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案例分析
A. 經濟法案例分析題
消費者的定義:消費者為生活消費需要而購買、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務。但是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主要是自然人消費,單位組織購買自身消費的用品不屬於消費保護范圍。企業購買的非屬自身經營領域的產品,不能認定為消費者。機關團體為職工購買生活消費品作為福利發放的也不能成為消費者。但使用者可以作為消費者
B. 【經濟法案例分析】1.張某算不算《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所稱的「消費者」為什麼
答:.張某在此案件中屬於《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所稱的「消費者」。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一條「消費者為生活消費需要購買、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務,其權益受本法保護」的規定可以得知,消費者應該是為個人的目的購買或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務的社會成員。張某與甲賓館之間存在租房服務合同關系,張某在該合同中的權利為接受住宿等方面的服務。也可以從消費者的法律特徵方面進行分析:消費者的消費性質屬於生活消費;消費者的消費客體是商品和服務;消費者的消費方式包括購買、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務);消費者的主體包括公民個人和進行生活消費的單位。然後結合案例進行簡單說明一下。
2.人身權。一消費者在購買、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務時享有人身安全不受損害的權利,簡稱安全權。人身安全權在這里是指生命健康權不受損害,即享有保持身體各器官及其機能的完整以及生命不受危害的權利。賓館方提供住宿服務時,應當提供有安全保障的環境,本案當中由於賓館的安全保障制度以及保障措施不符合法律規定。
3.理由不成立。賓館應當承擔安全保障義務,即指經營者在經營場所對消費者、潛在的消費者或者其他進入服務場所的人之人身、財產安全依法承擔的安全保障義務。消除內部的不安全因素,為消費者創造一個安全的消費環境,外部不安全因素的防範,制止來自第三方對消費者的侵害
主要是指通過經營者工作人員的服務工作,照顧、保護消費者的人身、財產安全不至遭受來自外界、第三人的侵害。要求配備保安人員是一個硬體要素,而在這里要求保安人員在日常工作中認真執行任務,認真積極的履行保護義務,而在本案中賓館保安在第三人(犯罪行為人)七次踩點時都未引起注意,顯然存在過錯。
4.《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確立了經營者的安全保障義務,明確了安全保障義務人的義務范圍和責任界限。消費者在購買、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務時,既可能人身權受到侵害,也可能財產權受到侵害。人身權受到的侵害,包括生命健康權,人格方面的姓名權、名譽權、榮譽權等受到侵害。財產損害,包括財產上的直接損失和間接損失。直接損失,指現有財產上的損失,如財物被毀損,傷殘後花用的醫葯費等。間接損失,指可以得到的利益沒有得到,如因侵害住院而減少的勞動收入或傷殘後喪失勞動能力而得不到勞動報酬等。
C. 經濟法學的案例分析題
(1)本案應當適用何種法律?其依據是什麼?
民事責任主要適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
第二十二條版 經營者應當保證在權正常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務的情況下其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務應當具有的質量、性能、用途和有效斯限;
第四十四條 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造成消費者財產損害的,應當按照消費者的要求,以修理、重作、更換、退貨、補足商品數量、退還貨款和服務費用或者賠償損失等方式承擔民事責任。
行政責任主要適用《產品質量法》:
第五十條 在產品中摻雜、摻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產品冒充合格產品的,責令停止生產、銷售,沒收違法生產、銷售的產品,並處違法生產、銷售產品貨值金額百分之五十以上三倍以下的罰款;有違法所得的,並處沒收違法所得;情節嚴重的,吊銷營業執照;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2)對於農民提出的雙倍賠償的請求法院是否應當支持?
