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法的由來
1. 包辦婚姻的由來
包辦婚姻隨著私有制和「一夫一妻制」的確立而產生,長期盛行於奴隸制和封建制社會,並往往和買賣婚姻相聯系。恩格斯說:「在整個古代,婚姻的締結都是由父母包辦,當事人則安心順從。古代所僅有的那一點夫婦之愛,並不是主觀的愛好,而是客觀的義務,不是婚姻的基礎,而是婚姻的附加物」(《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第90頁)。羅馬法規定處於家父權下的子女,訂婚必須出於家父之命,否則不能成立。印度《摩奴法典》規定了不同的結婚方式,依哪一種方式結婚都必須以家長的意志為轉移。日耳曼法規定結婚必須取得父母、監護人的同意。
中國古代的禮和法,都把包辦子女、卑幼的婚事作為父母、尊長的特權;「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婚姻成立的要件。發端於奴隸制社會的「六禮」,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為包辦婚姻提供了禮制上的根據。歷代封建王朝的法律都有關於主婚權的規定。《唐律疏議》·戶婚規定以父母和其他法定尊長為子女、卑幼的主婚人。明洪武二年(1369)令:「嫁娶皆由祖父母、父母主婚。祖父母、父母俱無者從余親主婚。」
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婚姻的成立一般不再具有包辦強迫性質,法律以雙方當事人的合意為訂婚、結婚的條件。但許多國家的親屬法規定,未達一定年齡的人結婚,必須取得法定代理人同意。例如,1804年《法國民法典》第148條,經1927年修改,仍規定為:「未成年人非經其父母同意,不得結婚」;不過同時又規定:如父母之間意見分歧,此種分歧仍發生同意的效力。1947年修改的《日本民法典》第737條規定:「未成年的子女結婚,必須得其父母同意。父母一方不同意時,有他方同意即可。父母一方不明時、死亡時或不能為意思表示時亦同。」中華民國時期,國民黨政府1930年的民法親屬編也把父母等法定代理人的同意作為未成年人訂婚、結婚的必要條件,否則婚約即屬無效,婚姻也得依有同意權人的請求而撤銷。由於法律規定的成年年齡同訂婚年齡、結婚年齡之間存在差距,在當時還流行著早婚習俗,這就為父母、家長包辦和干涉未成年人的婚姻提供了合法根據。
從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各革命根據地的婚姻立法,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頒行的婚姻法,一貫保護婚姻自由。1981年《婚姻法》規定:「禁止包辦、買賣婚姻和其他干涉婚姻自由的行為」(第3條),還規定:「結婚必須男女雙方完全自願,不許任何一方對他方加以強迫或任何第三者加以干涉」(第4條)。中國的法定婚齡高於成年年齡(18周歲),當事人已有能力行使婚姻自由的權利。包辦婚姻的各種形式,包括娶童養媳、包辦寡婦婚姻、轉親、換親等,都是違法的,不具有法律效力。自主婚姻和包辦婚姻的界限,以結婚是否出於當事人的意願為根據。那些雖系父母代為訂婚,但雙方經過了解、建立感情後自願結婚的,也應認為是自主婚姻。對包辦他人婚姻和其他干涉婚姻自由的行為人,應進行嚴肅的批評教育,必要時視其情節,予以行政處分或法律制裁。對以暴力干涉他人婚姻自由的,按中國1980年《刑法》第179條規定,還須追究刑事責任。
2. 世界上有幾個國家實行一夫一妻制
日本,中國,印度,尼泊爾和聯合國。
1、歐洲社會建立了一夫一妻制的婚姻規范。一夫一妻制是規范的,是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法律的強制實行的。法律禁止一夫多妻制於1880在日本通過,1953在中國,1955在印度和尼泊爾的1963。
2、聯合國也加入了這些努力在1979時,大會通過了對所有形式的消除對婦女歧視公約、國際人權法案的婦女,在180個國家同意實施。
(2)婚姻法的由來擴展閱讀:
來源
1.世界起源
「一夫一妻制度」,最早出現在古代的埃及和古代的歐洲。
