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經濟法主體種類

經濟法主體種類

發布時間: 2022-02-27 20:48:46

經濟法主體行為的基本分類有哪些

經濟法主體行為的基本分類:

一、經濟法的主體可分為宏觀調控法的主體和市場規製法的主體。前者分為代表國家進行宏觀調控的主體和承受國家的宏觀調控的主體即調控主體和承控(受控)主體。後者分為代表國家對市場經濟進行管理或規制的主體和在市場經濟中接受國家的市場規制的主體即規制(管理)主體和受制主體(市場主體)。

二、把經濟法主體分為管理主體和實施主體,並且認為這兩種主體的劃分是相對的。李昌麒教授則認為經濟法主體應分為經濟決策主體、經濟管理主體和經濟實施主體。漆多俊教授的幾種分類方法里,有一種就把經濟法主體分為國家經濟管理主體和被管理主體。史際春等認為經濟法主體大致可以分為經濟管理主體和經濟活動主體。

(1)經濟法主體種類擴展閱讀:

一、經濟法主體行為的特徵:

1、范圍的廣泛性:在市場經濟社會中,經濟法主體數量龐大,類型豐富,這是主體經濟利益性的外在化要求:通過對每種經濟利益都有數種具體經濟法主體加以代表、維護和追求,實現各種經濟利益的和諧發展,才能最終達致經濟法所要維護的社會公共利益的實現。

2、地位的層級性:這里的層級性和層次性並不是完全等同的概念,層級更強調縱向位階與橫向位階的統一。理解經濟法主體層級性的時候,要清醒地認識到經濟法主體地位「不平等」並非行使國家權力的需要使然。

而是源自根據主體各自應當承擔社會責任的大小而由法律合理分配的需要,借用經濟法「責權利相統一原則」的話說,就是要「以責定權,以責定利」。如果只看到經濟法主體之間存在著管理和被管理的關系,而忽視了不同經濟法主體之間的協作和競爭關系,便會有本末倒置的危險,動搖經濟法主體制度存在的基石。

3、角色的變動性:就具體的某個經濟法主體而言,由於其在不同經濟關系中「角色」的不同,也令其主體外在類型和內涵發生著各種交錯和轉換,比如一個主體既可能是經營者(相對於生產者而言),或者銷售者(相對於消費者而言),又可能是競爭者(相對於其他競爭者而言)。

或者被調控者、被規制者(相對於政府而言),甚至是經過授權的行業管理者(相對於本行業其他經營者),等等。這除了是由經濟關系的流動性和復雜性所造成外,主體在不同經濟關系中所肩負的社會責任不同才是主體具有角色變動性的根本原因。

二、經濟法主體行為的性質:

1、經濟法主體具有經濟利益性,即它應當是某種經濟利益的明確代表,是該種經濟利益的積極追求和維護者。不論國家主體也好,還是組織主體、個人主體也好,法律對經濟法主體經濟行為的調控,更多地通過平衡協調的手段控制該類主體行為的經濟成本和經濟收益完成的。

2、經濟法主體具有縱橫統一性,這是由經濟法所調整的社會關系應當是縱向因素和橫向因素的統一所決定的。

3、經濟法主體具有責任優先性,即它應當以社會責任作為自己的定位標准和行為准則,同時國家和社會也應當將社會責任作為評價其在法律關系中所處地位和所為法律行為的標准。

三、經濟法主體行為的作用:

1、經濟法主體理論是構建成熟、完備的經濟法基礎理論體系的核心環節,與經濟法的調整對象(調整哪些社會關系)、本質屬性(與其他部門法有何根本區別)和理論原則(如何指導經濟法的制定和實施)存在著邏輯上的緊密聯系。

2、經濟法主體又是銜接經濟法理論與實踐的環節性要素:就經濟法的制定過程而言,經濟法主體的層級理論是建立和完善科學的經濟法律體系和區分具體經濟法律部門層級的基礎。

就經濟法的實施過程而言,經濟法主體的動態角色研究,能夠使經濟法理念原則得以正確適用,並改善經濟法在法律實踐中功能受限等問題,以規范和引導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

