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校園中的經濟法現象

校園中的經濟法現象

發布時間: 2022-05-13 12:31:11

❶ 大學里經濟法研究的是什麼


一、經濟法的定義
經濟法是調整在國家協調本國經濟運行過程中發生的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對經濟法這一定義的理解,應當注意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經濟法屬於國內法體系。

經濟法調整的經濟關系是在本國經濟運行而不是國際經濟運行過程中發生的。對於這種經濟運行的協調是一個國家的協調即國家協調,而不是國際協調。為了運用法律手段進行這種協調,制定或認可調整國家經濟協調關系的法律規范是一個國家,經濟法體現的是一個國家的意志,而不是兩個國家的協調意志。所以,經濟法不同於國際經濟法,不屬於國際法體系,屬於國內法體系。

第二,經濟法具有自己特定的調整對象,不同於國內法體系中的其他法的部門。

經濟法調整的社會關系是特定經濟關系,而不是政治關系、人身關系等其他關系。這種經濟關系是在本國經濟運行中發生的。這種本國經濟關系體現了國家協調。所以經濟法不同於國內體系的民法行政法等部門法。經濟法有自己特定的調整對象,有一定的相對獨立性,它是我國法律體系中一個獨立的法的部門。

第三,經濟法是一系列調整特定的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的稱呼。

從我國經濟立法的實踐來看,經濟法的淵源形式是多樣的,它由一系列調整特定的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綜合組成。經濟法是由調整特定的經濟關系的全部法律規范組成的,在我國,凡是調整在國家協調本國經濟運行中發生的經濟關系的法律,都屬於經濟法的范疇。

二、經濟法的調整對象
1.經濟法調整特定的經濟關系

部門法,又稱法律部門,是根據一定標准和原則所劃定的同類法律規范的總稱。劃分一國法律部門的主要依據是法律的調整對象,即法律所調整的不同的社會關系,這種「不同的社會關系」指的是社會關系的不同領域。作為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經濟法有其特定的調整對象,其調整的社會關系同其他部門法的調整的社會關系是有區別的,是可以分開的,經濟法調整的是特定的經濟關系。

經濟關系是通過物而形成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又稱物質關系或物質利益關系。其中,經濟法調整的經濟關系是特定的經濟關系,而不是一切經濟關系;經濟法更不調整經濟關系以外的其他社會關系。比如說,財產贈與關系、財產繼承關系雖然是經濟關系,但不在經濟法的調整范圍之內;經濟法律關系是思想關系、意志關系,屬於上層建築范疇;人身關系也不是經濟關系,它們不屬於經濟法的調整對象的范圍。

