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法保險收益權
『壹』 保險關於受益權轉讓
1、受益權的變更是指享有受益權的主體發生變更。在保險合同存續期間,投保人或被保險人可能會由於某種原因而意欲改變當初所指定的受益人,法律允許這種變更,但是這種變更僅限於投保人或被保險人保留變更權的情形。2、如果投保人或者被保險人在指定受益人時已經以明示方式放棄此變更權,那麼,此時受益人已經成為不可撤銷受益人,其權益受法律保護,未經受益人同意,投保人或被保險人不能變更受益權的主體。3、根據中國現行法律,被保險人或投保人變更受益人時應書面通知保險人,保險人收到變更受益人的書面通知後,應當在保險單上批註。
拓展資料:
1、保險受益權的轉讓是怎麼規定的
我國法律並沒有受益權轉讓這一說法,根據《保險法》相關規定,可以變更保險受益人,由此受益權自然轉移。第四十一條 被保險人或者投保人可以變更受益人並書面通知保險人。保險人收到變更受益人的書面通知後,應當在保險單或者其他保險憑證上批註或者附貼批單。投保人變更受益人時須經被保險人同意。
2、保險事故發生前
在我國,受益人是投保人和被保險人所指定的,在保險事故發生前,投保人和被保險人除聲明放棄處分權的,可以隨時變更受益人。所以在投保人或者被保險人沒有放棄處分權的情況下,受益人可能被隨時變更,則受益人享有的僅僅是一種期待的地位,自然沒有任何讓與的實際意義。而當在投保人或者被保險人已放棄其處分權的情況下,此時受益人仍然是享有的一種期待的地位,也沒有什麼轉讓的實際意義,而且為了防範保險事故中道德危險的增加,也不容許受益人任意轉讓自己的這種期待的地位。根據我國現行法律和保險業務操作,除非保險合同中載明允許轉讓,否則受益人不得自行轉讓受益權,只能由被保險人或投保人經被保險人同意後變更受益人,而且變更必須以書面形式表示,經保險公司批註後生效。
3、保險事故發生後
在保險事故發生後,受益人原始的取得保險金給付請求權,此時受益權已經是一種既得權,自然容許受益人任意的轉讓。受益權的變更是指享有受益權的主體發生變更。在保險合同存續期間,投保人或被保險人可能會由於某種原因而意欲改變當初所指定的受益人,法律允許這種變更,但是這種變更僅限於投保人或被保險人保留變更權的情形。如果投保人或者被保險人在指定受益人時已經以明示方式放棄此變更權,那麼,此時受益人已經成為不可撤銷受益人,其權益受法律保護,未經受益人同意,投保人或被保險人不能變更受益權的主體。學界普遍認為變更受益權的權利主體為投保人和被保險人,中國《保險法》也規定,「被保險人或者投保人可以變更受益人,投保人變更受益人時須經被保險人同意」。依照法律規定,筆者認為被保險人才是變更受益人的決定權人,變更受益權的權利主體應限於被保險人。
『貳』 人身保險合同中受益權由誰行使
財產保險合同中,保險標的是被保險人的財產或者財產權益,發生保險事故後,受領保險賠償金的是被保險人。人身保險的保險標的是人的壽命或者身體。在死亡保險中,保險事故的發生即為被保險人的死亡,而被保險人已經死亡,自然無法受領保險金。因此,在人身保險合同中,受益人是重要的合同關系人。為此本條規定了誰有權指定人身保險的受益人,具體是:
1.被保險人:因為人身保險是以被保險人的生命或者身體作為保險標的的,因此被保險人對於其中所產生的保險利益,即將來可以獲得的保險金,當然有指定受益人的權利。同時,由於指定受益人是一種民事行為,必須由具有民事行為能力的人行使。而在人身保險合同中,被保險人可以是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是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根據民法通則的規定,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的活動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進行與他的年齡、智力或者精神健康狀況相適應的民事活動,其他民事活動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需徵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監護人是他的法定代理人。因此,本條規定被保險人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可以由其監護人指定受益人,以保護被保險人的利益。
2.投保人:投保人作為保險合同的一方當事人,負有支付保險費的義務。因此,也應當有權指定受益人。但是,在投保人與被保險人不是同一人的情況下,由於受益權的實現涉及被保險人的身體或者生命,為了防止出現謀害被保險人以取得保險金的道德危險,保護被保險人的利益,本條在規定投保人有權指定受益人的同時,又規定這種指定必須經被保險人同意。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叄』 保險法和合同法的關系
