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勞動合同法解讀
Ⅰ 2013最新勞動合同法全文詳解關於勞務派遣和同工同酬
最新修改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已於2012年12月28日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次會議通過。修改的內容主要是圍繞勞務派遣這個話題展開,並於2013年7月1日起施行。7月1日起,新修訂的《勞動合同法》將正式實施。新政最大的亮點,就是明確規定了「臨時工」享有與用工單位「正式工」同工同酬的權利,並賦予人社部門依法開展經營勞務派遣業務行政許可的權利。找法網小編昨日從省人社廳了解到,近半年來,通過開展專項調研、陸續開設培訓班並出台相關工作方案等一系列措施,省人社廳不斷強化監管力度,規范勞務派遣,確保新的《勞動合同法》順利實施。新政亮點控制勞務派遣用工數量勞動合同用工是我國企業的基本用工形式,勞務派遣作為補充用工形式,在滿足用人單位靈活用工需求和解決摩擦失業、促進勞動者就業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但與此同時,自2008年《勞動合同法》實施以來,勞務派遣所帶來的問題也十分突出,「主要表現為同工不同酬和勞務派遣濫用,修改決定的實施將杜絕這一現象。」人社部勞動關系司副司長趙國君表示,調查發現派遣機構存在經營資質低、皮包公司多、異地派遣難以管理等問題,而派遣人員涉及了國民經濟的大多數行業,勞務派遣人員總規模可能達到4200萬人,十分龐大,為此第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次會議通過了《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的決定》,出「重拳」整頓勞務派遣亂象。據介紹,目前勞務派遣存在的問題主要包括:部分用工單位超范圍使用「臨時工」、部分勞務派遣單位不與「臨時工」簽訂勞動合同、不依法繳納社會保險費、「臨時工」與「正式工」同工不同酬等。新《勞動合同法》規定,「經營勞務派遣業務,應當向勞動行政部門依法申請行政許可;經許可的,依法辦理相應的公司登記。未經許可,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經營勞務派遣業務。」同時,經營勞務派遣公司的門檻也相應提高,其注冊資本從現行的50萬元提高到了200萬元。新政同時規定,用人單位不得設立勞務派遣單位向本單位或者所屬單位派遣勞動者;並應嚴格控制勞務派遣用工數量,不得超過其用工總量的一定比例;並且不得將連續用工期限分割訂立數個短期勞務派遣協議。作為補充用工方式,勞務派遣用工主要從事臨時性、輔助性和替代性工作崗位。新《勞動合同法》對「三性」工作崗位作了具體界定:臨時性工作崗位工作時間不超過六個月,輔助性工作崗位是為主營業務崗位提供服務的非主營業務崗位,替代性工作崗位是指用工單位的勞動者因脫產學習、休假等原因無法工作的一定期間內,可以由其他勞動者替代工作的崗位。其中最為重要的是,新政明確了「臨時工」享有與用工單位的勞動者同工同酬的權利。新的《勞動合同法》規定,「用工單位應當按照同工同酬原則,對被派遣勞動者與本單位同類崗位的勞動者實行相同的勞動報酬分配辦法。用工單位無同類崗位勞動者的,參照用工單位所在地相同或者相近崗位勞動者的勞動報酬確定。」下面找法網小編為您詳細介紹勞動合同法修改的具體內容: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次會議決定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作如下修改:一、將第五十七條修改為:「經營勞務派遣業務應當具備下列條件:「(一)注冊資本不得少於人民幣二百萬元;「(二)有與開展業務相適應的固定的經營場所和設施;「(三)有符合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勞務派遣管理制度;「(四)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條件。「經營勞務派遣業務,應當向勞動行政部門依法申請行政許可;經許可的,依法辦理相應的公司登記。