嚴格意義上的一夫一妻制從對偶婚發展而來,產生於歐洲,它的確立是文明時代開始的標志之一,並適應於整個歐洲歷史。確立這種婚姻形式,主要由於私有制的發展,在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里,男子掌握經濟大權,女子處於從屬地位。
2.中國
(1)雖然准確的說中國古代是"一夫一妻多妾制",但是妾是事實上的「伴侶」、事實上有「婚姻」關系、與夫事實上組成「家庭」,所以其實也可以歸為「一夫多妻制」。
(2)1912年,即中華民國的元年,《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中明文規定中國實行一夫一妻制。但是因為各種歷史原因,直至1950年頒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中國才真正徹底廢除一夫多妻制。
3.中國的起源
1912年,即中華民國的元年,《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中明文規定實行一夫一妻制,直至1950年頒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中國亦實行一夫一妻制。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一夫一妻制
3. 新舊婚姻法的區別
新舊婚姻法的不同
一、總則部分
1、充實了配偶相互權利義務內容的規定
舊婚姻法第三條規定「禁止包辦、買賣婚姻和其他干涉婚姻自由的行為。禁止借婚姻索取財物。」新婚姻法在保障基本原則實施的禁止性規定中,補充了「禁止有配偶著與他人同居」的規定,增加了體現婚姻立法宗旨的規定:「夫妻應當互相忠實,互相尊重;家庭成員間應當敬老愛幼,互相幫助,維護平等、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關系。」這些都是配偶權的主要內容。
2、明文禁止家庭暴力
舊婚姻法只是籠統的規定了「禁止家庭成員間的虐待和遺棄」,那麼暴力需達何種程度構成虐待?這種模糊的表述容易使實際操作中容易出現法律真空。特別是在現實生活中家庭暴力雖然屢見不鮮,但家庭暴力不一定構成虐待,為了使實施家庭暴力者得到應有的處罰,有效地遏制家庭暴力現象的發生,新婚姻法進行了修改,把嚴懲家庭暴力作為重點之一,在婚姻法第3條增加了「禁止家庭暴力」的規定,並且在第五章第43.45.46條規定了相應的救助措施與法律責任。
三、結婚方面
1、修改禁婚疾病的條款
我國舊婚姻法規定:「患麻風病未經治癒或患其他在醫學上認為不應當結婚的疾病禁止結婚。」這條規定過於籠統,並且不利於執行。而且目前我國的麻風病已近乎絕跡,為了適應新形勢新情況現行的婚姻法把刪除了對於「麻風病」採取歷史性規定的方法,概括性表述方法——患有醫學上認為不應當結婚的疾病。這樣修改後包括的面比較寬,禁止結婚的疾病種類較詳細。
2、增設了「婚姻無效和可撤銷制度」
舊婚姻法雖然規定了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以及法定婚齡和禁止結婚的條件,但對違反這些規定結婚的,沒有作出相應的規定。修改後的婚姻法首次引用民法中「無效」和「可撤銷」的規定,在第10、11、12條分別規定了「無效婚姻」和「可撤銷婚姻」的幾種情形。無效或被撤銷的婚姻,自始無效。這就意味著:一旦一宗婚姻被宣布無效或撤銷,當事人就不具有夫妻的權利和義務。「無效婚姻」和「可撤銷婚姻'的提出,是婚姻法的一大進步,使司法人員在司法實踐中有法可依,人們也可以更有效地拿起法律武器,捍衛個人的意願,同時還可以及時逃脫婚姻」陷阱「,讓違法者受到應有的處罰。
3、有條件地保護事實婚姻
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符合結婚條件的男女未辦理登記,僅舉行結婚儀式就視為結為合法夫妻。新婚姻法把符合雙方自願,達到法定婚齡並沒有血緣和精神上的問題,只是沒有登記的,規定要補辦登記,使他們走上合法婚姻的道路。
三、家庭關系方面
1、充實了夫妻財產制的內容
