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與我法父與子
1. 法律上是否可以解除父子關系
不可以。法律似乎並無明文規定,但諸如以登報或者其他方式發布所謂「斷絕親生父子關系」的聲明,是沒有任何法律效應的。
首先,這樣的行為有背社會公義和道德。
其次,在法律層面,父與子是兩個各自獨立主體,既不牽扯財產關系,也不牽扯債務關系,父、子,各自的財產是相互獨立的,各自擁有處置權、各自對各自的債務負責。這其中並沒有自然的連帶、擔保等關系。
第三,親生父子關系屬於事實關系,不能自認解除,是無法改變的即存關系,而且一方不履行義務,並不妨礙對另一方的權利,也就是說,兒子有贍養父親的義務,父親有撫育兒子的義務。
如果認為對方沒能盡到義務,甚至虐待等,可以通過法律強制手段解決,但一般不論判決結果,雙方的義務是不可免除的,直白點說,不論父親如何讓對兒子,當父親在必要時,兒子還是須承擔起贍養的責任,反過來也一樣。
也有特殊情況,比如虐待,法官有可能會認為雙方不適合共同生活,需要部分改變雙方關系現狀,比如分居、或者將父親、兒子送到社會公益機構暫居等,但需要一方負擔的費用等義務,還是不能免除的。
即便雙方的行為涉及了犯罪,一方被收監等法律措施懲處,理論上,另一方還是需要去探視的。
(1)社會與我法父與子擴展閱讀
現實中還有一種通過法律定義的父子關系,比如被拐賣的兒童,找不到親生父母,民政、公安等部門是可以為其找到一個合適的家庭,並辦理收養等手續,在某些情況下,如果雙方關系破裂,可以解除關系。
現行法律也規定,收養人在被收養人成年以前,不得解除收養關系,但收養人、送養人雙方協議解除的除外,養子女年滿十周歲以上的,應當徵得本人同意。
養父母與成年養子女關系惡化、無法共同生活的,可以協議解除收養關系。不能達成協議的,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
再比如繼父等這樣依託其他關系而產生的關系,某些情況下,也是可以解除的,也會隨著其他關系的解除而自然解除;但如果雙方因長期共同生活,已經形成了撫養教育關系的事實,通常不認為會自然解除。
2. 在《父與子》中我知道了——
這個問題涉及到《父與子》這部書的主題,有關的介紹如下:
本書是俄國作家屠格涅夫的代表作。小說反映的主題是父輩與子輩之間的沖突。主人公巴扎羅夫代表的是激進的平民知識分子,而巴威爾和尼古拉則代表的是保守的自由主義貴族。兩代人之間就如何對待貴族文化遺產、藝術與科學,人的行為准則、道德標准,社會與教育,個人的社會責任等問題各抒己見,他們之間的分歧和對立反映了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是不可阻擋的歷史趨勢。
3. 《父與子》給我的啟示
《父與子》的啟示:
1、給孩子三分鍾的時間,進入情境聽孩子說。
2、如果你沒有給孩子解釋的機會,上來就不分青紅皂白的責備,傷得不僅僅是孩子的自尊還有彼此間的那份感情。
3、因為聽他訴說,跟著進入他所在的情境,你就會覺得一切都是那麼的合理,只是孩子還小,沒有把握好度,其實往往孩子自己說完的時候他也知道自己錯了,你在給與合適的指導就很好了。
4、與其因最好的期盼造成最大的失望,不如用最壞的打算引來意外的驚喜。
(3)社會與我法父與子擴展閱讀:
作品影響
1、父親和兒子的故事貼近人們的日常生活,所表現的內容又是人類最無私的親情,所以《父與子》才會歷經七十餘年而不衰,流傳范圍也越來越廣。戰後《父與子》集出版,在德國家喻戶曉,並且贏得了世界范圍內的讀者們的喜愛,被譽為是德國幽默的象徵,享有極高的藝術評價。
2、《父與子》漫畫成為世界漫畫史上重要的一章,這種父子間的溫情與幽默感染著每位讀者,歷久彌新。幽默漫畫《父與子》的出現為人們帶來了驚喜和快樂,受到了熱烈歡迎,並且在幾十年時間里一直受到人們的關注,被譽為德國幽默的象徵。
4. 《父與子》是誰的作品
屠格涅夫,19世紀俄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代表作有:小說《獵人日記》、《父與子》、《羅亭》等。
