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試論經濟全球化與國際經濟法

試論經濟全球化與國際經濟法

發布時間: 2022-02-12 06:55:48

㈠ 試述經濟全球化對世界經濟的影響。

在全球政治經濟金融體系變動不居的今天,全球化還能夠按照其既定的方式推進下去嗎?環顧當前的世界,美國對恐怖主義宣戰,阿根廷的金融體系陷入崩塌,全球經濟陷入衰退,都不斷地給我們提出這樣的疑問。

一 當前全球化的進程面臨停滯的挑戰

縱觀全球近百年的現代化發展歷程,全球范圍內的主要經濟體、以及相當數量的發展中國家幾乎同時陷入衰退的困境,而且不斷有惡化的趨勢,這種狀況應當說還是第一次。

與此相對應,作為全球化象徵的國際貿易和資本流動也陷入停滯狀態:根據聯合國貿發組織的統計,全球貿易在1990年以來保持了平均7%的增長率,在2000年的增長率也達到12%,但是在2001年全球貿易的增長則基本上陷入停滯;外國直接投資也基本上是停步不前,2000年外國直接投資達到1.3萬億,2001年則不到2000年的一半。

如果說全球貿易和投資的下滑只是反映了全球經濟周期的波動的話,那麼,美國911事件和阿根廷金融危機則使得人們對於全球化的方向表示懷疑。911事件顯示,在貿易和投資全球實現一體化的同時,恐怖分子同樣可以利用全球化的網路在全球范圍內調動和運用其資源來從事恐怖活動,使得恐怖活動同樣也實現了全球化。至於阿根廷,在此次金融危機爆發之前一直可以說是積極推進經濟全球化的一個榜樣:在1990年以來,阿根廷放棄了貿易限制,對外資開放了資本市場,允許銀行進入阿根廷的銀行、港口等各個行業;但是,在2001年12月,阿根廷在累積了1550億美元的外債之後無法償還,高額外債引發的債務危機迅速衍生為全面的經濟和政治危機。

在全球化不斷推進的歷史上,並不總是勢如破竹地向前推進的,在許多特定的情況下,全球化可能會出現停滯,有的時候還可能出現倒退。例如1914年當時正在迅速推進的全球化就為世界性的戰爭所打斷,1930年後全球化也一度為經濟大蕭條所中斷。

在當前的環境下,是否會出現投資和貿易的持續下滑,是否會出現對於市場開放的恢復管制,都直接影響到全球化的進程。

一種可能的預測就是,如果在當前復雜的環境下對於全球化的相關問題處理失當,全球化就可能會在當前這個敏感的發展階段再次陷入停滯的境地。

二 2001年的一系列危機性事件對於全球化的沖擊基本上是可以承受的

反觀2001年的主要國際性事件,美國對恐怖分子宣戰,可能會通過不同的渠道增大全球化的成本:保險費上升、港口運輸成本提高、飛行檢查更為嚴格等等。據摩根·斯坦利公司的測算,美國公司2000年的商業保險金額約為1480億美元,在2002年則可能會達到2100億美元到2400億美元之間。同時,世界銀行也測算指出,911事件之後,飛行運輸的成本平均約上升15%左右。這些都可能會對全球化形成沖擊。

不過,從目前的市場走勢看,當前國際市場上對於恐怖事件以及阿根廷危機對於全球化的沖擊可能有誇大之嫌。在國際貿易中,主要貨物的運輸是通過海上進行的,飛行成本對於國際貿易的沖擊影響;即使是港口運輸成本上升較為明顯的南非,其貿易規模也沒有見到明顯的下降;911事件導致的全球保險費的上升在整個運輸成本中所佔的比率也是十分有限的。

同樣,911恐怖事件也並沒有在實質上減慢全球投資的步伐。進一步的分析可以看出,2001年外國直接投資之所以大幅降低,主要是因為發達國家的兼並收購活動明顯趨緩所致,而發達國家兼並收購活動的減緩則部分是因為發達國家股票市場價格下滑所導致的;與此形成對照的是,即使受到外部的嚴峻沖擊,流向發展中國家的外國直接投資並沒有明顯減少,根據聯合國貿發組織的統計,2000年流向發展中國家的外國直接投資為2400億美元,2001年則僅僅是輕微下滑到2250億美元。

