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勞動和社會保障法
Ⅰ 勞動法與社會保障法
意思是:試用期只在招聘廣告中出現,不出現在勞動合同中,不屬於試用期版
試用期一定要在勞動合同中權明確約定,並且不超過法定期限
看下面法條規定
《勞動合同法》
第十九條勞動合同期限三個月以上不滿一年的,試用期不得超過一個月;勞動合同期限一年以上不滿三年的,試用期不得超過二個月;三年以上固定期限和無固定期限的勞動合同,試用期不得超過六個月。
同一用人單位與同一勞動者只能約定一次試用期。
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務為期限的勞動合同或者勞動合同期限不滿三個月的,不得約定試用期。
試用期包含在勞動合同期限內。勞動合同僅約定試用期的,試用期不成立,該期限為勞動合同期限。
Ⅱ 《勞動法》和《勞動與社會保障法》有什麼區別
《勞動法》是部門法。《勞動與社會保障法》是行政法規
Ⅲ 中國政法大學勞動與社會保障法學在哪個院系
中國政法大學民商經濟法學院,現設有勞動與社會保障法研究所。
PS:法學院也設有社會保障法研究中心。
Ⅳ 勞動與社會保障法
1,不能成為依據
2、公司的做法是不合理的,可以申請勞動仲裁
Ⅳ 勞動與社會保障法屬於什麼法的內容
勞動與社會保障法分為勞動法、社會保障法和法律救濟三部分,其中包括《勞動法》、《勞動合同法》、《就業促進法》、《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工會法》、《社會保險法》等
Ⅵ 《勞動法和社會保障法》課程主講老師是誰
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人民大學勞動關系研究所副所長。兼任中內國勞動容學會勞動人事爭議處理專業委員會副會長,中國人力資源開發協會勞動關系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中央國家機關直屬事業單位人事爭議仲裁委員會委員,中國企業聯合會僱主工作委員會專家委員,中國勞動法學研究會、北京市勞動和社會保障法學研究會常務理事,深圳市企業家協會維權工委專家顧問。主要研究領域:勞動關系和人力資源管理。
Ⅶ 勞動法和社會保障法講的是什麼
勞動法是調整有關勞動關系以及與勞動關系緊密聯系的其他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和。社會保障法是調整有關社會保障和福利的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和。
勞動法的調整對象和運用范圍①勞動法的調整對象。
勞動法的調整對象包括特定的勞動關系及與特定勞動關系有密切聯系的其他社會關系。
.特定的勞動關系,是指勞動關系的特定部分。這種特定性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限於雇員與僱主在勞動過程中發生的關系;二是這種勞動只限於基於勞動合同義務所為的職業性的有償勞動。
.與特定勞動關系密切聯系的其他關系。
勞動行政管理關系。如國家有關機關與雇員和僱主之間因安置就業、組織培訓、招收、調配等問題而發生的關系。
執行勞動保險方面的關系。國家勞動保障管理機構與雇員和僱主之間由於執行勞動保險法規而發生的關系。
處理勞動爭議方面的關系。有關的國家機關和機構與雇員和僱主之間由於調解、仲裁和審理勞動爭議而發生的關系。
監督勞動法律執行方面的關系。國家有關機關與雇員和僱主之間由於監督、檢查勞動法律的貫徹執行而發生的關系。
工會組織、工會會員與國家機關或與僱主之間由於開展工會活動以及代表會員為維護會員利益開展斗爭而發生的關系。
綜上所述,勞動法是調整特定勞動關系以及與特定勞動關系密切相聯系的其他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和。
②勞動法的運用范圍。
勞動法運用范圍: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企業,個體經濟組織和與之形成勞動關系的勞動者適用本法。國家機關事業組織,社會團體和與之建立勞動合同關系的勞動者,依本法執行。
社會保障法的調整對象和主要內容
社會保障法是調整社會保障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社會保障法的調整對象為:以國家保險為主體的公共保險領域中的社會關系,即公共保險領域的社會關系,僱主補充保險領域的社會關系和個人儲蓄保險領域的社會關系。
