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經中的成語

道德經中的成語

發布時間: 2025-07-23 07:42:46

Ⅰ 老子《道德經》中的常用成語

1、玄之又玄
幽昧深遠,不可測知。後泛指事理非常奧妙難懂。
出處:《道德經》第一章:「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2、功成不處
成功以後而不以為是自己的功勞。
出處:《道德經》第七十七章:「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3、功成不居
任其自然存在,不佔為己有。後用來表示立了功而不把功勞歸於自己。
《道德經》第二章:「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4、和光同塵
本意是道家無為而治思想的體現。指不露鋒芒,與世無爭的平和處世方法。隨俗而處,不露形跡,不顯鋒芒。
出處:《道德經》第四章和第五十六章:「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
5、多言數窮
言多必失,必有理屈之時。比喻話說多了就會影響、限制和羈絆自己的行動。政令繁多反而更加讓人困惑,難以施行。
出處:《道德經》第五章:「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6、天長地久
跟天和地存在的時間那樣長。形容時間悠久。也形容永遠不變(多指愛情)。
出處:《道德經》第七章
7、功成身退(功遂身退)
大功告成以後,自身引退,不再做官。
出處:《道德經》第九章:「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8、目迷五色
「五色令人目盲」,是說五色紛呈,使人眼花繚亂。
出處:《道德經》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
9、寵辱若驚
君王以居下為道,得之則驚喜,失之則驚恐。
出處:《道德經》第十三章:「寵物若驚,貴大患若身。」
10、虛懷若谷
意指胸懷像山谷那樣深而且寬廣,形容十分謙虛
出處:《道德經》第十五章:「敦兮其若朴,曠兮其若谷。」
11、見素抱朴
現其本真,守其純朴。謂不為外物所牽。
出處:《道德經》第十九章:「見素抱朴,少私寡慾。」
12、絕仁棄義
一說:指放棄世俗倡導的仁義,回復到人的本性;二說:不樹立仁義的典型、不倡導仁義的標准,放任人的本性做出獨立的判斷和取捨。絕、棄:消滅、摒棄。
出處:《道德經》第十九章:「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德。
13、道法自然
是出自《道德經》的哲學思想,意思是 「道」所反映出來的規律是 「自然而然」的。「道法自然」揭示了整個宇宙的特性,囊括了天地間所有事物的屬性,宇宙天地間萬事萬物均效法或遵循「道」的「自然而然」規律。
出處:《道德經》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14、知白守黑(知雄守雌)
知白守黑,是意在教人處世之道,自己一定要明白是非對錯,而外表要裝成愚鈍,對世俗之流既不贊美也不批判,沉默笑看塵世,與「大智若愚」有同工之妙,實乃大隱於市之道。韜晦自處的處世哲學。
出處:《道德經》第二十八章:「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
15、去甚去泰
事宜適中,去其過分。
出處:《道德經》第二十九章:「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16、佳兵不祥
好用兵是不吉利的。
出處:《道德經》三十一章:「夫佳兵者,不詳之器,物之惡也 」
17、將奪固與
軍事或外交上常用的一種策略,要想奪取佔有,暫時先放棄。
出處:《道德經》三十六章:「將欲奪之,必固予之。」
18、天網恢恢,疏而不漏
天道公平,作惡就要受到懲罰,它看起來似乎很不周密,但最終不會放過一個壞人。比喻作惡的人終究逃脫不了天法的懲處。
出處:《道德經》七十三章:「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19、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謂走一千里路,是從邁第一步開始的。比喻事情是從頭做起,逐步進行的。
《道德經》第六十四章:「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壘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20、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辦任何事情,自始至終都應慎之又慎,這樣才不會出現差錯。故老子「慎終如始」的名言告誡人們辦事應有始有終,始終如一,這樣才不致把事情辦糟,這是很有教育意義的。
出處:《道德經》第六十四章
21、金玉滿堂
形容財富極多。也形容學識豐富。
出處:《道德經》第九章:「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22、哀兵必勝
原意是力量相當的兩軍對陣,悲憤的一方獲得勝利。後指因受欺侮而奮起抵抗的軍隊,必定能取勝。
出處:《道德經》第六十九章:「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加,哀者勝矣。」
23、被褐懷玉(被褐懷珠)
身穿粗布衣服而懷抱美玉。比喻雖是貧寒出身,但有真才實學。
出處:《道德經》第七十章:「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聖人被褐懷玉。」
24、小國寡民
國家小,人民少。
出處:《道德經》第八十章:「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
