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羅馬法的社會基礎是什麼

羅馬法的社會基礎是什麼

發布時間: 2022-05-16 15:22:58

1. 羅馬法是怎樣形成發展起來的,各個時期有何基本特點

羅馬法,是羅馬共和國及羅馬帝國所制定的法律規范的總稱。羅馬法的歷史開始於東羅馬帝國時期,於東羅馬帝國皇帝查士丁尼一世時期達到鼎盛。

體系特點

羅馬法是現今許多國家法律體系的基礎。所謂的「民法」就起源於羅馬法。在歐洲的大陸法系國家以及南美洲的許多國家都因為法國民法典而與羅馬法有著密切的聯系。在適用普通法系統的國家和地區,羅馬法的影響比較小。

羅馬法的起源是著名的十二銅表法(公元前449年)。在此之後,羅馬法取得了很大的發展,經過幾個世紀,其形成了今天許多國家的法律的基石。

例如,羅馬法提出了契約和侵權行為的不同之處。而在此之前(如古代希臘法),契約的不履行被簡單地視為一種侵權。另外,羅馬法也提出了佔有(一種事實狀態:某人擁有某種物體)與所有權(一種權利:某人可以對物體做任何行為)的區別。還有,現代的契約概念就來源於羅馬法中的合意規定。

羅馬法分為本國國民所適用的「市民法」以及使用與外國人的「萬民法」,後者就是現在的國際私法的起源。

羅馬法反映出當時羅馬帝國的現實。羅馬執政官保證了法律能夠適應一個迅速膨脹的帝國不斷變化的需求。但是,這種變化仍然是在傳統的價值體系下完成的。執政官並不重新修改法典,而是通過新的解釋或者修訂來解決新的問題。這種對傳統的依賴以及對變動的懷疑態度正是羅馬人的思維特點。

2. 羅馬法體系的背景內容及意義

羅馬法體系是羅馬共和國時期,羅馬公民為爭取自身權利而與貴族展開斗爭,最終在平民的強烈要求的背景下,由羅馬共和國政府先後制定的。其意義在於維護貴族和富於平民的利益。

一、羅馬法的內容和作用

(一)含義:

指公元前6世紀末至公元7世紀古代羅馬制定和實施的全部羅馬法律,是人類文明的寶貴遺產。

內容:內容是保護私有財產不可侵犯(核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此平等是有條件的平等,奴隸、婦女並不享受平等的待遇)

(二)羅馬法形成和發展的原因

羅馬法的形成和發展是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的產物,是伴隨著羅馬國家的發展而發展的。

(1)歷史原因:古希臘文明的影響。

(2)經濟基礎:不斷發展的羅馬經濟是羅馬法逐漸形成的經濟基礎。

(3)動力:平民反對貴族的斗爭和奴隸的起義,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和對外擴張活動。

(4)前提條件:海外貿易的發展,使得羅馬法成為「第一個世界性的法律」和「充分預料到現代私有制的法律」。

(三)發展演變

1.羅馬法的開端:《十二銅表法》

(1)背景:共和國的誕生和平民的長期斗爭。

(2)內容:包括民法、刑法和訴訟程序,基本上是習慣法的匯編。

(3)本質:維護私有財產權和維護貴族利益。

(4)積極意義:按律量刑,貴族再不能隨意解釋習慣法。從這個意義上說,《十二銅表法》的形成是平民的勝利。

(5)地位:羅馬法的淵源(羅馬的基本法)。第一部成文法。

2.完備:《查士丁尼民法大全》(又稱查士丁尼法典)

(1)組成:《查士丁尼法典》、《查士丁尼法學總論》、《查士丁尼學說匯纂》和《查士丁尼新敕》。

(2)評價:①標志著羅馬法已發展到完備階段。②成為維系東羅馬帝國的有效工具。③是世界史上內容最豐富,體系最完善、對後世影響最廣泛的古代法律。

3.演變過程趨勢總結:

(四)羅馬法的影響:

1.對羅馬的影響:一定程度上穩固了羅馬帝國的統治,有利於其大肆擴張。

2.對近代社會的影響:

(1)是近代歐洲大陸法系的基礎。西方法律大都繼承了羅馬法中的陪審制度、律師制度及訴訟原則,甚至政治制度的某些方面也來源於羅馬法。

(2)具有資本主義發展初期所需要的現成法律形式,是現代資本主義法制的先聲。如:英國的《權利法案》、美國的《獨立宣言》和1787年憲法、法國的《人權宣言》等,都以羅馬法的理論為基礎。

(3)羅馬法的影響還波及亞洲。19世紀末20世紀初,我國和日本的民法都受到羅馬法的影響。我國的《民法通則》和《繼承法》,也在一定程度上借鑒了羅馬法的原則。

(五)重要理念:(人類歷史上永恆的價值)

1.「自由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2.財產神聖不可侵犯;

3.滲透著自然法思想,如理性、自由、正義等。

三、羅馬法意義:

1、是古代羅馬第一部成文法典,體現出羅馬人的法治精神;

2、明文公示、按律量刑,改變貴族隨意解釋法律的狀況,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貴族特權,規范了社會生活;

3、從法律條文的思路和格式上為後來羅馬公民法奠定了基礎,成為羅馬法體系的淵源;

