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哲學與法社會學論叢pdf
㈠ 夏勇的主要代表作
一、個人著作
1、《人權概念起源-權利的歷史哲學》*(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2年第1版,1993年、1994年、1995年、1997年重印,2001年修訂版)。
2、《朝夕問道-政治法律學札》*(上海三聯書店2003年版)。
3、《中國民權哲學》*(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4年版)。
4、《法治源流-東方與西方》*(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法治論要叢書2004年版)。
5、《依法治國-國家與社會》*(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法治論要叢書2004年版)。
6、《憲政建設-政權與人民》*(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法治論要叢書2004年版)。
二、主編著作
1、《走向權利的時代-中國公民權利發展研究》*(主編之一,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5年第1版,1996年重印,1999年修訂版)。
2、《中國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兩人合著,江西人民出版社科學社會主義叢書1994年版)。
3、《人權與世界》(主編之一,人民法院出版社1994年版)。
4、《人權網路全書》(副主編,編輯部主任,大網路全書出版社1997年版)。
5、《公法》(第一卷,主編,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6、《公法》(第二卷,主編,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7、《如何根除酷刑-中國與丹麥酷刑合作研究》(中英文本,主編之一,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中國法治論壇叢書2003年版)。
8、《法治與21世紀-中國與瑞士法治合作研究》(中英文本,主編之一,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中國法治論壇叢書2003年版)
9、《中國法治發展報告(藍皮書)2003年卷》,主編之一,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版)。
10、《民權譯叢》(主編,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3年始出)。
三、學術譯作
1、《英國法淵源》(沃克著,兩人合譯,1984年西南政法學院印行)。
2、《法律與革命-西方法律傳統的形成》(伯爾曼著,四人合譯,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1993年版)。
3、《人的權利與人的多樣性-人權哲學》(米爾恩著,兩人合譯,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1994年版)。
4、《民權約法評注-聯合國<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諾瓦克著,審校,三聯書店2003年版)。
四、學術論文
1、《西方新聞自由初探--兼論自由理想與法律秩序》(1986),載於《中國社會科學》,1988年第5期。
2、《漢穆拉比法典與古東方的法治》(1987),載於《法治源流-東方與西方》,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版。
3、《孔子與柏拉圖》(1987),載於《比較法研究》1989年第1期。
4、《人權與馬克思--一個道德與邏輯的理解》(1989),載於《民主、法制、權利、義務》,遼寧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復載於《人權概念起源》附錄。
5、《人權道德基礎初論》(1990),載於《當代人權》,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版;修改版載於《人權概念起源》附錄。
6、《人權哲學三題》(1991),載於《中國社會科學季刊》,1993年春季號。
7、《權利發展說》(1993),采自《走向權利的時代》緒論,載於《當代中國研究》(1996年第4期)等。
8、《社會主義法制與法治》(1993),載於《中國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江西人民出版社科學社會主義研究系列1994年版。
9、《監督機制》(1993),載於《憲政建設-政權與人民》,第三章,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版。
10、《廉政建設》(1993),載於《憲政建設-政權與人民》,第四章,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版。
11、《鄉民公法權利的生成》(1994),載於《走向權利的時代》。
12、《中國法理學的歷史發展》(1994),載於研究生院教材《法理學》,經濟科學出版社2000年版。
13、《權利與德性》(1996,英文),載於《法哲學與法社會學論叢》創刊號。
14、《海南省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建設》(1997),載於《小政府、大社會理論與實踐》,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7年版。
15、《法治是什麼?-淵源、規誡與價值》,載於《中國社會科學》,1999年第4期。
16、《論和女士及其與德、賽先生之關系——寫在五四運動八十周年》,載於《公法》第一卷,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另載於《東方》1999年第5期。
