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合同法激辯與沖擊
勞動法屬於經濟法范疇,且勞動法屬於特別法,與民法通則若有沖突適用特別法優於普通法的原則。
Ⅱ 《勞動合同法》第三十七條和《勞動法》第三十二條是否沖突
《勞動法》來:第三十二條有下列情源形之一的,勞動者可以隨時通知用人單位解除勞動合同: (一)在試用期內的;
(二)用人單位以暴力、威脅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強迫勞動的;
(三)用人單位未按照勞動合同約定支付勞動報酬或者提供勞動條件的。
《勞動合同法》: 第三十七條勞動者提前三十日以書面形式通知用人單位,可以解除勞動合同。勞動者在試用期內提前三日通知用人單位,可以解除勞動合同。
《勞動合同法》第三十七條和《勞動法》第三十二條不沖突。
一,勞動法規定的是勞動者在試用期內和用人單位具有二,三項違法事實,勞動者隨時通知用人單位解除勞動合同。
二,勞動合同法規定的是在正常{用人單位沒有違法]情況下,勞動者因為個人原因需要解除勞動合同的具體規定。主要是解除勞動合同時間的要求。
三,《勞動合同法》是在勞動法的基礎上的細化和補充。如勞動者在試用期內要求解除勞動合同就要提前三日通知用人單位,可以解除勞動合同。也就是說以《勞動法》為本,具體實施要以《勞動合同法》的具體規定來實施。
Ⅲ 勞動法和勞動合同法相沖突時,優先用哪個法
兩者的法律地位相同,按照新法優於舊法的原則,對於同一事項的規定不一致的,適用後實施的勞動合同法。
Ⅳ 勞動法與勞動合同法規定沖突
勞動法與勞動合同法規定沖突,那麼以勞動合同法為准。
我國的勞動法內是《中華人民共容和國勞動法》,於1995年1月1日起施行。(最新立法為2012年的《勞動合同法》,需配合使用)
2012年12月28日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次會議《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的決定》修正。
Ⅳ 關於勞動合同法爭議的問題,
、首先是取證問題,你要想辦法搞到你與單位形成事實勞動關系的證據,比如說,主要的證據包括:
(1)來源於用人單位的證據:如與用人單位簽訂的勞動合同,或者與用人單位存在事實勞動關系的證明材料、工資單、用人單位簽訂勞動合同時收取押金等的收條、用人單位解除或終止勞動合同的通知書、出勤記錄等。
(2)來源於其他主體的證據:如職業中介機構的收費單據。
(3)來源於有關社會機構的證據:如發生工傷或職業病後的醫療診斷證明或者職業病診斷證明書、職業病診斷鑒定書、向勞動保障行政部門寄出舉報材料等的郵局回執。
(4)來源於勞動保障部門的證據:如勞動保障部門告知投訴受理結果或查處結果的通知書等。
2、如果沒有以上證據,則可以把這個合同簽了,以後合同到期公司再不與你續簽合同,你就可以申請勞動訟裁要求公司補繳以前的養老保險及2008年一年的雙倍工資補償。
3、如果申請勞動訟裁,需要的是你與單位形成事實勞動關系的證據。有效期是勞動關系存在時隨便那一天;勞動關系結束後的一年之內。
4、請注意:自勞動合同法實施以後,規定「用人單位自用工之日起滿一年不與勞動者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視為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已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
5、具體做法可向當地12333勞動熱線電話咨詢。
Ⅵ 勞動合同法第44條第二款與勞動合同法實施條例21條 有沖突嗎應該如何理解謝謝
《勞動合同法》第四十四條第二款和《勞動合同法實施條例》第二十一條並沒有專沖突。
《勞動合同法實施條屬例》第二十一條是對《勞動合同法》第四十四條第二款進一步說明而已。
因為在員工達到退休年齡之後因為員工沒有繳納滿15年或者以上的養老保險金,是無法享受養老保險待遇的。所以應該享受養老保險待遇的年齡作為終止勞動合同的時間點。
《勞動合同法》
第四十四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勞動合同終止:
(一)勞動合同期滿的;
(二)勞動者開始依法享受基本養老保險待遇的;
(三)勞動者死亡,或者被人民法院宣告死亡或者宣告失蹤的;
(四)用人單位被依法宣告破產的;
(五)用人單位被吊銷營業執照、責令關閉、撤銷或者用人單位決定提前解散的;
(六)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情形。
