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婚姻法的制定目的
㈠ 婚姻法是根據什麼制定的什麼法
婚姻法是婚姻家庭關系的基本准則。
依據《民法典》第一千零四十條【婚姻家庭編的調整范圍】本編調整因婚姻家庭產生的民事關系。
第一千零四十一條【基本原則】婚姻家庭受國家保護。實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婚姻制度。保護婦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殘疾人的合法權益。
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生效
㈡ 為什麼要有婚姻法呢
《婚姻法》主要是調整婚姻家庭關系的法律。
1、內容明確規定了夫妻財產制的方式,對保障婚姻雙方當事人的財產權益和婚姻家庭關系的和諧穩固,提供了更加完善的法律保障,基本上適應了現階段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和婚姻家庭關系的需要。
2、保護了婚姻和家庭,維護了公民特別是婦女、兒童和老人的婚姻家庭權益。
3、弘揚了社會主義家庭美德。在婚姻家庭中法律和道德是相輔相成的,它們之間互相聯系、互相補充,又可以互相轉化。
㈢ 家庭婚姻法的基本原則有哪些
婚姻法的基來本原則
我國確源立的是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婚姻制度。概括起來,我國婚姻法的基本原則有: 1、實行婚姻自由,禁止包辦婚姻和其他干涉婚姻自由的行為,禁止借婚姻索取財物; 2、實行一夫一妻制,禁止重婚; 3、實行男女平等,反對一切歧視婦女的舊傳統; 4、保護婦女、兒童和老人的合法權益,禁止家庭成員間的遺棄和虐待; 5、實行計劃生育,反對封建主義生育觀。 6、夫妻之間應當相互忠實、互相尊重。
㈣ 簡述《婚姻家庭法》的基本原則
下面這個比較啰嗦一些,實際答題時候把小標題的筋給抄一下,然後簡單說明一下即可,沒有必要全要。
其實就是各個大項第一段抄一下即可。實在覺得太簡略就把後面一兩句話抄一點點即可。
供你參考。
婚姻家庭法的基本原則
(一)婚姻自由原則 婚姻自由亦稱婚姻自主,系指男女公民均有權依照法律的規定,自主自願地決定本人的婚姻問題,不受任何來自外力的強迫或干涉。
1、人們在婚姻關繫上有無自由,是形式上的自由還是實質上的自由,這並不僅僅取決於當事人的主觀願望,而是由一定的社會制度決定的。一般說來,古代社會不知婚姻自由為何物。恩格斯指出:「在整個古代,婚姻的締結都是由父母包辦,當事人則安心順從。古代所僅有的那一點夫婦之愛,並不是主觀的愛好,而是客觀的義務;不是婚姻的基礎,而是婚姻的附加物。」在中國古代的封建主義婚姻家庭制度下,主婚權屬於當事人的祖父母、父母等尊長。出於「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結合,是封建婚姻的合法形式;門當戶對和婚姻論財,是封建婚姻的實際內容。關於婚姻的解除,則實行以家族為本位的男子專權離婚。
2、婚姻是否自由是近現代婚姻制度和古代婚姻制度的根本分野。在歐洲,追求婚姻自由的思潮萌發於文藝復興運動,隨著資產階級革命的興起,爭取婚姻自由的斗爭從思想、文化領域擴及政治、法律領域。法國大革命勝利後,在1791年憲法中率先宣示,法律視婚姻僅為民事契約。不久以後,1804年的(法國民法典)又確立了未經合意不得成立婚姻的原則。自此以後婚姻自由原則及其必然產物——共諾婚制,相繼為許多資產階級國家的法律所確認。共諾婚是以契約說為其理論依據的,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這種婚姻自由在一定意義上只是形式上的自由,而非實質上的自由。
3、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為婚姻自由的普遍實現開辟了廣闊的道路。
按照我國婚姻家庭法的規定,婚姻自由包括結婚自由和離婚自由兩個方面,實行結婚自由,是為了使未婚男女和喪偶、離婚者能夠按照本人的意願,成立以愛情為基礎的婚姻關系。實行離婚自由,是為了使那些感情確已破裂、和好無望的夫妻,能夠通過法定途徑解除婚姻關系,使其有可能重建幸福美滿的婚姻家庭。對於婚姻自由來說,僅有結婚自由是不夠的,還必須有離婚自由作為補充。