17、《迪慶藏區基層的依法治理與民間法》(2001),載於《後發地區的發展路徑選擇――雲南藏區案例研究》,經濟管理出版社2002年版,全文載於《依法治國-國家與社會》,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版。
18、《深圳的社會階層結構與政治參與、財產安全》(2001),載於《憲政建設-政權與人民》,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版。
19、《哈哈鏡前的端詳--哲學權利與本土主義》,載於《讀書》,2002年第6期。
20、《酷刑與功利主義》(2002),載於《公法》第4卷,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21、《繁榮法學研究,推進依法治國》(2003),載於《依法治國-國家與社會》,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版。
22、《中國憲法改革的幾個基本理論問題》,載於《中國社會科學》2003年第2期。
23、《權利哲學的基本問題》,載於《法學研究》2004年第3期。
24、《民本與民權-中國權利話語的歷史基礎》,載於《中國社會科學》2004年第5期。
25、《飄忽的法治-清末民初中國的變法思想與法治》,載於《比較法研究》2005年第1期。
26、《舍法求法與媒體正義-從敬一丹的<聲音>說起》,載於《環球法律評論》2005年第1期。
㈡ 朱景文的論文
2008,中國法律工作者的職業化分析,法學研究,2008(5)
2008,中國訴訟分流的數據分析,中國社會科學,2008(3)
2008,中國法制化進程的數據分析,光明日報,02-19
2008,中國法律發展的理論反思,法學家(1)
2008,法之執行的法學模式和社會學模式,法制日報,04-13
2008,從法治到善治的思考,法制日報,02-01
2008,公共場所禁煙能走多遠?人民日報,04-23
2007,中國法律發展的趨勢、問題與反思,高翔主編:《中國社會科學學術前沿》(2006-2007),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7,一種博弈——在人權和知識產權之間,《法制日報》11-18
2007,「酷兒」理論之思,《法制日報》9-23
2007,蘇聯的一個壞傳統,《學習時報》07-10
2007,蘇聯學界的一個壞傳統,《北京日報》06-18
2007,依法治國是否等於有法可依,《解放日報》04-23
2007,法律是一種規則政治,《法制日報》,07-15
2007,中心與邊緣——法律發展的全球視角,《新視野》(1)
2007,中國古代的朝貢制度和古羅馬的行省制度,《法學雜志》(3)
2007,和諧社會構建過程中的法制發展,《法學家》(1)
2006,服務大局與「法學家的幻想」,《法學家》(6)
2006,當代中國立法中的法律移植,《法理學與法史學》(10)
2006,2005年法理學學術研究回顧,《法學家》(1)
2006,全球化與法治國家的歷史演進,《學習與探索》(1)
2005,關於立法發展趨勢的幾個問題,《法學雜志》(6)
2005,歐盟法對東亞的意義,《新視野》(1)
2005,法律是一種規則政治,《學習與探索》(5)
2005,2004年法理學學術研究回顧,《法學家》(1)
2004,legal transplantation in the judicature: employing foreign law in China』s judicial practice, Social science in China, Autume 2004.
2004,法治中的悖論,在夏勇等主編《法治與21世紀》,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4,革命的馬克思主義法學和建設的馬克思主義法學,在孫國華主編《馬克思主義法學與當代》,中國金融出版社
2004,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政治思想工作研究》(6)
2004,國內司法中運用外國法的比較法思考,《法學》(1)
2004,解決爭端方式的選擇——一個比較法社會學的分析,《新華文摘》(1)
2004,劃分世界的法律體系——加拿大渥太華大學《世界法律地圖》評介,《法制日報》4月15日11版
2004,2003年法理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法學家》(1)
2003,解決爭端方式的選擇—一個比較法社會學的分析,《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5)
2003,國際標准和中國法律改革,2003年中國法理學研究會年會宣讀,《法學家》(3)
2003,法治和關系:是對立還是包容——從韋伯的經濟與法律之間的關系的理論談起,2002年香港亞洲法哲學大會宣讀論文,《環球法律評論》2003/春季號
2003,2002年法理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法學家》(1)
2003, 關於律師職業發展的幾個問題,2002年吉林大學理論法學研究基地「法律職業共同體研討會」宣讀論文,載張文顯等主編:《司法改革報告:法律職業共同體研究》,法律出版社
2003,言論自由及其界限,2002年愛爾蘭中國-歐盟人權對話會議發言,中央黨校《學習時報》,2003年2月24日
2003,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一條鐵則,《北京日報》2003年2月13日
2002,「法律和全球化——實踐背後的理論」研討會紀要,《法學家》(6)
2002,2001年法理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法學家》第1期
2002,由前蘇聯法學界的一場爭論談起,《法學家茶座》第1輯,山東人民出版社
2001,全球化和中國法制的回應,《法制與社會發展》第4期;
2001,歐盟法對法律全球化的意義,《法學》第12期
2001,全球化和中國法制的回應,《金陵法律評論》第1期
2001,從比較法、法社會學到比較法社會學,《環球法律評論》第1期;
2001,中國共產黨與比較法的發展,《法學家》第3期;
