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對合同法的影響
民法是指規定調整復平等主體的制公民間、法人間及公民與法人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商法是調整市場經濟關系中商人及其商事活動的法律規范的總稱。我國實行的是民商合一的立法模式,商法被認為是民法的特別法和組成部分。
合同法第一條:為了保護合同當事人的合法權益,維護社會經濟秩序,促進社會主義現代
化建設,制定本法。第二條:本法所稱合同是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之間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的協議。上述兩條表明了合同法的立法目的,符合民法定義。因而合同法屬於民法范疇。
B. 民法總則合同法關系是怎樣的
民法總則是關於民事法律的一般性規范,合同法則是一部民事單行法。合同法的制定需要參照民法總則的規定,但兩者的不同之處還是很多的。
(一)《民法總則》有關民事法律行為有效的規定
1、民事法律行為有效的一般要件
第一百四十三條 具備下列條件的民事法律行為有效:
(1)行為人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
(2)意思表示真實;
(3)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不違背公序良俗。
2、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民事法律行為的有效
第一百四十五條第一款 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的純獲利益的民事法律行為或者與其年齡、智力、精神健康狀況相適應的民事法律行為有效;實施的其他民事法律行為經法定代理人同意或者追認後有效。
理解與適用:該規則銜接民事法律行為效力的追認制度。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所從事的民事法律行為,在有效之外應為無效。但立法將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有效之外的無效行為歸入了可追認,通過其法定代理人的追認可生效。
3、法定代表人代錶行為的有效
第六十一條 依照法律或者法人章程的規定,代表法人從事民事活動的負責人,為法人的法定代表人。
法定代表人以法人名義從事的民事活動,其法律後果由法人承受。
法人章程或者法人權力機構對法定代表人代表權的限制,不得對抗善意相對人。
理解與適用:《民法總則》在法人一章對法人的法定代表人行為效力的規定也構成民事法律行為效力制度的一部分。代錶行為以「身份及名義」進行判斷,在今後合同審查中應注意是否需要約定蓋章後生效。
4、職務行為的有效
第一百七十條 執行法人或者非法人組織工作任務的人員,就其職權范圍內的事項,以法人或者非法人組織的名義實施民事法律行為,對法人或者非法人組織發生效力。
法人或者非法人組織對執行其工作任務的人員職權范圍的限制,不得對抗善意相對人。
理解與適用:職務行為以「身份、職權、名義」進行判斷,注意與「表見代理」之間的關系。
C. 民法通則和合同法關於民事行為效力規定的不同
《合同法》與《民法通則》關於民事行為效力規定的不同點,主要是在「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所為的」上。《合同法》規定屬於可撤銷的合同,而《民法通則》規定屬於無效合同。
由於《民法通則》屬於普通法,而《合同法》屬於特別法,所以,應當按照《合同法》的規定,認定屬於可撤銷的民事行為或者民事合同。
《合同法》:
第五十二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無效:
(一)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訂立合同,損害國家利益;
(二)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
(三)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
(四)損害社會公共利益;
(五)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
第五十三條合同中的下列免責條款無效:
(一)造成對方人身傷害的;
(二)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造成對方財產損失的。
第五十四條下列合同,當事人一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變更或者撤銷:
(一)因重大誤解訂立的;
(二)在訂立合同時顯失公平的。
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訂立的
合同,受損害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變更或者撤銷。
《民法通則》:
第五十八條 下列民事行為無效:
(一)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的;
(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依法不能獨立實施的;
(三)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所為的;
(四)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的;
(五)違反法律或者社會公共利益的;
(六)經濟合同違反國家指令性計劃的;
(七)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的。
無效的民事行為,從行為開始起就沒有法律約束力。
第五十九條 下列民事行為,一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關予以變更或者撤銷:
(一)行為人對行為內容有重大誤解的;
(二)顯失公平的。
D. 合同法在民法中處於什麼地位
民法主要包括物權和債權,債權主要包括合同之債和侵權之債(當然還有不當得回利之債和無因管理答之債,不過不是最主要的),合同之債主要是依靠合同法來調整的,所以說合同法是民法的一個非常重要部分,要學好民法一定要學也好合同法。
E. 民法典與合同法的關系
法律分析:《民法典》是關於民事法律的一般性規范和各個分編對民事關系的單獨規定,包括了合同法的內容;合同法則是一部民事單行法。2020年5月28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同時廢止。因此現行適用的關於合同方面的法律規定為《民法典》合同編部分。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於2020年5月28日在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上通過,由習近平主席簽署第四十五號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生效,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施行後,《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中華人民共和國收養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同時廢止。
F. 民法總則對合同法的改變
民法總則是對原《民法通則》的完善
不是對《合同法》的改變
G. 民法與合同法的區別
合同法是民法的范疇。合同法是調整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其內組織之間設立、變更、終容止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民法是指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民法在學術上有兩種觀點,民商合一與民商分立。我國現行立法採取民商合一的立法觀點,認為《民法通則》是民法這個法律部門的基本法,《合同法》、《物權法》、《公司法》等民事、商事法律均屬於大民法的范疇。
H. 民法通則與合同法的區別
《民法通則》是我國民法立法過程中的里程碑,同時也是妥協之作。因專為,當時的社會經濟政治條件不屬適合進行大的民法典的立法,於是先出來一個通則性質的民事立法,以為救急。
《民法通則》和《合同法》按照傳統的民法體系,都是民法典的組成部分。《民法通則》類似於民法典的總則和各編的總則,是原則性很強的規定,《合同法》相當於民法典債編的合同部分,是很具體的規定,從這個意義上講,合同法是合同領域的主要調整法律,現行法條件下,相對於《民法通則》屬於特別法,依特別法優先於普通法的原則,只要是合同領域的案件都優先適用合同法,合同法沒有規定的,才上溯至民法通則。
至於兩法的效力位階,都是一樣的,從這個意義上講,二者效力上沒有區別。
I. 論述為何民法和合同法對民事法律行為效力的規定區別如此之大
合同法是民法的一個分法,沒有區別。
J. 《合同法》對<民法通則>關於民事法律行為效力的規定作了哪些調整有何意義
樓上意思自治和鼓勵抄交易都是正解的。前者更重要一些和宏觀些,絕對無效相比之下否定了交易方的意思自治權,由當事人自行決定合同是否無效更符合當事人自身的利益,也更符合現實經濟生活。
舉例更容易理解一些。如甲本向乙定A標准貨品,但乙欺詐以B標准貨品充抵(B低於A),而甲實際以B標准貨品使用可以滿足要求,這時確定絕對無效則不利於交易雙方的利益,由甲來決定是變更或是撤銷更符合實際情況。
而損害國家利益時,因為國家利益存在主主張主體的問題,不宜由具體行為人決定變更或撤銷,所以確定絕對無效。
這種變化可以看作是立法的技術性進步和人性化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