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合同法比較
❶ 試比較《國際商事合同通則》與中國《合同法》,分析其中某一方面的優劣得失
回去問奶黃包吧!!這里問不到的!!別費心思了。~!!!
❷ 介紹與比較:中德資產和負債的確認與計量問題
1、無形資產的確認
無形資產的定義:
會計准則規定:無形資產是指企業擁有或者控制的沒有實物形態的可辨認非貨幣性資產。資產在符合下列條件時,滿足無形資產定義中的可辨認性標准:(1)能夠從企業中分離或者劃分出來,並能單獨或者與相關合同、資產或負債一起,用於出售、轉移、授予許可、租賃或者交換;(2)源自合同性權利或其他法定權利,無論這些權利是否可以從企業或其他權利和義務中轉移或者分離。
(二)無形資產的確認
我國的會計准則規定,同時滿足下列條件的無形項目,才能確認為無形資產:(1)符合無形資產的定義;(2)與該資產相關的預計未來經濟利益很可能流入企業,(3)該資產的成本能夠可靠計量。
這一確認條件體現了謹慎性原則。因為無形資產所能夠帶來的未來經濟利益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一般只有在企業為獲得某項無形資產而發生實際支出的條件下,才能夠將這些相關的支出列作無形資產的成本並確認為無形資產。
2、無形資產的計量
由於取得無形資產的方式不同,所以計量方法也有所不同。我國的《企業會計准則》規定:
購入的無形資產,應當按實際支付的價款作為實際成本;以出讓方式單獨獲得土地使用權的成本,應根據土地出讓合同規定的出讓金和為獲得十地使用權所直接相關的其他支出作為其成本。
投資者投入的無形資產,按投資各方確認的價值昨為實際成本,但企業為首次發行股票而接受投資者投入的無形資產,應以該無形資產在投資方的賬面價值作為實際成本。
接受捐贈的無形資產,如果捐贈方提供了有關憑據的,按憑據上標明的金額加上應支付的相關稅費確定;如果捐贈方沒有提供有關憑據的,該無形資產存在活躍的市場,應以市場提供的公允價值作為成本,該項無形資產不存在活躍的市場,按預計未來現金流量現值作為實際成本。
對企業自創的無形資產進行計量,將無形資產的形成過程分為研究和開發階段。研究是指為獲取新的科學或技術知識而講行的反有創法件和有計劃的調查。在這一階段企業不能夠證明該項目能產生未來經濟利益,因此為該項目研究而發生的支出不應作為無形資產成本,而應在發生時確認為費用。如為研究、評價和選擇新的材料、設備、產品、工序、系統等所發生的支出。
開發則是指在商業性生產或使用前,將研究成果或其他知識用於新的或具有實質性改進的材料、裝置、產品、工序、系統或服務的計劃或設計。企業內部研究開發項目階段的支出,能夠證明下列各項時,應當確認為無形資產;(1)從技術上來講,完成該無形資產以使其能夠使用或出售具有可行性;(2)具有完成該無形資產並使用或出售的意圖;(3)無形資產產生經濟利益的方式,包括能夠證明運用該無形資產生產的產品存在市場或無形資產自身存在市場;無形資產將在內部使用的,應當證明其有用性。(4)有足夠的技術、財務資源和其他資源支持,以完成該無形資產的開發,並有能夠使用或出售該無形資產;(5)歸屬於該無形資產開發階段的支出能夠可靠計量。