4、維護貴族和富於平民的利益(實質和局限)。

3. 古羅馬法產生的背景

2 羅馬法的起源與發展

一、教學目標

目標

內容
知識與能力
過程與方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

識記
理解
運用

羅馬法的起源與發展
羅馬法;《十二銅表法》;萬民法;《查士丁尼民法大全》。
羅馬法的演變是古羅馬歷史變遷的反映,在發展過程中具有明顯的連續性和統一性。

資料研讀

問題探究
羅馬法是通行於整個古代羅馬世界的法律,對於維系和穩定龐大的羅馬帝國的統治起到重要的作用。羅馬法代表統治階級的利益,為維護羅馬帝國統治而存在。《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是羅馬史上也是歐洲歷史上第一部全面系統的法典,是重要的人類文化遺產,對後世尤其是近代文明產生了重要影響。中國現行的《民法通則》和《繼承法》也受到羅馬法的影響,深入了解羅馬法的歷史沿革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羅馬法的主要內容
羅馬法的主要內容。

探究羅馬法內容的演變。
情境再現

歷史比較

羅馬法的作用和影響
羅馬法維系帝國的統治;對歐美法律的發展以及民主化進程影響深遠。
羅馬法對世界文明進程的影響。
分析羅馬法對於維系羅馬帝國的作用;從中西歷史發展的兩個方面比較羅馬法的影響。
查閱資料

探究問題

歷史比較

二、教材分析與教學建議

1.知識結構

2.教材分析與建議

重點

羅馬法的主要內容和萬民法對維系羅馬帝國的統治所起的作用。

難點

羅馬法的起源與發展;羅馬法的影響。

教材內容分析與建議

羅馬法指公元前6世紀末至公元7世紀古代羅馬制定和實施的全部羅馬法律,是人類文明的寶貴遺產。它對維系羅馬帝國的統治起到重要作用。同時對於後世尤其是歐美資產階級革命以及近代各國的立法都影響深遠。本課主要從三個方面向學生介紹了羅馬法的產生與發展;羅馬法的主要內容;羅馬法的作用和影響。由於學生對古代羅馬的歷史比較陌生但又有興趣,對法律概念的認識不夠深入,所以建議在教學過程中適當引入和介紹一些古代羅馬歷史上的重要人物與法律的故事,使教學深入淺出。

本課引言引用了古羅馬哲學家和法學家西塞羅對法律的界定,簡要指出與希臘人的睿智相比,古羅馬歷史發展的特點,特別提到羅馬法的重要性。

第一目「羅馬法的起源與發展」,主要目的是讓學生了解羅馬法的基本概念和歷史發展過程,認識到它隨著羅馬國家的發展而演變,呈現出明顯的階段性、連續性,在復雜的發展中又趨向統一。

第一、羅馬法的概念,指公元前6世紀塞爾維烏斯改革至公元7世紀中葉古羅馬奴隸制國家制定和實施的全部法律制度。

第二、羅馬法的歷史發展。

(1)早期階段:法律是上層建築的一部分,是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恩格斯指出:「在社會發展某個很早的階段,產生了這樣的一種需要;把每天重復著生產、分配和交換產品的行為用一個共同規則概括起來,設法使個人服從生產和交換的一般條件。這個規則首先表現為習慣,後來便成了法律。」羅馬在國家形成的初期,沒有成文法典,只有未經政府明確承認而被一般人接受並默認為社會生活中相互關系之規則的習慣法。由於習慣法沒有固定的成文形式,因此具有很大的伸縮性和不確定性。而這種法律制度上的局限在司法制度落後的古代又往往會導致法律規范的不精確,無形中就為法官故意壓迫平民,袒護貴族提供了方便。為了改變這種不平等的地位,平民在羅馬共和國早期就曾主動組織起來向政府施加壓力,要求編纂成文法。公元前450—449年頒布的羅馬歷史上的第一部成文法典《十二銅表法》就是平民反對貴族斗爭取得的成果。《十二銅表法》內容相當廣泛,包括公法與私法、刑法與民法、實體法與程序法、同態復仇與罰金、氏族繼承與遺囑等等,在一定程度上對貴族的專橫和濫用權力作了限制。此後,隨著平民與貴族斗爭的繼續,羅馬進一步調整了公民內部的階級關系,也不斷促進國家立法工作的繼續進行。

(2)發展階段:從法律內容來看,公元前3世紀中葉以前羅馬法律的適用范圍僅限於羅馬公民,居住在羅馬的異邦人不能享受此法的保護,被稱為公民法或者市民法,內容主要是有關羅馬共和國的行政管理、國家機關及一部分訴訟程序的問題。公民法存在明顯的缺陷,主要表現為:法律的主體范圍狹小,內容保守、形式主義色彩濃厚、保留大量氏族殘余等。隨著羅馬對外征服地區的擴大,羅馬的社會政治和經濟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公民法不足以解決帝國疆域內出現的各種復雜的問題。在羅馬逐漸形成了普遍適用於羅馬統治范圍內一切自由民的法律,這就是有名的萬民法。

