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關於依法治市的內涵

關於依法治市的內涵

發布時間: 2025-07-23 08:00:50

A. 法治理念對依法治國有什麼重要意義

六、依法治市的觀念基礎

依法治市不僅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民主政治為基礎,而且需要與之相應的觀念的支撐。法治要求人們對法律擁有一種神聖的情感,一種在忠誠與信仰基礎之上的歸屬感和依戀感,一種由此激發出的對法律的信賴、尊敬和崇尚。法律意識的發達程度既是一個國家法律運行的實現基礎,又是衡量一個國家或民族法治建設的尺度。沒有公民對法律的認同和信抑,沒有深厚的法治觀念,依法治國就沒有堅實的文化基礎。

(一)現代法律觀念的價值取向

法律意識或法律觀念是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體系,是社會主體對社會法的現象的主觀把握方式,是人們對法和法律這種特殊社會范疇的觀點、看法、情感和態度的總和。包括法律知識、法律情感、法律意志和法律信仰。法律意識的內容歸根到底取決於一定社會賴以生存的物質生活條件;同時,它又與社會的政治制度直接相關,與一個民族的固有的法律文化傳統緊密聯系。法律觀念是社會物質生活與法律制度之間的中介,一方面,經濟基礎決定法律上層建築的性質和變化,法律制度和法律意識作為法律上層建築的有機組成部分,都受到經濟基礎的制約。另一方面,在二者之間,法律制度又是根據法律意識建立的,從發生上看,法律意識的形成是法的形成的前提條件。法律意識與政治上層建築之間具有十分緊密的聯系。政治上層建築包括整個法律上層建築。國家政治制度、權力配置模式和運行機制直接決定法律在社會調整體系中的地位和價值取向、法律的功能以及法律與權力的關系、法律的運行體系等,從而也直接決定了法律意識。同樣,一定社會的法律意識對社會政治體系和權力運作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

現代法律意識作為一種自覺的精神力量,不僅是法治建設內在的精神支撐,也是法治的有機組成部分以及衡量法治狀態的一項標准。關於現代法律觀念的內涵,學者的表述各有不同,有學者用「法治的精神」來概括現代法律觀念,認為法治的精神是一種安排國家制度、確立法律與權力關系的觀念力量,是一種相對穩定的、為保持法的崇高地位而指導人們認同法律權威的尚法理念。其實質是關於法在與國家和權力交互作用時人們對這一關系所選擇的價值標准和持有的穩定心態。這種精神是展現法治品格風貌的方向和靈魂,具有法治精神的社會,即使法制狀況不為理想,在這種精神的推動下也會逐步走向完善。現代法治社會中,構成法治精神的要素至少有四個方面:一是善法、惡法價值標準的確立。一社會中,人們有無抵抗惡法的意識,是衡量其法治觀念強弱的標准之一。公眾掌握了判別法律正義與否的標准,法制也就具有了去惡從善的內在活力。二是法律至上地位的認同。它要求全社會所形成的主流信念是只承認法律這一種權威。如果公眾心目中認同的最高權威不是法律,那麼這個社會就肯定不是法治社會。三是法的統治觀念的養成。這是法治精神的核心。它首先要求統治者守法,不承認法律之外另有主宰法律而不被法律制約的主體。四是權利文化人文基礎的建立。權利文化是法治社會得以形成的人文條件,它要求在觀念和制度上解決社會主體的人格獨立、身份平等、行為自由。權利文化的凝聚形態是權利本位理論(徐顯明《試論「法治」構成要件》,載劉海年等主編《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中國法制出版社,1996年版)。

現代法律意識作為社會主體的自覺的精神理念,它的產生及存在是與現代社會中社會主體的公民角色分不開的。因此有學者從公民意識的角度對法治理念的產生及其內涵進行了詮釋(馬長山《公民意識:中國法治進程的內驅力》,載《法學研究》1996年第6期)。現代社會是建立在市民社會和政治國家相互分離的基礎之上的,市民社會的運行形態是現代市場經濟,奉行財產私有、契約自由和責任歸己的原則,社會主體成為以交換價值為紐帶的獨立自由的個人。政治國家則成為以市民社會為目的的、公民平等而廣泛參與創制並共享的公共產品。在現代社會中,市民社會的市民同時也是政治國家的公民,獲得了政治國家和市民社會的雙重組織生活,在市民社會生活中,公民作為市民社會的成員,要在日常交往和交換、競爭與合作的相互關系領域維護自己的私權利,弘揚個性自由和自律精神。在國家生活中,公民要廣泛參與政治生活,主張政治權利,塑造公共精神和社會責任感。公民的這些權利的要求與理性的價值取向在市民社會與政治國家的互動發展中,就形成了現代的公民意識。它展示著一種自主自律、自由自覺的主體價值取向,是公民在政治國家與市民社會的雙重組織生活中的個性與共性、自由與責任、權利與義務的和諧統一。公民意識在本質上必然呈現為與民主政治和市場經濟相適應的,以平等、自由為軸心的正義價值追求和理性自律精神,是自由追求與理性自律的統一(馬長山《國家、市民社會與法治》,第178頁,商務印書館,2002年版)。公民意識的理性自由的本質,決定了它不僅是權利義務觀念的簡單合成,更具底蘊意義的是對公民在市民社會和政治國家雙重組織生活中權利義務關系的價值判斷和規范認同。公民意識包括合理性意識,公民對理想國家制度和社會制度的價值追求,以及對國家、社會制度合理與否的價值評判;合法性意識,公民對符合合理性價值的國家制度有效性的信仰、認同和服從,從而使國家制度和法律制度獲得權威和尊嚴,並得以維系;積極守法的精神,基於合理性意識與合法性意識而形成的護法精神、權利主張精神和義務的自覺履行精神。法治理念依託於公民共同體,公民意識的自由理性精神和自由、平等及權利的正義價值訴求,則構成法治理念的生命根基。正是公民意識的合理性意識、合法性意識和積極守法精神,使法治的理念得以確立。贊同3| 評論
向TA求助 回答者: thyzt111 | 二級

