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合同法預期違約的概念

合同法預期違約的概念

發布時間: 2022-02-25 23:51:24

① 預期違約的意義

預期違約制度的產生,是由於多種經濟、社會原因促成的,而不是純粹的法律邏輯產物。在現代經濟生活中,諸多經濟和社會因素瞬息萬變。對於不能即時清結的合同來說,自從合同訂立到合同的履行期間內,會出現許多不可預測的新情況新變化,並使得合同在今後無法履行或難以履行。例如,作為合同當事人的企業可能因故調整其經營范圍,或者合同確定的標的物無法獲得或喪失,都會導致未來難以履行或無法履行合同。在這種情況下,允許採取預期違約就能夠適應多種經濟和社會因素的變動,使得合同和合同法真正成為反映經濟基礎的上層建築。其次,預期違約有利於實現社會效益。美國等西方國家的效率違約理論認為,社會的經濟效益表現為社會資源流向最需要該資源的地方,這是實現社會資源合理配置的重要環節。
就局部來講,有些債務人可以通過預期違約的方式,避免或者減少損失,甚至藉此獲利,就全社會來說,預期違約也並非必然帶來不良後果。從這個意義來講,預期違約與效率違約理論有密切關系,即實現社會資源的合理流動和配置。再次,預期違約有利於公平地保護債權人的利益,如果債務人已明確表示將不履行合同義務,而且法律又沒有預期違約制度,就使債權人處於兩難境地:一是等待實際違約的發生,或者同時採取消極措施,以盡量減少可能發生的損失;二是在實際違約來臨之前,採取積極措施,防止可能出現的損失。採取前種措施,意味著損失會必然出現,除非債務人屆時繼續履行義務。採取後種辦法時,一旦債務人屆時繼續履行合同義務,則會陷債權人於不利。因為預期違約人的違約降低了對方享有的合同權利的價值,因此給對方造成了損害。允許受害人提出訴訟,也可以迅速了結他們之間的債務或賠償糾紛。
由此可見,預期違約並非全無依據可言,但它顯然與傳統的合同法理論有不盡協調之處。一方面,傳統合同法理論通常將違約行為損及的權利視為現存的權利,也就是說,違約行為是以違反已到期的義務為前提的。預期違約則是違反未到期的義務,它損害的是未來的權利,不是現存的權利。對未來義務的違反,在本質上是對債權人期待權這一現存權利的侵犯。這也是對合同法傳統理論的修正。

② 預期違約與不安抗辯權的異同

1、前提條件不同

行使不安抗辯權的前提條件是雙方當事人履行債務的時間有先後之別,而預期違約制度不以雙務合同當事人債務之履行存在先後順序為前提。

無論雙方當事人是否有義務先行作出履行還是同時作出履行,任何一方均可依法在對方預期違約時中止履行合同而尋求法律救濟。

2、行使權利主體不同

行使不安抗辯權的主體僅為一方,具有特定性,即有先為履行合同義務的一方。而合同任何一方都可提出預期違約。

3、行使權利所依據的原因不同

行使不安抗辯權的根據是後給付義務人的履行能力明顯降低,有不能為對待給付的現實危險,

包括:其經營狀況嚴重惡化;轉移財產、抽逃資金,以逃避債務;謊稱有履行能力的欺詐行為;其他喪失或者可能喪失履行能力的情況。

而預期違約所依據的理由是一方聲明不履約以及債務人在准備履約過程中的行為表明其將不履約。

4、時間要件不同

不安抗辯權要求應當先履行一方當事人的合同義務已到履行期。這是因為,如果先履行一方當事人的合同履行期限尚未屆至,擇期可以根據期限規定進行抗辯,不必援用不安抗辯權。而在預期違約中,違約的時間必須是在合同有效成立之後至履行期限屆滿之前。

③ 預期違約的法律規定

《合同法》第108條規定了預期違約制度,同時在《合同法》第94條第2項規定:「在履行期限屆滿之前,當事人一方明確表示不履行合同主要債務」。

《合同法》第一百零八條 拒絕履行

當事人一方明確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為表明不履行合同義務的,對方可以在履行期限屆滿之前要求其承擔違約責任。

這在中國是一種創新的制度,對中國《合同法》的完善有著積極的意義,但同時也帶來了具體操作中的困難。預期違約制度是積極、主動的制度,一經認定預期違約的構成,債權人就可以向法院起訴,讓違約方在履行期到來之前承擔違約責任,這也是最大的一個特點。

在實踐中,鑒於明示預期違約當事人採取明確的意思表示,屬於一種明顯的、確定的毀約,比較容易判斷,但在實踐經濟活動中,比如金融活動中,明示毀約就鮮有發生,默示毀約的情況偏多。如何判斷是否構成默示預期違約?是否構成默示預期違約,可以從當事人的行為判斷,同時也可以根據客觀事實進行判斷,而不僅限於依當事人的行為判斷,《合同法》94條第2項規定了「當事人一方的行為」方面判斷默示預期違約,而沒有規定從客觀事實方面判斷,容易導致預期違約制度的濫用,並有違鼓勵交易的合原則。

④ 如何理解「預期重大違約」

預期違約又稱先期違約,是指在合同履行期限到來之前,一方雖無正當理由但內明確表示其在履容行期到來後將不履行合同,或者其行為表明在履行期到來後將不可能履行合同。作為違約行為的形態之一,預期違約當然要負而重大預期違約就是導致合同目的不能實現,構成根本違約,可以行使法定解除權。

