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合同法中當事人另有約定無效

合同法中當事人另有約定無效

發布時間: 2022-03-17 19:22:30

1. 合同的效力可以在合同中約定嗎,合同無效的情形有哪些

1、合同的效力可以在合同中約定,即附條件生效的合同。
根據我國《合同法》第四十五條之規定:當事人對合同的效力可以約定附條件。附生效條件的合同,自條件成就時生效。附解除條件的合同,自條件成就時失效。
2、合同無效的情形有:
根據我國《合同法》第五十二條之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無效:
(一)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訂立合同,損害國家利益;
(二)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
(三)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
(四)損害社會公共利益;
(五)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

2. 《合同法》中的主要條款有什麼

我國《合同法》第12條規定,合同的內容由當事人約定,一般包括以下條款:

①當事人的名稱或者姓名和住所。這是每一個合同必須具備的條款,當事人是合同的主體。合同中不僅要把應當規定的當事人都規定到合同中去,而且要把各方當事人名稱或者姓名和住所都規定準確、清楚。如果是自然人就是姓名。如果是法人、非法人組織就是它的名稱,包括它的法定住址。有的時候企業名稱可能比較復雜,在登記時,一定按照在工商登記注冊的名稱來填寫,不能簡化,不能寫別稱。

②標的。標的是合同當事人雙方權利和義務所共同指向的對象。它是合同成立的必要條件,是一切合同的必備條款。合同標的是多種多樣的,一般有四類:一是有形財產,指具有價值和使用價值並且法律允許流通的有形物,如生產資料與生活資料、貨幣和有價證券等;二是無形財產,指具有價值和使用價值並且法律允許流通的不以實物形態存在的智力成果;三是勞務,指不以有形財產體現其成果的勞動與服務,如運輸合同中的運輸行為,委託中的代理、行紀、居間行為等;四是工作成果,指在合同履行過程中產生的體現履約行為的有形物或無形物。

③數量。注意,在寫數量時,一定要用標準的計量單位,千萬不要使用比較模糊的單位,如幾厘利、幾垧地。否則,一旦就此產生糾紛則法院難以認定其具體所指。

④質量。不同產品或勞務的質量評價方法不同,所以要根據實際情況確定可以監控測量的質量標准。國家有強制性標准規定的,必須按照規定的標准執行。

⑤價款或者報酬。是一方當事人向對方當事人所付代價的貨幣支付。價款一般指對提供財產的當事人支付的貨幣。如果有政府定價和政府指導價的,要按照規定執行。如果總價款不是一個固定的數值,則應當在合同中規定清楚或者明確規定計算價款或者報酬的方法。

在合同中,還要說明付款方式,即是分期付款還是一次性付款,付款的具體時間或具體環節等。合同中還要注意註明總價款和單位價款,單價和總價要分別進行約定。

有些合同比較復雜,如需要支付運費等,這時需要明確這些可能發生的費用由誰負擔。

⑥履行期限、地點和方式。履行期限是指合同中規定的當事人履行自己的義務,如交付標的物、價款或者報酬,履行勞務、完成工作的時間界限。履行期限可以是即時履行的,也可以是定時履行的;可以是在一定期限內履行的,也可以是分期履行的。但無論是哪種,在合同中都要進行明確的約定。

⑦違約責任。違約責任是促使當事人履行合同義務,使對方免受或少受損失的法律措施,也是保證合同履行的主要條款。違約責任在合同中非常重要,因此一般有關合同的法律對於違約責任都已經作出較為詳盡的規定。但法律的規定是原則性的,即使非常細致也不可能面面俱到,難以照顧到各種合同的特殊情況。因此,當事人為了特殊的需要,為了保證合同義務被嚴格履行,為了更加及時地解決合同糾紛,可以在合同中約定違約責任,如約定定金、違約金、賠償金額或賠償金的計算方法等。

在確定違約責任時,要分析哪些方面可能存在違約問題,並分別規定相應的違約責任。如在支付費用方面違約了怎麼處理,在物品或勞務交付方面違約了怎麼處理等。這樣便於當事人處理違約問題。

⑧解決爭議的方法。解決爭議的方法指合同爭議的解決途徑,對合同條款發生爭議時的解釋以及法律適用等。合同糾紛發生後,可以通過四種途徑來解決。一是用協商的方式自行解決,這是最好的方式;二是用調解的方式,由有關部門幫助解決;三是用仲裁的方式由仲裁機關解決;四是用訴訟的方式,即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以尋求糾紛的解決。