25、雞犬相聞
現指人煙稠密。(其實與原文相甚遠)
出處:《道德經》第八十章:「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26、老死不相往來
指彼此不聯系,不交流情況。
出處:《道德經》第八十章:「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27、安居樂業
指安定愉快地生活和勞動。
出處:《道德經》第八十章:「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樂其業,至老死不相往來。」
28、上善若水
說的是做人的方法,即做人應如水,水滋潤萬物,但從不與萬物爭高下,這樣的品格才最接近道。
出處:《道德經》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29、少私寡慾
指慾望很小。
出處:《道德經》第十九章:見素抱朴,少私寡慾,絕學無憂。
30、餘食贅行
吃剩的食物,身上的贅疣。比喻遭人討厭的東西。
出處:《道德經》第十九章: 「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餘食贅行,物或惡之。」
31、視之不見,聽之不聞
看見了同沒有看見一樣,聽見了同沒有聽見一樣。形容不重視,不注意。同「視而不見,聽而不聞」。
出處:《道德經》第三十五章:「道之出口,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
32、大器晚成
指能擔當重任的人物要經過長期的鍛煉,所以成就較晚。也用做對長期不得志的人的安慰話。
出處:《道德經》四十二章:「大白若辱,大方無隅,大器晚成。」
32、大音希聲
指最大最美的聲音乃無聲之音。
出處:《道德經》:「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
33、多藏厚亡
指積聚很多財物而不能周濟別人,引起眾人的怨恨,最後會損失更大。
出處:《道德經》第四十四章:「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
34、知足不辱
知道滿足就不會受到羞辱。表示不要有貪心。
出處:《道德經》第四十四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35、知止不殆(知足不殆)
知道適可而止的人就不會遇到危險。舊時勸人行事不要過分。
出處:《道德經》第四十四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36、大直若屈
最正直的人外表反似委曲隨和。亦作「大直若詘」。
出處:《道德經》第四十五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辨若訥。」
37、大巧若拙
指真正聰明的人,不顯露自己,從表面看,好象笨拙。
出處:《道德經》第四十五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辨若訥。」
38、知足常樂
知道滿足,就總是快樂。形容安於已經得到的利益、地位。
出處:《道德經》:「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39、出生入死
原意是從出生到死去。後形容冒著生命危險,不顧個人安危。
出處:《道德經》第五十章:「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
40、福倚禍伏(福禍相依)
指福禍互為因果,互相轉化。
出處:《道德經》第五十八章:「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41、深根固柢(根深蒂固)
使根基深固,不易動搖。比喻基礎穩固,不容易動搖。
出處:《道德經》第五十九章:「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
42、報怨以德(以德報怨)
不記別人的仇,反而給他好處。
報怨以德出處:出處:《道德經》六十三章:「大小多少,報怨以德。」
以德報怨出處:《論語·憲問》:「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43、輕諾寡信
輕易答應人家要求的,一定很少守信用。
出處:《道德經》六十三章:「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
44、得寸進尺
得了一寸,還想再進一尺。比喻貪心不足,有了小的,又要大的。
出處:《道德經》第六十九章: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
45、委曲求全
勉強遷就,以求保全。也指為了顧全大局而讓步。
出處:《道德經》第二十二章:「曲則全,枉則直。」
46、不得已而為之
沒有辦法,只能這樣做
出處:《道德經》第三十一章:「兵者,不詳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以而用之,恬淡為止。」
47、富在知足
有了財富之後,要知道滿足,不要貪得無厭。出處:《道德經》第三十三章:「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
48、雖死猶生
指人雖死,精神不滅,楷模猶存。也指心無牽掛、憾事,雖死猶同活著。
出處:《道德經》第三十三章:「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49、淡而無味
菜餚因鹽少而沒有味道,亦泛指清淡無味。亦形容說話、寫文章內容平淡,無趣味。
出處:《道德經》第三十四章:「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
50、欲益反損
原想有所得益,結果反受損害。形容事與願違。
出處:《道德經》第四十二章:「故物或益

