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合同法有感
① 在學習合同法之後對合同法你有什麼認識
你是指勞動合同法么?對現在的勞動合法站在企業的角度來講真是無語.無論有什麼問題員工第一句話就是按勞動合同法...實際上他們根本就不懂....對那些工作沒急極性,又不原接受教育的員工真是還要求著讓他離開....
② 通過學習勞動合同法之感觸論述學習法律知識的必要性
通過學抄習我對勞動合同有了襲一個初步的了解,也使我清楚的知道了勞動者和用人單位必須確立勞動關系,及相互間的責權利關系等等。既然法律在這個社會無處不在,那麼我們就有必要去好好學習法律,懂得拿起法律武器來維護我們的合法權益,尤其是今後的工作過程中,要懂得用法律保護自己的同時不違反法律,而且做到這一條學習法律知識是必不可少的。
我們都知道,勞動者工作地點存在安全隱患,超時工作甚至長期的加班加點,沒有社會保險以及缺乏職業危害防護等現象普遍存在,但由於相關法律制度不盡完善,加上勞動監察和執法不到位,這些侵害勞動者合法權益的行為很難得到徹底糾正。而通過在勞動合同必備條款中對比加以約定,可以「防患於未然」。實現從源頭上維護。
法律是一門值得終生學習的學問,其一,在於其趣味性,其二,在於其哲理性。其三,則在於其綜合性。 學習法律,剛開始,看了很多案例,覺得很有趣,但學到最後,卻發現,所有的案例都在反應一定的理念。所有的案例,都是知識和法學理論的結合。於是,又重新看法學體系結構,重新看外文原著,經歷了循環後,才進一步感觸法律的魅力所在。
③ 合同法的意義有哪些
如果平白說法律和生活息息相關,應該沒幾個人會贊同,因為很多人根本感受不到,只能在新聞里、影視劇里,甚至在自己產生糾紛才會被發現,但實際上法律對人的影響一直都在,由其是#合同法#。
合同可以說是無處不在,從起床到睡覺只要你跟人有交集,基本上都有合同存在,比如你早上在哪裡起床,房子是買的還是租的,是住宅還是酒店,你是基於房屋買賣合同還是房屋租賃合同在那裡居住;你打車、坐地鐵外出,那這又有了運輸合同;你起床太早買杯咖啡,這又是買賣合同;收到簡訊要交水電費又有了供水供電合同
總之你能想到的事情都是有合同關系存在的,如果你意識不到,出事兒你就不知道找誰處理,比如說你公交上因為司機急剎車把別人撞傷,而且自己也受傷了,別人拉著你不讓你走,你這時候要是意識到客運合同的存在,那你就想得起來找公交公司。#合同法論##合同法要義#在於只要有合同,就有權利和義務,就能找到相應的責任人,你的權益與別人息息相關,不可不察。
④ 急需;學習勞動合同法的心得體會
法律是一門值得終生學習的學問,其一,在於其趣味性,其二,在於其哲理性專。其三,屬則在於其綜合性。 學習法律,剛開始,看了很多案例,覺得很有趣,但學到最後,卻發現,所有的案例都在反應一定的理念。所有的案例,都是知識和法學理論的結合。於是,又重新看法學體系結構,重新看外文原著,經歷了循環後,才進一步感觸法律的魅力所在。 法學體系、法理學的內容不是枯燥的,而是在靈感中生存。外文法律原著不是枯燥的,對於我們更加深入的理解中國法律,對於我們在合同中進一步完善條款,都有著莫大的作用。 法律也是綜合的,尤其當法律結合經濟知識應用的時候,可以出現巨大的經濟效益,比如,和財務稅務知識相結合,可以發揮和財務一樣的降低成本作用,並且比財務本身的能力可能還要廣闊,這無疑將拓展法律的應用空間。 如果你相信智慧,相信知識,那你可以相信法律的無窮能量! 順便說明:筆者贊同系統性的知識和代表性案例的結合分析,本網站上僅是選取部分代表性知識或案例,進行簡要分析,筆者不贊同採用他人觀點,而更加註重自己的思考,這是和律師的自主辦案相一致的。即便合作辦案,律師也一定要具有獨立思考意識。
⑤ 看了《合同法》和《勞動法》,能有那些感受從公司方面說
理論和事實的差距也忒大了
⑥ 緊急需求!!!!!!!學習新勞動合同法的感想
新勞動合同法頒布,企業用工面臨巨大挑戰。轉眼間各類相關培訓競相上市,主要針對企業如何應對、如何規避風險,且面面俱到,無疑給還在迷茫中的眾多企業撥開了迷霧。
那麼作為離新法最近的一群——企業的HR從業者,又會受到什麼樣的影響呢?