一些個別公司的案例確實顯示部分公司在收縮海外投資,例如,世界著名的投資銀行美林銀行和摩根·斯坦利公司就正在撤出日本市場。但是,這常常時個別公司基於特定市場環境作出的決策,並沒有成為一個普遍的趨勢。聯合國最近的一個調查顯示,有70%的受調查公司打算在未來的3年內增大海外投資規模和雇員數量。著名的會計師事務所普華永道最近對於美國主要跨國公司的調查顯示,有27%的公司打算在新的一年增大對外投資,而在911事件之前這一比率僅僅為17%。

如果將銀行貸款、債權發行、跨境股票投資等形式的金融資產綜合起來考察,從統計數據上看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受到的影響相當顯著。代表國際主要金融機構的國際金融協會(IIF)最近發表的統計報告顯示,29個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國際資本凈流出在2001年達到300億美元。這個數據看起來龐大,但是,從結構上這主要是爆發危機的阿根廷和土耳其的資本流出;從歷史角度看,在過去四年中,發展中國家吸收的這類熱錢性質的國際資本的規模僅僅為190億美元,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和1988年的俄羅斯金融危機已經使得這些國際投機熱錢如驚弓之鳥了;事實上,據統計,在1994年到1997年間,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吸收的這類投機性熱錢的規模達到6550億美元。

有的金融機構強調,少數發展中國家爆發的金融危機可能還會對國際資本市場形成沖擊,但是,從總體上看,2001年的國際資本市場在經歷了各種沖擊之後還是基本平穩的,主要發展中國家的股票和匯率穩中有升。事實上,國際金融市場在經歷了1988年的俄羅斯金融危機之後,對於新興市場的風險和危機的識別能力明顯提高。1988年俄羅斯的金融危機之所以對國際資本市場形成顯著的沖擊,主要是因為國際市場對於俄羅斯的違約缺乏基本的預警而驚惶失措;與此形成對照的是阿根廷的金融危機可以說是言之已久,國際投資者已經有足夠的時間將可能爆發的金融危機帶來的沖擊降低了可以接受的水平。國際債券市場也變得更為挑剔,近年來能夠進入國際債券市場籌資的,基本上集中在少數幾個風險程度相對較低的國家和地區,風險較高的國家實際上已經很難通過國際債券市場方便地籌集資本。

三 目前的全球化並不是全球意義上均衡推進的,而是一種選擇性的現象

盡管國際金融市場在2001年成功地抵禦了多次危機的沖擊,全球化的收益在世界各國的分布並不是均衡的,用英國《經濟學人》雜志的話來說,「目前的全球一體化只是一種選擇性的現象,有的國家獲益,有的國家則沒有。」

從傳統的貿易和投資角度來考察,根據世界銀行的統計分析,全球范圍內主要有24個國家和地區、覆蓋30億人口左右的區域在全球化中獲益,在1990年以來,這些國家的人均GDP增長達到5%,而同期發達國家的增長率為2%。與此相對,還有接近20億人口(主要在非洲和穆斯林國家)部分分享全球化的好處,這些被稱為是「非全球化國家」(non-globalising countries)近年來的人均GDP每年平均下降1%左右。

因此,全球化的進程實際上並不是真正在全球意義上推進的,世界范圍內有大約三分之一的人口被拋棄在全球化的進程之外,2001年的恐怖事件和金融危機更大程度上加劇了這些「非全球化國家」的處境。例如,2001年全球經濟下滑推動石油和可可等農產品價格的下滑,而這些產品是所謂「非全球化國家」的主要出口產品;「非全球化國家」中的一些國家比較依賴旅遊業,911事件對這些國家的旅遊業的沖擊加劇了其經濟困境。

全球化的推進,使得跨國公司能夠在全球范圍內優化資源配置,獲取巨額的利潤,與此形成對照的是,發展中國家從全球化中也獲得了不少的益處,其經濟增長有所改善,人民收入有所提高,但是,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卻在事實上擴大了。據世界銀行統計,1983年低收入發展中國家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為高收入發達工業化國家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的2.4%,即後者等於前者的43倍;到了1994年,這一比例降低為1.6%,即後者為前者的62倍。