2.經濟法的調整對象是在國家協調本國經濟運行過程中發生的經濟關系。

經濟運行需要國家協調。所謂的國家協調,是指政府根據國家授權運用法律的和非法律的手段,使經濟運行符合客觀規律的要求,推動國民經濟發展的行為。

❷ 生活中常見的經濟學現象

1、經濟學:啤酒效應」原理
「啤酒效應」是流通領域中一種常見的經濟現象,並非啤酒行業獨有。它是指由於供應鏈中各節點企業之間信息的不對稱以及為了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造成了需求信息在供應鏈內部的傳遞過程中失真的經濟現象。
在一條供應鏈上,由於信息傳遞的失控,零售商對需求樂觀,於是追加訂貨;零售商的提高需求又大大刺激了生產商,生產商的行為又更大地刺激了原料供給商。
也就是說信號在逆向傳遞的過程中被不斷放大了,消費者的需求可能只需要10瓶,但零售商的訂單使得生產商對需求盲目樂觀,造成了好象需要100瓶的印象,而生產商向上游供給商的大量訂貨又給原料商造成好象需要1000瓶的印象。反之,當需求縮減的時候也是一樣。
現在的房地產市場,就經常能看到「啤酒效應」的影子。由於房地產市場信息的失真,使開發商對房地產市場的預期充滿信心,瘋狂拍地,致使地價一路飆升,房價也隨之大幅上漲。在消費者「買漲不買跌」心理的影響下,房地產銷售面積連年提升。
投資者見房地產市場一片紅火,又會加大投資,給房地產市場注入新的資金,使房地產開發商對未來的房地產發展更加充滿信心,於是再度瘋狂競拍土地,就這樣在「啤酒效應」中形成惡性循環,將房地產行業的泡沫越吹越大。
房價與房子的真實價值嚴重背離,最終泡沫如果破滅,必然會引起房價下跌,房地產市場的投資者及開發商都將在這場「啤酒效應」引發的循環中嘗到惡果。
「啤酒效應」原理告訴我們,企業在進入市場時不能太過於盲目,要先做好市場需求量的調查,以免因為盲目樂觀而造成資源浪費和不必要的損失。
2、「蛛網理論」原理
「蛛網理論」又叫「豐收悖論」,是市場經濟中一種比較奇怪的現象,是指某些商品的價格與產量變動相互影響,引起規律性的循環變動的理論。
1930年由美國的舒爾茨、荷蘭的J.丁伯根和義大利的里奇各自獨立提出。由於價格和產量的連續變動用圖形表示猶如蛛網,1934年英國的卡爾多將這種理論命名為蛛網理論。
和古典經濟學理論相反,蛛網理論證明了在一定的假設下,市場均衡被打破後,經濟系統不一定能夠自動恢復均衡的經濟現象。
該假設是,第一,完全競爭,每個生產者都認為當前的市場價格會繼續下去,自己改變生產計劃不會影響市場;第二,價格由供給量決定,供給量由上期的市場價格決定;第三,生產的商品不是耐用商品。這些假設表明,蛛網理論主要用於分析農產品。因此,對於蛛網理論帶來的豐產不豐收現象。
我們也可以這么理解:在完全競爭且價格由供給量決定的農產品市場,當某年某種農產品價格上漲給農民帶來很大利潤時,第二年就會有大量的農民選擇種植這種作物,於是一時間,市場上該種農產品供大於求,價格急劇下跌。
農民辛苦一年雖然在產量上獲得了大豐收,但是並沒有使收入增加。這也是為什麼近年來許多農民離開土地走向城市打工的主要原因。
總之,農民沒有準確預測市場的能力,種植農作物很容易受歷史經驗及他人影響而盲目跟風,最終白白辛苦卻得不到預期的收入。
為了消除或減輕農產品市場出現的蛛網型波動的現象,一方面需要政府運用支持價格或限制價格之類的經濟政策對市場進行干預,另一方面利用市場本身的調節作用機制進行調節,如發展特色農業和運用期貨市場進行調節。
3、「帕金森定律」原理
「帕金森定律」就是官僚主義現象在經濟學中的稱呼,也可稱之為「官場病」、「組織麻痹病」或者「大企業病」,源於英國著名歷史學家諾斯古德·帕金森1958年出版的《帕金森定律》。
帕金森在書中闡述了機構人員膨脹的原因及後果:一個不稱職的官員,可能有三條出路,第一是申請退職,把位子讓給能乾的人;第二是讓一位能乾的人來協助自己工作;第三是任用兩個水平比自己更低的人當助手。
這第一條路是萬萬走不得的,因為那樣會喪失許多權利;第二條路也不能走,因為那個能乾的人會成為自己的對手;看來只有第三條路最適宜。於是,兩個平庸的助手分擔了他的工作,他自己則高高在上發號施令,他們不會對自己的權利構成威脅。
兩個助手既然無能,他們就上行下效,再為自己找兩個更加無能的助手。這樣一來,本應一個人做的工作量就會分攤給7個人。如此類推,就形成了一個機構臃腫,人浮於事,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的領導體系。
帕金森還發現,在一個組織中,機構和人員的增加並不完全來自現實工作的需要,而是有它自身的需要,有它自身的法則。管理活動本身會製造工作,增加人手會製造出功能重疊、互相扯皮的管理體系,從而使工作目標不明確、不緊湊、進而導致工作效率低下。
帕金森得出結論:在行政管理中,行政機構會像金字塔一樣不斷增多,行政人員會不斷膨脹,每個人都很忙,但組織效率越來越低下。因此,這條定律又被稱為「金字塔上升」現象。
在現實生活中,「帕金森定律」十分常見,無論是哪個國家,只要存在機構,存在不稱職的管理者,存在自我完善的需要,就一定會存在「帕金森定律」。
「帕金森定律」在世界范圍內的廣泛流傳,深刻揭示出了人們對於這種權力擴張引發的人浮於事、效率低下等「官場傳染病」的深惡痛絕。官僚主義從來不是一個國家一個時間段的產物,它像被熱火烤化了的牛皮糖一樣緊緊地粘上了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
「帕金森定律」給組織帶來的種種惡果不容小覷,要想從根本上解決「帕金森定律」的症結,就必須建立一套合理的用人制度。
招聘員工要公開和透明,以防別有用心的人為了保住自己的領導崗位而招聘庸才;同時要對已經入職的員工就勞動分配率和人事費用率兩項指標進行考核,時刻關注「帕金森定律」是否已經偷偷地在組織中起作用。
4、「劣幣驅逐良幣」原理
這種現象可類比經濟學一個很著名的原理,「劣幣驅逐良幣」。目前,最通俗的解釋是:當你的錢包里有一張嶄新的百元鈔票和一張破舊的百元鈔票時,你總是傾向於把那張破舊的先花出去。久而久之,流通中的貨幣越來越破舊,新錢卻沒有花出去,仍然呆在錢包里,於是劣幣驅逐了良幣。
「劣幣驅逐良幣」原本是說:古時候,因為鑄造貨幣工藝的差別很大,人們就傾向於將那些足值的「良幣」收藏起來,並試圖將那些成色差的「劣幣」轉讓給他人,這樣市場上就同時流通著劣幣和良幣,且劣幣得不到有效地制止和懲罰,如此循環,良幣就會被驅逐出市場,質量差的貨幣反而在市場上流通了。
在現今社會中,大家可以不必擔心「劣幣驅逐良幣」,人們雖然會排斥殘幣,但是對於新幣的收藏偏好並沒有古代那麼強烈,或者說,即便收藏了新幣,也不能兌換更高價值的東西。並且,鈔票的更新成本並不算高,市場上的殘幣大都被商業銀行收集起來,送交到人民銀行銷毀了。
當今,「劣幣驅動良幣」的現象已經被廣泛引申到各個領域,人們用這一法則來泛指價值不高的東西會把價值較高的東西擠出流通領域,這個「劣勝優汰」的淘汰定律。
可以引申出不同版本:1)官場的劣幣驅動良幣是「貪官排擠清官」;2)婚姻市場的劣幣驅動良幣是「醜女先嫁,美女成為剩女」;3)在信用領域的劣幣驅動良幣,就是「格雷欣法則」即「失信者得利,守信者失利」的現象。
5、「羅森塔爾效應」原理
「羅森塔爾效應」也叫做人際期望效應,這是期望心理中的共鳴現象,指人們基於對某種情境的知覺而形成的期望或預言,會使該情境產生適應這一期望或預言的效應。
它源於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等人於1968年做過一個著名實驗。羅森塔爾等人到一所小學,在一至六年級各選三個班的兒童進行煞有介事的「預測未來發展的測驗」,然後實驗者將認為有「優異發展可能」的學生名單通知教師。
其實,這個名單並不是根據測驗結果確定的,而是隨機抽取的。他們是以「權威性的謊言」暗示教師,從而調動了教師對名單上的學生的某種期待心理。他們8個月後,再次智能測驗的結果發現,名單上的學生的成績普遍提高,教師也給了他們良好的品行評語。
再後來這18人全都在不同的崗位上干出了非凡的成績。這個實驗取得了奇跡般的效果,人們把這種通過教師對學生心理的潛移默化的影響,從而使學生取得教師所期望的進步的現象,稱為「羅森塔爾效應」,習慣上也稱為皮格馬利翁效應。
(皮格馬利翁是古希臘神話中塞普勒斯國王,他對一尊少女塑像產生愛慕之情,他的熱望最終使這尊雕像變為一個真人,兩人相愛結合)。
教育實踐也表明:如果教師喜愛某些學生,對他們會抱有較高期望,經過一段時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關懷、愛護和鼓勵;常常以積極態度對待老師、對待學習以及對待自己的行為,學生更加自尊、自信、自愛、自強,誘發出一種積極向上的激情,這些學生常常會取得老師所期望的進步。
相反,那些受到老師忽視、歧視的學生,久而久之會從教師的言談、舉止、表情中感受到教師的「偏心」,也會以消極的態度對待老師、對待自己的學習,不理會或拒絕聽從老師的要求;這些學生常常會一天天變壞,最後淪為社會的不良分子。
盡管有些例外,但大趨勢卻是如此,同時這也給教師敲響了警鍾。
你期望什麼,你就會得到什麼,你得到的不是你想要的,而是你期待的。只要充滿自信的期待,只要真的相信事情會順利進行,事情一定會順利進行,相反的說,如果你相信事情不斷地受到阻力,這些阻力就會產生,成功的人都會培養出充滿自信的態度,相信好的事情會一定會發生的。
贊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種能量,它能改變人的行為,當一個人獲得另一個人的信任、贊美時,他便感覺獲得了社會支持,從而增強了自我價值,變得自信、自尊,獲得一種積極向上的動力,並盡力達到對方的期待,以避免對方失望,從而維持這種社會支持的連續性。

