四)虐待、遺棄家庭成員;
(五)有其他重大過錯。
❹ 離婚損害賠償制度的意義什麼
所謂離婚損害賠償,是指因夫妻一方的重大過錯致使婚姻關系破裂的,過錯方應對無過錯方的財產損失或精神損失予以物質賠償的法律制度。我國修改前的婚姻法並無離婚損害賠償制度,而國外立法卻早在幾百年前就確立了這項制度。如《法國民法典》第266條規定:「在因一方配偶單方過錯而宣告離婚的情況下,該一方對另一方配偶因婚姻解除而受到的物質上與精神上的損失,得受判處負損害賠償責任。」我國台灣地區《民法典》第1056條也規定:「夫妻之一方,因判決離婚而受損害者,得向有過失之他方,請求賠償。」
離婚損害賠償制度之所以早在19世紀即登上人類的立法舞台,是因為該制度體現了懲罰、保護與補償的功效。我國新婚姻法在「救助措施與法律責任」一章確立了離婚損害賠償制度。以筆者之見,我國確立這項制度有著十分重要的法律意義。
一、離婚損害賠償制度揭開了婚姻「契約」本質的面紗
婚姻是男女雙方為共同生活之目的而依法結成的以人身和財產權利義務為內容的一種民事契約。這項契約必須嚴格依照婚姻法締結,它的內容就是夫妻雙方各自所享有的婚姻權利和各自所應履行的婚姻義務。法治環境下的婚姻家庭必然是「法治家庭」。因而,婚姻契約所包涵的婚姻權利與婚姻義務也主要由婚姻法所設定。這種由婚姻法所事前規制的權利義務應是婚姻契約的主要內容,也是婚姻的核心所在。
契約強調權利,因此我們可以說,婚姻意味著權利;而婚姻權利是靠婚姻義務的履行來實現的,因此我們也可以說,婚姻意味著義務,或者說,婚姻意味著責任。從這個角度講,配偶雙方必須履行相互忠誠、相互扶助等義務。當一方不履行義務時,如虐待、遺棄、通姦等,必然會導致對方的財產或精神損害,而這種損害又不能通過離婚得到平息和補救,所以只有通過賠償的方式才能使無過錯方得到財產補償和精神慰藉。顯然,這是婚姻的「契約」本質的有力體現。換句話說,離婚損害賠償責任其實是一種契約責任,是契約一方不能完全履行契約義務(婚姻義務)而致使對方契約權利(婚姻權利)受損失的法律後果。
長期以來,婚姻的「契約」本質在我國受到禁錮,承認婚姻是一種契約彷彿就是把婚姻看成了一種交易。應當說,這種理念迴避了婚姻關系的本來面目,也限制了婚姻自由原則的貫徹和實現。近來,隨著民眾「契約」理念的漸趨深入,有關婚姻本質的認識也越來越明晰。可喜的是,這種認識已經反映到婚姻立法上來。這次婚姻法修正案中就有許多制度折射出了婚姻的「契約」本質。
可見,確立離婚損害賠償制度,凸現了婚姻的「契約」本質,揭開了婚姻本質的面紗。
二、離婚損害賠償制度拓展了婚姻「離異」自由的空間
婚姻的本質是一種契約,而契約不僅強調權利,更強調自由。因此我們可以說,婚姻意味著自由。法律上的婚姻自由制度的根據就是契約自由,包括結婚自由與離婚自由。
離婚不僅使夫妻雙方的婚姻權利義務關系終止,即解除了婚姻契約,而且也必將使無過錯一方處於弱勢狀態。婚姻關系中處於弱勢的一方就是婚姻領域里的「弱者」。弱者在解除婚姻契約之後,往往陷入離婚所引發的心理傷感或精神顧慮,甚至基本的物質生活也不能保證。為了避免這一系列問題的出現,許多婚姻弱者寧願勉強維持脆弱不堪的婚姻契約,也不會輕易選擇離婚。由此,婚姻「離異」自由的空間顯得捉襟見肘,婚姻自由原則不能得到有效的保證,背離了婚姻的本質,違反了婚姻法的原則和精神。相反,確立了離婚損害賠償制度,就可以使無過錯一方(弱勢一方)得到相應的救濟、補償和安慰。這樣就消除了當事人為解除婚姻契約帶來的許多顧慮,從而拓展和深化了婚姻的「離異」自由空間。修改前的婚姻法沒有離婚損害賠償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婚姻自由,尤其是離婚自由。新婚姻法把這項制度明確規定下來,不僅是對婚姻「契約」本質的整體認可,更透視出了婚姻契約中的具體內涵,特別是「自由」內涵。也就是說,離婚損害賠償制度的確立,進一步保障了婚姻的「離異」自由,拓展了婚姻「離異」自由的空間。
三、離婚損害賠償制度回應了婚姻「司法」實踐的呼喚
在確立離婚損害賠償制度之前,婚姻司法實踐中遇到的無過錯方的損害通常無法得到賠償。而無過錯方的損害不僅有財產損害,還包括精神損害。比如,過錯一方虐待、遺棄無過錯一方,對其實施家庭暴力等會造成無過錯一方的物質和精神上的損失;過錯一方重婚、與他人同居等不忠誠行為也會導致無過錯一方精神受到打擊,心靈遭遇創傷。這些損害以前因為沒有相應的法律依據而無法得到救濟或補償。
