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社會契約論和自然法

社會契約論和自然法

發布時間: 2022-05-13 01:11:14

① 自然法學說的自然法學說的重要意義

 法律理性論。自然法學說的基本原則,就在於認定除國家制定的實在法(行為法)之外,還存在一種凌駕於實在法之上的「超法律」的自然法。他們認為,自然法高於實在法,是實在法的基礎,是監督實在法的手段。自然法學不同時期的代表人物,都把自然法與理性聯系在一起,但歸宿不同。古希臘把理性歸宿於自然,中世紀把理性、正義淵源於神,而資產階級自然法學派的代表人物則歸結於人類。他們認為人類理性之中就有自然法,因此,凡是有理性的人類都要自然法的支配。
 天賦人權論。天賦人權論首先是格老秀斯提出來的,洛克把它加以系統化,潘恩等人在《獨立宣言》和《人權和公民權宣言》中把它加以規范化;其主要內容有:1)人權是天賦的,與生俱來;2)人權的基點是個人;3)人權是抽象的,超階級的;4)人權主要包括:生命權、自由權、平等權和財產權,而財產權是核心。二次世界大戰以後,人權又增加了新的內容。
 社會契約論。這是古典自然法學派的理論基礎,霍布斯、洛克、盧梭都先後系統地論證了這個問題,盡管他們各自講的理由不同,但結論都是一樣的,那就是:在自然狀態下,人們訂立契約,建立國家,並讓出一部分權利賦予國家,由國家來保護每個公民的人權。他們的後繼者又把社會契約論擴展到經濟、政治和社會生活各個領域。
 主權在民論。這是「天賦人權論」和「社會契約論」的引伸和發展。按照盧梭的說法,由於人們把一部分權利轉讓給國家,並不是奉獻給任何個人;他們放棄權利,因此,人民在國家中應該是自由的,國家的主權只能是屬於人民,人民可以更換政府。在此基礎上,盧梭提出 了「主權在民」或「人民主權」的理論,他指出:「人民主權」應包括如下原則:(1)主權不可轉讓;(2)主權不可分割;(3)主權不可代表;(4)主權至高無上和不可侵犯。
法治論。自然法學派主張建立法治國,強調法律至上,強調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強調依法辦事,強調權力制約,並把法治作為一種治國方略和政治體制。  古典自然法學派是西方法學中影響最大時間最長的法學流派,特別是 20世紀以來,成為了西方三大派別之一,在世界范圍內曾一度廣泛傳播:
 古典自然法學派的理論是資產階級革命的思想武器,對推翻封建專制和神權政治起了巨大的作用。
 古典自然法學派關於自由、民主、人權、法治、憲政等理論。既是人類社會進步和政治文明的重要體現,又對社會的發展,對我國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有一定借鑒作用。
 自然法學派的的理論基礎是唯心史觀,它所謂的「人類理性」、「天賦人權」都有歷史的局限性和虛偽性。

