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法是規定的社會規范

法是規定的社會規范

發布時間: 2022-02-19 15:05:55

① 法律規范是什麼

1.法律規范,是指通過國家的立法機關制定的或者認可的,用以指導,約束人們行為的行為規范的一種。

2.規范一般可分為技術規范和社會規范兩大類。
法律規范是社會規范的一種。技術規范指規定人們支配和使用自然力、勞動工具、勞動對象的行為規則。在當前技術發展極端復雜的情況下,沒有技術規范就不可能進行生產,違反技術規范就可能造成嚴重的後果,如導致生產者殘廢或死亡,引起爆炸、火災和其他災害等。
因此,國家往往把遵守技術規范確定為法律義務,從而成為法律規范。對違反技術規范造成的嚴重危害,要求承擔法律責任。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114條規定:工廠、 礦山、林場、建築企業或者其他企業、事業單位的職工,由於不服管理、違反規章制度,或者強令工人違章冒險作業,因而發生重大傷亡事故,造成嚴重後果的,判處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技術規范與作為社會規范之一的法律規范既有區別又有密切的關系,法律規范可以規定有關人員負有遵守和執行技術規范的義務,並確定違反技術規范的法律責任,技術規范則成為法律規范所規定的義務的具體內容。

社會規范是調整人們社會關系的行為規則。在階級社會中,調整人們社會關系的行為規則,除法律規范外,還有道德、習慣及其他共同生活規則等,但法律規范與其他社會規范有明顯的區別:①法律規范是國家制定和認可的,其適用和遵守要依靠國家強制力的保證。其他社會規范既不由國家來制定,也不依靠國家強制力來保證。②在一定的國家中,只能有統治階級的法律規范,其他的社會規范則不同,在同一階級社會中,可以有不同階級的規范,如既有統治階級的道德,又有被統治階級的道德。③除習慣法外,法律規范一般具有特定的形式,由國家機關用正式文件(如法律、命令等)規定出來,成為具體的制度。其他社會規范除某些社會團體制定的規章(不具有國家強制力保證的性質)外,一般沒有正式文件的形式,而大都存在於人們的觀念中或社會生活習慣中。法律規范和統治階級的其他社會規范在社會生活中起著相輔相成的作用。其他社會規范,在統治階級認為必要時,也可以經國家制定或認可為法律規范,獲得法律規范的屬性。

法律規范是一般的行為規則。它所針對的不是個別的、特定的事或人,而是適用於大量同類的事或人;不是適用一次就完結,而是多次適用的一般規則。至於只適用於某一具體的事或人的具體命令或判決,雖然也具有必須遵守的性質,但它不是法律規范,是法律規范在具體條件下的適用,是非規范性的文件。強調法律規范與非規范性文件的區別,對防止行政、司法專橫,維護法制具有重要意義。

② 法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並且有()的社會規范

三、法抄的基本特徵(名詞)襲

由國家制定或認可的法律規范,對全體社會成員具有約束力,以維護整個統治階級的根本利益。
首先,法是國家制定或認可並且有!!!普遍的約束力!!!!的規范;在所有的社會規范中只有法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的。
其次,法是以國家強制力保證其實施的規范;任何社會規范都依賴某種強制力,但除了法以外,沒有一種社會規范靠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
再次,法是規定人們權利和義務的規范。作為一種行為規范的法,它的規范作用是通過人們的權利和義務的方式來實現的。法律上的權利和義務是受國家強制力保障的其他社會規范,有的雖然也有權利和義務的規定,但這種權利和義務都不是受國家強制力保障的。