(3)完成階段:公元前27年羅馬帝國建立之後,為了對龐大帝國進行有效統治,帝國前期的皇帝都非常重視法律的制定。同時許多著名的法學家從法理上對公民法和萬民法作了詳細的論述,大大豐富和完善了羅馬法的內容。從3世紀開始,帝國內部自由民間公民與非公民的區別消失,原先適用於不同法律主體的公民法和萬民法之間的區別也失去實際意義。羅馬法進入整理和提煉的階段。羅馬帝國的哈德良皇帝、戴克里先帝、東羅馬帝國的狄奧多西二世都曾組織人力進行過法典的整理和編纂工作。公元7世紀的查士丁尼皇帝勵精圖治,希望重振羅馬帝國的國威。他設立專門委員會編纂羅馬法,形成了包括《查士丁尼法律匯編》、《法學總論》、《法律匯編》、《新敕令》四種法律文獻在內的法律匯編,統稱為《查士丁尼民法大全》,這是羅馬法體系最終完成的標志。

第二目「羅馬法的主要內容」,主要是讓學生了解羅馬法的構成、規定的權利和義務,保護的對象以及遵循的原則。教材首先介紹了廣義與狹義的羅馬法的區別,從形式和整體結構上對羅馬法不同的劃分。舉例說明公民法和萬民法的具體內容。著重介紹羅馬法的核心內容是財產神聖不可侵犯,遵循的原則是自然理性。通過閱讀和分析,學生能夠全面認識和評價羅馬法的實質。

第三目「羅馬法的作用與影響」,最主要的目的在於從歷史發展的角度,分析和評價羅馬法重要的作用和影響。第一、羅馬帝國制定和實施羅馬法的目的是為了維系和穩定龐大帝國的統治。第二、羅馬法巨大的歷史影響。德國著名法學家耶林在其著作《羅馬法精神》一書中說:「羅馬帝國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基督教),第三次以法律。武力因羅馬帝國的滅亡而消失,宗教隨著人民思想覺悟的提高、科學的發展而縮小了影響,唯有法律征服世界是最為持久的征服。」歐美各國在不同程度上無不受到羅馬法的影響。20世紀初羅馬法的影響經過日本,延伸到了中國。國民黨政府的民法即沿襲了羅馬法。我國現行的《民法通則》、《繼承法》也在一定程度上繼承了羅馬法的原則。

羅馬法的影響主要表現在:(1)為近代新興資產階級的民權理論提供了思想淵源,為資產階級戰勝教會和世俗的封建勢力提供了理論武器;(2)為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和鞏固提供了現成的法律形式;(3)為近代歐洲大陸國家立法提供了範本。

三、教學設計與案例

1.教學設計

教師可以通過大量豐富的圖片作為導入,向學生展示古羅馬恢弘的歷史,引起學生興趣。通過介紹西塞羅的生平,使學生認識到古羅馬與古希臘的不同,看到古羅馬的歷史遺產。

教師可通過例證法制建設的重要現實意義導出研究羅馬法起源與發展的必要性。在講述羅馬法產生和發展的過程時,應與古代羅馬歷史的演變緊密結合在一起。運用適當生動的史實,分析《十二銅表法》制定的背景和影響。

利用多媒體介紹羅馬帝國的擴張過程和設立海外行省的情況,使學生比較直觀地認識到公民法和萬民法出現的必然和必要性。教師應重視引導學生閱讀和分析教材中補充的史料,使學生理解羅馬法所代表的階級利益。

對羅馬法主要內容的分析是要求學生探究的主要問題之一。教師應引導學生分析《十二銅表法》的引文,組織學生進行討論。由於本目教材中涉及了不少法律術語,所以教師應重視對重要詞彙,如實體法、程序法、債權、契約等的准確闡釋,並適當補充萬民法的部分內容與《十二銅表法》相對比,使學生能夠認識到羅馬法在內容上逐漸豐富和發展的歷史過程。

通過分析萬民法的內容引導學生探究羅馬法對維系羅馬帝國統治的巨大作用。可以將拿破崙《民法典》的有關內容與羅馬法主要內容加以對比,使學生能夠認識到羅馬法對近代歐洲國家立法的影響。補充英國《權利法案》、美國《獨立宣言》和1787年憲法以及法國《人權宣言》的相關內容,使學生充分理解羅馬法在反封建斗爭和鞏固資本主義制度方面所產生的影響。

2.教學案例

案例一 萬民法出現的原因。

師:(運用多媒體演示和講述羅馬共和國向外擴張的簡單過程)自公元前3世紀以來,羅馬不但摧毀了海上強國迦太基,而且征服了一些東方國家和地區,成為整個地中海地區的主人。隨著征服地區的擴大,公民法發展成為萬民法。萬民法的適用范圍是什麼?

生:(閱讀教材後回答)是各民族共有的法律。

師:結合羅馬歷史的變化,分析造成萬民法產生和發展的原因是什麼?

生:(閱讀教材有關奧古斯都顧問的引文,討論後回答)伴隨著羅馬的擴張,羅馬的外來人口急劇增加,再加上海外行省的設立,公民權范圍的擴大,原來的公民法已經不能解決層出不窮的問題。

師:(補充說明)伴隨著對外戰爭的勝利,奴隸制在羅馬得到快速發展,為了更加有效地保護奴隸主的私人利益,就迫切需要建立和完善法律制度來維護統治階級的利益不受侵犯。

案例二 羅馬法的影響。

師:羅馬法內容豐富,體系完善,它的影響超越了羅馬帝國的范圍,並且產生了巨大的歷史影響。請大家閱讀下列的資料,分析羅馬法在歷史上都產生過什麼影響?