(2)校園中的經濟法現象擴展閱讀:
經濟學起源:
人類經濟學起源於中國古代以經世致用為代表的價值觀,均富、損有餘而補不足為代表的平等觀,交相利、義利統一為代表的生產關系觀,通功易事為代表的貿易觀,農本工商末為代表的產業觀等等早期經濟思想。
中國古代早期經濟思想雖然比較零散,分見於不同的思想家,但從綜合來看比斯密《國富論》更完整系統,包含了人類經濟思想發展的所有萌芽;從人類經濟學發展的內在邏輯來看,包括斯密《國富論》在內的所有西方經濟學都是中國古代經濟思想的抽象發展。
中國古代早期經濟思想和後來西方經濟學的發展為中國經濟學實現更高層次的綜合、建構人類一般的科學經濟學體系打下良好基礎。

❸ 調查分析校園周邊商家的差異化競爭策略運用經濟法來解釋

摘要 你好,經濟法的內容包括市場規製法、反壟斷法、反不正當競爭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國有資產管理法、固定資產投資法、宏觀調控法、財政法、稅法、金融法等內容,並不能解釋商家的差異化競爭問題。

❹ 請談談生活中的經濟法

1、保障政府對經濟的宏觀調控,實現政府監督經濟。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一般不再進入微觀經濟領域,直接干預企業的經濟活動。政府只是通過稅收、價格、預算、利率等經濟手段對國民經濟進行宏觀調控,同時對經濟生活進行監測,在必要時進行適當干預。

2、規范市場主體,國家通過經濟法對市場經濟各類主體做出規定,並對各種主體的內部和外部權利義務關系做出一定規范,保證市場主體的規范化,從而保障經濟活動的正常運行。

3、制定市場活動規則,維護市場健康運行。市場經濟需要公平、公正、公開的「游戲規則」,這是現代市場經濟共同客觀規律的要求。

4、規范政府失靈,經濟法還對政府行為進行一定的限制和約束,保證政府不會濫用經濟權力,對國民經濟進行過度干預,從而有礙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4)校園中的經濟法現象擴展閱讀

經濟法是對社會主義商品經濟關系進行整體、系統、全面、綜合調整的一個法律部門。在現階段,它主要調整社會生產和再生產過程中,以各類組織為基本主體所參加的經濟管理關系和一定范圍的經營協調關系。要從以下三點把握這個概念:

1、經濟法是經濟法律規范的總稱。

2、經濟法是調整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

3、經濟法調整的是一定范圍的經濟關系。

經濟法是調整國家宏觀經濟管理過程中所發生的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不能簡單地認為經濟法就是調整經濟關系的法律。民商法也調整經濟關系。

❺ 何為經濟法現象經濟法學如何以它為研究對象

1,經濟法現象是指政府幹預經濟的法律現象。
2,經濟法學的研究對專象在經濟法學中的地位和屬作用已經引起了眾多學者的注意和重視,但由於種種原因所致,至今未能取得共識。概括來講,學術界關於經濟法學研究對象的認識和表述,大致可以分為兩大類:一種觀點認為是經濟法律、法規現象;另一種觀點認為是經濟法律、法規。還有的認為,經濟法學的研究對象應當是以經濟法律、法規為基本內容的經濟法律現象。這一研究對象由一定范圍內的經濟關系、經濟法律規范、經濟法律事實、經濟法律關系和經濟法律責任五個部分組成

❻ 身邊的哪些事情屬於經濟學現象分條列出來

經濟學現象的幾個例子:
1、打折商品、超市店慶等總是有很多消費者來消費;一個是跟風現象,一個是愛佔小便宜心理;
2、房價越往上漲購買人數越多;這是人們對房價的心理預期導致的;
3、國債總是很快就銷售一空;因為國債風險小;
4、學校周圍的商鋪、小販很多;學校附近對物品的需求大;
5、兩三千的手機用戶多,五六千的手機用戶少;價格越低,需求越大。

溫馨提示:以上信息僅供參考,不作任何建議。
應答時間:2021-03-18,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❼ 題目:關於校園生活中的經濟法應用 求解答 謝謝了