③ 法律是規范社會生活的唯一準則嗎

試述法律規范是一種特殊的社會規范 引言:在漫長的人類社會發展史中,陸續產生出眾多的規范,其中對社會及社會成員進行調整的規范被稱為社會規范。社會規范體系龐雜,功能各樣,共同維持著人類社會的秩序與發展。經過梳理,我們可以建立起一個大致的分類體系,在這個體系中,法律規范作為其中的一部份,其調整功能強大,地位尤顯突出,成為當今人類文明社會不可或缺的一種社會規范。為了更好地研究法律規范,我們有必要將其與其他社會規范作一比較,為深入研究奠定基礎。 規范的涵義大致接近於標准、尺度、規矩、准則、規則的內涵。但對於規則的理解,在我國法學理論上的定義通常是指較為明確且具體的行為標准,這個定義使規則的內涵小於規范的內涵,因此,規范的內涵不僅包括規則還應當包括原則。作為規范的一種,社會規范是指一個社會為了維持良好的社會秩序,對其社會成員的行為方式的規定與控制,是指導和調整社會成員行為的手段,是社會成員相處的准則。社會成員之間的關系是構成社會的基本要素,而社會規范是維持和調整社會成員之間關系的基本規則,通過這種維持和調整以達到維持社會本身正常存在和良好運行的狀態,因此社會規范具有社會性和個人性的雙重性質。社會規范的種類繁多,比如習慣規范、道德規范、宗教規范、政策規范等,法律規范只是其中之一,它與前述社會規范在產生方式、調整手段、適用范圍、強制方式、程序要求上有著明顯的不同,在此意義上,法律規范是一種特殊的社會規范。 為了充分理解法律規范的特殊性,有必要將法律規范與其它社會規范進行深入的比較與分析。具體而言,法律規范具有其他社會規范沒有的如下特徵: 一、法律規范是由國家公共權力機構制定或認可的,具有特定形式的社會規范。 社會規范的產生方式大致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在社會長期的演進過程中,社會成員通過日常交往,以滿足各自和共同的需求為目的而自發形成的社會規范,比如道德規范,習慣規范等,這類規范在內容上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與社會生活的不斷豐富而在不斷發生著變化,但這種變化從總體上講是一種自發的,自然的變化,少有國家公共權力機構的主動變革或干涉。另一種社會規范則是人為形成的,是通過人的有意識的積極行為創制的,如宗教規范、法律規范等。其中法律規范雖然是人為形成的,卻有著與其他人為形成的社會規范明顯不同的特徵,即法律規范與國家從來都是密不可分的,法律規范法是以國家的名義產生的,並以國家的名義賦予其特定形式而存在的。 (一)、法律規范的國家屬性。可以說,法律規范是國家有效運行的靈魂,國家則是法律規范產生的憑據和客觀載體。他們之間相互印證著對方的存在形式與存在質量。首先,從法律規范的產生上分析:法有習慣法和成文法之分,雖然習慣法源自於人們自發的習慣,但此時其尚不能稱為法律規范,只有通過統治階級有意識地選擇,再經國家公共權力機構加以認可,使之成為對本階級有利的社會規范後,才被賦予了法的效力,並最終成為習慣法。而成文法則是一種典型的人為自覺創制的社會規范,是國家公共權力機構主動行為的結果,以上二者的產生乃至適用均須以國家的名義進行,並需要國家強制力提供保障。 (二)、國家有權機關的制定或認可是現代法律產生的主要方式。所謂制定是指有權機關以立法活動的方式產生法律,比如憲法、刑法等法律規范的創制。所謂認可是指國家有權機關對既有的社會規范進行確認,使其具有法的效力,在確認之前,其只是普通的社會規范,一經確認則成為法律規范。認可主要有以下幾種方式: 1 、國家賦予早已存在於社會的習俗、禮儀、道德、宗教等社會規范以法律效力; 2 、國家通過加入國際組織,簽署國際條約或公約的方式認可國際法規范,並賦予其域內效力; 3 、特定的國家機關通過對具體案件的裁決作出概括,產生相應的法律適用原則或規則,並賦予其法律效力。