調整保險活動中保險人與投保人、被保險人以及收益人之間的法律關系的重要民商事法律,是國家對保險企業、保險市場實施監督管理的法律。
保險法是調整保險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保險法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保險法是指保險法典、廣義的保險法不僅包括保險法典,還包括其他法律、法規中有關保險的法律規定,以及保險的習慣,有關保險的判例和法理。
保險法應包括保險業法、保險合同法和保險特別法三部分內容。
(一)保險業法
保險業法是調整國家和保險機構的關系的法律規范。凡規范保險機構設立、經營、管理和解散等的有關法律均屬於保險業法。
(二)保險合同法
保險合同法,是調整保險合同雙方當事人關系的法律規范。保險方積投保方的保險關系是通過保險合同確定的小凡有關保險合同的簽訂、變更、終止以及當事人權利義務的法律,均屬保險合同法。
(三)保險特別法
保險特別法,是專門規范特定的保險種類的保險關系的法律規范。對某些有特別要求或對國計民生具有特別意義的保險,國家專門為之制定法律實施。如英國的海上保險法,日本的人身保險法。在這種保險持別法中,往往既調整該險種的保險合同關系,也調整國家對該險種的管理監督關系。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肆』 保險合同法和保險業法是什麼區別
調整的法律關系不同抄。
保險合同法——主要解決外部問題,即調整保險公司公司與投保人、被保險人、受益人的法律關系。
保險業法——主要解決內部問題,即調整保險主體與監管部門的關系,以及保險公司內部管理和風險控制的問題。
『伍』 保險受益權的保險受益權的界定
保險受益權本質上是被保險人通過參加含有死亡保險因素的人身保險合同,轉移因其死亡所產生的經濟風險,滿足其遺屬或所信賴的人的經濟需求,為受益人設定的請求和受領身故保險金的權利。
是一種財產權。雖然保險受益人通常是被保險人的近親屬,但保險受益權並非人身權,它以請求和受領保險金為內容,是一種典型的財產權。第二,保險受益權是身故保險金的請求權和受領權。保險受益權系保險受益人對保險人享有的、以身故保險金為內容的債權,債權是請求權與受領權的統一,按照人身保險合同的約定,保險受益人於被保險人死亡後有權請求和受領保險人給付的身故保險金。除此之外,受益人在保險合同上不享有其他權利,也不負有交納保險費和如實告知、危險增加的通知等義務。第三,保險受益權是一種兼有期待權和既得權特性的權利。民事權利依其是否得現實地享有和行使為標准,可分為期待權與既得權。在被保險人死亡這一保險事故發生之前,保險受益人僅享有保險金給付的期待權。被保險人死亡時,保險受益權才轉化為既得權,保險受益人才可現實地享有和行使。第四,保險受益權是受益人的固有權。民事權利的取得有原始取得和傳來取得之分,保險受益權是保險受益人基於投保人、被保險人的指定或者法律的推定而對保險人享有的權利,是其固有的權利,而非從投保人或被保險人之手繼受的權利。保險受益權有別於投保人、被保險人的權利。一般而言,投保人一方面負有繳納保險費的義務,另一方面享有解除或終止保險合同、請求退還保費、領取保險單的現金價值、續保、指定和變更保險受益人等權利。被保險人在財產保險合同中通常享有請求和受領保險人給付保險金的權利,在人身保險合同中享有指定和變更保險受益人的權利,請求和受領保險人給付生存保險金、殘疾保險金、疾病保險金、醫療費用保險金、收入保障保險金的權利,但不享有請求和受領其身故保險金的權利。受益權則是單純的請求和受領身故保險金的權利,受益人並不享有投保人或被保險人享有的上述權利。
保險受益權不同於信託受益權。保險合同與信託合同中雖然都存在受益權的概念,但由於保險合同是風險分散和轉移的合同,信託合同則是為第三人利益管理和處分信託財產的合同,二者具有不同性質、功能和內容,因此不應望文生義,將保險受益權與信託受益權混為一談。
保險受益權也不同於遺產繼承權。保險受益權與遺產繼承權雖然在主體上大致相同,均以被保險人或被繼承人的死亡為前提,都具有財產權、請求權、期待權和既得權等特徵,但二者之間仍有顯著的差異。因此,無論在理論或實務上,都不應將二者混淆。首先,二者的主體不同。保險受益權的主體可以是被保險人的繼承人,也可以是其繼承人之外的人,且不以自然人為限,而繼承權的主體則只能是死者的繼承人,且僅限於自然人。其次,二者的客體不同。保險受益權的客體是保險人給付的死亡保險金,並非被保險人的遺產,而繼承權的客體則是被繼承人的遺產。最後,二者的內容不同。保險受益權是一種單純的死亡保險金請求權和受領權,保險受益人享有受領保險金的權利,但不負清償被保險人生前債務的義務。繼承權則不僅包括繼承人繼承被繼承人遺產的權利,而且包括清償被繼承人債務的義務,雖然根據限定繼承原則,該義務被限定在遺產實際價值的范圍內。