2001,2000年法理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法學家》第1期;
2000,Public Participation in Law-making in the PRC, in Jan Michiel Otto, and others, Law-Making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Hague, Netherlands: Kluwer Law International;
2000,法律全球化:法理基礎和社會內容,《法理學論叢》第2卷;
2000,關於法理學向何處去的幾點意見,《法學》2000年第1期;
2000,關於立法的公眾參與的幾個問題,《浙江社會科學》第1期;
2000,歐盟法性質的法理學思考,《人大法律評論》2000卷第1輯;
2000,法律全球化:法理基礎和社會內容,《法制現代化研究》(第6卷),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0,中國立法的公眾參與,《法理學與比較法學論集》,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0,1999年法理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法學家》第1期;
1999,世界與中國框架中的比較法,《新視野》第4期;
1999,Formalization and Informalization of Law:On the Strategy of Legal Development in China,《法哲學與法社會學論叢》(二);
1998,關於法律和全球化的幾個問題,《法學》第3期;
1998,法律和全球化的理論啟迪,《檢察日報》7月20日第3版;
1998,關於比較法社會學的對話,《比較法研究》第一期;
1996,法治是一個歷史范疇,載《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中國法制出版社;
1996,法制建設的正規化和非正規化,《法學評論》增刊;
1996,中國立法發展趨勢,《法律文化》(日文)第1期;
1996,中國法律適用發展趨勢,《法律文化》(日文)第2期;
1996,中國法律職業發展趨勢,《法律文化》(日文)第3期;
1996,中國法學教育發展趨勢,《法律文化》(日文)第4期;
1995,評美國批判法律研究運動,《中國法學》第3期;
1995,法制發展的內在矛盾,《探索與爭鳴》第7期;
1995,關於法制和法治的幾個問題,《中外法學》第5期;
1994,Comment on Functional Comparison,1Asia Pacific Law Review;
1994,關於法和法律意識的幾個理論問題,《中外法學》第3期;
1994,關於法律關系的概念的幾個問題,《中國法學》第3期;
1993,從規范的比較到功能的比較,《法學家》第2期;
1993,評布萊克的純粹法社會學,《當代法學》第3-4期;
1993,認真對待意識形態——批判法學對德沃金法學的批判,《外國法譯評》第3期;
1992,論社會也要以法律為基礎,《法學》第1期;
1992,法制發展戰略的比較研究,《政治與法律》第1期。
㈢ 陳景輝的科研成果
實踐理由與法律推理,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12-25
理論法學,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1-04-01
法理學原理,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9-03-01
《法理學》(參編),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7月 開放結構的諸層次,中外法學2001年第4期,2011-08-01
哈特法律的概念導讀,台灣法學189期,2011-12-01
英美法哲學的問題與方法 ,研究生法學,2010-02-15
裁判可接受性概念之反省,《法學研究》2009年第4期,2009-07-25
規則的擴張:類比推理的結構與正當化,《法哲學與法社會學論叢》2009年第二期,2009-12-31
理性對待非法移民,法制日報12月14日,2009-12-14
規則、道德衡量與法律推理,中國法學,2008、5,2008-10
雖然現有圍繞如何降低類比推理任意性的問題展開的研究非常之多,但是有關類比推理產生原因的討論非常缺乏。如果不能有效地解說類比推理產生的原因,那麼其他的討論都會喪失牢固的基礎。類比推理的運用來自於規則的普遍性之外的特倒——潛在包含,只有了解這一點,才能准確把握類比推理的重要性就在於規則的目的。,2008-02,規則、潛在包含、類比推理
法律實證主義的源與流,從古典思想到現代政制——關於哲學、政治與法律的講演,2008-06
《什麼是內在觀點?》,法制與社會發展,2007年第5期
《原則、自由裁量與依法裁判》,法學研究,2006年第5期
《原則與法律的來源》,比較法研究,2006年第4期
《合規范性:規范基礎上的合法觀念》,政法論壇,2006年第2期(被人大復印資料《法理學·法史學》2006年7期全文轉載)
《作為社會事實之法——哈特的社會規則理論與實證觀念》,法哲學與法社會學,2006年第1期
《另一種法律推理的可能性》,法哲學與法社會學論叢,2005年卷
《獨立法之研究對象的確立》,法哲學與法社會學論叢,2004年12月
《法律解釋的效力:一個難題的追問》,浙江社會科學,2004年第5期(2005年11月,被《法理學精粹》轉載),
《事實的法律意義》,中外法學,2003年第6期(2004年11月被《中國訴訟法學精萃》轉載)
《中國對前蘇聯法的繼受》,淮北煤師院學報,2002年第5期
㈣ 王涌的學術著作
現代公司法人人格的本質與結構,2001中國商法學會年刊,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憲法與私法的關系的兩個基本問題,私法研究第1卷,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年
權利的結構,法哲學與法社會學論叢第4卷,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年
論民法上權利設定的幾個基本問題,金陵法律評論第1卷 2001