另外的統計顯示,居住在63個發展中國家的佔世界人口60%的人僅得到世界收入的6%,人均每天不足2美元。.....
http://lunwen.bosse.com/content/2006-2-27/10380.html

㈡ 試述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國際經濟關系發展的總趨勢

經濟全球化已成為當代世界經濟和國際形勢發展的一個突出特點。隨著現代科技的飛速發展、社會生產力的極大提高,世界各國的生產、貿易和金融等經濟活動,向全球范圍擴展,從而更加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相互融合,世界成為有機的統一體,各個國家的經濟越來越離不開世界經濟體系的運行而獨立發展,這是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總趨勢。
經濟全球化具有許多不同於生產和資本國際化的特點和重要標志,它是世界范圍內生產力的產物,它對世界經濟的影響是二重性的。一方面,它對促進全球經濟的發展和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具有巨大作用;另一方面,也必須看到經濟全球化趨勢是在國際經濟舊秩序沒有根本改變,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佔主導地位的情況下發生的,因而不可避免地帶有資本主義的印跡和局限性。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是經濟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而廣大的發展中國家總體上處於不利地位,經濟全球化使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差距進一步擴大。

㈢ 論述題: 國際經濟法的產生與發展

由於對於經濟法的概念眾說紛紜,而對經濟法的產生也有不同的見解,因此在展開本文的討論之前,我想先對本文中所稱的經濟法及經濟法的產生作一界定。所謂經濟法法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國家及其政府為了修正市場運行的缺陷,實現社會整體效益的可持續發展而履行各種現代經濟管理職能時與各種市場主體發生的社會經濟關系的法律關系的總稱。 這以界定表明所謂經濟法是以市場經濟為前提的,國家對經濟的管理是以市場規律為基礎,旨在修正市場缺陷而非取代市場的作用。關於經濟法產生的含義由三種基本觀點:一種觀點認為,經濟法的產生及經濟法律規范的產生;另一種觀點認為,經濟法的產生即經濟法的制定;還有一種觀點認為,經濟法的產生及經濟法律部門的形成。 本文所稱經濟法的產生是指經濟法律部門的形成。
經濟法的產生和發展,是法學史上令人矚目的事件之一,也是20世紀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成果。中國經濟法學產生於20世紀70-年代末,它是隨著中國體制改革的推進而同步發展起來的,中國經濟法的產生與發展是社會主客觀條件成熟和發展的結果。
一、 中國經濟法產生和發展的客觀條件
(一)、以市場經濟為導向的經濟體制改革是中國經濟法產生、發展的經濟基礎。
法是社會關系的反映,社會關系特別是以生產關系為核心的人們各種物質利益關系及經濟關系,是法的本源。馬克思說:「無論是政治立法或是市民立法,都是表明和記載經濟關系的要求而已。」 經濟法是與現代市場經濟相對應的,缺少需要進行調控的市場經濟這一基礎,經濟法就沒有產生和發展的必要和理由。在體制改革以前,我國對經濟主要依靠革命措施、執政黨和國家的政令、領袖及各級黨政領導人的權威和指示,實施組織管理。總的來說並不重視法律調整,即使制定了一些管理經濟的法律也帶有濃厚的行政法色彩,體現的是國家對經濟的直接干預。中國在70年代末開始體制改革,雖然在體制改革的不同階段使用了「以計劃經濟為主,市場經濟為輔」「有計劃的商品經濟」以及最終採用「市場經濟」的提法,中國改革在總的方向上一直是沿著減少國家計劃,增強市場作用前進的。隨著市場經濟在中國的不斷得到發展,適應國家管理經濟需要的經濟法也就應運而生,並蓬勃發展。雖然改革開放已有二十多年,我國確定將「市場經濟」作為改革的最終目標也有十多年,但我們還只能說初步形成了市場經濟體制的框架,與此相適應,我國的經濟法按照市場經濟的要求也只能說是在迅速的的完善之中。