⑤ 什麼是到期違約(也是屆期違約)和預期違約

您好,按照違約行為發生的時間,可分為預期違約和屆期違約。違約行為發生於合同履行期屆至之前的,為預期違約。違約行為發生於合同履行期屆至之後的。為屆期違約。《合同法》第108條規定:「當事人一方明確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為表明不履行合同義務的,對方可以在履行期限屆滿之前要求其承擔違約責任」。該條規定講的就是預期違約。預期違約包括兩種情況:一是當事人在合同履行期到來之前無正當理由明確表示將不履行合同,或者以自己的行為表明將不履行合同,即構成預期違約;二是,當事人在合同履行期間,履行期還未屆滿之前,無正當理由明確表示不履行合同,或者以自己的行為表示不履行合同的,也稱之為預期違約。前者的預期違約,發生在履行期屆至前,債權人無權請求債務人履行。後者發生在履行期間,債權人可以催促債務人履行。違約行為發生於合同履行期屆至以後的,為屆期違約。

⑥ 合同預期違約制度的法律規定有哪些

中國《合同法》第108條規定了預期違約制度,同時在《合同法》第94條第2項規定:“在履行期限屆滿之前,當事人一方明確表示不履行合同主要債務”。
這在中國是一種創新的制度,對中國《合同法》的完善有著積極的意義,但同時也帶來了具體操作中的困難。預期違約制度是積極、主動的制度,一經認定預期違約的構成,債權人就可以向法院起訴,讓違約方在履行期到來之前承擔違約責任,這也是最大的一個特點。
在實踐中,鑒於明示預期違約當事人採取明確的意思表示,屬於一種明顯的、
確定的毀約,比較容易判斷,但在實踐經濟活動中,比如金融活動中,明示毀約就鮮有發生,默示毀約的情況偏多。如何判斷是否構成默示預期違約?是否構成默示預期違約,可以從當事人的行為判斷,同時也可以根據客觀事實進行判斷,而不僅限於依當事人的行為判斷,《合同法》94條第2項規定了“當事人一方的行為”
方面判斷默示預期違約,而沒有規定從客觀事實方面判斷,容易導致預期違約制度的濫用,並有違鼓勵交易的合原則。針對這種情況,筆者認為,可以將經營狀況嚴重惡化、喪失商業信譽、有喪失或可能喪失履行債務能力的其他情形、轉移財產、抽逃資金以逃避債務等四種情況作為默示毀約的合理理由。《合同法》68條規
定:先履行合同義務的當事人,當對方出現經營狀況惡化、轉移財產、抽逃資金以逃避債務、喪失商業信譽或喪失或可能喪失履行債務能力的其他情形時,對方當事人刊登不安抗辯權,要求提供擔保而不得的,也可認為其有確切證據,則構成默示毀約,對方當事人可以要求其承擔預期違約的責任。
在具體操作中,一般可以適用《合同法》規定的“不安抗辯權”,可以讓債權人請求債務人為履行提供擔保或要求債務人恢復他的履行能力,如果債務人拒絕提供或在合理期限沒有恢復履行能力,債權人則有權解除合同,也可認定債務人構成預期違約,要求其承擔違約責任,合同法第108條規定:造成預期違約的,非違約方可以要求違約方承擔違約責任。但《合同法》中並沒有具體的規定這個違約責任的承擔方式,原則上講,有幾種方式可以適用。
(1)適用賠償損失責任時,履行期到來之前,法院讓債務人承擔賠償責任,這個期間是債務人本應當享有的期間利益,那麼在這之前就承擔違約責任,實際上是剝奪了債務人的期間利益。在操作時應當適當作一些扣除,不能夠像實際違約場合那樣計算出來一個數額以後,算出多少就讓債務人承擔多少,要做出適當的調整。
(2)違約金責任時,違約金是當事人約定的,一旦違約了,就要承擔這種責任,這種責任在預期違約場合,在履行期到來之前,法院可以判決讓違約方承擔這么一種違約責任。
(3)強制履行,原則上《合同法》沒有把這種責任給予排除,當事人如果請求,也可以在預期違約場合適用強制履行。究竟怎樣適用呢?對此,在英美衡平法上也確實有這類案件,他們的做法是,在履行期到來之前做出這個判決,但是實際履行要等到履行期到來,才讓去履行,他們是這樣處理這個問題的。

熱點內容
提高思想道德素質和法律素質最根本的是 發布:2025-07-14 16:51:03 瀏覽:711
法律援助項目經費使用情況 發布:2025-07-14 16:46:12 瀏覽:546
函是否有法律效力 發布:2025-07-14 16:23:30 瀏覽:429
道德經讀音版 發布:2025-07-14 16:14:00 瀏覽:769
出庭法院審 發布:2025-07-14 16:13:55 瀏覽:287
海南省規劃條例 發布:2025-07-14 15:59:06 瀏覽:629
軌道交通建設法規 發布:2025-07-14 15:49:03 瀏覽:178
醫學生職業道德教育 發布:2025-07-14 15:35:41 瀏覽:513
醫生開錯葯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7-14 15:32:21 瀏覽:536
公司注冊設立財務負責人法律 發布:2025-07-14 15:30:54 瀏覽: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