案例分析:恆升(遠東)電子計算機集團訴王洪名譽侵權案,北大法律評論第3卷第2輯 2001
私權救濟的一般原理,人大法律評論第1卷第1輯2000
所有權概念分析,中外法學2000/4
權利沖突:類型及其解決方法,載民商法縱論,中國法制出版社2000
私權的概念,公法第1卷 1999
作為民法方法論的分析法學導論,南京大學法律評論1999年秋季號
尋找法律概念的最小公分母:霍菲爾德法律概念分析思想研究,比較法研究1998/2
法律關系的元形式,北大法律評論,1998/2
一人公司導論,法律科學,1997/4
分析法學與中國民法的發展,比較法研究,1997/4
社會法學與當代中國法的理念與實踐,中外法學,1996/1
當代中國經濟立法的回顧與展望,1996年民法經濟法學會年會論文集,海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
私有財產的法律風險,南方周末,2003年1月9日
私有財產保護:從物權法到憲法,南方周末,12月5日
WTO:中國百年開放史上的重大事件,21世紀經濟報道2001年8月13日、20日、27日
民法學不能不談方法,比較法研究,2000/4
被倒置的和被省略的法律推理,法制日報,2000/2/27
背叛正義的技巧,南方周末,2000/1/14
現代公司法人人格的本質和結構,《中國商法年刊創刊號(2001)》
樓市迷局中的房地產稅,《中國改革》 2010年08期
十八大後的民營企業生存環境及政策風向解讀,《知識經濟.中國直銷》2013年第07期,第一作者
㈤ 張帆的成就
代表性成果:
★《法理學的范圍》抑或《法理學范圍之限定》:兼與劉星教授商榷 (《法律書評》第五輯 蘇力主編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7年6月)
★ 並未終結的里程:簡評《德沃金及其批評者》(《法律書評》 第六輯 蘇力主編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8年1月)
★ 多重視角下的社會轉型與法律方法 (《法制日報》2008年2月18日)
譯文:
弗雷德里克·紹爾:《規定的三個維度》(《法哲學與法社會學論叢》第十三期 鄭永流主編 北京大學出版社)
★《規范的縫隙與地方立法的必要性》,《政治與法律》2010年第三期(cssci法學類)
代表性項目: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招標項目:「法律思維與法律方法」( 05JJD820003)承擔其中第三、四、五、十五章,共計6萬余字
其它:★ 中國法律哲學學術沙龍、法律哲學研討小組(PL Workshop)主要成員
★ 2006年11月:參加「法學與社會科學研討會」(主辦 北京大學出版社 台灣元照出版集團)
★ 2007年4月:參加「第三屆全國法理學博士論壇」(主辦 南京師范大學法學院)
★ 2007年10月:參加「法律與權威研討會」(主辦 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 《法哲學與法社會學論叢》編輯部)
★ 2007年12月:參加「第四屆法律方法與法律思維研討會暨第二屆全國法(律)學方法論會議」(主辦 華南理工大學法學院)
★ 2008年4月:參加「第四屆法理學博士論壇」(主辦 西南政法大學)
★ 2009年4月:參加「第五屆法理學博士論壇」(主辦 廈門大學法學院)
㈥ 吳宏耀的代表著作
專著:
1.《訴訟證明原理》,(合著:吳宏耀、魏曉娜),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獲第五屆中國訴訟法學會中青年優秀科研成果著作類三等獎)
2.《刑事審前程序研究》,(合著:宋英輝、吳宏耀),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版。
3.《刑事訴訟法實施問題與對策研究》,(參著,第二作者),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1年8月版。(該書獲北京市優秀科研成果一等獎;司法部2002年度優秀科研成果二等獎)
4.《刑事證據法原理與適用》(合著,第四作者),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1年4月版。
譯著:
1.《比較法視野中的證據制度》,(原著:[美]:米爾吉安.R.達馬斯卡,合譯:吳宏耀,魏曉娜等),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6年10月版。
參著:
1.樊崇義主編:《訴訟原理》(第六章「訴訟認識」),法律出版社2003年10月版。
2.江偉主編:《統一證據法建議稿及理由書》(證據法「一般規定」的條文及其論證),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3.宋英輝主編:《刑事程序法功能研究》(第八章「 刑事訴訟啟動程序」;第十章「 公訴」),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4.陳衛東主編:《模範刑事訴訟法典》(第二編「證據」:第102條至第204條),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論 文:
1.《對設立非法物證排除規則的質疑》,載《法學論壇》1997年第4期 。
2.《簡論刑事訴訟法學中的主要證據的概念與范圍》(周士敏、吳宏耀),載《法學》1998年第7期。
3.《論疑罪從無原則的理論基礎》,載中國政法大學科研處編《中國政法大學優秀論文選集》(1998年卷)。(該文獲1998年中國政法大學校慶優秀論文一等獎。)
4.《任何人不受強迫自證其罪原則及其程序保障》(宋英輝、吳宏耀),載《中國法學》1999年第2期。(《人大復印資料-訴訟法》2000年全文轉載;被美國耶魯大學全文翻譯並收入「Law in Contemporary China」[YALE UNIVERSITY RIS Publishing Center Course Materials Packet (LAW21179_Pkto9) ]。該文獲全國第四屆中青年訴訟法學優秀科研成果二等獎。)
5.《刑事訴訟法學五十年回顧與前瞻》(樊崇義、吳宏耀),載《人民檢察》1999年第12期。(《法學復印資料-訴訟制度》2000年第3期全文轉載;獲《人民檢察》雜志社1999年度優秀論文二等獎。)