上述幾種認可方式均能產生出有效的法律規范。 法由國家制定或認可,表明法源於國家。任何法律規范的創制都是以國家的名義進行的,並由國家賦予其特定的形式,以區別於其他社會規范。 二、法律規范是調整人們行為的特殊社會規范。 (一)、首先說明法律規范調整方式的特殊性。法律規范是通過對人的行為而不是對人的思想進行調整而作用於社會關系的,馬克思曾直截了當地指出:「凡是不以行為本身而以當事人的思想方式作為主要標準的法律,無非是對非法行為的公開認可,對於法律來說除了我的行為以外,我是根本不存在的,我根本不是法律的對象」①。由此可以看出法律雖然是統治階級意志的產物,但其發生作用的方式卻不是通過對人的思想或動機,而是通過對人的行為的直接調整來作用於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的調整機制是:首先對社會成員的行為提出模式化要求,再通過對社會成員行為的適法性做出積極或消極的評價(即對行為的調整),進而實現對社會關系的調整,以達有效地控制社會,使其良好運行這一目的。行為是法律規范調整的直接對象,社會關系則是法律規范的間接調整對象,實際上法律規范與其他社會規范一樣都是以達到對社會關系的有效調整和對社會的有效控制為根本目標的,但法律規范在調整社會關系時是以行為作為中介,而不以人的思想作為中介。其他社會規范,如道德規范則是通過引導思想和運用輿論壓力來調整社會關系的,政黨規范又是通過思想控制和組織控制來調整社會關系的。因此對行為的調整是法律規范區別於其他社會規范的重要標志,那種試圖直接控制、調整人的思想的法律是不切實際的。 (二)、再說明法律規范的內部結構的特殊性。法律規范的內部結構與其他社會規范有著明顯的區別,法律規范有著獨特而嚴密的邏輯結構,是由假定條件、行為模式、法律後果組成的。在假定條件部分,主要規定了適用該規范的條件和情況,在行為模式部分,主要通過設定權利義務來對社會成員的行為規定統一的標准,具體包括「可為」、「應為」、「勿為」三種類型。在法律後果部分,主要通過設定相應的行為後果來引導,保證社會成員按照行為模式的要求去做。法律規范通過這種嚴密的邏輯結構來調整社會成員的行為,保證實現社會的正常存在和良好運行。這種在邏輯結構上的特殊性是法律規范同其他社會規范的又一重要區別。其他社會規范,如道德規范、宗教規范等不具備嚴密的邏輯結構,而且通常僅著重於對社會成員的義務進行規定,並且依靠人的內心確信來得到遵守。 三、法律規范是一種具有普遍性的社會規范。 法的普遍性具有三層涵義,首先,法具有普遍有效性,即在國家權力所及范圍內,法具有普遍的約束力;其次,近代以來,法的普遍性還表現為普遍的平等對待性,也就是要求平等地對待一切社會成員,即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最後,法還具有普遍一致性,即法律雖然與國家、民族緊密聯系,具有地域性、民族性的特點,但法的內容尤其是近代以來,越來越具有與人類的普遍性要求相一致的趨向。由於法律規范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的,它反映了國家的意志,因此從產生之時起,法律規范就具有了成為普遍性社會規范的基礎條件。它在一國主權范圍內,以國家強制力為後盾,要求所有的社會成員普遍遵守。法律規范為了實現這種普遍性,而為社會成員提供了普適的行為准則,它的對象是抽象的一切社會成員,而決非某個具體的人,法律規范不應當僅為某個人的利益,也不應當僅為約束某個人的行為而創制,他應當是對國家主權范圍內的一切社會成員的合法利益予以平等且廣泛的保護,同時也應當對國家主權范圍內任何社會成員的違法行為予以制裁,只有這樣,法律規范的普遍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展現。 