首先,新婚姻法對夫妻法定財產制進行了修改,在夫妻財產之中嚴格劃清了夫妻共同財產和夫妻個人財產范圍的界限。如13條改為17條,第1款修改為:,「夫妻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下列財產,歸夫妻共同所有。其次,對夫妻財產約定製進行補充。根據新婚姻法的規定,夫妻雙方可以書面約定婚前財產以及婚姻關系存續期間的財產分配方式。這就意味著,以往婚姻存續期間所得財產主要歸雙方共同所有的習慣定式,被徹底打破,夫妻財產約定製,將成為夫妻分配婚後財產的主流。這是修改後的婚姻法最具時代特色的內容。
2、完善了對父母子女關系的規定
一是新婚姻法補充了「禁止棄嬰」的規定;
二是將父母在未成年子女對國家、集體或他人造成損害時有「賠償經濟損失」的義務修改為「父母有承擔民事責任的義務」;
三是強調了非婚生子女的父母雙方對該子女的撫育責任。舊法的條文中只強調規定了生父的義務,新法中規定為「不直接撫養非婚生子女的生父或生母,應當負擔子女的生活費和教育費,直至子女能獨立生活為止。」體現了男女平等,生父生母負有相同的義務。
四、離婚方面
1、補充列舉了離婚條件
舊婚姻法第25條規定準予離婚的條件為「感情確已破裂,調解無效,應准予離婚」。眾所周知,離婚是讓感情確已破裂的夫妻雙方脫離苦海,告別死亡婚姻的合法有效的途徑。修改後的婚姻法在尊重協議離婚的同時,仍然繼續沿用「感情確已破裂」這一離婚標准,此外還增加了基於這一標准而列舉的五種情形。
2、在軍婚保護上有所突破
在軍婚方面,新法也有了改動,第33條規定,「現役軍人的配偶要求離婚,須得軍人同意,但軍人一方有重大過錯的除外。」其中增加了「重大過錯的除外」的規定,對軍婚的保護范圍進行了限制,不再是絕對的保護。如果像以前,當軍嫂的無論出現何種情況,要離婚還必須徵得軍人同意,那樣勢必會引起做軍人配偶的顧忌,現在這一修改既保護了軍人的權利,也從根本上解決了軍人難找配偶的問題,其實是更好地保護了軍婚。
五、救助措施與法律責任
1、增補了對家庭暴力受害者和被虐待者的救助措施,新法增補了以下規定:
對重婚實施家庭暴力或虐待、遺棄家庭成員的,受害人有權提出請求,居委會、村委會以及所在單位應該予以勸阻、調解;根據實際情況還可能給予行政處罰或追究刑事責任。
2、增設離婚無過錯方的損害賠償請求權
根據新婚姻法的規定,當一方重婚或與他人同居、實施家庭暴力或虐待、一起家庭成員而導致離婚的,無過錯方有權請求賠償。這是新婚姻法取得的令人稱贊的進步,加強了夫妻間忠誠和尊重的責任,給有過錯的一方以實質性的懲罰。
六、新婚姻法的不足
婚姻法的修改適應了我國新時代婚姻家庭狀況的特點,在很大程度上完善了我國的婚姻家庭制度。但是在新婚姻法對舊婚姻法的立法突破和完善的同時,新的問題和不足接踵而至,可謂「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1、缺少關於對配偶權的規定
配偶權是指夫妻基於配偶身份而享有的要求婚姻生活圓滿、安全及幸福、和諧的權利和為此所應承擔的義務。其本質上體現為對配偶身份利益的支配權,而不是支配配偶的人身。新婚姻法迴避了配偶權的問題,只是規定了與配偶權相關的權利義務問題,不能不稱之為一大遺憾。
2、關於事實婚姻的規定存在缺陷
新婚姻法迴避了對事實婚姻是否承認其效力的問題。對於不符合結婚條件的男女雙方沒有辦理結婚登記,而以夫妻名義且不傷害他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同居是否得到法律認可和調整呢?新法沒有做出規定和回應。而我國又沒有同居法來加以調整和規范,實乃立法之空白。對同居行為放任或道德調整,不利於對這種客觀存在現象的問題解決。
3、關於離婚標准之規定不嚴謹
作為立法和司法的總結,新婚姻法仍採用了「感情確已破裂」作為離婚的法定標准,這對於保持法律的連續性,具有積極意義。但是用感情破裂作為婚姻破裂的標准,本身缺乏可行性、合理性和法律上的正義性,「在事實操作和社會公德的價值上都小能盡如人意」。此外,新婚姻法還對離婚標准採用了列舉的方式,然而從新法之列舉情形看,以過錯為多,過錯離婚主義的痕跡過重。且並沒有把常見的、多發性,具有普遍性的離婚情形列舉出來,這樣難以達到列舉的真正目的。
4、關於離婚損害賠償制度不完善
第一,對損害賠償責任的性質沒有明確界定,易於造成理解的混亂。這種損害賠償是單純的財產損害賠償還是包括精神損害賠償呢?新婚姻法沒有給予很好的答案。
第二,新婚姻法規定以離婚為損害賠償要件。要求損害賠償以離婚為代價,條件苛刻,不能解決夫妻感情沒有確已破裂,而夫妻一方遭受對方人格、身份等損害而為索賠的問題。