當事人可以約定解決爭議的方法,除了通過訴訟解決爭議的方式不用進行約定外,通過其他途徑解決爭議的都要事先或者事後約定。依照仲裁法的規定,如果選擇仲裁解決爭議,除非當事人的約定無效,即排除法院對其爭議的管轄。但是,如果仲裁裁決有問題,可以依法申請法院撤銷仲裁裁決或者申請法院不予執行。當事人選擇和解、調解方式解決爭議,都不能排除法院的管轄,事後當事人還可以提起訴訟。

一份嚴密合同的起草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對於大宗的買賣。如有必要,最好請這方面的專業人員幫助起草。

3. 合同沒有註明有效期,什麼時候失效

雙方可協商解決。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

第九十三條 合同約定解除

當事人協商一致,可以解除合同。 當事人可以約定一方解除合同的條件。解除合同的條件成就時,解除權人可以解除合同。

第九十四條 合同的法定解除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當事人可以解除合同:

(一)因不可抗力致使不能實現合同目的;

(二)在履行期限屆滿之前,當事人一方明確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為表明不履行主要債務;

(三)當事人一方遲延履行主要債務,經催告後在合理期限內仍未履行;

(四)當事人一方遲延履行債務或者有其他違約行為致使不能實現合同目的;

(五)法律規定的其他情形。

(3)合同法中當事人另有約定無效擴展閱讀: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

第五十二條 合同無效的法定情形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無效:

(一)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訂立合同,損害國家利益;

(二)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

(三)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

(四)損害社會公共利益;

(五)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

第五十四條 可撤銷合同

下列合同,當事人一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變更或者撤銷:

(一)因重大誤解訂立的;

(二)在訂立合同時顯失公平的。

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訂立的合同,受損害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變更或者撤銷。 當事人請求變更的,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不得撤銷。

第一百一十四條 違約金

當事人可以約定一方違約時應當根據違約情況向對方支付一定數額的違約金,也可以約定因違約產生的損失賠償額的計算方法。

約定的違約金低於造成的損失的,當事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增加;約定的違約金過分高於造成的損失的。

當事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適當減少。 當事人就遲延履行約定違約金的,違約方支付違約金後,還應當履行債務。

4. 《合同法》規定有哪些免責條款屬於無效

《合同法》規定哪些免責條款無效?為什麼要規定其無效?
合同中的免責條款就是指合同中的雙方當事人在合同中約定的,為免除或者限制一方或者雙方當事人未來責任的條款。免責條款具有約定性。免責條款是當事人雙方協商同意的合同的組成部分。這是與法律規定的不可抗力致使不能履行或者履行不完全時免除責任是不同的。當事人可以依據意思自治的原則在合同中約定免責的內容或者范圍。免責條款的提出必須是以明示的方式作出,任何以默示的方式作出的免責都是無效的。合同中的免責條款具有免責性。免責條款的目的,就是排除或者限制當事人未來的民事責任。
根據《合同法》第53條規定,合同中的下列免責條款無效:(1)造成對方人身傷害的;(2)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造成對方財產損失的。造成對方人身傷害的條款無效。這是因為對於人身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法律是給予特殊保護的,並且從整體社會利益的角度來考慮,如果允許免除一方當事人對另一方當事人人身傷害的責任,這與保護公民的人身權利的憲法原則是相違背的。在實踐當中,這種免責條款一般都是與另一方當事人的真實意思相違背。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給對方造成財產損失的免責條款。我國合同法確立免除故意或者重大過失造成合同一方當事人財產的條款無效,是因為這種條款嚴重違反了誠實信用原則,如果允許這類條款的存在,就意味著允許一方當事人可能利用這種條款欺騙對方當事人,損害對方當事人的合同權益,這是與合同法的立法目的完全相違背的。

