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合同法釋義51

合同法釋義51

發布時間: 2022-03-08 04:14:44

A. 合同法全文司法解釋

合同法51條,是權利人對無處分權的人所作的表見代理行為進行追認的內容。而合同法第49條和50條,講的都是當相對人不知道行為人的行為超出許可權或者相對人相信行為人有代理權的,行為人的代理行為視為有效。

B. 合同法解釋二15條的內容,舉例說明

勞動法司法解釋】合同法司法解釋(二)第十五條解釋:【多重買賣合同的買受人(不能取得標的物所有權的)違約責任請求權】
第十五條出賣人就同一標的物訂立多重買賣合同,合同均不具有合同法第五十二條規定的無效情形,買受人因不能按照合同約定取得標的物所有權,請求追究出賣人違約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條文主旨】
本條是關於多重買賣合同的買受人(不能取得標的物所有權的)違約責任請求權的解釋。
【條文理解】
多重買賣合同,又稱一物數賣合同,或者一物多賣合同,即出賣人就同一標的物訂立數個買賣合同,分別出售給數個買受人。在出賣人一物多賣時,不能取得標的物所有權的買受人能否要求出賣人承擔違約責任?這涉及一物多賣時多個買賣合同的效力和買受人的債法救濟等問題,這些問題又和物權變動模式的立法規定直接相關。掌握本條規定,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理解:
一、多重買賣合同的效力問題
在一物多賣時,只能有一個合同的當事人取得合同標的物的所有權。在此情形下,其他沒有達到物權變動效果的買賣合同的效力如何?這涉及物權變動模式的立法規定問題。大陸法系國家,比較有代表性的物權變動模式有三種:以《法國民法典》為代表的債權意思主義的物權變動模式;以《德國民法典》為代表的物權形式主義的物權變動模式;以《奧地利民法典》代表的債權形式主義的物權變動模式。通說認為,根據《民法通則》第72條、《合同法》第133條、《物權法》第9條和第23條的規定,我國現行法律關於物權變動模式採取的是債權形式主義的物權變動模式。即物權發生變動時,除了當事人之間簽訂債權合同之外,還需要履行登記或者交付的法定方式。該模式的特點為:第一,基於法律行為轉移物權,事先需要有當事人之間的合意,合意是依法律行為變動物權的基礎。但此種合意不是所謂的物權合同,而是債權合意,即當事人是否設定物權以及物權內容等方面達成的協議。第二,在合意基礎上,還需要履行一定的公示方法(登記或者交付)才能達到物權變動的效果。第三,該模式區分債權變動與物權變動的法律事實基礎,認為當事人之間生效的債權合同僅能引起債權變動的法律效果。生效的債權合同結合交付或者登記手續的辦理,方能發生物權變動的法律效果。因此,債權合同的效力是獨立的,是否登記或者交付,影響到物權變動的效果,但對債權合同的效力不產生影響,對債權合同效力的判斷法律依據是《合同法》第52條等相關規定。對此,《物權法》第15條規定:「當事人之間訂立有關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不動產物權的合同,除法律另有規定或者合同另有約定外,自合同成立時生效;未辦理物權登記的,不影響合同效力。」該原則統稱為不動產物權變動的原因與結果的區分原則。
在債權形式主義物權變動模式之下,當出賣人與第一買受人訂立買賣合同後,如標的物未交付(動產)或未辦理過戶登記手續(不動產),標的物的所有權就不發生轉移。在此情形下,出賣人再與後續買受人訂立買賣合同,由於出賣人此時出賣的仍為其享有所有權的標的物,只要不具有《合同法》第52條規定的無效情形,出賣人此後所訂立的數個買賣合同應為有效的買賣合同。
假若出賣人與第一買受人訂立買賣合同後,即將標的物交付(動產)或為其辦理過戶登記手續,出賣人事後再與後續買受人訂立買賣合同,在此情形下,由於出賣人已非該標的物的所有權人,後續的買賣合同實為出賣他人之物的買賣合同。對於出賣他人之物的買賣合同的效力,素有爭議:一為無效說。該說認為《合同法》第132條第1款「出賣的標的物,應當屬於出賣人所有或者出賣人有權處分」的規定屬強制性規定,依據《合同法》第52條第(5)項的規定,違反強制性規范的合同為無效合同。二為效力待定說。該說認為出賣他人之物的買賣合同即屬於《合同法》第51條所規定的無權處分合同,依據該條規定:「無處分權的人處分他人財產,經權利人追認或者無處分權的人訂立合同後取得財產權利的,該合同有效。」三為有效說。該說認為在債權形式主義物權變動模式之下,債權合同的效力是獨立存在的,物權沒有發生變動,並不影響債權合同的效力,只要不具有《合同法》第52條規定的無效情形,後續買賣合同應為有效。該說為通說。