Ⅱ 這52個常見成語居然都出自《道德經》!

約2500多年前的一天,

一位老者,騎著青牛,

來到函谷關前。

關令尹喜見紫氣東來,

知有聖人過關。

來人正是老子。

他迎入老子,齋戒問道,

並請老子著書,以惠後世。

老子乃著道德五千言授之,

遂去,不知所終。

這短短的五千言,

便是對後世影響巨大的《道德經》。

此書深奧難懂,

歷來眾說紛紜。

以下52個成語均出自《道德經》,

或許能夠帶我們,

管窺老子思想的魅力!

1、玄之又玄

【解釋】:形容非常奧妙,不易理解。

【出自】:第一章:「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2、有無相生

【解釋】:有和無是可以相互轉化的。也指矛盾雙方的對立與轉化,陰陽相生的關系。

【出自】:第二章:「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

3、功成不居

【解釋】:任其自然存在,不去占為己有。胡褲後形容立了功而不把功勞歸於自己。

【出自】:第二章:「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也。」

4、和光同塵

【解釋】:指不露鋒芒,與世無爭的平和處世方法。

【出自】:第四章:「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

5、天地不仁

【解釋】:天地無私,在天地看來,萬物都是一樣的,沒什麼區別。

【出自】:第五章:「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6、天長地久

【解釋】:形容時間悠久。也形容永遠不變(多指愛情)。

【出自】:第七章:「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長生。」

7、上善若水

【解釋】:最高境界,就像水的品性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

【出自】: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8、金玉滿堂

【解釋】:形容財富極多,也形容學識豐富。

【出自】:第九章:「金玉滿堂,莫之能守。」

9、功成身退

【解釋】:大功告成之後,自高做或行隱退,不再做官或復出。

【出自】:第九章:「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10、目迷五色

【解釋】:形容顏色既多又雜,因而看不清。比喻事物措綜復雜,不易分辨清楚。

【出自】: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

11、寵辱若驚

【解釋】:形容人非常計較得失,以小失大,患得患失,無論受到寵愛或受到侮辱都好像受到驚恐。

【出自】:第十三章:「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12、視而不見

【解釋】:指不注意,不重視,睜著眼卻沒看見。

【出自】:第十四章:「視而不見,名曰夷。」

13、聽而不聞

【解釋】:聽到了就像沒聽到一樣。形容漠不關心,不在意。

【出自】:第十四章:「聽之不聞,名曰希。」

14、渙然冰釋

【解釋】:象冰遇熱消融一般。形容疑慮、誤會、隔閡等完全消除。

【出自】:第十五章:「渙兮若冰之將釋。」

15、虛懷若谷

【解釋】:意指胸懷像山谷那樣深而且寬廣,形容十分謙虛。

【出自】:第十五章:「敦兮其若朴,曠兮其若谷。」

16、絕聖棄智

【解釋】:指把頭腦中的權威概念消滅掉,讓自己不迷信任何人的觀點,拋棄自作聰明戚伍自以為正確的主觀性見解。

【出自】:第十九章:「絕聖棄智,民利百倍。」

17、少私寡慾

【解釋】:減少私慾之意。

【出自】:第十九章:「見素抱朴,少私寡慾。」

18、相差無幾

【解釋】:指二者距離不遠,或差別不大。

【出自】:第二十章:「唯之與阿,相去幾何?美之與惡,相去若何?」

19、如登春台

【解釋】:春台:美好的旅遊、觀光的地方,比喻極好的生活環境。好象生活在幸福的太平世界裡。

【出自】:第二十章:「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

20、飄風驟雨

【解釋】:指來勢急遽而猛烈的風雨。

【出自】:第二十三章:「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

21、餘食贅行

【解釋】:餘食,即剩飯;贅,即多餘;行,古多作形解。比喻遭人討厭的東西。

【出自】:第二十四章:「其在道也,曰餘食贅形。」

22、天大地大

【解釋】:形容極大。

【出自】:第二十五章:「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23、道法自然

【解釋】:指大道以其自身為原則,自由不受約束。

【出自】: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4、知白守黑

【解釋】:意思是對是非黑白,雖然明白,還當保持暗昧,如無所見。

【出自】:第二十八章:「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

25、去甚去泰

【解釋】:指做事不能太過分。

【出自】:第二十九章:「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26、天道好還

【解釋】:天道:天理;好:常常會;還:回報別人。指天可主持公道,善惡終有報應。

【出自】:第三十章:「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

27、佳兵不祥

【解釋】:意為好用兵是不吉利的,即好戰非祥事。

【出自】:第三十一章:「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28、知止不殆

【解釋】:指懂得適可而止就不會遇到危險。

【出自】:第三十二章:「知止可以不殆。」

29、自知之明

【解釋】:指了解自己的情況,能正確認識自己的長處與短處。

【出自】: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30、淡而無味

【解釋】:泛指菜餚清淡無味。亦形容說話、寫文章內容平淡,無趣味。

【出自】:第三十五章:「淡乎其無味。」

31、將奪固與

【解釋】:固,同「姑」。要想得到,必先給予。

【出自】:第三十六章:「將欲奪之,必固予之。」

32、無中生有

【解釋】:指本來沒有卻硬說有。現形容憑空捏造。

【出自】:第四十章:「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33、若存若亡

【解釋】:有時記在心裡,有時則忘記掉。用以形容若有若無,難以捉摸。

【出自】:第四十一章:「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

34、大器晚成

【解釋】:越是大才能的人通常越晚成功。

【出自】:第四十一章:「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35、大音希聲

【解釋】:指最大最美的聲音乃無聲之音。

【出自】:第四十一章:「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36、知足不辱

【解釋】:懂得滿足才不會受到屈辱。

【出自】:第四十四章:「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37、大巧若拙

【解釋】:指真正靈巧的人看起來很簡單。

【出自】:第四十五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辨若訥。」

38、知足常樂

【解釋】:自知滿足則心常快樂

【出自】:第四十六章:「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39、出生入死

【解釋】:原意是從出生到死去。後形容冒著生命危險。

【出自】:第五十章:「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於死地,亦十有三。」

40、禍福相依

【解釋】:是比喻壞事可以引出好的結果,好事也可以引出壞的結果。

【出自】:第五十八章:「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41、根深蒂固

【解釋】:比喻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動搖。

【出自】:第五十九章:「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

42、以德報怨

【解釋】:指用道德公正的眼光看待與別人的仇恨。

【出自】:第六十三章:「大小多少,報怨以德。」

43、輕諾寡信

【解釋】:輕易答應人家要求的,一定很少守信用。

【出自】:第六十三章:「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

44、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解釋】:謂走一千里路,也是從邁第一步開始的。比喻事情是從頭做起,逐步進行的。

【出自】:第六十四章:「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45、慎終如始

【解釋】:謹慎收尾,如同開始時一樣。指始終要謹慎從事。

【出自】:第六十四章:「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46、儉故能廣

【解釋】:指平素儉省,所以能夠富裕。又解為行事簡單方可廣博,儉,同「簡」。

【出自】:第六十七章:「慈故能勇,儉故能廣。」

47、寸進尺退

【解釋】:指得到的少而失去的多,即得不償失。

【出自】:第六十九章:「不敢進寸而退尺。」

48、被褐懷玉

【解釋】:身穿粗布衣服而懷抱美玉。比喻雖是貧寒出身,但有真才實學。

【出自】:第七十章:「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聖人被褐而懷玉。」

49、天網恢恢,疏而不漏

【解釋】:比喻作惡的人終究逃脫不了天法的懲處。

【出自】:第七十三章:「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50、小國寡民

【解釋】:國家小,人民少。

【出自】:第八十章:「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

51、雞犬相聞

【解釋】:雞鳴狗吠的聲音都能聽到,指人煙稠密。

【出自】:第八十章:「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52、老死不相往來

【解釋】:指彼此不聯系,不交流情況。

【出自】:第八十章:「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Ⅲ 聖人的智慧 出自《道德經》的25個成語