② 羅馬的自然法是什麼跟公民法萬民法成文法習慣法那些有什麼區別嗎「羅馬法」是這些的總稱嗎

自然法萌發於古希臘哲學,其中智者學派將「自然」和「法」區分開來,認為「自然」是明智的,永恆的,而法則是專斷的,僅出於權宜之計。

它與「公民法「、」成文法」的區別在於它是獨立於政治上的實在法而存在的正義體系。

③ 英國革命時期的人權思想和內容 火速啊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指導思想是限制國王和天主教會的權力,廢除封建特權,保障工商業活動的自由,保護新教徒,發展資本主義,要求民主。
天賦人權、主權在民、自由平等是歐洲啟蒙運動批判專制統治的思想武器。
17世紀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期間各階級、階層、社會集團及其代表人物的政治思想。這一時期的政治思想,既是英國社會政治斗爭的產物,也是自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以來近代西方政治思想的發展。
背景資產階級的政治思想是這一時期政治思想的主流,它與法國啟蒙運動時期要求民主、平等的思想不同,表現出鮮明的自由主義特徵。它以財產權為核心的天賦人權理論為出發點和理論基礎;以論證資產階級所要求的自由和法治為核心內容;以要求限制(而不是取消)王權和政府權力,建立議會主權的君主立憲制為政治目標。但這一時期的階級關系復雜,階級斗爭激烈,不僅資產階級與封建勢力的保皇派進行斗爭,而且革命陣營中代表資產階級不同階層的長老派、獨立派和平等派、以及代表城鄉貧民的掘土派之間的政治思想斗爭也在進行。
保皇派的政治思想由王室、天主教僧侶和封建貴族組成的保皇派,以君權神授理論為武器,為封建制度辯護。其思想代表是R.斐爾默。他在《論父權、國王的自然權力》一文中,以《聖經》的觀點為依據,試圖證明國王的權力來自亞當的父權與統治權,是天賦的神聖不可侵犯的權力。在為封建專制制度辯護的同時,他攻擊建立在社會契約論和自然法基礎上的人民主權理論,反對資產階級革命。
長老派的政治思想長老派是代表大資產階級和上層新貴族利益的政治派別。他們同封建貴族有千絲萬縷的聯系,但不滿國王的宗教政策,反對恢復天主教的勢力,主張政教分離。他們反對廢除君主制,只想通過國王實行某些改革,以維護他們的既得利益。當革命超出他們的目標時,便與封建王權妥協、勾結,以維護和平、秩序為理由,主張剝奪人民的革命權利。
獨立派的政治思想獨立派是代表中等工商業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利益的政治派別。他們反對長老派保守妥協的立場,主張推翻封建專制制度,取消封建特權,建立自由的共和國。其政治思想的代表是J.彌爾頓和J.哈林頓。彌爾頓認為,自由是人與生俱來的、神聖不可侵犯的權利,言論、出版自由是一切自由中最重要的自由。他提出人民革命思想,認為英國人民廢黜暴君是合理合法的。他主張建立議會主權的共和制,並實行地方自治,用地方權力限制中央權力以防止政府專制。哈林頓提出政府應進行土地制度和選舉制度的改革,壯大中等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力量,以擴大共和國的民主基礎。他還以「均分」與「選擇」原則為基礎,提出建立兩院制議會的主張,並提出實行議員輪換制的設想。
平等派的政治思想平等派代表小資產階級的利益,是1647年從獨立派中分裂出來的政治派別。J.李爾本是主要代表。他認為生命、財產和信仰、言論自由是人的天賦權利,人人都是平等的,國家權力來自人民,屬於人民,革命的目標是要實現政治平等。他將獲得沒有財產資格限制的普選權看作是實現政治平等的主要途徑。但他反對取消私有制,並將實現平等的希望寄託於資產階級和新貴族把持的議會上。
掘土派的政治思想掘土派是由對革命和新統治者感到失望的城鄉貧民於1649年 4月組成的一個更激進的派別。他們要求廢除私有制,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實現社會政治平等、財產平均;宣傳原始共產主義的平均思想,並企圖通過集體開墾公有土地來實現這種主張。代表人物是G.溫斯坦利。溫斯坦利認為真正的自由來源於土地使用權,人民不僅應有普選權,而且應普遍得到土地。他還用法律的形式制定了以土地公有制為基礎的自由共和國的理想方案。
霍布斯和洛克的政治思想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期間還出現了兩位傑出的政治思想家T.霍布斯和J.洛克。霍布斯在《論公民》、《利維坦》等著作中,系統地闡述了人性論,社會契約論和自然法等思想,論證了國家的起源、性質和目的,成為近代西方資產階級政治理論的開創者,但霍布斯擁護專制王權。他在政治理論上的矛盾,是英國大資產階級和上層新貴族既要求一定程度的政治變革,又與封建王權妥協的態度的反映。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建立了資產階級的君主立憲制。資產階級在理論上既需要為新建立的政治制度提供辯護,又需要對革命時期的各種思想進行廓清和總結,承擔這一任務的是洛克。他在《政府論》等著作中,對以斐爾默為代表的保皇派的君權神授理論進行了系統的批判;用「勞動起源論」為私有制的合理性進行辯護;在批評、改造霍布斯政治理論的基礎上,運用天賦人權理論、社會契約論和自然法思想,系統地闡述了資產階級的自由、法治和分權的主張,論證了君主立憲制的合理性。洛克政治思想中鮮明的自由主義觀點,使他成為近代西方自由主義的創始人。
影響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時期的政治思想,不僅對美國獨立戰爭和法國啟蒙運動時期政治思想有著重要影響,而且對19世紀乃至現代西方政治思想的發展也有深遠的意義,在西方政治思想的歷史發展上佔有重要地位。
(劉承學高建)
......