實踐中存在被保險人於保險事故發生後未來得及受領保險金即死亡的情形,此時受領保險金的權利屬於被保險人的遺產,應由被保險人的繼承人繼承,而非由被保險人的受益人受益。不可變更的保險受益人先於被保險人死亡或可變更的保險受益人在未來得及受領保險金時死亡的,其受益權應作受益人的遺產由受益人的繼承人繼承,而非由被保險人的其他受益人享有。但相對於保險人而言,其仍屬保險受益權的范疇。
『陸』 人身保險合同中,受益人的受益權有何特點
保險法規定:
第三十九條人身保險的受益人由被保險人或者投保人指定。
投保人指定受益人時須經被保險人同意。投保人為與其有勞動關系的勞動者投保人身保險,不得指定被保險人及其近親屬以外的人為受益人。
被保險人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可以由其監護人指定受益人。
第四十條被保險人或者投保人可以指定一人或者數人為受益人。
受益人為數人的,被保險人或者投保人可以確定受益順序和受益份額;未確定受益份額的,受益人按照相等份額享有受益權。
第四十一條被保險人或者投保人可以變更受益人並書面通知保險人。保險人收到變更受益人的書面通知後,應當在保險單或者其他保險憑證上批註或者附貼批單。
投保人變更受益人時須經被保險人同意。
第四十二條被保險人死亡後,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保險金作為被保險人的遺產,由保險人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的規定履行給付保險金的義務:
(一)沒有指定受益人,或者受益人指定不明無法確定的;
(二)受益人先於被保險人死亡,沒有其他受益人的;
(三)受益人依法喪失受益權或者放棄受益權,沒有其他受益人的。
受益人與被保險人在同一事件中死亡,且不能確定死亡先後順序的,推定受益人死亡在先。
第四十三條投保人故意造成被保險人死亡、傷殘或者疾病的,保險人不承擔給付保險金的責任。投保人已交足二年以上保險費的,保險人應當按照合同約定向其他權利人退還保險單的現金價值。
受益人故意造成被保險人死亡、傷殘、疾病的,或者故意殺害被保險人未遂的,該受益人喪失受益權。
『柒』 人身保險合同中,受益人依法喪失受益權或放棄喪失權,沒其它受益人,被保險人死後,保險金如何處理
根據《保險法》第四十二條:被保險人死亡後,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保險金作為被保險人的遺產,由保險人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的規定履行給付保險金的義務:
1、沒有指定受益人,或者受益人指定不明無法確定的。
2、受益人先於被保險人死亡,沒有其他受益人的。
3、受益人依法喪失受益權或者放棄受益權,沒有其他受益人的。
受益人與被保險人在同一事件中死亡,且不能確定死亡先後順序的,推定受益人死亡在先。
『捌』 合同法受益保73條險金不用於抵債
絕對不可能用於償還債務。
●《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法》第四條第五款規定:保險賠款收益免納個人所得稅。
●《保險法》第二十三條規定: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非法干預保險人履行賠償或者給付保險金的義務,也不得限制被保險人或者受益人取得保險金的權利。
●《公司法》規定,人壽保單不納入破產債權。
●《合同法》第73條規定,受益保險金不用於抵債,免交稅務。
●《保險法》第24條規定,保單是不被查封罰沒的財產。
●《保險法》第61條規定,不存在爭議的財產分配。
●《稅法》第4條,不需要納稅且不能隨意質押。
●《保險法》第89條規定,人壽保險公司不得破產解散。
●根據《保險法》第四十條至第四十二條相關規定:被保險人死亡後,沒有明確指定受益人的,保險金作為被保險人的遺產,按照《繼承法》分配,並可規避遺產稅。
想了解更多的保險知識,可以進入 >> 「多保魚講保險」進行免費咨詢!
『玖』 保險法收益人的權利
保險受益人又稱為「保險金領取人」,是指由被保險人或者投保人指定,在保險事故發生或者約定的保險期限屆滿時,依照保險合同享有保險金請求權的人。
我國《保險法》第十八條第三款明確規定「受益人是指人身保險合同中由被保險人或者投保人指定的享有保險金請求權的人」。
第一受益人的權利:
申請領取保險金的權利。此權利受《保險法》保護,任何單位或者個人不得限制被保險人或者受益人取得保險金的權利。需要說明的是,某些人壽保險條款的保險金請求權為被保險人本人,如疾病保險金、高殘保險金和養老保險金,保險公司不接受其他指定。
第一受益人的義務:
1)受益人知道保險事故發生後,應當及時通知保險人的義務。
2)提供保險事故理賠相關證明、資料的義務。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