在婚姻中,如果有發生變故,感情或者是生活中的其他瑣事,在夫妻二人意見統一的情況下,可以申請離婚。新婚姻法也補充了夫妻共同財產的具體條例,使得離婚財產分割更為清晰具體,也給一些在婚姻生活受害的群體一些救助和補償措施。
(3)婚姻法的由來擴展閱讀:
「新婚姻法」,是國家頒布的一部司法解釋。新婚姻法催生新擇偶觀「潛力股」成女人新寵。不少市民認為,時下流行的「裸婚」、「全職太太」已經不再靠譜,女人挑對象的首要因素也不再是錢和房子,「潛力股」將成女人擇偶新寵。
第一條 當事人以婚姻法第十條規定以外的情形申請宣告婚姻無效的,人民法院應當判決駁回當事人的申請。
當事人以結婚登記程序存在瑕疵為由提起民事訴訟,主張撤銷結婚登記的,告知其可以依法申請行政復議或者提起行政訴訟。
第二條 夫妻一方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確認親子關系不存在,並已提供必要證據予以證明,另一方沒有相反證據又拒絕做親子鑒定的,人民法院可以推定請求確認親子關系不存在一方的主張成立。
新婚姻法司法解釋三 正確審理婚姻家庭糾紛案件
當事人一方起訴請求確認親子關系,並提供必要證據予以證明,另一方沒有相反證據又拒絕做親子鑒定的,人民法院可以推定請求確認親子關系一方的主張成立。
第三條 婚姻關系存續期間,父母雙方或者一方拒不履行撫養子女義務,未成年或者不能獨立生活的子女請求支付撫養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第四條 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夫妻一方請求分割共同財產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但有下列重大理由且不損害債權人利益的除外:
一、一方有隱藏、轉移、變賣、毀損、揮霍夫妻共同財產或者偽造夫妻共同債務等嚴重損害夫妻共同財產利益行為的;
二、一方負有法定撫養義務的人患重大疾病需要醫治,另一方不同意支付相關醫療費用的。
第五條 夫妻一方個人財產在婚後產生的收益,除孳息和自然增值外,應認定為夫妻共同財產。
第六條 婚前或者婚姻關系存續期間,當事人約定將一方所有的房產贈與另一方,贈與方在贈與房產變更登記之前撤銷贈與,另一方請求判令繼續履行的,人民法院可以按照合同法第一百八十六條的規定處理。
第七條 婚後由一方父母出資為子女購買的不動產,產權登記在出資人子女名下的,可按照婚姻法第十八條第(三)項的規定,視為只對自己子女一方的贈與,該不動產應認定為夫妻一方的個人財產。
由雙方父母出資購買的不動產,產權登記在一方子女名下的,該不動產可認定為雙方按照各自父母的出資份額按份共有,但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新婚姻法
4. 女20歲是否可以結婚
女20歲可以結婚。
《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 》第六條:結婚年齡,男不得早於二十二周歲,女不得早於二十周歲。晚婚晚育應予鼓勵。
(4)婚姻法的由來擴展閱讀:
結婚二字的由來:
婚姻,古時又稱「昏姻」或「昏因」。一般而言,婚姻一詞的起源有三種說法:
漢朝的鄭玄說,婚姻指的是嫁娶之禮。在我國古代的婚禮中,男方通常在黃昏時到女家迎親,而女方隨著男方出門,這種「男以昏時迎女,女因男而來」的習俗,就是「昏」「因」一詞的起源。換句話說,婚姻是指男娶女嫁的過程。
相關法律:
《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 》第五條結婚必須男女雙方完全自願,不許任何一方對他方加以強迫或任何第三者加以干涉。
《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 》第七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禁止結婚:(一)直系血親和三代以內的旁系血親;(二)患有醫學上認為不應當結婚的疾病。
