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法標的物滅失
『壹』 試用買賣合同標的物,在試用期間內毀損、滅失風險由誰承擔
對這一問題,要考察買賣合同標的物風險轉移的有關制度。對於買賣合同標的物風險轉移問題,我國《民法典》採用交付主義;
即以標的物的實際交付時間作為確定標的物風險負擔轉移的標准,規定不論標的物所有權是否轉移,均由標的物的實際佔有者承擔風險。
試用買賣合同在試用期間內,合同雖未生效,標的物的交付也不發生所有權移轉,但在此期間內,有關標的物毀損、滅失的風險法律未作特殊規定,因此,該合同標的物毀損由買受人承擔。
【法律依據】
《民法典》第六百零四條 標的物毀損、滅失的風險,在標的物交付之前由出賣人承擔,交付之後由買受人承擔,但是法律另有規定或者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
『貳』 買賣合同中代辦運輸途中貨物滅失風險由誰承擔
按合同約定的交貨地點、條件,以實際交貨數量、質量就可明確責任了。
『叄』 買賣房屋因拆遷已經不存在,標的物滅失,賣方是否可以解除合同
你好!
如果當初簽的協議約定買賣的房屋是拆遷房,既然已經拆了,而且也沒辦理過戶,那解除合同是沒有問題的。
如果約定買賣的是該拆遷房的安置房(即現在的新房),那麼對方仍可以要求你繼續履行合同,辦理過戶手續
如果對你有幫助,望採納。
『肆』 標的物意外毀損,誰來承擔損失
我國《合同法》第142條規定:「標的物毀損、滅失的風險,在標的物交付之前由出賣人承擔,交付之後由買受人承擔,但法律另有規定或者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由此可見,標的物毀損、滅失的風險在交付前應當由出賣人承擔,在交付之後應當由買受人承擔,但法律另有規定或者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當然標的物意外毀損如果是由於賣方或者買方自己原因造成的,由買方自己或者賣方自己承擔,其他情況下造成毀損、滅失風險的才適用此法律規定,比方說第三人的原因或者意外事故造成的都適用此條規定。
『伍』 合同履行過程中,買賣標的物的毀損、滅失風險如何承擔
買賣合同標的物風險是指買賣合同履行過程中,因不可歸責於當事人事由如不可抗力、意外事件、第三人侵權等,發生標的物意外毀損、滅失造成的損失風險。
根據規定,標的物毀損、滅失的風險,在標的物交付之前由出賣人承擔,交付之後由買受人承擔,但是法律另有規定或者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
首先,標的物毀損、滅失風險的轉移時間,可以由當事人在合同中做出約定。其次,合同當事人對標的物毀損、滅失風險的轉移時間,未作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時,以標的物的交付時間來確定風險轉移的時間。
【法律依據】
《民法典》第六百零四條,標的物毀損、滅失的風險,在標的物交付之前由出賣人承擔,交付之後由買受人承擔,但是法律另有規定或者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
『陸』 標的物毀損、滅失風險由誰承擔
我國法律對於動產或不動產的風險負擔問題,原則上採取交付主義。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一百四十二條規定,標的物毀損、滅失標的物交的風險,在付之前由出賣人承擔,交付之後由買受人承擔,但法律另有規定或者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
《合同法》第一百四十二條規定,「標的物毀損、滅失的風險,在標的物交付之前由出賣人承擔,交付之後由買受人承擔,但法律另有規定或者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只要標的物已經交付,即使買受人尚未取得標的物的所有權,風險也轉移給買受人承擔。也就是說,風險負擔的移轉與標的物所有權的移轉並不關聯。