甲、乙、丙、丁均為非國有企業。1996年2月,甲、乙、丙、丁共同出資依法設立華昌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華昌公司」),注冊資本為6000萬元。2000年2月6日,華昌公司召開股東會會議,作出如下三項決議:(1)更換公司兩名監事。一是由乙企業代表陳某代替丁企業代錶王某;二是由公司職工代表李某代替公司職工代表徐某;(2)決定於2000年4月發行公司債券800萬元,用於擴大公司的生產經營;(3)經代表三分之二以上表決權的股東通過,批准了公司董事會提出的從公司2100萬元公積金中提取500萬元轉為公司資本的方案。3月10日,華昌公司用公司公益金中的20萬元修繕職工宿舍。3月15日,華昌公司總經理用公司資產為其親屬提供債務擔保。要求:根據以上事實,回答下列問題:(1)股東會會議作出更換兩名監事的決議是否符合我國《公司法》的規定?為什麼?(2)股東會會議作出發行公司債券的決議是否符合我國《公司法》的規定?為什麼?(3)股東會會議批准公司公積金轉為資本方案的決議是否符合我國《公司法》的規定?為什麼?(4)華昌公司用公司公益金修繕職工食堂是否符合我國《公司法》的規定?為什麼?(5)華昌公司總經理用公司資產為其親屬提供債務擔保的行為是否符合我國《公司法》的規定?為什麼?[案例題3答案](1)股東會會議作出由乙企業代表陳某代替丁企業代錶王某出任公司監事的決議符合我國《公司法》的規定,而作出由公司職工代表李某代替公司職工代表徐某擔任公司監事的決議不符合我國《公司法》的規定。根據我國《公司法》的規定,有限責任公司監事會中股東代表出任的監事由股東會選舉和更換,公司職工代表出任的監事由公司職工民主選舉產生。(2)不符合我國《公司法》的規定。根據我國《公司法》的規定,只有股份有限公司、國有獨資公司和兩個以上的國有投資主體投資設立的有限責任公司才能發行公司債券(或因為華昌公司由四個非國有企業投資設立),華昌公司不具備發行公司債券的資格。(3)符合我國《公司法》的規定。根據我國《公司法》的規定,經代表三分之二以上表決權的股東表決通過,公司可以將公積金的一部分轉為資本,但法定公積金轉為資本時,所留存的該項公積金不得少於注冊資本的25%。(4)符合我國《公司法》的規定。根據我國《公司法》的規定,公司依法提取的公益金用於本公司職工的集體福利。(5)不符合我國《公司法》的規定。根據我國《公司法》的規定,董事、經理不得以公司資產為本公司股東或者其他個人(親屬)債務提供擔保。

❽ 經濟法律關系在我們日常生活中體現在哪些方面

經濟法律關系在我們日常生活中體現在各個方面,比如買賣購物、出行交通等等衣行住行建立起來的經濟行為(合同).
經濟法律關系是以經濟權利和經濟義務為內容的。
經濟法律關系是指經濟法主體在國家干預和協調經濟運行過程中根據經濟法律規范規定所形成的權利和義務關系。經濟法律關系具有三個基本構成要素,即主體、客體和內容。
經濟法律關系是經濟法調整特定的經濟關系後所確認的權利義務關系。

❾ 生活中的經濟現象10個

經濟學對於很多人來說,可能十分高深莫測,事實上,經濟學並不神秘,就來源於我們的現實生活。現在給大家介紹我們生活中8個有趣的經濟現象。

1、打開冰箱時,為啥冷藏室會亮而冷凍室卻不會亮?——「成本效益原則」

「成本效益原則」是指只有當改後效益大於改進的成本時,才應該改進這個產品。

對於題目的問題,我們可以對比相關成本與效益。不管是在冷凍室還是在冷藏室,安一盞打開門就會自動亮的燈,成本差不多是一樣的。這也就是經濟學家所謂的「固定成本」,在這里指的是,它不隨你開關冰箱門次數的多寡而發生變化。從效益方面來看,冰箱里有一盞燈,你找東西更方便。由於大多數人打開冷藏室的次數比打開冷凍室的次數要多得多,因此顯然,在冷藏室安裝一盞燈的效益更大。所以,既然加裝一盞燈的成本相同,那麼,根據成本效益原則,在冷藏室安燈就比在冷凍室安燈更劃算。

這也能解釋「為什麼24小時營業的便利店門上要安裝鎖」,因為當時這種工業門都是有鎖的,我們不會為了便利店而專門做一種不帶鎖的工業門。產品設計不僅要滿足賣方保持低價便於競爭的需求,還要包含最符合消費者心意的功能。簡單來說,成功的產品設計就是根據「成本效益原則」在兩方面實現平衡。

2、為什麼破舊的錢幣總是被先花出去?——「劣幣驅逐良幣」原理

這種現象可類比經濟學一個很著名的原理,「劣幣驅逐良幣」。目前,最通俗的解釋是:當你的錢包里有一張嶄新的百元鈔票和一張破舊的百元鈔票時,你總是傾向於把那張破舊的先花出去。久而久之,流通中的貨幣越來越破舊,新錢卻沒有花出去,仍然呆在錢包里,於是劣幣驅逐了良幣。

「劣幣驅逐良幣」原本是說:古時候,因為鑄造貨幣工藝的差別很大,人們就傾向於將那些足值的「良幣」收藏起來,並試圖將那些成色差的「劣幣」轉讓給他人,這樣市場上就同時流通著劣幣和良幣,且劣幣得不到有效地制止和懲罰,如此循環,良幣就會被驅逐出市場,質量差的貨幣反而在市場上流通了。

在現今社會中,大家可以不必擔心「劣幣驅逐良幣」,人們雖然會排斥殘幣,但是對於新幣的收藏偏好並沒有古代那麼強烈,或者說,即便收藏了新幣,也不能兌換更高價值的東西。並且,鈔票的更新成本並不算高,市場上的殘幣大都被商業銀行收集起來,送交到人民銀行銷毀了。