《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 》第八條要求結婚的男女雙方必須親自到婚姻登記機關進行結婚登記。符合本法規定的,予以登記,發給結婚證。取得結婚證,即確立夫妻關系。未辦理結婚登記的,應當補辦登記。
《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 》第九條登記結婚後,根據男女雙方約定,女方可以成為男方家庭的成員,男方可以成為女方家庭的成員。
《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 》第十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婚姻無效:(一)重婚的;(二)有禁止結婚的親屬關系的;(三)婚前患有醫學上認為不應當結婚的疾病,婚後尚未治癒的;(四)未到法定婚齡的。
5. 結婚意味著什麼,兩個人之間的責任是什麼
1、意味著配偶雙方需依照法律規定的條件和程序確立配偶關系的民事法律行為,並承擔由此而產生的權利、義務及其他責任。
2、《婚姻法》中對夫妻之間的義務與責任做出了明確的規定,具體內容如下:
第十三條:夫妻在家庭中地位平等。
第十六條:夫妻雙方都有實行計劃生育的義務。
第二十條:夫妻有互相扶養的義務。一方不履行扶養義務時,需要扶養的一方,有要求對方付給扶養費的權利。
第二十三條:父母有保護和教育未成年子女的權利和義務。在未成年子女對國家、集體或他人造成損害時,父母有承擔民事責任的義務。
(5)婚姻法的由來擴展閱讀:
結婚信物:
1、中式婚禮服裝
傳統的中國婚禮上,新娘子要穿非常漂亮的漢服,漢服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傳統服裝,具有歷史意義和嚴肅的婚姻寓意。
2、花朵
與西方人的觀念恰恰相反的是,白色是死亡的象徵,一般只用在喪事上,因此結婚時不能使用白花作為裝飾。傳統的中國婚禮上喜歡用牡丹,蘭花,荷花和水仙來作為裝飾。因為牡丹代表富貴,水仙代表春天和新生活,蘭花芬芳美麗,荷花代表愛情。而荷花在中國佛教中是聖潔的象徵。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結婚
網路-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
6. 古今婚姻法比較
夫妻是男女雙方以共同生活為目的的依法結合的伴侶。男女因結婚成為夫妻,雙方具有特定身份,與其他兩性關系有著本質的區別。
一日夫妻百日恩!
■「丈夫」的由來
人們通常談到夫婦時,夫多被稱為「丈夫」,妻子則被叫做「老婆」。這兩種叫法、習俗相沿至今。
原來,在我國有些部落,有搶婚的習俗。女子選擇夫婿,主要看這個男子是否夠高度,一般以身高一丈為標准。當時的一丈約等於七尺(那時的一尺約合現在的六寸多),有了這個身高一丈的夫婿,才可以抵禦強人的搶婚。根據這種情況,女子都稱她所嫁的男人為「丈夫」。
■「妻子」的由來
「妻」最早見於《易·系辭》:「人於其官,不見其妻。」但妻在古代不是男子配偶的通稱。《禮記·曲禮下》載:「天子之妃曰後,諸侯曰夫人,大夫曰孺人,庶人曰妻。」看來那時的「妻」只是平民百姓的配偶,是沒有身份的。後來,「妻」才漸漸成為所有男人配偶的通稱。
「妻」的別稱很多。古代無論官職大小通稱妻為「孺人」。卿大夫的嫡妻稱為「內子」 ,泛指妻妾為「內人」。妻還被稱為「內助」,意為幫助丈夫處理家庭內部事務的人。「賢內助」成為好妻子的美稱。舊時對別人謙稱自己妻子為「拙內」、「賤內」。而在官職較高的階層中對妻子的稱呼卻反映出等級制度來。如諸侯之妻稱「小君」,漢代以後王公大臣之妻稱夫人,唐、宋、明、清各朝還對高官的母親或妻子加封,稱誥命夫人。
古今對夫妻的稱謂:
結發、鴛鴦、伉儷、配偶、連理、秦晉、百年之好
■結婚年齡
《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規定,男女雙方結婚必須自願,並且男不得早於二十二周歲,女不得早於二十周歲。晚婚晚育應予鼓勵。
7. 新婚姻法是什麼時候開始施行的
新婚姻法於2011年8月12日發布施行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
1980年9月10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通過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