2500年前,老子騎青牛西出函谷關,不知所蹤。離去前,老子留下了《道德經》五千言,被奉為道家的創始典籍,對後世影響巨大。今天,我們許多耳熟能詳的成語也都是出自於《道德經》。

一、上善若水

【釋義】最善、最好的德行就像水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先居功。

【出處】《道德經》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二、功成身退

【釋義】也作功遂身退。意指一個人在建功之後,主動引退,不再復出做官。

【褲逗出處】《道德經》第九章:「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三、目迷五色

【釋義】指五光十色,令人眼花迷亂,分辨不清。

【出處】《道德經》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四、知止不殆

【釋義】指懂得適可而止,就不會逢遇險境。

【出處】《道德經》第四十四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五、自知之明

【釋義】人能自知好與不好,斂視內省,才是清明、智慧。

【出處】《道德經》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六、輕諾寡信

【釋義】指隨意答應他人的請求,常難以實踐承諾。

【出處】《道德經》第六十三章:「夫輕談純嘩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

七、大巧若拙

【釋義】指真正身懷大直之勇、大巧之能、大辯之才的人,從不自我炫耀,表現上看似笨拙木訥。

【出處】《道德經》第四十五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辨若訥。」

八、知雄守雌

【釋義】比喻真正強大的人,能放下身段,寬厚待人,謙虛謹慎,毫不囂張跋扈。

【出處】《道德經》第二十八章:「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

九、多藏厚亡

【釋義】指積聚過多的財物,卻過於吝嗇,不知散財濟困他人,必然會帶來無妄之災。

【出處】《道德經》第四十四章:「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

十、和光同塵

【釋義】指真正的智者懂得收斂自身的光芒,化為隨處安身的塵土一樣,無處不在。

【出處】《道德經》第五十六章:「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

十一、禍福相依

【釋義】指福禍如影隨形相互依存。

【出處】《道德經》第五十八章:「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十二、道法自然

【解釋】:指大道以其自身為原則,自由不受約束。

【出自】: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十三、天長地久

【解釋】:形容時間悠久,也形容永遠不變

【出自】:第七章:「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長生。」

十四、慎終如始

【解釋】:指始終要謹慎從事。

【出自】:第六十四章:「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十五、金玉滿堂

【解釋】:形容財富極多,也形容學識豐富。

【出自】:第九章:「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含行。」

十六、寵辱若驚

【解釋】:形容人非常計較得失,以小失大,患得患失,無論受到寵愛或受到侮辱都好像受到驚恐。

【出自】:第十三章:「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十七、以德報怨

【解釋】:指不記仇恨,反以恩德回報他人。

【出自】:第六十三章:「大小多少,報怨以德。」

十八、根深蒂固

【解釋】:比喻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動搖。

【出自】:第五十九章:「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

十九、出生入死

【解釋】:原意是從出生到死去。後形容冒著生命危險。

【出自】:第五十章:「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於死地,亦十有三。」

二十、知足常樂

【解釋】:真正懂得知足的人明因果,不執著,所以快樂。

【出自】:第四十六章:「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二十一、知足不辱

【解釋】:懂得滿足才不會受到屈辱。

【出自】:第四十四章:「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二十二、大器晚成

【解釋】:意思是大材需要很長時間才能成器。

【出自】:第四十一章:「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二十三、老死不相往來

【解釋】:指彼此不聯系,不交流的情況。

【出自】:第八十章:「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二十四、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解釋】:比喻事情的成功,是從小到大逐漸積累起來的,要持之以恆,鍥而不舍,

【出自】:第六十四章:「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二十五、天網恢恢,疏而不漏

【解釋】:意思是天道之網廣大而寬疏,但作惡之人終究逃脫不了天法的懲處。

Ⅳ 出自《道德經》的成語有哪些

出自《道德經》的成語有:功成身退、上善若水、天長地久、目迷五色、金玉滿堂等。
1、上善若水 [ shàng shàn ruò shuǐ ]
基本釋義:說的是做人的方法,即做人應如水,水滋潤萬物,但從不與萬物爭高下,這樣的品格才最接近道。
出處:春秋 老子《道德經》:「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白話譯文:最好的德行就像水:水善於滋養萬物而不爭功德,能夠在眾人都厭惡的環境中安居樂業,所以它就接近於道的境界。
2、功成身退 [ gōng chéng shēn tuì ]
基本釋義:身:自身,自己。指大功告成之後,自行隱退,不再復出。
出處:春秋 老子《道德經》:「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白話譯文:大功告成之後,功績、名聲均已取得,然後自行隱退,這是上天安排的道路。
3、天長地久 [ tiān cháng dì jiǔ ]
基本釋義:跟天和地存在的時間一樣長,形容永久不變(多指愛情)。
出處:春秋 老子《道德經》:「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白話譯文:天和地存在的時間那樣長天地所以能長久存在,是因為它們不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運行著,所以能夠長久生存。
4、金玉滿堂 [ jīn yù mǎn táng ]
基本釋義:堂:高大的廳堂。金玉財寶滿堂。形容財富極多。也形容學識豐富。
出處:春秋 老子《道德經》:「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白話譯文:金玉滿堂,無法守藏;如果富貴到了驕橫的程度,那是自己留下了禍根。
5、目迷五色 [ mù mí wǔ sè ]
基本釋義:形容顏色又雜又多,使人看得眼花。也比喻事物錯綜復雜,令人分辨不清。
出處:春秋 老子《道德經》:「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
白話譯文:繽紛的色彩,使人眼花繚亂;嘈雜的音調,使人聽覺失靈;豐盛的食物,使人舌不知味;縱情狩獵,使人心情放盪發狂。