如果以購買農葯的價款的2倍,可以支持,或者以實際損失要求賠償,但不能以實際損失的2倍要求賠償。由於2倍價款明顯低於農民的實際損失,所以還是建議採取賠償損失的方式比較合適。
D. 經濟法概論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題
傢具店違反了提復供商品真實制信息的義務,經營者說該傢具材質由美國進口,但並未解釋其材料加工是否由美國材料支撐,因此導購員說得模稜兩可;經營者應該對提供的產品有質量保證和瑕疵擔保的義務;經營者應該履行實行「三包」的義務。
傢具店侵犯了消費者的知情權
傢具店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欺詐消費者的嫌疑。
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49條規定:「經營者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務有欺詐行為的,應當按照消費者的要求增加賠償其受到的損失,增加賠償的金額為消費者購買商品價款或費用的一倍。」
E. 經濟法,案例分析,要求200字以上
車站的做法是違法的。車站與旅客交易時,違背了自願原則。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十條規定:消費者享有公平交易的權利。消費者在購買商品或者接受服務時,有權獲得質量保障、價格合理、計量正確等公平交易條件,有權拒絕經營者的強制交易行為。
首先,汽車站出票出發票的這種行為是違法的。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規定,消費者享有自主選擇商品或服務的權利,有權自主選擇商品品種或者服務方式,自主決定購買或者不購買任何一種商品,接受或不接受任何一種服務。此外,法律還規定,消費者享有公平交易的權利。消費者在購買商品或者接受服務時,有權拒絕經營者的強制交易行為。
根據上述法律規定,你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決定是否購買汽車站提供的人身保險,任何人無權干涉。汽車站在你不知情的情況下,為你購買了人身保險,你當然有權拒絕。在你拒絕購買保險後,汽車站又以保單已打出來、無法退掉為由強制你購買,屬於強制交易行為,侵犯了你作為消費者的公平交易權和自主選擇權。
另外,需要提醒的是,其實這種1元的人身意外傷害保險,在實踐中理賠難度很大。根據我國《保險法》的相關規定,保險合同應當載明保險人、被保險人、受益人的名稱和住所等信息,在發生意外後,保險公司就會根據這些信息向被保險人或受益人給予賠償。而我們知道,在汽車站購買車票時,乘客是不需要提供相關身份證明的,因此,在汽車站所購買的1元保險單上不可能有被保險人、受益人姓名和住所等信息,一旦出險,乘客將面臨繁瑣的取證環節,理賠難度很大,最後的結果很可能會使乘客陷入「購買易,理賠難」的尷尬境地,很難真正起到保障作用。
F. 經濟法案例分析題,求解,越詳細越好
被告贈送電飯煲是一種附義務的贈與,贈與的財產有瑕疵,造成受贈人損害的,贈與人應當承擔賠償責任。《合同法》第191條:「贈與的財產有瑕疵的,贈與人不承擔責任。附義務的贈與,贈與的財產有瑕疵的,贈與人在附義務的限度內承擔與出賣人相同的責任」。由於被告提供的贈品-電飯煲質量不合格,導致原告在使用過程中,因電飯煲漏電被電擊傷,被告應承擔賠償責任。此外,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和產品質量法均規定消費者具有安全權,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存在缺陷的,應當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和其他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承擔民事責任。2、不成立,本案被告是銷售者,消法規定,消費者或者其他受害人因商品缺陷造成人身、財產損害的,可以向銷售者要求賠償,也可以向生產者要求賠償。屬於生產者責任的,銷售者賠償後,有權向生產者追償,屬於銷售者責任的,生產者賠償後,有權向銷售者追償。3、本案應由被告承擔民事責任,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造成消費者或者其他受害人人身傷害的,應當支付醫療費、治療期間的護理費、因誤工減少的收入等費用,因為已經造成原告殘疾的,因此還應當支付原告殘疾者生活自助具費、生活補助費、殘疾賠償金以及由其撫養的人所必須的生活費等
G. 經濟法案例及分析
李某可以向商場索來賠。源
理由如下: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三十八條規定:「消費者在展銷會、租賃櫃台購買商品或者接受服務,其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的,可以向銷售者或者服務者要求賠償。展銷會結束或者櫃台租賃期滿後,也可以向展銷會的舉辦者、櫃台的出租者要求賠償。展銷會的舉辦者、櫃台的出租者賠償後,有權向銷售者或者服務者追償。」
根據以上規定,商場出租櫃台從事食品經營,因質量問題給消費者造成損害的,消費者有權向櫃台經營者和櫃台出租商主張損害賠償。
目前,出租櫃台經營權已成為本市大型商場經銷的重要手段。對商場與櫃台經營者之間的合同關系,消費者無從知悉,如商場以並非實際經營者為由進行抗辯,可能對消費者權益造成損害,因為櫃台實際經營者承擔風險能力和賠償能力相對較弱。而上述法律將櫃台經營者與出租者作捆綁規定,可以更好地保護消費者權益。
H. 經濟法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
法學本科教學大綱列入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經濟法。 「基金會是現在流行的理論是,經濟的法律,不僅包括反壟斷和反不正當競爭法,消費者保護法和勞動法更容易將社會法領域。
I. 經濟法案例分析
1.王某對購買的器械可否要求銷售者退貨?可否要求賠償損失?為什麼?