(二)大量的經濟法律規范的制定是中國經濟法產生和發展的規范基礎。
所謂法律部門是人們為了更好的研究和運用法律的學術分類,是指具有同一性質的法律規范的總稱。任何法律部門的產生和獨立都必須以大量的同類法律規范為基礎。否則就失去了研究的對象和存在的價值。但是,一國的經濟立法與一國的經濟法並不是簡單的一一對應關系:一國單有經濟法的立法並不足以產生本國的經濟法學,美國即是如此;沒有本國的經濟法立法也有可能產生以他國的經濟法為研究對象的經濟法學,中國在改革開放初期並無真正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經濟法,卻產生了經濟法學。 盡管如此,如果沒有本國的經濟法立法,中國經濟法的發展將會因沒有本土性的資源而停滯。我們無法想像中國的經濟法學者能夠遠隔重洋很好的研究美國的問題,我們同樣無法想像,中國的學者對純粹的他國法律現象保持旺盛的熱情。法律規范的制定是中國經濟法學蓬勃發展的必不可少的條件。從1979年到1992年是中國經濟法的產生時期。這一時期,中國開始改革過去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實行計劃經濟與市場調節相結合的體制的,重視以法律為手段調控經濟,這一時期頒布了大量管理經濟的法律法規,如不同所有制的工業企業法,外商投資企業法等,這一時期的經濟法立法總的來說與民商法、行政法的區分不明確,宏觀調控的計劃色彩明顯,並且經濟法中非常重要的市場秩序法立法缺位。從1992年至今是中國經濟法迅速發展的時期。這一時期,中國正式提出了要建立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1993年以來,國家圍繞推進改革和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框架頒布了大量法律法規,以頒行《反不正當競爭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為起點,進入了制定真正意義上的經濟法的階段,出台了有關產業政策、財政、金融等宏觀調控的法律法規以及有關市場規制的法律法規,《反壟斷法》的制定也擺上了議事日程。中國經濟法體系正在迅速形成。與此相適應,中國的經濟法部門也迅速發展起來。
二、 中國經濟法產生、發展的主客觀條件
對經濟與法律關系的認識以及對經濟法的認識的加深,是中國經濟法產生和發展的主觀條件。從1979年起,「經濟法」一次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葉劍英同志早在五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上就曾提出「我們還需要各種經濟法」,這被很多學者認為是經濟法概念首次在領導層提出。當人們對經濟法的認識普遍是模糊的,隨意性大,與民商法和行政法的區別也不甚明確。隨著經濟法的發展,各種經濟法現象不斷豐富,層出不窮,壟斷問題,不正當競爭問題,損害消費者權益問題以及社會保障和宏觀調控問題等等,用法律手段來解決這些問題,促使市場經濟的發展已成為社會各界的共同呼聲。同時,隨著對市場經濟認識的深化以及對國際經驗的借鑒,在經濟法的研究和實踐中越來越注重市場規律和國際慣例,經濟法的理論研究也擺脫了純粹的抽象爭論,經濟法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歷程。