未經許可,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經營勞務派遣業務。」二、將第六十三條修改為:「被派遣勞動者享有與用工單位的勞動者同工同酬的權利。用工單位應當按照同工同酬原則,對被派遣勞動者與本單位同類崗位的勞動者實行相同的勞動報酬分配辦法。用工單位無同類崗位勞動者的,參照用工單位所在地相同或者相近崗位勞動者的勞動報酬確定。「勞務派遣單位與被派遣勞動者訂立的勞動合同和與用工單位訂立的勞務派遣協議,載明或者約定的向被派遣勞動者支付的勞動報酬應當符合前款規定。」三、將第六十六條修改為:「勞動合同用工是我國的企業基本用工形式。勞務派遣用工是補充形式,只能在臨時性、輔助性或者替代性的工作崗位上實施。「前款規定的臨時性工作崗位是指存續時間不超過六個月的崗位;輔助性工作崗位是指為主營業務崗位提供服務的非主營業務崗位;替代性工作崗位是指用工單位的勞動者因脫產學習、休假等原因無法工作的一定期間內,可以由其他勞動者替代工作的崗位。「用工單位應當嚴格控制勞務派遣用工數量,不得超過其用工總量的一定比例,具體比例由國務院勞動行政部門規定。」四、將第九十二條修改為:「違反本法規定,未經許可,擅自經營勞務派遣業務的,由勞動行政部門責令停止違法行為,沒收違法所得,並處違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罰款;沒有違法所得的,可以處五萬元以下的罰款。「勞務派遣單位、用工單位違反本法有關勞務派遣規定的,由勞動行政部門責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以每人五千元以上一萬元以下的標准處以罰款,對勞務派遣單位,吊銷其勞務派遣業務經營許可證。用工單位給被派遣勞動者造成損害的,勞務派遣單位與用工單位承擔連帶賠償責任。」本決定自2013年7月1日起施行。本決定公布前已依法訂立的勞動合同和勞務派遣協議繼續履行至期限屆滿,但是勞動合同和勞務派遣協議的內容不符合本決定關於按照同工同酬原則實行相同的勞動報酬分配辦法的規定的,應當依照本決定進行調整;本決定施行前經營勞務派遣業務的單位,應當在本決定施行之日起一年內依法取得行政許可並辦理公司變更登記,方可經營新的勞務派遣業務。具體辦法由國務院勞動行政部門會同國務院有關部門規定。
Ⅱ 2013年勞動合同法中有關就業歧視的條規
您好,根據《勞動法》有關就業歧視的規定有如下:第十二條勞動者就業,不因回民族、答種族、性別、宗教信仰不同而受歧視;第十三條婦女享有與男子平等的就業權利。在錄用職工時,除國家規定的不適合婦女的工種或者崗位外,不得以性別為由拒絕錄用婦女或者提高對婦女的錄用標准。
Ⅲ 2013 勞動法
你問題問的不是很明確。
我不知道你說的社會用工是不是跟第三方勞動服務公司簽署勞動合同,以派遣用工的形式被派遣到國企的。
若是的話,根據勞動合同法等法律法規的規定,應該同工同酬。你們國企扣減你們工資肯定與法相悖。
若屬於派遣用工可以參考下列條款:
勞動合同法:
第六十三條 被派遣勞動者享有與用工單位的勞動者同工同酬的權利。用工單位應當按照同工同酬原則,對被派遣勞動者與本單位同類崗位的勞動者實行相同的勞動報酬分配辦法。用工單位無同類崗位勞動者的,參照用工單位所在地相同或者相近崗位勞動者的勞動報酬確定。
「勞務派遣單位與被派遣勞動者訂立的勞動合同和與用工單位訂立的勞務派遣協議,載明或者約定的向被派遣勞動者支付的勞動報酬應當符合前款規定。」
第六十六條修 勞動合同用工是我國的企業基本用工形式。勞務派遣用工是補充形式,只能在臨時性、輔助性或者替代性的工作崗位上實施。
「前款規定的臨時性工作崗位是指存續時間不超過六個月的崗位;輔助性工作崗位是指為主營業務崗位提供服務的非主營業務崗位;替代性工作崗位是指用工單位的勞動者因脫產學習、休假等原因無法工作的一定期間內,可以由其他勞動者替代工作的崗位。
用工單位應當嚴格控制勞務派遣用工數量,不得超過其用工總量的一定比例,具體比例由國務院勞動行政部門規定。
Ⅳ 勞動合同法修正案自2013年7月1日起施行。