根據以上標准,企業內部產生的無形資產的成本應包括:已被證明的開發階段的支出和為使該項無形資產達到預定的使用狀態而發生的支出。開發階段應包括所使用或消耗的材料,直接參與人員的工資、獎金及其他相關成本;為使該項無形資產達到預定的使用狀態正常的支出,包括在依法注冊時所發生的注冊費、聘請律師所發生的法律服務費以及其他相關的各項費用等。
企業在購置或完成某項無形資產後再發生的後續支出一般都確認為費用。因為後續支出很難確定對未來流入的經濟利益的影響,同時將這些支出分攤至某一項特定的無形資產在實際工作中也是難以操作的。所以一般來講這些支出直接列為費用。這樣,無形資產在初始計量後就一般不會出現成本增加的情況。
伴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各個公司、企業都將重點放在了高新技術的開發與研製領域問題上,因此,無形資產這一概念對每個企業而言將不再陌生,它對企業的未來發展也越來越重要。我們作為新世紀的技術管理者,信息資源的使用者將會把更多注意力放在企業自身的新技術開發上,所以我們就更應該用更詳實的信息資料來記錄計量無形資產,更加准確的來披露無形資產的相關信息。
❸ 怎麼准備中國政法大學中德比較法學院的考研
同學你不需要擔心,德語專業不佔中德的考研名額,他們是從本科德語專業的學生中直推上來的,學校另外分配名額。直推的學生也要參加復試考試。德專的學生是兩年制的。大部分學生都是參加全國統一的研究生考試,報考政法大學的中德法學院考上的,互相不沖突。
中德法學院每年招生一般不超過45人,上邊提到的直推的學生最多不超過15人。也就是說面向社會(包括政法大學)的招生名額為20到30人。
經常有師弟師妹誤以為,考中德要會德語。這是誤解,實際上比較法學院(包括中美和中德)對語言沒有特殊要求,只要按照政法大學的統一規定報考就可以了。這兩年的情況是,只要初試達到學校劃定的本院分數線,復試正常發揮,就不會被刷掉,2013年的分數線是345。
至於在中德法學院的學習,提供的條件是很優厚的,學院和 DAAD(Deutscher Akademischer Austausch Dienst)德意志學術交流中心有合作項目。如果你對德語或者德國法感興趣,選中德再好不過了。我是2012級的中德研究生,今年研一,感覺很充實,德語學習每天都有收獲也很有趣。
一、 對德語的教授主要分為以下兩個部分:
1、本校德語中教
用新求精教材,從最初教大家德語字母、發音一直到後面的語法、句法。學習強度相對小一些,更注重對語法的掌握。
每周兩個下午的時間,加起來大概7個小時,兩位中教每人一個下午。(13級課時可能有改動)
2、外教全程語言教學。
DAAD每年聘請外教,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大量的口語練習,特殊的互動教學,不懂就問,老師鼓勵每個人大膽發聲,玩游戲、看電影、自己表演、做Präsentation-一起做土豆沙拉、品嘗德國巧克力、聖誕節一起唱聖誕歌、做手工、送禮物,每個人的意見都有價值,對於興趣、運動、工作、飲食、宗教等各種話題大家暢所欲言,老師會認真傾聽,糾正語法錯誤。另外,老師會經常讓大家寫小作文、做隨堂測試,優秀的話得到一朵小花,湊夠十朵,可愛的老師會送本德語書,一般是小說Roman.
30多個學生抽簽分成兩個上課小組,每個老師帶一組,每兩周輪換一次,課程進度大致一致,保證老師和每位同學之間都互相熟悉,沒有陌生感,大概兩個星期,大家就會培養出默契。同學之間的感情也會很好哦!