法律規范的普遍性是法律規范區別於其他社會規范的顯著特徵。其他社會規范一般僅針對特定的部分社會成員並且僅在部分地域適用,如習慣規范、道德規范、宗教規范、政策規范,它們往往有各自的適用區域與適用的特定對象,均達不到法律規范的普遍適用程度。 四、法律規范是以國家強制為後盾的社會規范。 任何規范都具有保證實施的力量,不按照自然規則去辦事,就會招致自然的報復;不按照社會規范行事,也會受到相應的懲罰。原始人嚴重違反氏族習慣,會被趕出氏族;社會成員違反公共道德,會受到輿論的譴責;教會成員違反教規,會被逐出教會;黨員違反黨章,會受到黨紀制裁。可見,沒有保證手段的規范是不存在的。 其他社會規范的保證力量通常是傳統勢力、社會輿論、精神力量等,但是這些社會規范的保證力量只是一種普通的強制,法律規范的實施保證是國家強制,由此導致法律規范同其他社會規范在強制措施的方式、范圍、程度、性質上有著諸多的不同。在法律規范的實施保證上,國家強制就是法律強制,是一種以國家機器,如軍隊、警察、法官、監獄等國家暴力為後盾的強制,可見這種強制是一種強大的暴力強制,任何單個的社會成員是無法簡單抗拒的。法律規范以國家強制為後盾,就使其實施有了可靠的保證,不論個體的主觀願望如何,都只能選擇遵守法律規范,否則就會招致國家暴力的干涉,受到相應的制裁。 實際上,法律規范的這種保證並不是以運用暴力為常態的,暴力在此只是一種威懾力量。由於通常情況下社會成員都知曉招致這種暴力制裁的嚴重後果,為此大多會選擇遵守法律規范,避免觸犯。在此狀態下,這種保證只有有人違反時,才會被主動運用。雖然運用的結果通常是有效的,但我們也不應過分依賴。因為在運用這種強制的場合,社會成員都是被迫服從,其守法的積極性沒有得到體現,同時,這種強制的運用也會消耗人力、物力,增加法律規范的運行成本。 五、法律規范是一種有著嚴格程序性的社會規范。 法律規范的實施通常是謹慎的,這種謹慎從形式上講就是要求要有一套嚴格的程序加以保障。「程序的意義在於保障法律判決的慎重、公平、合理、防止法律被肆意武斷地使用」②。法律規范是規定程序、強調程序、運用程序的,相比較其他社會規范而言,法律規范是一種高度程序化的社會規范。因此,在現代社會,如果要實現有節制的自由,有組織的民主,有保障的人權,有制約的權威,那麼就必須使法律規范具有正當的程序。「程序是社會制度化的最重要的基石」③。美國法學家哈羅德.j.伯爾曼指出:「法律是一種特殊的創造秩序的體系,一種恢復、維護或創造社會秩序的介於道德和武力之間的程序。它的特點:精巧、明確、公開性、普遍性使它成為解決這些干擾,維護社會正常秩序的有機程序」④。程序的獨特功能和性質為保障法律規則的實施效率與權威提供了切實的保障。從功能上看,程序的規定對於限制人們實施法律規范時的隨意性、隨機性具有有效的制約作用,而其他社會規范是不具有如此嚴格的程序的,比如道德規范,人們可以隨意對他人的行為作出是否符合自己道德標準的評價,而不必遵循所謂的程序,但法律規范的實施則要求對實施者、實施過程、實施方式登諸多方面作出精心的設計與安排。 綜上所述,法律規范雖然是眾多社會規范中的一種,但從其自身特點分析,它在產生方式、調整手段、適用范圍、強製程度、程序要求上與其他規范存在著明顯不同的特徵,因此,在此意義上的法律規范又是一種特殊的社會規范。只有明確了法律規范與其他社會規范的不同,明確了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我們才能充分運用法律規范為社會的正常存在和良好運行提供服務。