1981年1月1日起施行。1950年5月1日頒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自本法施行之日起廢止;
2001年4月28日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一次會議修正。
(7)婚姻法的由來擴展閱讀:
新婚姻法新增規定:
一、夫妻應當互相忠實,互相尊重。將法律第三條第二款修改為:禁止重婚。禁止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
二、在法律責任一章,修改後的婚姻法規定,對重婚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三、新修改的婚姻法與以前的婚姻法相比,增設了無效婚姻和可撤銷婚姻制度。明確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婚姻無效:
1、重婚的;
2、有禁止結婚的親屬關系的;
3、婚前患有醫學上認為不應當結婚的疾病,婚後尚未治癒的;
4、未到法定婚齡的。 修改後的婚姻法還規定,因脅迫結婚的,受脅迫的一方可以向婚姻登記機關或人民法院請求撤銷該婚姻。
四、新修改的婚姻法確立了離婚的過錯賠償原則。今後因重婚,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實施家庭暴力,虐待、遺棄家庭成員等原因導致離婚的,無過錯方有權請求損害賠償。
五、新修改的婚姻法確定,夫妻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取得的財產如工資、獎金,生產、經營的收益,知識產權的收益,除婚姻法另有規定以外的繼承或贈予所得的財產等,歸夫妻共同所有。 不屬於夫妻共有財產的:
1、不管婚前婚後,如果由父母出資買的房,登記在自己子女名下的,則認定為個人財產,不屬於夫妻共同財產。
2、婚前買的房子,登記在自己名下的,屬於個人財產,離婚時不進行分割。
3、婚前買的房子,婚後房子的升值部分與配偶無關。
4、婚前買的房子,登記在自己名下的,如果夫妻雙方共同還貸,離婚時應考慮對方還貸部分進行補償。
5、男方婚前買了房,婚後他擅自將房子賣掉,如果他的妻子想追回該房屋,法院不予支持。
6、婚後夫妻以共同財產參與購買一方父母房改房時,離婚後該房子屬於一方個人財產,不參與財產分割。
六、修改後的婚姻法在總則中明確規定,禁止家庭暴力。禁止家庭成員間的虐待和遺棄。對實施家庭暴力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新婚姻法
網路-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
8. 婚姻法第五條怎樣解釋
婚姻法解釋三》(以下簡稱《解釋三》)第五條,即: 夫妻一方個人財產在婚後產生的收益,除孳息和自然增值外,應認定為夫妻共同財產,即孳息不是夫妻共同財產。
首先,筆者需要提出本文的一個基礎性問題,就是如何准確理解孳息:孳息一詞來源於《羅馬法》。《羅馬法》採用將孳息分為法定孳息、加工孳息、天然孳息的三分法。而我國理論上則採用了兩分法,即法定孳息和天然孳息,但具體含義與《羅馬法》無區別。在我國,天然孳息是指依據物的自然屬性所產生的收益,例如雞下蛋,畜生崽,木生菌。在婚姻存續期間,夫妻一方的個人財產在婚後產生的自然孳息屬於其個人財產,這一點通說和實踐都已經證明,在此不再贅述;我國《物權法》對法定孳息概念未作詳細規定,就法定孳息定義的立法,對我國最具參考價值的有兩條。一是《日本民法典》在第88條中的規定:「作為物的使用對價而收取的金錢或其他物,為法定孳息。」二是我國台灣《民法典》在第69條中的規定:「稱法定孳息者,謂利息、租金及其它因法律關系所得之收益。」我國法學界對法定孳息的定義或解釋多參照上述規定,認為法定孳息是指由法律規定產生了從屬關系,通常是以有體物或無形財產供他人用益而獲得的收入,產生於用益法律關系,例如存款所得利息、出租房屋或者物品所得租金。論述到此,筆者需要提出本文的關鍵性問題,就是屬於一方個人財產的房屋,婚後產生的租金,應該如何認定?