當今,「劣幣驅動良幣」的現象已經被廣泛引申到各個領域,人們用這一法則來泛指價值不高的東西會把價值較高的東西擠出流通領域,這個「劣勝優

❿ 例舉一些經濟學小現象,並分析原因

跟經濟學有關的應該是展現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納什的《美麗心靈》。

蝴蝶效應也似一個經濟學現象

隨著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和社會形態的漸進轉型,腐敗之風呈現蔓延、擴張趨勢。
作為一種病態(Unhealth)經濟現象,腐敗在表現形式上具有多樣化特點。本文從以下幾個方面對腐敗產生的經濟學根源進行了分析:腐敗主體(腐敗者)自身分析;市場經濟轉型過程中產生腐敗的經濟原因;體制轉換時期法制建設滯後,權力制衡約束力量軟化,缺乏獨立監督體系。
腐敗危及政府形象,影響經濟改革政策執行、實施,嚴重惡化經濟環境,導致社會經濟的「內耗」,阻礙經濟增長。
基於此,作者認為應當通過「制度創新」途徑遏制、削化腐敗,並且倡導建立一門新型經濟學科——「腐敗經濟學」,嘗試從經濟學的角度對腐敗這一人類社會的共存現象進行分析、研究。
一、腐敗——種病態經濟現象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和社會形態的漸進轉型,腐敗,也像瘟疫一樣在神州大地滋生、蔓延。從1982年起,中國共發起五次「嚴打』高潮:1982年、1983年、1988-1990年、1993年、1995年。時至今日,全國范圍的腐敗之風非但沒有抑制住,反而呈現出規模增大、頻率加快趨勢。(見圖表1、圖表2)
從1988—1992年的五年中,全國各級檢察機關立案偵查貪污、賄賂案214318件,向人民法院提起公訴95818人,追回贓款、贓物計25.8億元,涉及縣處級638人,廳局級38人,省部級4人。
而從1993—1997年,全國共立案查處違法違紀案件387352件。其中:立案偵查貪污案102467件,賄賂案70507件,挪用公款案61795件,徇私舞弊案5507件,玩忽職守案22211件。通過辦案為國家和集體挽回經濟損失229.2億元。五年中共起訴貪污賄賂、瀆職犯罪案件被告人181873人,其中縣處級領導幹部2903人,廳局級幹部265人,省部級幹部7人。
1998年檢查機關立案偵查貪污賄賂、瀆職等職務犯罪案件35084件、40162人,通過辦案為國家和集體挽回直接經濟損失43.8億元。共立案偵查徐炳松等3名省部級幹部、103名廳局級幹部和1714名縣處級幹部涉嫌貪污賄賂、瀆職犯罪案件,立案偵查貪污、賄賂、挪用公款等50萬元以上案件1773件。
1999年全年立案偵查貪污賄賂、瀆職犯罪案件38382件,比上年增加9.4%。通過辦案為國家挽回直接經濟損失40.9億元。查辦涉嫌犯罪的縣處級幹部2061人,廳局級幹部136人,省部級幹部3人。
世紀之交的2000年,更是腐敗分子「前赴後繼」、大案要案頻傳的一年:先是原江西省副省長胡長清因行賄受賄被判處死刑,繼而又有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成克傑因收受3700萬元巨額賄賂而被送上斷頭台,緊接著廈門遠華特大走私案被公諸於眾,這是建國以來查處的涉案金額特別巨大、案情極為復雜、危害極其嚴重的走私犯罪案件,走私貨物價值人民幣530億元,偷逃稅款人民幣300億元,首批案件涉案14人被判處死刑,25名涉案黨員被開除黨籍和公職,其中包括8名廳級幹部。
這些數據警醒我們:中國的腐敗速度正以遠遠超出GDP增長速度「同步逼進」:一方面腐敗主體由中低權力層向高層甚或最高權力層蔓延、滲透、擴張;另一方面,腐敗數額呈現高額、巨額特徵,具有驚人化、高速化發展趨勢。(見圖表3)
數字,令人振聾發聵;現實,更加觸目驚心。
日益嚴重的腐敗問題正在危及政府的形象,成為社會經濟不穩定的「重磅定時炸彈」。有識之士不無憂慮地指出:今後最有可能中斷中國改革與現代化進程的因素來自惡性腐敗。
現實的嚴峻和嚴峻的現實迫使我們從經濟學角度對腐敗這種病態(Unhealth)經濟現象進行理性分析與冷靜思考。
從政治學的角度看,腐敗是指公職人員為實現其私利而違反公認規范行為。該定義的假定條件是一國制度和法律是完善的,即腐敗是違反制度和法律的一種與權力相關的活動,適用於現代市場經濟國家。
從社會學的角度看,腐敗是一種「制度化逃避」現象。這里,制度化是指社會行為符合社會規范體系(即具體社會制度和規章制度)的程度以及與之相符合的過程,亦即制度的制定與實施的狀況。
從經濟學的角度看,腐敗的基本形式是政治權力與經濟財富之間的交換,實質是「權錢交易」。馬克思說,貨幣是特殊商品,其實在特定經濟條件下權力是一種更加特殊的商品。在市場經濟體制中,由於示範效應的結果,只要有一個人利用手中的權力為自己撈取特殊利益,其他人就會跟著這樣干,在消
費慾望極高而消費水平極低情況下,就會出現一種被稱為「權力泛化」的社會現象。商品交換被「權利交換」所取代,而權力已經成為一種特殊商品,「權力上市」促成了權錢交易的實現,進而確立了權利交換關系。在與其它商品,包括貨幣這種特殊商品交換時,權力具有連續的交換價值。用權力和社會做
生意,百分之百賺錢,簡直可以說是一本萬利。
