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德國社會保障法的起源

德國社會保障法的起源

發布時間: 2022-05-09 12:22:31

㈠ 真正意義上的社會保障法產生於什麼時期

真正意義上的社會保障法產生於 19 世紀下半葉的德國

㈡ 急~!!!社會保障法的淵源是什麼!

社會保障法的根本淵源來自於憲法。憲法規定的公民享有物質幫助權,就是公民回享有社會保答障的淵源。當然,社保制度還應有法律淵源,即由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社會保障法》作為具體的法律保障,但據我所知這部法律還在制定之中。

㈢ 為什麼社會保障的發源產生在德國(當時的背景)

德國實行的是社會市場經濟制度,在保證市場自由競爭的同時,又採取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校正由於市場自由競爭導致的社會收入分配的差距,使競爭和經濟增長的好處讓全體人民都能享受。其中建立比較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覆蓋全體公民,使所有最低收入和無收入的人,都可以從國家那裡得到住房和貨幣收入,保持一定的生活水平,實現社會公平。

德國社會保險制度的管理體制

德國實行的社會保障體系,是由社會保險制度,以及以普通稅收收入為來源的社會福利和社會救助制度構成,如養老保險、失業保險、事故保險、醫療保險、護理保險、社會救濟、住宅補助、子女補助和教育補助等,不同層次的社會保障項目幾乎覆蓋了所有的社會成員。德國社會保險制度又分為法定保險和自願保險,法定保險的保費由僱主和雇員共同承擔,自願保險的保費完全由投保人個人承擔。

德國社會保險的管理層次:

一是聯邦政府部門。

管理德國社會保險的聯邦政府部門主要有三個,即德國聯邦衛生部、勞動社會事務部和勞動(就業)部。其中:衛生部負責醫療和護理保險,職責包括醫療保險政策的制定和業務協調。主要制定公共醫療保險的范圍、繳費、服務標准、葯品報銷目錄等政策。勞動社會事務部負責養老和事故保險的政策制定和業務協調。另外還有一個德國聯邦勞動(就業)部負責失業保險。每個部都下設專門的管理辦公室或執行委員會負責具體社會保險的業務管理。各州(有的幾個州合起來只設一個局)、地方政府也設立相應的局(或辦公室)負責執行。

由於公共社會保險法規政策是全國統一制定,聯邦政府管理機構比較精幹有效。

二是經辦執行機構即公共保險公司和私人保險公司。

德國醫療、護理保險的公共醫療保險公司基本按行業設置,1990年德國有1200個公共醫療保險公司,現有400家公共醫療保險公司。全國有90%以上的人在公共醫療保險公司投保。政府規定在保費收入中提取5%作為機構人員經費。由於保險公司多,勢必增加管理成本。法定保險的繳費和服務標准已經有法律規定,保險公司不能變動。

德國養老保險是由國家養老保險局承辦。德國有23個州級的養老保險局,承辦法定的工人養老保險,而海員、鐵路職工、礦工和農民的養老保險分別由按行業分別設置保險機構承辦,聯邦養老保險局則承辦政府職員的養老保險。

德國事故保險由行業保險合作社承辦。人身事故保險分為法定保險和一般保險,法定保險的參加者為農民和海員。

德國失業保險由聯邦勞動(就業)部負責,失業保險實行全國統籌,收不抵支時,由聯邦勞動(就業)部向聯邦政府申請,大區和基層勞動局執行。聯邦勞動(就業)部下設10個州(大區)一級的勞動局;州勞動局下設181個市一級勞動局。勞動局不僅負責失業保險金的收取和發放,還負責失業者的職業介紹和職業培訓,以及勞動市場的調查,參與勞動市場政策的制定等。

德國各種社會保險金統一由僱主交給雇員參保的醫療保險公司,由醫療保險公司按社會保險金的種類,分別轉給其它險種的保險經辦機構,聯邦勞動(就業)部需支付醫療保險公司代辦業務費,2000年預計支出12億馬克。

德國社會保險制度的啟示

——建立德國統一的社會保障法律體系。

德國社會保障的法律統一由聯邦議會立法。德國社會保險體系一般由法定保險、補充保險或個人儲蓄保險組成,以法定社會保險為主。法定社會保險的對象為企業的職員或工人,所有的企業員工(除僱主外)都必須無條件參加,具有強制性。借鑒德國的經驗,我國社會保障的法律規定全國要統一,由全國人大通過後實施。企事業單位和個人都具有繳納社會保險費(稅)的義務,以及享受社會保障的權利,使全國企事業單位和個人社會保障繳費比例和待遇水平均衡發展。