《勞動合同法實施條例》
第二十一條 勞動者達到法定退休年齡的,勞動合同終止。
Ⅶ 《勞動合同法》第九十六條的具體解釋
《勞動合同法》第九十六條內容如下:
第九十六條事業單位與實行聘用制的工作人員訂立、履行、變更、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法律、行政法規或者國務院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未作規定的,依照本法有關規定執行。
【解釋】本條是關於事業單位聘用制的工作人員的規定。
一、我國事業單位用人制度的基本情況
事業單位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組織。所謂事業單位,是指為了社會公益目的,由國家機關舉辦或者其他組織利用國有資產舉辦的,從事教育、科技、文化、衛生等活動的社會服務組織。國家通過編制管理實現對事業單位人員的配置和調控。按照國家財政撥款的多少,可以將事業單位分為三種:全額撥款的事業單位、差額撥款的事業單位和自收自支的事業單位。我國事業單位數量眾多,類型不一,隊伍龐大。截至2006年底,全國事業單位總計126萬個,涉及教育、衛生、農業、文化、科研等多個領域,職工人數近3035萬,其中正式職工2923萬(包括原固定職工和使用期限在一年以上的合同制職工)。職工人數中教育業佔51. 3%,衛生業佔14.3%,農業佔9.5%,文化業佔5.1%,科研佔2.4%。長期以來,我國的事業單位實行的是一套不同於企業,近似於國家機關的人事管理制度。改革開放以後,國家在企業推行勞動合同制度,對國家機關公務員的管理通過立法加以規范,事業單位的人事制度仍在原來制度的基礎上運行,改革進展緩慢。為了轉換事業單位用人機制,就要加快推進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2002年7月6日,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人事部《關於在事業單位試行人員聘用制度意見》的通知,要求事業單位除按照國家公務員制度進行人事管理的以及轉制為企業的以外,都要逐步試行人員聘用制度。到2006年底,事業單位實行聘用合同的人員1700多萬,約占總人數的51%。
國家對事業單位實行編制管理,按照編制核算撥款的數額。目前事業單位編制都是多年前核定的,編制基數多年不變,不能滿足事業單位不斷發展的需要。在編制滿額的情況下,各事業單位只好大量擴充編外人員和其他人員,這樣造成事業單位人員結構復雜,人事管理分割。事業單位人員結構,歸納起來分為三類:第一類是編制內聘用人員,包括簽訂聘用合同的編制內聘用人員和無須簽訂聘用合同的編制內聘用人員;第二類是編制外人員,包括檔案內部管理的編外人員和檔案外部管理的編外人員,編外人員一般實行企業化管理,與事業單位簽訂勞動合同;第三類是勞務派遣人員,是通過勞務派遣形式招用的。
二、事業單位人員如何適用本法
事業單位人員是否應當納入本法進行調整,是立法中爭論比較大的一個問題。反對的意見提出,聘用合同與勞動合同有本質的區別,不應當納入勞動合同法調整。從目前我國事業單位改革的發展趨勢看,履行公共管理職能的事業單位要變成行政機關,從事經營的事業單位要回歸企業,從事公共服務的如教育、衛生、文化、科研等事業單位,還要保留公共服務的職能,按照事業單位進行管理。事業單位有編制、有財政撥款,內部管理機制與企業也不一樣,事業單位聘用合同在合同期限、試用期、加班費、工資、福利、保險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殊性,都與企業不同,它與國家機關比較近似。事業單位實行聘用制,只是要比公務員要有一點靈活性,但不是完全推向市場。聘用制合同與勞動合同的性質不一樣,調整的手段也不一樣。如果將事業單位也納入勞動合同法管理,將比較難以處理好本法與事業單位改革和社會保障體系完善之間的銜接,並可能產生其他新的社會問題和矛盾,會引起事業單位管理的混亂,出現不安定因素。處理事業單位的問題,應當循序漸進,把管理體制理順後,再對事業單位人事制度進行立法。這樣比較妥當。贊成將聘用合同納入本法調整的意見認為,長期以來,我國人事制度是由政策和行政文件相結合建立起來的,調整人事關系幾乎沒有一個完整的法律規范性文件。1994年勞動法頒布時,企業的勞動關系由勞動法調整,對事業單位職工是參照公務員管理體制進行管理。公務員法出台後,公務員法將事業單位的工作人員排除在適用范圍之外,事業單位工作人員不能參照公務員法,如果也不適用勞動合同法,那麼,對事業單位人員的權利保護缺乏法律依據。聘用合同與勞動合同雖然有不同的地方,但本質上並無區別,不應存在兩種合同制度,不應當兩個部門管就變成兩個性質的合同,將聘用合同納入勞動合同法的適用范圍,解決事業單位人員實體權利保護無法可依的局面,有利於事業單位勞動關系的法制化和規范化,有利於保護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的合法權利,有利於促進我國事業單位的改革。