㈡ 經濟法主體能夠享有的經濟權利有哪些

(一)調控主體與規制主體的職權
調控主體與規制主體的職權,可以總稱為「調制權」,分為宏觀調控權和市場規制權兩大類。
1.宏觀調控權。
宏觀調控權可以分為宏觀調控立法權、宏觀謫控執法權。還可根據具體調控領域、具體調控方式等標准,把宏觀調控權分為財政調控權、金融調控權、計劃調控權等。其中,財政調控權包括財政收入權和財政支出權,前者包括征稅權、發債權等;後者包括預算支出權、轉移支付權等。金融調控權包括貨幣發行權、利率調整權等;計劃調控權包括產業調控權和價格調控權等。
2.市場規制權。
市場規制權可以分為市場規制立法權、市場規制執法權。主要包括對壟斷行為、不正當競爭行為、侵害消費者權利行為的規制權,特別是對價格、質量、廣告、虛假信息、濫用優勢地位,以及其他違反公認的商業道德等行為的規制權。此外,隨著市場經濟發展等因素的出現,又產生了特殊市場規制權(或稱特別市場規制權),如金融市場規制權、房地產市場規制權、能源市場規制權,等等。
3.調制權的分配。
由於調制權的種類各異,各個調控主體和規制主體作為負有特定職能的部門,所享有的職權各不相同。同時,同一主體可能既享有調控權,又享有規制權。
(二)調控主體和規制主體的主要職責
調控主體和規制主體在享有宏觀調控權和市場規制權等職權的同時,也要履行相應的職責。這些職責主要包括貫徹法定原則,依法調控和規制,不得棄權等。
1.貫徹法定原則。
貫徹法定原則是調控主體和規制主體的基本職責。法定原則是經濟法的基本原則,也是各類主體必須貫徹和遵守的原則。
2.依法調控和規制。
依法調控和規制是調控主體和規制主體的重要職責。調控主體和規制主體必須依據法律的規定,來行使調制權,而不是濫用或超越自己的調制權。
3.不得棄權。
調控主體和規制主體不能放棄調制權,由於調制權直接關繫到國家的基本利益和國民的基本權利,因此,該調控的時候調控,該規制的時候必須規制,不能違法地不作為,或者任意放棄。
(三)接受調控和規制的主體的權利
接受調控和規制的主體主要是市場主體,其權利可以統稱為「市場對策權」。市場對策權是接受調控和規制的市場主體從事市場經濟活動的一種自由權,它可以是平等的市場主體之間的對策權,也可以是市場主體隊調制行為的對策權。東 奧中級職稱欄目精選稿件。
(四)接受調控和規制的主體的義務
1.接受調控和規制的義務。
市場主體應當接受相關國家機關依法作出的宏觀調控和市場規制。依法實施的調制行為,如國家立法機關依法調整稅率、利率,國家征稅機關依照法律的規定進行征稅,中央銀行調整存款准備金率等,只要是依法進行的,市場主體就不能拒絕或反抗,這是其基本義務。
2.依法競爭的義務。
在競爭的過程中,市場主體不能採取不公平的方式、不正當的手段,去損害其他競爭主體的利益,這是依法競爭的基本要求。一旦市場主體違反這些義務,就要承擔經濟法上的責任。

㈢ 經濟法主體的責任種類

經濟法的法律責任的形式:民事責任形式、刑事責任形式、行政責任形式。

經濟法的法律責任是指在國家干預和調控社會經濟過程中因主體違反經濟法律、法規而依法應強制承擔的否定性、單向性、因果性經濟義務。 經濟法責任是由經濟法律法規所確認的各種責任形式的總稱。
經濟法責任具有以下特徵:
1. 責任目的的社會整體利益性。經濟法律責任的社會整體利益性是經濟法以社會整體利益為本位在經濟法責任制度上的反映,維護社會整體利益不受侵犯是經濟法責任的第一目的,是經濟法作為社會法的客觀要求。
2. 歸責原則的公平性。在過錯、無過錯和公平歸責的選擇中,經濟法選擇了以公平歸責為重心的歸責原則。區別於民法行政法側重於過錯歸責和無過錯歸責的作法,體現了歸責原則的公平性特徵。它是經濟法追求經濟公平的反映。
3. 政府責任的突出性。政府作為調制主體,是與調制受體相對的一方經濟法律關系的當事人。以「社會整體利益」為本位的經濟法價值理念要求我們,要重視政府主體在履行調控或規制職能時對個體、群體、集體。國家和社會帶來的不利後果,凸顯政府責任。
4. 經濟法責任具有明顯的不對等性和不均衡性。經濟法責任以社會整體利益、社會責任為本位,改變了原來法律責任中權利與義務對等,責任與義務對等性。經濟法律關系主體之間責任往往是單向義務,不存在對等性。
5. 責任形式的多樣性。基於此,經濟法的法律責任的承擔方式應該是包括民事、刑事、行政責任在內的綜合責任形式

㈣ 經濟法主體包括所有的組織或個人。這句話為什麼不對

  1. 經濟法主體復是指經濟製法律關系的參與人。經濟法主體具體包括:國家、政府及其經濟管理機關、企業和其他生產經營者。公民在通常情況下是民事主體,但在特定情況下,公民個人也可成為經濟法主體,如有應稅收入的個人是稅法主體。因此不能籠統的把公民個人稱做經濟法的主體。

  2. 經濟法律關系主體資格取得方式:(1)依照憲法和法律由國家各級權力機關批准成立;