(1)《拿破崙法典》的內容除總則以外,共有3編2281條。第一編是人法,是關於個人和親屬法的規定,實際上關於民事權利主體的規定;第2編是物法,規定了各種財產和所有權及其他物權;第3編是關於取得所有權的各種方法,這一編規定了繼承、贈與、遺囑和夫妻財產制,還規定了債法。

(2)「私有財產是神聖不可侵犯的權利。除非由於合法認定的公共需要的明顯要求,並且在事先公平補償的條件下,任何人的財產不能被剝奪。」

——《人權宣言》

(3)「我們認為下面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一切人生來就是平等的,他們被造物主賦予他們固有的、不可轉讓的權利,其中有生命、自由以及追求幸福的權利。」

——美國《獨立宣言》

(4)「第二條: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調整平等主體的公民之間、法人之間、公民和法人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

第三條:當事人在民事活動中的地位平等。

第四條: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自願、公平、等價有償、誠實信用的原則。

第五條:公民、法人的合法的民事權益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侵犯。」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

生:(分析討論後回答)羅馬法產生的歷史影響包括構成現代歐洲大陸法律體系的基礎;為資產階級革命准備了思想理論基礎;為歐美各國立法提供依據。對中國也有一定影響。

師:(在學生回答基礎上適當引申和擴展)羅馬法為什麼影響如此深遠?第一,羅馬法在發展過程中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不斷修正、完善,具有較強的生命力。第二,羅馬帝國疆域遼闊,最強盛時地跨三洲,正如恩格斯所說:「羅馬的佔領,在所有被征服的國家,首先直接破壞過去的政治秩序;其次,也間接地破壞了舊有的社會生活條件——到處都由羅馬法官根據羅馬法進行判決,從而使地方上的社會秩序都被宣布無效。」被征服的國家和地區都無一不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先進的羅馬法的影響。第三,羅馬法的發達是羅馬統治者重視法學、尊重法學家的結果。第四,羅馬法本身的系統性、邏輯性很強,法理精深,有利於它的發展和傳播。

四、問題解答

【學思之窗】

1.你認為古羅馬人的想法對嗎?為什麼?

解題關鍵:對法律中自然法則的正確理解。

思路引領:什麼是自然法則?

為什麼要實施法律?

古羅馬人這里指的法律是什麼?

答案提示:基本正確。從自然法的角度來看,人生來就應該是自由而平等的,應該享有平等的權利。

2. 這些法律體現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嗎?為什麼?

解題關鍵:法律體現的階級性。

思路引領:什麼是法律?

法律有什麼特徵?

古代羅馬社會是什麼性質?

答案提示:沒有。法律是由立法機關制定,國家政權保證執行的行為規則。它體現統治階級的意志,是階級專政的工具之一。《十二銅表法》的內容主要是維護奴隸主貴族的利益,奴隸不享有同等權利。

3.你能從我們的法律中找到借鑒羅馬法原則的內容嗎?

解題關鍵:理解羅馬法所遵循的原則內容。

思路引領:羅馬法的原則是什麼?

在《民法通則》和《繼承法》中摘錄和分析符合原則的內容。

答案提示:可以。可參考《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和《繼承法》部分內容。

【探究學習總結】

本課測評

1.羅馬法的基本內容是什麼?

解題關鍵:羅馬法的基本內容。

思路引領:劃分羅馬法內容的標準是什麼?

羅馬法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答案提示:分為廣義和狹義兩種。廣義的羅馬法指通行於羅馬統治的整個地中海世界的法律制度。狹義的羅馬法指羅馬公民法。從形式上可以區分為成文法與習慣法;從整體結構上看包括公民法、萬民法和自然法。

2.簡要分析羅馬法的作用和局限性。

解題關鍵:羅馬法的積極作用和局限。

思路引領:結合羅馬帝國的發展史和羅馬法體系形成的過程,分析其對於帝國的積極作用。

從法律本身具有的階級性分析其局限。

答案提示:

作用:維護了羅馬帝國的政治經濟統治;為資產階級戰勝封建勢力完成資產階級革命提供了理論武器;奠定了近代歐洲法律體系的基礎,是各國立法所遵循的範本。局限性:法律是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羅馬法的制定主要是體現帝國統治者的利益,對於被統治者來說,只能承擔義務,受到不公正的處罰。

學習延伸

1.探究活動

參考閱讀現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憲法第二章有關「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中的部分規定明顯受到羅馬法的影響。

2.閱讀與思考

評價:法律條文充分體現了羅馬婦女在法律上的地位與男子是不平等的。

原因:在古代羅馬,婦女的地位比較低下。

說明問題:羅馬法律維護夫權和父權,即使擁有自由公民權的婦女也不能被保證視為平等。由此可見,羅馬法所倡導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有條件的。

(北京景山學校 劉穎)