6.《中國刑事庭審制度的改革與特色》(樊崇義、吳宏耀),載《中國刑事法雜志》2000年第1期。
7.《我國刑事簡易程序使用率低下的原因及對策》,載《法學文稿》2000年創刊號。
8.《刑事自訴制度研究》,載中國政法大學學報《政法論壇》2000年第3期。
9.《不起訴裁量權研究》(宋英輝、吳宏耀),載中國政法大學學報《政法論壇》2000年第5期。
10.《刑事證據前言問題研究》(樊崇義、鎖正傑、吳宏耀、陳永生)(上),載何家弘主編《證據學論壇》(第一卷),中國檢察出版社2000年版。
11.《論我國誘餌偵查制度的立法建構》,載《人民檢察》2001年第2期。(該文獲《人民檢察》雜志社2001年度優秀論文二等獎。)
12.《外國證據規則的立法及發展》(宋英輝、吳宏耀),載《人民檢察》2001第3期。
13.《刑事證據前言問題研究》(樊崇義、鎖正傑、吳宏耀、陳永生)(下),載《證據學論壇》(第二卷),中國檢察出版社2001年版。
14.《聯性規則》(宋英輝、吳宏耀),載《人民檢察》2001第4期。
15.《傳聞規則》(宋英輝、吳宏耀),載《人民檢察》2001年第6期。
16.《意見規則》(宋英輝、吳宏耀),載《人民檢察》2001年第7期。
17.《英國逮捕制度新發展》,載《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2001年第2期。
18.《酌定不起訴決定的實體效力》(樊崇義、吳宏耀),載《人民檢察》2001年第8期。
19.《偵查訊問制度研究》,載《中國刑事法雜志》2001年第5期。
20.《刑事證明標准研究述評》,載樊崇義主編《訴訟法學研究》(第一卷),中國檢察出版社2002年1月版。
21.《論證據裁判原則》,載最高人民檢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編《法律應用研究》2001年第六期。
22.《論刑事證據規則極其制度構建》(宋英輝、吳宏耀),載《中國司法審判論壇》第一卷,法律出版社2001年12月版。
23.《訴訟證明論綱》,載陳興良主編《刑事法雜志》(第十一卷),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年5月版。
24.《訴訟認識之結構分析》,載樊崇義主編《訴訟法學研究》(第五卷),中國檢察出版社2002年11月版。
25.《社會認知背景下的訴訟認識》,載王敏遠主編《公法》(第四卷),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26.《試論裁判事實的客觀性》,載鄭永流主編《法哲學與法社會學論叢》(第六卷),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年12月版。
27.《口供問題的真相》,載樊崇義主編《中國訴訟法判解》(第一卷),中國檢察出版社2003年版。
28.《論證據的自由評價》,載陳光中主編《訴訟法論叢》(第八卷),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29.《現代法視野下的刑事訴訟》,載《政法論壇》2004年第三期。
30.《刑事偵查中的事實發現》,載郝宏奎主編《偵查論叢》,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31.《刑事公訴制度的定位與改革》,載《法商研究》2004年第四期。
32.《司法裁判中的事實問題》,載《法學研究》2004年第六期。
33.《事實與規范之間》,載 鄭永流主編《法哲學與法社會學論叢》(第六卷),中國政法大學出版出版社2004年版 。
34.《刑事辯護的困境與出路》(吳宏耀、張燕),載《中國司法》2004年第12期。
35.《雙重視角下的案件事實》,載陳澤憲主編《刑事法前沿》(第二卷),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36.《刑事訴訟致力於事實真相么?》(托馬斯·魏根特著),載何家弘主編《證據學論壇》(第十卷),中國檢察出版社2005年版 。
短論
1.《刑事精神損害的賠償問題》,載《檢察日報》2000年10月19日第5版。
2.《完善刑事證據規則的原則和要求》,載《人民法院報》2000年11月13日第3版。
3.《權利行使的限度》,載《中國婦女報》2000年12月2日第4版。
4.《刑事訴訟證明解析》,載《檢察日報》2000年12月7日第3版。
5.《我國證據立法勢在必行》,載《人民法院報》2000年12月11日第3版。(《法學復印資料-訴訟法學》2001年第1期全文轉載。)
6.《權威性知識與訴訟證明》,載《法制日報》2000年12月17日第3版。
7.《證言的可信性與證人出庭作證》,載《中國婦女報》2001年2月10日第4版。
8.《質疑「私自錄音不得作為證據」》,載《中國婦女報》2001年4月7日。
9.《刑事證明標準的基點:程序正義抑或實體正義》,載《法制日報》2001年4月15日。
10.《我國應當確立行政簡易裁判程序》,載《人民法院報》2001年4月22日。
11.《刑事證明標准與非至上性》,載《檢察日報》2001年5月1日。
12.《刑事證明與檢察責任》,載《檢察日報》2001年8月10日。
13.《法律真實與客觀真實的論爭》,載《檢察日報》2001年10月12日 。
14.《包公斷案中的臆斷》,載《深圳法制報》2001年10月
15.《證明標準的立法視角》,載《檢察日報》2001年10月26日
16.《證明標准與現實中的刑事裁判》,載《檢察日報》
17.《法律真實與人權保障》,載《檢察日報》 2001年11月13日
18.《證明標准與裁判事實》,載《人民法院報》 2002年2月
19.《刑事證明標準的背面:無罪裁判》,載《人民法院報》2002年3月
20.《證據的概念及相關問題》,載《法制日報》2003年7月17日
21.《法律平等保護的兩張面孔》,載《法制日報》2004/12/3
22.《如何准確理解訴訟法學意義上的案件》,載《檢察日報》2004/12/15
23.《關注少年刑事司法制度》,載《法制日報》2005/6/1
24.《北京規則檢討》, 載《法制早報》2005/6
25.《監獄不是完整意義的偵查機關》, 載《檢察日報》2005/8
26.《開庭審理前,檢察機關可以撤訴》, 載《檢察日報》2005/9/15日三版
㈦ 龍衛球的論文