婚姻自由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實行婚姻自由並不是允許人們可以違反法律、道德為所欲為。我國婚姻家庭法為結婚規定了結婚的條件和程序,規定了離婚的程序和理由,這些規定具體指明了婚姻自由的范圍,劃清了婚姻問題上合法與違法的界限。婚姻自由的權利應當正當地行使,而不能濫用,不得借「自由『』之名侵害他人的權益和社會公共利益。法律中的規定為婚姻自由權利的行使提供了有效的保障。但是,行使這種權利的思想基礎,包括動機和目的等,只能依據一定的道德標准加以評斷。
(二)一夫一妻原則 亦稱單偶制或雙單式婚姻,是一男一女互為配偶的婚姻形式。
按照一夫一妻原則的要求,任何人都不得同時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配偶;有配偶者在婚姻終止即配偶死亡或離婚後,始得再行結婚。違反一夫一妻制的婚姻不予登記,重婚於法無效,並須追究犯罪者的刑事責任。取締賣淫、嫖娼活動等,也是維護一夫一妻制婚姻的必然要求。一夫一妻原則同等地適用於男女雙方。
法律保障:禁止重婚(指有配偶者與他人結婚或一夫妻名義同居的行為)和禁止與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指有配偶者與婚外異性,不以夫妻名義,持續、穩定地共同生活)。在民事上,重婚是結婚的禁止條件,不予登記,也是婚姻無效的原因,並且是另一方訴請離婚的法定理由,也是離婚損害賠償請求權的發生根據。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的法律後果:另一方訴請離婚,調解無效的應准予離婚,無過錯方有權請求損害賠償。
(三)男女平等原則 作為一般的法律原則,是指男女兩性在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社會的和家庭的生活等各方面,都處於平等的地位,其內容是十分廣泛的。作為婚姻家庭法的基本原則,是指婚姻家庭主體的法律地位和權利義務,不因性別而異。
從歷史上來看,私有制和階級剝削制度是男女不平等、婦女受壓迫的社會根源。廣大的勞動婦女身受來自剝削階級和男權制度的雙重壓迫。剝削階級中的婦女,也受男權制度的束縛。不論是封建制代替了奴隸制,還是資本主義制度代替了封建制,男女兩性始終處於不平等的地位。資產階級國家的法律是以男女平等相標榜的,兩性在婚姻家庭領域和社會的其他領域,法律地位有在形式上漸趨平等之勢,但是,這種形式上的平等往往掩蓋事實上的不平等。在我國,隨著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婦女的社會地位和婚姻家庭地位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兩性法律地位的平等已經基本實現,但是,同實際生活中的完全平等仍有相當的距離。
我國婚姻家庭法在各項具體制度、具體規定中都鮮明地體現著男女平等的立法精神。在結婚和離婚問題上,男女雙方的權利和義務是完全平等的。夫妻、親子、祖孫、兄弟姐妹等關系中,不同性別的主體的權利和義務也是完全平等的。在婚姻、家庭和親屬關系方面的一切涉法事項,均應按照男女平等的原則處理。
法律保障:禁止家庭暴力(指行為人以毆打、捆綁、殘害、強行限制人身自由或其他手段,給家庭成員的身體精神等造成一定傷害的行為)。法律後果:另一方訴請離婚,調解無效的應准予離婚,無過錯方有權請求損害賠償
(四)保護婦女、兒童和老人合法權益原則
保護婦女權益和實行男女平等是完全一致的,兩者並不矛盾。前者是後者的必然要求和必要補充。在我國社會發展的現階段,幾千年來男尊女卑的制度和思想造成的後果,不可能在短時期內完全消除,男女兩性在婚姻家庭生活中的地位尚有實際上的差別。應在堅持男女平等的同時,根據具體情況在法律上加強保護婦女權益的力度。同時婦女還有其不同於男子的特殊權益要依法予以保護。保護婦女權益是我國婚姻家庭立法的長期傳統。我國的《婦女權益保障法》以專章規定婦女的婚姻家庭權益,對《婚姻法》作了重要的補充。
以婚姻為基礎的家庭是社會的細胞,贍老育幼是家庭的重要的社會功能。我國婚姻家庭法中有關撫養教育、贍養扶助、對未成年子女的保護等規定,為兒童、老人的權益提供了有效的法律保障。此外,我國的《未成年人保護法》、《老年****益保障法》等也有若干從家庭方面保護兒童、老****益的規定。
法律保障:禁止家庭成員間的虐待(指對家庭成員歧視、折磨、摧殘,使其在身體上、精神上受到虐待的行為)和遺棄(指法定親屬中依法負有扶養、撫養、贍養義務的一方對需要扶養、撫養、贍養的另一方拒不履行義務的行為)。
(五)計劃生育原則 系指按照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對人們的生育行為進行計劃調節。生育制度與婚姻家庭制度具有密切的關系。宏觀上的社會人口再生產,在微觀上是通過婚姻家庭中的生育行為實現的。