五、資料與注釋

1.原始資料

羅馬法的起源和發展

第一條 假如法院需要你到場時,你有義務要去,假如不去,傳喚你的人有義務在兩名證人的協助下強迫你去;假如你猶豫或企圖逃走,傳喚者有權將你抓去。假如被告因年老或生病無法移動,傳喚者有義務為他准備交通工具。假如原告及被告皆已到場,訴訟必須在日落前完結。

第五條 一家之主有權將他的財產和他的奴隸遺留給任何他所喜愛的人。假如一個人死後沒有遺囑,也沒有繼承人,就該在父系親族中找一位最親近的親屬作為繼承人,如果沒有任何親屬,遺產應交給他那一族的人。精神不正常的人,其財產由親戚或族人代為管理。

第十二條 假如奴隸偷竊或使主人受損失,可將奴隸拍賣以補償主人的損失。

——《光復彩色網路大典》7《世界歷史》I

關於增補官吏

於是兩個奧古爾尼提出議案:認為鑒於當時只有四名占卜官和四名大祭司,希望增加祭司人員,增選四名大祭司五名占卜官,全部自平民中增選。…這增選平民祭司的建議,在貴族中造成的惱怒幾乎和當初他們看到執政官職位被開放時一樣。他們宣稱這一事更多關繫到群神自己,而不是關繫到他們;眾神自會關注務使對神本身的禮儀不受褻瀆;他們但願不因此而使國家遭天災。然而他們的反對並不很強烈,因為他們在這種斗爭中已習慣於敗北,並且看到他們的對手在力求達到這最高榮譽時,已不像以前,對獲勝很沒把握了;他們所努力爭取的一切,雖然成功的希望可疑,卻已至今獲得了——數不清的執政官職位,監察官職位,勝利凱旋等等。

——《奧古爾尼法案》(公元前300年),引自北京師范大學歷史系
世界古代史教研室編《世界古代及中古史資料選集》

羅馬帝國自治市議會議員的負擔

如有出身於自治市者,(無論市之大小),為逃避其在原自治市應負之義務而想方設法轉入另一自治市,並試圖上書申請(皇帝)准許其定居,或以其他不正當手段逃離自己原自治市,則應責令此人承擔該兩自治市議員之雙重義務,其一出於其本人之願望,另一則由於其人之出身。

——《狄奧多西法典》(325年)第12卷,引自北京師范大學歷史
繫世界古代史教研室編《世界古代及中古史資料選集》

公民的基本人權

國民議會在主宰面前並在他的庇護之下確認並宣布下述的人與公民的權利:

第一條 在權利方面,人們生來是而且始終是自由平等的。只有在公共利用上面才顯出社會上的差別。

第二條 任何政治結合的目的都在於保存人的自然的和不可動搖的權利。這些權利就是自由、財產、安全和反抗壓迫。

第三條 整個主權的本原主要是寄託於國民。任何團體、任何個人都不得行使主權所未明白授予的權力。

——法國《人權宣言》(1789年),引自周一良、吳於廑主編
《世界通史資料選輯》近代部分上冊

2.課文注釋

羅馬法

這是私有制條件下最完備的法律形式,泛指古羅馬的整個法律制度,包括法理和法律兩個方面。狹義的羅馬法僅指羅馬私法(與公法相對)中的公民法。從私法角度看,羅馬法可以區分為民法(即公民法,或市民法)、萬民法和自然法等幾種類型的法。

公民法

這是關於羅馬城邦內部及其公民的法律,包括部分習慣法、《十二銅表法》和一些新制定的法律在內。它可以細分為人法、物法和訴訟法三部分,主要用以調整擁有公民權的羅馬公民(市民、自由民)之間的關系。

萬民法

這是通過長期的外事裁判司法實踐中創制的、以「案例」為主的法律,主要調整以所有權和契約關系為核心的財產關系。由於它適用於羅馬帝國境內各民族以及外籍人,與適用范圍相對狹窄的羅馬民法相區別,因而是帝國范圍內的國際法。

自然法的核心觀念

在人類之外客觀上存在著一種必須服從的、單獨或集體的力量,這就是約束人類的自然法則。它是自然和社會的理性和正義的秩序,包括人類在內的整個生物界同受自然法則的支配。

羅馬公民權的內容

羅馬公民權通常包括公權、私權、家族權三個方面的內容,體現了羅馬法的基本精神。公權是指公民的參政權,主要包括選舉權與被選舉權,私權則指婚姻、財產、遺囑、訴訟等權,表明公民可依法得到國家的全面保護;家族權包括家長權、夫權和收養子女之權,它體現了羅馬人特別重視家族法權的傳統。

3.學術觀點

羅馬法研究綜述

羅馬法是指通行於整個古代羅馬世界的法律,是羅馬從建國到查士丁尼法典的制定完成這期間所制定的律法的總稱。

羅馬法是古代世界各國法律內容最豐富,體系最完善,而且對後來世界影響最廣泛的法律。它曾為市民階級或資產階級戰勝教會和世俗的封建勢力提供了理論武器;為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和鞏固提供了現成的法律武器;為新興資產階級民權理論提供了思想淵源;為資產階級法律體系的建立提供了楷模,成為近代歐洲大陸國家立法所遵循的範本。