1.企業對HR從業者的綜合素質要求將普遍提高。目前為止,很多企業的HR部門還停留在人事管理階段,HR從業者的素質也參差不齊。新法實施後,企業用工、違法成本大幅度提升,因此,HR將在企業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同時也要承擔更多的責任和壓力。
其中,由於勞動合同解除或終止的經濟補償總體成本上升,招聘的質量受到極大關注,從事招聘工作的HR也將面臨巨大壓力。即便是相對成本較小的試用期解聘,企業也還增加了額外的「試用期不合格」舉證責任。於是很多企業「普遍撒網,重點培養」的招聘政策宣告結束,任職招聘這一崗位的門檻調高,無法勝任的HR將面臨淘汰或轉崗。
同時員工關系的重要性將到達新的高度,新法對勞動者的保護力度加大,使得原來部分企業員工關系崗位形同虛設甚至未設置的情況不復存在。其穩定勞動關系、避免勞動糾紛的重要作用,促使員工關系這一崗位的專業含量也再次提高。
2.HR成為企業內勤懇的「普法」老黃牛。為了保證企業的用工成本得到有效控制,HR們還需在全公司范圍內四處普法。小心提示、大膽建議、嚴令禁止……總之不管唱紅臉白臉,唱好了才最重要。務必把高層中層基層全部普及,竭盡所能把各種風險都扼殺在搖籃里。
3.HR部門的事務性工作增多。例如,新法規定:用人單位應當將直接涉及勞動者切身利益的規章制度和重大事項決定公示,或者告知勞動者。那麼在眾多企業里,尤其在內部溝通平台還不完善的企業里,HR為確保勞動者了解新規定,可能會需要更多的時間去進行確認、簽到等工作。
當然,新勞動合同法給HR同行帶來的影響遠遠不止於此,也不盡是「狼來了」的威脅感,同時也有很多有利的變化。
關鍵在於,面對改變,你選擇「坐以待斃」,還是自我增值、適應變化?
(PS:以上為個人看法,歡迎交流指正!)
⑦ 如何看待馬靖昊的文章《為什麼說〈勞動合同法〉是一部坑人的惡法
因為個體利益沒有實現,才能說其是惡法。實際上勞動法是一部保障與維護勞動者權益,規范與調節勞動關系或勞資利益的法律。那些制定《勞動合同法》的人,要麼是智商不夠,要麼是養尊處優慣了,不懂柴米油鹽。他們除了所謂的虛偽道德正義感之外,什麼代價也不願意付出的,你失業了,他們會給你錢嗎?判斷一個政策的好壞,不是看它的目的高尚不高尚,而是看它的效果。我不否認《勞動合同法》的目的是保護勞動者的利益,但我想說,其實它的效果是恰恰最損害象你這樣的需要不斷尋找工作的普通勞動者,因為它大大減少了就業機會,惡化了勞資關系。《勞動合同法》就是這樣的一部看起來很道義的一部法,看似保護了職工,但實際上是隔著褲子就放屁,比脫了褲子放屁更惡心。最後,再給你講一個大道理,實際上現在沒有什麼所謂的金融危機,那是嚇唬你們的,到目前為止你聽說過有銀行倒閉嗎?你肯定沒聽說過吧,但中國經濟確實出了大問題,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勞動合同法》,它將國家應承擔的社會福利責任全部推給了中小企業,它將老闆與員工的關系敵對起來了,它大大傷害了企業家的創業熱情,導致了中小企業危機四伏。這些責任的罪禍魁首其實是《勞動合同法》,真的不要再推給什麼金融危機了。
⑧ 看了很多關於公司違反勞動合同法第38條規定的評論,有些人說可以立即離開公司,有些人說不可以,究竟可
勞動合同法第38條賦予勞動者隨時解除權,因為單位存在違法行為。就是第39條用人單位隨時解除權一樣,因為勞動者存在違法行為。
⑨ 大家對新合同法有什麼看法
坦率地說,《勞動合同法》(草案)確實存在著立法思路僵化,缺乏靈活性的問題。在社會關系多元化的今天,資本與勞動的結合呈現出復雜的狀態,勞動合同關系只是資本與勞動結合的法律方式之一。在現實生活中,無論是加工承攬,還是全員持股,都是規避勞資糾紛的重要手段。在華的外國商會之所以敢於公開叫板,原因就在於他們可以採取許多替代性選擇方案。
在筆者看來,我國《勞動合同法》(草案)至少存在下列四個方面的問題:
首先,立法的重心不穩。雖然《勞動合同法》著重解決勞動合同簽訂、履行中的問題,但由於當事人缺乏契約意識,政府和社會中介組織沒有為勞動者提供簽訂契約的基本環境和輔助手段,《勞動合同法》實施的社會基礎並不存在。如果不把立法的重心放在改善勞動合同簽訂的條件方面,而只是機械地在《勞動合同法》中羅列勞動者的權利和用工單位的義務,那麼,法律頒布之後必然會激化矛盾,產生許多不必要的糾紛。通俗地說,既然雙方都沒有簽訂勞動合同的意識,那麼,《勞動合同法》中規定再多勞動者的權利,也沒有實際意義。
要想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必須首先提高法律的可操作性,必須規定勞動「前合同義務」,為簽訂勞動合同掃清障礙,確保《勞動合同法》能夠貫徹落實。如果不解決勞動合同簽訂所面臨的社會問題,而只在勞動權利義務方面做文章,那麼,中國的《勞動合同法》仍然無法跳出傳統的窠臼,勞動者的合法權益仍然得不到切實的保障。
其次,政府義務「市場化」現象十分嚴重。按照憲法和法律的規定,政府財政收入的絕大部分應當用來提高整個社會的保障水平,通過教育、職業培訓等手段,不斷提高勞動者的競爭能力和職業素質。但是改革開放以後,絕大多數地方政府財政主要用來促進經濟建設,投資興建各類企業;更糟糕的是,由於中國的教育成本不斷增加,大學畢業生為了盡快收回教育投資,畢業以後紛紛選擇待遇較好的企業工作,而那些本來就難以吸引高素質勞動力的企業面臨越來越大的競爭壓力。這種政府培訓義務的「市場化」,不但導致整個社會勞動力資源出現兩極分化的現象,而且使得許多用工單位人為地增加了用工成本,降低了市場競爭的能力。《勞動合同法》(草案)不但沒有強調政府的義務,特別是在教育和培訓方面的義務,反而將憲法和其他法律所規定的政府義務轉嫁給用工單位,這樣一來,用工單位當然會表示不滿。如果不明確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在勞動合同關系中所扮演的角色,強化政府的職能,而試圖通過法律在勞動者與用工單位之間建立權利義務平衡關系,必然會引發各種各樣的矛盾。
正確的做法是,在《勞動合同法》中專門辟出一章,規定政府在勞動合同法律關系中的義務,將政府視為是獨立的法律關系當事人,而不僅僅是勞動合同管理者或者仲裁人,通過強化政府在勞動合同關系中應當承擔的法定義務,譬如上崗前培訓、提供必要的教育資源等,實現勞動權利義務的平衡。
第三,沒有考慮到市場經濟條件下用工形式的多樣化,在立法上抱殘守缺。比如我國溫州地區和珠江三角洲許多企業仍然採用計件工資制。《勞動合同法》(草案)過分強調簽訂勞動合同的形式,而沒有注意到這種傳統的用工方式,沒有採取措施通過法律保護弱勢群體的切身利益。
當然,從法律上來說,加工承攬合同與勞動合同具有本質的區別。但從保護勞動者的切身利益出發,必須在兩種合同之間找到共同的法律規范,防止部分加工企業通過改變合同的性質,規避國家現行的法律。
同樣道理,在實行全員持股的企業,勞動者的保護需要新的法律規范。如果因為勞動者同時也是企業的股東,而疏於對其保護,那麼,《勞動合同法》就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勞動合同法》(草案)沒有觸及到此類問題,沒有在廣泛調研的基礎上,制定科學的規范,這就為未來產生問題埋下了伏筆。立法機關應當未雨綢繆,盡可能地考慮到現實生活中可能出現的種種問題,不能顧此失彼,弱化法律的作用。
第四,沒有明確勞動者的基本保障條款,法律重點不突出。勞動者基本權利保護制度就是最低工資制,至於是否簽訂合同,只是形式上的要求。如果不堅持最低工資制,而只是在合同形式方面做文章,那麼,《勞動合同法》毫無意義。
關於是否應該制定最低工資制,學術界確實存在著不同的意見。有些學者認為制定最低工資制以後,可能會提高用工單位的生產成本,用工單位會採取各種措施減少就業崗位,而這樣一來,又會造成大量的失業人群。其實,企業是當事人之間簽訂的契約,它必須受制於整個社會的大契約,如果不能通過最低工資制,保護公民憲法上的基本權利,那麼,整個社會將處於失衡狀態,企業的生存環境就會面臨危機。
回答者:阿甘·肖恩克 - 助理 二級 12-11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