④ 歐洲啟蒙思想體現哪些社會學說,還有美國資產階級革命是怎麼實踐這些學說的

學說主要有:三權分立、社會契約論和人民主權說
美國資產階級革命實踐:
1,美國1787年憲法規定,把美國的國家職權分為立法、行政、司法三個部門,分別由國會、總統和最高法院執掌,體現了三權分立
2,美國《獨立宣言》規定了「一切人生來就是平等的...」體現了天賦人權的思想
3《獨立宣言》規定「一切人生來就是平等,如果遇到有任何形式的政府損害這些目的,人民就有權利改變或者廢除它」這體現了社會契約論的思想
4,1787年憲法規定:總統和議員的由人民選舉產生,體現了人民主權說

希望對你有幫助

⑤ 自然法是什麼

自然法是一種主張一定的權利因為人類本性中的美德而固然存在,由自然賦予(傳統上由上帝或超然的來源),並且這些權利可以通過人類理性得到普遍理解的哲學。因為是由自然所決定的,自然法則被認為是客觀和普遍的,它獨立於人類的理解,以及特定國家,政治秩序,立法機構或整個社會的制定法而存在。 它萌發於古希臘哲學,其中智者學派將「自然」和「法」區分開來,認為「自然」是明智的,永恆的,而法則是專斷的,僅出於權宜之計。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則斷定能夠發現永恆不變的標准,以作為評價成文法優劣的參照。

關於自然法的含義,在人類認識史上出現過多種不同的認識。但通常是指的關於正義的基本和終極的原則的集合。它萌發於古希臘哲學,其中智者學派將「自然」和「法」區分開來,認為「自然」是明智的,永恆的,而法則是專斷的,僅出於權宜之計。

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則斷定能夠發現永恆不變的標准,以作為評價成文法優劣的參照。其中亞里士多德認為,有一種無論何處均具有同樣權威、通過理性可以發現的自然法或者正義。斯多噶學派引進了一種新的看法,並設想了均等的自然法,認為理性乃人所共有,自然狀態則為理性控制的和諧狀態,但已為自私所破壞,故而應當恢復自然狀態。按照理性去生活,就是按照自然生活。羅馬法中的自然法思想即源於此。中世紀教會法學者慣於使自然法與上帝法相一致,不過有的學者在自然法中強調上帝的理性,有的學者卻強調上帝的意志罷了。

啟蒙運動後,自然法理論終於變成一個獨立的理性主義思想體系。謂其獨立,是指獨立於教會與神學而言。荷蘭法學家H·格老秀斯相信宇宙受理性自然法統治,自然人由人的基本性質必然產生的准則所構成。英國的T·霍布斯提出了社會契約假說,認為社會契約是為走出自私和殘酷的自然狀態、而賦予統治者以管理權的契約,但統治者必須遵守自然法。

19世紀,自然法的思想普遍受到責難,認為社會契約論是虛構,純理論性作為法國革命的口號帶來了許多過分的結果,認為自然法已經死亡,並判定其不可能死灰復燃。但在20世紀,自然法又有再生跡象,有些學者恢復了對自然法的研究。馬克思主義者對待自然法觀念的態度時,批判其歷史唯心主義的本質,卻不拒絕其合理成分。

以上關於自然法學說,林林總總,各有不同,但卻在以下表現其共性:⑴自然法是永恆的、絕對的。⑵人的理性可以認識、發現自然法。⑶自然法超越於實在法之上,後者應當服從前者。

自然法是獨立於政治上的實在法而存在的正義體系。對它的詮釋與使用在其歷史進程中千差萬別。通常而言,自然法的意義包括道德理論與法學理論,盡管二者的本質在邏輯上互不相干。根據自然法的倫理學說,在某種意義上,支配人類行為的道德規范,起源於人類的自然本性或和諧的宇宙真理;而依照自然法的法學理論,法律准則的權威,至少部分來自針對那些准則所具道德優勢的思量。

在自然法的哲學體系中,法律與道德的概念時有交會,這種理念稱作「交疊命題(overlap thesis)」。

自然法的學派可謂百花齊放,其差異在於,在法律規范的確定方面,道德究竟扮演著何等重要的角色。本條目傾向分別闡釋對自然法的不同理解,而避免簡單地將那些理論拼湊糅合。「自然法」這個術語涵義頗豐,它既是一類道德理論,又是一種法理學說,而這兩種社會科學的核心卻是截然不同的。