Ⅳ 道德經的四字成語

1. 老子道德經的四字成語

【玄之又玄】

原文

《老子》第一章:「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功成不居】

原文

《老子》第二章:「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和光同塵】

原文

《老子》第四章:「和其光,同其塵.」

【天長地久】

原文

《老子》第七章:「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功成身退】

原文

《老子》第九章:「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金玉滿堂】

原文

《老子》第九章:「金玉滿堂,莫之能守.」

2. 道德經中的非四字成語

道三不著兩

dào sān bù zháo liǎng

【解釋】道:說話;著:接觸到。說話三句有兩句說不到地方。形容說話不著邊際。

【出處】明·胡文煥《群音類選·蘇王文》:「道三不著兩,四下亂倡揚,取得經來唐三藏,再莫管他人瓦上霜。」

【結構】緊縮式成語

【用法】作謂語、定語;用於說話

【近義詞】無的放矢

【反義詞】切中要害

【例句】清·曹雪芹《紅樓夢》第48回:「文杏又小,道三不著兩的。鶯兒一個人,不夠服侍的,還要買一個丫頭來你使。」

3. 出自道德經的成語

1、自知之明 【成語出處】《道德經》第33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成語含義】對自己的優點和缺點都有透徹的了解。指了解自己的情況,對自己有正確的估計。

多用於指人知道自己的不足之處。【智慧精髓】 自知,就是要知道自己、了解自己。

《戰國策·齊策》中的鄒忌就很有自知之明,沒有被旁人的吹捧搞昏了頭腦,他說:「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 自知之明來源於自我修養和自我慎獨。

一個嚴於自省和自律的人,往往是有自知之明的。但人要做到這一點,往往是比較難的,要求別人易,要求自己難。

只有真正了解自己的長處和短處碰銷,避己所短,揚己所長,才能對自己的人生坐標進行准確定位。當你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之時,也正是進步的開始。

2、慎終如始 【成語出處】《道德經》第64章: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成語含義】謹慎地做到最終,就像開始時一樣,就不會有失敗和差錯。

指始終要謹慎從事。【智慧精髓】 在日常生活中,普通人為人處事不能善始善終,原因一般可以歸結於兩個方面。

首先,虎頭蛇尾,開端和過程都很重視、謹慎,而到結尾處卻放鬆了警惕和要求;其次,急於求成,開頭和過程都很認真,眼看將要大功告成,雜念、慾望、貪念便起來了,患得患失,最終前功盡棄。「慎終如始」帶給我們的啟示,是既要嚴於律己,老老實實地將該做的事情做到最後,又要「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始終保持平和、「虛靜」的心態。

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成功三要素:勤奮、堅持加心態。3、和光同塵 【成語出處】《道德經》第56章: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

【成語含義】指不露鋒芒、與世無爭的平和處世方法。【智慧精髓】 和光同塵,就是要含斂光耀,混同塵世,不要標新立異,不要過分張揚自己的特殊之處,融入社會,融入周圍的環境。

要不在前也不在後,這樣就能遠離紛爭和恥辱。「和光同塵」既是對外的處世,也是對內的修身。

大凡有道之君子,或德行高潔之士,必有一股清高之氣,不願與人和同,於是流於狂狷。狂者過之,狷者有所不及。

道家聖人處世,要的則是雖然懷和氏之璧,但是外面看過去卻十分朴實,穿著普通的衣服。以及「光而不耀」,雖然有光芒,但是卻不會那麼耀眼,不會過於招搖。

這既是處世遠禍的智慧,其實又何嘗不是修行的一種境界呢? 4、知雄守雌 【成語出處】《道德經》第28章: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成語含義】知剛守柔,比喻胸有主見而與人無爭。

【智慧精髓】 知雄守雌,是最為恰切、穩妥地對全面情況進行把握。老子不僅提倡「守雌」,關鍵更在於「知雄」。

「知雄」不是仗勢欺人或「得理不讓人」,而是知己知彼,對症下葯;知吵仿「守雌」不是被動地「任人欺凌」,而是處後、守柔、含藏、內斂。假裝不知,實際上清楚;假裝不行動,實際上是因還不能行動,或需要待機而動。

這才是真正的知雄守雌。5、多藏厚亡 【成語出處】《道德經》第44章: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

【成語含義】指積聚很搭纖多財物而不能周濟別人,引起眾人的怨恨,最後會損失更大。【智慧精髓】 在老子看來,尋求聲譽、財物與顧全性命是相對不相容的。

過於愛名利必定要付出很大的消耗,越大的積藏必遭受越大的損失。多藏,就是指對物質生活的過度追求。

一個片面追求物質好處的人,一定會採用各種手腕來滿足自己的願望,因不義而落入不利的因果,必將招致反噬。「多藏必厚亡」,並不僅僅指物資方面的損失,也指人的精力、人格、品德方面的損失。

貪求私慾者往往被財欲、物慾、 *** 、權欲等迷住心竅,攫求無已,終至縱欲成災。6、禍福相依 【成語出處】《道德經》第58章: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成語含義】禍能夠生福,而福也能夠生禍。比喻壞事可以引出好的結果,好事也可以引出壞的結果。