課時是每周兩天,每天大致7小時,因為上課很有趣,時間很快就過去。研一上下兩個學期,每學期18周。
二、德福培訓
由DAAD資助,聘請歌德學院的外籍教師講授一個半月的考前德福培訓。
三、德語專業課
二年級的時候,德方合作大學安排的德國大學的教授講授四門專業課。另外,德方副院長親自教授4門德國法專業課,每學期兩門,所有的課由德方老師安排考試考查學習效果。經過研一德語的初步學習,研二的這些課程就可以大致跟上了。這些專業課的成績在申請德國LLM學位時可以得到德國大學的認可。
有人在國內通過德福,去德國學習法學,在課堂上還是聽不懂老師講課。為了防止出現這個問題,通過原汁原味的德語專業課的學習,第三學年去德國學習就可以實現「零過渡」,順利適應在德的德語教學環境。
四、LLM學位交流生
1、中德擁有政法研院其他任何專業都沒有的得天獨厚的條件——去德國名校交流一年。院里和德國五所大學(從北到南依次是漢堡大學、科隆大學、法蘭克福大學、弗萊堡大學和慕尼黑大學)簽訂協議。每年有20個名額,是保留給三年制學生的;二年制學生,有其他途徑。只要專業課考核合格並通過德福考試,就有機會選擇一所學校交流一年,完成學業後由所在學校授予LLM學位。
注意:這不是雙學位,兩個學校分別考核,分別授予學位。因為學校和這五所大學並不是合作辦學,只是校際交流項目。
2、出國交流是在第三學年(大概在十月份到第二年十月),回國後自己安排向學院里申請國內碩士論文答辯。
3、資金問題。這幾所德國大學不收學費。由DAAD和政法大學獎學金共同資助,每月670歐元,連續12個月,不亂花差不多夠用了。每年20個DAAD名額,當然前提是要過德福考試。所以學院安排了專門的老師給大家指導德福考試!
五、攻讀博士
如果你想繼續在德國讀博士,可以向國家留學基金會CSC申請,每月可以獲得1400歐元的資助(相當豐厚哦,不像歐美一些大學要收取高昂的學費,因為德國大學不收學費,這些錢基本上就是自己的了)。此外,因為研究生期間已在德國取得LLM學位,繼續申請博士會容易很多。德方很歡迎並且重視中國學生去德國讀博士。
另外,本院教授法學的老師也都很優秀。
既能學一門德語,又能去德國留學,學到原汁原味的德國法,這是中德不可取代的優點,想報的同學不要猶豫啊,在中德會讓你的研究生生活很充實的!
❹ 急!!!法大中德法學院的比較民商法專業
你好,中德法學院下屬於比較法學院,比較民商法准確來說不能說是一個專業,而版只是研究方向權,中德有三個方向比較公法、比較民商法、歐盟法。無論是報考這個學院還是選擇方向都和本科的專業沒有關系,招生簡章上未做要求。
復試不要求會德語,學德語是上學之後的事。英語和其他專業一樣,一起考核,一起評分,錄取分數也一樣,這點不用擔心。
學費每學年9000,和其他專業一樣。新生入學成績排在前70%那9000元獎學金,相當於免學費。研二和研三都有講學金,覆蓋率很高的。
除此之外,如果你想去德國交流,因為有DAAD德意志學術交流中心的資助,可以選弗萊堡大學、慕尼黑大學、科隆大學、法蘭克福大學、漢堡大學任一所大學交流一年,由所在學校授予LLM學位,每月得到670歐元的資助。
這個專業就業具體情況不太清楚,但只要自己努力,再加上會一門小語種,總不會比別的專業差。
❺ 高分懸賞: 中德兩國合同法(尤其是購銷合同方面)差異, 越詳細越好
你好,給你找了一些資料,也許對你有幫助:
中德買賣合同制度的比較