④ 只有法才規定了人們的權力與義務,其他社會規范不規定,對嗎

其他的社會規范也規定的,只不過是指引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沒多大的強制力而法將其上升為權利義務並施以強制保障而已

⑤ 法律區別於其他社會規范的重要特點之一在於什麼

國家制定和認可的。
法是一種特殊的社會規范,其特殊性表現在它是由專國家制定屬和認可的。
這里的制定是由立法機關通過法定程序。所以,區別於八榮八恥這樣的道德規范。
認可分明示認可和默示認可。

至於強制性,任何社會規范都有強制性。只是法律的強制性來源於國家強制力。

參考:《全國法律碩士專業職究生入學考試指南》

⑥ 法律與其他社會規范的區別

法律與其他社會規范的區別如下:
法律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的,其他規范,如道德、習俗等往往是在社會生活中自發形成的;法律具有國家強制力。社會規范指人們社會行為的規矩,社會活動的准則;它是人類為了社會共同生活的需要,在社會互動過程中衍生出來,相習成風,約定俗成,或者由人們共同制定並明確施行的。
其本質是對社會關系的反映,也是社會關系的具體化;社會規范可分為成文的和不成文的兩類。風俗習慣、部分道德規范及部分法律規范、宗教規范是不成文的法令、條例、規章和大部分法律、重要的教規是成文的風俗、道德、法律、宗教等都是社會規范的各種具體形式。由此可見,社會規范包括法律和其他社會規范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三十三條 凡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的人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
任何公民享有憲法和法律規定的權利,同時必須履行憲法和法律規定的義務。
第三十四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年滿十八周歲的公民,不分民族、種族、性別、職業、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財產狀況、居住期限,都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但是依照法律被剝奪政治權利的人除外。
第三十七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
任何公民,非經人民檢察院批准或者決定或者人民法院決定,並由公安機關執行,不受逮捕。
禁止非法拘禁和以其他方法非法剝奪或者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禁止非法搜查公民的身體。
第三十八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人格尊嚴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對公民進行侮辱、誹謗和誣告陷害。

⑦ 請教:「只有法才規定人們的權利和義務 其他社會規范不規定」,這句話為什麼是錯的

其他社會規范包含一些社會中的規章制度,這些規章制度對人民的權利義務。例如:政府機關的一些會談紀要、司法解釋等

⑧ 法律社會作用及法律的規范作用是

法的規范作用和社會作用

2005-7-26
法的作用可以分為規范作用與社會作用兩類。一方面,法律是調整人們行為或社會關系的規范,所以法律具有各種規范作用;另一方面,法律是一定的人們的意志的體現,反映了他們的利益要求,所以法律具有各種社會作用。英國學者拉茲曾經指出:「每一個法律制度必然有規范的作用,也總會有社會的作用。把規范的作用歸於法是根據法的規范性;把社會作用歸於法是根據法所具有的或預期的社會效果。」法的規范作用是基於法律的規范性特性進行考察的,法律的社會作用是基於法律的本質、目的和實效進行分析的。法律的這兩種作用之間的關系,是一種手段和目的的關系,法律的規范作用是手段,法律的社會作用是目的。

1.法的規范作用

法的規范作用是法律自身表現出來的、對人們的行為或社會關系的可能影響。故此,在法理學上,也有人把法律的規范作用稱為「法律的功能」。法律的規范作用根據其作用的具體對象、主體范圍和方式的不同,可以分為:指引作用、評價作用、預測作用、強製作用和教育作用。

(1)指引作用。法的指引作用表現為:法律作為一種行為規范,為人們提供某種行為模式,指引人們可以這樣行為、必須這樣行為或不得這樣行為,從而對行為者本人的行為產生影響。從另一個角度看,法律的指引作用是通過規定人們的權利和義務來實現的。因此,法對人們行為的指引,也相應有兩種方式:①確定的指引。它是指人們必須根據法律規范的指示而行為:法律要求人們必須從事一定的行為,而為人們設定積極的義務(作為義務);法律要求人們不得從事一定的行為,而為人們設定消極義務(不作為義務)。如果人們違反這種確定的指引,法律通過設定違法後果(否定式的法律後果)來予以處理,以此來保障確定性指引的實現。②有選擇的指引。它的涵義是指:法律規范對人們的行為提供一個可以選擇的模式,根據這種指引,人們自行決定是這樣行為或不這樣行為。這是一種按照權利性規則而產生的指引作用。法律的指引作用也可分為羈束的指引和非羈束的指引,這是根據國家權力行為的許可權幅度所進行的劃分;原則的指引和具體的指引,這是根據法律的構成要素所進行的分類。