為了說明這個問題,我們需要看看此條的由來。《婚姻法解釋三徵求意見稿》第六條規定:夫妻一方的個人財產在婚後產生的孳息或增值收益,應認定為一方的個人財產;但另一方對孳息或增值收益有貢獻的,可以認定為夫妻共同財產。顯而易見,《解釋三》摒棄了後面的但書條款,至於原因也很簡單,是因為貢獻一詞非法律概念,容易引起公眾,甚至法律專業人士的多種解釋和誤會。雖然但書條款被摒棄了,但我們可以看出一個法律精神,那就是夫妻共同財產的認定還是需要看「共同」一詞。簡單講,就是互相幫助,共享利益,共擔風險。只有這樣,才能被認定為夫妻共同財產。
在了解了此條由來之後,我們需要對比一下與此相關的法條,用來幫助我們理解其中的法律精神。首先是《婚姻法》第十七條:夫妻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下列財產,歸夫妻共同所有:(二)生產、經營的收益。其次是《婚姻法解釋二》第十一條:婚姻關系存續期間,下列財產屬於婚姻法第十七條規定的「其他應當歸共同所有的財產」:(一)一方以個人財產投資取得的收益。這兩條已經很明確的表明無論是夫妻共同財產,還是一方個人財產,在婚姻存續期間取得了收益,那麼該收益應認定為夫妻共同財產。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解釋三》第五條中所說的孳息應作縮小解釋,專指非投資性、非經營性、非生產性的收益。如果把房屋租金也認定為孳息那就會與我前面所述的法律和司法解釋相抵觸。再有,從房屋租賃合同的有關規定我們可以看出,取得租金與房屋本身管理狀況有莫大關聯,需要夫妻雙方共同管理、修繕,取得租金顯而易見屬於夫妻雙方共同經營的結果,理應認定為夫妻共同財產。
論述到此,我們還應發現一個問題,就是現有的關於法定孳息的解釋是否應該有所改變。細心的人可以發現,現有的關於法定孳息的解釋是專為《物權法》第一百一十六條以及第一百九十七條准備,而用來解釋《解釋三》第五條,似乎落伍了。容易讓人產生屬於夫妻一方個人財產的房屋,在婚姻存續期間所產生的租金也屬於個人財產的誤解。在《解釋三》中的孳息所包括的法定孳息不應包括出租房屋或其他不動產所獲租金。上述租金應屬於一方個人財產在婚姻存續期間取得的收益,即夫妻共同財產。
9. 一夫一妻制的來源
嚴格意義上的一夫一妻制從對偶婚發展而來,產生於西方,它的確立是文明時代開始的標志之一,並適應於整個西方歷史。確立這種婚姻形式,主要由於私有制的發展,在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里,男子掌握經濟大權,女子處於從屬地位。父親的財產只能由出自父親的子女繼承,因此作為妻子必須嚴格保持貞操和對丈夫絕對服從。
在古代的中國是實行一夫一妻制的,現代大多數人認為中國古代是一夫多妻制是錯誤,自秦一統天下,中國就實行了一夫一妻制。尤其是在漢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開始,古人嚴格執行了這一制度。至於納妾只不過被人誤解了而已,就算公侯納妾都有嚴格的規定,妾的地位在家中是非常低下的,除了繼承香火這個作用,與妻完全不能同日而語。妻可隨便責罰妾,可以無需丈夫同意,把妾賣掉,妾地位還不如婢。
至於小說電視劇中隨便就出來的平妻,那隻是人隨意杜撰,實際只有一種人能取平妻。事實是:假如某人的父輩有倆兄弟,他的父親有倆個兒子,而他父親的兄弟卻無子嗣,然後他被過繼到父親的兄弟名下,成了父親兄弟的兒子,然後他娶了一個老婆。如果在這個時候,他的兄弟,也就是他原來父親的兒子殤了,也就是死了,原來的父親便沒有了子嗣,在這樣的情況下,他還能在娶一個妻子,用來繼承原來父親的香火,這就是所謂的平妻。而且只有這一種情況下,才允許娶平妻的。
中國古代人是只有一個妻子的,就算公侯納妾都有嚴格的規定,所以中國古代是一夫一妻多妾,不是一夫多妻。只不過為了解放女性而將一些古人的規矩妖魔化了而已,就比如古代修妻制度的七出,這完全是為女性量身定製的保護規則,而不是大家所認為的那樣不堪,不了解的人可以去看看這七出是哪七出。
1545年至1573年,在義大利特蘭特召開的羅馬天主教大主教會議上,一夫一妻制婚姻法正式實行。早在公元前2世紀,羅馬帝政時代就已經確立了一夫一妻制的「神聖婚姻」,但那時還有自由離婚制度和佔有女奴的習俗存在。
基督教教義認為,上帝造人,起初只造了兩個人,也就是一夫一妻。因此,在神前發誓的婚約,是「安定而純潔的婚姻」,是「神聖的持續」,既已結婚,就不得離婚。一夫一妻制自產生以後,就成為基督教國家婚姻制度的根本,也成為全世界婚姻制度的主流。但是,在一些非基督教國家裡,一夫多妻制仍然存在。
10. 婚姻法最早哪年開始的
1980年抄9月10日,第五屆全國襲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通過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自1981年1月1日起施行。1950年5月1日頒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自本法施行之日起廢止。2001年4月28日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一次會議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