德國學者霍恩指出:「在各種交換性的行為中,買賣是最重要的一種。」(註:〔德〕羅伯特·霍恩:《德國民商法導論》,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1986年版,第126頁。)各國合同法大多將買賣置於各種有名合同之首,表明了買賣合同的重要性。就買賣合同制度而言,中德合同制度各具特色。由於中國合同法大量借鑒了德國合同法的經驗,因此,關於買賣合同的許多規定與德國民法的規定有相似之處。但事實上,我國買賣合同制度除借鑒了德國民法的經驗以外,還吸收和借鑒了兩大法系的經驗以及國際慣例和有關公約的有關規定,(註:例如,在該章中,大量借鑒了1980年《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的規定,也參考了美國統一商法典、國際統一私法協會於1994年頒行的《國際商事合同通則》等。)不僅如此,我國本身已有的有關立法和司法實踐方面的經驗,也為我國買賣制度的建立提供了參考和依據。從而使買賣合同制度與德國民法的規定又存在著諸多的區別。下面,謹從四個方面對此作出比較。
一、關於買賣合同制度調整的范圍
根據《德國民法典》關於買賣合同的一般規定,其調整范圍不僅包括物的買賣關系,而且還包括權利的買賣關系,特別是債權的買賣關系,《德國民法典》第 433條第1款規定,「因買賣合同,物的出賣人有義務向買受人交付物,並使其取得物的所有權。權利的出賣人有義務使買受人取得權利,並在權利使權利人有權佔有物時,向其交付物。」從該定義中,可見《德國民法典》中的買賣制度適用於權利的買賣關系。該民法典第437條規定了權利買賣的擔保責任;第451條規定了權利買賣的危險移轉和費用;而關於買賣的一般規定中的許多規則(如權利瑕疵擔保制度),既適用於物的買賣也適用於權利的買賣。(註:史尚寬:《債法各論》,榮泰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1年版,第15頁。)買賣合同制度中包括物的買賣和權利的買賣,主要優點在於將各種類型買賣的共同規則抽象為買賣的一般規定,從而可以大大地簡化有關買賣的規定,尤其是因為權利買賣的規定日益復雜,很難完全通過制定特殊的買賣合同規則解決各種權利買賣關系,因此,通過買賣合同制度統一調整物的買賣和權利的買賣,從而使各種權利的買賣關系都具有可供適用的法律依據。
然而,我國合同法關於買賣的制度原則上僅限於物的買賣,而不包括權利的買賣。《合同法》第130條將買賣定義為:「買賣合同是出賣人轉移標的物的所有權於買受人,買受人支付價款的合同。」與《德國民法典》第433條的規定相比較,可見該定義中只是規定了出賣人在轉移標的物所有權方面所負的義務,而並沒有規定權利買賣中的出賣人在移轉權利方面的義務。這就表明了合同法在買賣合同一章中原則上並不適用於權利買賣。我認為,採納這一立法體例的主要原因在於:
(一)權利的買賣的類型較為復雜,有一些類型的買賣與物的買賣存在著差距,不能完全適用買賣的規定。例如,關於債權的買賣涉及到轉讓人、受讓人以及債務人三者之間的關系。與一般的買賣顯然是有區別的。因此,應當在買賣之外設立單獨的規則來規定有關權利買賣的問題。
(二)盡管權利的買賣類型比較復雜,但幾種主要的權利買賣關系已經受合同法的其他制度或者專門法律規定調整。具體來說,第一,有關債權的買賣,我國合同法將其作為合同的轉讓規定在第五章之中,而不是將其規定在買賣合同之中。這一規定具有其合理性,因為債權的移轉涉及到債權人的通知義務、債務人對讓與人的抗辯等問題,與一般的買賣關系不完全相同。尤其是因為債權的轉讓與債務的移轉往往是聯系在一起的,所以將權利的移轉與義務的移轉一並作出規定是有必要的。第二,關於知識產權的轉讓,我國合同法並沒有對此作出規定,有關知識產權的移轉問題由知識產權法作出規定。但在買賣合同中,也涉及到出賣具有知識產權的計算機軟體問題,根據《合同法》第137條的規定:「出賣具有知識產權的計算機軟體等標的物的,除法律另有規定或者當事人另有約定的以外,該標的物的知識產權不屬於買受人。」可見此處涉及到出賣具有知識產權的計算機軟體,仍然只是規定物的買賣問題。第三,關於在例外情況下人身權的轉讓問題,根據我國民法通則的規定,法人的名稱權、自然人的肖像使用權可以依法轉讓。但有關這些權利的轉讓是由人身權制度加以規范的。第四,關於有價證券的買賣問題,例如關於票據、股票、債券、提單等的轉讓,一般是由票據法、證券法、海商法等加以規范的。買賣合同制度沒有必要專門規定權利的買賣。