C. 合同法 51條 擔保法解釋 54條 有矛盾嗎

法律條文中很多都抄有類似的襲問題。不過可以這樣理解:

51條是效力待定的合同。同時,該條還有一個後續的條款,如果當事人知道無權處分的第三人訂立合同處分財產,則該種情形下,合同依舊成立。

而54條針對的是共有財產,共有人對處分財產並非完全沒有權利。在新的《物權法》頒布後,抵押是否有效以登記為准,所以該問題已經不是問題了。

D. 合同法解釋三第三條如何解讀

第三條 平等原則
合同當事人的法律地位平等,一方不得將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另一方。

E. 買賣合同解釋第三條和合同法51條怎麼區分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買賣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第三條:
當事人一版方以出賣人在締約時對標的權物沒有所有權或者處分權為由主張合同無效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出賣人因未取得所有權或者處分權致使標的物所有權不能轉移,買受人要求出賣人承擔違約責任或者要求解除合同並主張損害賠償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51條:
無處分權的人處分他人財產,經權利人追認或者無處分權的人訂立合同後取得處分權的,該合同有效。
買賣合同司法解釋第三條規定確立了無處分權人訂立的合同,不應其無處分權而無效的裁判規則。而合同法51條是對無權處分合同的效力的規定。

F. 《勞動合同法》第九十六條的具體解釋

《勞動合同法》第九十六條內容如下:
第九十六條事業單位與實行聘用制的工作人員訂立、履行、變更、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法律、行政法規或者國務院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未作規定的,依照本法有關規定執行。