擅長領域: 暫未定製

參加的活動: 暫時沒有參加的活動

相關內容
2007-11-14 社會主義法制理念對於法制實踐具有哪四個方面的重要意義 2010-12-9 如何理解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所具有的充分的開放性這一鮮明特徵 3 2010-8-30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具有的基本特徵 2010-7-7 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必須解決哪四大問題? 2011-11-10 簡要回答我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包括哪幾個方面的內容?其相互關系如何? 6 更多關於法治理念對依法治國的重要意義的問題>>
查看同主題問題: 社會主義 法治 法治 理念
其他回答 共1條
2007-10-31 11:26 jinyanyan2 | 一級
一、社會主義法治理念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從依法治國、執法為民、公平正義、服務大局和黨的領導五個方面,豐富和發展了社會主義民主法制理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重要組織部分,是馬克思主義法學與當代中國法制建設實踐相結合的產物,是馬克思主義法學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是我們黨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道路上的一次重大理論創新。它標志著黨中央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法治發展規律和社會主義法制國家建設規律認識的進一步深化,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進一步豐富和發展。

二、社會主義法治理念進一步深化和升華了黨加強對政法工作的領導和加強政法隊伍建設的基本指導思想。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十六大以來,我們黨按照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的總體部署和要求,在加強對政法工作的領導、強化政法隊伍建設、提高維護社會主義法治能力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戰略決策和部署,以不斷加強和改進黨對政法工作的領導方式,提高領導水平,取得了明顯成效。但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發展,各種利益關系的調整和人民群眾法律需求的增加,迫切需要根據新時期新階段的新要求,進一步明確政法工作的指導思想。從政法工作自身發展的規律來看,也迫切需要進一步發展創新政法工作的指導思想。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正是從我國基本國情和政法工作實際出發對政法工作指導思想的深化和升華。

三、社會主義法治理念進一步明確了司法體制改革的行為准則和方向。推進司法體制改革,建立健全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發展要求的司法體制是現階段改革發展穩定的重要任務,但由於受西方法理思潮的影響,我國現行司法體制改革在取得較大成績的同時,也存在一些不容置疑的問題與不足,西方國家各種法治思想的消極影響也不可忽視。這些問題的存在嚴重干擾了司法體制改革的健康順利發展,迫切需要根據我國司法工作實際,為進一步深化司法體制改革澄清模糊思想認識,明確改革的方向和要求。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提出滿足了我國司法體制改革的需要,必將對推進司法體制改革起到巨大推動作用。

四、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為政法工作進一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服務提供了根本指針。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是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形成的指導政法工作科學發展的強大思想武器。努力踐行科學發展觀,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創造良好的法制環境是政法工作進一步服務大局的具體體現,也是推動社會主義法制國家建設的必然要求。如何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在我國立法、執法、守法和法律監督過程中貫徹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本質要求,是擺在各級政法機關、部門面前的重大任務,譬如在立法規劃中如何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實現經濟立法、社會發展立法和保護生態環境立法的協調統一;在司法實踐中如何實現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的統一,如何正確處理既重視案件辦理數量也重視辦案質量的關系等問題,都需要有明確科學的思想來指導。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提出為新時期政法工作的科學發展、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了方向性、根本性和戰略性的思想武器

熱點內容
租賃合同發生法律效力 發布:2025-07-23 14:36:18 瀏覽:13
離婚後宅基地有關法規 發布:2025-07-23 14:33:30 瀏覽:42
勞動法中的在冊人員 發布:2025-07-23 14:02:41 瀏覽:711
法院審判委員會 發布:2025-07-23 14:00:46 瀏覽:273
勞動法生病了可以開除么 發布:2025-07-23 13:44:52 瀏覽:777
刑法第18條第4款 發布:2025-07-23 13:28:32 瀏覽:230
芻議民法典 發布:2025-07-23 13:21:09 瀏覽:68
張朋律師 發布:2025-07-23 13:20:56 瀏覽:712
物權法和合同法的相同點 發布:2025-07-23 13:20:24 瀏覽:801
酒駕的法律責任2017年 發布:2025-07-23 13:20:16 瀏覽: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