《現今民商法的社會基礎與趨勢》(載《兩岸民商法前沿》2014年總第3輯);《中國民法「典」的制定基礎——以現代化轉型為視角》(載《中國政法大學學報》2013年第1期);《侵權責任法的基礎構建與主要發展》(載《中國社會科學》2012年第12期,獲得第三屆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中國大陸當代侵權法制的變遷與發展——以2010年重點解讀為契機》,載王千維編《跨世紀民事法理之新思維(元照出版社2012年11月版);《人格權的立法論思考:困惑與對策》(載《法商研究》2012年第1期);《當代債法改革:觀察與解讀》(載《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3期,《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12年第2期轉摘,《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12年第9期轉摘);《人格權面面觀:走出理念主義與實證主義之爭》(載《比較法研究》2011年第6期)、《民法主體的觀念演化、制度變遷與當下趨勢》(載《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2011年第4期,《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11年第11期轉摘)、《中國航空立法的回顧與展望》(載《航空航天法律與管理專刊》2011年第1卷)、《民航機長權力的是非曲直——評南航機長逐客事件》(載《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6月28日法學版)、《物權法定原則之辯:一種兼顧財產正義的自由論視角》(載《比較法研究》2010年第6期)、《一個鼻孔出氣的司法體制之爭--美國首席大法官羅伯茨西北大學講演評述》(載《政法論壇》2009年第5期)、《超越現代國際法的盲點:尋求一種歷史型解決——獸首拍賣事案評論》(載《中國法律》2009第2期)、《規則嬗變與市場經濟——中國民商經濟法治三十年》(載《私法研究》2009年第總第7卷)、《走出孤島的比較法》(載《比較法研究》2009年第2期)、《西遊記中的救贖問題:豬八戒的法意識局限》(載《比較法研究》2008年第1期)、《建立統一的中國航空法體系--理論初探與立法建議》(載《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6期)、《法治進程中的中國民法:紀念施行20周年》(載《比較法研究》2007年第1期)、《主合同變更而未取得保證人同意時的保證責任》(載《中國案例指導》2007年第1輯)、《編輯部的瓦爾登湖:生活散記》(載《比較法研究》2007年第6期)、《中國物權法制的變遷與展望》(載《月旦民商法雜志》2007年第6期)、《中國古代政治社會結構的人性基礎--從林沖休妻說起》(載《人文論壇》2006年第2期)、《物權立法的合憲性問題》(載《中國法學文檔》2006年總第4輯)、《物權法政策之辨:如何確立市場經濟的法權基礎》(載《中國法律》2005年第2期)、《債的本質研究-以債務人關系為起點》(載《中國法學》2005年第6期)、《公司內部治理機制的改進:『董事會-監事會』二元結構模式的調整》(載《比較法研究》2005年第6期)、《公法與私法的關系》(載全國人大常務會辦公廳《研究資料》2004年第17期)、《讓房屋拆遷走出以政促政的困境――從國辦發[2004]46號文件談起》(載《中國法律人》2004年11月號)、《規章專權,法治難行——從「瀏覽黃色網站案」的規章適用說起》(載《中國法律人》2004年10月號)、《中國憲法應如何設置人權》(載《政法論壇》2003年第6期)、《自然人人格權及其當代進路:兼論憲法秩序與民法實證主義》(載《清華法學》2003年第2期)、《法家人物李斯評議》(載《社會科學論壇》2003年第4期)、《國家論》(譯文,載《法哲學與法社會學論叢》2003年第5輯)、《民法典體系問題探討》(載《法制日報》2002年6月30日理論版)、《法律主體》(譯文,載《清華法學》2002年第1輯)、《法人的主體性質再探討》(載《民商法論叢--江平教授70華誕祝賀文集》,中國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法律主體概念的基礎性分析:兼論法律主體預定理論》(載《學術界》2000年第3、4期)、《評價法學的現代軌跡——評拉倫茨》(載《中國政法大學校刊》2001年11月20日版)、《習慣向學術權力挑戰》(載《社會科學論壇》2000年第10期,並收錄《學術權力與民主》,鷺江出版社2000年8月版)、《學術公共人的公共意識》(收錄《學術權力與民主》,鷺江出版社2000年8月版)、《Intellectual Property in China》(31 St. Mary』s Law Journal,l999)、《法人本質及其構造研究:為擬制說辯護》(載《中國法學》1998年第3期)、《法律實在性討論:為概念法學辯護》(載《比較法研究》1998年第3期)、《合夥的多種形式與合夥立法》(載《中國法學》1996年第3期)、《上海手錶廠鑽石金錶違約案判決評析》(載《中國法學》1995年第3期、《羅馬法的傳統性及其法律方法》(載《中國法學》1995年第1期)、《羅馬法的成就及對人類的基本貢獻》(收錄《羅馬法、中國法與民法法典化》,斯奇巴尼、楊振山主編,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5年11月版)、《企業制度現代化問題:所有權實現第三種方式:》(載《研究生法學》1995年第1期)、《試論企業集團法律控制手段》(載《中國證券評估》1995年第9期)、《債務重組事關利害》(載《上海證券報》1995年11月20日專版)、《法人股出路探析》(連載《金融時報》1994年9月16日第4版、1994年10月15日第4版)、《國外企業兼並法律制度給我國的啟示》(載《中國證券評估》1994年第5期)、《民事救濟權簡論》(載《法學研究》1993年第3期,司法部直屬院校「八五」期間優秀論文)、《中國著作權目的及其均衡思想》(《載《研究生法學》1993年第3期)等。
㈧ 朱慶育的個人作品
一、論文類:
(一)「孫子女、外孫子女能否成為法定順序繼承人」,載《江西法學》1993年第6期。
(二)「是一種方法、僅僅是一種方法」,載《讀書》1999年第2期。
(三)「罪犯?犯罪嫌疑人?自由?語言」,載《讀書》2000年第1期。
(四)「尋求民法的體系方法——以物權追及力理論為個案」,載《比較法研究》2000年第2期。