    (2)依照法律和法規由國家各級行政機關批准成立;(3)依照法律、法規或章程由經濟組織自身批准成立;(4)依照法律、法規由主體自己向國家有關機關申請並核准登記而成立;(5)未取得經濟法律關系的主體資格的組織不能參與經濟法律關系,不能從中享有權利和承擔義務,不受法律保護。但是,依法成立的經濟法律關系的主體,也只能在法律規定或認可的范圍內,參加經濟法律關系。

  3. 例如,經濟法主體的范圍包括:

    1.國家機關。類型:立法機關,行政機關,司法機關。

    2.企業和其他社會組織。類型:行業協會,消費者協會。

    3.市場主體。類型屬於:經營者,消費者。

㈤ 經濟法管理主體有哪些種類其地位如何

經濟法主體的基本分類確定為地位不平等的決策主體、管理主體、實施主體、監督主體等。或者更簡略地劃分為管理主體和實施主體,並認為管理主體自然包含了決策主體和監督主體,它們都屬於國家主體。

㈥ 經濟法律關系主體的種類有哪些

1、國家機關。國家機關包括國家權力機關和國家行政機關。國家權力機關作為經濟法律關系主體的資格直接來自我國憲法和有關組織法的規定。國家行政機關是行使政府行政權力組織、管理和調控國民經濟活動的專門機關,在國民經濟管理活動中,行政機關以國家名義行使經濟管理權,與其他主體的關系是一種領導和被領導、管理與被管理的關系。在中央和地方各級管理主體中,包括綜合經濟管理機關,如各級計委、經委等;部門經濟管理機關,如電子工業部、建設部等;監督管理機關,如審計機關等。
2、經濟組織。是指從事生產經營或服務性業務的經濟實體。這類組織包括兩種,一是具備法人條件,享有法人資格的企業法人,如公司、國有企業等;二是從事生產經營或何良務性活動但不具備法人條件,不享有法人資格的其他經濟實體。經濟組織作為經濟法律關系主體,一方面為實現營利目的從事各類生產經營活動與其他經濟組織或其他社會組織等形成經濟法律關系,另一方面在經濟管理活動中與國家機關形成經濟法律關系。
3、其他社會組織。指以從事文化教育、科學技術、醫療衛生等公益性專業活動為目的的組織,這類組織為了實現自身的社會職能必然要進行一系列的經濟活動,如工程建設活動、物資采購活動等,從而成為經濟法律關系的一方主體。
4、個體工商戶、農村承包經營戶。當公民依法從事特定生產經營或服務性活動時,一般以個體工商戶或農村承包經營戶的身份出現。在經濟管理活動中,公民參與經濟法律關系則不局限個體工商戶、農村承包經營戶,如在外匯兌換、金銀持有、稅收等活動中,公民成為經濟法律關系的主體。

㈦ 經濟法律關系主體的種類有哪些

(1)國家機關:作為經濟法律關系主體的國家機關主要是國家行政機關,但在有些情況下也可以是國家權力機關。

(2)法人:最為廣泛的經濟法律關系主體。

(3)其他社會組織:指雖不具備法人資格,但也可獨立從事經濟活動的社會組織。

(4)個體工商戶、農村承包經營戶:當公民以個體工商戶、農村承包經營戶的身份從事經濟活動時,即成為經濟法律關系的主體。

㈧ 簡述經濟法的概念和分類。

經濟來法的概念尚無定論,,自應是調整國家在經濟管理和協調發展經濟活動過程中所發生的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我國經濟方面的規范性法律文件可以劃分為四類:(1)關於國家宏觀調控方面的法律;(2)關於規范市場主體方面的法律;(3)關於規范市場秩序方面的法律;(4)關於勞動、社會保障方面的法律。

㈨ 國際經濟法的主體的類型有哪些(詳細的應該有8類,分別是哪幾個)

1、自然人
2、法人
3、跨國公司
4、國家
5、國際經濟組織

熱點內容
不適用刑法典 發布:2025-07-13 08:08:57 瀏覽:685
哈爾濱市城市供水條例 發布:2025-07-13 08:07:39 瀏覽:962
行政法上的行政最理想的狀態 發布:2025-07-13 08:07:31 瀏覽:326
管制刀具刑法條例 發布:2025-07-13 08:02:39 瀏覽:647
合同法討論題選擇題 發布:2025-07-13 07:59:34 瀏覽:945
作文關愛成長法治護航記敘文 發布:2025-07-13 07:15:18 瀏覽:201
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圖管理條例 發布:2025-07-13 07:03:56 瀏覽:242
民事訴訟法申請迴避 發布:2025-07-13 06:55:46 瀏覽:478
司法考試1個月 發布:2025-07-13 06:55:40 瀏覽:654
法學是冷門專業嗎 發布:2025-07-13 06:47:48 瀏覽: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