對羅馬法的研究可以說自古以來一直不斷。在羅馬帝國時期就有人進行研究,並形成一些學派,他們的很多觀點在查士丁尼編纂法典時被編入法典,成為有法律效力的法律。文藝復興以後,對羅馬法的研究越來越受到重視。如啟蒙學派的孟德斯鳩就研究了羅馬法,這在其《論法的精神》一書中得到了反映;1804年,反映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成果而在法國頒布的《拿破崙法典》,是以羅馬法為藍本制定的。恩格斯說,以羅馬法為藍本的《拿破崙法典》,不愧為「典型的資產階級社會的法典」(《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第248頁)。他還說:「即使在英國,為了私法(特別其中關於動產的那一部分)的進一步發展,也不得不參照羅馬法的諸原則。」(《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71頁)。

近代以來,關於羅馬法的研究著作和文章可以說是浩如煙海。羅馬法的各個方面,如它的形成過程、形成背景、內容、本質、意義和影響等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狄奧多羅·蒙森的《羅馬公法》、梅因的《古代法》、弗朗西斯科·德·馬蒂諾的《羅馬法制史》(6卷本)、彼德羅·彭梵德的《羅馬法教科書》等都是很著名的。僅朱佩塞·格羅索就著有《羅馬法中的物權問題》(1944年)、《羅馬法中的用益權和類似權利》(1958年第2版)、《羅馬的契約制度》(1963年,第3版)、《羅馬法史》、《有關羅馬法的一般問題》(1967年,第2版)、《羅馬法中的地役權》(1969年)、《羅馬私法史中的法律規范和合夥》(1970年版)、《羅馬法中的體系問題物契約》(1974年出版的遺作)、《羅馬法教程導論》(多次再版)等多部有關羅馬法的著作。被認為是20世紀義大利和歐洲著名的羅馬法學家之一。他的《羅馬法史》一書更被認為是20世紀義大利和歐洲羅馬法學研究領域中的一部經典著作。

4.圖畫說明

屋大維

公元前27~公元14年在位。愷撒的養子,曾與愷撒部將安東尼、騎兵隊長雷必達結成羅馬史的第二次「三頭同盟」。公元前27年,羅馬元老院和公民大會授予屋大維「元首」稱號。此外,他還陸續獲得了最高法官、大元帥、奧古斯都「奧古斯都」一詞是「神聖的」、「至高無上的」意思。、終身執政官、祭司長、祖國之父等各種頭銜和稱號,集軍事、行政、司法和宗教大權於一身。屋大維實際的「元首政治」,實際上是君主專制。

哈德良皇帝

117~138年在位。他繼承著名的圖拉真皇帝位後,致力於整頓內政,完善官僚機構,組織編纂了作為羅馬帝國法律基礎的《永久敕令》。同時,為了鞏固羅馬帝國的統治地位,他在不列顛境內修築了橫貫英格蘭北部的「哈德良長城」;他還派軍隊攻陷耶路撒冷,並屠殺了幾十萬猶太教徒。

西塞羅

西方古代法律的集大成者,公元前63年出任羅馬執政官,後被獨裁者安東尼殺害。他博學多才,傳世著作包括57篇演說辭和900篇書信,重要的法學論著有《論善惡的定義》《論神的本性》《論共和國》《論法律》等。他認為,自然狀態是一種為理性所控制的和諧狀態,而理性是人人所共有的一種屬性,並非羅馬公民所獨有;羅馬法以追求「公平合理」為最高原則,同樣適用於天下萬民。

古羅馬角斗奴隸

奴隸主對待奴隸的最慘無人道行為,是把奴隸放到角斗場上,讓他們相互廝殺,或與野獸搏鬥。絕大部分角鬥士是從身強體壯的奴隸中挑選出來的,他們要經過角鬥士學校的嚴格訓練。古羅馬人把角斗稱為「游戲」,實際上這是一種最野蠻、最殘酷的「娛樂」方式。

《人權宣言》

全稱《人權與公民宣言》(共17條),這是1789年由制憲會議通過的法國大革命的集納性文件。它從啟蒙思想家孟德斯鳩的「三權分立說」、盧梭的「社會契約論」等「天賦人權」理論出發,闡述了自由、平等、博愛的思想,提出了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的主張,確認了現代社會民主的「主權在民」原則。

5.參考資料目錄

① 法學教材編輯部《羅馬法》編寫組:《羅馬法》,群眾出版社1983年版。

② 謝邦宇主編:《羅馬法》,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版。

③ 李雅書、楊共樂:《古代羅馬史》,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

④ 朱龍華著:《羅馬文化與古典傳統》,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⑤ 郭長剛著:《失落的文明:古羅馬》,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⑥ 彼德羅·彭梵得:《羅馬法教科書》,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

⑦ 朱塞佩·格羅索:《羅馬法史》,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

⑧ 科瓦略夫:《古代羅馬史》,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北京)1957年版。

⑨ 巴里·尼克拉斯著:《羅馬法概論》,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4. 為什麼說羅馬法是古代社會最發達最完備的法律制度具