5. 合同效力的無效合同

有學者認為,無效合同「是相對有效合同而言的,它是指合同雖然成立,但因其違反法律、行政法規或公共利益,因此被確認無效。」並由此而推斷其主要特徵有:
1、違法性;
2、無效合同的不得履行性;
3、無效合同自始無效;
4、無效合同自然無效,無須當事人主張而可由法院或仲裁機構主動審查。並指出了無效合同由於沒有法律約束力,因此應不屬於合同的范疇。另外有的學者認為「無效合同是指不具備合同的有效要件且不能補救,對當事人自始即不應具有法律約束力的應由國家予以取締的合同。」
並據此認為其存在以下三個特徵或要件:
1、不具備合同的有效要件且不能補救;
2、對當事人自始不應發生法律效力
3、由國家予以取締。
第一種觀點是基於合同成立與生效的「分離理論」而提出,指出了合同盡管已經成立,但由於其違法才導致無效;第二種觀點基於合同成立與生效的「統一論」,認為無效的合同未成立亦未生效。如前所述,由於合同成立與生效的「統一論」,以及無法正確解釋附期限、附條件及經特定程序合同才能生效等情形,而且也缺乏合同部分有效部分無效怎樣確認其效力的理論基礎,所以對此觀點不予贊同。所謂無效合同,是指合同雖然已經成立(並不一定「依法」),但由於其不符合法律或行政法規規定的特定條件或要求並違反了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而被確認為無效的合同。其特徵為:1、合同已經成立。沒有成立的合同當然無法進行討論是否生效的問題;2、合同無效的效力表現在合同自始無效,也就是具有溯及既往的效力;3、合同無效的原因在於其違法性,而且是違反了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主要是指義務性規定和禁止性規定。這其中包括了合同的主體、客體及內容等方面。但根據合同法的理論及《合同法》第54條等具體規定來看,無效的請求應為當事人的一項權利,國家不應主動干預。 根據《民法通則》第58條的規定,以下情形的民事行為無效:
1、當事人是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的;
2、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依法不能獨立實施的;
3、當事人一方有欺詐脅迫、乘人之危的行為;
4、雙方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第三人利益的行為;
5、違反法律或社會公共利益;
6、違反國家指令性計劃;
7、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
但《合同法》第52條卻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無效:
(一)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訂立合同,損害國家利益;
(二)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
(三)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
(四)損害社會公共利益;
(五)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其中有一個明顯的區別是把《民事通則》第58條規定的「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訂立合同的行為分為二種情形來處理:如果是損害了國家利益,屬當然無效;如果是損害的是合同相對人的利益,則根據《合同法》第54條規定相對方可以要求變更或撤銷,而不再一律認定無效,這不僅尊重了合同當事人的意願,保護了當事人的利益,鼓勵了交易行為,而且還減少了因合同無效而給社會帶來的損失。筆者認為這一規定是正確的,也符合合同法理論與司法實踐的發展方向。同時,《合同法》第53條規定:合同中的下列免責條款無效:(一)造成對方人身傷害的;(二)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造成對方財產損失的。這一條款屬於合同法的強制性條款,就算是合同當事人在合同中約定了相應的內容,如果違反了《合同法》的這一規定,都應無效。筆者認為,《合同法》的一個最重要的特點以及對合同效力認定的重大貢獻就是第52條第5項的規定,亦即規定了「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時該合同或該條款無效,這才是合同無效的根本性原因,甚至可以看作是判斷一個合同是否有效的法定標准。從廣義上來看,可以把《合同法》第52條、第53條等規定都看作是「法律的強制性規定」。應把「強制性規范」分為涉及刑事責任的強制性規范、行政責任的強制性規范、民事責任的強制性規范等類型。有些強制性規范如果當事人予以違反,有可能會因此而受到行政處罰甚至刑事制裁,但並非不一定會承擔民事責任。只有合同一方當事人違反了會影響其民事行為及責任的強制性規范時,人民法院或仲裁機構才能對其作出相應的認定和處理。不管怎樣,在司法實踐中應當嚴格按照《合同法》的這一規定來進行具體的分析、判斷和處理。對照《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 第49條等規定的關於合同無效的原因,該公約的這一規定並不科學,而且混淆了合同有效、解除及無效的根本區別,立法不宜採取。 根據《民法通則》第55條的規定,應將無效合同合為三大類,即主體不合格、意思表示不真實及內容違反法律、社會公共利益。但根據《合同法》第52條、第54條來看,意思表示不真實並不能導致必然無效,而且這種分類也很不科學。盡管在以前的司法實踐中被廣泛適用,但由於新的《合同法》第44條的規定:依法成立的合同,成立時生效,其根本性條件在於「依法」也就是「合法性」,所以:只要是不違反法律規定的合同就是合法的合同,也才有可能生效,也就是「不違(非)法即合法」的觀點。
根據《民事通則》及《合同法》的相關規定的來看,無效合同違法性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一方的欺詐、脅迫的手段訂立合同,損害國家利益」。如果沒有損害國家利益而只是損害了合同相對人的利益,則根據《合同法》第54條的規定只能是可變更或撤銷的的合同。
2、「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至於對此行為作出正確的界定,根據《合同法》第54條的規定來看有兩個顯著特點:A、當事人出於惡意;B、當事人之間互相串通。由於其行為具有明顯的不法性,因此應當確認無效。
3、「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這種合同盡管在形式上是合法的,但是由於其合同的內容上的不法性,所以法律也應予以制裁,作無效合同處理。
4、「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由於公序良俗原則(也就是「社會公共利益原則」)是現代各國民法中的一項最基本的原則,所以現在各國都對此作出了明確的規定。我國《民法通則》第7條規定:民事活動應當尊重社會公德,不得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破壞國家經濟計劃,擾亂社會經濟秩序。第58條也規定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民事行為無效。所以此類合同依法不能予以保護。
5、「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合同法》第52條第5項的這一規定才是整個合同無效制度的精髓和本質所在。
前面所述的合同無效前三種情形主要從訂立合同的程序或合同的形式中來認定無效的,「損害公共利益」才開始涉及到合同的內容,而只有「違反法律、行政法規強制性規定」的合同無效才是無效合同,而且也是與其他效力類型的合同進行區別的根本性標志。對於一份已經成立的合同,只要沒有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都應合法有效。只要合同中不存在阻卻合法有效的法定事由(從廣義上講,《合同法》第52條等本身就是一條強制性規定),該合同就應依法認定為有效。這樣既統一了合同效力認定的標准,也充分尊重了合同當事人的意願,同時也縮小了無效合同的范圍,鼓勵了交易。
合同無效請求權的行使
對於合同無效的行使,《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第26條規定:「宣告合同無效的聲明,必須向另一方當事人發出通知,方始有效。」似乎也認為合同無效的權利與解除權一樣為一種形成權,只要單方面作出即可。但我國的《合同法》並沒有明確的相關規定。根據合同法理論及《合同法》中對合同效力的相關規定來看,在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作出合同無效的認定之前,該合同應該是有效的。因此筆者認為只有當當事人一方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提出認定合同無效的請求或主張時,人民法院或仲裁機構才能確認合同無效。必須經當事人的申請或請求,主要是認為人民法院或仲裁機構不要主動去否認合同的效力。只要是不存在損害國家、集體或社會公共利益,都應充分尊重當事人的意願,對於某些不符合法定形式而又已履行或正在履行的合同,並無必要去宣告其無效。但如果合同損害了國家、集體或者社會公共利益的,由於缺乏合同無效的請求權主體,所以允許人民法院或仲裁機構主動認定其無效。這並不是說人民法院或仲裁機構對任何合同都可以主動干預其效力,而是由於請求權主體缺位而造成的。