影響
自然法主張天賦人權,人人平等,公正至上。自然法是整個科學的思想基礎和各種具體法規的指導原則,它高於一切人定法和人為權利。這種人類自然平等的思想是對羅馬法律實踐的理論概括與升華,標志著羅馬法學的高度成熟

⑥ 自然法道是我國歷史上哪位思想家提出的觀點

老子
老子(本名李耳),字聃,一字伯陽,或曰謚伯陽,出生於周朝春秋末期楚國苦縣,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在道教中,被尊為道教始祖,稱「太上老君」。 老子思想核心是樸素的辯證法,主張無為而治、不言之教、物極必反之理。老子是道家性命雙修的始祖,講究虛心實腹、不與人爭的修持。著有《道德經》(又稱《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發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老子在出函谷關前著有五千言的《老子》一書,又名《道德經》或《道德真經》。《道德經》、《易經》和《論語》被認為是對中國人影響最深遠的三部思想巨著。《道德經》分為上下兩冊,共81章,前37章為上篇道經,第38章以下屬下篇德經,全書的思想結構是:道是德的「體」,德是道的「用」。全文共計五千字左右。

《道德經》是後來的稱謂,最初這本書稱為《老子》而無《道德經》之名。其成書年代過去多有爭論,至今仍無法確定,不過根據1993年出土的郭店楚簡「老子」年代推算,成書年代至少在戰國中前期。楚簡《老子》校注,參看丁四新著《郭店楚竹書老子校注》等書。

《老子》以「道」解釋宇宙萬物的演變,以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除了樸素的唯物主義觀點,《老子》一書中還包括大量樸素辯證法觀點,如以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兩面,「反者道之動」,並能由對立而轉化,此外,書中也有大量的民本思想:「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

老子既是周朝的史官,因此《漢書·藝文志》說:「道家者流,蓋出於史官」,此話並不是沒有道理的。至於班固的諸子均出於王官說,又當別論。金德建《老聃學說出於史官考》認為:「老聃學說的來歷,大約是因為做周史的緣故」。他列舉了《左傳》、《國語》、《論語》、《大戴禮記》等書中史官屬於格言形式的話,並將16條有關材料與《老子》相對照。比如「《左傳》成公二年:『仲尼聞之曰:唯器與名,不可以假人。』《左傳》昭公三十二年:慎器與名,不可以假人。《左傳》這些話,顯然是《老子》的『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第三十六章)的語意所本。」從這些材料的對比中,說明《老子》的語句,是「史官們向來保存的知識」。可見,《老子》與史官的知識有其思想上的淵源。

老子思想主張「無為」,《老子》以「道」解釋宇宙萬物的演變,「道」為客觀自然規律,同時又具有「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恆意義。《老子》書中包括大量樸素辯證法觀點,如以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兩面,並能由對立而轉化,是為「反者道之動」,「正復為奇,善復為妖」,「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又以為世間事物均為「有」與「無」之統一,「有、無相生」,而「無」為基礎,「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他關於民眾的格言有:「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他的哲學思想和由他創立的道家學派,不但對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而且對中國2000多年來思想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⑦ 什麼是「自然法」 他有什麼意義