1、羅馬私法的形成和發展有自己的特點。憑借法學家的研究工作和著述,以及羅馬長官在解決私人糾紛方面的司法活動,依靠這些來對各種財產關系進行調整。

2、羅馬法的內容和立法技術也遠比其他奴隸製法更為詳盡、高超和發達。具有法理精深、內容豐富、體系完整、語言精闢凝練等特點。

3、羅馬法適應羅馬奴隸制社會相當發達的私有制和商品經濟的要求,它對私有制和商品經濟的一切重要關系,諸如買賣、借貸、租賃、僱傭、合夥、共有等都有非常詳細而明確的規定。它全面維護了奴隸社會的私有制,鞏固了羅馬經濟基礎,促進了商品經濟關系廣泛的發展。

(4)羅馬法的社會基礎是什麼擴展閱讀:

隨著羅馬社會文明程度的提高,法律逐漸影響到國家和個人生活的各個領域。

各種法規的及時制定和有效執行,提高了國家各級官吏的辦事效率,規范了他們的從政行為;裁決了大量的商業糾紛,保護了正當的商業利益;同時還調節了債務,繼承等個人財產關系,減輕了社會各階層關系的緊張程度,有利於羅馬帝國的長治久安與繁榮進步。

德國著名法學家耶林(Rudolph von Jhering)說:「羅馬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是以武力,第二次是以宗教,第三次是以法律,而第三次征服也許是其中最為和平、最為持久的征服。」文中的第三次征服是指羅馬法對後世各國影響深遠。

5. 羅馬法的實質和核心是什麼

羅馬法的核心是財產神聖不可侵犯,遵循的原則是自然理性,體現了自由、平等與正義的法則。
羅馬法的核心內容如下
第一,羅馬法是建立在簡單商品生產基礎之上的最完備的法律體系,它對簡單商品生產的一切重要關系如買賣、借貸等契約以及其財產關系都有非常詳細和明確的規定,以致一切後來的法律都不能對它做任何實質性的修改,成為後世立法的基礎。
●第二,羅馬法的內容和立法技術遠比其他奴隸制和封建製法更為詳盡,它所確定的概念和原則具有措詞確切、嚴格、簡明和結論清晰的特點,尤其是它所提出的自由民在「私法」范圍內形式上平等、契約以當事人之合意為生效的主要條件和財產無限制私有等重要原則,都是適合於資產階級採用的現成的准則。
●第三,羅馬法中體現的理性原則、衡平觀念等,也非常適合近代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需要,成為資產階級革命、摧毀專制黑暗的封建法制、克服諸侯割據和政治分裂局面以及建立統一的資產階級法制的重要武器。
●第四,羅馬統治階級運用武力擴大其版圖,強行適用羅馬法律,以及被征服地居民折服羅馬法的完備發達而自願採用,是羅馬法對後世,尤其是西方資產階級立法發生巨大影響的又一個原因。
採納哦

6. 羅馬法的基本內容是什麼

1:公民法,適用於羅馬城邦境內羅馬公民的法律,主要由元老院法令、元內首命令、容大法官告示以及被公民大會認定具有法律效率的習慣法組成。

2:萬民法,適用於整個羅馬帝國疆域內公民以及外邦自由民的法令,強調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

具體包括:不成文的習慣法、《十二銅表法》、《查士丁尼法學總論》、《查士丁尼法典》、《查士丁尼學說匯纂》、《查士丁尼新敕》

(6)羅馬法的社會基礎是什麼擴展閱讀:

羅馬法對社會影響:

隨著羅馬社會文明程度的提高,法律逐漸影響到國家和個人生活的各個領域。各種法規的及時制定和有效執行,提高了國家各級官吏的辦事效率,規范了他們的從政行為。

裁決了大量的商業糾紛,保護了正當的商業利益;同時還調節了債務,繼承等個人財產關系,減輕了社會各階層關系的緊張程度,有利於羅馬帝國的長治久安與繁榮進步。

德國著名法學家耶林(Rudolph von Jhering)說:「羅馬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是以武力,第二次是以宗教,第三次是以法律,而第三次征服也許是其中最為和平、最為持久的征服。」文中的第三次征服是指羅馬法對後世各國影響深遠

7. 羅馬法的基礎是什麼言簡意賅,不要貼百度百科~謝謝!

羅馬法,狹義上說是羅馬共和國及羅馬帝國所制定的法律規范的總稱。羅馬法的系統推廣歷史開始於東羅馬帝國時期,於東羅馬帝國皇帝查士丁尼一世時期達到鼎盛。之後東羅馬帝國自我封閉,西羅馬帝國滅亡,歐洲大陸進入文化文明相對黑暗的中世紀,羅馬法的主體一度失傳超過600年之久。但是隨著羅馬法完整文獻的出土和文藝復興的思想,羅馬法成為整個歐洲大陸各個勢力爭相研究和推廣的對象。文藝復興後的以古羅馬法研究為基礎而建立起的歐洲法律體系,也被稱之為「公共法」(ius commune)或者「民法」(Civil Law),被視為整個歐洲文明共有的財富,以示與6世紀前的古典羅馬法的區別。廣義的羅馬法可以包括民法的這一層含義。
我就想問你到底想問什麼?