㈣ 經濟全球化對國際經濟法的影響

一方面全球化為發展中國家提供了難得的發展機遇,有利於吸引外資,彌補國內建設資金的不足;有利於引進先進技術和設備,實現技術發展的跨越;有利於學習先進管理經驗,培養高素質的管理人才;有利於發揮比較優勢,開拓國際市場。另一方面,它也不可避免地會給發展中國家帶來不利因素和風險。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和科技水平相對落後,不僅面臨著發達國家經濟和技術優勢的巨大壓力,而且國家經濟主權和經濟安全也受到嚴重挑戰。正因為如此,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斯蒂格利茨把全球化具有的兩重性比喻為「一柄雙刃劍」。
一、在全球化過程中,發展中國家處於不利地位。
幾百年資本主義、殖民主義統治的結果,世界經濟發展的嚴峻現實是,南北之間即南半球廣大發展中國家(約佔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三)與北半球發達國家(約佔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之間,也就是窮國和富國之間,在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上的差距很大。這是世界范圍的一種不公平現象。資本主義殖民主義體系崩潰之後,南北差距並未縮小,其原因是西方發達國家依靠國際經濟舊秩序,壟斷世界商品市場和金融市場,通過壓低發展中國家初級產品的進口價格,抬高發達國家製成品和高精尖產品的出口價格,進行不等價交換,同時並進一步加強了資本輸出,從而使南北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由原來的幾倍擴大到十幾倍、幾十倍,甚至上百倍。經濟全球化趨勢仍然是在國際經濟舊秩序沒有根本改變的情況下形成和發展的。西方發達國家在資金、技術、人才、管理以及貿易、投資、金融等各個方面都佔有優勢。目前國際經濟的「游戲規則」,雖然其中有符合社會化大生產的一面,但總體上是在西方發達國家主導下制定的,國際經濟和金融組織也都控制在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手中。他們利用這些優勢,成為經濟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經濟全球化由發達國家首先推動並在其中一直起著主導作用,而發展中國家雖然是政治上獨立的主權國家,但在國際經濟關系中處於受支配的地位,不可避免地帶來發展中國家與西方發達國家貧富差距的進一步擴大。
二、在全球化過程中,發展中國家主要產業乃至整個經濟命脈有可能被跨國公司與國際經濟組織所控制。
經濟全球化的主要推動力是跨國公司。根據聯合國《97年投資報告》的最新統計,目前全世界已有44000個跨國公司母公司和28萬個在國外的子公司和附屬企業,形成了龐大的全球生產和銷售體系。這些跨國公司控制了全世界1/3的生產,掌握了全世界70%的對外直接投資、2/3的世界貿易與70%以上的專利和其他技術轉讓。我國部分國內市場已經被跨國公司控制,輕工行業如洗滌用品、飲料等,外商投資企業在產量、銷量上佔了35—50%;移動通訊設備僅美國摩托羅拉天津獨資企業一家已佔國內市場的90%,國內企業徹底退出競爭,外商一統天下;德國西門子在華39個合資企業中規模最大的北京國際交換系統有限公司的產品今年在中國市場的份額達到23%,全國程式控制交換機外商佔70%的市場。
有的研究者指出,在全球化背景下爆發的亞洲金融危機,給一些發展中國家造成巨大的損失。有的評論認為,從外部因素來說,西方國際壟斷資本先是使短期資金大量湧入亞洲國家,使之看作是難得的融資而紛紛引進;而當這些國家將資金造成大量不良資產時,西方金融投機家就利用短期資金進行套利,並把資金撤走;到了發生金融危機的國家需要國際援助時,他們又通過自己操縱的國際金融、經濟組織提出種種損害受援國的條件,進一步控制這些國家的金融機構和經濟命脈。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當今世界各種全球性和區域性國際組織日趨增多,比如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關貿總協定和世界貿易組織。他們對國家經濟主權的滲透性越來越大,已成為對發展中國家進行強有力經濟干預的機構。為了獲得更大的國家利益,發展中國家不得不讓渡一部分國家經濟主權。
三、在全球化過程中,發展中國家生態環境和可持續發展的矛盾會日益尖銳。
經濟全球化已經和正在導致一種嶄新的全球分工格局的出現:發達國家主要發展知識密集型的高新技術產業和服務業,而把勞動和資源密集型的產業向發展中國家轉移。廣大發展中國家除了繼續作為原材料、初級產品的供應者外,還成為越來越多的工業製成品的生產基地。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和高新技術相對落後,不得不以消耗稀缺自然資源和污染環境為代價,參與國際競爭,爭取「後發效應」。在全球化背景下,日趨激烈的綜合國力競爭,主要體現在資源的爭奪上,這實際上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這場戰爭的結果,將會進一步強化西方發達國家在高新科技領域的壟斷地位,進一步加劇發展中國家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環境的破壞,影響發展中國家的可持續發展。

經濟全球化的利弊

經濟全球化的利:

1、經濟全球化可使世界范圍內的資金、技術、產品、市場、資源、勞動力進行有效合理的配置。
2、經濟全球化為發展中國家提供了一次迎接機遇和挑戰的機會。
3、經濟全球化為世界各國人民提供了選擇物美價廉的商品和優質服務的好機會。
4、經濟全球化將會促使世界大文化的產生和發展。
5、經濟全球化將促進貿易和投資的自由化。
6、經濟全球化加速技術轉讓和產業結構調整的進程。
7、經濟全球化能夠促進國際間政治的協調。
8、經濟全球化有利於減少國際沖突。

經濟全球化的弊:

1、經濟全球化加劇了世界經濟的不平衡,使貧富差距拉大。
2、經濟全球化使世界經濟不穩定性加強。
3、現行的全球經濟運行規則不盡合理,大多有利於發達國家。
4、經濟全球化還可能導致發展中國家生態環境遭到破壞。
5、經濟全球化使發展中國家所付代價巨大。
6、經濟全球化必然對民族文化帶來一定的沖擊。

㈤ 國際經濟法與國際貿易法的區別、就業方向

一、內涵不同

國際經濟法是指調整國家之間;國際組織之間;國家與國際組織之間;國家與他國私人之間;國際組織與私人之間以及不同國籍私人之間,相互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國際貿易法是調整不同國家之間商品交易關系及附屬於這種交易關系的其他關系,即國際商品貨物運輸、保險、支付與結算、調解與仲裁等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和。

二、調整關系不同

1、國際貿易法調整著兩類關系:

一類是國際間商品買賣關系本身,其內容為買方與賣方之間在交易中的權利與義務關系,表現為國際貨物買賣合同關系,專門調整這類關系的規范,屬於國際貿易法規范。另一類是附屬於國際間商品買賣的關系,為實現國際間商品買賣所不可缺少的,但其本身卻不是商品的買賣關系。

2、國際經濟法調整的是廣義的國際經濟關系,必然既包括國際法規范,也包括國內法規范;既包括公法,也包括私法。

在經濟全球化加快的背景下,國際經濟關系、國際經濟秩序和國際經濟法的發展和更改,是在南北矛盾—交鋒—磋商—妥協—合作—協調—新的矛盾中曲折行進的。

三、作用不同

1、國際經濟法是與國際經濟秩序緊密相關的,實際上兩者難以分割。從整個世界范圍看,當今國際經濟關系中占支配地位的經濟秩序仍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建立起來的經濟秩序。

其核心內容就是「布雷頓森林協定」即《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協定條款》(見國際貨幣法)、《國際復興開發銀行協定條款》和《關稅及貿易總協定》所建立的體制。

2、國際貿易法的作用

(1)符合建立新國際經濟秩序的目標。

(2)在平等互利基礎上發展貿易。

(3)照顧不同的社會、經濟和法律制度。

(4)有助於減少國際貿易中的法律障礙。

四、就業方向

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畢業生可以到政府對外貿易經濟管理部門從事外貿管理工作,到外貿企業從事對外貿易業務及國際市場的營銷工作。

到國家機關、國民經濟綜合部門、商業部門、涉外企業、合資企業、大型工商貿易公司或企業從事貿易經濟、市場營銷、經營管理工作,到各大高等院校、科研單位從事教學及科研工作等。

㈥ 簡述經濟法與國際經濟法的聯系

主流觀點:國際公法是調整國家、國際組織等國際主體之間的法律規范,是最典型回的國際法國際私法有國答內法和國際法二說,調整涉外民事法律關系(主體、客體或事實涉及外國),最典型的國際私法是沖突法,還包括國際經濟法中的調整平等主體民事關系的國際條約、慣例(這些條約和某些慣例同時又是國際公法)根據Jessup的觀點,國際經濟法已經從國際公法中獨立。不但有關於經濟關系的國際公法,還有調整個人與國際法主體之間的法律規范。因此:三者之間的關系既並列又交叉