【解釋】本條是關於事業單位聘用制的工作人員的規定。
一、我國事業單位用人制度的基本情況
事業單位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組織。所謂事業單位,是指為了社會公益目的,由國家機關舉辦或者其他組織利用國有資產舉辦的,從事教育、科技、文化、衛生等活動的社會服務組織。國家通過編制管理實現對事業單位人員的配置和調控。按照國家財政撥款的多少,可以將事業單位分為三種:全額撥款的事業單位、差額撥款的事業單位和自收自支的事業單位。我國事業單位數量眾多,類型不一,隊伍龐大。截至2006年底,全國事業單位總計126萬個,涉及教育、衛生、農業、文化、科研等多個領域,職工人數近3035萬,其中正式職工2923萬(包括原固定職工和使用期限在一年以上的合同制職工)。職工人數中教育業佔51. 3%,衛生業佔14.3%,農業佔9.5%,文化業佔5.1%,科研佔2.4%。長期以來,我國的事業單位實行的是一套不同於企業,近似於國家機關的人事管理制度。改革開放以後,國家在企業推行勞動合同制度,對國家機關公務員的管理通過立法加以規范,事業單位的人事制度仍在原來制度的基礎上運行,改革進展緩慢。為了轉換事業單位用人機制,就要加快推進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2002年7月6日,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人事部《關於在事業單位試行人員聘用制度意見》的通知,要求事業單位除按照國家公務員制度進行人事管理的以及轉制為企業的以外,都要逐步試行人員聘用制度。到2006年底,事業單位實行聘用合同的人員1700多萬,約占總人數的51%。
國家對事業單位實行編制管理,按照編制核算撥款的數額。目前事業單位編制都是多年前核定的,編制基數多年不變,不能滿足事業單位不斷發展的需要。在編制滿額的情況下,各事業單位只好大量擴充編外人員和其他人員,這樣造成事業單位人員結構復雜,人事管理分割。事業單位人員結構,歸納起來分為三類:第一類是編制內聘用人員,包括簽訂聘用合同的編制內聘用人員和無須簽訂聘用合同的編制內聘用人員;第二類是編制外人員,包括檔案內部管理的編外人員和檔案外部管理的編外人員,編外人員一般實行企業化管理,與事業單位簽訂勞動合同;第三類是勞務派遣人員,是通過勞務派遣形式招用的。
二、事業單位人員如何適用本法
事業單位人員是否應當納入本法進行調整,是立法中爭論比較大的一個問題。反對的意見提出,聘用合同與勞動合同有本質的區別,不應當納入勞動合同法調整。從目前我國事業單位改革的發展趨勢看,履行公共管理職能的事業單位要變成行政機關,從事經營的事業單位要回歸企業,從事公共服務的如教育、衛生、文化、科研等事業單位,還要保留公共服務的職能,按照事業單位進行管理。事業單位有編制、有財政撥款,內部管理機制與企業也不一樣,事業單位聘用合同在合同期限、試用期、加班費、工資、福利、保險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殊性,都與企業不同,它與國家機關比較近似。事業單位實行聘用制,只是要比公務員要有一點靈活性,但不是完全推向市場。聘用制合同與勞動合同的性質不一樣,調整的手段也不一樣。如果將事業單位也納入勞動合同法管理,將比較難以處理好本法與事業單位改革和社會保障體系完善之間的銜接,並可能產生其他新的社會問題和矛盾,會引起事業單位管理的混亂,出現不安定因素。處理事業單位的問題,應當循序漸進,把管理體制理順後,再對事業單位人事制度進行立法。這樣比較妥當。贊成將聘用合同納入本法調整的意見認為,長期以來,我國人事制度是由政策和行政文件相結合建立起來的,調整人事關系幾乎沒有一個完整的法律規范性文件。1994年勞動法頒布時,企業的勞動關系由勞動法調整,對事業單位職工是參照公務員管理體制進行管理。公務員法出台後,公務員法將事業單位的工作人員排除在適用范圍之外,事業單位工作人員不能參照公務員法,如果也不適用勞動合同法,那麼,對事業單位人員的權利保護缺乏法律依據。聘用合同與勞動合同雖然有不同的地方,但本質上並無區別,不應存在兩種合同制度,不應當兩個部門管就變成兩個性質的合同,將聘用合同納入勞動合同法的適用范圍,解決事業單位人員實體權利保護無法可依的局面,有利於事業單位勞動關系的法制化和規范化,有利於保護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的合法權利,有利於促進我國事業單位的改革。
考慮到目前事業單位正處於改革過程中,用人制度的情況比較復雜,事業單位的聘用合同具體特殊性和復雜性,將事業單位實行聘用制工作人員納入本法調整需要慎重。同時,考慮到事業單位中實行聘用制的工作人員如不納入本法調整,將缺乏實體法依據,其合法權益得不到有效保護。因此,本法第二條關於勞動合同法的調整范圍維持了勞動法第二條第二款的表述,另外在本條中規定:「事業單位與實行聘用制的工作人員訂立、履行、變更、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法律、行政法規以及國務院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未作規定的,依照本法有關規定執行。」對事業單位聘用制工作人員的勞動合同如何適用本法做出特別規定。這樣規定,既解決了本法與現行的事業單位人事管理制度的銜接,解決了事業單位聘用合同無法可依的局面,也為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留下空間。

G. 買賣合同解釋第三條和 合同法51條怎麼區分啊..

您好,《買復賣合同解釋》第3條規定製的意思是:若無其他效力瑕疵,因無權處分訂立的買賣合同有效,但是(即使動產已經交付或者不動產已經辦理過戶登記)所有權變動的效果效力未定(所有權人追認或者無權處分取得處分權的,所有權發生移轉;否則,所有權不能發生移轉),但善意取得除外。
這是對《合同法》第51條規則的修改。是《物權法》第15條規定的區分原則的延伸與擴展。

H. 新的《勞動合同法》條文解釋

1.什麼是勞動合同?

勞動合同,是指勞動者同企業、國家機關、事業單位、民辦非企業單位、個體經濟組織等用人單位之間訂立的明確雙方權利和義務的協議。

2.哪些單位及其勞動者適用《勞動合同法》?

根據《勞動合同法》第二條的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企業、個體經濟組織、民辦非企業單位等組織與勞動者建立勞動關系,訂立、履行、變更、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適用本法。民辦非企業單位等組織包括民辦非企業單位、基金會、合夥合作律師事務所等組織。國家機關、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與其建立勞動關系的勞動者,訂立、履行、變更、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依照本法執行。

3.《勞動合同法》自什麼時候起施行?

《勞動合同法》第九十八條規定,本法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

4.用人單位規章制度對勞動者有約束力嗎?

用人單位依照法定程序制定、內容不違反法律法規並向本單位職工公示使其知悉的規章制度,對本單位以及本單位的勞動者具有約束力,本單位以及本單位勞動者應當遵守。

5.直接涉及勞動者切身利益的規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項指的是哪些事項?