8. 羅馬法的基礎是什麼

《十二銅表法》的篇目依次為傳喚、審理、索債、家長權、繼承和監護、所有權和佔有、土地和房屋、私犯、公法、宗教法、前五表的追補及後五表的追補。
《十二銅表法》的原文早已丟失,但從後來羅馬法學家的著作中可以看出:這一法律的內容相當廣泛,公法與私法、刑法與民法、實體法與程序法、同態復仇與罰金、氏族繼承與遺囑等等相互交錯。它不僅規定了公民的權利和義務,而且還規定了極為嚴酷的債務奴役制(債務人若無力償還債權人的債務,那麼債權人就可以把他處死,或賣至第伯河以外的任何地方)。
其特點為諸法合體、私法為主,程序法優於實體法。《十二表法》的某些規定雖反映了平民的要求,但其主要目的在於嚴格維護奴隸主階級的利益及其統治秩序,保護奴隸主貴族的私有財產權和人身安全不受侵犯。

9. 羅馬法的起源與發展

一、起源與發展:

1、公民法

公元前509年,羅馬共和國建立。從羅馬建國到公元前3世紀中葉,羅馬產生的法律統稱為公民法。它是專門適用於羅馬公民的法律,也是早期羅馬法的主要內容。

2、萬民法

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和外來人口的增多,各種新的社會矛盾日益凸顯。於是共和國後期形成了適用於羅馬公民與外來人以及外來人與外來人之間關系的萬民法。

3、法學家活動

在羅馬法的發展中,法學家起過十分重要的作用,他們推動了羅馬法和羅馬法學的發達。

公元前1世紀,羅馬進入帝國時期。在帝國前期,法學家活動非常活躍,羅馬法學的發展也進入繁榮時期。許多法學家還被皇帝授予法律解答權,其解答成為法律的重要淵源。

4、國法大全

查士丁尼皇帝(公元527~565年)為重建和振興羅馬帝國,成立了法典編纂委員會,進行法典編纂工作。公元528~534年,先後完成了三部法律法規匯編。

二、原因:

萬民法突破了公民法的局限,變得簡潔靈活且使用有效,注重調節貿易及財產等經濟和民事糾紛,因而能適應帝國時期新的社會發展要求。

(9)羅馬法的社會基礎是什麼擴展閱讀:

羅馬法的產生背景:

公元前7世紀後,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私有制的出現,羅馬社會產生了奴隸主和奴隸兩個基本對立的階級,氏族制度趨於解體。與此同時,「平民」階層逐漸形成。平民承擔羅馬大部分的稅收和羅馬軍事義務,但因其不是氏族公社成員,不能享有政治權利,不能與貴族通婚,也不能佔有公地。

正是平民為爭取權利同貴族進行的長期斗爭,客觀上加速了羅馬氏族制度的瓦解,促進羅馬奴隸制國家與法律的形成。

公元前6世紀中葉,羅馬貴族被迫讓步,第六代王塞爾維烏斯·圖利烏斯對羅馬社會進行了改革,廢除了原來以血緣關系為基礎的氏族部落,以地域關系來劃分居民,並按照財產的多少將居民劃分為五個等級。這次改革標志著羅馬氏族制度的徹底瓦解,羅馬奴隸制國家正式產生,羅馬從此步入共和國時期。

隨著羅馬奴隸制國家最終形成,羅馬法也隨之產生。當然,共和國早期的法律淵源主要是習慣法。羅馬法是一種反映羅馬奴隸主階級的意志,保護奴隸制的剝削關系,鞏固奴隸主階級在國家機關中的統治地位以及對奴隸的無限權力的社會規范體系。

10. 羅馬法的基本內容和精神是什麼

它本應總是同它們相符合。許多規范和法律制度准確地符合其目的並同
它相溶合版。前一類權規范由於立法者未施加任何主動作用彼德羅·彭梵得(pietro
bonfante)在他的《羅馬法教科書》(istituzioni
di
dritto
romano)中說:
「自然法是指『不是為體現立法者意志而產生的法』,而市民法卻是『至少部分表現為立法者的任意創制的
法。中國今天許多的市場經濟法律雖然不能說完全類似彭
梵得所說的「立法者未施加任何主動作用」的法律規范,因而確
實像是自然的產物,並且被稱為自然法;而第二種規范則為市民法。前者同『正義』和『公正』永遠相符合
;後者則並非總是這樣。」
*1這段話對我們很有啟示;但是,也有許多規范和制度並不如此,或者是因為它們
已陳舊過時,因為它們只不過是這一目的的法律確認。』法是意識和社會需要的產物,或者是因為立法者所掌握的手段不完善

熱點內容
歐洲關於汽車的法律法規 發布:2025-05-21 01:12:13 瀏覽:298
長寧區免費法律援助 發布:2025-05-21 01:02:22 瀏覽:78
2017交通法56條法規 發布:2025-05-21 00:53:07 瀏覽:86
德國民事訴訟法的歷史嬗變 發布:2025-05-21 00:52:18 瀏覽:114
最好的民法學教材 發布:2025-05-21 00:37:37 瀏覽:371
警街條例 發布:2025-05-21 00:37:36 瀏覽:660
國家經濟政策及法律法規對企業的影響 發布:2025-05-21 00:34:35 瀏覽:126
微信答應賠償法律效力 發布:2025-05-21 00:26:27 瀏覽:904
我國刑事訴訟法的立法根據 發布:2025-05-21 00:15:19 瀏覽:963
民法典圖案 發布:2025-05-21 00:02:55 瀏覽:899