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方的權利國際經濟法
① 有關國際經濟法中的知識產權擔保問題急求
不用負責。賣方僅對買方國家和訂立合同時知道的轉售國負責。
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
第四十二條
(1)賣方所交付的貨物,必須是第三方不能根據工業產權或其它知識產權主張
任何權利或要求的貨物,但以賣方在訂立合同時已知道或不可能不知道的權利或要求
為限,而且這種權利或要求根據以下國家的法律規定是以工業產權或其它知識產權為
基礎的:
(a)如果雙方當事人在訂立合同時預期貨物將在某一國境內轉售或做其它使用
,則根據貨物將在其境內轉售或做其它使用的國家的法律;或者
(b)在任何其它情況下,根據買方營業地所在國家的法律。
(2)賣方在上一款中的義務不適用於以下情況:
(a)買方在訂立合同時已知道或不可能不知道此項權利或要求;或者
(b)此項權利或要求的發生,是由於賣方要遵照買方所提供的技術圖樣、圖案、
程式或其它規格。
② 關於國際經濟法
你好。從你提問的方式中我覺得你對實質要件和形式要件的理解可能有點偏差。
1、你說的實質要件和形式要件是我國法律中規定的涉外貿易合同成立時必須具備的兩個要件。而合同合同只須實質要件。
《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買賣)公約》和一些歐美國家對國際貨物買賣合同只需要具備了實質要件買賣合同就成立。
2、實質要件指的是:買賣雙方必須就合同條款達成協議,合同才能成立。意思就是雙方當事人意思表示一致。在跨國貿易中就是指賣方的要約被買方接收,就是買方對賣方的要約作出了承諾。這也是「如果承諾對要約內容作出實質性變更時買賣合同不成立,承諾變為新要約」的原因,因為買賣合同不具備實質要件。
3、形式要件在中國國際貨物買賣相關法律中指的是合同的形式。在中國,國際貨物買賣合同必須是書面合同。當然,書面的形式很多的,信件、電報、傳真都可以。《聯合國國際貨物買賣法》中貨物買賣合同可以不是書面的,中國政府在簽署該條約時對該條款作出了保留。以上就是形式要件的意思——合同必須是書面。在中國,承認國際貨物買賣合同成立必須具備a意思表示一致,b合同是書面形式。
至於什麼關系就不解釋了。
關於你的第二個問題。在法律效力上,當面簽訂的合同的效力和採用要約承諾方式成立的合同的效力是一樣的。正是因為在國際貨物買賣中買方和賣方往往不在一個國家,所有無法當面簽訂合同,只能採用你發要約我作出承諾的方式來簽訂合同。
當面簽訂的合同,雙方簽字合同馬上成立。而要約承諾方式的合同需要承諾作出合同才成立,中間有時間差。
中國經典的國際貨物買賣法教材是已去世的馮大同教授主編的《國際貨物買賣法》,此書已絕版。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
③ 國際經濟法包括哪幾個方面的內容
國際經濟法是調整國際經濟關系的各種法律規范的總稱,是隨著國際經濟關系的發內展而產生和發展起來的一容個法律部門和法律學科。
國際經濟關系主要包括國際貿易關系、國際投資關系、國際技術轉讓關系、國際貨幣金融關系和國際稅收關系,是由於貨物、技術、服務、資金和人員的跨國流動所形成的。調整這些國際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分別形成了國際貿易法、國際投資法、國際貨幣金融法、國際稅法和國際經濟組織法,這些實體法規范和解決國際經濟貿易爭議的程序法規范構成國際經濟法的基本內容。
國際經濟法的存在形式,包括國際法規范和國內法規范兩大類。其中,國際法規范包括國際條約、國際經濟慣例,以及有關國際組織的規范性決議等;國內法規范主要是各國調整涉外經濟關系的國內立法,在某些國家還包括法院判例。國際經濟法的主體是自然人、法人、國家和國際經濟組織。1974年聯合國大會通過的《各國經濟權利和義務憲章》列舉了15項原則作為指導國際經濟關系的基本原則,其中國家經濟主權、公平互利和國際合作以謀發展三項基本原則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④ 國際經濟法(答全給分)
1.《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適用於營業地在不同國家的當事人之間所訂立的貨物銷售合同。
2.《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規定,「賣方所交付的貨物,必須是第三方不能提出任何權利要求的貨物,除非買方同意在這種權利或要求的條件下,收取貨物。」
3.在CIF術語條件下,賣方訂立保險合同並支付保險費。但只能要求賣方取得最低限底的保險險別。
4.信用證關系中的受益人是指買賣合同中的賣方。
5.接受是被發價人作出的同意一項發價意思表示。
6.「解決投資爭端國際中心」可以受理的爭端限於一締約國政府與另一締約國國民之間直接因國際投資而引起的法律爭端。
7.「備用信用證」和一般信用證不一樣,它並不是貨款的一種支付方式,而是一種擔保信用證。
8.調整共同海損制度的最重要的國際慣例為《1994年約克—安特衛普規則》。
9.跨國公司在國際避稅和國際逃稅方面採取兩個主要的手法:一個是設立基地公司;另一個是大搞轉移定價。
10.目前,各國選用的匯率制度基本上可以分為固定匯率制和浮動匯率制兩大類型。
⑤ 國際經濟法的案例題,求解答!在線等!