關於自然法的含義,在人類認識史上出現過多種不同的認識。但通常是指宇宙秩序本身中作為一切制定法基礎的關於正義的基本和終極的原則的集合。它萌發於古希臘哲學,其中智者學派將「自然」和「法」區分開來,認為「自然」是明智的,永恆的,而法則是專斷的,僅出於權宜之計。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則斷定能夠發現永恆不變的標准,以作為評價成文法優劣的參照。其中亞里士多德認為,有一種無論何處均具有同樣權威、通過理性可以發現的自然法或者正義。斯多噶學派引進了一種新的看法,並設想了均等的自然法,認為理性乃人所共有,自然狀態則為理性控制的和諧狀態,但已為自私所破壞,故而應當恢復自然狀態。按照理性去生活,就是按照自然生活。羅馬法中的自然法思想即源於此。中世紀教會法學者慣於使自然法與上帝法相一致,不過有的學者在自然法中強調上帝的理性,有的學者卻強調上帝的意志罷了。 啟蒙運動後,自然法理論終於變成一個獨立的理性主義思想體系。謂其獨立,是指獨立於教會與神學而言。荷蘭法學家H·格老秀斯相信宇宙受理性自然法統治,自然人由人的基本性質必然必然產生的准則所構成。英國的T·霍布斯提出了社會契約假說,認為社會契約是為走出自私和殘酷的自然狀態、而賦予統治者以管理權的契約,但統治者必須遵守自然法。19世紀,自然法的思想普遍受到責難,認為社會契約論是虛構,純理論性作為法國革命的口號帶來了許多過分的結果,認為自然法已經死亡,並判定其不可能死灰復燃。但在20世紀,自然法又有再生跡象,有些學者恢復了對自然法的研究。馬克思主義者對待自然法觀念的態度時,批判其歷史唯心主義的本質,卻不拒絕其合理成分。 以上關於自然法學說,林林總總,各有不同,但卻在以下表現其共性:(1)自然法是永恆的、絕對的。(2)人的理性可以認識、發現自然法。(3)自然法超越於實在法之上,後者應當服從前者。 自然法是獨立於政治上的實在法而存在的正義體系。對它的詮釋與使用在其歷史進程中千差萬別。通常而言,自然法的意義包括道德理論與法學理論,盡管二者的本質在邏輯上互不相干。根據自然法的倫理學說,在某種意義上,支配人類行為的道德規范,起源於人類的自然本性或和諧的宇宙真理;而依照自然法的法學理論,法律准則的權威,至少部分來自針對那些准則所具道德優勢的思量。 在自然法的哲學體系中,法律與道德的概念時有交會,這種理念稱作「交疊命題(overlap thesis)」。 自然法的學派可謂百花齊放,其差異在於,在法律規范的確定方面,道德究竟扮演著何等重要的角色。本條目傾向分別闡釋對自然法的不同理解,而避免簡單地將那些理論拼湊糅合。 「自然法」這個術語涵義頗豐,它既是一類道德理論,又是一種法理學說,而這兩種社會科學的核心卻是截然不同的。

⑧ 什麼是社會契約說,求詳解

社會契約論是流行於啟蒙時代的一種社會構建理論,現代亦有「新社會契約論」作為後繼的發展。
社會契約論的基本內容是,人在歷史上,或至少是在理論上是獨立且自由的存在,進而由彼此自由的人因為各種原因組成了社會和政 府。社會契約論的幾個重要概念有:1、自然狀態,即社會建立前的原始狀態。2、立約,即人們互相訂立契約,彼此交出一部分或全部權利以組成政 府。3、政府權力
在啟蒙運動中,幾個著名的社會契約論者對於社會契約各個概念的觀點是不一樣的。其中霍布斯認為,自然狀態中人對人是狼,彼此互相傷害;人們為了和平而建立政 府,政 府具有人民的一切權力,不可廢除。
洛克認為,自然狀態中人和人自由平等,人們為了處理財產分歧而建立政 府,政 府只有財產的仲裁權即行政權,可以廢除。為了防止政 府危害人民,又必須對政 府分權,後來孟德斯鳩則進一步提出了三權分立。
盧梭的觀點是,自由狀態中人人生來自由平等,但私有制的出現產生了剝削,進而建立了壓迫政 府;為了重新實現平等,人們訂立契約,使人民當家做主。新的政 府集結了人民的「公意」是一切人把一切權力委託給一切人,因而能為一切人服務,也就不需要洛克的分權。

⑨ 《社會契約論》的主要觀點是什麼

《社會契約論》的主要觀點如下:

這個理論的主要觀點是:一個理想的社會建立於人與人之間而非人與政府之間的契約關系。

盧梭聲稱,一個完美的社會是為人民的「公共意志」(公意)所控制的,他建議由公民團體組成的代議機構作為立法者,通過討論來產生公共意志。社會契約論的主要表述是探究是否存在合法的政治權威,「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

在社會契約中,每個人都放棄天然自由,而獲取契約自由;在參與政治的過程中,只有每個人同等地放棄全部天然自由,轉讓給整個集體,人類才能得到平等的契約自由。

《社會契約論》創作背景:

18世紀的法國處於一種比較黑暗、比較墮落的社會危機中,社會中的人有界限森嚴的等級劃分,分為三個等級:

第一等級是僧侶,他們人數少但卻地位非常高,在政治文化等方面起到特殊的地位;第二等級是國王貴族,他們擁有著極高的社會地位和權利,通過對第三等級,也就是農民、手工業者以及資產階級的剝削來獲得資產維持其奢侈荒淫的生活。