社會保障法包括社會保險法、社會救助法和社會福利法三部分。社會救助法是調整社會救助關系的法律規范。社會救助關系是在國家、社會團體和受益人之間,因社會救助費用、義務和服務項目的實施所發生的社會關系。社會福利法是調整社會福利的法律規范的總稱,社會福利關系是在國家、社會團體和受益人之間,因社會福利費用的提供和社會公共服務設施的建立及管理所發生的社會關系。社會保險是社會保障制度的核心。社會保險法是調整以國家公共保險為主體的多支柱保障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其法律關系主體涉及不同類型的保險人、投保人、被保險人的受益人。
Ⅷ 華東政法大學勞動與社會保障法屬於哪個專業方向
法學
Ⅸ 勞動法和社會保障法的聯系和區別
簡述勞動法與社會保障法的關系
答:聯系 1社會保障法是在勞動法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2勞動法與社會保障法的調整對象在社會保險領域存在交叉。
3 社會保障法對勞動法功能的發揮有補充和促進的作用,首先社會保障法為勞動者的權益提供了更有利的保障;其次,社會保障法為勞動關系的延續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區別 1調整對象:勞動法主要調整勞動者與用人單位之間的勞動關系,社會保障法調整國家、用人單位、公民(勞動者)、社會保障經辦機構因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優撫安置等發生的關系。
2法律部門:在中央,設有勞動與社會保障部;在地方上,各級政府都設有處理勞動與社會保障問題的行政機關或具體工作部門。
3關系的主體:勞動法調整的勞動關系的主體是用人單位和與之建立勞動關系或勞動合同關系的勞動者(公務員、軍人等不適用勞動法);社會保障法的主體包括國家、用人單位、社會保障經辦機構和公民(勞動者)。
4立法目的:勞動法的目的主要是為了協調勞動關系,保障勞動者的合法權益。社會保障法的目的主要是為了保障社會全體成員在遭受各種意外和風險時的基本生活,促進社會安全。
5解決程序:社會保障法引發的勞動爭議,由於具有某些私法關系的特點,主要適用民事程序來解決;勞動法爭議引發的爭議,由於具有較強的公法性,應主要採用行政訴訟程序。
Ⅹ 學習《勞動與社會保障法》感想
社會保障制度是國家通過立法而制定的社會保險、救助、補貼等一系列制度的總稱,是現代國家最重要的社會經濟制度之一。作用在於保障全社會成員基本生存與生活需求,特別是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傷殘、失業、生育、死亡、遭遇災害、面臨生活困難時的特殊需要。由國家通過國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實現。由社會福利、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優撫和安置等各項不同性質、作用和形式的社會保障制度構成整個社會保障體系。現代國家必須制定社會保障法律規范,保證社會保障制度真正得到貫徹實施。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社會保險制度。是社會保障的核心內容,是社會保障體系的基本綱領,起到補償勞動者收入損失的功能。由國家依法建立,使勞動者在年老、患病、傷殘、生育和失業時,能夠從社會獲得物質幫助的制度。
社會福利制度。一個國家的社會福利狀況,是其國民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反映,是社會保障體系的最高綱領。廣義上與社會保障同義,狹義上指由國家或社會在法律和政策范圍內向全體公民普遍地提供資金幫助和優化服務的社會性制度。
社會救濟制度。其目的是幫助社會成員獲得最低限度的生活條件,是社會保障體系中的最低綱領。國家通過國民收入的再分配對因自然災害或其他經濟、社會原因而無法維持最低生活水平的社會成員給予救助,以保障其最低生活水平的制度。
社會優撫制度。指國家依法定的形式和政府行為,對有特殊貢獻的軍人及其眷屬實行的具有褒揚和有待賑恤性質的社會保障制度。是社會保障體系中的特殊綱領。
社會互助制度。指民間組織對部分勞動者的幫助,主要是解決政府政策規定之外、沒有很好解決但仍需獲得外界幫助的實際困難。社會互助是社會救助的補充,是社會成員的基本權利。社會互助制度和個人儲蓄積累保障是社會保障體系的補充綱領。
個人儲蓄積累保障。是個人或家庭將部分資金存入銀行的一種保障形式,是社會保障的一種有效而必要的補充。社會互助制度和個人儲蓄積累保障是社會保障體系的補充綱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