不是的——來 全國人民自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的決定 : 「本決定公布前已依法訂立的勞動合同和勞務派遣協議繼續履行至期限屆滿,但是勞動合同和勞務派遣協議的內容不符合本決定關於按照同工同酬原則實行相同的勞動報酬分配辦法的規定的,應當依照本決定進行調整;本決定施行前經營勞務派遣業務的單位,應當在本決定施行之日起一年內依法取得行政許可並辦理公司變更登記,方可經營新的勞務派遣業務。具體辦法由國務院勞動行政部門會同國務院有關部門規定。」而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七十三號)公布此決定的日期是2012年12月28日,因此對於2012年12月28日前已依法訂立的勞動合同和勞務派遣協議可繼續履行至期限屆滿,但是勞動合同和勞務派遣協議的內容不符合本決定關於按照同工同酬原則實行相同的勞動報酬分配辦法的規定的,應當依照本決定進行調整。
Ⅳ 2013最新勞動合同法新增了哪些內容
在如下方面做了修改:
一、將第五十七條修改為:「經營勞務派遣業務應當具備下列條件:
「(一)注冊資本不得少於人民幣二百萬元;
「(二)有與開展業務相適應的固定的經營場所和設施;
「(三)有符合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勞務派遣管理制度;
「(四)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條件。
「經營勞務派遣業務,應當向勞動行政部門依法申請行政許可;經許可的,依法辦理相應的公司登記。未經許可,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經營勞務派遣業務。」
二、將第六十三條修改為:「被派遣勞動者享有與用工單位的勞動者同工同酬的權利。用工單位應當按照同工同酬原則,對被派遣勞動者與本單位同類崗位的勞動者實行相同的勞動報酬分配辦法。用工單位無同類崗位勞動者的,參照用工單位所在地相同或者相近崗位勞動者的勞動報酬確定。
「勞務派遣單位與被派遣勞動者訂立的勞動合同和與用工單位訂立的勞務派遣協議,載明或者約定的向被派遣勞動者支付的勞動報酬應當符合前款規定。」
三、將第六十六條修改為:「勞動合同用工是我國的企業基本用工形式。勞務派遣用工是補充形式,只能在臨時性、輔助性或者替代性的工作崗位上實施。
「前款規定的臨時性工作崗位是指存續時間不超過六個月的崗位;輔助性工作崗位是指為主營業務崗位提供服務的非主營業務崗位;替代性工作崗位是指用工單位的勞動者因脫產學習、休假等原因無法工作的一定期間內,可以由其他勞動者替代工作的崗位。
「用工單位應當嚴格控制勞務派遣用工數量,不得超過其用工總量的一定比例,具體比例由國務院勞動行政部門規定。」
四、將第九十二條修改為:「違反本法規定,未經許可,擅自經營勞務派遣業務的,由勞動行政部門責令停止違法行為,沒收違法所得,並處違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罰款;沒有違法所得的,可以處五萬元以下的罰款。
「勞務派遣單位、用工單位違反本法有關勞務派遣規定的,由勞動行政部門責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以每人五千元以上一萬元以下的標准處以罰款,對勞務派遣單位,吊銷其勞務派遣業務經營許可證。用工單位給被派遣勞動者造成損害的,勞務派遣單位與用工單位承擔連帶賠償責任。」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歡迎再次咨詢。
Ⅵ 勞動合同法第九十七條的解讀
這樣的仲裁結論還是比較片面的。你們應該查一下你們當地在2008年1月1日前關於經濟回補償的相答關規定,如果有相關規定,那麼,從1996年至2008年1月1日這個時間段也是要有相關的補償的。你可以參考以下勞動合同法第九十七條的最後一句。 第九十七條本法施行前已依法訂立且在本法施行之日存續的勞動合同,繼續履行;本法第十四條第二款第三項規定連續訂立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次數,自本法施行後續訂固定期限勞動合同時開始計算。 本法施行前已建立勞動關系,尚未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應當自本法施行之日起一個月內訂立。本法施行之日存續的勞動合同在本法施行後解除或者終止,依照本法第四十六條規定應當支付經濟補償的,經濟補償年限自本法施行之日起計算;本法施行前按照當時有關規定,用人單位應當向勞動者支付經濟補償的,按照當時有關規定執行。