——建立起各負其責的社會保險管理體制。

德國目前已建立了立法、決策、管理、預算編制和具體執行的各負其責又互相制約的社會保險管理體制。聯邦議會負責社會保險的立法,政府部門監督執行,各自的社會保險公司(均為自治性的公共團體)具體負責管理和提供服務。其中政府部門中,財政部門負責全德國的社會保險預算的編制,聯邦勞動(就業)部和勞動社會事務部負責社會保險的決策和管理辦法。由於社會保險的具體事務是由各個社會保險公司負責,按照社會保險制度的市場運轉機制進行運作,而政府各部門就可以專職於宏觀決策,如社會保險的政策、預算的制定、社會保險制度運轉的預測和監督,以確保參保人的權利不受侵犯,實現社會公平。這種管理體系是與德國實行的社會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

——社會保險社會化管理程度較高。

各個具體負責管理和提供服務的社會保險公司,在征繳社會保險費的同時,必須提供優質和方便的社會保險服務,否則參保人會轉到提供服務比較好的社會保險公司參保。由於社會保險具有「大數」法則,參保人數不足就會影響社會保險經辦機構的正常運轉,甚至倒閉。因此各個具體負責管理和提供服務的社會保險公司存在著互相競爭的格局,具有社會化管理程度高的特點。

——社會保險資金運作模式的改革。

德國社會保險目前仍是實行現收現付制的基金籌集模式,在人口老齡化高峰期就會出現基金收支缺口大,威脅社會保險體系的運轉。這個問題對於其他也是實行同一種模式的國家也會出現。為此,我國目前養老保險制度也需要及早採取應策,如可實行部分積累制的資金運作方式並逐步過渡到完全積累模式。在實行部分積累制的資金運作方式時,一是將現行的社會統籌與個人帳戶相結合的制度模式分解為兩個層次的養老保險制度,即社會統籌部分由省級統籌,按現行的基礎養老金辦法運作;個人帳戶部分則實行強制性的個人儲蓄帳戶,逐步提高個人的繳費比例,由社保經辦機構負責管理,使個人帳戶的基金積累實帳化。二是要重視企業補充養老保險和商業保險,建立多層次的養老保險體系。在改革過程中要妥善處理好養老保險隱性負債問題,避免養老保險制度可能出現的支付危機。

——完善社會保障的基礎性工作。

德國每個參保人員都有一個社會保障號碼,通過保障號碼可以查到參保人的所有資料。計算機全國聯網,信息系統比較完善。當前,我國社會保障要加強基礎工作建設,一是要建立起包括城鄉各類企業事業單位和行政單位職工在內的統一的職工養老保險制度。二是要建立完善的社會保險費征繳系統,實行全額收繳,社會化發放。三是要提高統籌層次,如實行省級統籌,要清理、規范統籌項目和計發標准,避免各地之間社會保險待遇水平出現大的差距。四是要建立各級財政與稅務、社保經辦機構、開戶銀行之間,以及各自內部的社保信息聯網系統,實行計算機管理,准確掌握保障對象的基本情況和動態變化情況,達到信息共享。

㈣ 急!!現代意義上的社會保障制度起源於德國還是英國

是德國,我們最近剛剛學了國際社會保障制度比較
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德國的工人運動風起雲涌,他們奮起爭取自己的經濟利益和勞動權益,1875年德國社會主義工人黨成立。1871年德國實現全國統一,建立了德意志帝國,並得到普法戰爭50億法郎的戰爭賠款,便企圖加快經濟發展,以謀求成為歐洲的霸主。1873年世界性經濟危機爆發,德國社會矛盾和階級矛盾更加錯綜復雜,並日趨尖銳。因此,德國當時的俾斯麥政府決定首先要穩定國內政局,緩和階級沖突,實施了一系列的經濟社會改革政策,包括一些社會保險和社會福利的法規、措施。1883年到1889年,德國相繼頒布了《疾病保險法》、《工傷事故保險法》、《老年、殘疾、遺屬保險法》,1911年又將這些法規綜合為單一的德意志帝國法典,這是世界上第一套完整的社會保險體系,開創了資本主義國家社會保障體系的先例。它對改善勞資關系,促進經濟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1911年還制定了《職員保險法》,1923年頒布了《帝國礦工保險法》,19277年制定了《職業介紹和失業保險法》。權利和義務統一的原則,以交費為享受保險條件的原則,保險費用多方面分擔的原則是德國社會保險法中三個重要的原則,並且成為以後各國社會保險體系的基礎。但德國的社會保障制度從保障對象、覆蓋范圍和保障水平來看,不僅保障水平低,覆蓋范圍也很窄,只是為有正常工資收入的人提供保障,保障項目多是與職業相關的單項社會保險。