更多:
1、http://china.findlaw.cn/hetongfa/lilunyanjiu/1216.html
2、http://www.studa.net/guojifa/080817/11550418.html
3、http://chinake.com/law/shi/cs/msf/1433534_5.html
4、
http://www.studa.net/guojifa/080817/11550418.html
5、http://chinake.com/law/shi/cs/msf/1433534_5.html
6、http://www.google.cn/search?hl=zh-CN&newwindow=1&q=%E4%B8%AD%E5%BE%B7+%E5%90%88%E5%90%8C%E6%B3%95+%E5%AF%B9%E6%AF%94&btnG=Google+%E6%90%9C%E7%B4%A2&meta=&aq=f&oq=
❻ 中國合同法和英美合同法的比較急求
外行做答,中國合同法是待完善,英美合同法是近完善。如果是國際問題因該是看國際法。
❼ 比較合同法案例分析
被告購買了位於墨爾本以北18英里的郊外度假村。他們一直擁有和經營著度假村,直到1967年12月17日通過契約合同以95000美元的價格賣給了原告,其中首付為10000美元和尾數為85000美元。合同約定,所有違約前支付的款項,都應當由賣方保留並作為違約賠償金。原告於1968年2月15日支付了首付的10000美元和20000美元,但隨後他們發現沒有能力支付分期付款中的4月15日的款項。十天後,原告取消合同的通知送達到被告。此後不久,原告在律師事務所咨詢了律師。大約在1968年6月19日,原告提起訴訟以合同中存在欺詐和虛假陳述為由撤銷合同。
另外發現,被告以欺詐的手段隱瞞了一個事實,度假村每年都在虧損,法庭還發現,在談判期間和在進入契約合同之前雙方的交談中,被告告訴原告:
(1)原告可以賺到很多錢;
(2)原告可以用合同期間賺到的利潤支付未來的款項。
法庭還發現被告一直都知道原告年輕而且沒有經驗,沒有資產,他們希望獲得這個事業作為一種謀生的手段,而且,為了未來支付清合同,他們必須用到度假村業務中賺到的利潤。
請從以下角度寫一篇文章進行分析這個案例:
(1)在這個案例中,所有的被告的代表構成詐騙罪嗎?
(2)賣方應提供所有有關交易事實的材料嗎?期望性的聲明能構成虛假陳述嗎?
(3)買家在訂立合同之前應做一些調查嗎?
(4)如何平衡雙方當事人在披露公開信息的權利和義務?
(5)請對比民法和普通法中的欺詐。
❽ 中德經濟關系,要更多的細節,找比較精闢一點的
德國與中國的經濟關系--輝煌的歷史和光明的前景
1972年德國與中國建立了外交關系。此後德中經濟關系發展迅速,成果顯著。建交當年德國對華出口額僅為2.7億歐元,2002年的出口業績相當於1972年的50倍。中國已經超過日本成為德國在亞洲最重要的出口市場。反過來看,德國是中國在歐洲最大的貿易夥伴,也是近年來最大的歐洲投資來源國。磁懸浮技術在上海首次投入商業運營是最具有轟動效應的雙邊合作項目。該項目於2001年夏季開工建設,從浦東機場出發,直達上海市區。2002年12月31日,德國聯邦總理與中國國務院總理共同出席了磁懸浮列車開通儀式,並試乘了首次列車。這件事突出表明了德國企業在華成功的商務活動離不開國家的支持。
貿易關系
中國在2002年超過日本成為德國在亞洲最重要的出口市場。德國遠遠領先於其他歐洲國家是中國在歐洲最大的貿易夥伴。德國也是中國的第六大貿易夥伴,兩國之間的貿易往來欣欣向榮。按照德國聯邦統計局的數據,德國2002年前11個月對華出口增長18%,達到131億歐元。換言之,德國企業在去年的對華出口額相當於1972年的50倍。