本世紀70年代,美國的澤.布坎南等學者提出一種「尋租理論」,他把種種生產要素供求差價及優惠條件,亦即支付給要素所有者的報酬中,超過要素在任何可替代用途上所得到的報酬的那一部分,稱作「租金」。這些租金是政府管制、干預市場的結果。「尋租活動」就是指企業為了尋求租金,向政府官員行賄以獲得這些差價。通俗地講,尋租就是用較低的賄賂成本獲取較高的收益或超額利潤。澤.布坎南認為,要克服「尋租」現象,根本出路就是解除行政權力對市場干預和管制,通過市場開展公平競爭。政府對微觀經濟的管理應有明確規范,提高透明度。
腐敗雖然給尋租人帶來收益,但並不增加社會財富,相反卻增加全社會的交易成本,消耗相當部分的社會經濟資源,使得資源配置低效率以及資源嚴重浪費,導致社會經濟的「內耗」。由於尋租活動具有示範效應,導致腐敗惡性化。尋租者不需通過市場競爭和技術創新,輕而易舉地獲得高額甚至超高額利潤,這為尋租者提供強烈激勵,同時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尋租活動,造成更大范圍的腐敗蔓延。
作為通過權力上市而產生的對社會經濟資源和公共財富非理性侵吞和佔有的反經濟行為,腐敗這種病態經濟現象,不是基於對社會經濟資源的有效、合理配置。而只會造成對經濟秩序的震盪與破壞。腐敗是對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一種反動。
二、腐敗的主要表現形式
在形式上,腐敗具有多樣化特點,主要有以下幾種:貪污,賄賂,以權謀私,生活腐化,揮霍國家資財,為特殊利益者提供優惠便利,任人唯親,兼職經商,嚴重失職、瀆職,徇私舞弊等。
從1988一1998年這10年中,在社會坐標圖上,貪污賄賂案件呈曲線上升趨勢,此間全國檢查機關根據群眾舉報立案偵查的各類職務犯罪案件共計64.2萬件,查處縣處級以上領導幹部6100餘人。
這里需要指出的是,人們往往對以權謀私、行賄受賄等腐敗行為深惡痛絕,而對危害同樣嚴重的官僚主義、失職瀆職行為並未引導起足夠的關注和重視。
1991年,全國各級檢察機關立案查處的玩忽職守案件高達3189件,給國家造成直接經濟損失多達8.3億元,平均每案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就有26萬余元之多。同樣,經全國各級紀檢部門處分犯有嚴重官僚主義、失職瀆職、玩忽職守錯誤的黨員幹部就有3339名之多,立案標准僅局限在10萬元以上。
據有關人士最保守評估,嚴重官僚主義、失職瀆職、玩忽職守等腐敗行為,一年給國家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至少也在十幾億到二十億元,加上間接經濟損失,估計約有30個億。驚人的數字意味著全國12億人平均每人每年都要掏出2-3元錢來填補因嚴重官僚主義、失職瀆職、玩忽職守所造成損失的經濟「黑洞」,意味著人均3000元年收入的100萬名職工一年勞動成果被付之東流。
從某種程度上說,嚴重官僚主義、失職瀆職、玩忽職守所造成的經濟損失甚至要比貪污受賄、以權謀私行為給國家所造成的經濟損失更大、更多、更慘重。
三、產生腐敗的經濟學根源分析
(一)從腐敗主體(腐敗者)自身分析。
l、慾望的無限膨脹及擴張超過「慾望滿足均衡點」,此時佔有欲處於強勢、統馭狀態。
在市場經濟中,官員作為經濟人具有自利性動機,以慾望的滿足為追求目標,而人的慾望是經濟行為的原動力。在經濟學中,理性的經濟人總是追求自身利益的。因此,政府官員具有自利動機並非不正常。但是在消費慾望極高而消費水平極低情況下,人的慾望無限擴張趨勢和社會經濟滿足慾望實際狀態之間差別不斷加劇,意味著人的「滿足慾望壓抑」的增強。為了彌補這種差別,人們便產生了「補充壓抑」需要。於是在利益動機驅動下,腐敗主體慾望逐漸逼進或超出「慾望滿足均衡點」,而這種慾望的滿足要通過權力上市和權錢交易的順利完成來得以實現。
2、自利性動機擴張一(導致)公共權力異化一(獲取)個人特殊利益一(誘導)尋官、跑官、要官一(形成)「權力拜物教」(「拜權主義」)
在現實經濟生活中,由於公職人員自利性動機擴張,他有可能將公共目的(利益)轉變為他的個人目的(利益),當這種可能性轉變為現實的時候,實際上的公共權力異化便出現了,其實質是將國家的目的和公共的利益變為官員個人的目的和利益,即官員個人獲得了特殊利益。這種現象誘使人們去「尋官」、「跑官」、「要官」,甚至不惜重金「買官」,然後又以官撈本。權力和官位在這里代表著名利,在權、錢的關繫上,權力占居主導地位,從而使權力蒙上一層神秘色彩和誘人光環,權力大小和職位高低成了衡量人的價值標准。於是,「權力拜物教」(「拜權主義」)在整個社會盛行開來。因為人們深信,不經濟怎麼改革,只要政府還管經濟,權力就永遠是最有價值的財富。
3、主體行為的示範效應,導致腐敗惡性化。
尋租活動具有惡性循環趨勢。由於尋租活動具有學習示範效應,其本身是企圖獲得一種壟斷和特殊利益,破壞市場競爭的公平性,其他人或部門就會感到「吃虧」,進而也想「不拿白不拿」、「不幹白不幹」,這樣促使更多的人參與尋租活動。由此出現從上到下,從官到民,形成比以往更普遍、更廣泛的腐敗。
(二)在市場經濟轉型過程中,基於經濟特權與壟斷權的上市而形成的不公平競爭,政府對微觀經濟干預過多造成的價格扭曲和價格雙軌制,國有經濟產權模糊形成產權虛置、資產流失,以及市場經濟利益最大化原則誘發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和投機心理等,都是腐敗產生的經濟原因。