(2)評價作用。法律的評價作用表現在:法律對人們的行為是否合法或違法及其程度,具有判斷、衡量的作用。

任何社會規范(道德、宗教規則、政策等)均具有一定的評價作用。但與其他社會規范相比,法律這種社會規范的評價作用具有概括性、公開性和穩定性,所以這種評價更客觀、更明確、更具體。法律的評價作用的優越性,使法律起到了其他社會規范難以起到的維護社會秩序、促進社會發展的作用。

法律的評價作用可以分為專門的評價和一般的評價。專門的評價是經法律專門授權的國家機關、組織及其成員對他人的行為所作的評價,這種評價產生法律拘束力。一般的評價是普通主體以輿論的形式對他人行為所作的評價,不產生法律拘束力。

法律的評價作用同其指引作用是分不開的。如果說法律的指引作用可以視為法律的一種自律作用的話,那麼法律的評價作用可以視為法律的一種律他作用。正因為法律能夠指引人們的行為方向,才表明其是一種帶有價值傾向和判斷的行為標准。同理,也正因為法律具有對自己或他人的行為提供了判斷是非曲直的標准,所以才具有指引人們行為的作用。而且法通過這些標准,影響人們的價值觀念,達到引導人們行為的作用。

(3)預測作用。法律的預測作用表現在:人們可以根據法律規范的規定可事先估計到當事人雙方將如何行為及行為的法律後果,從而對自己的行為作出合理的安排。一般而言,它分為兩種情況:①對如何行為的預測。即當事人根據法律規范的規定預計對方當事人將如何行為,自己將如何採取相應的行為。②對行為後果的預測。由於法律規范的存在,人們可以預見到自己的行為在法律上是合法的,還是非法的,在法律上是有效的,還是無效的,是會受到國家肯定、鼓勵、保護或獎勵的,還是應受法律撤消、否定或制裁的。法律具有預測作用是與法律的規范性、確定性特點相聯系的。

(4)強製作用。法律的強製作用表現在:法律為保障自己得以充分實現,運用國家強制力制裁、懲罰違法行為。這種作用的對象是違法犯罪者的行為。

法律的強製作用是任何法律都不可或缺的一種重要作用,是法律的其他作用的保證。如果沒有強製作用,法律的指引作用就會降低,評價作用就會在很大程度上失去意義,預測作用就會產生疑問,教育作用的實效就會受到影響。總之,法律失去強製作用,也就失去了法律的本性。

(5)教育作用。法律的教育作用表現在:通過法律的實施,法律規范對人們今後的行為發生直接或間接的誘導影響。這種作用的對象是社會一般成員的行為。法律具有這樣的影響力,即把體現在規則和原則中的某種思想、觀念和價值灌輸給社會成員,使社會成員在內心中確立對法律的信念,從而達到使法的外在規范內在化,形成尊重和遵守的習慣。法律的教育作用主要是通過以下方式來實現的:①反面教育。即通過對違法行為實施制裁,對包括違法者本人在內的一般人均起到警示和警戒的作用。②正面教育。即通過對合法行為加以保護、贊許或獎勵,對一般人的行為起到表率、示範作用。

2.法的社會作用

法的社會作用是法律為實現一定的社會目的(尤其是維護一定階級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而發揮的作用。如果說,法的規范作用是從法律自身來分析法律的作用,那麼法的社會作用則是從法律的目的和本質的角度來考察法律的作用問題的。法的社會作用的基本方式有確認、調節、制約、引導、制裁等。

從馬克思主義法學觀點看,在階級對立的社會中,法律的社會作用大體上表現在兩個主要方面:

(1)法律在維護階級統治方面的作用

法律的階級統治作用是指法律在經濟統治、政治統治、思想統治等方面的作用。馬克思主義法學認為:在階級對立社會中,社會的基本矛盾是對立階級之間的沖突和斗爭。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掌握政權的階級(統治階級)必然把階級沖突和斗爭控制在一定的秩序范圍內,他們利用國家制定和實施法律,來使自己在社會生活中的統治地位合法化,使階級沖突和矛盾保持在統治階級的根本利益所允許的界限之內,建立有利於統治階級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