⑩ 霍布斯 洛克 盧梭關於契約論有哪些主要觀點

社會契約論是17世紀和18世紀最有名的政治理論,其主要代表人物是霍布斯、洛克、孟德斯鳩和盧梭。社會契約論是對國家神權論的直接否定。 社會契約論假定,國家之前是人類的無政府的自然狀態,所有生活在自然狀態下的人,都佔有因自然法而產生的自然權利。因人們濫用自然權利而使人們的生命及財產得不到保障。為了擺脫這種自然狀態,人們慢慢地經過明示或默示的同意,訂立一種契約,以建立足以保障自然權利的國家和政府。這樣,人類由自然狀態進入社會狀態。以契約建立的國家,任務是遵守自然法,保護公民的生命、財產和自由;如果統治者違背契約,人民有權推翻政府,由此得出主權在民的結論。為了防止統治者專橫,洛克、孟德斯鳩主張分權制。 盧俊認為,人生而自由平等,任何人都沒有強使他人服從的天然權威。社會秩序或制度並非源於自然或強力,而是建立在人民自由意志所訂立的社會契約之上的。人從自然狀態進入社會狀態是不可避免的。自然狀態發展到一定程度就會使每個個人如果不集合起來將面臨毀滅,因而人類必須尋找一種結合的形式,使它既能夠以全體的力量來保證個人的人身和財富,又能夠使每個結合者不喪失自由和平等。因此社會契約的要旨是在訂立契約時,人人無保留地將自身及其全部與政治結合體有重要關系的權利轉讓給集體,並同意接受「公意」的指導,目的是保障自己的自由、財產和人身的安全,條件是人人無例外地遵守契約。由於結合者並非把自己奉獻給任何個人,所以在訂約後他仍然是自由的。這樣就產生了一個道德的和集體的共同體,亦即「共和國」。只有在這樣的社會契約下,人從自然狀態進入社會狀態,才不至於喪失平等和自由。 盧俊認為,建立在社會契約上的國家,其主權即最高權力屬於全體人民。在民主主權的國家裡,每個人都具有雙重身份,對個人來說他是主權者的一員,而對主權者來說他是國家的一員,因而統治與被統治只有相對意義。主權至高無上,不可分割,是行政權的根據。政府決不是主權的體現者,而是主權的受託者。「公意」是國家的靈魂,它以公共利益為依歸,從而永遠是公正的。在具體的政治實踐中,「公意」體現為法律。法律是作為立法者的全體人民所作的規定,結合了意志的普遍性和對象的普遍性,因此它不僅保障公民的權利和平等,而且是自由的基石。因為人們唯有服從為自己制定的法律才是自由的。任何人都不能凌駕於法律之上;人民不僅有定期決定政府形式和執政者的權利,而且有通過起義推翻違反契約和法律、實行暴虐統治的君主的權利。盧俊承認宗教的社會作用。他認為,人們進入政治社會後需要由宗教來維持相互之間的關系。由於基督教有害於國家,因此有必要建立一種「公民宗教」。它並非嚴格地作為宗教教條,而只是維系人們關系的社會性的感情。 盧梭的社會政治學說代表了十八世紀法國啟蒙運動中激進的民主思想。他的《社會契約論》一書為資產階級革命提供了理論綱領,對十八世紀法國革命和正處在資產階級革命中的國家都起過積極作用,美國的《獨立宣言》和法國的《人權宣言》以及兩國的憲法都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盧梭的民主主義思想。 洛克和盧梭的社會契約論有相同的地方,但是也有不一樣的地方。洛克認為人們成立政府在自然狀態下的轉讓權利是有保留的,生命權和自由這樣的基本權利是沒有被轉讓的,這樣政府的目的就是保護這些沒有轉讓的權利不被侵犯;盧梭的社會契約論卻是另外的進路,其實說盧梭是一個破壞者不如說他是一個建設者,他在社會契約論中構建了一種適合統治的方法,就像一些人認為的那樣「盧梭的契約論容易導致專制」。盧梭認為人民將一切的權利給了政府,這樣沒有任何可以保留的權利,在這里盧梭用「公意」這個詞語來說明這個問題。他認為人們將權利的全部轉讓後,有其中的人侵犯了他人的權利就是侵犯了自己的權利。 洛克試圖利用社會契約論證明,政府是根據多數人的意志組成的,政府根據人民的同意來實現人民的統治。到了18世紀,盧梭把洛克的思想推向極端,認為人民的同意是在共同意志基礎上形成的,從而提出了「人民主權」思想。他說:「主權在本質上是由公意構成的,而意志又是決不可以代表的;它只能是同一個意志,或者是另一個意志,而絕不能有什麼中間的東西。