6. 關於當人約定與法律規定沖突時

1,你們合同的約定的效力高於合同法的規定。因為合同法允許當事人約定。

2,合同法中當事人約定和法律規定處理的基本原則:只有法條後面有允許當事人約定的條款,我們叫做默認條款。法條後面沒有允許當事人約定的條款,我們叫做強制性條款。

3,默認條款,就是你不約定,合同上不寫,就按默認條款處理。約定了,寫了就按你們寫的處理。

4,強制性條款,就是你寫不寫,約不約定都好,法院一律按此條款處理。

5,就你說的,2005年9月8日甲交貨時,乙未接收,關鍵是為什麼乙未接收,送貨地點錯了,交接人沒找到,質量,數量有異議?或者你送到他門口,他說,他不要了?原因不一樣,責任就不一樣。

6,約定於2005年9月8號交貨。並約定貨物滅失風險於10月8日轉移至乙。由於2005年9月8號交貨未完成,你不能理解為貨物滅失風險於10月8日也轉移給了乙。因為貨物滅失風險10月8日轉移至乙是以9月8日交貨為前提的。除非,你合同這樣寫「不論貨物是否於9月8日交付給乙方,貨物的滅失風險於10月8日轉移至乙」

7. 法律有規定,合同中的條款又和該規定沖突,怎麼解決

合同法第三十九條
採用格式條款訂立合同的,提供格式條款的一方應當遵循公平原則確內定當事人容之間的權利和義務,並採取合理的方式提請對方注意免除或者限制其責任的條款,按照對方的要求,對該條款予以說明。
1.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七條
當事人訂立、履行合同,應當遵守法律、行政法規,尊重社會公德,不得擾亂社會經濟秩序,損害社會公共利益。
2.
第五十六條
無效的合同或者被撤銷的合同自始沒有法律約束力。合同部分無效,不影響其他部分效力的,其他部分仍然有效。

熱點內容
民事訴訟法第143條 發布:2025-07-04 11:24:20 瀏覽:485
肥料倉庫規章制度 發布:2025-07-04 11:10:49 瀏覽:805
法官跳出普通公務員序列 發布:2025-07-04 10:59:59 瀏覽:223
經濟法與民法商法金融法的關系 發布:2025-07-04 10:53:46 瀏覽:169
非科班考司法 發布:2025-07-04 10:52:54 瀏覽:51
社會與法危機劇情 發布:2025-07-04 10:49:06 瀏覽:13
道德經充滿了 發布:2025-07-04 10:44:13 瀏覽:182
it公司規章制度範本 發布:2025-07-04 10:38:53 瀏覽:864
律師房產糾紛 發布:2025-07-04 10:31:28 瀏覽:945
工資逾期有什麼法律責任 發布:2025-07-04 10:19:07 瀏覽: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