【智慧精髓】 禍能生福的原因,是當一個人處在危險或災難的時刻,很認真地想求平安,並且能夠深入地體會求得平安的道理,尤其是他能夠心存畏懼恭敬,謹慎自己的言行。而福能生禍的原因,就是當人在居安的時候,不能夠思危,而且還放縱自己奢侈逸樂的念頭,言行舉止驕傲懈怠,尤其多有處事輕率、態度傲慢,甚至欺侮別人的情形發生。

「行善如春園之草,不見其長,日有所增;行惡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損,日有所虧」。禍福會在不知不覺中增減變化,沒有智慧的人,是不容易覺察到的。

7、天道好還 【成語出處】《道德經》第30章: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師之所處,荊棘生焉。

【成語含義】指天可主持公道,善惡終有報應。【智慧精髓】 有一句非常流行的網路語:出來混,遲早是要還的。

這就是天道好還。事物發展到非常強力的狀態之後,勢必逆反,因為物極必反,所以不管不顧地將強力推行到底,一定是「不道」的行為,這種「不道」的行為就一定會很快衰亡、滅亡。

暴力必然引來暴力,只有用柔性的策略才能化解暴力。不要用暴力去解決問題,對人要做到仁至義盡,不要逞強好勝,取得了成功不要居功自傲。

不要做過頭之事,要有一份仁慈的心,以人為本,以和為貴。8、知足不辱 【成語出處】《道德經》第。

Ⅵ 《道德經》中的成語:字字真智慧,個個大境界

《道德經》只有短短五千言,卻涵天蓋地、盡說人道,可謂字字珠璣、句句精闢,隨便拿出一句都可以作為至理格言和人們的座右銘。而更為精華的則是其中那些老子獨創的成語,可謂老子智慧的概要和精髓,從中完全可以洞見《道德經》的真諦。我們從這些成語中,再次精挑細選出最具人生智慧的15個。這15個成語,可以說字字都是真智慧,個個都是大境界,值得認真品讀領悟。

1、自知之明

【成語出處】 《道德經》第33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成語含義】 對自己的優點和缺點都有透徹的了解。指了解自己的情況,對自己有正確的估計。多用於指人知道自己的不足之處。

【智慧精髓】 自知,就是要知道自己、了解自己。《戰國策·齊策》中的鄒忌就很有自知之明,沒有被旁人的吹捧搞昏了頭腦,他說:「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

自知之明來源於自我修養和自我慎獨。一個嚴於自省和自律的人,往往是有自知之明的。但人要做到這一點,往往是比較難的,要求別人易,要求自己難。

只有真正了解自己的長處和短處,避己所短,揚己所長,才能對自己的人生坐標進行准確定位。當你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之時,也正是進步的開始。

2、慎終如始

【成語出處】 《道德經》第64章: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成語含義】 謹慎地做到最終,就像開始時一樣,就不會有失敗和差錯。指始終要謹慎從事。

【智慧精髓】 在日常生活中,普通人為人處事不能善始善終,原因一般可以歸結於兩個方面。首先,虎頭蛇尾,開端和過程都很重視、謹慎,而到結尾處卻放鬆了警惕和要求;其次,急於求成,開頭和過程都很認真,眼看將要大功告成,雜念、慾望、貪念便起來了,患得患失,最終前功盡棄。

「慎終如始」帶給我們的啟示,是既要嚴於律己,老老實實地將該做的事情做到最後,又要「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始終保持平和、「虛靜」的心態。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成功三要素:勤奮、堅持加心態。

3、和光同塵

【成語出處】 《道德經》第56章: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

【成語含義】 指不露鋒芒、與世無爭的平和處世方法。

【智慧精髓】 和光同塵,就是要含斂光耀,混同塵世,不要標新立異,不要過分張揚自己的特殊之處,融入社會,融入周圍的環境。要不在前也不在後,這樣就能遠離紛爭和恥辱。

「和光同塵」既是對外的處世,也是對內的修身。大凡有道之君子,或德行高潔之士,必有一股清高之氣,不願與人和同,於是流於狂狷。狂者過之,狷者有所不及。

道家聖人處世,要的則是雖然懷和氏之璧,但是外面看過去卻十分朴實,穿著普通的衣服。以及「光而不耀」,雖然有光芒,但是卻不會那麼耀眼,不會過於招搖。這既是處世遠禍的智慧,其實又何嘗不是修行的一種境界呢?

4、知雄守雌

【成語出處】 《道德經》第28章: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

【成語含義】 知剛守柔,比喻胸有主見而與人無爭。

【智慧精髓】 知雄守雌,是最為恰切、穩妥地對全面情況進行把握。老子不僅提倡「守雌」,關鍵更在於「知雄」。「知雄」不是仗勢欺人或「得理不讓人」,而是知己知彼,對症下葯;「守雌」不是被動地「任人欺凌」,而是處後、守柔、含藏、內斂。假裝不知,實際上清楚;假裝不行動,實際上是因還不能行動,或需要待機而動。這才是真正的知雄守雌。

5、多藏厚亡

【成語出處】 《道德經》第44章: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

【成語含義】 指積聚很多財物而不能周濟別人,引起眾人的怨恨,最後會損失更大。

【智慧精髓】 在老子看來,尋求聲譽、財物與顧全性命是相對不相容的。過於愛名利必定要付出很大的消耗,越大的積藏必遭受越大的損失。多藏,就是指對物質生活的過度追求。一個片面追求物質好處的人,一定會採用各種手腕來滿足自己的願望,因不義而落入不利的因果,必將招致反噬。