德國企業也從中國大量進口產品,進口額仍高於出口額,中國出口企業一直在積極開拓德國市場。與建交時1972年相比,去年從中國進口商品額相當於當年的100倍。截止2002年11月底,德國從中國的進口達到了190億歐元,增幅為4.2%(中國的海關統計不包括通過香港、荷蘭的轉口貿易數據,結果顯示中方擁有貿易逆差)。德國對華出口的主要產品為:機械、電子、汽車和化工產品。德國從中國主要進口電子製成品、紡織品、服裝和機械。
德國在華投資
德國是近年來歐洲最大的對華投資來源國,但是仍然明顯落後於香港、美國和台灣。按照德國聯邦銀行的統計,從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開始到2000年底為止,德國企業在華投資實現了翻番,達到了53億歐元。如果將德國在香港特別行政區的投資一並計算在內,總投資將達到87億歐元。按照中國的統計數字,2001年全年德國在華投資額為13億美元;2002年前10個月的投資額近10億美元。自改革開放以來德國在華累計投資總額達到了85億美元,如果考慮在華德國公司用所獲得的投資收益進行的再投資,總投資規模將變得更大。德國主要的投資領域為:汽車、化工和機械製造業。例如,德國大眾已經成為中國最知名的汽車品牌之一,計劃到2007年每年投資6億美元。此外,德國公司感興趣的領域還 包括:投資銀行、保險、住房信貸、出版業和運輸業。大型投資項目大多是由那些已經長期在中國開展業務的公司興建的,這類公司往往都傾向於將現有的合資企業改制為外商獨資企業,他們同樣在國家的支持下才能獲得成功。
投資環境
德國與中國之間的經濟關系是良好的,這也得益於雙邊頻繁的高層互訪。最近幾年中國在吸引外商直接投資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績,但是仍需要進一步改進以吸引更多的德國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投資。德國投資者希望能夠像中國企業進入國外市場那樣,享有更多的法律保障、合同自由和自主營銷, 並在爭得公共訂單方面享有與中國企業同等的機會。大家估計, 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後,中國的投資環境將得到逐步的改善。2002年夏德國和中國草簽了新的雙邊促進和保護投資協議。設在北京的面向中小企業服務的德國中心的入住率已達到99%。
❾ 中法關系和中德關系哪個更重要 跟西歐哪個國家的關系好
中法關系要好過於中德關系。
歷史上新中國最先與歐洲的法國建交(1964年),中國與東德建交應該是49你那建國後不久,但與西德建交應該是70年代以後的事了。
中法關系建交後歷來發展良好,沒有遇到什麼大的起伏。進二十年來,從密特朗到希拉克總統,都與中國保持密切關系。有趣的是密特朗和希拉克都對中華文化很感興趣,我曾經看過一張密特朗在孔子故里的一張沉思的照片,留下深刻的印象。希拉克對明清瓷器很著迷,並有研究。中法關系歷來都是中國與歐洲關系的晴雨表,並主導著與歐洲各國的關系。
中德關系,印象中在科爾(體重超300斤的巨型總理)時代還是與中國不錯的。在施羅德時代也有良好發展。但在德國迎來一位女總理的時侯,卻不幸出現裂痕。
西方人的價值觀:
即使明知意識形態領域里的事會影響到兩國經貿關系,嚴格的說,德國會是受損一方,德國的技術優勢,中國可以在其他國家彌補。但問題就是,德國明知後果「很嚴重」,為何還要一意孤行?
西方人腦子里一直有個「結」,就是通過經貿交往,拉近與你的關系,在獲得利益同時,在價值觀上,一直念念不忘給你施加壓力,逼迫你在這些方面退縮、修改,去適應西方的價值觀。
一旦出現矛盾,就看其領導人如何取捨了,重視經濟,或許會在政治領域作出退讓。重視政治,則寧願犧牲經濟利益,也要堅持不退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