(五)「抵押物轉讓效力之比較研究——兼評我國擔保法第49條」,載《政法論壇》2000年第2期。
(六)「多元格局下的法學——管窺2000年十種法學著作」,載《法制日報》2001年1月7日。
(七)「破產制度之功能與破產程序啟動方式——嘗試一種功能學派的視角」,載《政法評論·2001年卷》,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八)「個人主義思想的古希臘淵源」,載《社會科學論壇》2001年第7期。
(九)「權利的非倫理化:客觀權利理論及其在中國的命運」,載《比較法研究》2001年第3期。
(十)「法典法、判例法與中國私法的走向」,載《中外法學》2002年第4期。
(十一)「民法典編纂中的兩個觀念問題」,載《北大法律評論·第4卷第2輯》,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十二)「私法推理的典型思維:從司法三段論到意思表示解釋理論」,載《法哲學與法社會學論叢·第5輯》,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十三)「意思表示解釋:通過游戲而實現」,載《清華法學·第1卷第1期》,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十四)「法律與修辭學」(作者Chaim Perelman),載《法律方法·第2卷》,山東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十五)「法律行為概念疏正」,載《中外法學》2008年第3期。
(十六)「私法自治與民法規范」,載《中外法學》2012年第3期。
二、著作類
(一)《意思表示解釋理論——精神科學視域中的私法推理理論》,中國政法大學2004年版。
(二)《民法總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
㈨ 宋顯忠的主要論文
1、《全球時代的憲政與法治 》(第一作者),《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9年第4期;
2、《什麼是部門法哲學? 》(第一作者),《法制與社會發展》2009年第4期;
3、《法律事實的實證探究》(第一作者),《法學論壇》2008年第2期;
4、《法律的形式、實體和程序》,《社會科學戰線》2007年第1期;
5、《通過法律的權利保障》,《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 2006年第5期;
6、《程序與程序保障》,《吉林公安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6年第5期;
7、《法律程序及其功能》,《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06年第9期;
8、《法律程序的詞義辨析》,《長白學刊》2006年第6期;
9、《憲政與程序保障》,《法制與社會發展》2006年第5期;
10、《事實發現與程序保障》,《當代法學》2006年第6期;
11、《法治與法治國家的涵義》,載《法治與21世紀》(文集) ,2004年8月版;
12、《程序正義及其局限性》,《法制與社會發展》2004第3 期;
13、《普通法的程序結構與現代政府體制》,《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04年第3期;
14、《英美國家的憲政傳統及其程序觀念》,《法制與社會發展》2003年第5期;
15、《合理性與現代法的理性構造》,《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2年第4期;
16、《合理性、合法性與現代法治——法律社會學研究提要》,《清華法治論衡》2002年第 3輯;
17、《形式合理性、實體合理性與法律秩序的理性化》(第一作者),《法哲學與法社會學論叢(二)》,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㈩ 清華大學易延友
易延友 1973年生
教授、博士生導師
清華大學法學院證據法研究中心主任
教育背景
1992-1996,中國政法大學法律系,法學學士
1996-1999,中國政法大學研究生院,法學碩士
2001-2002,英國華威大學法學碩士
1999-2002,中國政法大學研究生院,法學博士
還是比較年輕的老師,有沖勁。
請看清華大學官方鏈接:
http://www.tsinghua.e.cn/publish/law/3563/2010/20101220195201791121787/20101220195201791121787_.html
網路:
http://ke..com/view/1001350.htm
下面引自清華大學官方介紹
學術成果
(一)著作
1. 《刑事訴訟法(第四版)》(法學階梯),法律出版社,2013年。
2. 《刑事訴訟法精義》(法學名師講堂),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
3. 《Understanding China』s Criminal Procere》(英文教材),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年;美國海馬出版社,2012年。
4. 《中國刑訴與中國社會》,2010年,北京大學出版社。
5. 《證據法的體系與精神》,2010年,北京大學出版社。
6. 《刑事訴訟法(第三版)》(21世紀法學教材),法律出版社,2008年。
7. 《陪審團審判與對抗式訴訟》,台北,三民書局,2004年。
8. 《刑事訴訟法(第二版)》(21世紀法學教材),法律出版社,2004年。
9. 《刑事訴訟法(第一版)》(21世紀法學教材),法律出版社,2003年。
10.《沉默的自由》,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年。
(二)論文
1. 《刑事強制措施的體系及完善》,《法學研究》,2012年第3期。
2. 《State Ideology Transition and Procere Model Transformation: China』s Criminal Procere Law and Its Revisions》, Tsinghua China Law Review, 2012.