Ⅶ 勞動合同法
你說的這種情況要搞清楚一個問題,就是你與用人單位是什麼樣的勞動關系。
也就是說是勞務關系,還是勞動關系。二都有很大或是本質上的區別。
1,勞動合同要求一定是書面的;勞務合同,可以是口頭。也可以是書面的。
2,勞動合同,存在財產關系即經濟關系,還存在著人身關系,即行政隸屬關系,勞動者是其職工,受其完全支配;而勞務合同,只提供勞務服務,用人單位支付勞務報酬,各自獨立、地位平等。
3,待遇不同。勞動關系中的勞動者除獲得工資報酬外,還有保險、福利待遇等;而勞務關系中的自然人,一般只獲得勞動報酬。
4,勞動報酬規范不同,勞動合同法律規定了最低標准,體現在是按勞分配和同工同酬的規范。勞務合同是按市場供需關系確定的工資報酬,由雙方自行商定。
5,適用的法律不同,勞動合同適用勞動法;勞務合同適用民法通則或合同法調整。
綜上所述,如果你與用人單位是勞動關系,就按勞動法調整,如果是勞務關系,就按民法通則或合同法調整。是勞務關系,用人單位就沒有過錯;是勞動關系,用人單位就有過錯。
Ⅷ 2013新修訂《勞動合同法》有哪些亮點
新政最大的亮點是,明確規定了被派遣勞動者,也就是通常所說的「臨時工」,享有與用工單位「正式工」同工同酬的權利,並賦予人社部門依法開展經營勞務派遣業務行政許可的權利。2013新修訂《勞動合同法》有三大亮點,具體內容如下:
一、經營勞務派遣業務門檻大大提高
經營勞務派遣業務,按照新修改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出現了三點變化。
首先,按照修改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規定,經營勞務派遣業務,應當向勞動行政部門依法申請行政許可;經許可的,依法辦理相應的公司登記。而未經許可的話,任何單位和個人,是不得經營勞務派遣業務。
同時,經營勞務派遣公司的門檻也相應提高,其注冊資本從現行的50萬元提高到了200萬元。
二、臨時工享有與正式工同工同酬
新政明確了「臨時工」享有與用工單位的勞動者同工同酬的權利。
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規定:「用工單位應當按照同工同酬原則,對被派遣勞動者與本單位同類崗位的勞動者實行相同的勞動報酬分配辦法。用工單位無同類崗位勞動者的,參照用工單位所在地相同或者相近崗位勞動者的勞動報酬確定。」三、勞務派遣用工崗位有了具體界定
新法規定,勞務派遣用工只能是「三性崗位」,也就是說,勞務派遣用工只能在臨時性、輔助性或者替代性的工作崗位上實施。
而這個「三性」也是有明確界定的,臨時性工作崗位是指存續時間不超過六個月的崗位;輔助性工作崗位是指為主營業務崗位提供服務的非主營業務崗位;替代性工作崗位是指用工單位的勞動者因脫產學習、休假等原因無法工作的一定期間內,可以由其他勞動者替代工作的崗位。
同時,修改條例明確:用工單位應當嚴格控制勞務派遣用工數量,不得超過其用工總量的一定比例,具體比例由國務院勞動行政部門規定。
相關知識延伸閱讀:勞動合同的規定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以下簡稱《勞動法》)第十六條第一款規定,勞動合同是勞動者與用工單位之間確立勞動關系,明確雙方權利和義務的協議。
根據這個協議,勞動者加入企業、個體經濟組織、事業組織、國家機關、社會團體等用人單位,成為該單位的一員,承擔一定的工種、崗位或職務工作,並遵守所在單位的內部勞動規則和其他規章制度;用人單位應及時安排被錄用的勞動者工作,按照勞動者提供勞動的數量和質量支付勞動報酬,並且根據勞動法律、法規規定和勞動合同的約定提供必要的勞動條件,保證勞動者享有勞動保護及社會保險、福利等權利和待遇。
根據勞動法律、法規的規定,需要與勞動者簽訂勞動合同的用人單位包括:中國境內的企業法人,個體、合夥制非法人經濟組織;國家機關、事業組織和社會團體;特殊類型經濟組織,如租賃經營(生產)、承包經營(生產)的企業等等。
Ⅸ 從2013年7月1日起,《勞動合同法(修正案)》正式實施,這也是《勞動合同法》實施5年以的首次修改。回答
小題1:C 小題2:B 小題3:C 熱點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