標的物毀損、滅失的風險,是指「不可歸責於雙方當事人的」的風險,主要包括由於不可抗力、意外事件、第三人的原因導致的標的物毀損、滅失。如果合同當事人對標的物毀損、滅失具有過錯,則不屬於風險負擔問題,應當按違約責任或債權責任處理。
但上述規則,存在幾種特殊情形:
一、在途貨物(路貨)。《合同法》第一百四十四條規定,「出賣人出賣交由承運人運輸的在途標的物,除當事人另有約定的以外,毀損、滅失的風險自合同成立時起由買受人承擔。」
二、種類物難以區分。在大宗貨物買賣中,出賣人批量托運貨物以履行數份合同,或者托運超量貨物去履行其中一份合同,如果出賣人未以裝運單據、加蓋標記、通知買受人等可識別的方式清楚地將作為標的物的種類物特定於買賣合同項下,標的物毀損、滅失的風險由出賣人負擔。買賣合同司法解釋第十四條規定:「當事人對風險負擔沒有約定,標的物為種類物,出賣人未以裝運單據、加蓋標記、通知買受人等可識別的方式清楚地將標的物特定於買賣合同,買受人主張不負擔標的物毀損、滅失的風險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三、買受人違約導致交付延期。比如買受人拒不提供交付地點,或者未支付合同約定的主要費用,由此帶來的貨物毀損滅失的風險,也由買受人承擔。《合同法》第一百四十三條規定,「因買受人的原因致使標的物不能按照約定的期限交付的,買受人應當自違反約定之日起承擔標的物毀損、滅失的風險。」
四、買受人遲延受領。買受人無正當理由拒絕接收貨物或者遲延提貨,毀損滅失的風險由買受人承擔。《合同法》第一百四十六條規定,「出賣人按照約定或者依照本法第一百四十一條第二款第二項的規定將標的物置於交付地點,買受人違反約定沒有收取的,標的物毀損、滅失的風險自違反約定之日起由買受人承擔。」
五、買受人因質量瑕疵而拒收。如果標的物質量存在重大瑕疵,買受人拒絕接受或解除合同的,毀損、滅失的風險由出賣人承擔。《合同法》第一百四十八條規定,「因標的物質量不符合質量要求,致使不能實現合同目的的,買受人可以拒絕接受標的物或者解除合同。買受人拒絕接受標的物或者解除合同的,標的物毀損、滅失的風險由出賣人承擔。」
《合同法》第一百四十七條規定,「出賣人按照約定未交付有關標的物的單證和資料的,不影響標的物毀損、滅失風險的轉移。」這意味說,只有當買受人無法從出賣人交付的批量貨物分辨出特定買賣合同的標的物時,買賣人才不承擔標的物毀損、滅失的風險。
『柒』 關於買賣合同中,標的物滅滅失風險承擔的問題
如果買受人不接受或不及時接受符合合同的標的物,或不創造條件協助出賣人按約定交付標的物,則構成違約。在通常情形下,買受人在接受交付的同時接受了標的物的風險,當買受人違約時,勢必使標的物滯留於出賣人手中,如仍以交付確定標的物風險轉移,則對出賣人來講是不公正的。
我國《合同法》第143條和第146條分別規定:「因買受人的原因致使標的物不能按照約定的期限交付的,買受人應當自違反約定之日起承擔標的物毀損、滅失的風險」。「出賣人按照約定或者依照本法第一百四十一條第三款第二項的規定將標的物置於交付地點,買受人違反約定沒有收取的,標的物毀損、滅失的風險自違反約定之日起由買受人承擔」。這就是說,當出賣人按約履行交付義務時,買受人因自己原因不能接受交付,即便是他沒有佔有標的物,標的物仍在出賣人或出賣人代理人的手中,買受人仍要對標的物風險負
『捌』 合同成立時,合同的標的已經滅失。合同還是否成立
合同成立是指訂約當事人就合同的主要條款達成合意。您說的情況可能是合同標的在合同成立後滅失,此時負有交付標的義務的一方需要承擔違約責任。我國《合同法》第142條規定:「標的物毀損、滅失的風險,在標的物交付之前由出賣人承擔,交付後由買受人承擔,但法律另有規定或者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合同法》第149條規定:「標的物毀損、滅失的風險由買受人承擔的,不影響因出賣人履行債務不符合約定,買受人要求其承擔違約責任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