「多藏必厚亡」,並不僅僅指物資方面的損失,也指人的精力、人格、品德方面的損失。貪求私慾者往往被財欲、物慾、色慾、權欲等迷住心竅,攫求無已,終至縱欲成災。

6、禍福相依

【成語出處】 《道德經》第58章: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成語含義】 禍能夠生福,而福也能夠生禍。比喻壞事可以引出好的結果,好事也可以引出壞的結果。

【智慧精髓】 禍能生福的原因,是當一個人處在危險或災難的時刻,很認真地想求平安,並且能夠深入地體會求得平安的道理,尤其是他能夠心存畏懼恭敬,謹慎自己的言行。

而福能生禍的原因,就是當人在居安的時候,不能夠思危,而且還放縱自己奢侈逸樂的念頭,言行舉止驕傲懈怠,尤其多有處事輕率、態度傲慢,甚至欺侮別人的情形發生。

「行善如春園之草,不見其長,日有所增;行惡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損,日有所虧」。禍福會在不知不覺中增減變化,沒有智慧的人,是不容易覺察到的。

7、天道好還

【成語出處】 《道德經》第30章: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師之所處,荊棘生焉。

【成語含義】 指天可主持公道,善惡終有報應。

【智慧精髓】 有一句非常流行的網路語:出來混,遲早是要還的。這就是天道好還。事物發展到非常強力的狀態之後,勢必逆反,因為物極必反,所以不管不顧地將強力推行到底,一定是「不道」的行為,這種「不道」的行為就一定會很快衰亡、滅亡。

暴力必然引來暴力,只有用柔性的策略才能化解暴力。不要用暴力去解決問題,對人要做到仁至義盡,不要逞強好勝,取得了成功不要居功自傲。不要做過頭之事,要有一份仁慈的心,以人為本,以和為貴。

8、知足不辱

【成語出處】 《道德經》第44章: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成語含義】 懂得滿足,才不會遭受屈辱。表示不要貪心。

【智慧精髓】 老子所說的知足,不是滿足現狀,不是固步自封,也不是對煩惱的麻木和對矛盾的逃避,而是承認人的時間、精力、智慧和機遇都是有限的,不可能滿足所有的慾望,也不可能達到完美的境界。

所以,人的要求和行為應該把握好度,適可而止,不要超越可能與應該的范圍。如果一味貪求得不到或無須得到的東西,無休止地奔波忙碌,不僅活得痛苦,還有可能導致全盤皆輸。

9、知止不殆

【成語出處】 《道德經》第44章: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成語含義】 懂得適可而止,就不會遭遇危險。

【智慧精髓】 知止需要智慧,要知道何時應該停止、何地必須停止,否則就會過猶不及,出現危險。

現代生活中,有人坦然面對人生,懂得知止不殆,因而終生如意。也有一些人生性耿直,不會轉彎,不知知止不殆,雖然才華橫溢,卻常常遭人嫉妒,往往無辜受敵。也有一些人,炫耀富貴,喜歡顯擺,結果招來禍患。

人的一生中,經常聽到的教導和鼓勵是「不斷進取,奮斗不止」,很少有人勸告人們「結合實際,適可而止」。進是勇氣,是方向;止是智慧,也是一種方向。漢張良就是因為懂得審時度勢,在劉邦為帝後主動請辭,只求封留侯,才保全了性命。相反,自負的韓信不知何時該止,才最終落得個「狡兔死,走狗烹」的下場。

10、大巧若拙

【成語出處】 《道德經》第45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辨若訥。

【成語含義】 指真正聰明的人,不顯露自己,從表面看,好像笨拙。

【智慧精髓】 看上去能力特強的人,不一定是最強的;看上去特滿的,不一定是最充實的;看上去特別正直的,不一定是最正直的;看上去技巧最多的,不一定是最聰明的;看上去最能說的,不一定是口才最好的。事實就是如此,否則「深藏不露」、「真人不露相」這些說法就不會那麼深入人心。金庸武俠小說里很多角色都是如此,越牛的人,越不顯山露水;而且越厲害的功夫,也都越顯得笨拙;比如神一般的掃地僧,比如獨孤求敗的重劍無鋒。

一力破十會,一白遮百丑。高手之所以若拙,是因為他們實力足夠強大,所以才有底氣。需要技巧么?需要。但在實力面前,技巧的作用就顯得非常渺小了。老老實實積累自己的實力,比什麼都重要。

11、被褐懷玉

【成語出處】 《道德經》第70章:是以聖人被褐而懷玉。

【成語含義】 身上披的是粗布衣服,胸前卻揣著寶玉。比喻懷抱大才而深藏不露,或出身貧寒而懷有真才實學。

【智慧精髓】 一個人的真實價值,終歸還是會隨著時間的推移得到體現,時間不會蝕去珍寶的光華,而只會把它打磨得更加璀璨。

因此,真正的智者和聖人不會介意世俗外物,更沒有興趣用自身的寶物換取浮名。我就在這里,不管你承認,或者不承認。聖人是寂寞的,因為他能夠體味到生命中那揮之不去的孤獨,並且在堅守當中完成價值的沉澱。