另一方面,原婚姻法僅規定在分割夫妻共同財產時應照顧無過錯方。一些當事人為爭奪財產故意誇大對方的過錯或極力掩飾自己的過錯,致使離婚訴訟充滿了指責、敵對和怨恨的氣氛。尤其在一方擅自變賣、轉移和隱匿財產,甚至銷毀證據致使財產存在的真偽及財產的權屬難以查證時,則加重了善意一方的財產和人身的雙重損害。如不對無過錯一方予以相應的保護和補償,則難以消釋和平衡感情上的沖撞及財產上的損失。
同時,原婚姻法對夫妻雙方的忠實義務又未作規定,過錯一方與他人同居、通姦、姘居甚至重婚,致使婚姻關系終止,無過錯一方的精神損害不能得到撫慰和補償。
❺ 離婚損害賠償怎麼規定的,
我國《婚姻法》第四十六條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導致離婚的,無過錯方有內權請求損害賠償:(一)容重婚的;(二)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的;(三)實施家庭暴力的;(四)虐待、遺棄家庭成員的。」根據此規定,有權要求提起損害賠償請求的人僅指合法婚姻關系中的無過錯方,無過錯方損害賠償的請求只能向自己的配偶提出,而且必須是由於對方的上述四項規定的過錯導致離婚的才可以提出損害賠償請求,對於並非因上述四項規定的情況而離婚的,不能提起損害賠償。
在離婚訴訟中,人民法院在受理離婚案件時應當將《婚姻法》第四十六條規定中當事人的有關權利義務書面告知當事人。並分三種情況做出具體規定:①無過錯方作為原告向人民法院提起損害賠償請求的,必須是在提起離婚訴訟的同時提出;②無過錯方作為被告的離婚案件,如果被告不同意離婚,也不基於《婚姻法》第四十六條規定提起損害賠償請求的,可以在離婚後一年內就此單獨提起訴訟;③無過錯方作為被告的離婚案件,一審時被告未基於《婚姻法》第四十六條規定提出損害賠償請求,二審期間提出的,人民法院應當調解,調解不成的,應告知當事人可在離婚後一年內另行提出起訴。
❻ 婚姻法關於離婚損害賠償的規定
婚姻法對離婚損害賠償的情形的規定為夫妻一方有重婚、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實施家庭暴力、虐待遺棄家庭成員等情形的,無過錯方有權請求損害賠償。請求權的行使必須以當事人有過錯並因此導致離婚的為前提,即應在提起離婚訴訟的同時提起損害賠償請求。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民法典》第一千零九十一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導致離婚的,無過錯方有權請求損害賠償:
(一)重婚;
(二)與他人同居;
(三)實施家庭暴力;
(四)虐待、遺棄家庭成員;
(五)有其他重大過錯。
❼ 離婚中的損害賠償規定是什麼
法律分析:離婚損害賠償制度,是在夫妻一方重大過錯致使婚姻關系破裂的,無過錯方有權要求過錯方賠償損害的制度。離婚損害賠償是一種權利救濟、維護婚姻家庭的平等、健康和穩定。《民法典》第1091條確立了我國的離婚損害賠償制度,因一方的法定過錯導致離婚的,無過錯方依法享有賠償請求權。這是當代民法、親屬法中的公平原則,保護弱者原則在離婚問題上的必然要求,該制度體現了對弱者和無過錯方的扶助保護,具有填補精神損害,撫慰受害者,制裁過錯方的功能,是我國婚姻法修改中的一個突破。
有下列情形之一,導致離婚的,無過錯方有權請求損害賠償:
(一)重婚;
(二)與他人同居;
(三)實施家庭暴力;
(四)虐待、遺棄家庭成員;
(五)有其他重大過錯。
以上四種情形,包括五種違法行為,是離婚時損害賠償請求權的發生根據。我國離婚損害賠償除具備一般損害賠償的構成要件,即侵權行為、過錯、損害事實、因果關系外,還需具備另外一項特殊要件——離婚。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千零九十一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導致離婚的,無過錯方有權請求損害賠償:
(一)重婚;
(二)與他人同居;
(三)實施家庭暴力;
(四)虐待、遺棄家庭成員;
(五)有其他重大過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