l、權力上市形成不平等競爭。
前面講過,權力上市促成了權錢交易的實現,進而確立了權利交換關系。一旦這種違反公平競爭原則、超越法律和制度限制之外的經濟特許權或壟斷權作為市場要素投入市場,便具有連續的交換價值,並且保證百分之百賺錢。
而這一切與經濟學中的「機會均等」原則是完全相悖的。在市場經濟中,競爭是創造個人收入的機制,只有在平等基礎上的競爭所帶來的收入才能被認為是真正符合「等量貢獻獲得等量報酬」的第二平等原則。競爭,通俗地說就是人們在市場上的競相爭先以及人們為此付出的努力。所謂的「競爭基礎」其實是指個人參與競爭之前手中所掌握的生產要素產權的大小,個人找到和進入競爭場所的可能性大小,以及競爭過程中「裁判」的執法在每個人之間保證公正一致性的大小。人們又把競爭基礎的平等稱之為獲勝機會的均等,即「機會均等」。
權力作為市場要素上市所形成的非經濟的強暴力造成了機會不均等和不公平競爭,它使各經濟主體一開始便處在不同的起跑線上,因此獲勝機會對不同主體來說是不可能均等的。
2、價格扭曲和價格雙軌制。
改革以來,在市場經濟轉型條件下,政府過度干預造成價格扭曲,生產要素價格市場化程度還比較低,仍存在少數商品價格雙軌制。隨著市場化程度的迅速擴大,商品價格雙軌制正趨於向市場價格單軌制過渡。目前農副產品價格、社會商品零售額價格、生產資料價格中由國家直接控制或者計劃指導的比重已經很小,然而部分租金仍然存在,這就為尋租者提供了相應的市場活動空間。
3、國有經濟產權模糊,導致產權空置和資產流失。
這里產權指的是企業資產的所有權與控制權的統稱,即企業資產的所有權與法人財產權相分離。現實中由於國有經濟產權關系的模糊,導致「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擔風險、自我約束」落空,而國有資產運營及保值、增值有效監督機制的空白或不健全,使得企業對出資者不承擔資產的保值增值責任,造成國有資產流失、浪費現象。傳統的國家所有是理論上的公有(所有權虛置),現實中的空有(造成經營者對生產資料的離異),這種產權責任主體模糊不清,是與現代市場「企業所有,經營者權、責、利界定明確,二者各司其職,共同配合,保證企業有效營運」要求相悖的。
4、市場經濟利益最大化原則,勢必使人們在心理上存在著個人慾望膨脹與擴張,誘發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和投機心理。
(三)體制轉換時期法制建設滯後,權力制衡約束力量軟化,缺乏獨立監督體系。
在由計劃體制向市場體制轉軌過程中,原有的一些法律法規已不適應經濟發展需要,而新的法律法規尚未出台,導致法律空缺滯後,直接影響經濟秩序和經濟主體行為的規范化。加之受部門利益比較均衡化的驅使,司法機關一些掌權人利用手中的權力以法謀私、貪污受賄,走上執法犯法的道路,直接導致司法腐敗。
體制轉換時期政治體制改革滯後,權力制衡外部力量軟化,約束機制懸空,使得權力失去有效的監督制約,從而導致權力泛化、濫用,使其作為要素進入市場,權錢交易盛行,造成尋租活動和腐敗的滋生與蔓延。
四、腐敗的經濟破壞性與危害性
(一)危及政府形象,影響經濟改革政策執行、實施。
貪污、賄賂、以權謀私等腐敗行為,扭曲政府的經濟政策、國家法律法規,破壞其執行、實施,危及政府形象,破壞改革開放聲譽。而行業不正之風,又使作為經濟主體的企業和勞動者重負難堪,進而挫傷其生產積極性,在社會上產生動盪和不安定因素,是政府掘墓人。
(二)在市場經濟轉型中腐敗成為中國最大的社會經濟污染,嚴重惡化經濟環境。
市場經濟是商品化、貨幣化經濟。一切商品是由金錢來衡量、買賣,金錢往往越界,對權力產生極大的腐蝕性。由於權力的上市,使得市場經濟秩序和經濟主體行為扭曲,導致市場競爭一開始就處在不同的起跑線,機會均等原則在權力要素麵前顯得無可奈何、蒼白無力。這種非經濟的強暴力直接導致市場化改革步伐與進程放緩,嚴重惡化經濟環境,成為中國最大的社會經濟污染。腐敗的惡性化趨勢甚至可以斷送中國改革與現代化已取得的成果。
(三)導致社會經濟的「內耗」,資源配置低效和嚴重浪費,並使公共財富受到掠奪和破壞,公眾利益直接受損。
腐敗雖然會給尋租者帶來個人收益,但卻增加了全社會的交易成本,消耗相當部分社會經濟資源。它不是以「看不見的手」來對經濟資源進行公正、合理、有效的配置,而是通過政府對微觀經濟的過度干預來獲得部門壟斷利益,而使另一部分經濟主體在競爭中受損。經濟資源配置低效和嚴重浪費,使得社會財富在不均等競爭中受到破壞和掠奪,而公眾利益直接受損。
(四)腐敗現象妨礙私人投資,阻礙經濟增長。
腐敗造成經濟環境污染,使得投資者對市場望而卻步,一些本應付諸實施的投資項目也因此「流產」。投資主體的投資行為在不平等競爭機制下顯得猶豫不決,投資曲線呈左下趨勢,而經濟的增長也因此而受阻。
五、遏制、削化腐敗的經濟學途徑
(一)「制度創新說」
一些學者認為,現行中國社會腐敗是與市場經濟轉型過程相關的,包括制度缺陷、體系變動、法制不完善等,當腐敗成為社會的普遍現象時,必須以制度創新鏟除滋生腐敗的溫床和土壤。
所謂「制度創新」,就是建立現代市場經濟制度;創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經濟環境,包括取消價格雙軌制,取消經濟特權,取消經濟壟斷,促進要素自由流動和貿易自由,限制特殊利益,糾正政府過度干預,減少政府失效程度。通過堵塞經濟體制中的漏洞,鏟除滋生腐敗現象的溫床。