3. 《論無罪推定的涵義與刑事訴訟法的完善》,《政法論壇》,2012年第1期
4. 《論最佳證據規則》,《比較法研究》,2011年第6期。
5. 《公民憲法權利的刑事程序保護與非法證據排除規則——以美國聯邦憲法第四修正案為中心展開》,《清華法學》,2011年第4期。
6. 《證人出庭與刑事被告人對質權的保障》,《中國社會科學》,2010年第2期。
7. 《對抗式刑事訴訟的形成與特色——兼論我國刑事司法中的對抗制改革》,《清華法學》,2010年第2期。
8. 《眼球對眼球的權利——對質權研究》,《比較法研究》2010年第1期。
9. 《Can A Government Compulsorily Make Citizens More Free? Revisiting Non-Judicial Detentions under Administrative Regulations in PR China and Their Justifications》, in Tsinghua China Law Review, 2010, vol. 2.
10. 《刑事審級制度的建構與反思》,《法學研究》,2009年第3期。
11. 《美國聯邦證據規則中的關聯性》,《環球法律評論》2009年第6期。
12. 《除罪化、程序法治與法的可預期性——以黃碟案為中心的法理透視》,《清華法學》2009年第4期。
13. 《特免權規則:美國的制度與實踐》,《證據科學》,2009年第4期。
14. 《英美證據法上的證人作證規則》,《比較法研究》,2008年第6期。
15. 《證據規則的法典化——美國<聯邦證據規則>的制定及對我國證據立法的啟示》,《政法論壇》,2008年第6期。
16. 《傳聞法則:歷史、原理與發展趨勢》,《清華法學》2008年第4期。
17. 《Arrest as Punishment: the Abuse of Arrest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n PUNISHMENT & SOCIET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ENOLOGY, 2008, vol. 10, No. 1.
18. 《英美證據法上的專家證言制度及其挑戰》,《環球法律評論》,2007年第4期。
19. 《英美法上品格證據的運用規則及其基本原理》,《清華法學》,2007年第2期。
20. 《冤獄是怎樣煉成的——從<竇娥冤>中的舉證責任談起》,《政法論壇》2006年第3期。
21. 《權衡原則是怎樣把人權消滅掉的——以<刑事訴訟法>第93條為例》,《法哲學與法社會學論叢》,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22. 《證據學是一門法學嗎——以研究對象為中心的考察》,載《政法論壇》2005年第3期。
23. 《陪審團移植的成敗及其啟示》,載《比較法研究》,2005年第1期。
24. 《英美證據法的歷史與哲學考察》,載《中外法學》,2004年第3期。
25. 《陪審團在衰退嗎?——當代英美陪審團發展趨勢解讀》,載《現代法學》,2004年第3期。
26. 《論證據法學的理論基礎》,載《法學研究》,2004年第1期。
27. 《論辯訴交易應當緩行》,載《法學》,2003年第12期。
28. 《走向獨立與公正的司法——司法改革研究述評》,載《中外法學》,2000年第6期。
29. 《論反對自我歸罪的特權》,《比較法研究》1999年第2期。
30. 《對自由心證證據制度哲學基礎的再思考》,《比較法研究》1998年第2期。
(三)隨筆
1. 《檢察官客觀義務需要理論與實踐支撐》,《檢察日報》,2009年9月23日。
2. 《日本陪審團的恢復及對中國的啟示》,《南方周末》,2009年7月。
3. 《官位與資源讓學者們馬失前蹄》,《法制日報》,2009年6月24日。
4. 《重典治亂與司法能動主義無關》,《法制日報》,2009年8月31日。
5. 《法院判決應當經得起法律的推敲——英文字母入姓名不符合我國法律》,《法制日報》,2009年3月4日。
6. 《量刑辯論程序理應推廣和完善》,《法制日報》,2009年6月。
7. 《我國暫不宜設立藐視法庭罪》,《法制日報》,2009年1月22日。
8. 《保障眼球對眼球的權利》,《南方周末》,2008年11月27日。
9. 《律師應當為何而戰》,《中國律師》,2008年。
10. 《附帶民事訴訟與刑事被害人權利保障》,《檢察日報》,2006年5月18日。
11. 《法院判案何須請示》,《南方周末》,2004年5月27日。
12. 《人民法院整體迴避於法有據——評法官謀殺院長案》,搜狐評論,2003年10月13日。
13. 《我們能被關押多久》,《南方周末》,1999年11月2日。
14. 《「可不知論」與「不可不知論」》,《南方周末》,1998年12月18日。
15. 《法院如何給說法》,《南方周末》,1998年9月25日。
16. 《法官應代表哪家的利益》,《南方周末》,1998年6月26日。
17. 《毒樹之根豈可不挖》,《南方周末》,1998年6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