因此,人民的議員不是也不可能是人民的代表,他們只不過是人民的辦事員罷了;他們並不能做出任何肯定的決定。凡是不曾為人民所親自批準的法律,都是無效的;那根本就不是法律。」盧梭的民主觀就是直接民主,一種一致同意的民主,一種程序極為簡單、最好是不需要程序的民主。為此,盧梭主張強迫個人服從公意,排除黨派政府,反對代議制,尊重多數的絕對權威。在盧梭那裡,人民的統治變成了絕對多數原則。 社會契約論中暗含著一個原則:國家和政府只是作為人的自然權利的保護者時才是合法的,一旦它侵吞人們在訂立契約時讓渡給它的自然權利,它就變成了罪惡的存在。當然,關於自然權利,以霍布斯為首的保守派與以洛克為首的激進派觀點並不完全一致,前者強調人們在向國家轉讓其固有權利之後其個人權利與政府權威的高度一致,後者則強調對於暴政的抵抗權,並用作為平民主義者和自由主義者的政治綱領。 社會契約理論一般認為是自然法學的基礎理論之一,這個訴諸理性的學說在洛克和盧梭那裡得到發揚光大,我們所見的學說也是這兩人為主。其實除了他們之外,還有很多的法學家也是用這個學說來支持自己的觀點的,格老秀斯、霍布斯等人也是這樣的支持者。當然我們也不可以忘記美國的締造者們,他們將這個思想寫在了他們的憲法中「我們認為這是不言而喻,人人生而平等。每一個人都從他的造物主那裡被賦予了相同的權利,這些權利包括生命權、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權利,為了保護這些權利,在人們中間成立了政府。」這個可以說是對於社會契約論的經典的描述。 由社會契約理論導致的主權在民理論為法國資產階級革命和美國獨立戰爭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社會契約論深入到達美國的第一批殖民者的人心,在清教徒中,將契約當作「國家」的成立基礎在新英格蘭、康涅狄格、羅得島等地是普遍實行的。著名的「五月花盟約」(1620年)宣告,簽名者「謹在上帝和彼此面前,庄嚴簽訂本盟約,結成國家,以便更好地建立秩序,維護和平,為促進上述目的而努力;並隨時按照最適宜於殖民地普遍福利之觀點制訂公正平等之法律、法令、憲法並選派官吏,誓當信守不渝」。在獨立戰爭爆發前,革命權利的理論大量涌現。正如《獨立宣言》聲明,「政府從被統治者的同意獲得公正的權力」,「任何政府一旦破壞這些目的,人民即有權變革或廢除它,並且建立新的政府,根據這些原則奠定它的基礎,並以最大限度地保證人民的安全和幸福的方式組織它的權力」。此時各州的憲法也充滿了契約論。 社會契約論引發了新的國家的誕生,因此,它的歷史進步意義是不容否認的。但是,自然狀態是不可論證的假設,自然權利主要是資產階級的私有財產的神聖不可侵犯性。因此,恩格斯指出:「盧梭的社會契約在實踐中表現為,而且也只能表現為資產階級的民主共和國。18世紀偉大的思想家們,也同他們的一切先驅者一樣,沒有能夠超出他們自己的時代使他們受到的限制」。

熱點內容
社會治安處罰法KTV通宵營業 發布:2025-05-25 06:52:27 瀏覽:652
天津書法學院 發布:2025-05-25 06:51:53 瀏覽:936
黃島司法局 發布:2025-05-25 06:51:48 瀏覽:727
2015司考題勞動法 發布:2025-05-25 06:51:43 瀏覽:977
弘揚法治永州 發布:2025-05-25 06:50:09 瀏覽:75
與財務有關的法律知識心得 發布:2025-05-25 06:25:13 瀏覽:678
揚州市律師 發布:2025-05-25 06:13:15 瀏覽:331
行政法總論白鵬飛 發布:2025-05-25 06:03:43 瀏覽:230
暗股是否具有法律效力 發布:2025-05-25 05:58:20 瀏覽:919
excel立法怎麼打出來 發布:2025-05-25 05:58:11 瀏覽: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