馬克思主義法學指出:法律在維護階級統治方面的作用表現在許多方面:①調整統治階級與被統治階級之間的關系。一方面,統治階級用法律在經濟上確認和維護自己賴以存在的經濟基礎,在政治上維護統治階級對被統治階級的政治統治(包括鎮壓),在思想意識形態上維護有利於統治階級的思想、道德和意識形態;另一方面,統治階級在一定條件和限度內,也在法律中規定一些對被統治階級有利的條款,向被統治階級做出讓步,以維護其根本的利益。②調整統治階級與其同盟者之間的關系。因為統治階級與其同盟者之間存在著共同的利益,又有著利益沖突,統治階級需要用法律的形式確定與其同盟者之間的關系,適當給予同盟者在政治、經濟上的某些權利和利益,同時對同盟者濫用其權利,甚或對統治階級進行政治對抗,也實行法律上的制裁。③調整統治階級內部的關系。統治階級也需要用法律來規定和確認他們自己內部各階層、集團的相互關系,分配統治權和利益,懲罰內部成員的違法犯罪行為,以此建立起個人意志服從整個階級意志的關系,通過這種服從,確保其成員的權利的實現,解決其內部因財產、婚姻等問題而引起的矛盾和糾紛,保證其內部的和諧一致。

(2)法律在執行社會公共事務方面的作用

社會公共事務是相對於純粹的政治活動而言的一類社會活動。其特徵是:這些事務的直接目的並不表現為維護政治統治,而在客觀上對全社會的一切成員均有利,具有 「公益性」。法律在執行社會公共事務上的作用具體表現在這樣一些方面:①維護人類社會的基本生活條件,包括維護最低限度的社會治安,保障社會成員的基本人身安全,保障食品衛生、生態平衡、環境與資源合理利用、交通安全,等等。②維護生產和交換條件,即通過立法和實施法律來維護生產管理、保障基本勞動條件、調節各種交易行為等。③促進公共設施建設,組織社會化大生產。即通過一系列法律來規劃、組織像興修水利、修築道路橋梁以及開辦工業、組織農業生產之類的活動,對這些活動實行管理。④確認和執行技術規范,包括執行工藝和使用機器設備的標准,規定產品、服務質量和標准,對高度危險品(易燃品、易爆品、槍支彈葯)和危險作業(高空作業、高壓作業、機動作業)的控制和管理,對消費者權益的保護等。⑤促進教育、科學和文化事業,如通過法律對人們的受教育權加以保護,鼓勵興辦教育和獎勵科技發明,保護人類優秀的文化遺產,要求政府興辦各種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等文化設施。

⑨ 法律規范屬於社會規范還是技術規范

規范一般可分為技術規范和社會規范兩大類。

法律規范是社會規范的一種。技術規范指規定人們支配和使用自然力、勞動工具、勞動對象的行為規則。在當前技術發展極端復雜的情況下,沒有技術規范就不可能進行生產,違反技術規范就可能造成嚴重的後果,如導致生產者殘廢或死亡,引起爆炸、火災和其他災害等。因此,國家往往把遵守技術規范確定為法律義務,從而成為法律規范。對違反技術規范造成的嚴重危害,要求承擔法律責任。

熱點內容
勞動法最新人事 發布:2025-07-18 14:13:17 瀏覽:460
法院輔助人員工作 發布:2025-07-18 13:55:39 瀏覽:206
如何介紹法律責任 發布:2025-07-18 13:53:26 瀏覽:608
法律法規合規評價報告 發布:2025-07-18 13:49:50 瀏覽:150
婚姻法講座通知 發布:2025-07-18 13:49:44 瀏覽:739
法律碩士考研分享 發布:2025-07-18 13:48:57 瀏覽:727
帶越南女人淘寶需要負法律責任嗎 發布:2025-07-18 13:32:56 瀏覽:40
洛陽法律援助中心電話號碼 發布:2025-07-18 13:31:10 瀏覽:865
以前的道德 發布:2025-07-18 13:12:10 瀏覽:78
假委託代理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7-18 13:02:19 瀏覽: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