根據《勞動合同法》第四條的規定,直接涉及勞動者切身利益的規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項是指有關勞動報酬、工作時間、休息休假、勞動安全衛生、保險福利、職工培訓、勞動紀律以及勞動定額管理等事項。

6.勞動關系從何時建立?

根據《勞動合同法》第七條、第十條規定,用人單位自用工之日起即與勞動者建立勞動關系。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在用工前訂立勞動合同的,勞動關系自用工之日起建立。根據以上規定,即使用人單位沒有與勞動者訂立勞動合同,只要用人單位對該勞動者存在用工行為,則雙方之間就建立了勞動關系,勞動者就享有勞動法律、法規規定的權利。

7.用人單位可以扣押勞動者的身份證等證件嗎?

根據《勞動合同法》第九條規定,用人單位招用勞動者,不得扣押勞動者的居民身份證和其他證件。其他證件包括學歷證書、畢業證書、職業資格證書等。

8.建立勞動關系應當以什麼形式訂立勞動合同?

根據《勞動合同法》第十條的規定,建立勞動關系,應當訂立書面勞動合同。

9.建立勞動關系後,最遲應該在多長時間內訂立書面勞動合同?

根據《勞動合同法》第十條的規定,已建立勞動關系,未同時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應當自用工之日起1個月內訂立書面勞動合同。也就是說,法律提倡用人單位在建立勞動關系之日即用工之日就與勞動者訂立書面勞動合同,但是如果用人單位沒有在建立勞動關系之日與勞動者訂立書面勞動合同,只要在自用工之日起1個月內訂立了書面勞動合同的,就不屬於違法行為。

10.勞動合同可以任意解除嗎?

根據《勞動合同法》第四章的規定,解除勞動合同必須符合法定情形,不可以任意解除勞動合同。

11.勞動合同的解除分為哪幾種情況?

根據《勞動合同法》第四章的規定,勞動合同的解除分為三種,即雙方協商解除勞動合同、勞動者單方解除勞動合同和用人單位單方解除勞動合同。

12.在什麼情形下,勞動合同終止?

根據《勞動合同法》第四十四條的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勞動合同終止:(1)勞動合同期滿的;(2)勞動者開始依法享受基本養老保險待遇的;(3)勞動者死亡,或者被人民法院宣告死亡或者宣告失蹤的;(4)用人單位被依法宣告破產的;(5)用人單位被吊銷營業執照、責令關閉、撤銷或者用人單位決定提前解散的;(6)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情形。

13.勞動合同終止的,用人單位是否支付經濟補償?

根據《勞動合同法》第四十六條的規定,除用人單位維持或者提高勞動合同約定條件續訂勞動合同,勞動者不同意續訂勞動合同的情形外,用人單位依照本法第四十四條第一項規定終止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用人單位被依法宣告破產或者用人單位被吊銷營業執照、責令關閉、撤銷或者用人單位決定提前解散而終止勞動合同的,用人單位應當向勞動者支付經濟補償。

14.用人單位違法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的,應當怎麼處理?

根據《勞動合同法》第四十八條、第八十七條的規定,用人單位違法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勞動者要求繼續履行勞動合同的,用人單位應當繼續履行;勞動者不要求繼續履行勞動合同或者勞動合同已經不能繼續履行的,用人單位應當依照經濟補償標準的兩倍向勞動者支付賠償金。

15.什麼是勞務派遣?

勞務派遣,是指勞務派遣單位與被派遣勞動者訂立勞動合同後,將該勞動者派遣到用工單位從事勞動的一種特殊的用工形式。在這種特殊用工形式下,勞務派遣單位與被派遣勞動者建立勞動關系,但不用工,即不直接管理和指揮勞動者從事勞動;用工單位直接管理和指揮勞動者從事勞動,但是與勞動者之間不建立勞動關系。

16.非全日制用工情況下勞動合同何時終止?

非全日制用工情況下,雙方當事人任何一方都可以隨時通知對方終止用工。

I. 合同法第51條解釋

例如甲將某種物品寄存在乙處,乙以較高的價格出售給他人,並將獲得的價款交給了版甲,甲認為此種處分權對其有利,並承認了該行為,這里的無處分權人是乙,但是他訂立的合同是處於效力待定然後取得處分權的情況不就是權利人追認么?那為什麼又用一個:「或」呢?這么說不是重復么?