1、一份CIF合同,買賣一批化工原料。合同規定「6月份裝船」,「憑不可撤銷即期信用證方式付款」。賣方向銀行提交的單據中,包括6月30日裝船的提單。經銀行審核,單據在表面上與信用證的內容相符,銀行已接受單據並支付貨款。但是買方收到單據後,發現貨物的實際裝船日期是7月1日,買方由此拒絕收貨,並要求賣方退回貨款。試問:
⑴買方拒收貨物的理由是什麼,能否成立,買方能否要求退款?
⑵買方收到單據後,發現提單是偽造的,他是否有權利要求銀行負責?
2、一份CIF合同,出售一批散裝農產品,從亞洲某港口運往倫敦。合同規定「按CIF條件交貨,憑單據支付貨款」。當貨物運到時,賣方只提交一份提貨單,但沒有保險單。買方以賣方未提交保險單為理由,拒付貨款。但賣方認為這是一份CIF合同,或者到貨合同,既然已經到貨,買方應當付款。試問在上述情況下,買方有無拒絕付款的權利? 為什麼?
3、2008年2月香港某公司A(買方)與中國某公司B(賣方)簽訂了關於買賣新型自行車的合同。合同約定的標的是試生產中的第一批全部數額自行車1000輛,交貨日期為2008年3月31日至2008年7月31日,分批交貨。合同簽訂後,B又與加拿大某公司簽訂了銷售合同,以較高價格將該批試生產中的第一批全部新型自行車出售。2008年3月3日,B電告A,稱生產廠家為了對該批新型自行車進行技術完善,將進一步改進生產線,故第一批貨物的裝運只能延遲到2008年9月。A因已獲知B已將貨物轉售給C而拒絕了B關於延期交貨的要求。B也沒有交付合同項下的貨物。問
⑴B的行為是否構成違約?為什麼?
⑵針對此種情況,A應採取何種應對措施?
⑥ 國際經濟法中,論買方的收貨義務。
http://article.chinalawinfo.com/Article_Detail.asp?ArticleID=57065
⑦ 國際經濟法,案例分析題:
僅供參考:
1、(抄襲1)傢具失竊風險由第三方承擔。因各方未選用貿易術語,故貨物的風險轉移以交貨時為准,而第三方未將貨物交付,故風險還未轉移。 (2)第三方不能要求買方支付價款。因權利義務對待給付,其未履行交貨義務,故無權要求買方支付貨款。
3、根據CISG的規定,賣方所交付的貨物,必須是第三方不能依據買方營業地或合同預期的貨物銷售或使用地的知識產權主張任何權利或要求的貨物,即賣方負有知識產權擔保義務。甲公司違反了知識產權擔保義務,故對乙公司負有損害賠償責任。但是CISG地75條規定「一方當事人違反合同應負的損害賠償額,應與另一方當事人因他違反合同而遭受的包括利潤在內的損失額相等。這種損害賠償不得超過違反合同一方在訂立合同時,依照他當時已知道或理應知道的事實和情況,對違反合同預料到或理應預料到的可能損失。」故甲公司承擔的損害賠償不應超出合同預料或理應預料到的可能損失的范疇。所以荷蘭乙公司的請求並不全都有法律依據。
⑧ 國際經濟法案例分析,尋求答案五 在線等!
CIF好象是成本+運費+保險費,指定目的港!~,其實這些問題不用想的那麼復雜,我國的合同法實際上跟國際貿易公約很類似,先用我國的合同法來試著分析一下就行了.~ 一,.買方不能主張無效.合同無效其實就只是很少的幾種情形.具體你去參考合同法.二.買方可以要求繼續履行,採取補救措施,賠償損失等等.賅言之就是主張違約責任.但不能主張無效或者解除,因為不是根本違約或預期違約.
不知道我說的對不對,你可以去看看國際規則中是怎麼規定的.
⑨ 國際經濟法中13個貿易術語運輸合同都是買方訂立么
當然不是。
買方負責安排主運輸的術語:EXW/FCA/FAS/FOB
賣方負責安排主運輸的術語專:CFR/CIF/CPT/CIP/DAF/DES/DEQ/DDU/DDP
誰安排運輸,誰訂立運輸合同。
簡單屬來說,就是E組/F組是買方負責安排主運輸,C組/D組是賣方負責主運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