他出生於奧廖爾省一個貴族家庭。母親獨斷專橫,從小就目睹他家農奴的非人待遇,對農奴制產生厭惡。15歲時考入莫斯科大學語文系,後轉入彼得堡大學哲學系語文專業,以後又赴德國,攻讀哲學等課程。在歐洲,他受到盧梭等啟蒙思想的影響,與巴枯寧等人時有來往。在這個期間形成他的西歐派觀點。回到俄國後,在1842年底結識別林斯基,成為至交,他的反農奴制的態度更為堅決。早在大學時代他就曾嘗試寫詩。1843年他發表敘事詩《巴拉莎》,獲得別林斯基的贊許。同年他認識了法國女歌唱家維亞爾多夫人,此後終生眷戀她,甚至為她而僑居國外。特寫集《獵人筆記》(1847~1852)是屠格涅夫的成名之作,使他獲得作家的聲譽。同期他還寫了一些劇本,以《村居一月》最為有名。1856年第一部長篇小說《羅亭》問世,羅亭成為「多餘人」中最具光彩的形象。1859年發表的長篇小說《貴族之家》給他帶來第一流作家的聲望。以後他把目光轉向觀察新的社會典型,創作出刻畫「新人」形象的兩部長篇《前夜》(1860)和《父與子》(1862),其中《父與子》是他的代表作。 1867年發表長篇小說《煙》,通過男主人公在愛情生活上慘遭打擊的體驗,曲折地表達了作家在這個時期對社會政治運動所產生的悲觀情緒。最後一部長篇小說《處女地》(1877)反映了70年代民粹派到民間去的運動。此外,中、短篇小說的創作幾乎貫串在他一生的文學活動中,著名的有《木木》、《阿霞》、《初戀》、《春潮》等。《散文詩集》(1878~1882)是他最後一部作品,其中流露出作家多方面的思想和情感。
屠格涅夫被稱為「小說家中的小說家」。他的小說語言純凈優美,結構簡潔嚴密,擅長自然風景描寫,常用隱蔽手法描寫人物心理。作品充滿詩意的氛圍和淡淡的哀愁,給人無盡回味。
5. 有誰可以告訴我《父與子》的主題思想和啟示意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想法
名著《父與子》
作者:[俄]屠格涅夫
《父與子》描寫的是父輩與子輩沖突的主題。這一沖突在屠格涅夫筆下著上了時代的色彩。巴扎羅夫代表了19世紀60年代的年輕一代——激進的平民知識分子。而巴威爾和尼古拉則代表了保守的自由主義貴族的老一代人。當然,在對待年輕人的態度上,父輩中的人們態度各有不同,尼古拉比較溫和,希望理解子輩,想跟上時代,只是不太成功。巴威爾則固執己見,信奉貴族自由主義,對年輕人的反叛耿耿於懷。父與子的沖突在廣義上表現為巴威爾和巴扎羅夫之間的對立,由此,在巴扎羅夫身上塑造了時代「新人」的形象。
巴扎羅夫是精神上的強者。他充滿自信,生氣勃勃,具有銳利的批判眼光。他和阿爾卡狄家的僕人們和睦相處,並不妨礙他批判老百姓的落後迷信。他的精神力量和批判鋒芒集中表現在他與巴威爾的論戰上。兩人初次相見,就在感覺上互不相容,進而展露出思想觀點上的針鋒相對。巴扎羅夫以他特有的簡潔、粗魯的話語對巴威爾以強有力的反擊。頗有咄咄逼人之勢。他決不屈從權威,具有自主的人格和評判標准,體現了年青一代獨立思考的處世態度和初生牛犢不怕虎的斗爭精神,當然,也帶有年輕人從不成熟走向成熟的過程中的可能產生的偏頗和極端。但他還是以毋庸置疑的精神優勢壓倒了對手。巴扎羅夫吻費涅奇卡,在巴威爾看來,是嚴重地侵犯了貴族的權利,也是他們之間對立觀點的繼續發展。決鬥暴露了巴威爾的偏狹、虛弱和做作,顯示了巴扎羅夫的豁達、鎮定和自信,雙方精神力量的強弱在此得到進一步的揭示。
巴扎羅夫是行動的巨人,他抨擊貴族的泛泛空談,自己首先從小事做起。他具有實踐能力,注重自然科學研究。他的行動有價值取捨標准:「凡是我們認為有用的事情,我們就依據它行動。」他的行動目標很明確——為未來打掃地盤。他敢於行動的勇氣在一定程度上也表現在對待愛情的態度上。他曾惱怒自己也產生那樣浪漫的情感,但在愛情之火燃燒起來的時候他卻決不迴避躲閃。