平庸的人往往會在隨波逐流中沉淪和迷失,我們很難有勇氣為了保有那一份真實自我,而去抵抗寂寞蝕骨的滋味,因而也就沒有機會去領略聖人的境界。

12、見素抱朴

【成語出處】 《道德經》第19章:見素抱朴,少私寡慾,絕學無憂。

【成語含義】 現其本真,守其純朴。表示不為外物所牽。

【智慧精髓】 明末崇禎年間,有個人畫了一幅畫,畫上一棵松樹,松樹下面一塊大石,大石之上,擺著一個棋盤,棋盤上面幾顆疏疏落落的棋子,除此之外,別無他物,意境深遠。

後來有個人拿著這幅畫,去請當時的高僧蒼雪大師題字。蒼雪大師一看,馬上提起筆來寫下:松下無人一局殘,空山松子落棋盤。神仙更有神仙著,畢竟輸贏下不完。

世事變化不盡,輸贏沒個盡頭,神仙尚且如此,所以就應該選擇「見素抱朴」的心態,面對復雜,始終守持單純和淡然的心態,存心淳樸,將慾望和恩怨都看得輕一些。問題和困難來了,先別急著解決,緩緩神,靜觀其變,或許就會悄然而退,總比苦思攻破之法或執意迎難而讓人輕松。這是一種修養,也是一種智慧。

13、虛懷若谷

【成語出處】 《道德經》第15章:敦兮其若朴,曠兮其若谷。

【成語含義】 胸懷像山谷一樣深廣。形容十分謙虛,能容納別人的意見。

【智慧精髓】 《易經》六十四卦中唯一六爻全吉的卦,正是謙卦。所以《菜根譚》中有語:建功立業者,多虛圓之士。意思是說,古來建立功業成就功勛的全都是謙虛圓融的人士,那些執拗固執、驕傲自滿的人往往與成功無緣。文王謙虛,渭河之濱訪太公,最終成就周朝八百年的基業;劉備謙虛,三顧茅廬請卧龍,最終天下三分一分歸劉。

謙虛的人懂得怎樣尊敬別人,包容別人。做人如果太驕傲太自滿,物極必反,盛極而衰,最終災禍臨頭,只能悔之晚矣。山谷因為胸懷空闊而羅納萬物,萬物生長其間,不受排斥,不受拘禁,自由生長;同時,山谷間的萬物也裝飾和點綴了山谷,使山谷變得鬱郁蔥蔥,生機勃發。所謂謙虛禮讓、敬人敬己,就是這個道理。

14、大器晚成

【成語出處】 《道德經》第41章: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成語含義】 原指大的材料需要長時間才能成器,後指能擔當大事的人要經過長期鍛煉,成名往往較晚。

【智慧精髓】 擔當大事的人的確要經過長期磨練,最著名的便是姜子牙,72歲才出山輔助文王武王父子完成滅商立周大業。有年少成名者,除了天賦高,也往往因為他們所做的事還不夠大。

成功是日趨豐盈、等待蓄勢後的絢麗震撼。唐代賈島說「兩句三年得,一吟淚雙流」,司馬遷寫《史記》用了18年,曹雪芹寫紅樓「批閱十載,增刪五次」……先賢的智慧不是體現在頃刻間閃現的靈感與筆下流淌的華麗,而是他們的謙遜與艱苦,以及對於知識虔誠而持久的吸納。他們等待骨骼的完整、血肉的豐滿,他們等待時機。

朱自清說:「我要一步步踏在泥土上,打上深深的腳印。」成功沒有捷徑。用拼搏的血汗與頑強的韌性換來的成果,才是歷久彌香。

15、知足常樂

【成語出處】 《道德經》第46章: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成語含義】 知道滿足,就能長久快樂。

【智慧精髓】 知足常樂不是安於現狀、故步自封,這樣的滿足所帶來的快樂也是不能長久的。老子要告訴我們的,是警惕無止盡的慾望,以及追逐慾望所可能帶來的禍患。如何應對呢?那就是「知足」。

當然,無論知足還是不知足,都不能改變人在現實生活中的真實處境,所以由「知足」帶來的「常樂」就不是現實上的,而是一種精神上的對名與利的超越。要達到這種境界,我們就要知道自己的位置,明白自己的目的,了解自己的能力,把握自己的機遇。不是自己的別想的太多,是自己的要從容享受,以此來平復自己不切實際的妄想。

煩惱多與「不知足」有關,知足也許不能改變現狀,卻能消除煩惱,而這不正是人無論追求什麼,都所要達到的最終目標嗎?如此才能獲得長久的平安、富足和快樂。用一個「淡」字觀照世間千情百態,才能懂得動靜相宜、取捨有法的道理。

熱點內容
租賃合同發生法律效力 發布:2025-07-23 14:36:18 瀏覽:13
離婚後宅基地有關法規 發布:2025-07-23 14:33:30 瀏覽:42
勞動法中的在冊人員 發布:2025-07-23 14:02:41 瀏覽:711
法院審判委員會 發布:2025-07-23 14:00:46 瀏覽:273
勞動法生病了可以開除么 發布:2025-07-23 13:44:52 瀏覽:777
刑法第18條第4款 發布:2025-07-23 13:28:32 瀏覽:230
芻議民法典 發布:2025-07-23 13:21:09 瀏覽:68
張朋律師 發布:2025-07-23 13:20:56 瀏覽:712
物權法和合同法的相同點 發布:2025-07-23 13:20:24 瀏覽:801
酒駕的法律責任2017年 發布:2025-07-23 13:20:16 瀏覽: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