因此,從這個意義上看,反腐敗與市場化改革並不是相互矛盾、相互對立,而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
(二)「標本兼治,綜合治理」說
持這種觀點的學者認為,所謂「標」就是已經形成的腐敗現象,所謂「本」就是腐敗現象產生的主要原因。體制、機制、法制、思想、世界觀問題,是帶有根本性的原因。治標就是懲治腐敗現象,治本就是消除腐敗現象產生的基本原因,鏟除其得以滋生的土壤。治標和治本,二者相輔相成、互為促進。
而在治標與治本的著力點上,又存在著幾種不同的觀點:一種認為,應加大治本力度,以「預防為主」;第二種觀點認為,應根據腐敗現象的特點與反腐敗斗爭的形勢,確定治標與治本的對策以及各工作機構的任務,做到各有側重;第三種觀點認為,在當前腐敗還沒有得到根治及治本措施力度不夠的情況下,要繼續著重治標,同時,要加大治本力度,並使兩者緊密結合。
(三)「國際反腐敗協議公約」說
由於腐敗問題正在國際化,所以一些人士指出,要在國際上採取有力的反腐敗措施,達成國際反腐敗協議,對成員國國內企業賄賂外國政府官員也要進行懲罰。而持反對觀點的學者則認為,雖然誰都明白腐敗在全世界造成的有害後果,但國際社會難以採取共同行動,因為在國際性腐敗中存著一種經濟學家所說的「囚徒困境」,所有有關方面都可以從沒有腐敗的世界得到好處,但是,促使一個國家單方面採取反腐敗措施的刺激卻非常小。
追本溯源,中國社會現階段尋租活動的猖獗,從制度上講,主要是源於資源分配權掌握在各級政府手中。與真正的市場經濟體制相比,資源配置不是由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來承擔,而是由各級政府代行市場功能來進行資源配置,從而使權力這只嚴重變形的手介入國家資源配置,導致腐敗現象叢生,尋租活動蔓延。
基於此,本文認為,應當通過「制度創新」途徑來遏制、削化腐敗。這里的『制度創新」包含五個層面:一是經濟制度創新,即推進市場化改革,創造機會均等、公平競爭的經濟環境;二是政府行為改革,即政治權力從經濟活動中退卻,或者如哈耶克所講,社會與國家應分開;三是法律體系的健全與完善,即加強法制建設,真正朝「依法治國」方向邁步;四是構建強有力的權力制衡機制和新聞監督體系,對尋租活動說「不」;五是國民意識創新,即全力提高民族整體素質,樹立、倡導國民「納稅人」意識、民主意識、憂患意識。
作為現代化與現代市場經濟的後來者,中國可以學習和借鑒發達國家花費上百年時間,付出巨大代價不斷發展完善的制度創新經驗,包括制度框架、經濟體系和法律規范,為我所用,發揮所謂的「後發優勢」。
六、創立「腐敗經濟學」的緊迫性
在當今文明社會,貪污腐敗現象被人們視為公敵,稱作「灰色瘟疫」。環顧全球,無論是發展中國家,還是在發達國家,也無論是在哪一種社會制度下,腐敗現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嚴重地危害著社會和公眾利益。
當中國政府高舉「反腐倡廉」大旗向腐敗現象毫不妥協宣戰的時候,世界上其他國家一些有識之士也開始驚呼「狼來了!」。德國《經濟周刊》曾以「賄賂風行全球」為題向世人警示——腐敗問題正在國際化。面對腐敗的滋生與蔓延,國外的經濟學家們不無堪憂地指出,腐敗現象妨礙私人投資和經濟增長,會在全世界造成有害後果。因此國際社會應當採取強有力的反腐敗措施,進而達成國際反腐敗協議,向腐敗這種病態(Unhealth)經濟現象舉起「達摩克利斯劍」。
腐敗,危及政府形象,影響經濟政策的執行、實施,是政府的掘墓人,成為社會經濟不安定因素。腐敗的滋生與蔓延,成為最大的社會經濟污染,嚴重惡化社會經濟環境。正如投資風險具有不可避免性一樣,腐敗作為一種經濟現象亦不可能完全消除,只可能最大限度地遏制、削化,將其控制在最小范圍、最低程度之內,使社會經濟資源在市場化、規范化基礎上得到較為公正、合理配置。因此,經濟學界應該像醫生那樣,對處於病態的社會機體及時進行治療,使之早日恢復健康。
由此看來,從經濟學的角度對腐敗這一人類社會的共存現象進行分析、研究,已勢在必行,而作為研究腐敗現象產生根源、表現形式、造成危害、治理途徑的新型經濟學科——「腐敗經濟學」的創立,應該真正被提到議事日程上來了。

熱點內容
民事訴訟法實行81 發布:2025-05-23 10:12:05 瀏覽:844
勞動法短期病假的規定 發布:2025-05-23 10:04:35 瀏覽:933
社會與法普法欄2017目劇 發布:2025-05-23 10:03:56 瀏覽:602
土地局出的證明有法律效力么 發布:2025-05-23 09:53:48 瀏覽:607
浙江義烏人民法院 發布:2025-05-23 09:51:37 瀏覽:812
商法的營業自由原則 發布:2025-05-23 09:47:54 瀏覽:912
2015年信訪條例規定 發布:2025-05-23 09:47:09 瀏覽:234
司法的創新與發展 發布:2025-05-23 09:14:37 瀏覽:315
民訴法司法解釋2013 發布:2025-05-23 08:59:08 瀏覽:939
灌酒刑法 發布:2025-05-23 08:29:02 瀏覽:5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