屠格涅夫寫出了在否定愛情的巴扎羅夫內心,愛情是如何萌芽、發展的,寫得真實可信。但是作家讓巴扎羅夫在愛情受挫後一蹶不振,重蹈了巴威爾在戀愛上的覆轍,那句對巴威爾的尖刻評價「雄性生物」猶如一記耳光反打在巴扎羅夫自己的臉上。這並不是說,不能寫他的失戀痛苦,英雄也有兒女情長的一面。但屠格涅夫卻讓他的主人公一味消沉下去,不能自拔,直至死亡。這不能不是對巴扎羅夫的曲解。那個在貴族庄園所向披靡的勇士竟無力使自己最終擺脫消極悲觀的情緒,人物性格的整體性因此受到損害。作家把巴扎羅夫臨終前期待阿金左娃的一吻這幕寫得極為動人,然而他的銳氣,他的憤恨,他的精神威力,他的堅強意志也在這女人敷衍式的一吻中消溶殆盡。
這種違反人物性格發展邏輯的矛盾變化,與作家的思想傾向不無聯系。屠格涅夫對巴扎羅夫所代表的平民知識分子有一種情不自禁的嚮往,他欽佩他們的個人品質和犧牲精神,但並不贊成他們的社會政治主張。這位溫和的自由主義貴族作家害怕暴力革命,不希望他們的事業取得成功。他認為他們的觀點必然導致他們成為悲劇人物,因此他安排了巴扎羅夫的失戀、悲觀乃至最後死亡。巴扎羅夫性格上的不一致正好折射出作家對民主主義者的矛盾態度。
阿爾卡狄這個人物在小說中有特殊的意義。就年齡來說,他屬於子輩,也曾追隨過巴扎羅夫;但就思想意識來說,他是父輩的子弟,因此巴扎羅夫稱他為「溫柔的自由主義少爺」。在剛剛到來的新觀念和遲遲不肯退去的舊觀念相互爭斗的時候,青年人憑借他們的敏感、勇氣和朝氣等生理、心理因素有可能更傾心於新觀念,然而子輩並不是先進思想的當然代表者,進化論的觀念在社會思想斗爭中並不具有絕對普遍性,更何況其中也不乏有獵奇求新的表面追求。因此,屠格涅夫所表現的不全是生理、心理意義上兩代人的代溝,更滲透著不同社會陣營之間政治思想的分歧,從而揭示出當時俄國民主主義對貴族自由主義的勝利。
《父與子》是屠格涅夫的代表作。巴扎羅夫身上盡管有瑕疵,但他仍以不同凡響的藝術個性給人以鮮明的印象,在俄國文學史上他是第一個俄國「新人」形象,率先傳達出平民知識分子已成為生活主角的時代信息。
連環漫畫《父與子》是德國幽默大師埃·奧·卜勞恩的不朽傑作。
作品中一個個生動幽默的小故事都是來自於漫畫家在生活中的真實感受,父與子實際上就是卡勞恩與兒子克里斯蒂安的真實寫照。一幅幅小巧精湛的畫面閃爍著智慧之光,無言地流瀉出純真的赤子之情與融融天倫之樂,永遠地震撼著人們的心靈。
6. 我推薦的一本書父與子4下400字
我推薦的一本書《父與子》:
《父與子》是俄國作家屠格涅夫的代表作。小說反映的主題是父輩與子輩之間的沖突。主人公巴扎羅夫代表的是激進的平民知識分子,而巴威爾和尼古拉則代表的是保守的自由主義貴族。兩代人之間就如何對待貴族文化遺產、藝術與科學,人的行為准則、道德標准,社會與教育,個人的社會責任等問題各抒己見,他們之間的分歧和對立反映了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是不可阻擋的歷史趨勢。
父輩與子輩的斗爭可以說是任何時代任何環境下所存在的一個共同的話題。屠格涅夫的《父與子》主要描述的是十九世紀五六十年代的俄國子民知識分於與貴族資產階級之間的斗爭,這里父與子的斗爭具有其鮮明的特點。首先,父與子之間的主要斗爭已經沒有依附什麼血統關系,小說著力刻畫的並不是阿爾卡季與巴維爾、尼古拉之間,巴扎洛夫與老巴扎洛夫之間的矛盾沖突,而是巴扎洛夫與巴維爾、尼古拉之間的矛盾沖突,也就是說他所指示的這種兩代人之間的斗爭已經超出了家庭的范疇,是從整個俄國社會的角度去揭示這種斗爭的社會歷史性質。因此他所運用的「父與子」的這一概念更為廣闊,更具有普適性和外延意義。其次,在屠格涅夫的《父與子》中斗爭雙方的地位是基本平等的,父輩對子輩並不具有專制權和支配權,他們在交鋒時可以激烈地辯論,也可以單獨地決斗。而且他筆下的父輩主要代表人物巴維爾和尼古拉並非完全是封建保守主義的代言人,而是在貴族血統上沾染有資產階級的習氣,相對於封建農奴主而言在一定程度上是具有進步開明思想的。再次,父輩與子輩之間的斗爭在小說的結尾並沒有白熱化,而是相互妥協相互調和,最終能夠和睦相處。
7. 屠格涅夫的《父與子》講的是什麼
《父與子》