可以要求退貨。
根據《產品質量法》第28條規定:不具備產品應當具備的使用性能而事先未作說明的;銷售者應當負責修理、更換、退貨;給購買產品的用戶、消費者造成損失的,銷售者應當賠償損失。
2.劉某的2000元醫葯費應由誰承擔?為什麼?
超市負擔
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二十五條:「經營者不得對消費者進行侮辱、誹謗,不得搜查消費者的身體及其攜帶的物品,不得侵犯消費者的人身自由。」
第四十三條:「經營者違反本法第二十五條規定,侵害消費者的人格尊嚴或者侵犯消費者人身自由的,應當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並賠償損失。」
3.超市門口貼的警示標語具有法律效力?為什麼?
無效
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二十四條:「經營者不得以格式合同、通知、聲明、店堂告示等方式作出對消費者不公平、不合理的規定,或者減輕、免除其損害消費者合法權益應當承擔的民事責任。格式合同、通知、聲明、店堂告示等含有前款所列內容的,其內容無效。」
4.王某劉某與超市的糾紛可以通過哪些途徑解決?
解決爭議或糾紛的途徑有5種,可以一次採取:
1)與經營者協商和解;
2)請求消費者協會調解;
3)向有關部門申訴;
4)根據與經營者達成的仲裁協議提請仲裁機構仲裁;
5)向人法院訴訟;
J. 日常生活中違反經濟法的案例有哪些詳細一點的例子,最好有法律的分析。
1、「鮑師傅」商標侵權糾紛案
鮑才勝公司成立於2015年月4日,經營范圍包括餐飲管理、酒店管理、組織文化藝術交流活動等。2014年9月28日,彭某麗申請注冊了第12484211號「鮑師傅」文字商標,核定使用在「糕點、蛋糕、麵包、餅干」等第30類商品上。2017年3月20日,彭某麗將上述商標依法轉讓給鮑才勝公司,至此鮑才勝公司成為該商標的權利人。
分析:
法院結合在案證據經審理認為,鮑才勝公司系「鮑師傅」注冊商標的商標權人,其注冊商標專用權依法受法律保護。就17899179號注冊商標而言,盡管該商標核定使用商品范圍包含第30類中的麵包,但該注冊商標為圖形商標,不包括任何漢字,緣朵飲品店不能以此主張其有權在麵包、糕點等商品上使用「鮑師傅」文字。
就17899060注冊商標而言,該商標為圖文商標,其核定使用的商品范圍包括第32類的礦泉水、果汁等飲料,並不包含麵包、糕點商品。緣朵飲品店不能以此主張其有權在麵包、糕點等商品上使用「鮑師傅」文字。
就17899096號注冊商標而言,該商標核定使用范圍包括第43類的餐廳、餐館服務,但現有證據表明被告經營的涉案店鋪提供了麵包、糕點等商品的銷售,且麵包、糕點均是事先製作而陳列在櫃的,與通過及時製作加工、應消費者需求製作並提供食品、設施、消費場所的餐飲服務存在本質區別。
因此涉案標識使用范圍與易尚公司授權其使用的第17899096號核定使用的服務項目不一致。綜上,緣朵飲品店未規范使用易尚公司授權的注冊商標,其將涉案標識使用在其銷售的麵包、糕點上的行為落入鮑才勝公司涉案注冊商標權的保護范圍。
據此,蘇州工業園區法院作出一審判決,判令緣朵飲品店立即停止侵權行為,並賠償鮑才勝公司經濟損失及合理費用支出共計5萬元。
2、消費者權益保護案