無權處分的本質就是處分人在無權處分的情況下處分他人財產,從而侵害了他人的財產權。如果處分人在合同訂立後取得財產權利或者取得了對財產的處分權,就可以消除無權處分的狀態,從而使合同產生效力。例如兒子未徵得同意的情況下將父親的房子出售,就屬於「無處分權的人處分他人財產」,在合同簽訂後,他父親去世,兒子繼承了父親的房產,那麼就是「訂立合同後取得處分權」,該合同有效。

J.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買賣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第三條理解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買賣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

第三條 當事人一方以出賣人在締約時對標的物沒有所有權或者處分權為由主張合同無效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出賣人因未取得所有權或者處分權致使標的物所有權不能轉移,買受人要求出賣人承擔違約責任或者要求解除合同並主張損害賠償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該條司法解釋條款,其實是針對出賣人的「一物二賣」行為,而又簽訂多份買賣合同,對於各個買受人所簽訂的買賣合同均認可其有效。但由於標的物只有一個,因此對於其他最終沒有買到標的物的買受人,該條文是對其合法權益的一種保護。

但是,按照法律上規定的取得順序,其他買受人最終也只能獲得的是違約賠償或損失賠償,至於要求繼續履行買賣合同,則法院一般根據《物權法》相關規定,不會予以支持。

(10)合同法釋義51擴展閱讀:

案例:

2013年上海市青浦區人民法院就審理了一個相關案件:原告楊某某與被告王某某在2012年2月簽訂了《居間合同(出售)》一份,約定被告自願向原告轉讓其於2010年舊房拆遷所獲得的拆遷安置房一套。

簽合同當日,原告即付清了全部房價款,一周後被告王某某將該房屋交付原告使用,原告楊某某遂對房屋進行了裝修,裝修完畢,原告便搬入居住。

2012年8月,第三人季某某自稱同樣與被告簽訂了房屋買賣合同,被告已向其轉讓該房屋,並以此為由,強行搬入該房屋居住,遂與原告產生糾紛。

為此,原告訴至法院,請求判令:

一、依法確認原、被告簽訂的《房屋買賣合同》有效;

二、被告協助原告辦理系爭房屋的過戶手續。

對此,第三人季某某稱自己與被告簽訂購房合同在先,並也付清了全部房價款,因此原、被告之間簽訂的合同是無效的,據此向法院提出如下訴請:

一、依法確認第三人與被告簽訂的關於系爭房屋的買賣協議書有效。

二、被告協助第三人辦理系爭房屋的過戶手續;

三、原告立即搬離系爭房屋。

法院經審理查明,本案中,原告與被告簽訂的《居間合同(出售)》,以及第三人與被告簽訂《協議書》均系雙方真實意思表示,亦不違反法律法規的強制性規定,均為有效。被告存在"一房二賣"的主觀惡意。

其次,雖然第三人與被告簽訂合同在先,但原告自2012年3月即開始佔有、使用了系爭房屋,並對房屋進行了裝修,且已支付了水、電、煤等費用。現系爭房屋已由原告在先實際佔有,故第三人與被告簽訂的合同已不具備實際履行條件。

據此最終法院判決:

一、確認原告楊某某與被告王某某簽訂的 《居間合同 (出售)》有效;

二、確認第三人季某某與被告王某某簽訂的《協議書》有效;

三、駁回原告楊某某的其餘訴訟請求;四、駁回第三人季某某的其餘訴訟請求。

熱點內容
合同法不規范建議有哪些 發布:2025-07-08 12:34:49 瀏覽:996
lol皮城執法官的大可以打斷嗎 發布:2025-07-08 12:34:41 瀏覽:35
關於行政法案例 發布:2025-07-08 12:29:52 瀏覽:988
付房定金的收據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5-07-08 12:26:23 瀏覽:688
溫州醫科大學司法鑒定中心 發布:2025-07-08 12:18:17 瀏覽:245
封建王朝道德 發布:2025-07-08 12:18:08 瀏覽:779
上海政法學院公示 發布:2025-07-08 12:09:38 瀏覽:950
誰制定教育法規 發布:2025-07-08 12:09:34 瀏覽:910
刑事訴訟法第32條第1款 發布:2025-07-08 12:07:56 瀏覽:681
皮城執法官蔚最新的皮膚 發布:2025-07-08 12:06:20 瀏覽: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