屠格涅夫是一個偉大的現實主義作家,貴族內地容主的初審和貴族自由主義立場並沒有使作家固步自封,他清醒地看到了「子輩」即「巴扎羅夫門」的勝利,並用自己的藝術創作典型、鮮明地表現了這一歷史轉折。作為俄羅斯文學是第一個新人形象的巴爾扎克羅夫,其原型是作家偶然相識的某縣醫生德米特利耶夫,正是後者麝利的見解和勃勃生機讓作家受到震動的。對現實的關注、對時代精神的深刻洞察、傑出的藝術表現能力,這一切乃是屠格涅夫之所以成為大作家的主要原因。
通過日常的爭論反映當時彌漫在社會政治層面的尖銳斗爭,即「大中小」的藝術方法是《父與子》作為社會問題小說最成功的地方。如果這一故事不是在俄羅斯鄉村生活的最細微處展開將宏大的變革凝縮了、象徵化了。革命的歷史進程融進了「父與子」的中心切換的日常斗爭。
作為一部十九世紀偉大的小說《父與子》的成功,還在於屠格涅夫獨到的對話描寫。沖突在爭論中展開,「言語」和「對話」在小說中情節展開的主要動力。精確傳神的語言描寫,是《父與子》永遠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8. 《父與子》說明什麼道理
說明了農奴制改革前夕民主主義陣營和自由主義陣營之間的尖銳的思想斗爭。
文章簡介:
《父與子》是俄國作家屠格涅夫創作的長篇小說,也是其代表作。該作發表於1862年。
貴族子弟基爾沙諾夫大學畢業後,帶著他的朋友、平民出身的醫科大學生巴扎羅夫到父親的田莊作客。巴扎羅夫的民主主義觀點,同基爾沙諾夫一家、特別是同阿爾卡狄的伯父巴威爾的貴族自由主義觀點發生了尖銳的沖突,在這場沖突中巴扎羅夫佔了上風。
有一次,巴扎羅夫和阿爾卡狄到省城去參加舞會,遇見貴族寡婦奧津佐娃,巴扎羅夫對她產生了愛情,但是遭到拒絕。最後巴扎羅夫回到父母家中,在一次解剖屍體的時候感染病菌而死。
巴扎羅夫是一個激進的民主主義者。他具有堅強的性格和埋頭工作的習慣。在政治上,他反對農奴制度,批判貴族自由主義,否定貴族的生活准則;在哲學上,他是個唯物主義者,重視實踐,提倡實用科學;但是他也表現出某些庸俗唯物主義的觀點,例如否定藝術的作用,等等。
(8)社會與我法父與子擴展閱讀
寫作背景:
到20世紀中葉,屠格涅夫敏銳的發現、俄國社會政治改革不斷深化的同時,一個新興的文化階層正在俄國開始出現,這就是《父與子》中所出現的平民知識分子階層;他們來自於平民百姓,因而具有吃苦耐勞、意志頑強而且具有革新精神;平民階層的知識分子,由於受到上層社會的壓迫與排斥,因而對於權威與文化傳統。
具有天然的反抗情緒,他們崇尚自然與科學,因而這是一種新生的文化階層,一種介於貴族文化與農民文化之間的平民文化階層。敏銳的屠格涅夫,觀察到這一文化現象時,便在《父與子》這部作品中樹立了巴扎羅夫這一平民知識分子形象。
作者簡介:
伊凡·謝爾蓋耶維奇·屠格涅夫(1818~1883),俄國19世紀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出生於世襲貴族之家,1833年進莫斯科大學文學系,一年後轉入彼得堡大學哲學系語文專業,畢業後到德國柏林大學攻讀哲學、歷史和希臘與拉丁文。
從60年代起,屠格涅夫大部分時間在西歐度過,結交了許多著名作家、藝術家,如左拉、莫泊桑、都德、龔古爾等。參加了在巴黎舉行的「國際文學大會」,被選為副主席(主席為維克多·雨果)。屠格涅夫對俄羅斯文學和歐洲文學的溝通交流起到了橋梁作用。
屠格涅夫是一位有獨特藝術風格的作家,他既擅長細膩的心理描寫,又長於抒情。小說結構嚴整,情節緊湊,人物形象生動,尤其善於細致雕琢女性藝術形象,而他對旖旎的大自然的描寫也充滿詩情畫意。
9. 《父與子》小品中,有多少個流行梗
隨著春節與春晚的結束 ,人們對於春晚一些節目的討論也越來越熱烈 ,尤其是一些小品 ,它不僅帶給了人們歡樂還反映了一些社會現狀,可以說是比較值得我們去觀看的一些作品 ,就比如小品 《父與子》,在這部小品中 ,有多少流行梗呢?
這部小品其實是非常好笑的 ,而且在搬出了一些流行梗的同時 ,還反映了一些深刻的社會現狀 ,如果大家有時間的話可以去觀看一下 ,相信你會發現不一樣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