實行計劃生育以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為主要目標。計劃生育對生育主體的基本要求是:少生、優生、適當地晚婚、晚育。國家提倡一對夫妻生育一個子女,合理安排第二胎生育,禁止三胎以上的多胎生育。少數民族也要實行計劃生育;對於人口稀少的少數民族;節制生育的政策可以適當放寬。落實計劃生育措施,是夫妻雙方的共同義務。
(六)婚姻家庭主體的共同責任 我國婚姻法第4條是不可訴條款,規定:夫妻雙方應當互相忠實,互相尊重;家庭成員間應當敬老愛幼,互相幫助,維護平等、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關系。
這條規定既有規范性,又有導向性。但它不是人民法院處理婚姻家庭案件的具體依據,最高人民法院在司法解釋中指出:「當事人僅以婚姻法第4條為依據提起訴訟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已經受理的,裁定駁回起訴。」因此,當事人提起婚姻家庭訴訟不能僅以《婚姻法》第4條為依據,還應當以相關法條為依據支持其訴訟請求。
㈤ 學習婚姻家庭法的的意義
首先,婚姻家庭糾紛的性質適合調解。
婚姻家庭糾紛多源於日常生活,日積月累,很多事實和道理說不清道不明,法律往往難以為當事人提供直接有效的幫助。由於更多情理和道德的因素滲透其中,第三方適當介入調解往往是解決糾紛比較好的途徑。
其次,調解具有自願性和靈活性等多重優勢,對解決糾紛有促進作用。
婚姻家庭類糾紛通過法律特別是司法途徑解決,往往不具備足夠的政策彈性,解決方案不一定能照顧到當事人每一項具體的需求。而調解屬於當事人意思自治范疇,法律在當事人未違反法律禁止性規定的情況下一般不介入。因此,當事人可以就婚姻家庭領域的各種問題,通過調解的方式盡量得到公平合理地解決,因為調解方式具有解決問題的廣泛性、解決手段的靈活性等特殊的優勢。
最後,調解可以為當事人留有顏面,保持繼續友好交往的可能,有利於社區和家庭的長久和諧。
中國傳統文化中,撕破臉皮的事一旦發生,雙方的感情和關系就很難回復。如法庭上的一決雌雄,可能會導致各方關系徹底走向破裂,難以再度和好。調解則破除了處理結果中你贏我輸的對立,建立了雙贏的格局,保留了雙方的尊嚴,不僅糾紛易於解決,對未來關系的維持也留有了餘地,這對於社區的和諧穩定無疑具有很好的作用。
工作的內容就是化解婚姻的矛盾,降低離婚的概率。婚姻發生危機的不在少數,因此,社會中對於婚姻調解工作也是很重視的,其目的就是降低離婚了挽回大家的婚姻。但是調解只是一種手段,能不能調解成功還得夫妻雙方的努力。
㈥ 婚姻法的目的是什麼
婚姻法的目的是為個人婚姻自由 婚前財產 夫妻共有財產 離婚財產的分割 兒女的撫養權 等等 一切有關婚姻產生的問題的法律依據
㈦ 制定新婚姻法的初衷是什麼
破壞家來庭團結。
主導權完全自在男方手上,有房子的多少都有父母的功勞,姐妹一旦離婚必定回娘家房子她也有份,矛盾開始了。
婚姻關系難維持
婚房能被稱為家嗎?跟女方又沒任何關系
,女方不會再無私奉獻更多的會是如何保護自己和自己的權益。
女人沒有家庭地位,對婆家的唯一威脅也沒有了,在男方父母眼中更是外人了,需要他們的時候不是一家人,等到女人受夠了委屈過不下去了人家又是一家人了,這就是利用法律為難女人。
兒童變孤兒
女方工作和照顧孩子不能兼顧,放棄孩子母親又做不到,記得在新聞上看到的大姐完全沒有後路帶著孩子去了天堂
當然給男方他父母會幫著帶,沒了外人人家現在是一家人,可孩子沒有父母了
㈧ 家庭婚姻法
1.婚姻關系有效,但1990年女方才19歲,未到法定婚齡,婚姻關系在達到法定婚齡20歲時才成立事實婚姻關系,即1991年。需要注意女方生日。
2.女方父親死亡時間是1990年8月,這時未成立事實婚姻關系,故父親的遺產1萬元和住房由女方繼承,是婚前個人財產。
3.女方取得三萬元收益是在成立事實婚姻關系之後取得的,屬於婚後夫妻共同財產。
4.男方借錢裝修,不是兩人共同債務,因為借錢時未成立事實婚姻(借錢時間不明確,暫按照1991年前發生為假設)。但是借錢裝修的行為是在女方所有的財產上添附,且不能分割,所以女方需要給男方適當補償。
答的好給分啊!
㈨ 制定婚姻法的最終目的是什麼
這位大大,我覺得你的問題問的就很奇妙,很籠統,雖然你作出了N個補充,但是我還是看不明白你問這個問題的實際意義在於哪裡?也不清楚您是個法學博士或是乾脆的法盲,對於《婚姻家庭法》立法的意義在第一條貌似寫的很清楚,看你從社會認知的體系還是從人文道德的觀點去分析和考量了,如果是這樣那麼只有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或許你想和別人把這個問題非要掰扯個分明,我倒可以奉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