㈤ 養老保險制度起源國家

在工人階級斗爭的強大壓力下,德國於1889年頒布《老年和傷殘保險法》,標志著現代社會養老保險的誕生。19世紀末到20世紀上半葉,歐洲各國先後都建立了強制性的養老保險制度。20世紀30年代,美國爆發了空前的經濟危機,許多退休者無法維持基本生活。為此,美國於1935年制定《社會保障法》,建立起一整套老年及孤寡人員保險制度,目的在於保證所有台法勞動者都能享受到最低水平的退休收入。
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家就開始著手建立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制度。政務院於1951年公布、1953年修訂實施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保險條例》。該條例對國有企業職工的養老等項社會保險作出了比較詳細的規定。企業按月繳納相當於企業職工工資總額3%的保險費,其中30%上繳全國總工會,作為勞動保險總基金,70%存於各企業工會。當時規定的養老金為職工本人工資的50%-70%。1955年,國務院頒布了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養老保險辦法。1958年,又統一了企業、事業、國家機關職工的養老保險制度。這樣,中國城鎮勞動者統一的養老保險制度基本上在全國范圍內建立起來。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㈥ 社會保障法規的作用

1.調節收入差別,縮小貧富差距
2.調動勞動者積極性,提高經濟效率
3.推進我國企業制度改革
4.維護社會穩定
5.完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
萌芽於19世紀上半葉的英國,1824年英國頒布《濟貧法》確立了公民的社會救濟權力。現代意義的社會保障法出現於20世紀80年代的德國,以德國的《社會保險法典》為標志,揭開了歐洲乃至世界范圍的社保立法序幕,並形成各個特色與類型。

㈦ 人類歷史上第一部社會保障法由誰頒布知道的告訴下,謝謝咯

從歐洲復社會的發展那歷製程來看,以國家立法形式確立社會保障制度,開始與十六世紀三十年代, 標志是法國的福利改革和英國的《濟貧法》的出台;
德國率先建立社會保險制度,出台三部社會保障法規,標志著世界上第一個完整的社會保障體系建立;
1935年美國出台第一部《社會保障法》,確立了社會保障的一般原則,也對現代市場經濟體制中社會保障的發展產生重要影響。
由此形成了由國家財政出資的濟貧和受益人繳費的互助相結合的社會保障體系。

㈧ 最早頒布社會保障法的是哪一個國家

美國 1935《社會保障法》

㈨ 社會保障法本位的變遷是什麼

早在古代社會,就已出現各種形式的社會救濟、救助活動.如一些宗教組織以慈善名義展開各種救助活動. 社會保障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歐洲中世紀世俗和宗教的慈善事業...

㈩ 那個國家是世界上第一個實行社會保險制度的國家

德國

德國是世界上第一個建立廣泛養老保險制度的國家,已經形成體系完備、運行良好的養老保險制度。
德國的社會保障的核心為社會保險。社會保險是法律規定的義務性保險,包括醫療保險、養老保險、失業保險和事故保險四個項目。
丹麥和德國同一年建立養老保險制度,所不同的是德國針對職工,丹麥針對全部人口,丹麥是世界上第一個建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國家。

德國擁有世界歷史最悠久的全民醫療保險體系,始於1883年俾斯麥的社會保障法。德國政府依法提供廣泛的健康保險計劃,特定民眾如終身職員、自營業者、高收入雇員可選擇退出該計劃,並另投保私人保險,而在2009年以前,此類特定民眾得選擇不加入任何保險。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資料,2005年,德國醫療衛生體系支出中,政府及個人分別負擔77%及23%,醫療支出約占國民生產總額11%;德國男性及女性預期壽命分別為77歲及82歲,居世界第20位;德國嬰兒死亡率較低,約千分之四。

2010年,主要死因為心血管疾病,佔41%,其次為惡性腫瘤,佔26%。2008年時,約有82,000人感染艾滋病,自1982年起已經有26,000人因艾滋病而死亡。

(10)德國社會保障法的起源擴展閱讀:

初步建立階段的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具有以下特點:

1、有明確的法律依據;

2、完全現收現付制的模式;

3、企業繳費,職工個人不繳費;

4、企業間實行全國統籌的保險費率;

5、政策制定、監督和執行分別由不同的部門承擔。勞動部負責政策的制定和監督,工會系統負責具體的保險經辦,二者相互監督相互制衡

熱點內容
10年行政法真題 發布:2025-05-26 10:25:50 瀏覽:96
勞動法是最沒用的法律 發布:2025-05-26 10:23:46 瀏覽:293
勞動法月200工時 發布:2025-05-26 10:17:58 瀏覽:386
莒縣律師事務所 發布:2025-05-26 10:05:34 瀏覽:722
應當的司法解釋 發布:2025-05-26 10:01:29 瀏覽:204
陳維崧律師 發布:2025-05-26 09:53:51 瀏覽:878
司法考試考新的民法典嗎 發布:2025-05-26 09:46:15 瀏覽:634
湖南勞動法病假工資標准 發布:2025-05-26 09:45:40 瀏覽:577
經濟法的考試試卷A卷 發布:2025-05-26 09:30:25 瀏覽:65
雙流法院東升法庭 發布:2025-05-26 09:21:32 瀏覽: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