考慮到目前事業單位正處於改革過程中,用人制度的情況比較復雜,事業單位的聘用合同具體特殊性和復雜性,將事業單位實行聘用制工作人員納入本法調整需要慎重。同時,考慮到事業單位中實行聘用制的工作人員如不納入本法調整,將缺乏實體法依據,其合法權益得不到有效保護。因此,本法第二條關於勞動合同法的調整范圍維持了勞動法第二條第二款的表述,另外在本條中規定:「事業單位與實行聘用制的工作人員訂立、履行、變更、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法律、行政法規以及國務院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未作規定的,依照本法有關規定執行。」對事業單位聘用制工作人員的勞動合同如何適用本法做出特別規定。這樣規定,既解決了本法與現行的事業單位人事管理制度的銜接,解決了事業單位聘用合同無法可依的局面,也為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留下空間。
Ⅷ 勞動合同法與勞動法沖突的地方以什麼為准
與勞動合同法沖突的以勞動合同法為準是指08年之後新簽的合同優先適用勞動合內同法,08年之前訂立的合同容只要不與當時的法律(主要是勞動法)抵觸就繼續履行,即使某些條款不符合勞動合同法的要求,也就是說原定的違約金條款繼續有效。勞動合同法對施行之前訂立的合同不具有追溯力(97條規定經濟補償屬例外條款,有追溯力)。
Ⅸ 《勞動合同法》與《勞動法》兩部法律沖突怎麼辦
原則:《勞動法》是《勞動合同法》的普通法,《勞動合同法》是《勞動法》的特別法,特別法有規定的按特別法。
但是此情況需具體分析。
因劉小姐簽合同時間,是《勞動合同法》實施前,故按勞動法執行,故假設明年5月劉小姐要求辭職,需要付違約金。(從舊原則)
請明白,如果一個新法的實施將否定從前的所有將天下大亂。所有法律除刑法中為保護公民的人身權,規定有從輕原則,其他都是按原時間點法律處理問題的。否則,你想如果按當時的法律大家簽個勞動合同,現在有新的了,比如對勞動者有利,那就用新法,那資方的權利誰保證那?勞動合同法》的實施是要保護以後的事情。
"請問新《勞動合同法》實施前,按勞動法簽訂合同關於違約金的約定合法嗎?是否可以理解為無效條款?"
合法,是有效條款。
注意,勞動法對違約金的范圍等有具體規定,如違反那些規定將無效!!
勞動部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23條用人單位用於勞動者職業技能培訓費用的支付和勞動者違約時培訓費的賠償可以在勞動合同中約定,但約定勞動者違約時負擔的培訓費和賠償金的標准不得違反勞動部《違反〈勞動法〉有關勞動合同規定的賠償辦法》(勞部發〔1995〕223號)等有關規定。
勞動合同法:第二十二條 用人單位為勞動者提供專項培訓費用,對其進行專業技術培訓的,可以與該勞動者訂立協議,約定服務期。
勞動者違反服務期約定的,應當按照約定向用人單位支付違約金。違約金的數額不得超過用人單位提供的培訓費用。用人單位要求勞動者支付的違約金不得超過服務期尚未履行部分所應分攤的培訓費用。
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約定服務期的,不影響按照正常的工資調整機制提高勞動者在服務期期間的勞動報酬。
第二十三條 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可以在勞動合同中約定保守用人單位的商業秘密和與知識產權相關的保密事項。
對負有保密義務的勞動者,用人單位可以在勞動合同或者保密協議中與勞動者約定競業限制條款,並約定在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後,在競業限制期限內按月給予勞動者經濟補償。勞動者違反競業限制約定的,應當按照約定向用人單位支付違約金。
第二十五條 除本法第二十二條和第二十三條規定的情形外,用人單位不得與勞動者約定由勞動者承擔違約金。
但需注意:在1月1日前簽的合同按勞動法規定
Ⅹ 勞動法和勞動合同法相沖突時,優先用哪個法
適用勞動合同法。首先兩個法都是全國人大常委會頒布的,位階一樣,但是新法優於舊法,且勞動合同法更注重保護勞動者。所以,適用勞動合同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