㈦ 經濟全球化下國際經濟法該如何發展

就不要跪了

㈧ 經濟全球化進程中國際經濟法面臨哪些新挑戰

經濟全球化,就是投資、貿易等經濟活動及其各生產經營要素流動的自由化,就是世界市場的統一化,與其說這是一種靜態的結果,還不如說這是一個動態的過程。經濟的全球化,客觀上要求各國市場在拆除貿易壁壘的基礎上實現統一。而市場的統一,要求市場規則的統一,這就涉及到法律層面的全球化問題。前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約瑟夫·斯蒂格里茨指出:「從根本上來說,經濟全球化是將世界各國和人民更加緊密聯系在一起的綜合進程。在這一進程中,阻礙各國之間貨物、服務、資本和人員自由流動的人為障礙將被打破,交易成本(包括運輸和通訊成本) 將大大減少。新型的國際機構和國際民間組織將被創造和涌現,跨國公司是這一進程的強有力的推動者」。①經濟全球化的趨勢,帶來了兩個顯著效果:一是市場的地理范圍及市場的統一化和自由化程度大大擴展;二是為了適應市場的統一化和市場規則統一化的客觀需要,國際經濟法不僅必將且正在發生新的變化,國家的法律體系面臨著如何處理全球化帶來的復雜情況的新挑戰。

一、全球化背景下世界經濟的三大特點

(一) 迅速回升的全球貿易,成為拉動世界經濟增長的強大動力在WTO 正式成立後的十年內,如果按照貨物出口總額進行統計,那麼國際貨物貿易總額從1995 年的51610 億美元增長到了2004 年的91240 億美元,總計增幅近77 % ,年平均增長率達6154 %.其中只有1998 年和2001 年各比上一年略有下降,但是下降幅度不大,分別只有115 %和319 %.其餘年份均有3 %以上的增長幅度,其中上漲10 %以上的年度有4 個。在原油商品價格持續高漲和電子產品出口復甦的帶動下,2003 年和2004 年的增幅更是創了歷史新高,其中2003 年比2002 年增加了1519 % ,2004 年比2003 年增長21 %.即使扣除了物價和匯率因素,2004 年世界貿易量的增長也達到了9 %.自2000 年至2004 年,世界GDP 從32 萬億美元的水平增長到40 萬億美元的水平,總計增幅為25 %左右,年平均增長率低於國際貨物貿易的年增長率。②

(二) 外國直接投資復甦和持續高漲,為世界經濟的增長注入了持久活力按照實際吸引外國投資金額來計算,1998 年世界跨國直接投資額為690911 億美元,1999 年猛增到1086715 億美元,比1998 年增長近5713 % ,2000 年在此基礎上又增加2717 % ,達到了1387915 億的規模。由於受「911」事件等影響,2001 年至2003 年世界各國對外投資總額連續三年呈下降趨勢,2004 年開始,世界跨國直接投資又出現恢復性增長,比上一年上升了9 %左右。③不過近年來,跨國直接投資開始呈現出兩大變化,其中第一大變化是包括印度、巴西、墨西哥在內的發展中國家開始成為資本輸出國;第二大變化則是第三產業成為跨國直接投資新的領域。上述兩大變化業已對傳統的國際經濟法提出新的課題。

㈨ 經濟全球化對國際貿易法的影響

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國際貿易法獲得了空前的發展動力,無論是國際貿易法律規范還是國際貿易法學理論,國際貿易法都增添了新的內容。

㈩ 結合當前國際經濟形勢談談你對經濟全球化的認識。

經濟全球化加強了世界聯系,促進了世界的經濟發展

熱點內容
殘疾軍人撫恤條例 發布:2025-07-22 15:25:08 瀏覽:784
武漢法院薛 發布:2025-07-22 15:24:02 瀏覽:57
央行司法重整 發布:2025-07-22 15:23:20 瀏覽:100
吳江區總工會職工法律援助中心 發布:2025-07-22 15:05:39 瀏覽:189
法院申請失信了 發布:2025-07-22 15:03:15 瀏覽:175
法院布防 發布:2025-07-22 14:58:56 瀏覽:796
司考背經濟法要多少時間 發布:2025-07-22 14:57:41 瀏覽:216
試論政府行政法制化 發布:2025-07-22 14:57:03 瀏覽:187
律師的身家 發布:2025-07-22 14:56:01 瀏覽:116
法律效力依據哪些原則 發布:2025-07-22 14:51:55 瀏覽:4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