近日,准格爾旗消費者協會接到投訴:消費者楊某在薛家灣某農機銷售處購買了一台拖拉機,在使用過程中一直出現高溫情況,幾次找商家處理,但始終解決未果,迫不得已,楊某到消費者協會尋求幫助。
處理結果:
准格爾旗消費者協會工作人員在接到投訴之後,立即聯系楊某了解具體情況,並且針對具體情況聯系商家進行核實,確認楊先生所投訴內容真實無誤,確實是商家商品有問題。經過幾次調解,最後達成一致協議,商家給楊某解決拖拉機高溫問題,如不能解決,商家更換發動機,如還未解決高溫問題,商家同意更換新的拖拉機。
案例解讀: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二十四條規定:
「經營者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務不符合質量要求的,消費者可以依照國家規定、當事人約定退貨,或者要求經營者履行更換、修理等義務。沒有國家規定和當事人約定的,消費者可以自收到商品之日起七日內退貨;
七日後符合法定解除合同條件的,消費者可以及時退貨,不符合法定解除合同條件的,可以要求經營者履行更換、修理等義務。依照前款規定進行退貨、更換、修理的,經營者應當承擔運輸等必要費用。」
第四十八條規定:
「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本法另有規定外,應當依照其他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承擔民事責任:(一)商品或者服務存在缺陷的;(二)對消費者提出的修理、重作、更換、退貨、補足商品數量、退還貨款和服務費用或者賠償損失的要求,故意拖延或者無理拒絕的。」
案例中,因商家商品本身存在問題,所以楊某可以依照國家規定,要求商家履行更換、修理等義務。
3、中介敲詐案
2018年4月1日,北京市消費者劉先生通過北京市「我愛我家」在西城區四合上院小區租下了一間房屋。據介紹,該房屋是由我愛我家從原房東處包來後,再租給劉先生的。月租金12000元,雙方簽訂1年合同,「我愛我家」收取了相當於1個月房租的中介費。
一年後,劉先生想續租,但被告知房租上漲至12500元/月。
劉先生對租金上漲的問題也沒有太計較。而在劉先生打算交錢時他發現,費用裡面又多出來12500元!一問才知,「如續租還需再繳納一遍中介費」。劉先生一算,這相當於每月多出1000多元租金。
「我愛我家的做法涉嫌利用格式合同,加重劉先生的義務。」
北京市智舟律師事務所律師韓續認為,《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二十六條規定:
「經營者不得以格式條款、通知、聲明、店堂告示等方式,做出排除或者限制消費者權利、減輕或者免除經營者責任、加重消費者責任等對消費者不公平、不合理的規定,不得利用格式條款並藉助技術手段強制交易。格式條款、通知、聲明、店堂告示等含有前款所列內容的,其內容無效。」
中介市場魚龍混雜,盡管監管部門一直在管理,但是仍然有一些中介機構,未提供居間服務,卻在合同中私自標注「中介服務」,強迫消費者繳納中介費,如遭拒,則採取斷水斷電或者強迫換鎖等威脅手段,情節嚴重的已經屬於是一種假借中介服務為名實施的侵犯被害人財產所有權的敲詐勒索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